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

五王品第三十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五大国王波斯匿为首集在园观之中各作此论云何为五王所谓波斯匿王毘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

尔时五王集在一处各作此论「诸贤当知如来说此五欲云何为五若眼见色甚爱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如来说此五欲此五欲中何者最妙为眼见色妙耶为耳闻声妙耶为鼻嗅香妙耶为舌知味妙耶为身知细滑妙耶此五事何者为最妙

其中或有国王而作是说「色最为妙」或有作是论「声最为妙」或有作是论「香最为」或有作是论「味最为妙」或有作是论「细滑为最胜」是时言色妙者优陀延王之所说也言声妙者优填王之所论也言香妙者恶生王之所论也言味妙者波斯匿王之所论也言细滑妙者毘沙王之所论也是时五王各相谓言「我等共论此五欲然复不知何者为妙

是时波斯匿王语四王曰「今如来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我等尽共至世尊所问斯义若世尊有所教勅当共奉行

是时诸王闻波斯匿王语已便共相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波斯匿王以所共论五欲者具白如来

尔时世尊告诸五王曰「诸王所论各随时宜所以然者夫人性行深著色者睹无厌足此人于色最妙最上无复过者尔时彼人不著声细滑之法五欲之中色为最妙若复有人性行著声彼闻声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声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声最为妙若复有人性行著香彼闻香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香最妙最上五欲之中香最为妙若复有人性行著味彼知味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味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味最为妙若复有人性行著细滑彼得细滑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细滑最最妙五欲之中细滑最为妙

「若复彼人心以著色尔时彼人不著声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声尔时彼人不著色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香尔时彼人不著色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味尔时彼人不著色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细滑尔时彼人不著色味之法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意炽盛时  所欲必可
得已倍欢喜  所愿无有疑
以得此欲  贪欲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缘之最为妙
复听声时  所欲必可克
闻已倍欢喜  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声  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从之最为妙
若复嗅香时  所欲必可克
嗅已倍欢喜  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香  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从之最为妙
若复得味时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  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味  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从之最为妙
若得细滑时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  所欲无疑难
彼以得细滑  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从之最为妙

「是故大王若言色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色有气若色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色为最妙然色有过失若当色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色有出要若当色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色为最妙

「然复大王若言声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声有气味故若声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声为最妙然声有过失若当声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声有出要若当声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声为最妙

「大王当知若言香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香有气味故若香无气味者众生之类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香为最妙然香有过失若香无过失者众生则不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香有出要若当香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香为最妙

「然复大王若言味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味有气味故若味无气味者众生之类终不染著以其有气味故五欲之中味为最妙然味有过失若当味无过失者众生则不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味有出要若当味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味为最妙

「然复大王当知言细滑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细滑无气味者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然细滑有过失若细滑无过失者众生之类则不厌患之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细滑有出要若当细滑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是故大王所乐之处心即染著如是大王当作是知

尔时五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城中有月光长者饶财多宝象马七珍皆悉备具珍宝不可称计然月光长者无有儿息尔时长者以无儿故求祷天神请求日天神地神鬼子母四天王二十八大神鬼王释及梵天山神树神五道之神树木药草靡处不周皆悉归命见赐一男儿

尔时月光长者妇经数日中便自怀妊即语长者「我自觉有」长者闻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与夫人敷好床座食好甘食著好衣裳

是时夫人经八九月便生男儿颜色端正世之希有如桃华色是时此儿两手执无价摩尼珠即时便说此偈

「此家颇有财  宝物及谷食
我今欲惠施  使贫无有乏
若此无物者  财宝及谷食
今有无价珠  常用惠施人

是时父母及家中人闻此语已各各驰走「云何乃生此鬼魅种」唯有父母哀愍儿故不东西驰走即时母向儿说此偈

「为天乾沓和  鬼魅及罗刹
是谁姓字何  我今欲知之

是时小儿复以偈报母曰

「非天乾沓和  非鬼魅罗刹
我今父母生  是人不足疑

是时夫人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以此因缘尽向月光长者说是语

长者便作是念「此将是何缘我今当以此事向尼犍子」即抱此儿诣尼犍子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月光长者以此因缘具向尼犍子说尼犍子闻此语已告长「此儿薄福之人无益于身当取杀之若不杀者门户衰耗皆当死尽

是时月光长者作是思惟「我前后来无有儿息由此因缘请求天地无处不遍乃经历尔许年岁方生此儿我今不堪取此儿杀当更问余沙门婆罗门令断我疑

尔时如来成佛未久众人称号名大沙门是时月光长者便作是念「我可以因缘具向大沙门说之」是时长者即从座起抱此儿往诣世尊所中道复作是念「今有长老梵志年过耆艾聪明黠慧众人所敬待彼尚不知不见况此沙门瞿昙年少学道未久岂能知此事乎将恐不解吾疑我今宜可中道还家

是时有天神昔与长者知旧知长者心中所念在虚空中而告之曰「长者当知小可前进必当获利得大果报亦当至甘露之处如来出世甚为难遇如来降甘露雨时时乃有又复长者有四事最小不可轻云何为四国王虽小最不可轻火虽小亦不可轻龙虽小复不可轻学道之人虽复年幼亦不可轻是谓长者有此四事最不可轻

是时天神便说此偈

「国王虽复小  斩害由其法
小火虽未炽  焚烧山草木
神龙虽现小  降雨随时宜
学者年幼稚  度人无有量

尔时月光长者心开意解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前进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长者曰「今此小儿极有大福此小儿若当大者当将五百徒众来至我所而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我声闻中福德第一无能及者

是时长者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白世尊言「如世尊教非如尼揵子语」是时月光长者重白世尊「唯愿受请及比丘僧并愍此小儿」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长者以见默然受请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家中供办种种甘馔饮食敷好坐具清旦自白「时到唯愿降神

是时世尊以知时到将诸比丘前后围绕入舍卫城至长者家即就于座是时长者见佛比丘僧坐已定即办种种饮食自手斟酌欢喜不乱以见食竟除去钵器行清净水更取小座如来前坐欲得闻佛所说妙法是时月光长者白世尊言「我今持居家田业尽与此儿唯愿世尊当与立名

世尊告曰「此儿生时人皆驰走东西云是尸婆罗鬼今即字尸婆罗

尔时世尊渐与长者及长者妇而说妙论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出要为妙尔时世尊以见长者及长者妇心开意解无复狐疑诸佛世尊常所说法是时世尊尽与长者说之令發欢喜之心长者夫妇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犹如新白[(畾/且)*毛]易染为色是时长者夫妇亦复如是即于座上得法眼净彼以见分別诸法以度犹豫无复狐疑得无所畏解如来深奥之法即受五戒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祠祀火为上  诸论颂为首
王为人中尊  海为众流源
月为星中明  日为众明最
八方及上下  所生万品物
欲求其福者  三佛最为尊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即从座起而去

是时长者求五百童子使侍卫尸婆罗是时尸婆罗年向二十往至父母所白父母言「唯愿二尊许使出家学道

尔时二亲即便听许所以然者世尊先以记之当将五百童子至世尊所求作沙门是时尸婆罗及五百人礼父母足便退而去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尸婆罗白世尊言「唯愿听许得在道次

是时世尊即便听许使作沙门未经几日便成阿罗汉六通清彻具八解脱是时五百童子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听作沙门」世尊默然可之出家未经几日便成罗汉

尔时尊者尸婆罗还在舍卫国本邦之处人敬仰得四事供养衣被饮食褥卧具病瘦医药是时尊者尸婆罗便作是念「我今在此本邦之中极为烦闹今可在人间游化」是时尊者尸婆罗到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诣所止收摄坐具著衣持钵出祇桓精舍将五百比丘前后围绕在人间游化所至到处无不供养者皆供给衣被饮食床褥卧病瘦医药复有诸天告诸村落「今有尊者尸婆罗得阿罗汉福德第一将五百比丘在人间游化诸贤可往供养今不为者后悔无益

是时尊者尸婆罗便作是念「今甚厌患此供养当何处避之令人不知吾处」是时即入深山之中诸天复在村落间各各告曰「今尊者尸婆罗在此山中可往供养今不为者后悔无益」是时人民闻天语已即负饮食往诣尊者尸婆罗所「唯愿尊住为我等故

是时尸婆罗渐渐人中游化来至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五百人俱亦得供养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尸婆罗复作是念「我今向在何处夏坐令人不知吾处」复重作「当在耆阇山东广普山西于中夏坐」即将五百比丘在彼山中而受夏坐

是时释提桓因知尸婆罗心中所念即于山中化作浮图园果树木皆悉备具周匝有浴池化作五百高台复化作五百床座复化作五百小床座复化作五百绳床以天甘露而食之是时尊者尸婆罗便作是念「我今已夏坐讫不见如来甚久今可往亲觐世尊」即将五百比丘往舍卫城尔时盛热比丘众皆悉汗出污染身体

是时尊者尸婆罗作是念「今日比丘众身体极热得少许云在上及细雨者甚是佳事值小浴池及得少浆」以生此念即空中有大云及作细雨亦有浴池有四非人负好甘浆「毘沙门王所遣唯愿尊者受此甘浆及施比丘僧」尔时受此浆已与比丘僧使饮之

尔时尸婆罗复作是念「我今可在此间止宿」是时释提桓因知尸婆罗心中所念即于道侧化作五百房舍卧备具是时诸天奉上饮食尸婆罗食讫即从坐起而去

尔时尊者尸婆罗叔父在舍卫城内住饶财多宝无所短乏然复悭贪不肯布施不信佛不造功德是时诸亲族语此人曰「长者用此财货为然复不作后世遗粮

尔时彼长者闻此语已一日之中以百千两金布施与外道梵志不向三尊

是时尊者尸婆罗闻叔父以百千两金施与外道异学不布施与三尊是时尊者尸婆罗往诣祇洹精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与尸婆罗说微妙之法是时尊者尸婆罗从如来闻法已即从坐起礼世尊足右绕三匝便退而去

是时尊者尸婆罗即其日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渐渐往诣叔父家到已在门外默然立是时长者见尊者尸婆罗在门外乞食即语之曰「汝昨日何故不来我昨日以百千两金惠施我可以一张㲲持用施卿

尸婆罗对曰「我今不用㲲为今日来者故乞食耳

长者对曰「我昨日以用百千两金惠施更不能复惠施

是时尊者尸婆罗欲得度长者故便飞在空中身出水火坐卧经行随意所造是时长者见此变化已便作是说「可还来下就坐今当相施

是时尊者尸婆罗即舍神足寻来就坐是时彼长者以弊恶饮食极为麁与尊者尸婆罗使食之是时尊者尸婆罗生长豪家饮食自恣但以彼长者故而受此食便取食之是时尊者尸婆罗食讫还诣所在

即其夜空神天来语长者曰

「善施极大施  乃与尸婆罗
无欲以解脱  爱断以无疑

夜半清旦二时说此偈

「善施极大施  乃与尸婆罗
无欲以解脱  爱断以无疑

是时长者闻天人语便作是念「我昨日以百千两金施与外道乃无此应我今日以弊恶食施与尸婆罗乃致此应何时当晓自当以百千两金施尸婆罗」是时长者即其日检校家中有直百千两金者即持诣尸婆罗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尔时长者以百千两金奉上尸婆罗并作是「唯愿受此百千两金

是时尊者尸婆罗报曰「当使长者受福无穷寿自然然复如来不许比丘受百千两金

是时长者便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长者白世尊言「唯愿世尊使尸婆罗比丘受此百千两金使我蒙其福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尸婆罗比丘所云吾唤卿

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彼比丘从佛受教即往至彼尸婆罗所以如来语而告之

是时尊者尸婆罗承彼比丘语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告尸婆罗曰「汝今可受此长者百千两金使蒙其福此是宿缘之业可受其报

尸婆罗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尊者尸婆罗即时而说达嚫

「施衣及余物  欲求其福德
往至天世人  五乐自娱乐
从天至人中  度有无疑难
涅槃无为处  诸佛之所乐
施惠无难者  蒙此获福祐
当起慈惠心  作福无有懈

是时尊者尸婆罗语长者言「可持此百千两金著我房中」尔时长者承受其教持此百千两金著尊者尸婆罗房中便退而去

是时尸婆罗告诸比丘「诸有所乏者来至此而取之若复须衣被饮食敷卧具病瘦医药皆来取之勿在余处而求之也展转相告令知之

是时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此尸婆罗昔作何福生长者家正无双如桃华色复作何福两手捉珠出母胎中复作何福将五百人诣如来所出家学道值如来世复作何福所至到处衣食自然无所短乏余比丘无能及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佛号毘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出现于世游在槃头国界与六十万八千众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

「尔时有梵志名曰耶若达住彼土界饶财多宝金银珍宝车𤦲马瑙真珠琥珀不可称计是时耶若达出彼国界往至毘婆尸如来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是时毘婆尸如来渐与说法便發欢喜之心是时耶若达白毘婆尸如来唯愿当受我请欲饭佛及比丘僧』是时如来默然受请耶若达梵志以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座起绕佛三匝而至家中办种种甘馔饮食

「是时耶若达夜半便作是念『我今已办种种饮食乏无酪明日清旦当往城门中其有卖酪者尽当买之』是时耶若达清旦敷好坐具寻复诣城门中求酪

「当于尔时有放牛人持酪名尸婆罗欲往祠祀是时耶若达梵志语放牛人曰『卿酪卖者吾当与价』尸婆罗报曰『我今欲祠祀』婆罗门报曰『汝今祀天为何所求但卖与我当重顾价』放牛人报曰『梵志今用酪为』梵志报曰『我今请毘婆尸如来及比丘僧然饮食尽办唯无有酪』是时尸婆罗问梵志曰『毘婆尸如来者为何等相貌』梵志报曰『如来者无与戒具清净定三昧不可及天上人中无能及者

「是时耶若达梵志叹说如来之德尸婆罗闻已心开意解是时尸婆罗语梵志曰『我今躬持此酪往施如来复用祀天为』是时耶若达梵志将此放牛人往至家即白『时到今正是时唯尊屈

「时如来以知时到著衣持钵将诸比丘前后围绕至耶若达梵志家各次第坐是时放牛人见如来容貌世之希有诸根惔怕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亦如日月犹如须弥山出众山上光明远照靡不蒙润见已欢喜便前进世尊所而作是说『设当如来功德如梵志所论者使此一瓶酪尽充众僧』尔时尸婆罗白世尊言『愿受此酪』是时如来即舒钵受酪亦复与比丘僧犹故有酪

「尔时放牛人白世尊言『今故有余酪』时如来告曰『汝今更持此酪施佛及比丘众』时放牛人对曰『如是世尊』是时放牛人更重行酪犹故遗余酪在放牛人复白佛言『今故有遗余酪在』是时如来告此人『今可持此酪与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众使得充饱』故有遗余酪在尔时佛语放牛人『汝今持此酪与檀越主人』对曰『如是』寻复与檀越主人故有遗余酪在复施与乞人贫匮者亦有遗余酪在来白佛言『故有遗余酪在』时佛告曰『今持此酪泻著净地若著水中所以然者我不见有天及世能消此酪者唯除如来放牛人即受佛教持此酪而著水中寻时水中大火炎出高数十

「是时放牛人见此变怪已叹未曾有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叉手而住复作此誓愿今持此酪施与四部之众设当有福德者缘此福祐莫堕八难之处莫生贫匮之家所生之处六情完具面目端正亦莫在家使将来之世亦值如此圣尊

「比丘当知三十一劫复有佛名式诘如来出现于世是时式诘如来游化于野马世界与大比丘十万人俱是时式诘如来到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彼城中有大商客名曰善遥见式诘如来诸根寂静容貌端正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面如日月见已便發欢喜之心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贾人以好宝散如来上现其微心普作誓愿『持此功德所生之处饶财多宝无所乏短无令手中有空缺时乃至母胞胎中亦使不空

「于此劫中复有毘舍罗婆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尔时有长者名善觉饶财多宝请毘舍罗婆如来至真等正觉及比丘僧彼长者少于使人是时长者躬自办种种甘馔饮食饭彼如来作是誓愿『我持功德所生之处常值三无所短乏恒多使令将来之世值如来如今日也

「今此贤劫中有佛名拘屡孙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有长者名多财复请拘屡孙如来七日之中饭佛及比丘僧供养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所生之处常饶财多宝莫生贫贱之家使我所生之处恒得四事供养为四部之众国王人民所见宗敬鬼神人若非人所见接遇

「诸比丘当知尔时耶若达梵志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今月光长者今身是也尔时放牛人名尸婆罗以酪供养佛者今比丘尸婆罗是也尔时善财贾人岂异人乎莫作是观今尸婆罗比丘是也尔时善觉长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今尸婆罗比丘尔时多财长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今日尸婆罗比丘是也

「诸比丘当知尸婆罗比丘作此誓愿『使我所生之处恒端正无双常在富贵家生使将来之世值遇世尊设为我说者即得解脱得出家作沙门』缘此功德今尸婆罗比丘得生富贵家端正无双今遭值我即得阿罗汉然比丘当知复以宝珠散如来上持是功德今处母胎手执双珠出母胎中价直阎浮提当生之日便作是说复请拘屡孙如来求多使人今将五百徒众至我所出家学道得阿罗汉于七日之中供养拘屡孙如来求得四事供养今日不乏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缘此功德余比丘所不及释提桓因身来供养给其所须又且诸天转告村落使四部之众知有尸婆罗此其义也我弟子中第一福德者尸婆罗比丘是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五健丈夫堪任战鬪出现于世云何为五于是有人著铠入军战鬪遥见风尘便怀恐怖是谓第一战鬪人也

「复次第二战鬪人著铠持仗欲入军战若见风尘不怀恐怖但见高幢便怀恐怖不堪前鬪是谓第二人

「复次第三战鬪人著铠持仗欲入军战鬪彼若见风尘若见高幢不怀恐怖若见弓箭便怀恐怖不堪战鬪是谓第三人

「复次第四战鬪人著铠持仗入军共鬪彼若见风尘若见高幢若见不怀恐但入阵时便为他所捉或断命根是谓第四战鬪人也

「复次第五战鬪人著铠持仗欲入阵鬪彼若见风尘若见高幢若见箭若为他所捉乃至于死不怀恐怖能坏他军境界无外而领人民是谓第五战鬪人也

「如是比丘世间有此五种人今比丘众中亦有此五种之人出现于世云何为五或有一比丘游他村落彼闻村中有妇人端正无双面如桃华色彼闻已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即见此女人颜貌无双便起欲想除去三衣佛禁戒而作居家犹如彼鬪人小见风尘以怀恐怖似此比丘也

「复次有比丘闻有女人在村落中住端正无比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彼若见女人不起欲想但与彼女人共相调戏言语往来因此调戏便舍法服还为白衣如彼第二人见风尘不怖但见高幢便怀恐怖此比丘亦复如是

「复次有一比丘闻村落中有女人容貌端正世之希有如桃华色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若见女人不起欲想设共女人共调戏亦复不起欲意之想但与彼女人手拳相加或相捻挃于中便起欲想舍三法衣还为白衣习于家业如彼第三人入阵时见风尘见高憧不恐怖见弓箭便怀恐怖

「复次有一比丘闻村落中有女人面容端正世之希有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彼若见女人不起欲想设共言语亦复不起欲想设彼女人共相捻挃便起欲想然不舍法服习于家业如彼第四人入军为他所获或丧命根而不得出

「复次有一比丘依村落而住彼闻村中有女人然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彼若见女人不起欲想设共言亦不起欲设复共相捻挃亦复不起欲想是时比丘观此身中三十六物恶秽不净谁著此者由何起欲此欲为止何所为从头耶形体出耶观此诸物了无所有从头至足亦复如是五藏所属无有想像亦无来处彼观缘本不知所从来处彼复作是念『我观此欲从因缘生』彼比丘观此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得解脱无明漏心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如彼第五战鬪之人不难众敌而自游化由是故我今说此人舍于爱欲入于无畏之处得至涅槃城是谓比丘有此五种之人出现于世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  且汝而不有

「是故诸比丘当观恶秽婬不净行除去色欲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战鬪之人出现于世云何为五或有一人著铠持仗入军战鬪彼见风尘便怀恐怖不敢入彼大阵之中是谓第一之人

「复次第二战鬪之人著铠持仗入军战鬪彼见风尘不生畏惧但闻击鼓之音便怀恐怖是谓第二之人

「复次第三之人著铠持入军战鬪彼见风尘不生畏惧设闻鼓角之声不起畏惧彼若见高幢便怀恐怖不堪战鬪是谓第三之人

「复次第四战鬪之人著铠持仗入军战鬪中若见风尘不起畏惧若闻鼓角之音非恐惧若见高幢亦非怖畏设为他所捉或断命根是谓第四之人

「复次第五有人著铠持仗入军共鬪彼尽能有坏广接国界是谓第五之人出现于世

比丘当知比丘亦有五种之人出现于世间云何为五或有一比丘住村落中彼闻有女人端正无双如桃华色彼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守根门不护身意法彼若见女人便起欲意还舍禁戒习白衣法如彼初人闻扬尘之声不堪战鬪便怀恐怖我由是故而说此人

「复次有比丘住在村落彼闻村中有女人端正无比面如桃华色而便舍戒习白衣法如彼第二鬪人但闻鼓角之声不堪战鬪此亦如是

「复次有比丘住在村落闻有女人在彼村落彼闻已便起欲意若见女人不起欲想但共女人共相调戏于中便舍禁戒习白衣法如彼第三人遥见幢已便怀恐不堪战鬪由是故今说此人是谓第三战鬪之人

「复次有比丘住在村落彼比丘闻村中有女人闻已著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守护身彼见女人端正无双于中便起欲意或与女人共相捻挃或手拳相加便舍禁戒还为白衣如彼第四战鬪之人在大军中为他所捉丧失命根由是之故今说此人

「复次有比丘闻村落中有女人世之希有彼虽闻此不起欲想彼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而守护身彼虽见女人不起欲想无有邪念设共女言语往返亦不起欲想亦无邪念设共女人共相捻挃手拳相加尔时便起欲想意便炽盛欲意已炽盛还诣园中至长老比丘所以此因缘向长老比丘说之『诸贤当知我今欲意炽盛不能自禁制唯愿说法使脱欲之恶露不净』是时长老比丘告曰『汝今当观此欲为从何生复从何灭如来所说夫去欲者以不净观除之及修行不净观之道

「是时长老比丘便说此偈

「『设知颠倒者  加心而炽盛
当去诸炽心  欲意止休息

「『诸贤知之欲从想生以兴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复害他人起若干灾患之变于现法中受其苦患复于后世受苦无量欲意以除亦不自害不害他人于现法报不受其苦是故今当除想念以无想念便无欲心以无欲心便无乱想

「尔时彼比丘受如此教勅即思惟不净之以思惟不净之想尔时有漏心得解脱至无为处如彼第五人著铠持仗入军战鬪彼见众敌无有恐惧设有来害者心不移能破外寇居他界中由是故今说此人能破魔众去诸乱想至无为处是谓第五人出现于世

「比丘当知世间有此五人出现世间是故诸比丘当念修行欲不净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夫扫地之人有五事不得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扫地之人不知逆风不知顺风复不作聚复不除粪然扫地之处复非净洁是谓比丘扫地之人虽有五事不成大功德

「复次比丘扫地之人成五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扫地之人知逆风顺风之理亦知作聚亦能除之不留遗余极令净好是谓比丘有此五事成大功德

「是故诸比丘当除前五事修后五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人扫偷婆不得五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有人扫偷婆不以水洒地不除去瓦石不平整其地不端意扫地不除去秽恶是谓比丘扫地之人不成五功德

「比丘当知扫地之人成五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扫偷婆之人以水洒地去瓦石平整其地端意扫地除去秽恶是谓比丘有五事令人得功德是故诸比丘欲求其功德者当行此五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长游行之人有五艰难云何为五于是恒游行人不诵法教诵之教而忘失之不得定意以得三昧复忘失之闻法不能持是谓比丘多游行人有此五难

「比丘当知不多游行人有五功德云何为五未曾得法而得法已得不复忘失多闻能有所持能得定意以得三昧不复失之是谓比丘不多游行人有此五功德是故诸比丘莫多游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恒一处止有五非法云何为五于是比丘一处住者意著屋舍畏恐人夺或意著财产复恐人夺或多集物犹如白衣贪著亲亲不欲使人至亲亲家恒共白衣而相往来是谓比丘一处住人有此五非法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勿一处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不一处住人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不贪不贪器物不多集财物不著亲族不与白衣共相往来是谓比丘不住一处人有此五功德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五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〇)

闻如是

一时佛在摩竭国光明池侧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人间游化

尔时世尊遥见大树为火所烧见已如来更诣一树下到已就树下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比丘宁持身投此火中为宁与端正女人而共交游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宁与女人共相交游不投身入此火中所以然者此火毒热不可称断其命根受苦无量

世尊告曰「我今告汝等非沙门行言是沙门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闻正法言我闻无清白法如是之人投入此火中不与女人共相交游所以然者彼人宁受此苦痛不以此罪入地狱中受苦无量云何比丘宁受人礼拜恭敬为宁使人取利剑断其手足

诸比丘对曰「宁受恭敬礼拜不使人以剑断其手足所以然者断其手足痛不可称计

世尊告曰「我今告汝等非沙门行言是沙门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闻正法言闻正法无清白行断善如是之人宁投身受此利剑不以无戒受他恭敬所以然者此痛斯须间耳地狱苦痛不可称计云何比丘宁受人衣裳为宁以热鍱用缠裹身

诸比丘对曰「宁以受人衣裳不受此苦痛所以然者此毒痛不可称计

世尊告曰「我今重告汝无戒之人宁以热铁鍱缠裹其身不受人衣裳所以然者此痛须臾间耳地狱苦痛不可称计云何比丘宁受人信施之食为宁以吞热铁丸乎

诸比丘对曰「宁受人信施之食不吞热铁所以然者此痛不可堪处

世尊告曰「我今语汝宁吞热铁丸不以无戒受人信施所以然者吞热铁丸痛斯须间不以无戒受他信施云何比丘宁受人床敷之具为宁卧热铁床上

诸比丘对曰「我等世尊宁受人床卧之具不卧铁床上所以然者此之毒痛不可称计

世尊告曰「彼愚痴之人无有戒行非沙门言是沙门无有梵行言修梵行宁当卧铁床上不以无戒受他信施何以故卧铁床上痛斯须间不以无戒受他信施

「比丘当知如我今日观无戒之人所趣向处设彼人间者形体枯悴沸血从面孔出便取命终不与女人共相交游不受人礼敬之德不受人衣被饭食敷卧具病瘦医药以其无戒之人不观后世前世之罪不顾命根受此苦痛无戒之人当生三恶趣中所以然者以其造恶行之所致也

「如来今日观察善行人之所趣向正使中毒为刀所伤自断命根何以故欲舍此身受天之福当生善处皆由前世受善行报之所致也

「是故比丘当念修行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所见身欲使今世获其果报得甘露道正使受人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而无过失又使檀越受福无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说此法时六十比丘漏尽意解六十比丘还舍法服而作白衣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王及月光  尸婆二种鬪
二扫二行法  去住有二种
枯树最在后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校注

含【大】*鋡【圣】* 五【大】*四【圣】* 东晋译【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圣】 三【大】二【圣】 ~S. 3. 2. 2. Pañcarājāno. 波斯匿【大】~Pasenadi 胜【大】妙【明】 是【大】此【宋】【元】【明】 为最胜【大】最为胜【宋】【元】最为妙【明】 论【大】说【圣】 共【大】离共【宋】虽共【元】【明】 以【大】〔-〕【宋】【元】【明】【圣】 深【大】染【宋】【元】【明】【圣】 上最妙【大】妙最上【宋】【元】【明】 彼人【大】〔-〕【圣】 若【大】若复人彼不着色香味细滑之法若【圣】 声【大】声香【圣】 彼人【大】〔-〕【圣】 香【大】香味【圣】 彼人【大】〔-〕【圣】 克【大】*克【宋】*【元】*【明】*【圣】 以【大】*已【宋】*【元】*【明】* 复【大】欲【元】【明】 最为妙【大】为最妙【圣】 欲【大】愿【宋】【元】【明】【圣】 彼【大】从【元】 味【大】味故【明】 无【大】*不【宋】*【元】*【明】* 中【大】中五欲之中【宋】【元】【明】 言【大】若言【宋】【元】【明】 滑【大】滑有气味若细滑【宋】【元】【明】 生【大】生之类【宋】【元】【明】 为最【大】最为【宋】【元】【明】 神鬼【大】鬼神【宋】【元】【明】 〔-〕【CB】【碛-CB】【宋】【元】【明】我自怀妊即语长者【大】 娠【大】身【圣】 是语【大】此语【宋】【元】是【明】 犍【大】*健【宋】*【元】*【明】*【圣】 说【大】说是时月光长者【宋】【元】【明】 者【大】者曰【宋】【元】【明】 以【大】以此【宋】【元】【明】 小【大】〔-〕【圣】 唯愿【大】唯尊【宋】【元】惟尊【明】 已【大】以【圣】 如【大】在如【宋】【元】【明】 立【大】云【圣】 字【大】字名【宋】【元】【明】 谓【大】〔-〕【圣】 习【大】集【元】【明】 法【大】法得法【宋】【元】【明】 使【大】便【圣】 具八【大】俱【圣】 可【大】许【宋】【元】【明】 罗【大】阿罗【宋】【元】【明】 人【大】生【圣】 褥【大】蓐【宋】【元】【圣】 桓【大】洹【宋】【元】 饮【大】*饭【宋】*【元】*【明】* 具【大】〔-〕【明】 为【大】去【圣】 尊【大】世尊【圣】 闻【大】间【元】 阅【大】越【明】 丘【大】丘众【宋】【元】【明】 令【大】使【宋】【元】【明】 念【大】是念【宋】【元】【明】 已【大】以【宋】【元】【明】 往【大】往诣【宋】【元】【明】 王【大】〔-〕【圣】 卧【大】座【宋】【元】【明】 坐【大】*座【宋】*【元】*【明】* 遗【大】资【宋】【元】【明】 洹【大】桓【明】 其【大】以其【宋】【元】【明】 弊【大】憋【宋】【元】 丑【大】澁【宋】【元】【明】 空【大】空中【宋】【元】【明】 长【大】此长【宋】【元】【明】 施【大】施与【宋】【元】【明】 有【大】所有【宋】【元】【明】 百【大】此百【宋】【元】【明】 语【大】念【元】【明】 寿【大】受【宋】【元】【明】 世【大】尊【元】 使蒙【大】便满【圣】 达【大】哒【宋】【元】【明】【圣】 乐【大】欲【宋】【元】【明】 敷【大】*〔-〕【圣】* 正【大】政【圣】 俱【大】共俱【宋】【元】【明】 马【大】码【宋】【元】【明】 琥珀【大】虎魄【圣】 已【大】以【圣】 是【大】尔【宋】【元】【明】 唯【大】以【圣】 去【大】〔-〕【圣】 至【大】往至【宋】【元】【明】 乏无【大】无有【宋】【元】【明】 达【大】达梵志【宋】【元】【明】 吾【大】〔-〕【圣】 今【大】令【元】 等【大】等也【宋】【元】【明】 不【大】皆不【宋】【元】【明】 中【大】中往诣佛所【宋】【元】【明】 顾【大】愿【宋】 惔【大】淡【宋】憺【明】 亦【大】面【宋】【元】【明】 受【大】授【宋】 曰【大】曰今【宋】【元】【明】 夷【大】斯【宋】【元】【明】【圣】 持【大】可持【宋】【元】【明】 泻【大】写【宋】【元】【圣】 人天【大】天人【宋】【元】【明】 能消【大】人能有消【宋】【元】【明】能有【圣】 放【大】时放【宋】【元】【明】 炎【大】燄【宋】【元】【明】 仞【大】刃【宋】【元】【圣】 今【大】令【宋】【元】【明】 财【大】财是时善财【宋】【元】【明】 来【大】来来【宋】【元】【明】 珠【大】珍【圣】 普【大】并【圣】 成【大】足成【圣】 请【大】诣【圣】 饭【大】食【圣】 功【大】此功【宋】【元】【明】 尊【大】宝【宋】【元】【明】【圣】 人【大】入【圣】 屡【大】*娄【元】楼【明】* 今【大】〔-〕【宋】【元】【明】 是【大】是也【宋】【元】【明】 说【大】说法【宋】【元】【明】 价直【大】贾值【圣】 至【大】来至【宋】【元】【明】【圣】 得【大】尽得【宋】【元】【明】 于【大】〔-〕【圣】 ~A. V. 75. Yodhājīvā. 持【大】〔-〕【圣】 仗【大】*杖【宋】【圣】* 第【大】〔-〕【宋】【元】【明】 欲【大】〔-〕【圣】 也【大】〔-〕【宋】【元】【明】 箭【大】*弓箭【宋】*【元】*【明】* 惧【大】怖【宋】【元】【明】 若【大】〔-〕【宋】【元】【明】 无【大】内【宋】【元】【明】 游【大】〔-〕【圣】 佛【大】舍【明】~Sikkham paccakkhāya. 共【大】共相【宋】【元】【明】 憧【大】幢【宋】【元】【明】 有【大】〔-〕【圣】 依村村【大】闻村落【宋】【元】【明】 然比丘【大】〔-〕【宋】【元】【明】 笑【大】语【宋】【元】【明】 想【大】心【宋】 设【大】若【宋】【元】【明】 得【大】〔-〕【宋】【元】【明】【圣】 便【大】已得解脱便【宋】【元】【明】 爱【大】忧【元】 生【大】汝【圣】 ~A. V. 76. Yodhājīva. 仗【大】杖【元】 彼【大】彼若【宋】【元】【明】 非【大】*不【宋】*【元】*【明】* 所【大】所忍无所畏难能有所【宋】【元】【明】 坏【大】怀【圣】 是【大】〔-〕【圣】 比【大】现【元】 比丘亦【大】此比丘中亦复【宋】【元】【明】 而【大】即【宋】【元】【明】 若【大】彼若【宋】【元】【明】【圣】 幢【大】箭【宋】【元】【明】【圣】 怖【大】惧【宋】【元】【明】 拳【大】卷【圣】 丧失【大】或丧【宋】【元】【明】 女【大】女人【宋】【元】【明】 已【大】以【圣】 夫【大】失【圣】 言【大】〔-〕【宋】【元】【明】 炽心【大】识想【宋】【元】【明】识心【圣】 止【大】便【宋】【元】【明】 不【大】复不【宋】【元】【明】 今【大】汝今【宋】【元】【明】 相【大】想【宋】【元】【明】【圣】 动【大】种【元】 居【大】居也【元】 破【大】敌【元】【明】 去【大】除去【宋】【元】【明】 ~A. V. 221. Dīghacārika. 艰难【大】难事【元】【明】难艰【圣】~Ādīnava. 诵【大】谓【圣】 屋【大】屋舍【宋】【元】【明】 ~A. VII. 68. Aggi.[No. 26(5)] 计【大】许【元】 法【大】正法【宋】【元】【明】 投【大】投身【宋】【元】【明】 根【大】根本【宋】【元】【明】 铁【大】〔-〕【圣】 鍱【大】*叶【圣】* 丸【大】丸也【宋】【元】【明】 语【大】告【宋】【元】【明】【圣】 铁【大】〔-〕【圣】 敷【大】卧【宋】【元】【明】【圣】 铁【大】热铁【宋】【元】【明】 何以故【大】所以然者【宋】【元】【明】 间【大】闻【宋】【元】【明】【圣】 敷【大】*〔-〕【圣】* 比【大】诸比【宋】【元】【明】 所【大】知【宋】【元】【明】 法【大】来【宋】 〔-〕【大】光明皇后愿文【圣】
[A1] 踊跃【CB】跃踊【大】
[A2] 祠祀【CB】【丽-CB】祀祠【大】(cf. K18n0649_p0500a10; T02n0125_p0589b03)
[A3] 入【CB】人【大】
[A4] 当【CB】意【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增壹阿含经(卷25)
关闭
增壹阿含经(卷25)
关闭
增壹阿含经(卷25)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