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十

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

世尊告阿难曰「汝今授舍利弗舍利来

阿难对曰「如是世尊」是时阿难即授舍利在世尊手

尔时世尊手执舍利已告诸比丘「今此是舍利弗比丘舍利智慧聪明高才之智若干种智智不可穷智无涯底智有速疾之智有轻便之智有利机之智有甚深之智有审谛之智少欲知足乐闲静之处猛勇意所为不乱无怯弱心能有所忍除去恶法体性柔和不好鬪讼恒修精进三昧智慧念解脱修行解脱所知见身比丘当知犹如大树而无其枝然今日比丘僧如来是大树舍利弗比丘而取灭度似树无枝若舍利弗所游之方彼方便遇大幸云『舍利弗在彼方止』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能与外道异学共议论无不降伏者

是时大目揵连闻舍利弗灭度即以神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尔时大目揵连白世尊曰「舍利弗比丘今已灭度我今辞世尊欲取灭度

尔时世尊默然不对如是再三白世尊曰「我欲取灭度」尔时世尊亦复默然不报

尔时目连以见世尊默然不报即礼世尊足便退而去还诣精舍收摄衣钵出罗阅城自往本生处尔时有众多比丘从尊者目连后是时众多比丘共目连到摩瘦村在彼游化身抱重患

是时目连躬自露地敷座而坐而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从初禅起飞在空中坐卧经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作十八变神足变化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还下就座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复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还入水光火光有想无想处不用处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复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寻时取灭度尔时大目揵连已取灭度

是时此地极大震动诸天各各相告来下省觐大目揵连持用供养尊德或以种种香华来供养者诸天在空中作倡伎乐弹琴歌舞用供养尊者目揵连上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已取灭度是时那罗陀村中一由旬内诸天侧满其中尔时复有众多比丘持种种香华散尊者目揵连尸上

尔时世尊从罗阅城渐渐乞食将五百比丘人中游化往诣那罗陀村五百比丘俱尔时舍利弗目连取灭度未久尔时世尊在露地而坐默然察诸比丘已默然观诸比丘已告诸比丘「我今观此众人中大有所以然者今此众中无有舍利弗目揵连比丘若舍利弗目揵连所游之方彼方便为不空闻舍利弗目揵连今在此一方所以然者舍利弗目揵连比丘堪任降此外道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佛所造甚奇甚特有此二智慧神足弟子取般涅槃然如来无有愁忧正使过去恒沙如来亦复有此智慧神足弟子正使当来诸佛出世亦当有此智慧神足弟子比丘当知世间有二施业云何为二所谓财施法施比丘当知若论财施者当从舍利弗目连比丘求若欲求法施者当从我求之所以然者我今如来无有财施汝等今日可供养舍利弗目揵连比丘舍利

尔时阿难白佛言「云何得供养舍利弗目揵连舍利

世尊告曰「当集种种香华于四衢道头起四寺偷婆所以然者若有起寺此人有四种应起偷婆云何为四转轮圣王应起偷婆漏尽阿罗汉应起偷婆辟支佛应起偷婆如来应起偷婆

是时阿难白世尊「有何因缘如来应起偷婆复有何因缘辟支佛漏尽阿罗汉转轮圣王应起偷婆

世尊告曰「汝今当知转轮圣王加行十善修十功德亦复教人行十善功德云何为十己身不杀生复教他人使不杀生己身不盗复教他人使不盗己身不复教他人使不婬己身不妄语复教他人使不妄语己身不绮语复教他人使不绮语己身不嫉妬复教他人使不嫉妬己身不鬪讼复教他人使不鬪讼己身意正复教他人使不乱意身自正见复教他人使行正见比丘当知转轮圣王有此十功德是故应与起偷婆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复以何因缘如来弟子应与起偷婆

世尊告曰「阿难当知漏尽阿罗汉以更不复受有净如天金三毒五使永不复现以此因缘如来弟子应与起偷婆

阿难白佛「以何因缘辟支佛应与起偷婆

世尊告曰「有辟支佛无师自悟去诸结使更不受胎是故应与起偷婆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复以何因缘如来应与起偷婆

世尊告曰「于是阿难如来有十力四无所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得道者令得道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众人见已极怀欢喜是谓阿难如来应与起偷婆是谓如来应与起偷婆

尔时阿难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一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婆迦梨身得重患卧在大小便上意欲自刀杀无此势可自坐起是时尊者婆迦梨告侍者汝今可持刀来吾欲自杀所以然者如今日释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脱者无出我上然我今日有漏心不解脱所以然者然如来弟子遇苦恼时亦复求刀自杀我今用此命为不能从此岸至彼岸

是时婆迦梨弟子出家未久未知今世后世不知从此岸至彼岸亦复不知死此生彼便授刀与之婆迦梨手执刀已以信坚固持刀自刺

是时婆迦梨以刀自刺而作是念「释迦文佛弟子之中所作非法得恶利不得善利于如来法中不得受证而取命终」是时尊者婆迦梨便思惟是五盛阴是谓此色是谓色是谓色灭尽是谓痛是谓痛识集是谓痛灭尽彼于此五盛阴熟思惟之诸有生法皆是死法知此已便于有漏心得解脱尔时尊者婆迦梨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尔时世尊以天耳听闻尊者婆迦梨求刀自杀尔时世尊告阿难「诸比丘在舍卫城者尽集一处吾欲所勅

是时尊者阿难受世尊教即集诸比丘在普集讲堂还白世尊「今日比丘已集一处

是时世尊将比丘僧前后围绕至彼婆迦梨比丘精舍当于尔时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识所在为在何处为在人耶为非人耶鬼神乾沓惒阿须伦迦留罗摩休勒阅叉今此神识竟为所在在何处生游不见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识之处是时魔波旬身体疲极莫知所在

尔时世尊将比丘僧前后围绕至彼精舍尔时世尊观魔波旬欲得知神识所在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闻此精舍之中有大声乎有光怪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我等已见

世尊告曰「此弊魔波旬欲得知婆迦梨神识所在

是时尊者阿难白世尊曰「唯愿世尊说婆迦梨比丘神识为何所在

世尊告曰「婆迦梨比丘神识永无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当作如是持

是时尊者阿难白世尊曰「此婆迦梨比丘何日得此四谛

世尊告曰「今日之中得此四谛

阿难白佛「此比丘抱病经久本是凡人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但彼比丘谦苦甚久诸有释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脱者此人最胜然有漏心未得解脱『我今可求刀自刺』是时彼比丘临自刺时即思惟如来功德舍寿之日思惟五盛阴是谓此色习此色灭尽尔时彼比丘思惟此已诸有习之法皆悉灭尽此比丘已般涅槃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意断之法  四暗老耄法
阿夷法本末  舍利婆迦

增壹阿含经等趣四谛品第二十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是比丘我等常所说法所谓四谛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別其义广与人演云何为四所谓苦谛之法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別其义广与人演以无数方便说习道谛而观察此法分別其义广与人演

「汝等比丘当亲近舍利弗比丘承事供养所以然者彼舍利弗比丘以无数方便说此四谛广与人演当舍利弗比丘与诸众生及四部众分別其义广与人演时不可计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汝等比丘当亲近舍利弗犍连比丘承事供养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众生之父母以生已长养令大者目犍连比丘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与人说法要成四谛目犍连比丘与人说法要成第一义成无漏汝等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比丘」世尊作是语已还入静室

世尊去未久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其有能得四谛法者彼人快得善利云何为四所谓苦谛以无数方便广演其义云何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別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云何苦习谛所谓爱结是也云何为尽谛所谓尽谛者爱欲结永尽无余是谓尽谛云何为道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是正见正治正语正方便正命正业正念正定是谓道谛也彼众生快得善利乃能闻此四谛之法

尔时尊者舍利弗当说此法无量不可计众生闻此法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我等亦快得善利世尊与我说法安处福地

「是故四部之众求于方便行此四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入舍卫城众多比丘便作是念「然我等乞食日犹故早我等可往至外道异学村与共论义

是时众多比丘便往至外道村中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在一面坐尔时异学问道人曰「沙门瞿昙与诸弟子而说此法『汝等比丘尽当学此法悉当了知以了知已当共奉行』我等亦与诸弟子而说此法『汝等尽当而学此法悉当了知以了知已当共奉行』沙门瞿昙与我等有何等异有何增减所谓彼说法我亦说法彼教诲我亦教诲

尔时众多比丘闻此语已亦不言是复不言非即从坐起而去尔时众多比丘自相谓曰「我等当以此义往白世尊

尔时众多比丘入舍卫城乞食食已收摄衣钵尼师檀著左肩上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众多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彼外道作此问者汝等当以此语报彼曰『为一究竟为众多究竟乎』或能彼梵志平等说者应作是说『是一究竟非众多究竟』彼究竟者为是有欲究竟为无欲究竟所谓彼究竟者谓无欲究竟云何彼究竟者有恚究竟为无恚究竟所谓彼究竟者无恚究竟非有恚究竟云何有痴究竟无痴究竟所谓彼究竟者无痴究竟云何彼究竟者为是有爱究竟为无爱究竟所谓彼究竟者无爱究竟云何彼究竟受究竟为无受究竟所谓彼究竟者无受究竟云何彼究竟者为是智者为非智者所谓智者所究竟此究竟者为是怒者所究竟为非怒者所究竟所谓此究竟彼当作是说非怒者所究竟

「比丘有此二见云何为二见所谓有见无见诸有沙门婆罗门不知此二见之本末彼便有欲心有嗔恚心有愚痴心有爱心有受心彼是无知彼有怒心不与行相应彼人不脱生辛酸万端不脱于苦诸有沙门婆罗门如实而知之彼便无愚痴嗔恚之心恒与行相应便得脱生今说苦之元本如是比丘有此妙法斯名平等之法诸不行平等法者则堕五见

「今当说四受云何为四受所谓欲受见受戒受我受是谓四受若有沙门婆罗门尽知欲受之名彼虽知欲受之名复不相应者彼尽分別诸受之名先分別欲受之名而不分別见受戒受我受之名所以然者以彼沙门婆罗门不能分別此三受之名是故或有沙门婆罗门尽分別此诸受彼便分別欲受见受不分別戒受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门婆罗门不能分別二受若使沙门婆罗门尽能分別诸受或复有不具者彼便能分別欲受见受戒受不分別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门婆罗门不能分別我受故是故复有沙门婆罗门尽分別诸受然复有不具者

「此名四受有何等义云何分別所谓四受者由爱而生如是比丘是妙法所应分別若有不行此诸受此不名为平等所以然者诸法之义难了难解如此非法之义者非三耶三佛之所说也比丘当知如来尽能分別一切诸受以能分別一切诸受则与相应则能分別欲受见受我受戒受是故如来尽分別诸受则与法共相应无有相违

「此四受由何而生然此四受由爱而生由爱而长成就此受彼便不能起于诸受以不起诸受则不恐惧以不恐惧便般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造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有此妙法如实而知之具足诸法法行之本所以然者以其此法极微妙故诸佛之所说则于诸行无有缺漏于是比丘有初沙门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更无复有沙门出此上者能胜此者作如是师子之吼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邸长者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长者曰「云何长者汝家中恒布施耶

长者白佛「贫家恒行布施又饮食麁弊不与常同

世尊告曰若布施之时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然不用心意复不發愿复无信心由此行报所生之处不得好食意不贪乐意亦复不乐著于好衣裳亦复不乐著好田业心亦不著五欲之中正使有仆从奴婢亦复不受其教所以然者正由其中不用心故故受其报若长者布施之时若好若丑若多若少当至诚用心勿有增损废后世桥梁彼若所生之处饮食自然七财具足心恒乐五欲之中正使有奴婢使人恒受其教所以然者由于中發欢喜心故

「长者当知过去久远有梵志名毘罗摩饶财多宝真珠虎珀砗𤦲玛瑙水精好喜布施尔时布施之时用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复有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作如是施复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施复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皆作如是布施复以八万四千玉女布施衣裳自覆复以八万四千卧具皆用氍氀文绣毾㲪自覆复以八万四千衣裳布施复以八万四千龙象布施用金银挍饰复以八万四千匹马布施皆用金银鞍勒自复以八万四千车布施作如是大施复以八万四千房舍布施于四城门中布施须食与食须衣与衣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皆悉与之

「长者当知彼毘罗摩虽作是布施不如作一房舍持用布施招提僧此福不可计量正使彼作如是及作房舍持用施招提僧不如受三自归佛圣众此福不可称计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归虽有此福犹不如受持五戒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归受持五戒虽有此福故不如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此福功德不可称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三自归奉持五戒及弹指之顷慈愍众生虽有此福故不如须臾之间起于世间不可乐想此福功德不可称量然彼所作功德我尽证明作僧房舍我亦知此福受三自归我亦知此福受持五戒我亦知此福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我亦知此福须臾之间起于世间不可乐想我亦知此福

「尔时彼婆罗门作如是大施者是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施主者即我身是也长者当知过去久远所作功德信心不断不起著想是故长者若欲布施之时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欢喜惠施勿起想著手自布施莫使他人發愿求报后求受福长者当获无穷之福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日初出之时人民之类普共田作百鸟悲鸣婴姟哀唤我今比丘当知此是譬喻当解其义此义云何当解若日初出之时此譬如来出世人民之类普共田作此譬如檀越施主随时供给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百鸟悲鸣者此高德法师之喻与四部之众说微妙之法婴姟唤呼者此弊魔波旬之喻是故诸比丘如日初出如来出世除去暗冥靡不照明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弥勒菩萨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弥勒菩萨白世尊言「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而行檀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佛告弥勒「若菩萨摩诃萨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云何为四于是菩萨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选择人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无食则丧』是谓菩萨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复次菩萨若惠施之时欢喜惠施不生著由如应死之人临时还活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菩萨發心喜悦亦复如是布施誓愿不生想著

「复次弥勒菩萨布施之时普及一切不自为己使成无上正真之道是谓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复次弥勒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作是思惟『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何以故食已诸根寂静思惟禁戒兴嗔恚修行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错乱具足辩才法门终不越次使此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行此四法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是故弥勒若菩萨摩诃萨欲施之时当發此誓愿具足诸行如是弥勒当作是学

尔时弥勒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出世有四无所畏如来得此四无所畏便于世间无所著在大众中而师子吼转于梵轮

「云何为四我今已办此法正使沙门婆罗门若魔天蜎飞蠕动之类在大众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于中得无所畏是为第一无所畏

「如我今日诸漏已尽更不受胎若有沙门婆罗门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诸漏未尽者此事不然是谓第二无所畏

「我今已离愚暗法欲使还就愚暗之法者终无此处若复沙门婆罗门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还就愚暗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三无所畏

「诸贤圣出要之法尽于苦际欲使不出要者终无此处若有沙门婆罗门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如来不尽苦际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四无所畏

「如是比丘如来四无所畏在大众之中能师子吼转于梵轮如是比丘当求方便成四无所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人聪明勇博古明今法法成就云何为四比丘多闻博古明今在大众中最为第一比丘尼多闻博古明今在大众中最为第一优婆塞多闻博古明今在大众中最为第一优婆斯多闻博古明今在大众中最为第一是谓比丘有此四人在大众中最为第一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勇悍无所畏  多闻能说法
在众为师子  能除怯弱法
比丘戒成就  比丘尼多闻
优婆塞有信  优婆斯亦尔
在众为第一  若能和顺众
欲知此义者  如日初出时

「是故诸比丘当学博古明今法法成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金翅鸟云何为四有卵生金翅鸟有胎生金翅鸟有湿生金翅鸟有化生金翅鸟是四种金翅鸟如是比丘有四种龙云何为四有卵生龙有胎生龙有湿生龙有化生龙是谓比丘有四种龙

「比丘当知若彼卵生金翅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上自投于海而彼海水纵广二十八万里下有四种龙宫有卵种龙有胎种龙有湿种龙有化种龙是时卵种金翅鸟以大翅搏水两向取卵种龙食之设当向胎种龙者金翅鸟身即当丧亡尔时金翅鸟搏水取龙水犹未合还上铁叉树上

「比丘当知若胎生金翅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纵广二十八万里搏水下至值胎种龙若值卵生龙者亦能捉之衔出海水若值湿生龙者鸟身即死

「比丘当知若湿生金翅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上自投于海彼若得卵生龙胎生龙湿生龙皆能捉之设值化生龙者鸟身即死

「若比丘化生金翅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纵广二十八万里搏水下至值卵种龙胎种龙湿种龙化种龙皆能捉之海水未合之顷还上铁叉树上

「比丘当知若使龙王身事佛者是时金翅鸟不能食啖所以然者如来恒行四等之心以是故鸟不能食龙云何为四等如来恒行慈心恒行悲心恒行喜心恒行护心是谓比丘如来恒有此四等心有大筋力有大勇猛不可沮坏以是之故金翅之鸟不能食龙是故诸比丘当行四等之心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知识惠施之时有四事功德云何为四知时而施非不知时自手惠施不使他人布施常净洁非不净洁施极微妙不有秽浊善知识惠施之时有此四功德

「是故诸比丘善男子善女人布施之时当具此四功德具此功德获大福业得甘露灭然此福德不可称量言当有尔许福业虚空所不能容受犹如海水不可计量言一半斛一合半合称数之名但其福业不可具陈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作功德不可称计获大福业得甘露灭言当有尔许福德是故比丘善男子善女人当具此四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种之人可敬可贵世之福田云何为四所谓持信奉法身证见到

「彼云何名为持信人或有一人受人教有笃信心意不疑难有信于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亦信如来语亦信梵志语恒信他语任己智是谓名为持信人

「彼云何名为奉法人于是有人分別于法不信他人观察于法有耶无耶实耶虚耶彼便作是念『此是如来语此是梵志语』以是知如来诸法者便奉持之诸有外道语者而远离之是谓名为奉法

「彼云何为身证人于是有人身自作证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来语诸尊所说言教亦复不信但任己性而游是谓名为身证

「彼云何名为见到人于是有人断三结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彼有此见便有惠施有受者有善恶之报有今世后世有父有母有阿罗汉等受教者身信作证而自游化是谓名为见到人

「是谓比丘有此四人当念除上三人念修身证之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九


校注

含【大】*鋡【圣】* 九【大】*八【圣】* (东晋译)十三字【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第二十六【大】分【圣】 余【大】二【明】 之【大】大【宋】【元】【明】 智【大】〔-〕【宋】【元】【明】 之【大】〔-〕【宋】【元】【明】 猛勇【大】勇猛之【宋】【元】【明】勇猛【圣】 三【大】于三【宋】【元】【明】 智慧【大】慧智【圣】 知【大】〔-〕【宋】【元】【明】 议论【大】论议【宋】【元】【明】 已【大】*以【圣】* 辞【大】〔-〕【宋】【元】【明】 以【大】已【宋】【元】【明】 目连【大】*目揵连【宋】*【元】*【明】* 定【大】〔-〕【宋】【元】【明】 (起入处)九字【大】〔-〕【圣】 初禅【大】一禅【宋】【元】【明】 省觐【大】觐省【宋】【元】【明】 伎乐【大】妓乐【宋】【元】【明】【圣】 由旬【大】由延【宋】【元】【明】 默然察诸比丘已【大】〔-〕【宋】【元】【明】 人【大】〔-〕【宋】【元】【明】【圣】 减【大】灭【圣】 不【大】〔-〕【宋】【元】【明】 一【大】〔-〕【宋】【元】【明】 智慧【大】〔-〕【宋】【元】【明】 诸【大】〔-〕【宋】【元】【明】 二施【大】此二财【宋】【元】【明】施二财【圣】 若有起寺此人【大】〔-〕【圣】 应起偷婆【大】〔-〕【宋】【元】【明】人应起偷婆【圣】 白世尊【大】〔-〕【宋】【元】【明】 曰【大】言【圣】 加【大】自【元】【明】 婬【大】*淫【圣】* 更【大】有更【宋】【元】【明】 世尊【大】佛【宋】【元】【明】 ~cf. S. 22. 87. Vakkali.[No. 99(1265)] 自刀杀【大】自杀然【宋】【元】【明】自力然【圣】 汝今【大】曰汝【宋】【元】【明】 日【大】〔-〕【宋】【元】【明】 然【大】〔-〕【宋】【元】【明】 刀【大】〔-〕【宋】【元】【明】 取【大】今【宋】【元】【明】 习【大】*集【宋】【元】【明】【圣】* 是谓痛想行识集【大】〔-〕【宋】【元】【明】 阿难【大】阿难曰【宋】【元】【明】 集【大】善【圣】 曰【大】〔-〕【宋】【元】【明】 将【大】〔-〕【宋】【元】【明】 说【大】受【宋】【元】【明】 何【大】〔-〕【宋】【元】【明】 习【大】集【元】【圣】 梨【大】利【圣】 增壹阿含经【大】〔-〕【明】 七【大】六【圣】 ~M. 141. Sacchavibhaṅga.[No. 26(31), No. 32.] 谓【大】诸【宋】【元】【明】【圣】 犍【大】*揵【圣】* 以【大】〔-〕【宋】【元】【明】 行【大】行法【宋】【元】【明】 ~M. 11. Sīhanāda.[No. 26(103).] 论义【大】论议【宋】【元】【明】 已在一面坐【大】〔-〕【宋】【元】【明】以在一面坐【圣】 亦【大】〔-〕【宋】【元】【明】 食【大】〔-〕【宋】【元】【明】 尼师檀【大】尼师坛【宋】【元】【明】居师檀【圣】 者【大】〔-〕【宋】【元】【明】 受【大】*爱【圣】* 有受心【大】〔-〕【圣】 元本【大】原本【宋】【元】【明】 是【大】此【宋】【元】【明】【圣】 以【大】*已【宋】*【元】*【明】*【圣】 而【大】〔-〕【宋】【元】【明】 ~A. IX. 20. Velāma.[Nos. 26(155), 72-74] 阿那邠邸长者【大】~Anāthapiṇḍika. 若【大】〔-〕【圣】 好【大】〔-〕【宋】【元】【明】 若【大】若此【宋】【元】【明】 废【大】發【圣】 乐【大】乐著【宋】【元】【明】 恒受其教【大】受其教令【宋】【元】【明】 毘罗摩【大】~Velāma. 砗𤦲玛【大】车𤦲马【圣】 璃【大】离【圣】 罐【大】灌【圣】 毾【大】𣯈【圣】 用【大】*以【宋】*【元】*【明】* 挍【大】文【圣】 副【大】覆【元】【明】 饮【大】饭【圣】 招提僧【大】〔-〕【宋】【元】【明】 施【大】布施【宋】【元】【明】 受【大】〔-〕【圣】 计【大】量【宋】【元】【明】【圣】 此【大】其【宋】【元】【明】 是【大】〔-〕【宋】【元】【明】 也【大】〔-〕【宋】【元】【明】 婴姟【大】*婴孩【宋】*【元】*【明】*婴咳【圣】* 饭【大】饮【宋】【元】【明】【圣】 与【大】以【宋】【元】【明】【圣】 在【大】却【圣】 作【大】施【宋】【元】【明】 想【大】相【圣】 食已【大】以【宋】【元】【明】 兴【大】与【宋】【元】【明】 精进【大】精勤【宋】【元】【明】 ~A. IV. 8. Vesārajja. 已【大】以【宋】【元】【明】【圣】 已【大】以【圣】 此处【大】*此事【宋】*【元】*【明】* 如是【大】是故【宋】【元】【明】 ~A. IV. 7. Sobheti. 悍【大】*捍【宋】*【圣】 搏【大】*擗【宋】【圣】*辟【元】【明】* 丧亡【大】死【宋】【元】【明】 纵广【大】*广纵【圣】* 卵生【大】卵生胎生【宋】【元】【明】【圣】 身【大】有【宋】【元】【明】 布【大】〔-〕【宋】【元】【明】 净洁【大】净洁施【宋】【元】【明】 惠施【大】施惠【宋】【元】【明】 具【大】具足【宋】【元】【明】 计【大】斗【宋】【元】【明】升【圣】 斛【大】*𭽎【圣】* 比丘【大】诸比丘【宋】【元】【明】 诫【大】戒【圣】 至真【大】于是如来至真【宋】【元】【明】 任【大】住【宋】 是知【大】知是【宋】【元】【明】 诸【大】语【宋】【元】【明】【圣】 人【大】之人【宋】【元】【明】 人【大】又【宋】 后世【大】有后世【宋】【元】【明】 等【大】我等【宋】【元】【明】 〔-〕【大】光明皇后愿文【圣】
[A1] 损【CB】捐【大】
[A2] 有【CB】【丽-CB】在【大】(cf. K18n0649_p0443c06)
[A3] 谦【CB】【丽-CB】嫌【大】(cf. K18n0649_p0443c1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增壹阿含经(卷19)
关闭
增壹阿含经(卷19)
关闭
增壹阿含经(卷19)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