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

放牛品第四十九今分品

尔时世尊即吐舌左右舐耳还复缩之尔时世尊即入三昧使彼梵志见阴马藏

梵志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施罗梵志白佛言「我今婆罗门沙门刹利种然沙门婆罗门皆同一道求一解脱唯沙门听我等有得同一道乎

佛告梵志「汝有此见

梵志报曰「我有斯见

佛告梵志「汝当兴意向一解脱所谓正见是也

梵志白佛言「正见即是一解脱复更有解脱乎

世尊告曰「梵志更有解脱得涅槃界其事有八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谓梵志八种之道得至涅槃

尔时梵志白佛言「颇有此众生知此八种道乎

世尊告曰「非一百千梵志当知无数百千众生知此八种之道

梵志白佛言「颇复有此众生不解此八种之道乎

世尊告曰「有此众生其不解者非一人也

梵志白佛言「颇复有众生不得此法乎

佛告之曰「有此众生不得道如此之人十一种云何为十一所谓奸偽恶语难谏反复憎性害父母杀阿罗汉断善根善事反为恶计有我起恶念向如来是谓梵志十一之人不能得此八种之道

当说此八种道时时彼梵志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施罗梵志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所好者各自诵吾欲于如来所善修梵行

诸弟子白曰「我等亦复欲出家学道

尔时梵志及五百弟子各各长跪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听出家学道

佛告诸梵志「善来比丘于如来所善修梵行渐尽苦

如来说此语时五百梵志即成沙门尔时世尊渐与五百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乐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尔时世尊广与诸人说之时五百人诸漏永尽得上人法

尔时翅宁梵志又白「时到唯愿屈神

尔时世尊告施罗等五百比丘「汝等各著衣持钵

千比丘围绕至城中梵志所座而坐尔时翅宁梵志见五百婆罗门皆作沙门即语之曰「善哉诸人趣道之要莫复是过

尔时施罗比丘为翅宁说此偈曰

「此外更无法  能胜此要者
如此之比像  善者无过是

尔时翅宁梵志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小留神待时正尔更办饮食

世尊告曰「所办饮食但时贡之勿惧不足

是时翅宁梵志欢喜无量躬自行食供养佛及比丘僧尔时世尊饭食已讫除去食器以若干种华散佛比丘僧上前白佛言「唯愿世尊男女大小尽求作优婆塞

尔时梵志妇怀妇人白佛言「我有亦不知是男是女耶亦复自归如来听为优婆

尔时如来与诸大众说微妙之法即于座上而说此偈

「快哉斯福报  所愿必得果
渐至安隐处  永无忧厄患
死得生天上  设使诸魔天
亦复不能使  为福者堕罪
彼亦求方便  贤圣之智慧
当尽于苦本  长离去八难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坐起而去

尔时翅宁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一坐而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汝等比丘亦当一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修梵行

尔时跋提婆罗白世尊言「我不堪任而一食所以然者气力弱劣

佛告之曰「若汝至檀越家一分食之一分持还家

跋提婆罗白佛言「我亦不堪行此法

世尊告曰「听汝坏斋通日而食

跋提婆罗白佛言「我亦不堪任施行此法」尔时世尊默然不报

尔时迦留陀夷向暮日入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尔时极为暗冥优陀夷渐渐至长者家又彼长者妇怀妊闻沙门在外乞食即自持饭出惠施之然优陀夷颜色极黑又彼时天欲降雨处处抴电尔时长者妇出门见沙门颜色极黑即时惊怖乃呼「是鬼」自便称唤「咄见鬼」即时伤胎儿寻命终是时迦留陀夷寻还精舍愁忧不欢坐自思惟悔无所及

尔时舍卫城中有如此之恶声「沙门释种子呪堕他子」其中男女各相谓言「今诸沙门行无节度食不知时如在家白衣有何等异

尔时众多比丘闻诸人民各论此理「沙门释种子不知节度行来无忌」其中持戒比丘戒完具者亦自怨责「实非我等之宜食无禁限行无时节实是我等之非也」各共相将至佛所头面礼足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佛告一比丘「汝往唤迦留陀夷使来

是时彼比丘受佛教已即往唤优陀夷优陀夷闻佛见呼即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优陀夷曰「汝审昨日暮入城乞食至长者家使长者妇胎堕乎

优陀夷白佛言「唯然世尊

佛告优陀夷「汝何故不別时节又复欲雨而入城乞食此非汝宜然是族姓子出家学道而贪著于食

尔时优陀夷即从坐起白世尊言「自今之后不敢复犯唯愿世尊听受忏悔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速打揵集诸比丘在普会讲堂

阿难受佛教已即集诸比丘集在讲堂前白佛言「诸比丘已集世尊宜知是时

尔时世尊即往讲堂在中央坐告诸比丘「过去久远诸佛世尊皆一坐而食诸声闻等亦一坐而食正使将来诸佛及弟子众亦当一坐而食所以然者此是行道之要法应当一坐而食若能一坐而食身体轻便心得开解心已得解得诸善根已得善根便得三昧已得三昧如实而知之云何如实而知之所谓苦谛如实而知之习谛如实而知之苦尽谛如实而知之苦出要谛如实而知之汝等族姓子已出家学道舍世八业而不知时节如彼贪欲之人有何差別梵志別有梵志之法外道別有外道之法

是时波离白世尊言「过去如来将来诸佛皆一坐而食唯愿世尊当与诸比丘限时而食

世尊告曰「如来亦有此但未犯者眼前有罪乃当制限耳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专一坐而食汝等亦当一坐而食汝日中而食不得过时汝等亦当学乞食之法云何比丘学乞食之法于是比丘趣以支命得亦不喜不得亦不忧设得食时思惟而食无有贪著之心但欲使此身趣得存形除去旧更不造新使气力充足如是比丘名为乞食汝等比丘应当一坐而食

「云何比丘一坐而食起则犯食更不应食如是比丘名为一坐而食汝等比丘亦当应得食而食之云何比丘得而食之于是比丘以得食已更复有为齐此以食更得者不应复食如是比丘得食而食之汝等比丘亦当应著三衣应坐树下坐闲静处应露坐苦行应著补纳衣应在塚间应著弊恶之衣所以然者叹说少欲之人我今教汝等如迦叶比丘所以然者迦叶比丘自行头陀十一法亦复教人行此要法我今教诫汝等当如面王比丘所以然者面王比丘著弊坏之衣不著校饰是谓比丘我之教诫当念修习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跋提波罗及经三月不至世尊所尔时阿难临三月初至跋提婆罗比丘所而告之曰「今诸众僧皆补纳衣裳如是如来当人间游行今不往者后悔无益

是时阿难将跋提婆罗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并复白佛言「唯然世尊听我忏悔自今已后更不犯之如来制禁戒然我不受之唯愿垂恕」如是再三

是时佛告曰「听汝悔过后莫复犯所以然者我自念生死无数或作驴骆驼以草养此四大形或在地狱中以热铁丸啖之或作饿鬼恒食脓血或作人形食此五谷或作天形食自然甘露无数劫中形命共竞初无厌足波离当知如火获薪初无厌足如大海水吞流无足今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贪食无厌足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生死不断绝  皆由贪欲故
怨憎长其恶  愚者之所习

「是故跋提婆罗当念少欲知足无起贪想兴诸乱念如是优波离当作是学

尔时跋提婆罗闻如来教诫已在闲静之处而自克责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者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而知尔时跋提婆罗即成阿罗汉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声闻多饮食者所谓吉护比丘是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鸯艺村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人民皆称汝等为沙门设复问『汝等是沙门』汝等亦言『是沙门』吾今告汝沙门之行婆罗门之行汝等当念修习后必成果如实不异所以然者有二种沙门有习行沙门有誓愿沙门

「彼云何名为习行沙门于是比丘行来进止视瞻容貌著衣持钵皆悉如法不著贪欲嗔恚愚痴但持戒精进不犯非法等学诸戒是谓名为习行沙门

「彼云何名誓愿沙门于是或有比丘威仪戒律出入进止行步容貌视瞻举动皆悉如法尽有漏成无漏于现法中身得证而自游化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名誓愿沙门是谓比丘二种沙门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彼云何名为沙门法行婆罗门法行

佛告阿难「于是比丘饮食知足昼夜经行不失时节行诸道品

「云何比丘诸根寂静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著兴诸乱念于中眼根而得清净除诸恶念不念不善之法若耳闻声臭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著兴诸乱念于意根而得清净如是比丘根得清净

「云何比丘饮食知足于是比丘量腹而食不求肥白但欲使此身趣存而已除去故痛新者不生得修梵行犹如男女身生疮痍随时以膏涂疮常欲使疮愈故今此比丘亦复如是量腹而食所以以膏膏车者欲致远故比丘量腹而食者欲趣存命故也如是比丘饮食知足

「云何比丘恒知景悟于是比丘初夜后夜恒知景悟思惟三十七道之法若昼日经行除去恶念诸结之想复于初夜后夜经行除去恶结不善之想复于中夜右脇著地以脚相累唯向明之想复于后夜出入经行除去不善之念如是比丘知时景悟如是阿难此是沙门要行

「彼云何名婆罗门要行于是比丘苦谛如实知之苦习苦尽苦出要如实而知之后以解此欲漏心有漏心无明漏心而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此名为婆罗门要行之法阿难当知此名为要行之义也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沙门名息心  诸恶永已尽
梵志名清净  除去诸乱想

「是故阿难沙门法行婆罗门法行当念修行其有众生行此诸法然后乃称为沙门复以何故名为沙门诸结永息故名为沙门复以何故名为婆罗门尽除愚惑之法故名为梵志亦名为刹利复以何故名刹利以其断痴故名为刹利亦名为沐浴以何故名为沐浴以其洗二十一结故名为沐浴亦名为觉以何故名为觉以其觉了愚法慧法故名为觉亦名为彼岸以何等故名为彼岸以其从此岸至彼岸故名为彼岸阿难能行此法者然后乃名为沙门婆罗门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释翅迦毘罗越尼拘留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提婆达兜王子往至世尊所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提婆达兜白佛言「唯然世尊听我道次得作沙门

佛告提婆达兜「汝宜在家分檀惠施夫为沙门实为不易

是时提婆达兜复再三白佛言「唯然世尊听在末行

佛复告曰「汝宜在家不宜出家修沙门行

尔时提婆达兜便生此念「此沙门怀嫉妬心我今宜自剃头善修梵行何用是沙门为」是时提婆达兜即自退归自剃须发著袈裟自称言「我是释种子

尔时有一比丘名修罗陀头陀行乞食著补纳衣五通清彻是时提婆达兜往至彼比丘所头面礼足「唯愿尊者当与我说教使长夜而获安隐

是时修罗陀比丘即与说威仪礼节思惟此法舍此就是时提婆达兜如彼比丘教而不漏失

是时提婆达兜比丘言「唯愿尊者当与我说神足道我能堪任修行此道

尔时比丘复与说神足之道「汝今当学心意轻重已知心意轻重复当分別四大风之轻重已得知四大轻重便当修行自在三昧已行自在三昧复当修勇猛三昧已行勇猛三昧复当修行心意三昧已行心意三昧复当行自戒三昧已修行自戒三昧如是不久便当成神足道

尔时提婆达兜受师教已自知心意轻重复知四大轻重尽修诸三昧无所漏失尔时不久便成神足之道如是无数方便作变无量尔时提婆达兜名声流布四远

是时提婆达兜以神足力乃至三十三天采取种种优钵莲花拘牟头华奉上阿阇世太子又告之曰「此花是三十三天所出释提桓因遣来奉上太子

尔时王太子见提婆达兜神足如是便随时供养给其所须太子复作是念「提婆达兜神足极为难及」时提婆达兜复自隐形作小儿身在王太子膝上诸婇女各作斯念「此是何人为是鬼耶为是天耶」语言未竟便复化身还复如故是时王太子及诸宫人皆称言「此是提婆达兜」即给与所须又传此言「提婆达兜名德不可具记

尔时众多比丘闻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提婆达兜者极大神足能得衣裳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

佛告比丘「汝等勿兴此意著提婆达兜利养又莫钦羡彼神足之力彼人即当以此神足堕坠三恶道提婆达兜所获利养及其神足当复秏尽所以然者提婆达兜自当造身意行

尔时复兴此念「沙门瞿昙有神足我亦有神足沙门瞿昙有所知我亦有所知沙门瞿昙姓贵我亦姓贵若沙门瞿昙现一神足我当现二沙门现我当现彼八我十六彼十六我三十二随其沙门所现变化我当转倍」尔时众多比丘闻提婆达兜有此语五百余比丘至提婆达兜及五百比丘受太子供养

舍利弗乾连自相谓言「我等共到提婆达兜所听彼说法为何论说」即共相将至提婆达兜所

尔时提婆达兜遥见舍利弗目乾连来即告诸比丘「此二人是悉达弟子」甚怀欢悦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诸比丘各兴此念「释迦文佛弟子今尽来向提婆达兜」尔时提婆达兜语舍利弗言「汝今堪任与诸比丘说法乎吾欲小息又患脊痛

是时提婆达兜以脚相累右脇卧以其欢喜心故便睡眠尔时舍利弗目乾连见提婆达兜眠即以神足接诸比丘飞在空中而去

是时提婆达兜觉悟不见诸比丘极怀嗔恚并吐斯言「吾若不报怨者终不名为提婆达兜也」此是提婆达兜最初犯五逆恶提婆达兜适生此念即时失神足

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提婆达兜比丘极有神足乃能坏圣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提婆达兜不但今坏圣众乃过去世时恒坏圣众所以然者乃往过去时亦坏圣众复兴恶念『我要取沙门瞿昙杀之于三界作佛独尊无侣』」

是时提婆达兜语阿阇世王「古昔诸人寿命极长如今遂短备王太子一旦命终者则唐生于世间何不取父王害之绍圣王位我当取如来害之当得作佛新王新佛不亦快哉

尔时阿阇世王即便差守门人取父王闭在牢狱自立为王治化人民诸群庶各相谓言「此子未生则是怨家之子因以为名阿阇世王

尔时提婆达兜见阿阇世王捡父王已复兴此念「吾要当取沙门瞿昙害之」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一小山侧尔时提婆达兜到耆阇崛山手擎大石长三十肘广十五肘而掷世尊是时山神金毘罗鬼恒住彼山见提婆达兜抱石打佛即时申手接著余处

尔时石碎一小片石著如来足即时出血尔时世尊见已语提婆达兜曰「汝今复兴意欲害如来此是第二五逆之罪

尔时提婆达兜复自思惟「我今竟不得害此沙门瞿昙当更求方便舍而去至阿阇世启白王曰「可饮黑象使醉使害沙门所以然者此象凶暴必能害此沙门瞿昙若当沙门有一切智者明日必不来入城乞食若无一切智者明日入城乞食必当为此恶象所害也

尔时阿阇世王即以醇酒饮象使醉告令国中人民曰「其欲自安惜己命者明日勿复城中行来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国中男女大小四部之众闻阿阇世王以酒饮象欲害如来皆共相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唯愿世尊莫入罗阅城乞食何以故王阿阇世饮象使醉欲害如来

佛告诸优婆塞「夫等正觉终不为他人所害也

尔时世尊虽闻斯言犹故入城尔时恶象遥见世尊来嗔恚炽盛奔趣如来欲得害之然佛见象来即说斯偈

「象莫害于龙  龙象出现难
不以害龙故  得生于善处

尔时彼象闻如来说此偈已即前长跪舐如来足尔时彼象即以悔过心不自宁即便命终生三十三天

尔时王阿阇世及提婆达兜见象已死惨然不悦提婆达兜语王曰「沙门瞿昙已取象杀

王报之曰「此沙门瞿昙有大神力多诸伎术乃能咒此龙象杀之

王阿阇世复作是说「此沙门必威德具足竟不为恶象所害

提婆达兜报言「沙门瞿昙有幻惑之咒能使外道异学皆悉靡伏何况畜生之

是时提婆达兜复作是念「我今观察阿阇世王意欲变悔」尔时提婆达兜愁忧不乐出罗阅城

尔时法施比丘尼遥见提婆达兜来语提婆达兜曰「汝今所造极为过差今悔犹易恐后将难

提婆达兜闻此语已倍复嗔恚寻报之曰「秃婢有何过差今易后难耶

法施比丘尼报曰「汝今与恶共并造众不善之本

尔时提婆达兜炽火洞然即以手打比丘尼杀

尔时提婆达兜以害真人往至己房诸弟子「汝等当知我今以兴意向沙门瞿昙然其义理不应以罗汉复兴恶意还向罗汉吾今宜可向彼忏悔

是时提婆达兜以此愁忧不乐寻得重病提婆达兜告诸弟子「我无此力得往见沙门瞿昙汝等当扶我至沙门所

尔时提婆达兜以毒涂十指爪语诸弟子「汝等舆我到彼沙门所」尔时诸弟子即舆将至世尊所

尔时阿难遥见提婆达兜远来即白世尊言「提婆达兜今来必有悔心欲向如来求改悔过

佛告阿难「提婆达兜终不得至世尊所

尔时阿难再三复白佛言「今此提婆达兜已欲来至求其悔过

佛告阿难「此恶人终不得至如来所此人今日命根已熟

尔时提婆达兜来至世尊所语诸弟子「我今不宜卧见如来宜当下床乃见耳」提婆达兜适下足在地尔时地中有大火风起生绕提婆达兜身尔时提婆达兜为火所烧便發悔心于如来所正欲称南无佛然不究竟这得称南无便入地狱

尔时阿难以见提婆达兜入地狱中白世尊言「提婆达兜今日以取命终入地狱中耶

佛告之曰「提婆达兜不为灭尽至究竟处今此提婆达兜兴起恶心向如来身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中

尔时阿难悲泣涕不能自胜佛告阿难「汝何为悲泣乃尔

阿难白佛言「我今欲爱心未尽未能断故悲泣耳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如人自造行  还自观察本
善者受善报  恶者受其殃
世人为恶行  死受地狱苦
设复为善行  转身受天禄
彼自招恶行  自致入地狱
此非佛怨  汝今何为悲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提婆达兜身坏命终为生何处

佛告阿难「今此提婆达兜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中所以然者由其造五逆恶故致斯报

尔时阿难复重白佛「如是世尊如圣尊教也己身为恶现身入地狱所以我今悲泣涕泪者由其提婆达兜不惜名号姓族故亦复不为父母尊长辱诸释种毁我等门户然提婆达兜现身入地狱诚非其宜所以然者我等门族出转轮圣王位然提婆达兜身出于王种不应现身入地狱中提婆达兜应当现身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此现身得受证果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习真人迹得阿罗汉于无余涅槃果而般涅槃何图持此现身入地狱中提婆达兜在时有大威神极有神德乃能往至三十三天变化自由得斯人复入地狱乎不审世尊提婆达兜在地狱中为经历几许年岁

佛告阿难「此人在地狱中经历一劫

是时阿难复重白佛言「然劫有两种有大劫小劫此人为应何劫

佛告阿难「斯人当经历大劫所谓大劫者即贤劫是尽劫数行尽命终还复人身

阿难白佛「提婆达兜尽丧人根遂复成就所以然者劫数长远夫大劫者不过贤劫

尔时阿难倍复悲泣哽噎不乐复重白佛「提婆达兜从阿鼻地狱出当生何处

佛告阿难「提婆达兜于彼命终当生四天王上

阿难复问「于彼命终当生何处

佛告阿难「于彼命终展转当生三十三天焰天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阿难复问「于彼命终当生何处

佛告阿难「于是提婆达兜从地狱终生善处天上经历六十劫中不堕三恶趣往来天最后受身当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名曰南无

尔时阿难前白佛言「如是世尊提婆达兜由其恶报致地狱罪为造何德六十劫经历生死不受苦恼后复成辟支佛号名曰南无

佛告阿难「弹指之顷善意其福难喻何况提婆达兜博古明今多所诵习总持诸法所闻不计彼提婆达兜昔所怨仇起杀害心向于如来复由曩昔缘报故有喜悦心向于如来由此因缘报故六十劫中不坠堕三恶趣复由提婆达兜最后命终之时起和悦心称南无故后作辟支佛号名曰南无

尔时阿难即前礼佛重自陈说「唯然世尊神所教

是时大目乾连前白佛言「我今欲至阿鼻地狱中与提婆达兜说要行慰劳庆贺

佛告目连「汝宜知之勿复卒暴专心正意无兴乱想所以然者极恶行众生难难成然后乃堕阿鼻地狱中又彼罪人不解人间音言语往来

尔时目连复白佛言「我今所解六十四音言语开通我当以此音响往语彼人

佛告目连「汝宜知是时」是时阿难闻斯语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大目连前礼佛足绕佛三匝即于佛前犹如力士屈伸臂顷即往至阿鼻地狱所尔时大目连当在阿鼻地狱上虚空中弹指觉曰「提婆达兜

尔时提婆达兜默然不应诸狱卒语目连曰「汝今为唤何者提婆达兜

狱卒复白「此间亦有拘楼孙佛时提婆达兜拘那含牟尼佛时提婆达兜迦叶佛时提婆达兜亦有在家提婆达兜出家提婆达兜汝今比丘正命何者提婆达兜

目连报曰「吾今所命释迦文佛叔父儿提婆达兜故欲相见

是时狱卒手执铁叉或执火烧炙彼身使令觉悟尔时提婆达兜身体火焰炽高三十肘诸狱卒告曰「汝今愚人何为眠寐

尔时提婆达兜众苦所逼而报之曰「汝等今日何所教勅

狱卒复语「汝今仰观空中

寻随彼语仰观虚空见大目连结加趺坐坐宝莲华如日披云提婆达兜见已便说斯偈

「是谁现天光  如日披云出
犹如金山聚  永无尘秽污

尔时目连复以偈

「我是释师子  瞿昙之族末
是彼次声闻  名曰大目连

尔时提婆达兜语目连曰「尊者目连何由故屈此间此间众生造恶无量难可开化不作善根命终之后来生此间

目连报曰「我是佛使故来适此欲相愍念拔苦无本

尔时提婆达兜闻佛音响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并吐此言「唯愿尊者以时敷演如来世尊有何言教更不记说恶趣之无乎

目连报曰「提婆达兜勿怀恐怖地狱极苦无过斯处彼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愍念一切蜎飞蠢动如母爱子心无差別以时演义终不失叙亦不违类所演过量今神口所记汝本兴起恶念欲害世尊教将余人使趣无由由此缘报入阿鼻地狱中当经历一劫终无出期尽其劫数行尽命终当生四天王上展转当生三十三天焰天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六十劫中不趣恶道周流人天之间最后受身还复人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当成辟支佛号名曰南无所以然者由汝初死临断命时称南无故致斯号今彼如来观此善言南无故说名号六十劫中作辟支佛

尔时提婆达兜闻斯语已欢喜踊跃善心生焉复白目连「如来所说言教必然不疑愍念群所济无量大慈大悲兼化愚惑设我今日以右脇卧阿鼻地狱中经历一劫心意专正终无劳倦

尔时目连复告提婆达兜曰「汝今云何苦痛叵有增损乎

提婆达兜报曰「我身苦痛遂增无损今闻如来见授名号痛犹小盖不足言

目连问曰「汝今所患苦痛之为像何类

提婆达兜报曰「以热铁轮轹我身坏复以铁杵㕮咀我形黑暴象蹋蹈我身复有火山来镇我面昔日袈裟化为铜鍱极为炽然来著我体苦痛之原其状如斯

目连报曰「汝颇自知罪过元本受斯苦恼不乎吾今一一分別卿欲闻耶

提婆达兜白言「唯然时说

尔时目连便说此偈

「汝本最胜所  坏乱比丘僧
今以热铁杵  㕮𢭏汝形体
然彼之大众  第一声闻者
鬪乱比丘僧  今以热轮轹
本教王放  醇酒饮黑象
今以群黑象  蹋蹈汝形体
汝本以大石  遥掷如来足
今以火山报  烧汝无遗余
汝本以手  杀彼比丘尼
今被热铜  卷燋不得
行报终不败  亦复不住空
是故当劝勉  离此诸恶元

「汝本提婆达兜所造元本正谓斯耳当自专意向佛如来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尔时提婆达兜复白目连「今寄目连头面礼世尊足『兴居轻利游步康强』亦复礼拜尊者阿难

尔时尊者大目乾连放大神足使阿鼻地狱苦痛休息复说斯偈

「皆称南无佛  释师最胜者
彼能施安隐  除去诸苦恼

尔时地狱众生闻目连说此偈已六万余人行尽罪毕即彼命终生四天王上

尔时目连即摄神足还至所在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目连白世尊曰「提婆达兜问讯敬奉无量『兴居轻利游步康强』亦复问讯阿难并作是说『如来见记六十劫中成辟支佛号名曰南无设我以右脇卧阿鼻地狱中终不辞』」

尔时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目连多所饶益多所润及愍念群人得安使诸如来声闻渐至灭尽涅槃之处是故目连常当勤加成就三法所以然者若当提婆达兜修行善法身三口四意三者彼人终身不贪利养亦复不造五逆罪入阿鼻地狱中所以然者夫人贪利养者亦有恭敬之心向于三宝亦复不奉持禁戒不具足身意行贪专意身意行如是目连当作是学

尔时目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盗贼终不侵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若有行慈心  亦无放逸行
诸结渐渐薄  转见于道迹
以能行此慈  当生梵天上
速疾得灭度  永至无为处
不杀无害心  亦无胜负意
行慈普一切  终无怨恨心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行于慈心广布其义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


校注

含【大】*鋡【圣】* 七【大】六【圣】 (放牛品)十字【大】〔-〕【宋】【元】【明】 第四十九今分品【大】分之余【圣】 阴马【大】马阴【宋】【元】【明】 唯【大】唯愿【元】【明】 八【大】〔-〕【宋】【元】【明】 反【大】*返【宋】*【元】*【明】*【圣】 憎【大】憎恶【圣】 时【大】是时【宋】【元】【明】 习【大】謵【圣】 原【大】无【圣】 语【大】〔-〕【圣】 说【大】人说【宋】【元】【明】 习【大】集【元】【明】 说【大】所说【圣】 座【大】*坐【圣】* 是过【大】过是【圣】 饭【大】饮【圣】 已【大】以【宋】【元】【明】【圣】 妊【大】*任【圣】* 娠【大】身【圣】 夷【大】塞【宋】【元】【明】【圣】 苦本【大】安平【宋】 坐【大】*座【宋】*【元】*【明】* 三本俱以欢喜奉行为卷第四十五终次行有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五十字 ~M. 65. Bhaddāli. & M. 66. Laṭukikopama.[No. 26(194. & 192.)] 三本俱闻如是以下为卷第四十六前行宋元俱有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六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牧牛品第四十九之余三十一字明有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六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牧牛品第四十九之二十八字 修【大】修行【宋】【元】【明】 罗【大】~Bhaddāli. 优【大】*迦留【元】【明】*~Udāyin. 抴【大】泄【宋】【元】【明】 哉【大】我【宋】【元】【明】【圣】 稚【大】椎【宋】【元】【明】搥【圣】 已【大】以【宋】【圣】 习【大】集【元】【明】 已【大】*以【宋】【元】【明】【圣】* 贪【大】食【圣】 波【大】婆【圣】 智【大】知【圣】 眼【大】限【元】【明】 汝【大】知汝【圣】 但【大】从【宋】 痛【大】病【宋】【元】【明】 于【大】乎【宋】【元】【明】 应【大】〔-〕【宋】【元】【明】 纳【大】*衲【宋】*【元】*【明】* 如【大】知【宋】【元】【明】【圣】 一【大】二【宋】【元】【明】【圣】 诫【大】*戒【圣】* 校【大】挍【圣】 波【大】婆【宋】【元】【明】 波【大】*婆【圣】* 兴【大】与【元】【明】 修【大】欲修【宋】【元】【明】 吉【大】告【圣】 乎【大】*于【圣】* 有【大】〔-〕【宋】【元】【明】 于【大】彼于【宋】【元】【明】 所作已办【大】〔-〕【圣】 饮【大】〔-〕【宋】【元】【明】【圣】 臭【大】齅【宋】【元】【明】 根【大】六根【圣】 所以【大】如【宋】【元】【明】 以膏【大】膏车【圣】 景【大】警【元】【明】【圣】* 之【大】品之【元】【明】【圣】 唯【大】惟【圣】 已【大】以【圣】 故【大】〔-〕【宋】【元】【明】 淫【大】婬【宋】【元】【明】 ~Vin. cul. VII. 3-4. 提婆达兜【大】~Devadatta. 言【大】白言【元】【明】 彼【大】〔-〕【宋】是【圣】 比【大】白比【元】【明】 意轻重已【大】轻以【宋】【元】【明】【圣】 已【大】*以【宋】*【元】*【明】*【圣】 已行自在三昧【大】〔-〕【宋】【元】【明】以行自在三昧【圣】 已【大】以【圣】 秏【大】耗【明】 二【大】三【宋】 四【大】六【宋】 彼【大】彼四我八彼【元】【明】 所【大】所到已是时提婆达兜【元】【明】 连【大】~Sāriputta, Moggallāna. 乾【大】*揵【宋】【元】【明】【圣】* 二【大】一【元】 脇【大】面【宋】 是【大】见【明】 并【大】*并【圣】* 要【大】要当【元】【明】 阿阇世【大】~Ajātasattu. 备【大】使【宋】【元】【明】 作【大】〔-〕【宋】【元】【明】 捡【大】检【宋】【元】【明】 耆阇崛山【大】者阇崛山【明】~Gijjhakūṭa-pabbata. 崛【大】*掘【圣】* 申【大】*伸【宋】*【元】*【明】* 舍【大】即舍【宋】【元】【明】 所【大】王所【宋】【元】【明】 已【大】以【宋】【圣】 已【大】*以【宋】【元】【明】【圣】* 伎【大】技【元】【明】 类【大】类乎【明】 (是时阿阇世)十七字【大】〔-〕【宋】 以【大】*已【元】【明】* 诸【大】*语【宋】*【元】*【明】* 意【大】〔-〕【宋】【元】【明】言【圣】 甲【大】押【圣】 舆【大】*舁【宋】*【元】*【明】* 来【大】求【宋】【元】【明】【圣】 已【大】以【圣】 来【大】未【宋】【元】【明】 绕【大】烧【元】【明】 这【大】适【宋】【元】【明】 泪【大】*零【圣】* 欲【大】结【圣】 世【大】佛世【宋】【元】【明】 其【大】恶【宋】【元】【明】 苦【大】咎【元】【明】【圣】 身坏【大】以取【宋】【圣】 果【大】界【元】【明】【圣】 得【大】意【宋】【元】【明】亿【圣】 噎【大】咽【宋】【元】【明】 率【大】术【圣】 善【大】發善【元】【明】 忘【大】亡【圣】 缘【大】因缘【圣】 神所【大】佛神【圣】 宜【大】宣【明】 彫【大】调【元】【明】 响【大】*向【圣】* 是【大】〔-〕【宋】【元】【明】 欢【大】已欢【元】【明】 伸【大】申【圣】 楼【大】屡【宋】【元】【明】【圣】 焰【大】燄【明】 然【大】*燃【圣】* 加【大】跏【宋】【元】【明】 山【大】出【宋】【圣】 报【大】报曰【圣】 拔【大】众【宋】【元】【明】 无【大】元【元】【明】【圣】* 教将【大】将教【宋】【元】【明】 无由【大】恶源【元】【明】 由【大】〔-〕【宋】【圣】 率【大】术【宋】【元】【明】【圣】 形【大】形軆【圣】 故【大】故故【圣】 名【大】名说名【宋】【元】【明】 不疑【大】所起【宋】不起【圣】 生【大】萠【圣】 损【大】折【宋】【元】【明】【圣】 原【大】*源【宋】*【元】*【明】* 黑【大】〔-〕【圣】 火【大】*大【圣】* 镇【大】填【圣】 本【大】等【明】 蹋【大】噏【圣】 拳【大】惓【圣】 【大】鍱【元】【明】【圣】 申【大】伸【宋】【元】【明】 白【大】曰【宋】 游【大】履【宋】【元】【明】 时【大】〔-〕【宋】【元】【明】 劳【大】设【圣】 盲【大】生【宋】【元】【明】 夫【大】天【宋】 贪【大】念【元】【明】 ~A. XI. 16. Mettā.[No. 138] 抂【大】柱【宋】【元】【明】【圣】 七【大】六【宋】【元】【明】【圣】 〔-〕【大】光明皇后愿文【圣】
[A1] 渐【CB】惭【大】
[A2] 优【CB】忧【大】
[A3] 面【CB】而【大】
[A4] 羡【CB】羡【大】
[A5] 己【CB】已【大】
[A6] 恶【CB】悉【大】
[A7] 言【CB】【丽-CB】[-]【大】(cf. K18n0649_p0670c20)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增壹阿含经(卷47)
关闭
增壹阿含经(卷47)
关闭
增壹阿含经(卷47)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