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苦乐品第二十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或有人先苦而后乐或有人先乐而后苦或有人先苦而后苦或有人先乐而后乐

云何人先苦而后乐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杀人种或工师种或邪道家生及余贫匮之家衣食不充彼人便生彼家然复彼人无有邪见彼便有此有施有受者有今世有后世有沙门婆罗门有父有母世有阿罗汉等受教者亦有善恶果报彼有极富之家以知昔日施德之报不放逸报彼若复见无衣食家者知此人等不作施德恒值贫贱我今复值贫贱无有衣食皆由日不造福故诳惑世人行放逸法缘此恶行之报今值贫贱衣食不充若复见沙门婆罗门修善法者便向忏悔改往所作若复所有之遗余与人等分彼身坏命终生善若生人中多财饶宝无所乏短是谓此人先苦而后乐

「何等人先乐而后苦于是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刹利种或长者种或大姓家及诸富贵之家衣食充足便生彼家然彼人恒怀邪见与边见共相应彼便有此见无施无受者亦无今世后世之报亦无父母世无阿罗汉亦无有得证者亦复无有善恶之报彼人有此邪见若复见有富贵之家而作是念『此人久有此财宝耳』男者久是男女者久是女畜生者久是畜生不好布施不持戒律若彼见沙门婆罗门奉持戒者起嗔恚『此人虚偽何处当有福报之应』彼人身坏命终之后生地狱中若得作人在贫穷家生无有衣食身体倮露衣食不充是谓此人先乐而后苦

「何等人先苦而后苦于是有人生贫贱家或杀人种或工师种及诸下劣之家无有衣食而此人生彼家然复彼人身抱邪见与边见共相应彼人便有此见无施无有受者亦无今世后世善恶之报亦无父母世无阿罗汉不好布施不奉持戒若复见沙门婆罗门即兴嗔恚向贤圣人彼人见贫者言久来有是见富者言久来有是见父者昔者是父见母者昔者是母彼若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若生人中极为贫贱衣食不充是谓此人先苦而后苦

「彼云何人先乐而后乐彼或有一人生富贵家或刹利种或梵志种或生国王种或长者种生及诸饶财多宝家生所生之处无有乏短彼人便生此家后彼人有正见无有邪见彼便有此见有施有受者有今世后世有沙门婆罗门亦有善恶之报有父有母世有阿罗汉彼人若复见富贵之家饶财多宝者便作是念『此人昔日布施之所致』若复见贫贱之家『此人昔者皆由不布施故故我今可随时布施莫后更生贫贱之家然常好喜施惠于人』彼人若见沙门道士者随时问讯可否之宜供给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尽惠施之若复命终之后生善处天上人中生富贵之家饶财多宝是谓此人先乐而后乐

是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我观今世众生先苦而后乐或有众生于今世先乐而后苦或有众生于今世先苦而后苦或有众生先乐而后乐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有此因缘使众生之类先苦而后乐亦复有此众生先乐而后苦亦复有此众生先苦而后苦亦复有众生先乐而后乐

比丘白佛「复以何因缘先乐而后复以何因缘先苦而后复以何因缘先苦而后苦复以何因缘先乐而后乐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若人寿百岁正可十十耳若使寿终冬若复比丘百岁之中作诸功德百岁之中造诸恶业作诸邪见彼于异时或冬受乐夏受苦若百岁之中功德具足未曾有短若复在中百岁之内在诸邪见造不善行先受其罪后受其福若复少时作福长时作罪后生之时少时受福长时受罪若复少时作罪长复作罪彼人后生之时先苦而后苦若复于少时作诸功德分檀布彼于后生先乐而后乐是谓比丘以此因缘先苦而后乐亦由此因缘先乐而后苦亦由此因缘先苦而后苦亦由此因缘先乐而后乐

比丘白佛言「唯世尊若有众生欲先乐而后乐当行布施求此先乐而后乐

世尊告曰「如是比丘如汝所言若有众生欲成涅槃及阿罗汉道乃至佛道当于中行布施作诸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或有人身乐心不乐或有人心乐身不乐或有人心亦不乐身亦不乐或有人身亦乐心亦乐

「彼何等人身乐心不乐于是作福凡夫人于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无所短乏但不免饿鬼畜生地狱道亦复不免恶趣中是谓此人身乐心不乐

「彼何等人心乐身不乐所谓阿罗汉不作功德于是四事供养之中不能自办终不能得但免地狱饿鬼畜生之道犹如罗汉唯喻比丘是谓此人心乐身不乐

「彼何等人身亦不乐心亦不乐所谓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能得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恒不免地狱饿鬼畜生道是谓此人身亦不乐心亦不乐

「彼何等人身亦乐心亦乐所谓作功德阿罗汉四事供养无所短乏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复免地狱饿鬼畜生道所谓尸波罗比丘是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人是故比丘当求方便当如尸波罗比丘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说四梵之福云何为四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处于中能起偷婆者是谓初梵之福也复次信善男子善女人补治故寺者是谓第二受梵之福也复次信善男子善女人和合圣众者是谓第三受梵之复次若多萨阿竭初转法轮时诸天世人劝请转法轮是谓第四受梵之福是谓四受梵之福

尔时有异比丘白世尊「梵天之福竟为多少

世尊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今当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

世尊告曰「阎浮里地东西七千由旬南北二万一千由旬地形像车其中众生所有功德正可与一轮王功德等

「瞿耶尼纵广三十二万里地形如半月比丘当知阎浮地人民及一轮王之德比彼人者与彼一人德等

「复次比丘弗于逮里地纵广三十六万里地形方正计阎浮里地及瞿耶尼二方之福故不如彼弗于逮一人之福

「比丘当知欝单曰纵广四十万里地形如月满计三方人民之福故不如欝单曰一人之福

「比丘当知计四天下人民之福故不如四天王之德计四天下人民之福及四天王故不如三十三天之福计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故不如释提桓因一人之福计四天下及四天王及三十三天及释提桓因故不如一艳天之福计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释提桓因及艳天故不如一兜术天福计从四天下至兜术天之福故不如一化自在天之福计从四天下至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他化自在天之福计从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

「比丘当知此是梵天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是故比丘欲求梵天福者当求方便成其功德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之类有四种食长养众生何等为四所谓抟食或大或小更乐食念食识食是谓四食

「彼云何名为抟食彼抟食者如今人中所食诸入口之物可食啖者是谓名为抟食

云何名更乐食所谓更乐食者衣裳繖盖杂香华熏火及香油与妇人集聚诸余身体所更乐者是谓名为更乐之食

「彼云何名为念食诸意中所念所思惟者或以口说或以体触及诸所持之法是谓名为念食

「彼云何为识食所念识者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名为识食

「是谓比丘有此四食众生之类以此四食流转生死从今世至后世是故诸比丘当共舍离此四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辩云何为四所谓义辩法辩辞辩应辩

「彼云何名为义辩所谓义辩者彼彼之所说若天鬼神之所说皆能分別其义是谓名为义辩也

「彼云何名为法辩十二部经如来所说所谓契经祇夜本末因缘授决已说造颂生经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诸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诸法之实不可沮坏所可总持者是谓名为法辩

「彼云何名为辞辩若前众生长短之语男语女语佛语梵志鬼神之语阿须伦迦留罗甄陀罗彼之所说随彼根原与其说法是谓名为辞辩

「彼云何名为应辩当说法时无有怯弱无有畏惧能和悦四部之众是谓名为应辩

「我今当教勅汝当如摩诃拘𫄨罗所以然者拘𫄨罗有此四辩能与四部之众广分別说如我今日观诸众中得四辩才无有出拘𫄨若此四辩如来之所有当求方便成四辩才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事终不可思云何为四众生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龙国不可思议佛国境界不可思议所以然者不由此处得至灭尽涅槃

「云何众生不可思议此众生为从何来为从何复从何起从此终当从何生如是众生不可思议

「云何世界不可思议诸有邪见之人世界断灭世界不断世界有边世界无边是命是身非命非身梵天之所造诸大鬼神作此世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梵天造人民  世间鬼所造
或能诸鬼作  此语谁当定
欲恚之所缠  三者俱共等
心不得自在  世俗有灾变

「如是比丘间不可思议

「云何龙界不可思议云何此雨为从龙口出耶所以然者渧不从龙口出也为从眼鼻出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雨渧不从眼但龙意之所念若念恶亦雨若念善亦雨亦由行本而作此雨所以然者今须弥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众生心之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从彼天口出鼻出也皆由彼天有神力故能作雨如是比丘龙境界不可思议

「云何佛国境界不可思议如来身者为是父母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如来身者清净无秽受诸天气为是人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以过人行如来身者为是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如来身者不可造作非诸天所及如来寿为短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如来有四神足如来为长寿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然复如来故兴世间周旋与善权方便相应如来身者不可摸则不可言长言短声亦不可法则如来梵音如来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非世间人民之所能及如是佛境界不可思议

「如是比丘有此四处不可思议非是常人之所思议然此四事无善根本亦不由此得修梵行不至休息之处乃至不到涅槃之处但令人狂惑心意错乱起诸疑结

「所以然者比丘当知过去久远此舍卫城中有一凡人便作是念『我今当思议世界』是时彼人出舍卫城在一华池水侧结跏趺坐惟世界此世界云何成云何败谁造此世界此众生类为从何来为从何出为何时生』是时彼人思此时便见池水中有四种兵出入是时彼人复作是念『我今狂惑心意错乱世间无者我今见之』时彼人还入舍卫城在里巷之中作是说『诸贤当知世界无者我今见之

「是时众多人报彼人曰『云何世间无者汝今见之』时此人报众多人曰『我向者作是思惟「世界为从何生」便出舍卫城在华池侧作是思议「世界为从何来谁造此世界此众生类从何而来为谁所生若命终者当生何处」我当思议此时便见池水中有四种兵出入世界无者我今见之』是时众多人报彼人曰『如汝实狂愚池水之中那得四种兵诸世界狂愚之中最为上

「是故比丘我观此义已故告汝等耳所以然者此非善本功德不得修梵行亦复不得至涅槃处然思议此者则令人狂心意错乱然比丘当知彼人实见四种之兵所以然者昔日诸天与阿须伦共鬪当共鬪时诸天得胜阿须伦不如是时阿须伦便怀恐怖化形极使小从藕根孔中过佛眼之所见非余者所及

是故诸比丘当思议四谛所以然者此四谛者有义有理得修梵行行沙门法得至涅槃是故诸比丘舍离此世界之法当求方便思议四谛知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神足云何为四自在三昧行尽神足心三昧行尽神足精进三昧行尽神足诫三昧行尽神足

「彼云何为自在三昧行尽神足所谓诸有三昧自在意所欲心所乐使身体轻便能隐形极细是谓第一神足

「彼云何心三昧行尽神足所谓心所知法遍满十方石壁皆过无所罣碍是谓名为心三昧行尽神足

「彼云何名为精进三昧行尽神足所谓此三昧无有懈亦无所畏有勇猛意是谓名为精进三昧行尽神足

「彼云何名为诫三昧行尽神足诸有三昧知众生心中所念生时灭时皆悉知之有欲心无欲心有嗔恚心无嗔恚心有愚痴心无愚痴心有疾心无疾心有乱心无乱心有少心无少心有大心无大心有量心无量心有定心无定心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一切了知是谓名为诫三昧行尽神足

如是比丘有此四神足欲知一切众生心中所念者当修行此四神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爱起之法若比丘爱起时便起云何为四比丘缘衣服故便起爱由乞食故便起爱由床坐故便起爱由医药故比丘便起爱是谓比丘有此四起爱之法有所染著

「其有比丘著衣裳者我不说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衣时便起嗔恚兴想著念其有比丘著是食者我不说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乞食时便兴嗔恚兴想著念其有比丘著床座者不说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床座时便起嗔恚兴想著念其有比丘著医药者我不说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医药时便兴嗔恚起想著念

「比丘当知我今当说衣裳二事亦当亲近亦当不亲近云何亲近云何不亲近若得衣裳极爱著衣者起不善法此不可亲近若复得衣裳起善法心不爱著此可亲近若乞食时起不善法此不可亲近若乞食时起善法此可亲近若得床座时起不善法此不可亲近若得床座时起善法此可亲近医药亦尔

「是故诸比丘当亲近善法除去恶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欲使檀越施主获其功德受福无穷得甘露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衣裳用布施  饮食床卧具
于中莫起爱  不生诸世界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大河水从阿耨达泉出云何为四所谓恒伽新头婆叉私陀彼恒伽水牛头口出向东流新头南流师子口出私陀西流象口中出婆叉北流从马口中出是时四大河水绕阿耨达泉已恒伽入东海新头入南海婆叉入西海私陀入北海

「尔时四大河入海已无复本名字但名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为四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于如来所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所以然者如来众者其犹大海四谛其如四大河除去结使入于无畏涅槃城

「是故诸比丘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所以然者我今正是释迦子从释种中出家学道比丘当知欲论生子之义者当名沙门释种子是所以者何生皆由我生从法起从法成是故比丘求方便得作释种子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等心云何为四以何等故名为梵堂比丘当知有梵大梵名千无与等者无过上者统千国界是彼之堂故名为梵堂比丘此四梵堂所有力势能观此千国界是故名为梵堂

「是故诸比丘若有比丘欲度欲界之天处无欲之地者彼四部之众当求方便成此四梵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


校注

含【大】*鋡【圣】* (东晋译)十三字【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圣】 九【大】八【圣】 而后【大】*后亦【圣】* 云【大】彼云【元】【明】 之【大】乏【宋】 见【大】见者【宋】 有【大】〔-〕【宋】【元】【明】【圣】 彼【大】〔-〕【圣】 德之【大】之德【宋】【元】【明】 曩【大】徃【圣】 日【大】昔【宋】【元】【明】【圣】 之遗【大】乏匮【宋】【元】【明】 处【大】处天上【宋】【元】【明】 人【大】天上人【圣】 心【大】〔-〕【宋】【元】【明】 穷【大】贱【宋】【元】【明】 后【大】复【宋】【元】【明】 正【大】等【宋】【元】【明】 有【大】世有【宋】【元】【明】 故【大】〔-〕【宋】【元】【明】【圣】 饮【大】*饭【圣】* 床【大】床敷【明】床蓐【圣】 人【大】在人【宋】【元】【明】 众【大】此众【宋】【元】【明】【圣】 乐【大】苦【宋】【元】【明】 苦【大】乐【宋】【元】【明】 苦【大】乐【宋】【元】【明】 乐【大】苦【宋】【元】【明】 在【大】作【宋】【元】【明】【圣】 施【大】施长复作诸功德分段布施【宋】【元】【明】 亦【大】〔-〕【圣】 愿【大】然【宋】【元】【明】 床【大】*床敷【宋】*【元】*【明】*床蓐【圣】 短乏【大】乏短【宋】【元】【明】 免【大】*勉【圣】* 唯喻【大】维渝【圣】维喻【宋】【元】【明】 恒【大】复【宋】【元】【明】【圣】 波【大】*婆【宋】【元】【明】【圣】* 当【大】〔-〕【圣】 信【大】*〔-〕【宋】*【元】*【明】* 受【大】〔-〕【宋】 福【大】福也【宋】【元】【明】 言【大】曰【宋】【元】【明】 轮【大】*转轮【圣】* 里地【大】〔-〕【圣】人民地【宋】【元】【明】 里【大】之【元】【明】 曰【大】*越【宋】*【元】*【明】* 及【大】〔-〕【宋】【元】【明】 天【大】天之【宋】【元】【明】【圣】 抟【大】*揣【宋】【元】*【圣】 为【大】*〔-〕【宋】*【元】*【明】* 名为【大】*〔-〕【宋】*【元】*【明】* 云【大】彼云【宋】【元】【明】 繖【大】散【圣】 诸【大】语及【圣】 之【大】〔-〕【宋】【元】【明】 想【大】所想【宋】【元】【明】 为【大】名【宋】【元】【明】 辞【大】*报【宋】* 实【大】宝【圣】 所【大】〔-〕【宋】【元】【明】【圣】 原【大】元【宋】【元】【明】【圣】 罗【大】罗者【宋】【元】【明】 若【大】如【圣】 故【大】故诸比丘【宋】【元】【明】 ~A. IV. 77. Acintita. 惟【大】议【宋】【元】【明】 去【大】生【宋】【元】【明】 灭【大】〔-〕【圣】 界【大】间【宋】 灾【大】此【圣】 间【大】界【元】【明】 渧【大】*滴【宋】*【元】*【明】* 出【大】出也【宋】【元】【明】【圣】 行本【大】本行【宋】【元】【明】 能作【大】作此【宋】【元】【明】 无【大】无瑕【宋】【元】【明】 大【大】天【元】【明】 身【大】身耶【宋】【元】【明】 兴【大】与【宋】【元】【明】【圣】 声【大】响【宋】【元】【明】【圣】 惟【大】*议【宋】*【元】*【明】* 此世界云何【大】云何世界【宋】 议【大】*惟【圣】* 而【大】〔-〕【宋】【元】【明】【圣】 愚【大】惑【宋】 最为【大】为最【宋】【元】【明】 当共鬪【大】〔-〕【宋】【元】【明】 使【大】〔-〕【圣】 是故诸【大】如是【宋】【元】【明】 知【大】如【宋】【元】【明】【圣】 诫【大】戒【元】【明】 神足【大】〔-〕【圣】 心【大】有心【宋】【元】【明】 名为【大】*〔-〕【宋】*【元】*【明】* 惓【大】倦【宋】【元】【明】 一切【大】皆悉【宋】【元】【明】【圣】 如是【大】是故诸【宋】【元】【明】 ~A. IV. 9. Taṇhuppāda. 爱起【大】*起爱【宋】*【元】*【明】* 坐【大】座【元】【明】 比丘【大】〔-〕【明】 座【大】*坐【宋】【圣】* 不【大】我不【宋】【元】【明】 起【大】兴【宋】【元】【明】 灭【大】城【宋】味【元】【明】 水【大】水东流【宋】【元】【明】 向东流【大】〔-〕【宋】【元】【明】 中【大】〔-〕【宋】【元】【明】 剃【大】剔【圣】 子【大】弟子【宋】【元】【明】 者何【大】然者【宋】【元】【明】 求【大】来【元】 一【大】〔-〕【圣】 〔-〕【大】光明皇后愿文【圣】
[A1] 耶【CB】【丽-CB】邪【大】(cf. K18n0649_p0462c20)
[A2] 药【CB】乐【大】
[A3] 此【CB】【丽-CB】亦【大】(cf. K18n0649_p0464b22; T02n0125_p0658b17)
[A4] [-]【CB】尔【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增壹阿含经(卷21)
关闭
增壹阿含经(卷21)
关闭
增壹阿含经(卷2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