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

放牛品第四十第四分別诵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放牛儿成就十一法牛群终不长益亦复不能将护其牛云何为十一于是放牛人亦不別其色不解其相应摩刷而不摩刷不覆护疮痍不随时放烟不知良田茂草处不知安隐之处亦复不知渡牛处所不知时宜𤛗牛时不留遗余尽取𤛗之是时诸大牛可任用者不随时将护是谓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终不能长养其牛将护其身

「今此众中比丘亦复如是终不能有所长益云何为十一于是比丘不別其色不晓其相应摩刷而不摩刷不覆护疮痍不随时放烟不知良田茂草处不知渡处亦复不知安隐之处不知时宜食不知留遗余诸长老比丘亦不敬

「云何比丘不知色于是比丘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皆悉不知如是比丘不別其色

「云何比丘不別其相于是比丘不知行愚亦不知行智如实而不知如是比丘不別其相

「云何比丘应摩刷而不摩刷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便起色想有诸乱念又且不守护眼根以不善摄念造众殃舋不守护眼根如是比丘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起诸乱想亦不守护意根不改其行如是比丘应摩刷而不摩刷

「云何比丘不覆护疮于是比丘起欲想而不舍离亦不除去其念若起嗔想杀害想起诸恶不善想终不舍之如是比丘不覆护疮

「云何比丘不随时起烟于是比丘所讽诵法不随时向人说如是比丘不随时放烟

「云何比丘不知良田茂于是比丘不知四意止如实而不知如是比丘不知良田茂草处

「云何比丘不知渡处于是比丘不別贤圣八品道如是比丘不知渡处

「云何比丘不知所爱于是比丘于十二部契经祇夜授决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广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不知所爱

「云何比丘不知时宜于是比丘便往轻贱家博戏家如是比丘不知时宜

「云何比丘不留遗余于是比丘有信梵志优婆塞往而请之然诸比丘贪著饮食不知止足如是比丘不留遗余

「云何比丘不敬长老诸高德比丘于是比丘不起恭敬之心向诸有德人如是比丘多有所犯是谓比丘不敬长老若有比丘成就十一法终不能于此法中多所饶益

「若复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能拥护其牛终不失时有所饶益云何为十一于是牧牛人知其色別其相应摩刷而摩刷覆护疮痍随时而起烟知良田茂草知渡要处爱其牛分別时宜亦知性行𤛗牛时知留遗余亦复知随时将护可任用者如是牧牛人将护牛如是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不失时节者终不可沮坏

「如是比丘若成就十一法者于此现法中多所饶益云何十一法于是比丘知色知相知摩刷知覆护疮知起烟知良田茂草处知所爱知择道行渡处知食止足知敬奉长老比丘随时礼拜

「云何比丘而知色于是比丘知四大色亦知四大所造色是谓比丘知色

「云何比丘知相于是比丘知愚相知智相如实而知之如是比丘知相

「云何比丘知摩刷于是比丘若欲想起念知舍离亦不殷勤永无欲想若恚想害想及诸恶不善想起念知舍离亦不殷勤永无恚想如是比丘为知摩刷

「云何比丘知覆护疮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不染著而净眼根除去愁忧恶不善法心不贪乐于中而护眼根如是比丘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识想亦不染著而净意根如是比丘知覆护疮

「云何比丘知起烟于是比丘所从闻法广与人说如是比丘为知起烟

「云何比丘知良田茂草处于是比丘贤圣八品道如实知之是谓比丘知良田茂草处

「云何比丘知所于是比丘若闻如来所说法宝心便爱乐如是比丘为知所爱

「云何比丘择道行于是比丘于十二部经择而行之所谓契经祇夜授决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广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知择道行

「云何比丘知渡处于是比丘知四意止是谓比丘知渡处

「云何比丘知食止足于是比丘有信梵志优婆塞来请者不贪饮食能自止足如是比丘为知止足

「云何比丘随时恭奉长老比丘于是比丘恒以身意善行向诸长老比丘如是比丘随时恭奉长老比丘如是若成就十一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牧牛不放逸  其主获其福
六牛六年中  展转六十牛
比丘戒成就  于禅得自在
六根而寂然  六年成六通

「如是比丘若有人能离此恶法后十一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成就十一法者必能有所成长云何为十一于是比丘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诸根寂静饮食知止足恒修行共法亦知其方便分別其义不著利养如是比丘若成就此十一法者堪任长养所以然者一切诸行正有十一法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何以故有十一法无有出者云何为十一

「所谓阿练若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守三衣坐树下露坐闲静之处著补纳衣若在塚间是谓比丘有人成就此十一法便能有所至我今复重告汝若有人十一年中学此法即于现身成阿那含转身便成阿罗汉诸比丘且舍十一年若九一年学此法者便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且舍十二月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所以然者十二因缘皆出十一法中所谓生

「我今教诸比丘当如迦叶比丘之比设有人行谦苦之法此行难及所以然者迦叶比丘成就此十一法当知过去多萨阿竭成等正觉亦成就此十一苦法今迦叶比丘愍念一切众生若供养过去诸声闻后身方当乃得受报设供养迦叶者现身便受其报设我不成无上等正觉后当由迦叶成等正觉由此因缘故迦叶比丘胜过去诸声闻其能如迦叶比丘者此则上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与无数众生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舍利弗将众多比丘而经行大目乾连及大迦叶阿那律离越迦旃延满愿子波离须菩提罗云阿难比丘各各将众多比丘自相娱乐提婆达兜亦复将众多比丘而自经行

尔时世尊见诸神足弟子各将其众而自经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根情性各各相似善者与善共并恶者与恶共并犹如乳与乳相应酥与酥相应除屎溺各自相应此亦如是众生根源所行法则各自相应善者与善相应恶者与恶相应汝等颇见舍利弗比丘将诸比丘经行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如此诸人皆智慧之士

又告比丘「汝等颇见目连比丘将诸比丘经行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比丘皆是神足之士

又问「汝等见迦叶将诸比丘而经行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上士皆是十一头陀行法之人也

又问「汝等见阿那律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贤士皆天眼第一

又问「颇见离越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诸人皆是入定之士

又问「汝等颇见迦旃延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上士皆是分別义理之人

又问「汝等颇见满愿子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诸贤士皆是说法之人

又问「汝等颇见优波离将诸比丘而经行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人皆是持禁律之人

又问「汝等颇见须菩提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上人皆是解空第一

又问「汝等颇见罗云比丘不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贤士皆是戒具足士

又问「汝等颇见阿难比丘不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诸贤士皆是多闻第一所受不忘

又问「汝等颇见提婆达兜比丘将诸人而经行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人为恶之无有善本

尔时世尊便说斯颂

「莫与恶知识  与愚共从事
当与善知识  智者而交
若人本无恶  亲近于恶人
后必成恶因  恶名遍天下

尔时提婆达兜弟子三十余人闻世尊说此偈已便舍提婆达兜来至佛所头面礼足求改重罪又白世尊「我等愚惑不识真偽舍善知识近恶知识唯愿世尊当见原恕后更不犯

佛告比丘「听汝悔过改往修来勿复更犯」尔时提婆达兜弟子承世尊教闲静之处思惟妙义克己行法以族姓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者欲修无上梵行尔时诸比丘皆得阿罗汉

「比丘当知众生根源皆自相类恶者与恶相从善者与善相从过去将来众生根源亦复如是以类相从犹如以净与净相应不净者与不净相应是故比丘当学与净相应去离不净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象舍利弗还舍法服习白衣行尔时阿难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尔时象舍利弗𠗦两女人肩上阿难遥见已便怀愁忧不欢之想象舍利弗见阿难已极怀惭愧独处而坐

尔时阿难乞食周讫还出城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阿难白佛言「向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见扶两妇人肩上当见之时甚怀愁忧

世尊告曰「汝见已为生何意

阿难白佛言「我念象舍利弗精进多闻性行柔和长与诸梵行之人说法无厌足云何如今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时我见已甚怀愁忧然此象舍利弗有大神力威德无量自念我昔曾见与释提桓因共论云何今日习欲为恶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但非阿罗汉夫阿罗汉者终不还舍法服习白衣行但今阿难勿怀愁象舍利弗却后七日当来至此间尽有漏成无漏行然此象舍利弗宿行所牵故致此耳今行具满当尽有漏

尔时象舍利弗却后七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佛言「唯然世尊听在末行修沙门行」尔时象舍利弗比丘即得作沙门寻于坐上得阿罗汉

尔时象舍利弗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有梵志便生斯念「此诸释种子无处不有无处不遍又遏绝我等所行呪术吾今当向城中人民说此沙门瑕𠎝」尔时此梵志语城中人民曰「汝等诸人颇见象舍利弗乎昔日自称言是阿罗汉中还舍法服习白衣行与五欲相娱乐今复更作沙门家家乞食佯现观诸妇人兴欲情想还至园中思惟女色不去心首亦如乏驴不任负駄寂然卧住此释种子亦复如是佯现乞食观诸女色思惟挍计

尔时象舍利弗闻此梵志有恶声便生此念「此人极为愚痴兴嫉妬心见他得利养起悭嫉心若己得利养便怀欢喜至白衣家主行诽谤吾今当制令不为无令此人受罪无量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空中告梵志曰

「无眼无巧便  兴意谤梵行
自造无益事  久受地狱苦

尔时象舍利弗说此偈已便自退还还归所在

是时城中人民闻梵志诽谤又闻象舍利弗说偈各生斯念「若当如梵志语者然后现神足难及又我等见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是时众多人民各各相将至象舍利弗所礼足下在一面坐尔时众多人民问象舍利弗曰「颇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象舍利弗报曰「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是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阿罗汉颇由本缘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报言以得阿罗汉终不犯戒

诸人民复白言「在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报言「有若住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禁戒

诸人民复「尊者先以是阿罗复舍法服习白衣行于五欲自相娱乐今复出家学道本先有神足今何故乃尔

尔时象舍利弗便说此偈

「游于世俗禅  至竟不解脱
不得灭尽迹  复习于五欲
无薪火不  无根枝不生
石女无有  罗汉不受漏

尔时诸人民复问象舍利弗曰「尊先非罗汉乎

象舍利弗报曰「我先非罗汉也诸居士当知五通与六通各各差別今当说十一通夫五通仙人欲爱已尽若生上界复来堕欲界六通阿罗汉如来弟子者得漏尽通即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诸人民复白言「我等观察舍利弗所说世间无有阿罗汉舍法服习白衣行

象舍利弗报曰「如是如汝所言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者有十一法阿罗汉所不习者云何为十一漏尽阿罗汉终不舍法服习白衣行漏尽阿罗汉终不习不净行漏尽阿罗汉终不杀生漏尽阿罗汉终不盗漏尽阿罗汉食终不留遗余漏尽阿罗汉终不妄语漏尽阿罗汉终不群类相佐漏尽阿罗汉终不吐恶言漏尽阿罗汉终不有狐疑漏尽阿罗汉终不恐惧漏尽阿罗汉终不受余师又不更受胞胎是谓诸贤士漏尽阿罗汉终不处十一之地

尔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我等闻尊者所说观外道异学如观空瓶而无所有今察内法如似蜜瓶靡不甘美今如来正法亦复如是今彼梵志受罪无量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虚空加趺坐便说此偈

「不解彼此要  习于外道术
彼此而鬪乱  智者所不行

尔时拘留沙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所说过多实为难及犹盲者得眼耳聋者得听今尊者所说亦复如是无数方便而说法教我等今日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

尔时象舍利弗与诸人民说微妙之法令發欢喜之心各从坐起礼足而去

尔时尊者阿难闻梵志谤象舍利弗然无所至尚不能熟视象舍利弗况与共论即往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如来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夫论平等阿罗汉当说象舍利弗是也所以然者今象舍利弗已成阿罗汉昔所传罗汉名者今日已获世俗五通非真实行后必还失六通者是真实行所以然者象舍利弗先有五通今获六通汝亦当学及象舍利弗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说因缘之法善思念之修习其行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因缘之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缘忧不可称计如是成此五阴之身

「彼云何名为无明所谓不知苦不知不知尽不知道此名为无明

「彼云何名为行所谓行者有三种云何为三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是谓为行

「彼云何名为识所谓六识身是也云何为六所谓眼意识是谓为

「云何名为名所谓名者更乐思惟是为名彼云何为色所谓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是谓名为色色异名异故曰名色

「彼云何六入内六入云何为六所谓眼意入是谓六入

「彼云何名为更乐所谓六更乐身云何为六所谓眼意更乐是谓名为更乐

「彼云何为痛所谓三痛云何为三所谓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是谓名为痛

「彼云何名为爱所谓三爱身是也欲爱有爱无有爱

云何为受所谓四受是云何为四所谓欲受见受戒受我受是谓四受

「彼云何为有所谓三有云何为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

「彼云何为生所谓生者等具出受诸有得五阴受诸入是谓为生

「彼云何为老所谓彼彼众生于此身分齿落发白气力劣竭诸根纯熟寿命日衰无复本识是谓为老

「云何为死所谓彼彼众生展转受形身体无无常变易五亲分张舍五阴身命根断坏是谓为死比丘当知故名为老此名为因缘之法广分別其义诸佛如来所应施行起大慈哀吾今已办当念在树下露坐若在塚间当念坐禅勿怀恐难今不精勤后悔无益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与诸比丘说甚深缘本然我观察无甚深之义

世尊告曰「止阿难勿兴此意所以然者十二因缘者极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晓我昔未觉此因缘法时流浪生死无有出期又复阿难不但今日汝言因缘不甚昔日已来言不甚深也所以然者乃昔过去世时有须焰阿须伦王窃生此欲捉日月出大海水化身极大海水齐腰

「尔时彼阿须伦王有儿名拘那罗自白其父『我今欲于海水沐浴须焰阿须伦报曰『莫乐海水中浴所以然者海水极深且广终不堪任海水中浴』时拘那罗白言『我今观水齐大王腰何以故复言甚深』是时阿须伦王即取儿著大海水中尔时阿须伦儿足不至水底极怀恐怖尔时须焰告其子曰『我先勅汝海水甚深汝言无苦唯我能在大海水洗浴汝所能欲洗

「尔时须焰阿须伦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须焰者即我身是也尔时阿须伦儿即汝身是也尔时海水甚深汝言无苦今复言十二因缘甚深之法汝复言无是甚深其有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我初成佛道思惟十二因缘降伏魔官属以除无明而得慧明诸暗永除尘垢又我阿难三转十二说此缘本时即成觉道以此方便知十二缘法极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畅如是阿难念甚深奉持此十二因缘之法当念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罗阅城中有梵志名曰施罗备知诸术外道异学经籍所记天文地理靡不贯练又复教授五百梵志童子又彼城中有异学之士名曰翅宁多有所知为频毘娑罗王所见爱敬随时供养给与梵志所须之施

尔时如来名称远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度人无量出现世间是时翅宁梵志兴此念「如来名号甚为难闻今我欲往问讯亲近礼敬」是时翅宁梵志便往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沙门瞿昙为姓何等

佛告梵志「吾姓刹利

梵志问曰「诸婆罗门各有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今沙门瞿昙欲何等论说

佛告之曰「梵志当知其有婚姻嫁娶便当求豪贵之姓然我正法之中无有高下是非之名姓也

梵志复白言「云何瞿昙生处清净然后法得清净

佛告梵志「汝用法清净生处清净为

梵志又曰「诸婆罗门各兴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

佛告梵志「若当刹利适婆罗门家设生男儿者当从何姓

梵志报曰「彼当言婆罗门种所以然者父形故得有此儿

佛告梵志「若复婆罗门女出适刹利家生男儿者彼当从何姓

梵志报曰「彼人当是刹利种所以然者由父遗形故得有此儿

佛告梵志「熟自思惟然后报吾汝今所说前与后皆不相应云何梵志设驴从马后生驹者当言是马为是驴也

梵志报曰「如此之类当言驴马所以然者由驴遗形故得此驹也

佛告梵志「汝熟思惟然后报吾汝今所说前后不相应汝前所说刹利女出适婆罗门家若生儿者便言婆罗门种今驴逐马生驹者便言驴马将不违前语乎设复梵志若马逐驴生驹者名之云何

梵志报曰「当名为马驴

佛告之曰「云何梵志马驴驴马岂复有异乎若复有人言宝一斛复有人言一斛宝此二义岂有异乎

梵志报曰「此是一义所以然者宝一一宝此义不异也

佛告梵志「云何马驴驴马此非一义乎

梵志报言「今沙门瞿昙虽有斯言然婆罗门自称言『吾姓最豪无有出者』」

佛告梵志「汝先称誉其母后复叹说其父若复父亦是婆罗门种母亦是婆罗门种后生二儿彼时其中一儿多诸技术无事不第二子者了无所知是时父母为敬待何者为当敬待有智者为当敬待无所知者

梵志报曰「其父母应当敬待高德聪明者不应敬待无有智者所以然者今此一子无事不了无事不正应敬待此子不应敬待无智之子

佛告梵志「若彼二子一聪明者便复兴意作泆十恶之法彼一子不聪明者守护身意行十善之法一无所犯彼父母应当敬待何者

梵志报曰「彼父母应当敬待行十善之子彼行不善之人复敬待为

佛告梵志「汝先叹其多闻后叹其戒云何梵志若复有二子一子父专正母不专正一子父不专正母专正彼子若母正父不正者无事不闲博知经术第二子父正母不正者既不博学但持十善然其父母应敬待何者为当敬待母净父不净者为当敬待父净母不净者

梵志报曰「应当敬待母净之子所以然者由知经书博诸伎术故所谓第二子父净母不净虽复持戒而无智慧竟何所至有闻则有戒

佛告梵志「汝前叹说父净不叹说母净今复叹说母净不叹说父先叹闻德后叹禁戒复叹说戒后方说闻云何梵志若彼二梵志子其中一子多闻博学兼持十善其第二子既有智慧兼行十恶彼父母应当敬待何者

梵志报曰「应当敬父净母不净之子所以然者由其博览诸经晓诸技术由父净生得此子兼行十善无所触犯一切具足诸德本故

佛告之曰「汝本说其姓后说其闻不说其姓后复说戒说闻后复说其闻不说其戒汝今叹说父母闻岂不违前言乎

梵志白佛言「沙门瞿昙虽有斯言然婆罗门自称言『我姓最豪贵无有出者』」

世尊告曰「诸有嫁娶之处则论姓然我法中无有此义汝颇闻边国远邦及余边地人乎

梵志报曰「唯然闻之有此诸人

世尊告曰「彼土人民有二种之云何为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亦复不定

又问「云何不定

世尊告曰或作人后作奴或作奴后作人然众生之类尽同一类而无若干若复梵志天地败世间皆空是时山河石壁草木之徒皆悉烧尽人亦命终若天地还欲成时未有日月年岁之限尔时光音天来至此间是时光音天福德稍尽无复精光展转相视兴起欲想欲意偏多者便成女人欲意少者成男子展转交接便成胞胎由此因缘故最初有人转生四姓流布天下当以此方便知人民尽出于刹利种

尔时梵志白世尊言瞿昙如偻者得盲者得眼目冥者得见明沙门瞿昙亦复如是无数方便与我说法我今自归沙门瞿昙唯愿与我说法听为优婆塞

尔时梵志复白世尊「唯愿如来当受我请将诸比丘众当至我家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是时梵志见佛默然受请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家中办具饮食敷诸坐具香汁洒地普自吐言「如来当于此坐

尔时施罗梵志将五百弟子至翅宁梵志家遥见彼家敷好坐具见已问翅宁梵志「汝今欲与男女嫁娶为欲请摩竭国频毘娑罗王乎

翅宁梵志报曰「我亦不请频毘娑罗王亦无嫁娶之事我今欲施设大福业

施罗梵志问曰「愿闻其意欲施何福业

尔时梵志偏露右肩长跪叉手白世尊自陈姓「施罗当知有释种子出家学道成无上至真等正觉我今请佛及比丘僧是故办具种种坐具耳

是时施罗梵志语翅宁梵志「汝今言佛乎

报曰「吾今言佛

又问「甚奇甚特今乃闻佛音响如来竟为所在吾欲见之

翅宁报曰「今在罗阅城外竹园中将五百弟子自相娱乐欲往见者宜知是

此梵志即将五百弟子往至佛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施罗梵志便生此念「沙门瞿昙为端身作黄金色我等经籍亦有斯言『如来出世之时实不可遇犹如优昙钵花时时乃现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趣二处若在家者当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若出家学道者必成无上道为三界世祐』我今欲观佛三十二相」尔时梵志唯见三十相而不睹二相起狐疑犹豫不见广长舌阴马藏

尔时施罗梵志即以偈问曰

「吾闻三十二  大人之相好
今不见二相  竟为在何所
贞洁阴马藏  其相甚难喻
颇有广长舌  舐耳覆面不
愿出广长舌  使我无狐疑
又使我见之  永无疑结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


校注

含【大】*鋡【圣】* 六【大】五【宋】【元】【明】【圣】 (东晋译)十三字【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圣】 放【大】*牧【宋】*【元】*【明】* 九【大】*七【丽-CB】*九之一【明】八【圣】 第四诵【大】〔-〕【圣】 ~A. XI. 18. M. 33. Gopālaka.[No. 99(1249)]. 渡【大】*度【圣】* 𤛗【大】搆【宋】𤛗【元】[((谷-禾)-又)/牛]【明】捔【圣】 𤛗【大】搆【宋】【元】【明】捔【圣】 待【大】侍【圣】 舌【大】口【圣】 草【大】草处【圣】 授【大】受【宋】【元】【明】 请【大】语【宋】【元】【明】 处知渡【大】知渡知【宋】【元】【明】 𤛗【大】搆【宋】𤛗【元】[((谷-禾)-又)/牛]【明】捔【圣】 渡【大】度【宋】【明】【圣】 殷勤【大】*慇懃【圣】* 爱【大】爱处【圣】 后【大】就【元】【明】 有【大】言【圣】 闲【大】*闲【明】* 纳【大】衲【宋】【元】【明】 愍【大】敏【宋】慜【元】【明】 乾【大】揵【宋】【元】【明】健【圣】 波【大】*婆【圣】* 酥【大】*蘓【圣】* 除【大】与【宋】【元】【明】 溺【大】尿【圣】 源【大】无【宋】 乎【大】于【圣】 一【大】二【宋】【元】【明】 人【大】人等【圣】 比【大】诸比【圣】 首【大】道【圣】 通【大】道【圣】 原【大】无【圣】 诫【大】戒【圣】 闲【大】闲【明】 以【大】以然【宋】【元】【明】【圣】 净【大】〔-〕【圣】 去【大】〔-〕【宋】【元】【明】 𠗦【大】凭【元】【明】溤【圣】 两【大】*满【宋】* 悒【大】邑【圣】 坐【大】*座【宋】*【元】*【明】* 有【大】有舍靳【元】【明】 便【大】遥见象舍利弗入城乞食便【元】【明】 自【大】目【圣】 佯【大】*阳【圣】* 贞【大】真【宋】 廉【大】兼【圣】 挍【大】校【宋】【元】【明】 响【大】*向【圣】* 恶【大】〔-〕【圣】 礼足下【大】面礼足【宋】【元】【明】 象【大】耶象【元】【明】 以【大】*已【元】【明】* 言【大】白言【元】【明】 汉【大】汉后【圣】 燃【大】然【圣】 胎【大】生【宋】【元】【明】 舍【大】象舍【宋】【元】【明】 舍【大】还舍【元】【明】【圣】 加【大】跏【宋】【元】【明】【圣】 耳【大】〔-〕【宋】【元】【明】 我等【大】〔-〕【宋】 已【大】以【圣】 已【大】以【宋】【圣】 象【大】〔-〕【圣】 死【大】老【宋】【元】【明】 缘【大】〔-〕【宋】【元】【明】 悲【大】愁【明】 习【大】集【元】【明】 识【大】六【圣】 名【大】〔-〕【宋】【元】【明】 六【大】名六【宋】【元】【明】 云【大】是谓为爱云【元】【明】 家【大】处【宋】【元】【明】 煴【大】温【宋】【元】【明】 深【大】〔-〕【圣】 深【大】深也【元】【明】【圣】 已【大】以【宋】【元】【明】【圣】 念【大】于【宋】 极【大】及【明】 须【大】〔-〕【圣】 汝【大】〔-〕【圣】 欲洗【大】洗欲【圣】 我【大】如我【宋】【元】【明】 尘【大】复尘【宋】【元】【明】 念【大】〔-〕【宋】【元】【明】 多【大】各【宋】【元】【明】 翅【大】施【圣】 兴【大】与【圣】 姓【大】生【圣】 乎【大】于【圣】 女【大】女出【宋】【元】【明】 适【大】*𡣪【宋】*【元】*【明】* 父【大】父遗【宋】【元】【明】 逐【大】*遂【宋】* 技【大】伎【宋】 览【大】*揽【圣】* 闲【大】*开【圣】* 杀【大】杀兴意作杀【圣】 淫【大】婬【宋】【元】【明】 泆【大】泆行【圣】 不善【大】恶【宋】【元】【明】 为当【大】当为【宋】【元】【明】【圣】 伎【大】技【元】【明】 净【大】净女【圣】 有【大】无【明】 说【大】说其【圣】 姓【大】法【宋】 或【大】或先【元】【明】【圣】 或【大】或先作【元】或先【明】【圣】 毁【大】时【宋】【元】【明】【圣】 者【大】者则【圣】 止【大】止止【元】【明】 申【大】伸【宋】【元】【明】 眼【大】〔-〕【宋】【元】【明】 坐【大】*座【宋】*【元】*【明】* 普【大】并【宋】【元】【明】并【圣】 (梵志施罗)十九字【大】翅寗梵志报施罗梵志曰【元】【明】 名【大】名名【圣】 住【大】〔-〕【宋】【元】【明】 见【大】〔-〕【宋】【元】【明】【圣】 时【大】时时【宋】【元】【明】 为【大】极为【宋】【元】【明】 正【大】政【圣】 世【大】家【明】 三十二【大】卅二相【圣】 贞【大】真【宋】【圣】 面【大】耳【宋】 网【大】惘【圣】 增壹译【大】〔-〕【宋】【元】【明】【宋】【元】【明】不分卷 六【大】五【圣】 〔-〕【大】光明皇后愿文【圣】
[A1] 任【CB】【丽-CB】住【大】(cf. K18n0649_p0660c2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增壹阿含经(卷46)
关闭
增壹阿含经(卷46)
关闭
增壹阿含经(卷46)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