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十

千佛篇第五之四成道部第十二(此別十部)

  • 述意部
  • 乞食部
  • 学定部
  • 苦行部
  • 食糜部
  • 草座部
  • 降魔部
  • 成道部
  • 赞部
  • 神变部

述意部第一

盖闻大圣应期有感昭著荫覆十方化周三界是四生之导首六趣之舟航至如兜率上生阎浮现灭冠日处胎殒星晦迹林微尼园启四八之瑞毕利叉树放十种之光鉴彼四门捐兹五舍严城而独往依道树而超登合四钵于连河度五隣于鹿苑荡爱著于绵区湔尘冥于曩劫慧日既开光清八玄功阐化慈照四生敷演一音各随类解像教攸兴其来久矣

乞食部第二

如四分律云尔时菩萨渐渐游行从摩竭国界往至婆罗阅城于彼止宿明旦入城乞食颜貌端正屈伸俯仰行步庠序视前直进不左右顾眄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时摩竭王在高楼上诸臣前后围绕遥见菩萨入城乞食行步庠序即向诸臣以偈赞之王即遣信问比丘欲何所诣菩萨答之山名斑荼婆当于彼止宿使人速还返白王如是事王闻彼使言即严好象乘众人共寻从即往礼菩萨时王语太子言今可于此住我举国一切所有及脱此宝冠相与可居王位治化我当为臣时菩萨报言我舍转轮王出家学道岂可于此边国王位而处俗耶王今当知犹如有人曾见大海水后见牛迹水岂可生染著心此亦如是岂可舍转轮王位习粟散小王位此事不然时王前白言若成无上道者先诣罗阅城与我相见菩萨报言可尔尔时王即礼菩萨足绕三匝而去

又佛本行经云菩萨为摩伽陀国王说云大王我等今实不畏彼毒蛇亦复不畏天雷霹雳亦复不畏于猛火焰彼大风吹烧野泽者但畏五欲境界所逼何以故诸欲无常犹如劫贼盗诸功德尔时菩萨即说偈言

五欲无常害功德  六尘空幻损众生
世间果报本诳人  智者谁能暂停住
愚痴天上不满意  况复人间得称心
欲秽染著不觉知  犹如猛火然乾草
往昔顶生圣王主  降伏四域飞金轮
复得帝释半座居  忽起贪心便堕落
假令尽王此大地  心犹更欲摄他方
世人嗜欲不知厌  如巨海纳诸流水

大王当知彼须弥山下有阿修罗然其兄弟各为贪欲爱一玉女二人相争而自鬪战伤害俱死便说偈言

往昔修罗两兄弟  为一玉女自相残
骨肉怜爱染著憎  智人观知不贪欲

菩萨又言或为五欲故生天生人既得生已著五欲故投身透水或复赴火为五欲故自求怨仇又说偈言

痴人爱欲故贫穷  系缚伤杀受诸苦
意望此欲成众事  不觉力尽后世殃

又佛本行经菩萨说偈言

假使恩爱久共处  时至命尽会別离
见此无常须臾间  是故我今求解脱

学定部第三

如四分律云时菩萨即向阿蓝迦蓝所学不用处定精进不久得证此法时菩萨舍之而去后往欝头蓝子处学有想无想定精进不久得证此法菩萨思惟此两处定非涅槃非永寂休处不乐此法便舍二人而去更求胜法时菩萨更求胜法者即无上休息法也时有五人追逐菩萨念言若菩萨成道当与我等说法

又佛本行经云阿罗逻仙人报菩萨云诸凡夫人爱于贪欲受系缚等苦一切皆由境界而说偈言

山羊被杀因声死  飞蛾投灯由火色
水鱼悬钓为吞饵  世人趣死以境牵

又新婆沙论云佛为菩萨时厌老病死出劫比罗伐窣堵城求无上智时净饭王遣释种五人随逐给侍二是母亲三是父亲母亲二人执受乐行得净父亲三人执苦行得净当于菩萨修苦行时母亲二人心不忍可即便舍去菩萨后知苦行非道舍而受食羹饭苏乳以油涂身习处中行父亲三人咸谓菩萨狂乱失志亦复舍去后世尊成佛即作是念彼皆是我父母亲族先来恭敬供养于我今欲酬报为何所在天即白言今在婆罗痆斯国仙人鹿苑(广事如前)

问何故名婆罗痆斯答此是河名去其不远造立王城是故此城亦名婆罗痆斯

问何故名仙人论处答若作是说诸佛定于此处转法轮者彼说佛是最胜仙人皆于此处初转法轮故名仙人论处若作是说诸佛非定于此转法轮者彼说应言仙人住处谓佛出世时有佛大仙及圣弟子仙众所住佛不出世时有独觉仙所住若无独觉时有世俗五通仙住以此处常有诸仙已住今住当住故名仙人住处有说应言仙人堕处昔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至此遇退因缘一时堕落问何故名施鹿林答常有诸鹿游止此林故名鹿林昔有国王名梵达多以此林施与群鹿故名施鹿林如羯兰铎迦长者于王舍城竹林园中穿一池以施羯兰铎迦鸟令其游戏因名施羯兰铎迦池此亦如是故名施鹿林(旧翻名迦兰陀鸟善见论其形如鹊)

苦行部第四

尔时菩萨于此鹿林在五拘隣比丘所学于苦行经于六年极生辛苦过其本师以自饿故而不得道徒劳疲形故涅槃经云菩萨当以苦行自诫其心日食一胡麻经一七日粳米菉豆麻子粟糜及以白豆亦复如是各一七日如是修苦行时一切皮肉消瘦皱减如断生瓠置之日中其目坎陷如井底星肉尽肋出如朽草屋脊骨连现如重线所坐之处如马蹄迹欲坐则伏欲起则偃虽受如是无利益苦然不退于菩提之心

又菩萨处胎经云佛告苦行菩萨昔我所更苦行无数于尼连河边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斯由曩昔向一缘觉犯口四过断绝一施重受轻报

又大集经云尔时光味菩萨为诸大众而说偈言

过去无量僧祇劫  种种布施习檀那
清净尸罗及羼提  精进坐禅学般若
安乐一切众生故  备忍种种诸苦辛
宫中六万后妃嫔  弃舍出家如脱屣
独处六年修苦行  日食一麻一米麦
精进昼夜不睡眠  身形唯有皮骨在
菩提树下思惟坐  八十万众天魔来
四方上下地及空  八十由旬悉充满
如是魔军及眷属  皆能破坏使归降
成就无上胜菩提  得证第一义谛果

食糜部第

又佛本行经云尔时六年既万至春二月十六日时内心自作如是思惟我今不应将如是食食已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今更从阿谁边求美好之食谁能与我彼美食令我食已即便证取阿耨菩提时菩萨心如是思惟之时有一天子知菩萨心如是思惟速往诣于善生村主二女边至彼处已即告之言汝善生女汝若知时菩萨今欲求好美食菩萨今须最上美食食美食已然后欲证阿耨菩提汝等今可为彼备办足十六分妙好乳糜是时善生村主二女闻于彼天如是告已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速疾聚集一千牸牛𤚲取乳转更将饮五百牸牛更別日𤚲此五百牛转持乳将饮于二百五十牸牛后日𤚲此二百五十牸牛之乳还更饮百二十五牛后日𤚲此一百二十五牛之乳饮六十牛后日𤚲此六十牛乳饮三十牛后日𤚲此三十牛乳饮十五牛后日𤚲此十五牛乳著于一分净好糠米为于菩萨煮上乳糜其彼二女煮乳糜时现种种相或复出于满华瓶相或现功德河水渊相或时现于万字之相或现功德千辐轮相或复现于解领牛相或现象王龙王之相或现鱼相或时复现大丈夫相或复现于帝释形相或时有现梵王形相或复现出乳糜向上涌沸上至半多罗树须臾还下或现乳糜向上高至一多罗树讫还下或现出高一丈状还入彼器无有一滴离于彼器而落余处煮乳糜时別有一善解海算数算占相师来至彼之处其见乳糜出现如是诸种相貌善占观已作如是语希有希有是谁得此乳糜而食彼人食已不久而证甘露妙药尔时菩萨至于二月二十三日于晨朝时至彼村主家大门之外默然而立欲求食女见即便取一金钵盛贮安置和蜜乳糜满其钵中手执持向菩萨前到已即住向菩萨言唯愿尊者受我此钵和蜜乳糜怜愍我故时菩萨受彼乳糜持至尼连禅河有一龙女名尼连荼从地踊出手执庄严天妙筌提奉献菩萨菩萨受已即坐其上坐其上已取彼善生村主之女所献乳糜如意饱食悉皆净尽菩萨既食彼乳糜已缘过去世行檀福报业力薰故身体相好平复如旧端正可喜圆满具足无有缺减尔时菩萨食彼糜讫以金钵器弃掷河中时海龙王生大希有奇特之心复为菩萨叹现世故执彼金器拟欲供养将向自宫是时天主释提桓因即化其身作金翅鸟金刚宝𭪿从海龙边夺取金钵向忉利宫三十三天常自供养于今彼处三十三天立节名为供养金钵器节从彼已来至今不断尔时菩萨食糜已讫从坐而起庠渐渐向菩提树彼之筌提其龙女还自收摄将归自宫为供养故而有偈说

菩萨如法食乳糜  是彼善生女所献
食讫欢喜向道树  决定欲证取菩提

依宣律师住持感应记云具论因缘并在第十卷中灌带部内述之时有四天王子告律师云世尊初成道第十一年于王舍城中须摩长者园内告诸大菩萨及大弟子曰我初踰城时至彼洴沙国路逢牧牛女我语云我有少饥渴从汝乞饮食彼女答云汝何所往答言求趣菩提又问名字何等答言悉达彼女又白我言我读韦陀之典云不久有大智人当成正觉我观仁者相貌音声是诸佛相我作此山神经十六大劫过去诸佛我皆亲觐汝可随我往至住处当与汝饮食过去迦叶涅槃时付我一澡罐项上有双龙绕下有师子蹲拘留佛所制递相付我讫至楼至佛此龙瓶内具足有八功德水汝若饥渴当饮此水能消烦恼增长菩提勿轻此小瓶假使四大海水内此瓶中犹不能满中四龙王此贤劫初三佛出世所有遗法多在瓶内与娑竭龙宫一无有二又迦叶佛付我香𬬻及一黄金函将付仁者其香𬬻前有十六头半是师子半是白象于二兽头上別起莲华台以台为𬬻相于𬬻四缘別起六银楼楼出天童可长二寸如是诸天童合有九十六每烧香时是诸童各各分番来付香𬬻后师子向外而蹲踞师子顶上有九龙盘绕上承金华内有金台即台为宝子于台宝子内有十三万亿真珠大楼观各盛诸妙香复有十三万金牒毘尼藏中有比丘入于灭尽定若至烧香时其诸𬬻头诸天童子来至宝台所各各口出烧香歌曲台门自开诸比丘从定而出从真珠观取香付嘱天童付已台门自闭从九龙口中又衔白银观为台眷属而诸银台内皆有天童子常作天乐赞叹烧香其音清雅无可为比众生闻者生信悟道如来每说法时在大众前常执香𬬻天童取香来授与佛令之供养又有黄金函内盛大般若合三十亿偈黄金为经牒白玉为界道白银为字其函长三寸内有二比丘亦入灭定此函及𬬻是拘留佛所制次第付我乃至楼至佛诸佛欲兴世皆开此金函披阅经典以般若力天魔不娆速登正觉今将付嘱努力守护勿令损失我受得已于菩提树下六年苦行常饮此瓶水故除饥渴烦恼亦消也

又我初欲成道入河澡浴受二女乳糜至菩提树下欲升金刚坛山神至我所即告我言汝今成道可依往佛若初成道欲升金刚坛先执香𬬻绕坛可行七匝十方诸佛各手捻香付彼𬬻中今既成道可依前佛佛依此法绕坛绕树合三十二匝十方诸佛亦前授香次命人王天王释梵龙王十地菩萨各前授香佛以威神香闻十方上至有顶受苦众生闻香解脱诸根具足智慧增长种种神变不可具述又告梵王执彼龙瓶水以灌世尊足人王天王帝释魔梵各次洗足地为六种震动如来从足下放金色光坐金色莲华座十方诸佛各来投香于光明中卢舍那佛出金色手摩释迦佛顶又说妙法令十方佛欲白四羯磨授释迦文佛成无上法王位诸佛秉此羯磨在金坛上天人大众无量河沙闻佛羯磨一时寂然犹如比丘入第四禅诸佛秉羯磨受法王位已地之六种大动佛放光明普照十方广作佛事利益凡圣不可具述

草座部第

如佛本行经云尔时菩萨于河澡浴食乳糜沐身体竟光仪平复如本威力自在安庠面向菩提树菩萨思惟此菩提道场欲作何座即自觉知应坐草上是时净居天白菩萨言过去诸佛欲证菩提皆铺草上而取正觉尔时菩萨思惟谁能与我如是之草左右四顾是时忉利帝释天以天智知菩萨心已即化其身为刈草人去于菩萨不近不远右边而立刈取于草其草青缘颜色犹如孔雀王项柔软滑泽而手触时犹如微细迦尸衣色妙而香右旋宛转菩萨问彼人言贤善仁者汝名字何彼人报言我名吉利菩萨思惟我今欲求自身吉利亦为他人以求吉利此名吉利在于我前我今决当得证阿耨菩提汝能与我草不其化人报言我能与草是时帝释即化作人刈草奉菩萨菩萨即取一把自手执持当取草时其地即便六种震动将于此草向菩提树下持草中路忽有百青雀从十方来右绕菩萨三匝讫已随菩萨行又有五百拘翅罗鸟又有五百孔雀又有五百白鹅又有五百鸿鹤又有五百白鸥又有五百迦罗频伽之鸟又有五百命命之鸟又有五百白象皆悉六牙又有五百白马头耳乌黑𩦲尾悉朱长而披散又有五百牛王并皆解领犹如黑云是时复有五百童子五百童女各以种种诸妙璎珞庄严其身又有五百天子五百天女五百宝瓶以诸香华满于其中盛种种诸妙香水无人执持自然空行又世间中所有一切吉祥之事皆从四方云雨而来各在菩萨右边围绕三匝已随菩萨行一切诸天音乐空中欢喜歌赞菩萨不可具

又瑞应本起经云释提桓因化为凡夫执净软草菩萨问言汝名何等答名吉祥菩萨闻之心大欢喜破不吉以成吉祥

又观佛三昧经云适施草坐地则大动诸佛化作八万佛树师子之座或有佛树高八千里四千里或高百千由旬一切佛树具足八万大小不定今释迦树最短若干天衣而布其上

又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如我踰出宫城去伽耶城不远诣阿输陀树吉安天子等百千天子皆作是念菩萨若于此坐必须坐具我今应当献于天草即把天草清净柔软名曰吉祥菩萨受已铺地而坐是时诸天复见白毛围如三寸右旋宛转有百千色流入诸相是诸天子各作是念菩萨今者唯受我草不受汝草时白毛中有万亿菩萨结跏趺坐各取其草坐此树下一一天子各见白毫中有如此相时有天子名曰悦意见地生草穿菩萨肉上生至肘告诸天子曰奇哉男子苦行乃尔不食多时唤声不闻草生不觉即以右手申其白毛其白毛端直正长一丈四尺五寸如天白宝中外俱空天见毛内有百亿光其光微妙不可具宣诸天见已叹未曾有即放白毛右旋宛转还复本处是时降魔魔还天宫白毛随从直至六天无数天子天女见白毛孔通中皆空团圆可爱如梵王幢如来有无量相好一一相中八万四千诸小相好如是相好不及白毫少分功德

降魔部第

如因果经云四月七日世尊降魔于时落日停光明月映彻园林华菓荣不待春智度论云尔时天魔将十八万天魔众皆来恼佛佛以眉间微光照皆堕落又观佛三昧经云魔王心怒即欲直前魔子谏曰父王无辜自招疮疣菩萨行净难动如地云何可坏又杂宝藏经云昔如来树下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便语佛云汝独一身何能坐此急可起去若不起者我捉汝脚掷著海佛言我观世间无能掷我汝于前世时曾于一寺受一日八戒施辟支佛一钵之饭故生六天为大魔王而我于三阿僧祇劫亦设供养声闻缘觉不可计数魔言汝道我昔一日持戒施辟支佛食信有其实我亦自知汝亦知我汝自道者谁为证知佛以手指地言此地证我作是语时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地神即从金刚际出合掌白佛言我为作证有此地来我常在中世尊所说真实不虚佛语波旬汝今先能动此澡瓶然后可能掷我海外尔时波旬及八十亿众不能令动魔王军众颠倒自坠破坏星散

又佛本行经云尔时魔王波旬长子名曰商主即以头顶礼菩萨足乞求忏悔口唱是言大善圣子愿听我父發露辞谢凡愚浅短犹如小儿无有智慧我今忽来恼乱圣子将诸魔众现种种相恐怖圣子我于已前曾咨父言以忠正心虽有智人善解诸术犹尚不能降伏于彼悉达太子况复我等但愿圣子恕亮我父我父无智不识道理如是恐怖大圣王子当何取生大圣王子愿仁所誓早获成就速证阿耨菩提

成道部第

如普曜经云菩萨于树下坐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年至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又依般若问论云沤楼频螺林中成佛又自誓三昧经云初成佛时十方诸佛各送袈裟佛合成一服此衣今在梵天供养又空行三昧经云弥陀佛先我四劫得道维卫佛先我三劫得道有佛名能儒三十灭度迦叶佛十八得道我年二十七得道今从多为定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此文应允亦与余义相应善见律云月生三日得一切智泥洹经云佛初出得道并四月八日今以为正

天赞部第

如华严经云尔时如来以自在神力不离菩提树坐及须弥山顶妙胜殿上夜摩天宫宝庄严殿趣兜率天宫一切宝庄严殿尔时兜率天王承佛神力以偈颂曰

无碍如来犹满月  诸吉祥中最第一
来入众宝庄严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华严经云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诸佛世界诸四天下一一阎浮提皆有如来坐菩提树下无不显现尔时世尊威神力故不起此坐升须弥顶向帝释殿尔时帝释即说偈言

七佛定光诸佛等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佛曾来入此处  是故此地最吉祥

尔时世尊威神力故不离道树及帝释宫向夜摩天宝庄严殿尔时天王以偈颂曰

名称如来闻十方  诸吉祥中最无上
来入摩尼庄严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变化部第

依华严经云佛子一切诸佛于念念中悉能出生十无尽智何等为十于一念中悉见一切世界从兜率天命终于一念中悉现一切世界菩萨出生于一念中悉现一切世界菩萨出家于一念中悉现一切世界往诣道场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于一念中悉现一切世界转净法轮于一念中悉现一切世界随应化导一切众生悉令解脱于一念中悉于一切世界现庄严身随应众生于一念中悉现一切世界种种庄严无数庄严如来自在一切智藏于一念中悉现一切世界清净众生于一念中遍一切世界悉现三世一切诸佛于一念中为种种诸根精进欲性故显现三世诸佛种性成等正觉开导众生佛子是为一切诸佛于念念中生十无尽智

又智度论云如阿毘昙说一时无二心者若化佛语时化主默然若化主语时化佛亦应默然云何佛一时皆说六波罗蜜

答曰此如外道声闻变化耳如佛变化无量三昧力不可思议是故佛自语时无量千万亿化佛亦一时皆语语外道及声闻化不能作化如佛世尊化复作化故诸外道声闻灭后不能留化如佛灭后能留化如佛无异如毘昙中一时无二心者今佛亦如是当化语时亦不有心佛心念化欲令化语即便皆语

说法部第十三(此別三部)

述意部第一

盖闻大圣逗机影迹无方所现之处无非利益故谛分真俗事决形心凭假实而上征寄乘权而下比良由生老病死终无自出之期菩提涅槃得有修入之证但内典无边应机而说故使法轮则柰苑初转僧侣则憍陈始度至于迦叶兄弟目连朋友西域之大势东方之遍告二十八天之主一十六国之王莫不服道而倾心飡风而合掌于是他化宫里敷十地耆阇山上方会三乘吉谈无得之宗净名显不言之旨伏十仙之外道制六群之比丘胸前则吐纳江河掌内则摇荡山谷论劫则方石屡尽辩数则微尘可穷斯乃三界之大师万古之独步吾自庸才谈何以尽纵使周公之制礼作乐孔子之述易删诗予赐之言语商偃之文学爰及左元放葛仙子老聃河上公庄周之等区区于方内何足道哉若我师大法人天轨模三千法式洎流中夏益利渊深广疗三毒传照百灯相继不绝胡可胜言

讣机部第二

如华严经云如来出世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然日光不作是意我当先照大山乃至后照大地由山有高下故照有前后如来亦尔平等普救然机有利钝感佛前后见闻不同大小有异

依弥沙塞律云佛得道七日受解脱乐有五百乘车载石蜜外国兴生路由树过车主兄弟二人离谓波利创奉蜜𪎊四王奉钵佛受之已为说三归又更七日文鳞龙王奉非人食后过七日斯那奉食姊妹四人受三归依复过七日梵王来请转法轮又普曜经云时梵王与六万八千梵王眷属来诣佛所稽首足下请转法轮佛受请已言我宿命在波罗柰供养六百亿佛应在此转法轮由观树七日以报其恩故未说法

又智度论云佛成道已不即说法于五十七日捡括机缘然后说法初七日思大乘法第七七日用于小乘以拟众生

又菩萨璎珞经云当转法轮在鹿野清明园为久饥虚者润于甘露法

又中本起经云世尊念言吾昔路由梵志阿兰迦兰待吾有礼应往度之天空中曰此二人已亡七日又念应度欝头蓝弗天复告云昨日命终又念父王昔遣五人一名拘隣二名頞陛三名跋提四名十力迦叶五名摩诃男执侍功勤应往度之

又转法轮经云佛在鹿野树下时空中有自然法轮飞来当佛前而转佛以手抚之止吾无始来为名色转轮今爱意尽不复流转轮即便住

又十二游经云佛从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树下为一年二年于鹿野园中为五人说法三年为欝鞞迦叶兄弟三人说法满千比丘四年在象头山为龙鬼说法五年时度舍利目连舍利七日得上果目连十五日得上果六年须达共祇陀为佛立精舍有十二佛图寺有七十二讲堂有三千六间屋有五百楼阁七年在拘耶尼园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若经(此经一卷明苦行事)八年在柳山伅真陀罗王弟说法九年在秽泽中为阿掘摩说法十年遂摩竭国为弗沙王说法十一年在恐惧树下为弥勒说本起经(即修行本起是)十二年还父王国为释氏八万四千人说法又中本起经云世尊在摩竭提国六年将还本国王遣优陀延迎佛疑此异前未详孰定又普曜经云有梵志名优陀王命迎佛已十二年思得相见佛七日后还本土又分別功德经云佛还本土足升空行与人头齐使父王接足而已不欲屈身又大集经云佛成道十六年知诸菩萨任持法藏即于欲色界中间出大宝阶大众俱登中阶即上升虚空又分別功德经云若不得说经处但称在舍卫以佛在其国二十五年比在诸国此住最久以其国中多诸珍异人多有义祇树精舍有神异验众集之时猕猴飞鸟群类数千悉来听法寂寞无声事竟即去各还所止椎适鸣已复来集此由国多仁慈故异类影附故智度论云舍卫城有九亿家三亿明见佛三亿信而不见三亿不见不闻佛二十五年在彼尚尔若得多信利益无穷

说益部第三

依菩萨处胎经云尔时世尊示现奇特异像变一切菩萨尽作佛身光相具足皆共异口同音说法互相敬奉各坐七宝极妙高座初一说法纯男无女第二说法纯女无男第三说法纯度正见人第四说法纯度邪见人第五说法男女正等第六说法邪正亦等当尔之时法法成就而无吾我道果成熟诸佛常法说仪神足第七八万四千空行法门第八八万四千无相法门第九八万四千无愿法门一一法门有无量义犹如黠慧之人身有千头头有千舌舌有千义欲得究尽此九法门义于百千分未获其一此是诸佛秘要之藏皆由前身宿学成就(广明说益备在诸篇)

法苑珠林卷第十一


校注

一【大】一(千佛之四)【宋】【元】【宫】 释【大】〔-〕【宋】臣【宫】 (千佛四)七字【大】〔-〕【宋】【元】【明】【宫】 不分卷【明】 (第十二部)三十七字【大】〔-〕【明】 別【大】別有【宋】【元】【宫】 部【大】部正十三部【宫】 食糜【大】乳糜【宋】【元】【宫】 赞【大】魔【宫】 神变【大】变化【宋】【元】【宫】 部第一【大】〔-〕【明】 昭著【大】必形【宋】【元】【明】【宫】 十【大】什【宫】 上【大】下【明】 冠【大】贯【明】 启【大】稽【宫】 兹【大】滋【宫】 欲【大】欲【宋】【元】【明】 连【大】莲【宫】 狱玄【大】岳立【宋】【元】【明】【宫】 部第二【大】〔-〕【明】 游【大】游【宋】【元】【明】 斑荼【大】班茶【宋】【元】【明】【宫】 彼【大】〔-〕【宋】【元】【明】【宫】 位【大】〔-〕【宋】【元】【明】【宫】 彼【大】被【宋】【元】【明】【宫】 半【大】伴【宫】 欲【大】〔-〕【宋】【元】【明】【宫】 憎【大】增【宋】【元】【明】【宫】 时【大】〔-〕【宋】【元】【明】【宫】 今求【大】弃舍【宋】【元】【明】【宫】 解脱【大】恩爱永离別志求无上道愿度一切人【宋】【元】【明】【宫】 部第三【大】〔-〕【明】 遣【大】〔-〕【宋】【元】【明】【宫】 受【大】受欲【宋】【元】【明】【宫】 苏【大】酥【宋】【元】【明】【宫】 广【大】庶【宋】【元】【明】【宫】 大【大】〔-〕【宋】【元】【明】【宫】 常【大】*恒【宋】【元】【明】【宫】* 空【大】出【宋】【元】【明】【宫】 游【大】游【宋】【元】【明】 游【大】*游【宋】【元】【明】【宫】* 部第四【大】〔-〕【明】 菉【大】红【宋】【元】【明】绿【宫】 消【大】销【宋】【元】【明】【宫】 塼【大】博【宫】 食【大】乳【宋】【元】【明】【宫】 部第五【大】〔-〕【明】 五【大】四【宋】【元】【宫】 𤚲【大】*搆【宋】【宫】* 此一【大】〔-〕【宋】【元】【明】【宫】 万【大】卍【宋】【元】【明】【宫】 解【大】斛【宋】【元】【明】【宫】 彼【大】〔-〕【宋】【元】【明】【宫】 之【大】〔-〕【宋】【元】【明】【宫】 其见【大】见其【宋】【元】【明】【宫】 手【大】〔-〕【宋】【元】【明】【宫】 耶【大】邪【宫】 踊【大】涌【宋】【元】【明】【宫】 常【大】恒【宋】【元】【明】【宫】 庠【大】详【明】 叶【大】叶佛【宋】【元】【明】【宫】 项【大】顶【宋】【元】【明】 师【大】*狮【元】【明】* 讫【大】迄【宋】【元】【明】 四【大】〔-〕【宋】【元】【明】【宫】 𬬻【大】炉【宋】【元】【明】【宫】 𬬻【大】*炉【元】【明】* 银【大】根【宫】 等【大】子【宋】【元】【明】【宫】 师【大】狮【明】 莲【大】华【宋】【元】【明】【宫】 令【大】今【宋】【元】【明】【宫】 四【大】〔-〕【宋】【元】【明】【宫】 河【大】恒【宋】【元】【明】【宫】 四【大】三【宋】【元】【明】【宫】 部第六【大】〔-〕【宫】 六【大】五【宋】【元】【宫】 庠【大】详【明】 利【大】利天【宋】【元】【明】【宫】 王【大】主【宋】【元】【明】【宫】 汝【大】〔-〕【宋】【元】【明】【宫】 百【大】五百【宋】【元】【明】【宫】 命【大】共【宋】【元】【明】【宫】 解【大】斛【宋】【元】【明】【宫】 五百天子【大】〔-〕【宋】【元】【明】【宫】 空【大】出【宋】【元】【明】【宫】 述【大】述也【宫】 人【大】〔-〕【宋】【元】【明】【宫】 一一【大】二【宋】【元】【明】【宫】 (一一好)十六字【大】〔-〕【宋】【元】【明】【宫】 部第七【大】〔-〕【明】 七【大】六【宋】【元】【宫】 外【大】*水【宋】【元】【明】【宫】* 真【大】其【宋】【元】【明】 我【大】于【宫】 父【大】白【宫】 部第八【大】〔-〕【明】 八【大】七【宋】【元】【宫】 问【大】释【明】 沤【大】抠【宋】【元】【明】【宫】 部第九【大】〔-〕【明】 九【大】八【宋】【元】【宫】 神力【大】威神【宋】【元】【明】【宫】 树【大】场【宋】【元】【明】【宫】 部第十【大】〔-〕【明】 十【大】九【宋】【元】【宫】 见【大】现【宋】【元】【明】【宫】 显现【大】现显【宋】【元】【明】【宫】 语【大】诸【宋】【元】【明】【宫】 化【大】〔-〕【宋】【元】【明】【宫】 卷第十八终【明】 卷第十九唐上都西明寺沙门释道世玄恽撰千佛篇第五之七首【明】 (第十部)十六字【大】〔-〕【明】 部第一【大】〔-〕【明】 终【大】〔-〕【宋】【元】【明】【宫】 得【大】〔-〕【宋】【元】【明】【宫】 苑【大】国【宋】【元】【明】【宫】 之【大】〔-〕【宋】【元】【明】【宫】 敷【大】弘【宋】【元】【明】【宫】 吉【大】告【宫】 荡【大】动【宋】【元】【明】【宫】 庸【大】唐【宫】 老聃【大】〔-〕【宋】【元】【明】【宫】 区区【大】驱二【宋】【元】【明】【宫】 师大【大】大师【宋】【元】【明】 渊【大】弘【宋】【元】【明】【宫】 部第二【大】〔-〕【明】 离【大】虽【宋】【元】【明】 三【大】*二【宫】* 捡【大】检【宋】【元】【明】 化【大】他【宋】【元】【明】华【宫】 轮【大】〔-〕【宋】【元】【明】【宫】 游【大】游【宋】【元】【明】 六【大】六百【宋】【元】【明】【宫】 伅【大】屯【宋】【元】【明】【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国【大】〔-〕【宋】【元】【明】【宫】 揵【大】犍【元】【明】 椎【大】稚【宋】【元】 部第三【大】〔-〕【明】 仪【大】义【宋】【元】【明】【宫】 不分卷【明】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苑珠林(卷11)
关闭
法苑珠林(卷1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