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

千佛篇第五(此有一十五部)

  • 七佛部
  • 因缘部
  • 种姓部
  • 降胎部
  • 出胎部
  • 侍养部
  • 占相部
  • 游学部
  • 纳妃部
  • 厌苦部
  • 出家部
  • 成道部
  • 说法部
  • 涅槃部
  • 结集部

七佛部第一(此別九部)

  • 述意部
  • 出时部
  • 姓名部
  • 种族部
  • 道树部
  • 身光部
  • 会数部
  • 弟子部
  • 久近部

述意部第一

盖闻九土区分四生殊俗昏波易染慧业难基久复爱河长流苦海不生意树未启心灯故三明大圣八解至人总法界而为智竟虚空以作身形无不在量极规矩之外智无不为用绝思议之表不可以人事测岂得以处所论将欲启愚夫之视听须示真人之影迹其犹谷风之随啸虎庆云之逐腾龙感应相招抑惟常理自鹿树表光金河匿曜故像法众生归向有征虽千佛异迹一智同途大悲平等随性欲而利生弘誓庄严运慈舟而济溺众生有感机缘契会也

出时部第二

述曰今据贤劫一代分为四时成二住三坏四空就此四中成劫已坏空未至今在住劫故有千佛出现大约而言三佛已往今是第四释尊遗法此四时中各分二十小劫总为八十小劫始为一大水火风劫名为贤劫也就住中二十別小劫内依立世阿毘昙论云十一劫是未来八劫是过去今释迦佛当第九劫内成佛

问此贤劫中成坏空劫佛不出世唯取住劫此住劫中复未来唯十一小劫何得须有九百九十六佛一时出世耶答曰实如来难古来诸佛亦有斯妨会意稍难今依药王药上佛名经等略知途路且先录药王药上经文后引佛名经和会劫有延促不同故药王药上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异口同音一心敬礼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

初千佛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毘舍浮佛于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次第成佛

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

若依佛名经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如来过去三十劫有佛出世名尸弃如来即此劫中复有佛出世名毘舍浮如来问曰此九十一劫为大为小答曰是大劫也

问曰何以得知依旧婆沙论云释迦菩萨因地从毘婆尸佛以来种相好业至今第九住劫以经九十一大劫故旧俱舍论云释迦菩萨由礼底沙佛精进力故即得超九大劫究竟成佛故知九劫既大余九十一劫宁不是大又依药王药上经庄严劫贤劫星宿劫各有千佛出世即知此劫亦是大阿僧祇劫又药王经中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依此文势展转名庄严劫贤劫星宿劫等各有千佛出世故知是过于大劫阿僧祇劫至今贤劫中四佛出世者亦是阿僧祇劫非是住小劫也既是大劫故于贤劫之中千佛出世无所疑也又长阿含经云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复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尸弃复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舍婆此尸弃佛及毘舍婆佛依佛名经即此劫中有二佛出世不別或容阿含翻译乘此三十一劫也又更一释云依立世阿毘昙论二十住劫中过去八劫已有三佛出世释迦当现在第九劫出世即以前九劫已有四佛出世未来犹有十一劫焉知不有多佛出世耶故经云或有一劫中有无量佛出世或无数劫中空过无有一佛出世以此义准纵是小劫多佛出世亦自无妨良由众生根有强弱故感见不同也(此义难知更推后哲)

述曰此贤劫千佛所化住境堤封周统奄及三千大千世界所居土地最为中也以佛是能化之人心实虚中所化之人及以方处亦皆是中故此有金刚之座余方余域无此座故佛则不居故瑞应经云此方国土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佛之威神不生边地若居边地地为之倾斜是以古往佛兴皆出于此同斯成感良为明证也

如长阿含经云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婆尸人寿八万岁复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尸弃人寿七万岁复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舍人寿六万岁复过去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楼孙人寿五万岁又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那含人寿四万岁又贤劫中有佛出世名迦叶人寿二万岁我今出世人寿百岁少出多减依智度迦延论据释迦人寿一万岁世时合出为观众生一万岁已来无机可度乃至百岁众生见苦敦逼劫欲将末故出乎世故论云劫末佛兴世劫初转轮王出二不同如下轮王篇说

姓名部第三

此下并依增一阿含经云七佛父母姓字经云第一维卫佛第二式弃佛第三随叶佛此三佛同姓拘楼(长阿含经云第一名毘婆尸佛第二尸弃佛第三毘舍婆佛)第四拘楼秦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叶佛此三佛同姓迦叶(长阿含经云第四名拘楼孙佛第五拘那含佛第六同名迦叶佛)第七今我释迦牟尼佛姓瞿昙

种族部第四

第一维卫佛第二式弃佛第三随叶佛此三佛同是刹利王种第四拘楼秦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叶佛此三佛同是婆罗门种第七今我作释迦文佛是刹利王种

第一维卫佛父字槃裱刹利王母字槃头末陀所治国名刹末提

第二式弃佛父字阿轮拏刹利王母字波罗诃越提所治国名阿楼那和提

第三随叶佛父字须波罗提和刹利王母字耶舍越提所治国名阿耨忧摩

第四拘楼秦佛父字阿枝达兜婆罗门种母字随舍迦所治国名轮诃利提那王字须诃提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父字耶睒钵多婆罗门种母字欝多罗所治国名差摩越提王字差摩

第六迦叶佛父字阿枝达耶婆罗门种母字檀那越提耶所治国名波罗私王名其

第七今我作释迦文尼佛父字阅头檀刹利王种母子摩诃摩耶所治国名迦维罗卫先大王名槃提(统而言之总有四族一婆罗门二刹帝利三毘舍四首陀然则后二族卑非上尊之所托前二种贵寔正觉之宅生婆罗门德行清高刹帝利威恩遐举智论曰随时所尚佛生其中故释迦出刚强之世托王种以振威迦叶生善顺之时居净行而标德也)

道树部第五

第一维卫佛得道为佛时于波陀罗树下

第二式弃佛得道为佛时于分涂利树下

第三随叶佛得道为佛时于菩萨罗树下

第四拘楼秦佛得道为佛时于斯利树下

第五俱那含牟尼佛得道为佛时于乌暂树下

第六迦叶佛得道为佛时于拘类树下

第七今我作释迦牟尼佛为佛时于阿沛多罗树下

夫绣桷丹楹者非出家之高躅荫松借卉者爰入道之清规何者俗以形骸之可贵故华屋以居之道以室家之可累故脱屣而弃之凡百仕人孰能先觉聿我调御之师是曰生知成道涅槃初生说法皆依树下斯其旨焉有落发抽簪排荣剃利可不景慕而置心哉

身光部第六

如观佛三昧经云毘婆尸佛身六十由旬圆光百二十由旬尸弃佛身长四十由旬圆光四十五由旬通身光一百由旬毘舍婆佛身长三十二由旬圆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拘留孙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千由旬拘那含牟尼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由旬通身光长四十由旬迦叶佛身长十六丈圆光二十由旬释迦牟尼佛身长丈六圆光七尺七佛身并紫金色(敬寻法身平等非有优劣但随机业异故现化不同是以释迦牟尼出也紫金色而千比丘咸见赭容十六信士遍视灰色自彼之异佛常一也类此而言谓无惑焉也)依弥勒下生经云身长千尺圆光二十丈

会数部第七

第一维卫佛前后三会说经有十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二会说经有九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三会说经有八万比丘皆得阿罗汉(长阿含经云毘婆尸佛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三十六万八千人)

第二式弃佛亦三会说法初会说经有九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二会说经有八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三会说经有七万比丘皆得阿罗汉(长阿含经云尸弃佛初会弟子有十万人第二第三会数并同)

第三随叶佛再会说法初会说经有七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二会说经有六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四拘楼秦佛一会说经有四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一会说经有三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六迦叶佛一会说经有二万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七今我释迦牟尼佛一会说经有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得阿罗汉

述曰上来所列七佛说法度人多少者此据小乘如来初成佛时创度外道回邪入正声闻弟子以为亲侍故限斯数若据如来一代说法度三乘人得入道者则无量无边故奘法师云依如西域释迦一代说法总有三时

第一时中为诸声闻说有相法为破外道执令悟得道

第二时中为小行菩萨说无相法为破声闻令悟无相大乘

第三时中为大行菩萨双说有相无相法为破有相无相法令悟中道究竟圆教于此三时一一随机广化无量或展转从三乘弟子边闻法得道亦尘沙无数不可以一文定不可以一义局也

弟子部第八

依长阿含经云毘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荼二名踬沙尸弃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毘浮二名三婆婆毘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欝多拘楼孙佛有二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毘楼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忧波尠多二名欝多楼迦叶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我今有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大目揵连(上来列名各述二者此据声闻中第一者故別论之)毘婆尸佛有执事弟子名无忧尸弃佛有执事弟子名忍行毘舍婆佛有执事弟子名寂灭拘楼孙佛有执事弟子名善觉拘那含佛有执事弟子名安和迦叶佛有执事弟子名善友我今有执事弟子名阿难

毘婆尸佛有子名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无量毘舍婆佛有子名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导师迦叶佛有子名进军我今有子名罗睺罗

久近部第九

依菩萨本行经云毘婆尸佛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二万岁神闻佛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六万岁(別经云尸弃佛)拘楼孙驮佛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五百岁拘那含牟尼佛如来灭后正法住世二十九日迦叶佛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于七日释迦佛如来灭后正法住世五百岁像法住世亦五百岁(依善见论云正法住世一千年)

因缘部第二(此別三部)

  • 述意部
  • 引证部
  • 业因部

述意部第一

夫千佛乘晖万灵景烛观机适务极圣弘恩所以圣人陈福劝善示祸以戒恶小人谓善无益而不为谓恶无伤而不然有殃有福之言乃华而不实无益无伤之论则信而有征是以大圣慈愍哀斯愚惑广兴六度接引四生弘宣二谛停毒三有乘无限之悲机贤劫之缘也

引证部第二

依五仙人经云久远无数劫时有仙人处于林薮四人为主一人供给奉事未曾失意一日远采菓浆误不时还日已中四人失食怀恨可为凶遂感而死复生人中有梵志能相占之为王后果为王佛言王者则吾是四仙人者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弥勒佛是也其梵志者调达是也

又智度论云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力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天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坐莲华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云宝莲华上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

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何故名为贤劫者由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时净居天以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莲华一一莲华名为千叶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乐彼净居天因见此时心生欢喜赞言希有如此劫中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名此劫号之为贤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佛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复弥勒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如是次第汝应当知(余经后佛号为娄至)

业因部第三

依千佛因缘经云尔时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从石室出问阿难言今诸声闻诸菩萨等皆讲何论阿难白佛言世尊诸菩萨众各各自说宿世因缘时有𩙥陀婆罗菩萨白佛言我于今日欲少咨问唯愿天尊为我解说说是语时八万四千诸菩萨等各脱璎珞散佛供养所散璎珞住佛顶上如须弥山严显可观有千化佛坐山窟中时诸菩萨白佛言世尊此贤劫千佛过去世时种何功德常生一处同共一家于一劫中次第当得菩提化度众生

尔时世尊告诸菩萨言吾当为汝分別广说汝今当知乃往过去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复过是数此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大宝有佛名宝灯焰王如来佛寿半劫正法化世住于一劫像法化世住于二劫于像法中有一大名曰光德十善化民如转轮王尔时大王教诸人民诵毘陀论时学堂中有千童子年各十五聪敏多知闻诸比丘赞佛法僧有一童子名莲华德白善称比丘言云何名佛法僧比丘答

波罗蜜满足  净性觉智慧
胜心得成就  故号名为佛
无染性清净  氷离于世间
不观世五荫  常住名为法
身心常无为  永离四种食
为世良福田  故称比丘僧

时千童子闻三宝名各持香华随从比丘入塔礼拜见佛色像五体投地即于像前發弘誓愿各發阿耨菩提心过算数劫必得成佛如今世尊随寿长短皆命临终时以闻三宝善根因缘故除却五十一劫生死之业命终之后得生梵世自忆往世闻三宝名得生天上时千梵王各乘宫殿持七宝华至塔供养于像时千梵王异口同音而说偈言

慧日大名称  久住善寂地
闻名除诸恶  自然生梵世
我今头面礼  归依大解脱

说此偈已各还梵世𩙥陀波罗汝今当知时彼国王十善化人者久已成佛毘婆尸如来是善称比丘尸弃如来是时千童子岂异人乎今拘留秦佛乃至最后楼至如来是跋陀婆罗汝今当知我与贤劫千菩萨从彼佛所闻三宝名始發阿耨菩提心其事如是佛告跋陀婆罗菩萨言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此娑婆世界有一大国名波罗奈王名梵德常以善法化诸人民以国付子出家学道得辟支佛踊身虚空化十八变时千梵王各以衣裓盛诸妙华至优昙林中供养辟支佛白佛言大德为我说法时辟支佛踊身虚空化十八变舒手现足中有一梵王名曰慧见告余梵言我见辟支佛受持五戒以戒斋法当行十善观诸缘起以此善根回向甚深阿耨菩提愿我作佛过于辟支佛百千万亿时千梵王命终之后于娑婆世界千四天下为千转轮王寿命八万四千岁临终时雪山之中有一婆罗门聪明多智寿命半劫于先经中闻过去佛号栴檀庄严如来彼佛为说甚深檀波罗蜜不见施受心行平等时大仙人闻此事已从雪山出诣千圣王赞说施法时千圣王各以国土付其太子出家学道时千圣王于雪山中各立草庵求无上道即获五通飞腾空虚寿命一劫时雪山中有大夜叉身长四千里狗牙上出高八十里面十二里眼出迸血光如融铜左手持剑右手持叉住圣王前高声唱言我今饥渴无所饭食惟王矜愍施少饮食时千圣王告夜叉言我等誓愿一切施与各各以水澡夜叉手授以仙菓而令食之夜叉得菓怒弃置地告圣王言我父夜叉啖人精气我母罗刹常啖人心饮人热血我今饥急唯须人心血何用菓为时千圣王告夜叉言一切难舍无过己身我等今日不能舍心持用相与是时夜叉即说偈言

观心无心相  四大色所成
一切悉能舍  乃应菩萨行

时雪山中有婆罗门名牢度跋提白夜叉言唯愿大师为我说法我今不惜心之与血即脱单衣敷为高座即请夜叉令就此座时大夜叉即说偈言

欲求无为道  不惜身心分
割截受众苦  能忍犹如地
亦不见受者  求法心不悔
一切无悋惜  犹如救头然
普济众饥渴  乃应菩萨行

时牢度跋提闻是偈已身心欢喜即持利剑刺胸出心是时地神从地涌出白牢度跋提唯愿大仙愍怜我等及山树神莫为一鬼舍于身命牢度跋提告诸神言

此身如幻焰  随现即变灭
犹如呼声响  呼已更不应
四大五阴力  其势不久停
于千万亿岁  未曾为法死
我今为法故  以心血布施
慎勿固遮我  障我无上慧
以此布施报  誓愿成佛道
若后成佛时  要先度汝等

说此偈已卧夜叉前以剑刺颈施夜叉血即复破胸出心与之是时天地大动日无精光无云而雷有五夜叉从四方来争取分裂竞共食之食已大噭跃立空中告千圣王谁能行施如牢度跋提如此行施乃可成佛时千圣王惊怖退没不欲菩提生变悔心各欲还国时五夜叉即说偈言

不杀是佛种  慈心为良药
大慈常安隐  终无老死异
一切受身者  异杀毒害人
是故诸菩萨  教我不杀戒
汝今若畏死  常行不杀事
云何欲还国  舍静求愦闹

时千圣王闻此语已皆默然住佛告𩙥陀婆罗菩萨汝今当知第一婆罗门赞檀汲罗蜜者过去定光明王佛是牢度跋提者过去然灯佛是千圣王出家学道见然灯佛行诸苦行心生悔恨于一劫中堕大地狱虽堕地狱菩提愿力庄严心故火不能烧从是已后复得值遇灯明王菩萨为其说法从地狱出广为赞叹过去千佛解脱称庄严佛乃至自在王佛时千圣王闻千佛名欢喜敬礼以是因缘超越九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跋陀婆罗汝今当知时千圣王岂异人乎我等贤劫千佛是也

种姓部第三(此別四部)

  • 述意部
  • 王族部
  • 种姓部
  • 求婚部

述意部第一

敬寻白净所承出自懿师摩王圣轮相纂亿叶重晖所以释迦权应示现降生托迹既显苗裔遂彰故应迦毘丈六金容现三十二相之仪统领三千大千之化愍彼四流之漂运斯六度之舟也

王族部第二

如长阿含经云天地初成诸天下来食其地味变化为人因有诤起众议立主选得一人豪族最尊𠕋为国主以治百姓此即是释迦先祖之王(广如前劫量篇具说)

又依楼炭经云后有他王治化不如先王其寿遂减生至八万岁展转稍减至一万岁乃至百岁从劫初有王名大人相已来依四分律总算合有八万四千二百五十三王出世其中別有十大转轮圣王王四天下自外诸王不可备列且列如来七世祖族名讳具录如下故五分律云过去有王名欝摩王(四分名懿师摩)此王庶子有四名一名照目(长阿含经名曰面光)二名聪目(经名食众)三名调象(经名路指)四名尼楼(经名庄严)尼楼王有子名乌头罗乌头罗王有子名瞿头罗瞿头罗王有子名尸休罗尸休罗王有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若依长阿含经四分律等皆云师子颊王有四子一名净饭王有二子(一是菩萨二是难陀)第二白饭王有二子(一是调达二是阿难)第三斛饭王有二子(一是摩诃男二是阿那律)第四甘露饭王有二子(一是娑婆二是提)依智度论云师子颊王有一女名甘露味甘露味有子名施婆罗依杂阿含经云世尊姑子名低沙比丘是也依分別功德论云阿难有妹出家作比丘尼(不出名字)嫌迦叶诃阿难作小儿者是又大方便经云白净王劫初已来嫡嫡相承作转轮王近来二世不作轮王而作阎浮提王又优婆塞戒经云我于初释迦佛所發心于宝顶佛所满初僧祇于然灯佛所满第二僧祇于迦叶佛所满第三僧祇(俱舍论云逆次逢胜观然灯宝髻佛则毘婆尸所满三僧祇若正满为言在于胜观已满为语在于饮光经论不同理各据矣良由释迦高贵古今无比宿殖福因今受胜报)

种姓部第三

如十二游经云阿僧祇时有菩萨为国王父母早丧让国与弟舍位求道遥见一婆罗门姓曰瞿昙因从学道婆罗门言当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昙姓于是菩萨受瞿昙姓入于深山食果饮水坐禅念道菩萨乞食遂还国界举国吏民无能识者谓为小瞿昙菩萨于城外甘蔗园中以为精舍(佛所行赞经云甘蔗之苗裔释无胜净王才德纯备故曰净饭王案净饭远祖乃是瞿昙之后身以其前世居甘蔗园故经瞩甘蔗之苗裔也)于中独坐时有五百大贼劫取宫物路由菩萨庐边明日捕贼踪迹在菩萨舍下因收菩萨前后劫盗法以木贯身立为尖标血流于地是大瞿昙以天眼见之便以神足飞来问曰子有何罪酷乃尔乎卿无子孙当何系嗣菩萨答言命在须臾何陈子孙王使左右弩弓射杀之瞿昙悲哀涕泣下棺敛之取土中余血以泥团之著二器中还其精舍左血著左器中其右亦然大瞿昙言是道人若其志诚天神当使血化为人却后十月左即成男右即成女于是便姓瞿昙氏一名舍夷(舍夷者是西方贵姓之号也)血化为人乃是宿世之事恐文繁故不可具说所以也又菩萨本行经云甘蔗王次前有王名大茅草即以王位付诸大臣大众围绕送王出城剃除须发服出家衣王出家己持戒清净专心勇猛成就四禅具足五通得成王仙寿命极长至年衰老肉消背曲虽复拄杖不能远行时彼王仙有诸弟子弟子欲往东西求觅饮食取好软草安置笼里用盛王仙悬树枝上何以故畏诸虫兽来触王仙时诸弟子乞食去后有一猎师游行山野遥见王仙谓是白鸟遂即射之时彼王仙既被射已有两滴血出堕于地即便命终彼诸弟子乞食来还见彼王仙被射命终复见有血两滴在地即下彼笼将王置地集聚柴木焚烧王尸收骨为塔复将种种杂妙香华供养彼塔尊重赞叹承事毕了尔时彼地有两滴血即便生出二甘蔗渐渐高大至时甘蔗熟日炙开剖其一茎蔗出一童子更一茎蔗出一童女端正可喜世无有双时诸弟子心念王仙在世之时不生儿子今此两童是王仙种养护看视报诸臣知时诸大臣召唤解相大婆罗门教令占相并遣作名彼相师言此童子者既是日炙熟甘蔗开而出生故一名善生又其从甘蔗出故第二复名甘蔗生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种彼女因缘一种无异故名善贤复名水波时彼诸臣取甘蔗种所生童子小年时即灌其顶立以为王贤善女至年长大堪能伏事即拜为王第一之妃

求婚部第四

如菩萨本行经云时迦毘罗城不远复有一城名曰天臂彼天臂城有一释种豪贵长者名为善觉大富多财积诸珍宝资产丰饶具足威德称意自然无所乏少舍宅犹如毘沙门王宫殿无异彼释长者生于八女一名为意二名无比意三名大意四名无边意五名发意六名黑牛七名瘦牛八名摩诃波阇波提(隋言大慧亦云梵天)而此梵天于诸女中年最幼小初生之日为诸能相婆罗门师观占其体云此女嫁若生儿者必当得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七宝自然千子具足乃至不用鞭杖治民时善觉女年渐长成堪欲行嫁白净王闻自国境内有一释氏甚大豪富生于八女端正少双乃至相师占观其女当生贵子时净饭王闻是语已作如是言我今当索是女作妃令我甘蔗转输圣王苗裔不绝(此是律家作如是说又言大慧是菩萨母者此依阿波陀那经文又言输头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阿波陀那经说检诸经文此义是实)时净饭王即遣使人往诣善觉大长者家求索大慧为我作妃波阇波提(隋云生活本)

尔时善觉语彼使言善使仁者为我咨启大王言我有八女一名为意乃至第八名为大慧何故大王求最小者大王且可待我处分七女竟已当与小女大慧作妃时净饭王复更遣使语长者言我今不待汝一一嫁七女讫然后取于大慧作妃汝八头女我尽皆取时善觉释报大王言若如是者依大王命随意将去时净饭王即遣使人一时迎取八女向宫至于宫已即纳二女自用为妃其二女者第一名为意第八名大慧者自余六女分与三弟一人与二并妻为妃时净饭王纳意姊妹内于宫中纵情嬉戏欢娱受乐依诸王法治化四方又菩萨本行经云时甘蔗王有第二妃绝妙端正生于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名象众四名別成其第一善贤妃唯生一子名为长寿端正可喜世间少双然其骨相不堪作王时善贤妃如是思惟甘蔗种王有此四子炬面等辈兄弟群强我今唯有此之一子虽极端正而无有双然其相分不堪为作何方便令我此子得绍王位复作此念是甘蔗王今于我边无量敬爱深心染著纵情荡意我今可穷极妇人庄饰之法令王于我重生若得如心我于屏处当乞求愿思惟是已如上所说庄严自身令极殊绝至于王边王见妃来生重爱敬纵逸其心见王生如是心已二人眠卧妃白王言大王当知我今从王乞求一愿愿王与我王言大妃随意不逆从心所欲我当与妃时妃重质王言若与我愿不得变悔王言一与妃愿后若悔者当令我头破作七分妃言大王王之四子炬面等辈摈出国遣我生子长寿为王时甘蔗即语妃言我此四子无有过失国境之内有何罪祥不听其住妃又白言王已先立誓我若悔者头破七分王告妃言我如前言与妃所愿时甘蔗王过此夜后至明清旦集聚四子而告勅言汝四童子今可出去我治化内不得居住远向他国时四童子䠒跪合掌白父王言大王当知我等四人无有罪恶无诸过咎云何父王怱然摈我出于国界王勅子言我知汝等实无过失此非我意驱摈于汝此善贤大妃之意彼妃乞愿我不违彼令汝出国时四王子所生之母各求乞随儿去王报诸妃随汝意去时妃眷属及诸臣百姓等各白王言今遣此四子令出国者我等诸臣亦求随去王言任意时甘蔗王勅诸王子从今已去若欲婚姻不得余处取他外族还于自家姓内而莫令甘蔗种姓断绝彼诸王子受父王教已各各自将所生之母并及眷属资财诸驮乘等即向北方到雪山下经少时住有一大河名婆耆罗洟渡于彼河上雪山顶游涉久停见川宽平无诸坑坎𢈹阜唯生软细青草清净可爱树林华菓蔚茂敷荣王子见已共相谓言可于此间造城治化

尔时王子既安住已忆父王语于自姓中求觅婚姻不能得妇各纳姨母及其姊妹共为夫妻依于妇礼一随王教二恐释种杂乱相生

尔时日种甘蔗之王召一国师大婆罗门来语之言大婆罗门我四王子今在何处国师答言大王当知王之四子已各出国向于北方乃至已生端正男女时甘蔗王为自所爱诸王子故心思欲见意情欢喜而發是言彼诸王子能立国计大好治化彼等王子是故立姓称为释迦以释迦住大树蓊蔚枝条之阴是故名为奢夷耆(及夷反)以其本于迦毘罗仙处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毘罗婆苏都时甘蔗王三子没后唯一子在名尼拘罗(隋言別成)长阿含经云住直树林又号释林因林为姓又父王闻四子端正曰此真释子也

降胎部第四(此別六部)

  • 述意部
  • 现衰部
  • 观机部
  • 呈祥部
  • 降胎部
  • 奖导部

述意部第一

夫诚心内感则至觉如在形力外殚则法身咫尺是以能仁本师随缘讣机愍焰宅之既焚伤欲流之永托白净之宫降摩耶之胎启黄金之色破无明之暗居兹三惑示画箧之非真出彼四门惊浮云之易灭也

现衰部第二

如因果经云尔时善慧菩萨功行满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近一切种智生兜率天名圣善为诸天主说于一生补处之行亦于十方国土现种种身为诸众生随宜说法期运将至当下作佛即观五事一者观诸众生熟与未熟二者观时至与未至三者观诸国土何国处中四者观诸种族何族贵盛五者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应为父母观此五已即下生者不能广利诸天人众仍于天宫现五种相令诸天子皆悉觉知菩萨期运应下作佛一者菩萨眼见瞬动二者头上华萎三者衣受尘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坐诸天众见菩萨有此异相心大惊怖身诸毛孔血流如雨自相谓言菩萨不久舍于我等尔时菩萨又现五瑞一者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二者大地十八相动须弥海水诸天宫殿皆悉震摇三者诸魔宫宅隐蔽不现四者日月星辰无复光明五者天下八部皆悉震动不能自禁是诸天见菩萨身已有五相又睹外五现希有事皆悉聚集到菩萨所头面礼足白言尊者我等今日见此诸相举身震动不能自安愿为我释此因缘耶便答天言善男子当知诸行皆悉无常我今不久舍此天宫生阎浮提于时诸天闻此语已悲号涕泣心大忧恼举体血现迷闷于地深叹无常尔时有天子即说偈言

菩萨在于此  开我等法眼
今者远我去  如盲离导师
又如欲度水  忽然失桥船
亦似𪧀孤儿  丧亡其慈母
我等亦如是  失所归依处
方漂生死流  了无有出缘
我等于长夜  为痴箭所射
既失大医王  谁当救我者
滞卧无明床  长没爱欲海
断尊者训  未见超出期

尔时菩萨以偈答曰

我于此不久  当下阎浮提
迦毘罗施国  白净王宫生
辞父母亲属  舍转轮王位
出家行学道  成一切种智
建立正法幢  能竭烦恼海
关塞恶趣门  净开八正路
广利诸天人  其数不可量
以是因缘故  不应生忧恼

又智度论问菩萨何以生兜率天上不在上生不在下生是大福德应自在生

答曰有人言作业熟故应是中生又下生地中结使厚浊上地中结使猛利兜率天上不厚不利智慧安隐故又佛出世时不欲过故若于下地生命短寿终时佛未出世若于上地生命长寿未尽复过佛出时故兜率天于六天及梵之中上三下三于彼天下必生中国中夜降神中夜出迦毘罗国行中道得菩提中道为人说法中夜入无余涅槃以好中法故中天上生

观机部第三

如菩萨降胎以四种观人间一观时二观土地三观种姓四观生处初观时者时有八种佛出后第一人寿八万四千岁时乃至第八人寿一百余岁菩萨如是念人寿百岁佛出时到是名观时第二观土地者诸佛常在中国生多丰财宝其土清净第三观种姓者佛生二种姓中若刹利若婆罗门刹利种势力大故婆罗门种智慧大故随时所贵佛于中生第四观生处者何等母人能怀那罗延力菩萨亦能自护净戒如是观竟唯中国迦毘罗净饭王后能怀菩萨如是思已于兜率天下不失正慧入于母胎又佛本行经云尔时兜率天众之中有一天子名曰金团往昔已来数曾下到阎浮地补处菩萨名曰护明护明知已告金团言金团天子汝数下至阎浮提中汝应知彼城邑聚落诸王种族一生菩萨当生何家金团天子报言尊者我甚知之尊者善听我今当说护明言善金团言此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菩提道场处所在彼阎浮摩伽陀国境界之内是昔诸佛成菩提处如是展转遍历天下诸国王处皆不称菩萨意金团天子复作是言我于阎浮提一切诸国处处聚落处处诸王处处城邑处处刹利各住诸城而是刹利造种种业我为尊者经历已来生于无量疲极苦恼心迷意乱更不复能观看余处唯有一刹利元本以来从于大众平量安立世世转轮圣王之种乃至甘蔗苗裔已来子孙相承在彼迦毘罗婆苏都释种所生其王名为师子颊王其子名为输头檀王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有大名称尊者堪为彼王作子护明菩萨报金团言善哉善哉金团天子汝善观察诸王家种我亦念在于此家生我今深心如汝所说金团当知我定往生彼家作子金团往昔一生补处菩萨所托家者有六十种功德具足满于彼家何等六十

彼家本来清净好种(一)

一切诸圣常观彼家(二)

彼家不行一切恶事(三)

彼家所生悉皆清净(四)

彼家种姓真正无杂(五)

彼家系嗣嫡嫡相承无有断绝(六)

彼家昔来不断王种(七)

彼家所生一切诸王皆是往昔深种善根(八)

生彼家者常为诸圣之所赞叹(九)

彼家生者具大威德(十)

彼家多有端正妇女(十一)

彼家多有智慧男儿(十二)

彼家所生心性调顺(十三)

彼家所生无有戏调(十四)

彼家生者无所可畏(十五)

彼家生者不曾怯弱(十六)

彼家生者聪明多智(十七)

彼家生者多解工巧(十八)

彼家生者皆无过罪(十九)

彼家所生不与世间工巧杂合亦不贪财以为活命(二十)

彼家所生常好朋友(二十一)

彼家所生不以杀害诸虫诸兽以自活命(二十二)

彼家种姓常知恩义(二十三)

彼家种族能修苦行(二十四)

彼家所生不随他转(二十五)

彼家所生不曾怀恨(二十六)

彼家所生不结痴心(二十七)

彼家生者不以怖畏随顺于他(二十八)

彼家生者畏杀害他(二十九)

彼家生者无有罪患(三十)

彼家生者乞食得多(三十一)

至彼家者无空發遣(三十二)

彼家刚强难可降伏(三十三)

彼家法则常出礼律(三十四)

彼家常乐布施众生(三十五)

彼家建立因果勤劬(三十六)

彼家所生世间勇健(三十七)

彼家生常供养一切诸仙诸圣(三十八)

彼家生常供养神灵(三十九)

彼家生常供养诸天(四十)

彼家生常供养丈夫(四十一)

彼家历世无有怨仇(四十二)

彼家名声威振十方(四十三)

彼家一切诸宗为最(四十四)

彼家生者上世已来悉是圣种(四十五)

彼家生者于圣种中最为第一(四十六)

彼家生者位是转轮圣王之种(四十七)

彼家生者是大威德人之种性(四十八)

彼家生者多有无量眷属围绕(四十九)

彼家生者所有眷属不可破坏(五十)

彼家生者所有眷属胜一切人(五十一)

彼家生者悉孝养母(五十二)

彼家生者皆孝顺父(五十三)

彼家生者悉皆供养一切沙门(五十四)

彼家生者悉皆供养诸婆罗门(五十五)

彼家生者丰饶五谷仓库盈溢(五十六)

彼家生者多有金银砗𤦲码瑙一切资财无所乏少(五十七)

彼家生者多畜奴婢象马牛羊一切具足(五十八)

彼家生者不曾事他(五十九)

彼家生者如是一切众事具足于世间中无所乏少(六十)

佛告金团天子凡是一生补处菩萨处于母胎彼母若有三十二种相具足者乃能堪受菩萨在胎何等为三十二事一彼母人正德而生二彼母肢体具足三彼母人德行无缺四彼母人所生得处五彼母人为行庶几六彼母人种类清净七彼母人端正无比八彼母人名字得称九彼母人身体形容上下相称十彼母人未曾产生十一彼母有大功德十二彼母常念乐事十三彼母心常随顺一切善事十四彼母无有邪心十五彼母身口及心自然调伏十六彼母心口无所畏十七彼母多闻总持十八彼母极女工巧十九彼母心无谄曲二十彼母心无谄诈二十一者彼母人心无有嗔恚二十二者彼母人心无有嫉妬二十三者彼母人心无有悭悋二十四者彼母人心无有急速二十五者彼母人心难可回转二十六者彼母人体有至德相二十七者彼母人心能怀忍辱二十八者彼母人心有惭有愧二十九者彼母人得薄婬怒痴三十者彼母人行无女家过三十一者彼母人行孝顺向夫三十二者彼母人出生一切诸德一切诸行皆悉具足如是母人乃能堪受一生补处后身菩萨欲入母胎之时取鬼宿日然后乃入于母胎中其受一生补处菩萨母胎已前其母必须受八关斋然后菩萨入于彼胎护明菩萨复作是言我受有不为世间一切钱财五欲快乐故下人间受此一生唯欲安乐诸众生故哀愍苦恼诸众生故

呈祥部第四

依佛本行经云尔时护明菩萨冬分过已至于最胜春初之时一切树木诸华开敷天气澄清温凉调适百草新出滑泽和柔滋茂光鲜遍满于地正取鬼宿星合之时为彼诸天说于法要悉令欢喜时净居天告彼一切诸天大众言汝等今见护明菩萨欲下生时莫生忧恼何以故彼下生时必定当得成阿耨菩提成已还来至此天宫为汝说法犹如往昔毘婆尸佛乃至迦叶佛等皆从此去还来到此为汝说法如前无异

尔时菩萨于夜下生当欲降神入胎彼摩耶当其夜白净饭王言大王当知我从今夜欲受八禁清净斋戒所谓不杀生不偷盗不婬妷不妄语不饮酒不两舌不恶口不无义语又愿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不生邪见我当正见诸众生等禁戒斋法我当受持我今系念恒常勤行于诸众生当起慈心时净饭王即报夫人言心所爱乐随意而行我今亦舍国王之位随汝所行而有偈言

王见菩萨母  从坐恭敬起
如母如姊姝  心不行欲想

菩萨正念从兜率下托净饭王第一大妃摩耶夫人右脇住已是时大妃于睡眠中梦见有一六牙白象其头朱色七肢拄地以金装牙乘空而下入于右脇夫人梦已明旦即向净饭王言大王当知我于昨夜作如是梦当入于我右脇之时我受快乐昔所未有从今日后我实不用世间快乐此梦瑞相谁占梦师能为我解时净饭王召一宫监内侍女人而告之言汝速疾来至外宣勅语我国师大那摩子令追唤八婆罗门大占梦师彼使依王勅已唤得八婆罗门八婆罗门等闻王语已善知诸相善占梦祥即具咨王大王善听所梦瑞相我当具说如我所见往昔诸仙诸天经于典籍所载为说偈言

若母人梦见  日天入右脇
彼母所生子  必作转轮王
若母人梦见  月天入右脇
彼母所生子  诸王中最胜
若母人梦见  白象入右脇
彼母所生子  三界无极尊
能利诸众生  怨亲悉平等
度脱千万众  越深烦恼海

尔时占梦婆罗门师白大王言夫人所梦其相甚善大王今者当自庆幸夫人所产必生圣子彼于后时必成佛道名闻远至时净饭王闻诸占师说此偈已心大欢喜多以财施时净饭王闻此相师占观妃梦云是吉祥之瑞占相之后即于其国迦毘罗城四门之外并衢道头街巷阡陌有人行处安大无遮义会之施所须饮食财宝宅舍畜生皆悉与之又阿私陀是五通仙人闻菩萨从兜率陀天正念下至净饭王宫夫人右脇入于胎时放大光明遍照人天一切世界后此大地具足六种十八相动时阿私陀见未曾有事心大惊怖毛孔悉竖今有何缘此大地动有何果报时彼仙人少时思惟然后而住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不能自胜作是唱言希有大圣不可思议世间当出大富伽罗又菩萨初从兜率下时入母右脇受胎讫已时有一天名曰速往至诸地狱大声唱言汝诸人辈一切当知菩萨今从兜率天下入于母胎是故汝等速發誓愿愿生人间地狱众生闻此语已所有众生往昔已来曾种善根复造杂业以恶强故堕于地狱彼等各各面相睹见厌离地狱复得光明身心安乐复得闻于速往世间诸天之声舍地狱身即生人中所有三千大千世界诸众生等往昔已来种善根者皆来于此迦毘罗城四面托生

降胎部第五

如涅槃经云菩萨下时欲色界诸天悉来侍送發大音声赞叹菩萨以口气风故令地动又念佛三昧经云菩萨欲降母胎时三千大千世界悉皆六种震动又因果经云尔时菩萨欲降母胎即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宫无量诸天作诸妓乐烧众名香散天妙华随菩萨满虚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以四月八日明星出时降神母胎于时摩耶夫人于眠寐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虚而来从右脇入身现于外如处瑠璃夫人体安快乐如服甘露顾见自身如日月照心大欢喜踊跃无量见此相已然而觉生希有心即以此状具告白净王知尔时白净王见此瑞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召善相婆罗门占之知菩萨处胎出已成佛功德利益不可具说尔时兜率天众念言菩萨已生白净王宫我等亦当下生人间菩萨成佛我得在先为其眷属听法作此念已便即下生其数有九十九亿诸天下生人间又从他化自在天乃至四天王及色界天王与其眷属亦皆下生不可称计菩萨在母胎行住坐卧无所妨碍不令母有诸苦患事菩萨至晨朝于母胎中为色界诸天说种种法至日中时为欲界诸天说法于日晡时为诸鬼神说法于夜三时亦复如是(依普曜经云菩萨在母胎十月开化训诲三十六载诸天人民使立声闻及诸大乘行也)华严经云菩萨于母胎中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普见菩萨于胎中如明镜中见其面像

奖导部第六

如菩萨处胎经云佛告喜见菩萨曰汝欲知过去诸佛灭不灭刹土不耶当知我过去身数不可称不可量即以神足入湿生界众相具足与无数阿僧祇为湿识众生说法令湿识随意所愿各得解脱入化卵等生随意所愿各得解脱亦复如前复以神足现当来世界入四生中各得解脱亦复如前如我今日在母胎中与诸十方神通菩萨说不退转难有之法亦以神通入天四生入地狱四生饿鬼四生畜生四生星中胎化二生尽漏得疾湿卵二生尽漏稍迟化生胎生是利根人湿卵是钝根人又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今与汝一一分別大士难有之行阿难白佛言愿乐欲闻佛告阿难去此东南方一亿一万一千六十二恒河沙刹彼有世界名曰思乐佛名香焰如来于彼现般涅槃而来至忉利天宫经历无数阿僧祇劫三十六返作大梵天王三十六返作帝释身三十六返作转轮王所度众生无堕二乘及诸恶趣何以故皆是诸佛神智所感佛告阿难如来有胎分耶无胎分耶阿难白佛言如来之身无有胎分也佛告阿难若如来无胎分者云何如来十月处胎教化说法耶阿难白佛言如来有胎分者此亦处寂无胎分者亦复处寂

尔时世尊即以神足现母摩耶身中坐卧经行敷大高座纵广八千由旬金银梯梐天缯天盖悬处虚空作唱娱乐不可称计复以神足东方去此娑诃世界万八千土菩萨大士皆来云集南西北方四维亦尔复有下方六十二亿刹土诸神通菩萨亦来大会上方七十二亿空界菩萨亦来云集入胎中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世尊曰此诸菩萨大士云集欲听世尊不思议法如是三昧亿千那由他如今如来入何三昧居于胎舍与诸大士说不思议法佛告文殊汝今观察一住二住乃至十住一生补处诸方菩萨各当其位勿相杂错今此大众清净无杂寄生枝叶亦无秽恶今此座上无有一人杂秽恶者有退转者所以者何是利根不处生死

又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弥勒言举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此识教化非无识也

法苑珠林卷第八


校注

八【大】十三【明】 西【大】*大唐上都西【宋】【元】【宫】* 世【大】*世字玄恽【宋】*世玄恽【明】 此有一十五部【大】之一【明】〔-〕【宋】【宫】 (七佛结集部)四十五字【大】〔-〕【宋】【元】【明】 (第一部)三十三字【大】〔-〕【明】 部第一【大】〔-〕【明】 抑【大】仰【宋】【元】【明】【宫】 部第二【大】〔-〕【明】 成二住三坏四空【大】坏二空三成四住【宋】【元】【明】【宫】 住【大】往【宋】【元】【明】 风【大】〔-〕【宋】【元】【明】【宫】 须【大】顿【宋】【元】【明】 来【大】所【宋】【元】【明】 初千佛【大】其千人【宋】【元】【明】【宫】 乘【大】剩【宋】【元】【明】 堤【大】隄【宋】【元】【明】 婆【大】浮【宋】【元】【明】 贤【大】此贤【宋】【元】【明】【宫】 部第三【大】〔-〕【明】 弃【大】*〔-〕【宋】【元】【明】【宫】* 弃【大】叶【元】 部第四【大】〔-〕【明】 随【大】隋【宋】【元】【明】【宫】 智【大】智度【宋】【元】【明】 部第五【大】〔-〕【明】 为佛【大】〔-〕【宋】【元】【明】【宫】 部第六【大】〔-〕【明】 身【大】身长【宋】【元】【明】【宫】 千【大】十【宋】【元】【明】【宫】 遍【大】偏【宋】【元】【明】【宫】 常【大】*恒【宋】【元】【明】【宫】* 也【大】〔-〕【宋】【元】【明】【宫】 部第七【大】〔-〕【明】 会【大】会说法初会【宋】【元】【明】【宫】 我【大】我作【宋】【元】【明】【宫】 部第八【大】〔-〕【明】 踬沙【大】提舍【宋】【元】【明】【宫】 三婆婆【大】婆【宋】【元】【明】 摩【大】〔-〕【宋】【元】【明】【宫】 忧波尠多【大】舒般那【宋】【元】【明】【宫】 部第九【大】〔-〕【明】 依【大】劝【宫】 (第二部)十五字【大】〔-〕【明】 部第一【大】〔-〕【明】 劝【大】以劝【宋】【元】【明】【宫】 法【大】去【宋】【元】【明】【宫】 乘【大】垂【宋】【元】【明】【宫】 讣【大】计【元】【明】 机【大】〔-〕【宋】【元】【明】【宫】 部第二【大】〔-〕【明】 误【大】悟【宋】【元】【明】【宫】 日【大】至日【宋】【元】【明】【宫】 祝【大】呪【宋】【元】【明】 纽【大】细【宫】 娄【大】楼【元】 部第三【大】〔-〕【明】 𩙥【大】*跋【宋】【元】【明】【宫】* 王【大】三【元】 诵【大】谓【宋】【元】【宫】读【明】 言【大】曰【元】 氷【大】永【宋】【元】【明】【宫】 荫【大】阴【明】 从【大】彼【宋】【元】【明】【宫】 波【大】婆【宋】【元】【明】【宫】 临【大】临命【宋】【元】【明】 狗【大】利【宋】【元】【明】【宫】 噭【大】叫【宋】【元】【明】【宫】 (部第部)十九字【大】〔-〕【明】 部第一【大】〔-〕【明】 懿【大】*[(音*皮)/一/心]【宋】【宫】*慤【元】【明】 叶【大】业【宋】【元】【明】【宫】 部第二【大】〔-〕【明】 𠕋【大】策【宋】【元】【明】【宫】 作【大】化【宫】 部第三【大】〔-〕【明】 父【大】其父【宋】【元】【明】【宫】 位【大】行【宋】【元】【明】【宫】 才【大】财【宋】【元】【明】【宫】 也【大】〔-〕【宋】【元】【明】【宫】 以【大】因【宋】【元】【明】 有【大】〔-〕【宋】【元】【明】【宫】 弟子【大】〔-〕【宋】【元】【明】 牙【大】芽【宋】【元】【明】【宫】 小【大】幼小【宋】【元】【明】【宫】 贤善【大】善贤【宋】【元】【明】【宫】 部第四【大】〔-〕【明】 实【大】实也【宋】【元】【明】【宫】 云【大】言【宋】【元】【明】【宫】 名【大】名家家【宋】【元】【明】【宫】 主【大】王【宋】【元】【明】 此【大】〔-〕【宋】【元】【明】【宫】 妉【大】耽【宋】【元】【宫】沈【明】 湎【大】缅【宋】【元】【宫】 思惟是【大】林怱刀【宫】 摈【大】*傧【宋】【元】【明】【宫】* 蔗【大】蔗王【宋】【元】【明】 罪【大】非【宋】【元】【明】【宫】 䠒【大】胡【宋】【元】【明】䟡【宫】 怱【大】忽【宋】【元】【明】【宫】 臣【大】臣各【宋】【元】【明】 渡【大】度【宋】【元】【明】【宫】 𢈹【大】埠【宋】【元】【明】【宫】 及夷反【大】〔-〕【明】 因【大】曰【宋】【元】【宫】 卷第十三终【明】 卷第十四千佛篇第五之二首【明】 (第四部)二十四字【大】〔-〕【明】 部第一【大】〔-〕【明】 殚【大】单【宋】【元】【明】【宫】 本【大】大【宋】【元】【明】【宫】 讣【大】赴【明】 雾【大】骛【明】 现【大】见【宋】【元】【宫】 部第二【大】〔-〕【明】 于【大】〔-〕【宫】 𪧀【大】婴【宋】【元】【明】【宫】 没【大】设【宫】 断【大】绝【宋】【元】【明】【宫】 国【大】兜【宋】【元】【明】【宫】 种智【大】智种【宋】【元】【明】【宫】 部第三【大】〔-〕【明】 唯【大】惟【元】 元【大】从【宋】【元】【明】无【宫】 从【大】至【宋】【元】【明】【宫】 众【大】乘【宫】 系嗣【大】体胤【宋】【元】【明】【宫】 至【大】〔-〕【明】 家【大】家生【宋】【元】【宫】至【明】 生【大】*恒【宋】【元】【明】【宫】* 丰【大】风【宫】 一乃至三十二记数元本作夹注 人【大】〔-〕【宋】【元】【明】【宫】 肢【大】*支【宋】【元】【明】【宫】* 谄【大】诳【宋】【元】【明】【宫】 者【大】*〔-〕【元】* 部第四【大】〔-〕【明】 下【大】〔-〕【宋】【元】【明】【宫】 时【大】时时【宋】【元】【明】【宫】 耶【大】耶夫人【宋】【元】【明】【宫】 姝【大】妹【宋】【元】【明】【宫】 令【大】今【宋】【元】【明】【宫】 八婆罗门【大】〔-〕【宫】 诸【大】神【宋】【元】【明】【宫】 越【大】于【宋】【元】【明】【宫】 之【大】〔-〕【宋】【元】【明】【宫】 天【大】大【元】 部第五【大】〔-〕【明】 寐【大】悟【宋】【元】【明】【宫】 然【大】然后【宋】【元】【明】【宫】 王【大】〔-〕【宋】【元】【明】【宫】 部第六【大】〔-〕【明】 数【大】无数【宋】【元】【明】【宫】 于【大】于四【宋】【元】【明】【宫】 星【大】生【宋】【元】【明】【宫】 梐【大】陛【明】 娱【大】妓【宋】【元】【明】【宫】 各【大】名【宋】【元】【明】【宫】 今【大】令【宋】【元】【明】【宫】 不分卷【明】
[A1] 已【CB】【丽-CB】【碛乙-CB】己【大】(cf. K39n1406_p0311c18; QC102n1113_p0617a1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苑珠林(卷8)
关闭
法苑珠林(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