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八十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三

持戒部第二(此別三部)

  • 述意部
  • 劝持部
  • 引证部

述意部第一

窃闻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良由三宝所资四生同润故经曰正法住正法灭意在兹乎是以持戒为德显自大经性善可崇明乎大论戒复方之日月譬若宝珠义等涂香事同惜水越度大海号曰牢船生长善又称平地是以菩萨禀受微尘不缺罗汉护持纤芥无犯宁当抱渴而死弗饮水虫乃可被系而终无伤草叶书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言行忠信战战兢兢岂可放纵心马不加辔勒驰骋情猨都无制锁浮囊既毁前路何期德瓶已破胜缘长绝或复要聚恶人朋结凶党更相扇动备造愆瑕无惭无愧不羞不耻日更增甚转复沈浮似若葶苈艾蒿枝叶皆苦诃梨菓树遍体无甘从明入暗无复出期劫数既遥痛伤难忍于是镬汤奔沸猛气冲天𬬻炭赫曦爆声烈地镕铜灌口则腹烂肝销铜柱逼身则骨肉俱尽宛转呜呼何可言念如斯等苦寔由毁戒也

劝持部第二

如大庄严论云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殁命得现果报我昔闻难提跋提城有优婆塞兄弟二人并持五戒其弟尔时卒患脇痛气将欲绝时医语之食新杀狗肉并使服酒所患必除病者白言其狗肉者为可于市买索食之饮酒之事愿舍身命终不犯戒而服于酒其兄见弟极为困急赍酒语弟舍戒服酒以疗其病弟白兄言我虽病急愿舍我身命不犯戒而饮此酒即说偈言

怪哉临命终  破我戒璎珞
以戒庄严身  不用殡葬具
人身既难得  遭值戒复难
愿舍百千命  不毁破禁戒
无量百千劫  时乃值遇戒
阎浮世界中  人身极难得
虽复得人身  值正法倍难
时复值法宝  愚者不知取
善能分別者  此事亦复难
戒宝入我手  云何复欲夺
乃是怨憎者  非我之所亲

兄闻是已答其弟言我以亲故不为沮坏弟白兄言非为亲爱乃是殁败即说偈言

我欲向胜处  毁戒令堕坠
舍戒乃如是  云何名亲爱
我勤习戒根  乃欲见劫夺
所持五戒中  酒戒最为重
今欲强毁我  不得名为亲

兄问弟言云何以酒为戒根本耶即说偈以答兄言

若于禁戒中  不尽心护持
便为违大悲  草头有酒滴
尚不敢甞触  以是故我知
酒是恶道因  在家修多罗
说酒之恶报  唯佛能分別
谁有能测量  佛说身口意
三业之恶行  唯酒为根本
复堕恶行中  往者优婆夷
以酒因缘故  遂毁余四戒
是名恶行数  酒为放逸根
不饮闭恶道  能获信乐心
去悭能舍财  首罗闻佛说
能获无量益  我都无异意
而欲毁犯者  略说而言之
宁舍百千命  不毁犯佛教
宁使身乾枯  终不饮此酒
假使毁犯戒  寿命百千年
不如护禁戒  即时身命灭
决定能使差  我犹故不饮
况今不定知  为差为不差
作是决定心  心生大欢喜
即获见真谛  所患得消除

惟大智之人厌世修道虽具持戒内怀定慧不现持相内言实德故华严经云何等为离邪命戒此菩萨不作持戒净相欲使他知内无实德现实德相但持净戒一向求法究竟萨婆若何等为不起恶戒此菩萨不自高贵言我持戒见犯戒人亦不致呵令其忧恼一其心持清净戒胜果克得不须疑惑

又菩萨藏经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多故获得十种清净尸罗汝应知之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曾无损害二者于他财物不行劫盗三者于他妻妾远诸染习四者于诸众生不兴欺诳五者和合眷属无有乖离六者于诸众生不起麁言由能堪忍彼恶言故七者远离绮语凡有所言谛审说故八者远诸贪著于他受用无我所故九者远离嗔恚善能忍受麁言辱故十者远离邪见由不敬事诸余天仙及神鬼故

又大宝积经云第二持十善业戒者有五事利益一能制恶行二能作善心三能遮烦恼四成就净心五能增长戒

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八万四千无量戒品悉皆在十善戒中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能净持戒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满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学而学三智者不毁四不退誓愿五安住于行六弃舍生死七慕乐涅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

又六度集经云复有四种持戒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持戒常演说法二持戒常勤求法三持戒正分別法四持戒回向菩提

引证部第三

如大庄严论说我昔曾闻有诸比丘与诸贾客入海采宝既至海中船舫破坏尔时有一年少比丘捉得一枚上座比丘不得版故将没水中于时上座恐怖惶惧恐为水漂语年少言汝宁不忆佛所制戒当敬上座汝所得版应以与我尔时年少即便思惟如来世尊实有斯语诸有利乐应先与上座复作是念我若以版用与上座必没水中洄澓波浪大海之难极为深广我于今者命将不全又我年少初始出家未得道果以此为忧我今舍身用济上座正是其时作是念已而说偈言

我为自全济  为随佛语胜
无量功德聚  名称遍十方
躯命极鄙贱  云何违圣教
我今受佛戒  至死必坚持
为顺佛语故  奉版遗身命
若不为难事  终不获难果
我若持此版  必渡大海难
若不顺圣旨  将没生死海
我今没水死  虽死犹名胜
若舍佛所教  失于天人利
及以大涅槃  无上第一乐

说是偈已即便舍版持与上座既授版已于时海神感其精诚即接年少比丘置于岸上海神合掌白比丘言我今归依坚持戒者汝今遭是厄难之事能持佛戒海神说偈报曰

汝真是比丘  实是苦行者
号尔为沙门  汝实称斯名
由汝德力故  众伴及财宝
得免大海难  一切安隐出
汝言誓坚固  敬顺佛所说
汝是大胜人  能除众患难
我今当云何  而不加拥护
见谛能持戒  斯事不为难
凡夫不毁禁  此乃名希有
比丘处安隐  清净自谨慎
能不毁禁戒  此亦未为难
未获于道迹  处于大悑畏
舍己所爱命  护持佛教戒
难为而能为  此最为希有

又论云我昔曾闻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家立于门外时彼珠师为于国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赤往映彼珠其色红赤彼穿珠师即入其舍为比丘取食时有一鹅见珠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吞之珠师持食以施比丘寻即觅珠不知所在此珠价贵珠师贫急语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杀鹅取珠当设何计得免斯患即说偈言

我今护他命  身分受苦恼
更无余方便  唯以命代彼
若言他持去  此言复不可
说自得无过  不应作妄语
我今舍身命  为此鹅命故
故缘我护戒  因用成解脱

尔时珠师虽闻斯偈语比丘言若不见还汝徒受苦终不相置比丘即四向望无可恃怙如鹿入围莫知所趣比丘无救亦复如是尔时比丘即自歛身端正衣服彼人语比丘言汝今与我鬪耶比丘答言不共汝鬪我自共结使鬪又说偈言

我舍身命时  堕地如乾薪
当使人称美  为鹅能舍身
亦使于后人  皆生忧苦恼
而舍如此身  闻者劝精进
修行于真道  坚持于禁戒
有便毁禁者  愿乐于持戒

时穿珠师即加打棒以两手并头并皆被缚四向顾望莫知所告而作是念生死受苦皆应如是又说偈言

我于过去世  婬盗舍身命
如是不可数  羊鹿及六畜
舍身不可计  彼时虚受苦
为戒舍身命  胜于毁禁戒
假欲自拥护  会归于当灭
不如为持戒  为他护身命
舍此危脆身  以取解脱命
我著粪扫衣  乞食以为业
住止于树下  以何因缘故
乃当作盗贼  汝宜善观察

尔时珠师语比丘言何用多语遂加系缚倍更挝打以绳急绞耳眼口鼻尽皆血出时彼鹅者即来食血珠师嗔忿打鹅即死比丘问言此鹅死活珠师答言鹅今死活何足故问时彼比丘即向鹅所见鹅既死洟泣不乐即向鹅说偈言

我受诸苦恼  望使此鹅活
今我命未绝  鹅在我前死
我望护汝命  受是极辛苦
何意汝先死  我果报不成

珠师问比丘言鹅今于汝竟是何亲愁恼乃尔比丘答言不满我愿所以不乐珠师问言欲作何愿比丘以偈答言

菩萨往昔时  舍身以贸鸽
我亦作是意  舍命欲代鹅
我得最胜心  欲全此鹅命
久住常安乐  由汝杀鹅故
心愿不满足

尔时比丘更具说已珠师即开鹅腹而还得珠既见珠已便举声号哭语比丘言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说偈言

汝藏功德事  如似灰覆火
我以愚痴故  烧然数百身
汝于佛标相  极为甚相称
我以愚痴故  不能善观察
为痴火所烧  愿当暂留住
少听我忏悔  犹如脚跌者
按地还得起  南无清净行
南无坚持戒  遭是极苦难
作毁缺行  不遇如是恶
持戒非希有  要当值此苦
能持禁戒者  是则名为难
为鹅身受苦  不犯于禁戒
此事实难有  忏悔既讫已
即放比丘还

又大庄严论说有诸比丘旷野中行为贼劫掠剥脱衣裳时此群贼惧诸比丘往告聚落尽欲杀害贼中一人先曾出家语同伴言今者何为尽欲杀害比丘之法不得伤草今者以草系诸比丘彼畏伤故终不能得四向驰告贼即以草而系缚之舍之而去诸比丘等既被草缚恐犯禁戒不得挽绝身无衣服为日所炙蚊虻蝇蚤之所唼娆从旦被缚至于日夕转到日没晦冥大暗夜行禽兽交横驰走甚可悑畏有老比丘语诸年少说偈诫言

若有智慧者  能坚持禁戒
求人天涅槃  称意而获得
名称普闻知  一切咸供养
必得人天乐  亦获解脱果
伊罗钵龙王  以其毁禁戒
损伤树叶故  命终堕龙中
诸佛悉不记  彼得出龙时
能坚持禁戒  斯事为其难
戒相极众多  分別晓了难
如剑林棘丛  处中多伤毁
愚劣不堪任  护持如此戒

是诸比丘为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转动恐伤草命唯当护戒至死不犯即说偈言

我等往昔来  造作众恶业
或得生人道  窃盗婬他妻
王法受刑戮  计算不能数
复受地狱苦  如是亦难计
或受畜生身  牛羊及鸡犬
麞鹿禽兽等  为他所杀害
丧身无崖限  未曾有少利
我等于今者  为护圣戒故
分舍是微命  必获大利益
我等今危厄  必定舍躯命
若当命终后  生天受快乐
若毁犯禁戒  现在恶名闻
为人所轻贱  命终堕恶道
今当共立要  于此至殁命
假使此日光  暴我身命乾
我要持佛戒  终不中毁犯
假使遇恶兽  掴裂我身
终不敢毁犯  释师子禁戒
我宁持戒死  不愿犯戒生

诸比丘等闻老比丘说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动不摇譬如大树无风之时枝叶不动时彼国王遇出畋猎渐渐游行至诸比丘所系之处王遥见之心生疑惑谓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往看诸比丘等深生惭愧障蔽其身使人审知释子沙门何以知之右肩黑故即便还白言大王彼是沙门非为尼揵即说偈言

王今应当知  彼为贼所劫
惭愧为草系  如钩制大象

于时大王闻是事已深生疑怪默作是念我今宜往彼比丘所作是念已即说偈言

青草用系手  犹如鹦鹉翅
又如祠天羊  不动亦不摇
虽知处危难  默住不伤草
如林为火焚  牦牛为尾死

说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问曰

身体极丁壮  无病似有力
以何因缘故  草系不动摇
汝等岂不知  身自有力耶
祝所迷惑  为是苦行耶
自厌患身  愿速说其意

于是比丘以偈答王曰

守诸禁戒故  不敢挽顿绝
佛说诸草木  悉是鬼神
我等不敢违  是以不能绝
如似祝场中  为蛇画境界
以神祝力故  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画界  我等不敢越
我等虽护命  会归于磨灭
愿以持戒死  终不犯戒生
有德及无德  俱共舍寿命
有德慧命存  并复有名称
无德丧慧命  亦复失名誉
我等诸沙门  以持戒为力
于戒为良田  能生诸功德
生天之梯隥  名称之种子
得圣之桥津  诸利之首目
谁有智慧者  欲坏戒德瓶

尔时国王闻说偈已心甚欢喜即为比丘解草系缚而说偈言

善哉能坚持  释师子所说
宁舍己身命  护法不毁犯
我今亦归命  如是显大法
归依离热恼  牟尼解脱尊
坚持禁戒者  我今亦归命

感应缘(略引二验)

南梁襄阳景空寺释法聪南阳新野人卓然神正性洁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因至襄阳繖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初梁晋安王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相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时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著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弊虎灾请聪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勅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饮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鱼亦就手食云此是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左右数十壮人夜来欲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到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竟夜回遑日午方返王怪其来方以事首遂表奏闻初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服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因见屠者驱猪百余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屠大怒将事加手并仡然不动便归悔过罪因断杀业又于汉水渔人牵网如前三告引网不得方复归心空网而返又荆州苦旱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使还大降陂池皆满后卒于江陵天宫寺即是梁太初年也其寺现有碑记

隋江州庐山化城寺释法充俗姓毕九江人也常诵法华大品末住庐山半顶化城寺修定自非僧事未尝安履每劝僧众无以女人入寺上损佛化下坠俗谣然以寺基事重有不从者充叹曰生不值佛已是罪缘正教不行义须早死何虑方土不奉戒乎遂于此山香𬬻峰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净土便于中虚头忽倒冉冉而下处于深谷不损一毛寺众不知后有人上峰顶路望下千有余仞闻人语声就而寻之乃是充也身命犹存口诵如故迎还至寺僧感死谏为断女人经于六年方乃卒也时属隆暑尸不臭烂时当开皇之末年也(右二验出唐高僧传)

忍辱部第三(此別四部)

述意部第一

盖闻忍之为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刑残而不恨忍辱仙受割截而无嗔且慈悲之道救拔为先菩萨之怀愍恻为用常应遍游地狱代其受苦广度众生施以安乐岂容微复触恼大生嗔恨乃至恶眼出声惨颜厉色遂相捶打便以杖加或父子兄弟自相损害朋友眷属反更侵伤恶逆甚于鸱枭含毒逾于蜂虿所以历劫怨仇生生不绝也

劝忍部第二

如菩萨藏经云夫忿恚者速能损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能善根为嗔害已复当经于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圣道若如是者阿耨菩提极难可得是故我当被忍辱铠以坚固力摧忿恚军舍利子我今为汝广说其事我念过去为大仙人名修行处时有恶魔化作五百健骂丈夫常寻逐我兴诸恶骂昼夜去来行住坐卧僧坊静室聚落俗家若在街若空闲处随我坐立是诸化魔以麁恶言毁骂诃责满五百年未曾休废舍利子我自忆昔五百岁中为诸魔罗之所诃毁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兴慈救而用观察

又成实论云恶口骂辱小人不堪如石雨恶口骂詈大人堪受如华雨象行者常观前人本末因缘或于过去为我父母养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报恩何须起嗔或为兄弟妻子眷属或是圣人昔为善友凡情不识何须加毁

又摄论云由观五义以除嗔恚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由此五观故能灭嗔

又报恩经云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發于恶

成论云行慈心者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

又四分律偈云

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又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又经云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發露

又书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

又经云赞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书云君子扬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经云布施不望彼报若得人惠毫发已上皆当祝愿惭愧奉受

又书云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人有德于公子愿公子勿忘

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经云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又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知内外之教其本均同虽形有黑白然立行无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内外如经云佛为众生说法断除无明暗惑犹若良医随疾授药是名内教

又书云天道无亲唯仁是兴是名外教

又若出家之人能观苦空无常无我厌离生死志求出世是为依内若乖斯行翻为外俗在家之人若能厌舍俗情欣慕高志专崇三宝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义礼智贞和爱敬能行斯行翻同为内若违斯旨还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随内教便悟真理心常会道渐进胜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须自卑推德与他如拭尘揽垢向己持净与人故经云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书云君子让而得之为是义故常须进胜他人常须克责己躬也

忍德部第三

如大宝积经云第三忍辱有十事一不观于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种三破除憍慢四恶来不报五观无常想六修于慈悲七心不放逸八舍于饥渴苦乐等事九断除嗔恚十修习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当知是人能修于忍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住于慈忍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火不能烧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为非人所护六得身相庄严七闭诸恶道八随其所乐生于梵天九昼夜常安十其身不离喜乐又私呵三昧经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为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经云复有四种忍辱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于求法时不避饥渴寒热风雨三于求法时随顺和尚阿阇梨行四于求法时能忍空无相无愿

又比丘避女人恶名经偈云

虽闻多恶名  苦行者忍之
不应苦自言  亦不应起恼
闻声恐悑者  是则林中兽
是轻躁众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当堪耐  下中上恶声
执心坚住者  是则出家法
不由他人语  令汝成劫贼
亦不由他语  令汝得罗汉
如汝自知己  诸天亦复知

引证部第四

如五分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阿练若池水边有二雁与一龟共结亲友后时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议言今此池水涸竭亲友必受大苦议已语龟言此池水涸竭汝无济理可衔一木我等各衔一头将汝著大水处衔木之时慎不可语即便衔之经过聚落诸小儿见皆言雁衔龟龟即嗔言何预汝事即便失木堕地而死尔时世尊因此说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斫身
由其恶言  应毁反誉  应誉反毁
自受其殃  终无复乐

佛言龟者调达是也昔以嗔语致有死苦今复嗔骂如来堕大地狱

又法句喻经云昔者罗云未得道时心性麁犷言少诚信佛勅罗云汝到贤提精舍中住守口摄意勤修经戒罗云奉教作礼而去住九十日惭愧自悔昼夜不息佛往见之罗云欢喜趣前礼佛安绳床坐佛踞绳床告罗云曰槃取水为吾洗足罗云受教为佛洗足洗足已讫佛语罗云汝见澡槃中洗足水不罗云白佛唯然见之佛语罗云此水可用食饮以不罗云白言不可复用所以者何此水本实清净今以洗足受于尘垢是故不可复用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吾子国王之孙舍世荣禄得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守口三毒垢秽充满胸怀亦如此水不可复用佛语罗云弃澡槃中水罗云即弃佛语罗云澡槃虽空可用盛饮食不耶白佛言不可复用所以然者用有澡槃之名曾受不净故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沙门口无诚信心性刚强不念精进曾受恶名亦如澡槃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拨却澡槃应时轮转而走自跳而堕数返乃止佛语罗云汝宁惜澡槃恐破不罗云白佛洗足之器贱价之物意中虽惜不大殷勤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沙门不摄身口麁言恶说多所中伤众所不爱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轮转三涂自生苦恼无量诸佛贤圣所不爱惜亦如汝言不惜澡槃罗云闻之惭愧悑悸譬如战象两牙二耳四脚及尾九兵皆严先须护鼻所以者何象鼻软脆中箭即死人犯九恶唯当护口所以护口当畏三涂十恶尽犯不护口者如象损鼻人犯十恶不惟三涂毒痛辛苦即说偈云

我如象鬪  不恐中箭  常以诚信
度无戒人  譬象调伏  可中王乘
调为尊人  乃受诚信

罗云闻佛恳恻之诲感激自厉克骨不忘精进柔和怀忍如地识想静寂即得阿罗汉道

又罗云忍辱经云尔时罗云向一不信婆罗门家乞食悋惜不与罗云被打头破血出复撮沙投钵中罗云含忍心不加报即持钵至河洗头钵已而自说云我自行分卫无事横忓我我痛斯须间奈彼长苦何犹如利剑割臭尸臭尸不知痛非剑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饲彼溷猪食溷猪舍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真言训世凶愚凶愚不思岂不然乎还已白佛佛言夫恶心之兴已之衰轻薄恶人命终于夜半当入无择地狱之中狱鬼加痛毒无不至八万四千岁其寿乃终魂神更受含毒蟒身毒还自害其身终而复始续受蝮形常食沙土万岁乃毕以嗔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钵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毕为人母怀之时当有重病家中日耗儿生钝顽都无手足其亲惊怪皆曰何妖来为不祥即取捐之著于四衢路人往来无不愕然竞以瓦石刀杖击头陷脑穷苦旬日乃死死后魂灵即复更生辄无手足钝顽如前经五百世重罪乃毕后生为人常有头痛之患夫人处世不能忍者所生之处不值佛世违法远僧常在三涂若蒙余福得出为人禀性常愚凶虐自逐为人丑陋众所恶憎生辄贫穷圣贤不祐

又杂阿含经云尔时尊者舍利弗大目揵连住耆阇崛山中时尊者舍利弗新𩮜发时有伽咤及优波伽咤鬼优波伽咤鬼见尊者舍利弗新𩮜须发语伽咤鬼言我今当往打彼沙门头伽咤鬼言汝莫作是语此沙门大德大力汝莫起嗔长夜得大不饶益苦如是再三说时优波伽咤鬼再三不用伽咤鬼语即以手打尊者舍利弗头打已寻自言唤烧我伽咤煮我伽咤再三唤已陷入地中堕阿鼻地狱目连闻舍利弗为鬼所打即往问言云何尊者苦痛可忍不舍利弗答言尊者目连虽复苦痛意能堪忍不至大苦目连语舍利弗言奇哉尊者舍利弗真为大德大力此鬼若以手打耆阇崛山者能令碎如糠况复打人而不苦痛尔时舍利弗语目连我实不大苦痛时舍利弗大目揵连共相慰劳时世尊以天耳闻其语声已即说偈言

其心如刚石  坚住不倾动
染著心已离  嗔者不反报
若如此修心  何有苦痛忧

又新婆沙论云曾闻过去此贤劫中有王名羯利时有仙人号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时羯利王除去男子与内宫眷属作诸伎乐游戏林间纵意娱乐经久疲厌而便睡眠内宫诸女为华果故游诸林间遥见仙人于自所止端身静思便驰趣之皆集其所到已顶礼围绕而坐仙人即为说欲之过所谓诸欲皆是不净臭秽之法是可呵责是可厌患谁有智者当习近之诸姊皆应生厌舍离王从睡觉不见诸女便作是念将无有人诱夺去耶即拔利剑处处求觅乃见诸女在仙人边围绕而坐生大嗔恚是何大鬼诱我诸女即前问之汝是谁耶答言我是仙人复问在此作何事耶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见我嗔故便言我修忍辱我今试之即复问言汝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耶答言不得次第责问乃至汝得初静虑耶答言不得王倍嗔忿语言汝是未离欲人云何恣情观我诸女复言我是修忍辱人申一臂试能忍不尔时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剑斩之如断藕根堕于地上王复责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辱人时王复命申余一臂即复斩之如前责问仙人亦如前答言我是修忍辱人如是次斩两足复截两耳又割其鼻一一责问答皆如前令仙人身七分堕地作七疮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厌假使断我一切身分犹如芥子乃至微尘我亦不生一念嗔忿所言忍辱终无有二复發是愿如汝今日我实无辜而断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疮孔我未来世得阿耨菩提时以大悲心不待汝请最初令汝修七种道断七随眠当知尔时忍辱仙人者即今世尊释迦牟尼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寿憍陈那是是故憍陈那见圣谛已佛以神力除彼暗障令其忆念过去世使便自见为羯利王佛为仙人自以利剑断佛七支作七疮孔佛不嗔恨反以誓愿欲饶益之佛岂违背昔愿憍陈那闻已极怀耻愧合掌恭敬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二


校注

八十二【大】九十九【明】 二【大】二六度之三【宋】【元】【宫】 (六度三)九字【大】〔-〕【宋】【元】 (第二部)十五字【大】〔-〕【明】 別【大】有【宫】 部第一【大】〔-〕【明】 戒【大】或【宋】【元】【明】【宫】 牙【大】芽【元】【明】 猨【大】猴【宋】【元】【明】【宫】 葶苈【大】亭历【宋】【宫】 曦【大】羲【宋】【元】【明】【宫】 寔【大】实【宋】【元】【明】【宫】 部第二【大】〔-〕【明】 见弟【大】〔-〕【宋】【元】【明】【宫】 我身命【大】身命终【宋】【元】【明】【宫】 即【大】〔-〕【宫】 现【大】诈现【元】【明】 德【大】德现实德【宋】【元】【明】【宫】 一其【大】其一【宋】【元】【明】【宫】 疑【大】惑【宫】 若【大】〔-〕【宋】【元】【明】【宫】 盘【大】槃【宋】【元】【明】【宫】 部第三【大】〔-〕【明】 版【大】*板【宋】【元】【明】【宫】* 全【大】令【宋】【元】【明】【宫】 渡【大】度【宋】【元】【明】【宫】 于【大】于【宋】【元】【明】【宫】 厄【大】危【宋】【元】【明】【宫】 悑【大】*怖【宫】* 歛【大】敛【宋】【元】【明】【宫】 者【大】戒【明】 打棒【大】棒打【明】 盗【大】偷【宋】【元】【明】【宫】 洟【大】涕【宋】【元】【明】【宫】 贸【大】救【宋】【元】【明】【宫】 全【大】令【宋】【元】【明】【宫】 开【大】问【宫】 便【大】更【元】【明】 作【大】行【宋】【元】【明】 得【大】往【宋】【元】【明】【宫】 其【大】甚【宋】【元】【明】【宫】 丛【大】聚【宋】【元】【明】【宫】 刑【大】形【宋】【宫】 手【大】首【宋】【元】【明】 畋【大】田【宋】【元】【明】【宫】 揵【大】*犍【明】* 牦【大】猫【宋】 祝【大】*呪【宋】【元】【明】【宫】* 自【大】是【明】 宅【大】村【宋】【元】【明】【宫】 隥【大】橙【宋】【宫】 南梁【大】梁南【宋】【元】【明】【宫】 卓【大】牟【宫】 时【大】〔-〕【宋】【元】【明】【宫】 道又【大】数人【宋】 止到【大】至止【宋】【元】【明】【宫】 服【大】伏【宋】【元】【明】【宫】 屠【大】猪【宫】 悔过【大】过悔【宋】【元】【明】【宫】 宫【大】官【宋】【元】【明】【宫】 初【大】一【宋】【元】【明】【宫】 上【大】垂【宋】【元】【明】【宫】 时【大】世时【宋】【元】【明】【宫】 (第三部)十八字【大】〔-〕【明】【宫】 別【大】有【宋】【元】 部第一【大】〔-〕【明】 主【大】人【宋】【元】【明】【宫】 鸱【大】鵄【宋】【元】【明】【宫】 部第二【大】〔-〕【明】 能【大】诸【宋】【元】【明】【宫】 常【大】*恒【宋】【元】【明】【宫】* 兴【大】与【宋】【元】【明】【宫】 衖【大】巷【宫】 鸟【大】象【宋】【元】【明】【宫】 心【大】言【宋】【元】【明】【宫】 之【大】〔-〕【宋】【元】【明】【宫】 志【大】至【元】【明】 爱【大】庆【宋】【宫】 悟【大】悟【宋】【元】【明】【宫】 巾【大】中【宫】 责己【大】己责【明】 部第三【大】〔-〕【明】 性【大】姓【宋】【元】【明】【宫】 三【大】〔-〕【宋】【元】【明】【宫】 尚【大】上【宋】【元】【宫】 部第四【大】〔-〕【明】 去【大】去雁衔龟去【宋】【元】【明】【宫】 槃【大】*盘【宋】【元】【明】【宫】* 食饮【大】饮食【元】【明】 厉【大】励【元】 投【大】〔-〕【宋】【元】【明】【宫】 忓【大】忤【宋】【元】【明】【宫】 已【大】以【元】【明】 揵【大】*犍【明】* 鼻【大】毘【宋】【元】【明】【宫】 糩【大】糟【宋】【元】【明】【宫】 反【大】*及【宋】【元】【明】【宫】* 言【大】曰【宋】【元】【明】【宫】 申【大】*伸【元】【明】* 是【大】〔-〕【宋】【元】【明】【宫】 彼【大】破【宋】【元】【明】【宫】 时【大】事【宋】【元】【明】【宫】 八十二【大】九十九【明】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苑珠林(卷82)
关闭
法苑珠林(卷8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