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法师升座。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观时择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后为说。故报恩经云。听者坐说者立不应为说。若听者求说者过。不应为说。若听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义。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依识不依智。并不应为说。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诸佛菩萨清净法故。若说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崇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故阿含经偈云。
又五分律云。除其贪心。不自轻心。不轻大众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立此等心。乃至宣说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实解者。长夜安乐利益无量。
又涅槃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
又十诵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意。为欲生善灭恶者。法师随机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或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
又百喻经及毘昙论。问答有四。一有决定答。譬如人问一切有生皆死。此是决定答。二问死者必有生。是应分別答。爱尽者无生。有爱者必有生。是名分別答。三有问人为最胜不。此应反问言。汝问三恶道。为问诸天。若问三恶道。人实为最胜。若问于诸天。人必为不如。如是等义名反问答。四若问十四难。若问世界及众生有边无边有始终无始终。如是等义名置答。论问若论诸外道愚痴自以为智。不闲四论。唯作一分別论。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他利。如法住者有八智。何等为八。一法智。二义智。三时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众智。七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诃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来世报。如是之人能从他听。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时听。二乐听。三至心听。四恭敬听。五不求过听。六不为论议听。七不为胜听。八听时不轻说者。九听时不轻于法。十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十二听时为受持读诵。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听时为调众生。十六听时为断暗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
复次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为利故说。二为报而说。三为胜他说。四为十报说。五疑说。
清净说者。复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后说。二为增长三宝故说。三断自他烦恼故说。四为分別邪正故说。五为听者得最胜故说。善男子。不净说法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亦名污辱。亦名错说。亦名失意(清净说者翻前即是)。
又法句喻经云。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又大法炬陀罗尼经云。若受法人欲行呪法令不断者。彼诸法师欲说法时。敛容端坐先诵呪曰。
怛绖他 陀迦那 阿迦男迦那 迦那 迦那 那迦 迦迦那迦 阿迦迦那迦 迦那 迦那 迦那阿迦那 迦迦那 婆鼻杀 帝夜他婆鼻杀 夜他伽伽那 多他婆鼻杀帝 多他摩迦舍 那迦舍 迦迦舍
法师尔时眷属围绕。即得成此加护方便。令彼法师心不动乱说法不断。灭除欲执。令诸罗刹女等。所有听众不为留难。法师所须不为障碍。
如百喻经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勅村人常使民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別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又华严经云。佛子。譬如日出光照一切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应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光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如来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如来智慧日月亦复如是。普照一切无不明了。但众生悕望善根不同。故如来智光种种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