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夫三藏浩汗七众纷纶。设教备机焕然通解。闻苦集则哀切追情。听灭道则喜舍启悟。清泠音韵欝若芝兰。峻旨宫商开导耳目。所以马鸣迪其幽宗。龙树振其绝绪。提婆折其名数。罗汉总其条理。并翊赞妙典俘剪外学。迷津见衢长夜逢晓。继释典之高范。表师资之训术。属于斯也。可谓盛哉。祇园若在。鹿苑如瞻。诚未证果趣佛迩也。
马鸣菩萨传云。佛去世后三百余年(摩耶经六百年)出自东天竺桑岐多国。婆罗门种也。弱状奇誉。以文谈见称。天竺俗法论师文士。皆执胜相以表其德。马鸣用其俗法。以利刀贯杖铭云。天下智士其有能以一理见屈一文见胜者。当以此刀自刎其首。常执此刀周游诸国。文论之士莫能抗之者。是时韵陀山中有一罗汉。名富楼那。外道名理无不绾达。于是马鸣诣而候焉。见其端坐林下。志气眇然若不可测。神色谦退似而可屈。遂与言沙门说之。敢有所明。要必屈汝。我若不胜便刎颈相谢。沙门默然。容无负色。亦无胜颜。扣之数四曾无应情。马鸣退自思惟。我负矣。彼胜矣。彼安无言故无可屈。吾以言之。虽知言者可屈。自吾未免于言。真可愧耳。退谢其屈便欲刎首。沙门止之。汝以自刎谢我。当随我意鬀。汝周罗为我弟子。即以理伏。落发投簪受具足戒。坐则文宣佛法。游则阐扬道化。作庄严佛法诸论百有万言。大行天竺。举世推宗。以为造作之式。虽复西河之乱孔父。身子之疑圣师。篾以过也。其后龙树染翰之初著论之始。未尝不稽首马鸣作自归之偈。谦讥凭其冥照以自悟焉。今天竺诸王势士。皆为之立庙宗之若佛。评有之曰。
龙树菩萨传并付法藏传云。有一大士。名曰龙树(依传云。佛去世后七百年内出现于世。依奘法师传云。西梵正音名为龙猛。旧翻讹略。故曰龙树。佛去世后三百年出现于世。寿年七百岁。故人错称佛灭后七百年出世)天聪奇悟事不再问。建立法幢摧伏异道。托生南天竺国。出梵志种。大豪贵家。始生之时在于树下。由龙成道。因号龙树。少小聪哲才学超世。本童子时处在襁抱。闻诸梵志诵四韦陀论。其典渊博有四万偈。各三十二字。皆即照了达其句味。弱冠驰名擅步诸国。天文地理星纬图谶。及余道术无不综练。朋友三人天姿奇秀。相与议曰。天下理义开悟神明。洞發幽旨增长智惠。若斯之事吾等悉达。更以何方而自娱乐。复作是言。世间唯有追求好色纵情极欲。最是一生上妙快乐。宜可共求隐身之药。事若斯果此愿必就。咸言善哉。斯言甚快。即至术处求隐身法。术师念曰。此四梵志才智高远生大憍慢。草芥群生。今以术故屈辱就我。然此人辈研穷博达所不知者。唯此贱术。若授其方则永见弃。且与彼药使不知之。药尽必来。师咨可久。即便各授青药一丸。而告之曰。汝持此药以水磨之用涂眼睑。形当自隐。寻受师教各磨此药。龙树闻香即便识之。分数多少锱铢无失。还向其师具陈斯事。此药满足有七十种。名字两数皆如其方。师闻惊愕问其所由。龙树答言。大师当知。一切诸药自有气分。因此知之。何足为怪。师闻其言叹未曾有。即作是念。若此人者闻之犹难。况我亲遇而惜斯术。即以其法具授四人。四人依方和合此药。自翳其身游行自在。即共相将入王后宫。宫中美人皆被侵掠。百余日后怀妊者众。寻往白王庶免罪咎。王闻是已心大不悦。此何不祥为怪乃尔。召诸智臣共谋斯事。时有一臣即白王言。凡此之事应有二种。一是鬼魅。二是方术。可以细土置诸门中令人守卫断往来者。若是方术其迹自现。设鬼魅入必无其迹。人可兵除。鬼当呪灭。王用其计依法为之。见四人迹从门而入。时防卫者骤以闻王。王将勇士凡数百人。挥刀空中斩三人首。近王七尺内刀所不至。龙树敛身依王而立。于是始悟欲为苦本败德危身污辱梵行。即自誓曰。我若得脱免斯厄难。当诣沙门受出家法。既出入山至一佛塔。舍离欲爱出家为道。于九十日诵阎浮提所有经论。皆悉通达。更求异典都无得处。遂向雪山见一比丘。以摩诃衍而授与之。读诵爱乐恭敬供养。虽达实义未获道证。辩才无尽善能言论。外道异学咸皆摧伏。请为师范。即便自谓一切智人。心生憍慢甚大贡高。便欲往彼瞿昙门入。尔时门神告龙树曰。今汝智慧犹如蟁虻。比于如来非言能辩。无异萤火齐辉日月。以须弥山等葶苈子。我观仁者非一切智。云何欲此门而入。闻是语已𧹞然有愧。时有弟子白龙树言。师常自谓一切智人。今来屈辱为佛弟子。弟子之法咨承于师。咨承不足非一切智。于是龙树辞穷理屈。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涂无量。佛经虽妙句义未尽。我今宜可更敷演之。开悟后学饶益众生。作是言已独处静室水精房中。大龙菩萨愍其若此。即以神力接入大海。至其宫殿开七宝函。以示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与龙树。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实利。龙之心念而问之曰。汝今看经为遍未耶。龙树答言。汝经无量不可得尽。我所读者足满十倍过阎浮提。龙王问言。忉利天上释提桓因所有经典。倍过此宫百千万倍。诸处比此易可称数。尔时龙树既得诸经。豁然通达善解一相。深入无生二忍具足。龙知悟道还送出宫。时南天竺王。本甚邪见。承事外道毁谤正法。见其龙树是一切智人。共大论师论难不逮。稽首礼敬𩮜除须发。而就出家。如是所度无量邪见。王家常送十车衣钵。终竟一日皆悉都尽。如是展转乃至无数广开分別摩诃衍义。造忧波提舍论十万偈庄严佛道。大慈方便如是等论。各十万偈。令摩诃衍先宣于世。造无畏论满十万偈。中论出于无畏部中。凡五百偈。其所敷演义味深邃。摧伏一切外道胜幢。是时有一小乘法师。见其高明常怀忿嫉。龙树菩萨所作已办。将去此土问法师云。汝今乐我久住世不。答曰。仁者实不愿也。即入闲室经日不现。弟子咸怪。破户看之。遂见其师蝉蜕而去。天竺诸国并为立庙。种种供养。敬事如佛焉。
如智度论云。舍利弗于一切弟子中智慧最为第一。如佛偈说。
舍利弗智慧多闻。年始八岁诵十八部经。通解一切义。是时摩伽陀国有龙王兄弟。一名姞利。二名阿伽罗。降雨以时国无荒年。人民感之。常以仲春之月大集龙处为设大会。作乐谈义终此一日。自古及今斯集未替。此日常法敷四高座。一为国王。二为太子。三为大臣。四为论士。尔时舍利弗。以八岁之身问众人言。此四高座为谁敷之。众人答言。为国王大子大臣论士。是时舍利弗。观察时人无胜己者。便升论床结跏趺坐。众人疑怪。或谓愚小无知。或谓智量过人。虽复嘉其神异而犹各怀自矜。耻其年小不自与语。皆遣年少传言问之。其答厝旨辞理超绝。时诸论师叹未曾有。愚智大小一切皆伏。王大欢喜。即命有司封一聚落。常以给之。王乘象舆振铃告令。宣示一切十六大国无不庆悦(如四分律云。舍利弗具足四辩。一法辩。二义辩。三词辩。四了了辩。若具此辩而外道不伏者。无有是处。又胜思惟论云。菩萨有七种德。皆依乐说辩才。何等为七。一种种乐说辩才。二无滞乐说辩才。三坚固乐说辩才。四了了乐说辩才。五不怯弱乐说辩才。六相应乐说辩才。七任放乐说辩才。此八地菩萨得也)是时吉古师子。名拘律陀。姓大目揵连。是舍利弗友。二人才智德行互同。行则俱游。住则同止。少长交契结要始终。后俱厌世出家学道。作梵志弟子。情求道门久而无征。以问于师。师名讪阇耶。而答之言。自我求道弥历年岁。不知道果。非其人耶。他日师疾。舍利弗在头边立。大目连在足边立。二人惴惴。其师将终乃愍而笑。二人同心俱问笑意。师答之言。世俗无眼为恩爱所侵。我见金地国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𧂐求同一处。而此二人行报各异生处殊绝。是时二人笔受师语。欲以验其虚实。后有金地商人远来摩伽陀国。以疏验之果如师语。乃抚然叹曰。我昔非其人耶。为是师隐我耶。二人誓曰若先得甘露。要毕相报(故佛本行经云。是时舍利弗见马宿比丘入城乞食。城内一切人民各共评论说偈云。 尔时舍利弗即请云。汝大师德术亦胜汝耶。尔时阿湿波踰跋多。隋云马宿。即说偈报云。 于是舍利弗复闻说偈云。 舍利弗闻已。即得见谛得法眼净。舍利弗既得须陀洹果。复向目连亦说是偈。目连闻舍利弗说。亦得须陀洹果。于是舍利弗目连二人。将五百眷属同诣佛所。皆得阿罗汉果。依四分律及余经等。皆云千二百五十人。至于佛所得阿罗汉果
问曰。若尔者。何以不言忧波提舍但言舍利弗。答曰。时人贵重其母。于众女人中聪明第一。以是因缘故称舍利弗。
又佛本行经云。佛于舍婆城。于其中间有一大树。名尸奢波。其树荫下多有一切诸婆罗门止息其下。诸婆罗门遥见阿难来欲到边。各相告言。汝辈当知。此是沙门瞿昙弟子。于诸聪明多闻之中最第一者。作是语已。阿难便至。白言仁者。今请观此树合有几叶。尔时阿难观其树已。而报彼言。东枝合有若干百叶若干千叶。如是南枝西枝北枝皆言。合有若干百叶若干千叶。作是语已遂即舍去。尔时彼诸婆罗门辈。阿难去后取百数叶隐藏一边。阿难回已。诸婆罗门于是复问。仁者阿难。汝复来耶。乞更观此树有几多叶。尔时阿难仰观树已。知婆罗门等所摘藏叶若干百数。便即报彼婆罗门言。东枝合有若干百叶若干千叶。如是南枝西枝北枝。亦言合有若干百叶若干千叶。作是语已便即过去。尔时彼等婆罗门辈。生希有心未曾有之。各相谓言。此之沙门甚大聪明有大智慧。诸婆罗门以此因缘心得正信。得正信已其后不久悉各出家成罗汉果(略述一二余备经文)。
颂曰。
感应缘(略引四验)
- 秦太守赵正
- 晋沙门释僧叡
- 晋沙门支孝龙
- 晋沙门康僧渊
秦符坚臣武威太守赵正。立志忠政大弘佛法。符坚初败群锋互起。戎妖纵暴民流四出。而得传译大部盖由赵正之力矣。又有正字文业。洛阳长水人。或曰济阴人。年至十八为偽秦著作郎。后迁至黄门郎武威太守。为人无须而瘦。有妻妾而无儿。时谓阉人。然而性度敏达学兼内外。性好讥谏无所回避。符坚末年宠惑鲜卑惰于治政。因歌谏曰。
昔闻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谁搅令浊坚动容曰。是朕也。又歌曰。
北园有一枣。布叶垂重荫。外虽饶棘刺。内实有赤心。
坚笑曰。将非赵文业耶。其调戏机捷皆此类也。后因关中佛法之盛。愿欲出家。坚惜而未许。及坚死后方遂其志。更名道整。因作颂曰。
晋长安有释僧叡。魏郡长乐人也。博通经论机辩难及。姚兴姚嵩特加礼遇。兴问嵩曰。叡公何如。嵩答。实邺卫之松栢。兴勅见之。欲观其才器。叡风韵𥦠流含吐彬蔚。兴大赏悦。即勅给俸䘏吏力人舆。兴后谓嵩曰。此乃四海标领。何独邺卫之松栢耶。于是美誉遐布远近归德。什所翻经叡并參正。昔竺法护翻正法华经。至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乃言曰。此语与西域义同。但在言过质。叡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曰。实然。其领标出皆此类也。什叹曰。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矣。著大智论十二门论中论等诸序。并著大品法华维摩思益自在王禅经等序。皆传于世。叡弘赞经法。常回此业愿生安养。于是临终之日入房。洗浴烧香礼拜还床。面向西方合掌而卒。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从叡房出。春秋六十七矣。
- 述意部
- 般陀部
- 杂痴部
如善见律云般陀者。此言路边生。何以故。般陀母本是大富长者家女。长者唯有此一女。怜爱甚重。作七层楼安置此女。遣一奴子供给所须。奴子长大便与私通。即共奴筹量。我今共汝叛往余国。如是三问奴子。奴子言不能去。女语奴言。汝若不去我父母知必当杀汝。奴答言。我若往他方贫无钱宝。云何生活。女语奴言。汝随我去。我当偷取珍宝共汝将去。奴答言。若如是者我共汝去。此女日日偷取珍宝与奴。将出在外藏。算计得二人重担。遣奴前出在外共期。此女假著婢服反钥户而出。共奴相随远到他国。安处住止。一二年中即怀胎欲产。心自念言。我今在此若产无人料理。思念忆母欲得还家。共婿筹量。奴婿不去。云若归必当杀我。婿入山斫樵不在。于后闭户而去。婿还不见其妇。即问比隣。见我妇不。答言。汝妇已去。其夫即逐至半路及。其妇已生一男儿。夫语妇言。汝为欲产故去。汝今已产何须去耶。妇闻即还。其后未久。以复怀胎。欲产复叛。至半路中复生一男。其婿追逐半路共还。其二儿并于路边生。故便字为般陀。般陀兄弟与诸同类共戏。二儿力大打诸同类。同类詈言。汝无六亲眷属。孤单在此。何敢打我。儿闻此呵还家啼泣。问母此事。其母默然不答。其儿啼哭不肯饮食。母见不食慈念二儿便语其实。二人闻已便语母言。送我外家不能住此。其母不许。二儿啼泣不已。母共婿筹量即共往送到父门外。遣人通知。父母闻已答言。使二儿入汝不须相见。长者即遣人迎二儿入。入已以香汤洗浴著衣璎珞。抱取二儿置两膝上。问言。汝母在他方云何生活。不甚贫乏耶。二儿答言。他方贫穷卖樵自活。母闻慈念即以囊。盛金遣送与女。语言。汝留二儿我自养活。汝将此金还先住处好自生活。不须与我相见。二儿年大为其取妇。翁婆年老临欲终时。以其家业悉付二儿。其翁婆命终。其兄以家事付弟出家。出家不久即得罗汉。其弟厌俗。后往兄所来欲出家。兄即度之。兄教一偈。四月不得。忘前失后。兄呵念言。此人于佛法无缘。当遣还家。即牵袈裟驱令出门。门外啼泣不欲还家。尔时世尊以天眼观看众生。见周罗般陀应可度缘。往至其所问何以啼。般陀具答世尊兄驱因缘。佛知非声闻能。度是以牵出。世尊安慰其心。即以少许白㲲与周罗般陀。汝捉此㲲向日而𣭠。当作是念。取垢取垢。世尊教已则入聚落。受毘舍佉母请。世尊临中观般陀将得道果。即说偈言。
尔时周罗般陀。遥闻此偈即得阿罗汉果。又增一阿含经云。朱利般特。佛教执扫篲令诵。诵扫忘篲。诵篲忘扫。乃经数日始得扫篲。复名除垢。般特思念。灰土瓦石。若除即清净也。结缚是垢。智慧能除。我今以智慧篲扫除诸结缚。
又新婆沙论云。兄授伽陀一偈。经四月诵不得。兄诃摈出。尔时世尊见啼愍之。即以神力转彼所诵伽陀。更为授之。寻时诵得。过四月所用功劳。复別授以除尘垢颂。而语之言。今日苾刍从外来者。汝皆可为拭革屣上所有尘垢。小路敬诺如教奉行。至日暮时有一苾刍。革屣极为尘垢所著。小路拭之。一只极净。一只苦拭而不能净。即作是念。外物尘垢暂时染著。犹不可净。况内贪欲嗔痴等垢。长夜染心何由能净。作是念时。彼不净观及持息念便现在前。次第即得阿罗汉果。问小路何缘如此暗钝。答尊者小路。于昔迦叶波佛法中。具足受持彼佛三藏。由法悭垢覆蔽其心曾不为他。受文解义及理废忘。由彼业故今得如是极暗钝果。有说。彼尊者曾于婆罗痆斯城作贩猪人。缚五百猪口。运置船上度至彼岸。及下船时。气不通故。猪皆已死。由彼业力如是暗钝。有说。彼尊者昔余生中。曾闭塞瞿陀兽窟门。令不得出。在中而死。由彼业故暗钝如是。
又处处经云。佛言。昔者朱利槃特比丘。学问经于二十四年。唯得五言然解垢不忧。何以故。由本宿命。更见五百佛悉通知众经。但由闭藏经道不肯教人。后被病二十四日。临死时乃悔呼人教之。有是一福故知五言。何况乃具足教人。得福不可计也。
又法句经云。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字朱利般特。新作出家禀性暗塞。佛令五百阿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之中不得一偈。国中四辈并知愚冥。佛愍伤之授与一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汝今年老方得一偈。人皆知之不足为奇。今当为汝解说其义。豁然心开得阿罗汉道。时波斯匿王请佛及僧。于正殿会。佛欲现般特威神。与钵令特随后而行。门士识之留不听入。卿为沙门一偈不可。受请何为。吾是俗人由尚知偈。岂况沙门无有智慧。施卿无益不须入门。般特即住门外。佛坐殿上行水已毕。般特擎钵申臂遥以授佛。王及群臣夫人太子众会四辈。见臂来入不见其形。怪而问佛。是何人臂。佛言。是贤者般特比丘臂也。即便请入威神倍常。王白佛言。闻尊者般特本性愚钝方知一偈。何缘得道。佛告王曰。学不必多行之为上。贤者般特解一偈义。精理入神。身口意寂。净如天金。虽复多学不行徒丧识想有何益哉。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同闻此偈二百比丘得阿罗汉道。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莫不欢喜。
又法句喻经云。昔有一国名多摩罗。去城七里有精舍。五百沙门常处其中读诵行道。有一老比丘名摩诃卢。为人暗塞。五百道人传共教之。数年之中不得一偈。众共轻之不将会同。常守精舍勅令扫除。后日国王请诸道人入宫供养。摩诃卢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间暗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贱。用是活为。即持绳至后园中大树下欲自缢死。佛以道眼遥见如是。化作树神半身人现而诃之曰。咄咄比丘。何为作此。摩诃卢即具陈辛苦。化神诃曰。勿得作是且听我言。汝往迦叶佛时卿作三藏沙门。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轻慢众人。悋惜经义初不训诲。是以世世所生诸根暗钝。但当自责。何为自贱。于是世尊现神光像。为说偈言。
摩诃卢比丘见佛现身光相。悲喜悚栗。稽首佛足。思惟偈义。即入定意得阿罗汉道。自识宿命无数世事。三藏众经即贯在心。佛语摩诃卢。著衣持钵就王宫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还为说经令得道迹。并使国王明信罪福。即受佛教径入王宫在于上坐。众人心悉怪其所以。各护王意不敢诃谴。念其愚痴不晓达嚫心为之疲。王便下食手自斟酌。摩诃卢即为达嚫。音如雷震清辞雨下。座上道人惊悑自悔。皆得罗汉。为王说法莫不解释。群臣百官皆得须陀洹道。
打蚊。
十诵律云。佛为诸比丘说本生经云。过去有秃头染衣人。共儿持衣诣水边澣衣已捩晒持归。尔时大热眼暗。道中见一树。便以衣囊枕头下睡。有蚊子来唼其头血。儿见已父疲极睡卧。便發恶骂云。是弊恶微陋蚊子。何以故。来唼我父血。即持大棒欲打蚊子。蚊子飞去棒著父。头即死。时此树神便说偈言。
打蝇。
贤愚经云。舍卫国中有一老公出家。儿小即为沙弥。共父入村乞食。村远日暮。父老行迟。儿畏毒兽急扶其父。推父堕地应时而死。佛言。我知汝心。无有恶意。不得杀罪。此由过去父病睡卧多有飞蝇数来恼触。父令逐蝇。蝇来儿额。以杖打之即杀其儿。亦非恶意今还相报。
救月。
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国名伽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尔时树神便说偈言。
佛告诸比丘。尔时猕猴主者今提婆达多是。尔时猕猴者今六群比丘是。尔时已曾更相随顺受诸苦恼。今复如是。
妬影。
杂譬喻经云。夫妇二人向蒲萄酒瓮内欲取酒。夫妻两人互相见人影。二人相妬谓瓮内藏人。二人相打至死不休。时有道人为打破瓮。酒尽了无二人。意解知影怀愧比丘为说法要。夫妇俱得阿惟越致。佛以为喻。见影鬪者。譬三界人。不识五阴四大苦空。身有三毒生死不绝。
分衣。
十诵律云。佛在憍萨罗国。与大比丘僧安居。有两老比丘。夏罢得多施物。自念人少物多。不敢分之。恐其得罪。跋难陀比丘知往与分。问二比丘言。汝得衣分未耶。答未分。二老比丘问言。汝能分不。答言。能。是中应作羯磨。即持衣物来置其前。跋难陀分作三聚。是二比丘间著一聚。自向二聚衣间立言。汝听作羯磨。
问是羯磨好不。答言。善。跋难陀担衣欲去。彼比丘言。大德上座我等衣物未分。跋难陀言。与汝分。知法人应与一好衣。彼言当与。跋难陀是聚中取大价衣著一处。余分作二分。与已担去。诸比丘闻已白佛。佛广呵责已告诸比丘。是跋难陀非但今世夺。前世亦夺。乃过去世一河曲中有二獭。河中得大鲤鱼不能分。二獭守之。有野干来饮水。见獭语言。外甥是中作何等。獭答言。阿舅是河曲中得此鲤鱼不能分。汝能分不。野干言。能。是中说偈分作三分。即问獭言。汝谁喜入浅。答言。是某獭。谁喜入深。答言。是某獭。野干言。汝听我说偈。
野干衔鱼身来。雌者说偈。
雄野干说偈言。
佛语诸比丘。时二獭者。二老比丘是。野干者。跋难陀是。是跋难陀前世曾夺。今世复夺。
造楼。
百喻经云。往昔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即作是念。我有钱财不减于彼。云何不造。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为我造。木匠即便经地垒堑作楼。愚人见垒语木匠言。我不欲下二重。先为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造彼第二。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屋。愚人固言。我不用下二必为我作上。时人闻已便生怪笑。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不欲下三果唯欲得第四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不依三乘次第先学大乘亦复如是故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磨刀。
百喻经云。昔有一人。贫穷困苦为王作事。日月经久身体羸瘦。王见怜愍赐一死驼。贫人得已即便剥皮。嫌刀钝故求石欲磨。乃于楼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来下而剥。如是数数往来磨刀。后转苦惮不能上楼。悬驼上楼就石磨刀。深为人笑。犹如愚人毁破禁戒。多取钱财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反得其殃。如悬𩥟驼上楼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卖香。
百喻经云。昔有长者入海取沈水香。积有年载方得一车。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多日不售心生疲厌。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烧作炭。不得半车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勤求佛果。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發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百喻经云。昔者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掠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咲言。咄婢。我家得饼不复与尔。世人闻之不无嗤咲。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诈现静默。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掠。丧其善法遂堕三涂。都不悑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著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畏妇。
百喻经云。昔有一人娉娶二妇。若近其一为一所嗔。不能栽断。便在二妇中间正身仰卧。值天大雨屋舍霖漏。水土俱下堕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亲近邪友习行非法。造作结业堕三恶道。长处生死丧智慧眼。如彼愚夫为其二妇故二眼俱失。
百喻经云。昔有一人至妇家舍。见其𢭏米便往其所偷米揜之。妇来见夫欲共其语。满口中米都不应和。羞其妇故不肯弃之。是以不语。妇怪不语。以手摸看。谓其口肿。语其父言。我夫始来。卒得口肿。都不能语。其父即便唤医治之。时医言曰。此病最重状似石痈。以刀抉之可得差耳。即便以刀抉破其口。米从中出其事彰露。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作诸恶行犯于净戒。覆藏其过不肯發露。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抉口乃显其过。
百喻经云。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意王形相汝当効之。此人见王眼眴。便効王眴。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著风耶。何以眼眴。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眴故効王也。王闻是语即大嗔恚。使人加害摈令出国。世人亦尔。于佛法王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既得亲近不解如来法王为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短阙。便生讥毁効其不是。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如彼効王亦复如是。
悑树。
百喻经云。譬如野干在于树下。风吹枝折堕其脊上。即便闭目不欲看树。舍弃而走到于露地。乃至日暮亦不肯来。遥见风吹大树枝柯动摇上下。便言唤我还来树下。愚痴弟子亦复如是。已得出家得近师长。以小呵责即便逃走。复于后时遇恶知识。恼乱不已方还师所。如是去来是为愚惑。
颂曰。
校注
五十三【大】,六十六【明】 西【大】*,大唐上都西【宋】【元】【宫】*,唐上都西【明】* 世【大】*,世字玄恽【宋】【元】【宫】*,世玄恽【明】* 辩【大】*,辨【明】* 八【大】,八此有三部【宋】【元】【宫】 (愚戆…九)七字【大】,〔-〕【明】 机辩篇【大】,〔-〕【宋】【元】【明】【宫】 此有三部【大】,〔-〕【宋】【元】【明】【宫】 (述意…部)九字【大】,〔-〕【明】 第一【大】,〔-〕【明】 汗【大】,澣【宋】【明】【宫】,翰【元】 悟【大】,悟【宋】【元】【明】【宫】 泠音韵【大】,词妙气【宋】【元】【明】【宫】 芝【大】,芬【宋】【元】【明】【宫】 迪【大】,抽【宋】【元】【明】【宫】 折【大】,析【明】 翊【大】,翼【宋】【元】【明】【宫】 瞻【大】,见【宋】【元】【明】【宫】 第二【大】,〔-〕【明】 (略列…篇)八字【大】,〔-〕【明】 列【大】,引【元】【宫】 贯【大】,冠【宋】【元】【明】【宫】 云【大】,其【宋】【元】【明】【宫】 常【大】,当【宋】【元】【明】 绾【大】,综【宋】【元】【明】 眇【大】,渺【宋】【元】【明】 明【大】,盟【宋】【元】【明】 知【大】,〔-〕【宫】 言【大】,言之【宫】 刎【大】,自刎【宋】【元】【明】 文【大】,大【宫】 父【大】,文【宋】【元】【明】【宫】 曰【大】,日【宋】【元】【明】【宫】 翻【大】,〔-〕【宋】【元】【明】【宫】 抱【大】,褓【宋】【元】【明】【宫】 朋【大】,有【宋】【元】【明】【宫】 惠【大】,慧【宋】【元】【明】【宫】 咨【大】,资【宋】【元】【明】 睑【大】,脸【宋】【元】【明】【宫】 呪【大】,祝【宋】【元】【明】【宫】 敛【大】,歛【元】【明】 彼【大】,复【宋】【元】【明】【宫】 蟁【大】,蚊【宋】【元】【明】【宫】 辉【大】,耀【宋】【元】【明】【宫】 葶苈【大】,亭历【宋】 常【大】*,恒【宋】【元】【明】【宫】* 实【大】,宝【明】 之【大】,知【宋】【元】【明】【宫】 桓【大】,洹【宋】【宫】 论【大】,击【宋】【元】【明】【宫】 𩮜【大】,剃【宋】【元】【明】【宫】 办【CB】【宋】【元】【明】【宫】,辨【大】 闲【大】,暗【宋】【元】【明】 第三【大】,〔-〕【明】 三【大】,二【宋】【元】【宫】 大【大】,太【宋】【元】【明】【宫】 令【大】,吉【宋】【元】【宫】,言【明】 种【大】,曰【宋】【元】【明】 辩【大】,不【宋】 八【大】,辩【宋】【元】【明】【宫】 也【大】,〔-〕【宋】【元】【明】【宫】 交契【大】,缱绻【宋】【元】【明】【宫】 惴惴【大】,喘喘【宋】【元】【明】【宫】 𧂐【大】,积【宋】【元】【明】【宫】 寂【大】,静【宋】【元】【明】【宫】 尔【大】,是【明】 云【大】,言【宋】【元】【明】【宫】 吾师【大】,〔-〕【宋】【元】【宫】,我佛【明】 常【大】,〔-〕【宋】【元】【宫】 如【大】,〔-〕【宋】【元】【宫】 洹【大】,恒【元】 论问【大】,问论【宋】【元】【明】【宫】 故【大】,以【宋】 以【大】,故【元】【明】 二【大】,三【宫】 径【大】,遥【宋】【元】【明】【宫】 陈【大】,尘【宋】【元】【明】【宫】 觝【大】,抵【宋】【元】【明】【宫】 得【大】,〔-〕【宋】【元】【明】【宫】 后【大】,彼【明】 摧破【大】,杵摧【宋】【元】【明】,摧【宫】 常【大】,当【宋】【元】【明】【宫】 道【大】,问【宋】【元】【明】【宫】 皆令【大】,令皆【明】 㲲【大】*,叠【宋】【宫】* 间【大】,问【元】 荫【大】*,阴【宋】*【元】*【明】* 知【大】,即知【宋】【元】【明】【宫】 蕉【大】,焦【宋】【元】【明】【宫】 逐【大】,逼【宋】【元】【明】【宫】 政【大】,正【宋】【元】【明】【宫】 洛【大】,略【宫】 长【大】,清【宋】【元】【明】【宫】 郎【大】,侍郎【宋】【元】【明】 许【大】,计【宋】 郗【大】,都【宋】【元】【明】【宫】 矣【大】,〔-〕【宋】【元】【明】【宫】 𥦠【大】,[穴/隹]【宫】 吏【大】,使【宋】【元】【明】 淮阳【大】,沙门【明】 采【大】,彩【宋】【元】【明】【宫】 赡【大】,瞻【宋】【元】【明】【宫】 梵【大】,胡【宋】【宫】 桓【大】,恒【宋】【元】 肹【CB】【碛-CB】【宋】【元】【明】,旴【大】,肝【宫】 生【大】,至【宋】【元】【明】【宫】 邪【大】,耶【宋】【元】【明】【宫】 (此有…部)十三字【大】,〔-〕【明】 第一【大】,〔-〕【明】 戆【大】,憃【宋】【元】【明】 常【大】*,恒【宋】【元】【明】【宫】* 拔【大】,状【宋】【元】【明】【宫】 辩【大】,辨【宫】 第二【大】,〔-〕【明】 钱【大】,财【元】【明】 算【大】,举【宋】【元】【明】【宫】 担【大】,已【宋】【元】【明】【宫】 假【大】,便假【宋】【元】【明】【宫】 钥【大】,籥【宋】【元】【宫】 料【大】,断【宫】 若【大】,何【宋】【宫】,若得【元】 詈【大】,骂【宋】【元】【宫】 父【大】,已【宋】【元】【宫】 泣【大】,哭【宋】【元】【宫】 𣭠【大】,帤【宋】【元】【宫】 则【大】,即【宋】【元】【明】 篲【大】*,箒【宋】【元】* 复【大】,更【明】 摈【大】,殡【宋】【宫】 陀【大】,他【宋】【元】【宫】 文【大】,久【宫】 有【大】,不【宋】【宫】 度【大】,渡【宋】【元】【明】【宫】 皆【大】,〔-〕【宋】【元】【明】【宫】 闭【大】,闻闭【宋】【元】【明】【宫】 槃【大】,般【明】 令【大】,今【元】 特【大】,持【宋】【元】【明】【宫】 诵【大】,经【宋】【元】【明】【宫】 缢【大】,绞【宋】【元】【明】【宫】 悋【大】,恪【元】 爱【大】,受【宋】【元】【明】【宫】 更【大】,受【明】 辞【大】,词【宋】【元】【明】【宫】 部【大】,部(凡一十三段)【明】 第三【大】,〔-〕【明】 澣【大】,浣【宋】【元】【明】【宫】 捩【大】,绞【宋】【元】【明】【宫】 唼【大】*,饮【宋】【元】【明】【宫】* 微陋【大】,婢儿【宋】【元】【明】【宫】 故【大】,〔-〕【宋】【元】【明】【宫】 世【大】,出【明】 蒲【大】,葡【明】 萄【大】,桃【宋】【元】【宫】 相【大】,〔-〕【宋】【元】【明】【宫】 至【大】,生【宋】 跋【大】,〔-〕【宋】【元】【明】【宫】 二【大】,三【宋】【宫】 善【大】,好【宋】【元】【明】【宫】 夺【大】,〔-〕【宋】【宫】 獭【大】*,狙【宫】* 钱财【大】,财钱【宋】【元】【明】【宫】 𩥟【大】,骆【宋】【元】【宫】 价【大】,贾【宋】【元】【宫】 赌【大】,睹【宋】,都【宫】 番【大】*,幡【宋】【元】【明】【宫】* 咲【大】*,笑【宋】【元】【明】【宫】* 家【大】,定【宋】【元】【明】【宫】 不无【大】,无不【宋】【元】【明】【宫】 娶【大】,取【宋】【元】【明】【宫】 栽【大】,裁【宋】【元】【明】【宫】 揜【大】*,唵【宋】【元】【明】【宫】* 痈【大】,壅【宋】【宫】 抉【大】*,决【宋】【元】【明】【宫】* 差【大】,瘥【宋】【元】【明】【宫】 眴【大】*,𥌎【宋】【元】【明】【宫】* 摈【大】,傧【宋】【元】【宫】 王【大】,中【宋】【元】【明】【宫】 师所【大】,所去【宋】【元】【明】【宫】 常【大】,恒【宋】【元】【明】【宫】 悟【大】,悟【宋】【元】【明】【宫】 五十三【大】,六十六【明】【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3 册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3-0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