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地持论云。菩萨供养如来。略说十种。一身供养。二支提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他作供养。七财物供养。八胜供养。九不染污供养。十至处道供养。若菩萨于佛色身而设供养。是名身供养。若菩萨为如来故若供养偷婆。若窟若舍若故。若新。是名支提供养。若菩萨面见佛身及支提而设供养。是名现前供养。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悕望心但欢喜心俱现前供养。如一如来三世亦然。及现前供养如来支提。三世十方无量世界。若新若故。是名菩萨共现前供养。
若菩萨于不现前如来及支提及以涅槃后。以佛舍利起偷婆。若一若二乃至亿百千万。随力所能。是名广不现前供养。以是因缘得无量大果。常摄梵福。于无量大劫不堕恶趣无上菩提众具满足。若菩萨现前供养得大功德。不现前供养得大功德。共现前不现前供养得最大大功德。
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手自供养不依懈堕令他施作。是名菩萨自作供养。
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不独供养。普令亲属在家出家悉共供养。是名自他共供养。若菩萨有少许物。以慈悲心施彼贫苦薄福众生。令供养如来及支提。令得安乐而不自为。是名他作供养。自作供养者得大果报。他作供养者。得大大果报。自作他作供养者。得最大大果报。
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以衣食杂宝种种供养者。是名财物供养。
若菩萨久来以财物供养。若多若少。现前不现前。自作他作。淳净信心而作供养。以是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胜供养。
若菩萨自手供养如来及支提不轻他人。不放逸。不懈怠。至心恭敬。不染污心。不于信心胜人所现谄曲求财。亦不以诸不净物等供养。是名无染供养。
若菩萨殊胜不染财物。供养如来及支提。若自力得。若从他求。若如意得财。若化作身。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万亿身。悉礼如来。彼一一身化作百千手。彼一一手以种种华香供养如来及支提。彼一切身悉赞叹如来真实功德。饶益众生。如是等名为如意自在力供养。不待如来出现于世。何以故。住不退转地菩萨。于一切佛刹未曾障碍故。
若菩萨不自力得财。亦不从他求而为供养。然于他众生。乃至十方无量世界。上中下心所作供养。菩萨于彼一切供养。以净信心胜妙解心周遍随喜。是菩萨以少方便兴大供养。摄大菩提。乃至于𤚲牛顷。于一切众生修四无量心等。是名至处道供养。如来第一最上。比前财物供养。百倍千倍乃至算数譬喻不得为比。
如是十事名菩萨一切种供养如来。法僧亦尔。当知于此三宝作十种供养。菩萨于如来所起六种净心。谓福田无上心。恩德无上心。于一切众生无上心。如优昙钵华难遇心。于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心。于世间出世间法一切具足依义心。以此六心少想供养如法僧获无量功德。何况多。
又瑜伽论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当知供养略有十种。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释文大同)。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善男子。在家菩萨若欲受持优婆塞戒。先当次第供养六方。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有人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父母。是父母还以五事报之。一至心爱念。二终不欺诳。三舍财与之。四为娉上族。五教以世事。南方者即是师长。若有人能供养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尊重赞叹恭敬礼拜。早起晚卧受行善教。是人则能供养南方师长。是师复以五事报之。一速教不令失时。二尽教不令不尽。三胜己不生嫉妬四将付严师善友。五临终舍财与之。
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是人则能供养西方妻子。是妻子复以十四事报之。一所作尽心营之。二常作终不懈慢。三所作必令终竟。四疾作不令失时。五常为瞻视宾客。六净其房舍卧具。七爱敬言则柔软。八僮使软言教诏。九善能守护财物。十晨起夜寐。十一能设净食。十二能忍教诲。十三能覆恶事。十四能瞻病苦。
北方者即是善知识。若有人能供养善友。任力与之。恭教柔言礼拜赞叹。是人则能供养北方善知识。是善知识复以四事而还报之。一教修善法。二令离恶法。三有恐怖时能为救解。四放逸之时能令除舍。
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给奴婢。衣食病瘦医药。不骂不打。是人则能供给下方奴婢。是奴婢复以十事报之。一不作罪过。二不待教作。三作必令竟。四疾作不令失时。五主虽贫穷终不舍离。六早起。七守物。八少恩多报。九至心敬念。十善覆恶事。
上方者即是沙门婆罗门等。若有供养上方沙门婆罗门。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悑时能救。饥馑世施食。闻恶能遮。礼拜恭敬尊重赞叹。是人则能供养上方沙门等。是出家人复以五事报之。一能今生信。二教修智慧。三教令行施。四教令持戒。五教令多闻。若有供养是六方者。是人则能增长财命。能得受持优婆塞戒。
又智度论云。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问曰。如佛不求福德。何故供养。答曰。佛从无量劫中修诸功德。常行诸善不但求报。敬功德故而作供养。如佛在世时。阿那律未得天眼前。盲无所见。而以手缝衣。时针衽脱。便言。谁爱福德为我衽针。是时佛到其所语比丘言。我是爱福德人。为汝衽来。是比丘识佛声。疾起著衣礼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满。云何言爱福德。佛报言。我虽功德已满。我深知功德恩报力故。令我于一切众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又为欲教化弟子故语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如伎家百岁老翁而舞。有人诃之言。老翁年已百岁。何用是舞。老翁答曰。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佛亦如是。功德虽满。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养。故佛乳母大爱道亡。四天王舆床送。佛在前擎香𬬻烧香供养。为报恩故。虽不求果而行等供养。唯佛应供养佛。余人不知佛德。如说偈言。
又频毘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云。尔时摩竭国频毘(此云颜色)娑罗(此云端正)往诣佛所白世尊。我典此国界所有资财。能有所办。欲尽形寿供养如来及比丘众。衣被饮食床榻卧具病瘦医药。亦当劝率臣民使得蒙度得离三涂永处安隐。佛受请已。便说偈言。
又杂宝藏经云。佛告诸比丘言。有八种人应决定施不复生疑。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又智度论云。诸菩萨无量无尽功德成就。以一食供养十方诸佛及僧。皆悉充足而亦不尽。譬如涌泉出而不竭。如文殊师利。以一钵欢喜丸供养八万四千僧。皆悉充足而亦不尽。复次菩萨于此以一钵食供养十方诸佛。而十方佛前饮食之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千万倍出。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梵志。年百二十。少小不娶妻无婬泆之情。处在深山无人之处。以茅为庐。蓬[葶-丁+呆]为席。以水果为食。不积财宝。国王聘之不往赴意。静处无为于山数年与禽兽相娱绝于人路。山有四兽。一名狐。二名猕猴。三名獭。四名兔。此之四兽日于道人所听经说戒。如是积久。食诸果苽皆悉讫尽。后道人意欲徙去。四兽大愁忧情不乐。共相议言。我曹各行求索供养道人。猕猴去至他山得甘果来。以上道人。愿止莫去。野狐行化作人。求得一囊饭𪎊来。以上道人。可给一月粮。愿止莫去。水獭亦复入水取得大鱼。以上道人。给一月粮。愿止莫去。兔自思念。我当用何等供养道人。即念当持身供养。便取樵以燃火作炭。往白道人言。今我为兔。请入火中作炙。以身奉上道人。可给一日粮。便自投火中。火为不然。道人见兔。感其仁义。哀愍伤之。则自止留。佛言。尔时梵志者今提和竭佛是。尔时兔者今我身是。尔时猕猴者今舍利弗是。尔时野狐者今阿难是尔时水獭者今目连是也。
又僧祇律云。佛住梨耆阇河边。时世尊钵比丘钵共在露处。时有猕猴。行见树中有无蜂熟蜜。来取世尊钵。诸比丘遮。佛言。莫遮。此无恶意。便持钵取蜜奉献。世尊不受。须待水净。猕猴不解佛意。谓呼有虫。转看见钵边有流蜜。乃到水边洗钵。水湔钵中持还奉佛。佛即受取。佛受已猕猴大欢喜。却行而舞。堕坑命终。即生三十三天。时诸比丘即说偈言。
又文殊师利问经云。菩萨为供养佛法僧及父母兄弟。得畜财物。为起寺舍造像为布施。若有此因缘得受金银财物。无有罪过。
颂曰。
- 述意部
- 请僧部
- 圣僧部
- 施食部
- 食时部
- 食法部
- 食讫部
- 呪愿部
- 施福部
夫供会之法以不限为本。无适无莫乃应檀心。故冥怀遣相。与空际而为极。任时随缘。共法界而等量。因既不穷则果亦无尽也。且俗俭财贫限物为施。物既有限心亦拘执。或计人以拟供。或选德而后请。有涯之福未舍。无边之报未沾夫愚法施者。虽物周而施寡。善权惠者。使物寡而施周。是以外国设斋率广无遮。运心十方该罗法界也。
如贤愚经云。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纺织预作一端金色之㲲(织成大衣)奉上如来。佛令持此往奉众僧。姨母思念。规心俟佛。唯愿垂愍为我受之。佛知母专心欲用施我。然恩爱之心福不弘广。若施众僧获报弥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劝。若有檀越于十六种具足別请。虽获福报亦未为多。何谓十六。比丘比丘尼各有八辈。不如漫请四人所得功德。福多于彼。十六分中未及其一。将来末世法垂尽时。正使比丘畜妻挟子。四人已上名字众僧。应当敬视如舍利弗目揵连等。时波阇波提心乃开解。即以其衣奉施众僧。僧中次行无欲取者。到弥勒前寻为受之。尔时弥勒问众僧言。若有檀越请一持戒清净沙门就舍供养。所得盈利何如有人得千万钱。时憍陈如寻即说言。假使有人得百车珍宝。计其福利。不如请一净戒沙门就舍供养得利弘多。舍利弗言。假令有人得一阎浮提满中珍宝。犹不如请一净戒者就舍供养获利弥多。目揵连言。正使有人得二天下满中七宝。犹不如请一清净沙门就舍供养得利弥多。其余比丘如是各各引于方喻。比格其利。皆悉多彼。时阿那律复自说言。正令得满四天下宝。其利犹复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倍。所以然者。我是其证。自念过去世。毘婆尸佛般涅槃后。法灭尽时。有一长者名阿泪咤。家贫焦煎。复值岁俭人饥食谷不继。日往取薪卖籴稗子。共家妇儿以自供活。见一辟支佛乞食不得。请到其家分稗子糜。躬自持施。辟支语言。汝亦饥渴当共分啖。阿泪咤言。我曹俗人食无时节。尊日一食。但愿为受。即受食讫。感其至心令發大愿。时辟支佛还归所止。时阿泪咤即还入泽取薪。时见一兔意欲捕取。以镰遥掷。即时堕地。适欲前取化为死人。上其背上急抱其头。尽力推却不能令却。心怀恐悑慞惶苦恼。意欲入城共妇解却。复恐人见令不听入。留待日暮以衣用覆。担负往舍。已到舍内。自然堕地。变成一聚阎浮檀金。光明晃昱并照比舍。展转谈之。响彻于王。王自来看。见是死人形渐欲臭。即问泪咤。汝见是何。答言。看实是金。即取少计用奉于王。王见金色。敬之未有。问其所由何缘得此。由施辟支。王闻叹善。即更赐与。拜为大臣。如是诸尊。彼阿泪咤者即我身是。我于彼世以少稗糜施辟支佛。缘是以来九十一劫。生天人中无所乏少。
又像法决疑经云。若檀越设食召请众僧。遣人防门遮障比丘及诸老病贫穷乞人。不听入会。徒丧饮食了无善分。
又普广经云。四辈弟子若行斋戒。心当存想请十方僧。不择善恶持戒毁戒高下之行。到诸塔寺请僧之时。僧次供养无別异想。其福最多无量无边。若值罗汉四道果人及大心者。缘此功德受福无穷。一闻说法可得至道无上涅槃。
又十诵律云。鹿子母別请五百罗汉。佛言。无智不善。若于僧中次请一人者。得大功德果报利益。胜別请五百罗汉。一切远近无不悉闻。又请僧福田经及仁王经。种种诃责不许別请。若別请者。是外道法。非七佛法。
又梵网经云。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房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房主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別受请。即取十方僧物。入己用者。犯轻垢罪。
若有出家在家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房问知事人。今欲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別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別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別请僧者。犯轻垢罪。
又智度论云。如有一富贵长者。信乐众僧。白僧执事。我次第请僧于舍食。日日次请乃至沙弥。执事不听沙弥受请。诸沙弥言。以何意故不听沙弥。答言。以檀越不喜请年少故。便说偈言。
诸沙弥等皆是大阿罗汉。如打子师子头欻然从座起。而说偈言。
上尊耆年之相者。如佛说偈云。
是时沙弥复作是念。我等不应坐观檀越量僧好恶。即说偈言。
即时诸沙弥。自变其身。皆成老年。
坐已须臾顷还复年少形。檀越惊悑言。
诸沙弥言。汝莫生疑。平量是事。甚可伤愍。故现是化。汝当深识之。圣众不可量。如偈说曰。
汝今平量僧。是则为大失。如欲以一指测知大海底。为智者之所笑。汝不闻佛说。四事虽小而不可轻。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是不可轻。蛇子虽小毒能杀人。亦不可轻。小火虽微能烧山野。亦不可轻。沙弥虽小得圣神通。最不可轻。檀越闻是事已。见是神通力。身惊毛竖。合手白诸沙弥言。诸圣人等。我今忏悔。我是凡夫心常怀罪。今欲请问。于佛僧宝中信心清净。何者福胜。答言。我等初不见佛僧宝中有增减。何以故。如佛一时入舍婆提城乞食。有婆罗门姓婆罗埵逝。佛数数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门何以来数数如负其债。佛时说偈言。
婆罗门闻是偈已。大圣具知我心惭愧。取钵入舍。盛满美食以奉上佛。佛不受作是言。我为说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婆罗门言。是食当与谁。佛言。我不见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若无虫水中。即如佛教。持食著无虫水中。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如投大热铁。婆罗门见已惊悑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是。礼佛忏悔乞出家受戒。渐渐断结得阿罗汉道。复有摩诃憍昙弥。以金色上下宝衣奉。佛佛劝施僧。能消能受。故知佛宝僧宝福无多少。故说偈言。
又法句喻经。世尊说偈云。
又杂譬喻经云。昔者舍卫国有一贫家。庭中有蒲萄树。上有数穗。念施道人。时国王先前请食一月。是贫家力势不如王。正悬一月乃得一道人。便持施之。语道人言。念欲施来已经一月。今乃得愿。道人语优婆夷。已一月中施。优婆夷言。我但施一穗蒲萄。那得一月施耶。道人言。但一月中念欲舍施。则为一月也。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一
校注
四十一【大】,五十四【明】 西【大】*,大唐上都西【宋】【元】【宫】*,唐上都西【明】 世【大】*,世字玄恽【宋】【宫】* 八【大】,八此有二部【宋】【元】【宫】 (供养…部)七字【大】,〔-〕【宋】【元】【明】【宫】 第一【大】,〔-〕【明】 遣【大】,遗【宋】【元】【明】【宫】 说【大】,〔-〕【宋】【元】【明】【宫】 第二【大】,〔-〕【明】 但【大】,俱【宋】【元】【明】 大【大】,〔-〕【明】 堕【大】,惰【宋】【元】【明】 作【大】,住【宋】【元】【明】【宫】 𤚲【大】,搆【宋】【元】【宫】 如【大】,如来【宋】【元】【明】【宫】 敬【大】,〔-〕【宋】【元】【明】【宫】 养【大】,施【宋】【元】【明】【宫】 悑【大】*,怖【宋】【元】【明】【宫】* 世【大】,〔-〕【宋】【元】【明】【宫】 衽【大】*,纴【明】* 翁【大】*,公【宋】【元】【明】【宫】* 香【大】,〔-〕【宋】【元】【明】【宫】 行【大】,行平【宋】【元】【明】 善【大】,喜【宋】【元】【明】【宫】 榻【大】,〔-〕【宋】【宫】,座【元】【明】 娶妻【大】,妻娶【宋】【元】【明】【宫】 [葶-丁+呆]【大】,蒿【宋】【元】【明】,高【宫】 数年【大】,薮中【宋】【元】【明】【宫】 徙【大】,徒【宫】 炭【大】,炙【元】【明】 虫【大】*,虫【宋】【元】* 乃【大】,有【宋】【元】【明】【宫】 殖【大】,植【明】 眇眇【大】,渺渺【宋】【元】【明】【宫】 九【大】,九之一【明】 (此有…部)三十一字【大】,〔-〕【明】 第一【大】,〔-〕【明】 任【大】,住【宋】【元】【宫】 第二【大】,〔-〕【明】 㲲【大】,叠【宋】 之【大】,〔-〕【宋】【元】【明】【宫】 挟【大】,侠【宫】 揵【大】*,犍【明】* 千【大】,十【宋】【元】【明】【宫】 犹【大】,实【宋】【元】【明】【宫】 尊【大】,尊者【宫】 慞【大】,憧【宫】 舍【大】,令【宫】 已【大】,既【宋】【元】【明】 道果【大】,果道【宋】【元】【明】 至【大】,正【元】【明】 五【大】,〔-〕【宋】【元】【明】【宫】 小【大】,水【元】 下【大】,上【元】【明】 萄【大】*,桃【宋】【元】【宫】* 不分卷【明】【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3 册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3-0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