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

出胎部(此別八部)

  • 述意部
  • 后部
  • 感瑞部
  • 诞孕部
  • 招福部
  • 降邪部
  • 同应部
  • 校量部

述意部第一

敬思定光授记逆号能仁玄符合契故托化释种萠兆于未形之前迹孚于已生之后照炳人天联绵旷劫其为源也邃乎胜矣所以坤形六动方行七步五净雨华九龙洒水神瑞毕臻吉征总萃观诸百代曾未之有然后孕异尧轩产殊禹至如黑帝入梦之兆白光满室之征徒曰嘉祥讵可拟议身边则光色一丈眉间则白毫五尺万字于胸前蹑千轮于足下大略以言三十有二非可以龙颜虎鼻八彩双瞳方我妙色较其升降者也

迎后部第二

如佛本行经云尔时菩萨圣母摩耶怀孕菩萨将满十月垂欲生时时彼摩耶大夫人父善觉长者即遣使人诣迦毘罗净饭王所又云夫人父名善智奏大王言如我所知我女摩耶王大夫人怀藏圣胎威德既大若彼产出我女命短不久必终我意欲迎我女摩耶还我安止住于岚毘尼中共相娱乐尽父子情唯愿大王莫生留难乞垂哀愍遣放女来我家产讫即遣送还时净饭王闻善觉使作是言已即勅有司其迦毘罗城及提婆陀河两间之中平治道路办幡华种种音乐仆从人物不可称计送妃至家(自外云云)

感瑞部第三

如普曜经云太子满十月已临产之时先现瑞应三十有二一后园树木自然生菓二陆地生青莲华大如车轮三陆地枯树皆生华叶四天神牵七宝交露车至五地中二万宝藏自然發出六名香好薰遍布远近七雪山中出五百白师子罗住城门无所娆害八五百白象子罗住殿前九天为四面雨细泽香十其王宫中自然泉水百味饮食给诸虚渴十一诸龙玉女在虚空中现半身住十二天万玉女执孔雀拂现宫墙上十三诸天玉女持万金瓶盛甘露住虚空中十四天万玉女手执万瓶皆盛香水行住虚空十五天万玉女手执幢盖而住侍焉十六诸天玉女罗列而住鼓百千乐在于虚空自然相和十七四渎江河清澄不流十八日月宫殿停住不进十九沸宿下侍诸星卫从二十交露宝帐普覆王宫二十一明月神珠悬于殿堂光明晃二十二宫中灯火为不复明二十三箧笥衣被被在箷架二十四奇珍璎珞一切宝藏自然为现二十五毒虫隐藏吉鸟祥鸣二十六地狱皆休毒痛不行二十七地为大动丘墟皆平二十八四衢街巷平正散华二十九诸深坑堑悉皆为平三十渔猎怨恶一时慈心三十一境内孕妇产者悉男聋盲瘖哑癃残百疾皆悉除愈三十二一切树神半身出现低首礼侍是为三十二瑞当此之时疆埸左右莫不雅奇叹未曾有

诞孕部第四

如因果经云菩萨处胎垂满十月身诸支节及以相好皆悉具足夫人忆入园游观王勅后宫端正婇女凡有八万四千以用侍摩耶夫人又择取八万四千端正童女赍持香华往蓝毘尼园王又勅诸群臣百官夫人皆悉徒从于是夫人即升宝舆与诸官属及婇女前后道从往蓝毘尼园尔时复有天龙八部亦皆随从充满虚空十月满足于四月八日日初出时夫人见后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华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脇而出菩萨处胎经云佛告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王下成无上正等觉我以右脇生汝弥勒从顶生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土汝国土金我国土苦汝国土乐

又依菩萨本行经云尔时菩萨见母立地以手攀树枝时在胎正念从座而起自余一切诸众生母欲生子时身体遍痛受大苦恼数坐数起不能自安其菩萨母熙怡坦然身受大乐是时摩耶夫人立地以手执波罗叉树枝讫即生菩萨此是菩萨希奇之事未曾有法表如来得成于佛已无疲劳倦能拔一切烦恼诸根割断一切诸烦恼结犹如截于多罗树头毕竟不生无相无形无后生法此是如来往先瑞相

又复一切诸众生等生苦逼故在于胎内处处移动菩萨不然从右脇入还住右脇在于胎内不曾移动及欲出时从右脇生不为众苦之所逼切此是菩萨未曾有事表成佛已尽其后际修行梵行永无有畏常得快乐无复诸苦

又菩萨初从母胎右脇正念生时放大光明悉皆遍照此是菩萨未曾有事表成佛已裂破无明黑暗之网能出明净大智慧光又菩萨初从右脇出已正心忆念时菩萨母身体安常不伤不损无疮无痛菩萨母身如本无异此是菩萨未曾有法表成佛已行于梵行不缺不减具足不少

又菩萨初从母胎出时无苦无恼安庠而起一切诸秽不能污染不同众生譬如如意瑠璃之宝用于迦尸迦衣裹时各不相染此是菩萨未曾有法表成佛已在于世间住于世间世希有法世间秽浊不污不染

又菩萨初从母胎出时时天帝释将天细妙憍尸迦衣裹于自手于先承接擎菩萨身此是菩萨未曾有法表成佛已创为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于先劝请如来说法

又菩萨初从右脇生时四大天王抱持菩萨将向母前示其母言世大夫人今可欢喜夫人生子既得人身诸天犹尚欢喜赞叹况复于人此是菩萨未曾有法表成佛已无量四众皆向如来听受于法依如来教不违不背又菩萨生已立在于地仰观于母右脇之时口作是言我此身形从今日后不复更受于母脇中不入胎卧此是于我最末后身我当作佛此是菩萨未曾有法表成佛已口作是言我今生分一切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此是如来往先瑞相

又涅槃经云菩萨初生之时于十方面各行七步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将执持幡盖振动无量无边世界金色晃曜弥满虚空难陀龙王及跋难陀以神通力浴菩萨身诸天形像承迎礼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盛年舍欲如弃涕唾不为世乐之所迷惑出家修道乐于闲寂为破邪见六年苦行于诸众生平等无二心常在定初无散乱相好严丽庄饰其身所游之处丘墟皆平衣服离身四寸不堕行时直视不顾左右所食之物物无完过坐起之处草不动乱为调众生故往说法心无憍慢

招福部第五

如因果经云太子生时于时树下亦生七宝七茎莲华大如车轮菩萨即便堕莲华上无扶侍者自行七步(大善权经云行七步者为应七觉意也)举其右手而师子吼云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说是语已时四天王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宝机上释提桓因手执宝盖大梵天王又持白拂侍立左右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普曜经云诸天释梵雨杂名香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菩萨瑞应本起经云梵释下侍四天大王接菩萨身置金机上修行本起经云龙王兄弟左雨温水右雨冷水释梵天衣裹菩萨身也)身黄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迦维罗卫国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便有百万亿日月四百万亿天下三千者略举其要故知华戎之判非易而详海内经云身毒之国是轩辕氏居之郭氏注云天竺国也以此而言天地中央未为其滥后汉书云以葱岭之外称为九夷语其壮丽胜于中国吴越春秋云季子入周见章甫之服三代之乐云吴蛮夷之国岂有此虽此而辨未必即地为政故当随其时代改张不可同于中天始末常定也)又智度论问曰何故佛作金色答曰若铁在金边则不现今现在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圣王道中金沙则不现金沙比金山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诸天璎珞金则不现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则不现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菩萨身色则不现如是妙色是名金色相又瑞应经云太子初生之时天龙八部示于虚空作天伎乐歌呗赞颂烧香散华雨众天衣璎珞缤纷不可称数又于树下忽生四井八功德水瑞应有三十四相不可具说(略同前三十二相中说)

降邪部第六

如瑞应经云太子初生之时是时大王即严四兵共诸臣等入园见太子奇瑞如是一喜一惧合掌礼诸天神前抱太子置于七宝象舆之上与诸群臣婇女诸天作伎随从入城王未识三宝即将太子往诣天太子即入梵天形像皆从坐起礼太子足而语王言大王当知今此太子天人中尊虚空天神皆悉礼敬大王岂不见如是相耶云何而令来此礼我白净王及诸大臣等叹未曾有即将太子出于天寺还入后宫普曜经云太子至寺说偈言

初生动三千  释梵须伦神
日月息天王  来稽头面礼
何有天过是  将吾到其所
超天天中天  天无比况胜
随俗来现此  现瑞人欢喜
若干种奉养  过圣天中天

于是天王释梵四王各舍本位寻时来下五体投地礼菩萨足诸天人民百千之众默然叹称扬洪音叹未曾有欢喜踊跃天地大动天雨众华百千伎乐不鼓自鸣诸天形像现其本身礼菩萨足则在前住于是颂曰

须弥比芥子  过天龙王变
日月礼劳耶  慧德岂礼敬
三千界自归  芥子比须弥
牛迹比大海  上尊逾日月
若能礼其尊  功福不可计
各各得安隐  德丰无限量

同应部第七

如瑞应经云当尔之时诸释种姓亦同一日生五百男修行本起经云国中八万四千长者生子悉男八万四千厩马生驹其一特异毛色纯白𩦲𩥂贯珠故名为蹇奴名阐特

又瑞应本起经云奴名车匿马名揵陟时王厩中象生白子马生白驹牛羊亦生五色羔犊如是等类数各五百王子青衣亦生五百苍头(普曜经云五千青衣各生力士)尔时宫中五百伏藏自然發出有诸商人从海采宝而还各赍奇珍奉贡上王诸瑞吉祥当名太子为悉达尔时八王子亦于白净王同生太子各怀欢喜共制好名又佛本行经云迦维罗阅国有八城合有九百万户调达以四月七日生佛以四月八日生佛弟难陀以四月九日生阿难以四月十日生调达身长一丈五尺四寸佛身长一丈六尺难陀身长一丈五尺四寸阿难身长一丈五尺三寸其贵姓舍夷长一丈四尺其余国种皆长一丈三尺菩萨外家去城八百里姓瞿昙氏作小王主百万户名一亿王菩萨妇家姓瞿昙氏舍夷长者名水光其妇母名月女有一城居近其边生女之时日将欲没余明照其家室内皆明因字之为瞿夷晋言明女瞿夷者是太子第一夫人其父名水光长者太子第二夫人生罗云者名那维檀其父名移施长者太子第三夫人名鹿野其父名释长者以有三妇故太子父王为立三时殿殿有二万婇女三殿凡有六万婇女以太子当作遮迦越王故置有六万婇女

校量部第八

如瑜伽论云四种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四俱不正知初谓轮王二谓独觉三谓菩萨四谓所余有情宝性论偈云

从天退入胎  现生有父母
在家示婴儿  习学诸伎艺
戏乐及游行  出家行苦行
现就外道学  降伏于天魔
成佛转法轮  示道入涅槃
诸薄福众生  不能见如来

瑞应经云太子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时生又佛行赞云于三月八日菩萨从右脇生过去现在因果经云二月八日夫人往毘蓝尼园见无忧华举右手摘从右脇出今谓世代既遥译人前后直就经文难可论辩考求外典如似可见春秋云鲁庄公七年即庄王十一年四月辛亥恒星不星殒如雨检内外以四月为正也

侍养部(此別三部)

述意部第一

夫神妙寂通圆智湛照道绝于形秽之封理毕于生灭之境形识久绝岂实诞于王宫生灭已毕宁假设于侍卫但大圣应生本期利物有感斯现无幽不瞩机化万途受说非一或假安禅悟道或借慧解开襟或示婴孩扶或现乳哺资养缘悟多种不可一例此是诱物之能济俗之术也

养育部第二

依佛本行经云尔时太子既诞生适满七日其太子母摩耶夫人遂便命终或有师言摩耶夫人寿命算数唯在七日是故命终虽然但往昔常有是法其菩萨生满七日已而菩萨母皆取命终何以故以诸菩萨幼年出家母见是事其心碎裂即便命终又萨婆多师云母见生子身体端正希奇之事欢喜不胜即便命终命终之后即便往生忉利天上时净饭王见夫人命终之后即便唤召释种皆令云集而告之言汝等眷属并是国亲今是童子婴孩失母乳哺之寄将付嘱谁教令养育使得存活谁能怜愍爱如己生时有五百释种新妇彼等新妇各各唱言我能养育我能瞻看时释种族语彼妇言汝等一切年少盛壮意耽色欲不能依时养育依法慈怜唯此摩诃波阇波提亲是童子真正姨母是故堪能将息养育童子之身时净饭王即将太子付嘱姨母而告之言善来夫人如是童子应当养育善须护持应令增长依时澡浴又別拣取三十二女令助养育以八女人拟抱太子以八女人洗浴太子以八女人令乳太子以八女人令其戏弄是时摩诃波阇波提白净饭王言谨依王勅不敢乖违

善征部第三

又佛本行经云从太子出生已来净饭王家日日增长一切财利金银珍宝二足四足无所乏少而说偈言

五谷及财宝  金银诸衣服
或造或不造  自然得充足
童子及慈母  乳酪酥常丰
慈母少乳者  悉皆得盈溢

时净饭王所有怨仇自然皆悉生平等心已渐生亲厚同一心意风雨随时无诸灾雹亦无扰乱少种多收一切人民如法而行种种布施作诸功德人无枉横皆并欢喜犹如天上无有差殊以太子威德力故如是诸事莫不成就如偈所说

人世顺尊教  不悭亦不惜
无不如法行  慈心不起杀
饥渴既得解  饮食皆充足
一切悉欢喜  并受如天乐

又普曜经云菩萨生已七日其母命终受忉利天上福相适升彼天五万梵天各执宝瓶二万梵魔妻手执宝缕侍菩萨母又瑞应本起经云菩萨本知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礼故因其将终而从之生又大善权经云生后七日其母薨福应升天非菩萨咎又因果经云太子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

占相部(此別八重)

述意部第一

夫至圣无方随缘显晦澄神虚照应机如响所谓寂灭不动感而遂通于是降神兜率之宫垂像迦毘之域家世则轮王递袭门望则圣道相因地中三千既殊于洛邑国朝八万有逾于稽岭宗亲借甚孰可详焉纵吕工之相高帝世谓知人譬私陀之视吾师未可同日较其优劣升沈有异也

勅占部第二

如瑞应经云尔时白净王令访得五百聪明相师令占太子相师言是王之子乃是世间之眼犹如真金有诸相好极为明净若当出家成一切种智若在家者为转轮圣王领四天下第一之最又白王言有一梵仙名阿私陀具足五通在于香山彼能为王断于疑惑时王心自思惟香山途路崄绝非人能到当以何方请来至此王作念时阿私陀仙遥知其意腾空而来为王相之王见来已喜慰不可言王及夫人抱太子出欲礼仙人时仙人止王曰此是天人三界中尊云何而令礼于我耶时彼仙人即起合掌礼太子足王及夫人白仙人曰唯愿善相太子仙人相已忽然悲泣不能自胜王及夫人见彼仙举身颤怖生大忧恼如大波浪动于小船即问仙人我子有何不祥而悲泣耶答言太子相好具足无有不祥但恨我今年寿已百二十不久命终生无想天不睹佛兴不闻经法故自悲耳若有众生具三十二相或生非处久不明显此人必为转轮圣王若三十二相皆得其处又复明显此人必成一切种智我今观大王太子诸相皆得其所又极明显是以决定知成正觉仙人为王说此语已辩別而退

又佛本行经云大王我今自慨年耆根熟衰朽老迈当于尔时不得睹见失此大利是故我今悲惋自伤非彼不吉即为大王而说偈言

自恨我有大颠倒  不值此当得道时
空过一生无所闻  岂非是我失大利
我今年老根纯熟  死时将至不复赊
念此生分得遭逢  所以一喜一忧惧
大王释种方兴盛  诞此童子福德人
一切诸苦逼世间  此悉能令得安乐

呈恭部第三

依佛本行经云是时摩耶诣童子所至已持手抱童子头令向仙人拟如礼拜仙人之足是时童子威德力故其身自转足向仙人时净饭王更复共扶回童子头令拜仙人童子力故足还自转向彼仙人时净饭王复回童子头向仙人还复转足如是至三其阿私陀遥见童子是时童子放常光明照触大地童子威德端正可喜色纯黄金头如宝盖鼻直而圆修臂下垂肢节正等无缺无减具足庄严时阿私陀即从座起白于王言大王莫将童子圣头回向于我何以故彼头不合顶礼我足我头应当顶礼彼足复唱是言希有希有大人出世最大希有大人出世我本从天所闻者即此童子真实定是如彼不异时阿私陀整理衣服偏袒右肾右膝著地申其两手抱持童子安其顶上还复本座本座坐已还下童子置于膝上

现相部第四

如佛本行经云时净饭王复白仙言大师我意欲令我子常在云何方便及今幼年勿使舍我阿私陀仙复白王言大王我实不能专正决定说是方便令作障碍时净饭王复语仙人作如是言大师善听我今当作种种方便设方便已不令我子从今幼稚及到盛年不听暂离舍我出家阿私陀仙即问王言大王今者因何事故说如是语时净饭王报彼仙人阿私陀言尊师当知如我国内所有相师皆语我言若是童子在家当作转轮圣王以是因缘我如是语阿私陀仙复白王言大王当知彼等相师皆大妄语何以故如是胜相非是转轮圣王之相今此童子有百善相八十随形挺特殊好分明炳著皆悉具足时净饭王问仙人言大师何等是八十随形好时阿私陀具白王言(具说八十种好其文如经今依胜天王经说)故胜天王经佛自说云八十种好者一无能见顶二顶骨坚实三额广平正四眉高而长形如初月绀瑠璃色五目广长六鼻高圆直而孔不现七耳厚广长埵轮成就八身坚实如那罗延九身分不可坏十身节坚密十一合身回顾犹如象王十二身有光明十三身调直十四常少不老十五身常润泽十六身自将卫不待他人十七身分满足十八识满足十九容仪具足二十威德远震二十一一切向不背他二十二住处安隐不危动二十三面门如量不大不长二十四面广而平二十五面圆净如满月二十六无顦顇容二十七进止如象王二十八容仪如师子王二十九行步如鹅王三十头如摩陀那菓三十一身色光悦三十二足趺厚三十三爪如赤铜叶三十四行时印文现地三十五指文庄严三十六指文明了不暗三十七手文明直三十八手文三十九手文不断四十手足如意四十一手足红白色如莲华四十二孔门相具四十三行步不减四十四行步不过四十五行步安平四十六脐深厚状如盘蛇团圆右转四十七手色青红如孔雀项四十八毛色润净四十九身毛右五十口出无上香身毛皆尔五十一唇色赤润如频婆菓五十二唇润相称五十三舌形薄五十四一切乐观五十五随众生意和悦与语五十六于一切处无非善言五十七若见人先与语五十八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乐五十九说法随众生语言六十说法不著六十一等观众生六十二先观后作六十三發一音答众声六十四说法次第皆有因缘六十五无有众生能见相尽六十六观者无厌六十七具足一切音声六十八显现善色六十九刚强之人见则调伏恐怖者见即得安隐七十音声明净七十一身不倾动七十二身分大七十三身长七十四身不染七十五光遍身各一丈七十六光照身而行七十七身清净七十八光色润泽犹如青珠七十九手足满八十手足德字依佛说宝女经云于是宝女问世尊曰如来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是相遍布于体佛告宝女吾往古世行无量德合集众行由得是相遍于身体今粗举要如来之相足安平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坚固劝助而不退转未曾覆蔽他人功德故

如来手足而有法轮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兴设若干种种施故如来至真指纤长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別说经义救护众生令无患故如来手足生网鞔理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未曾破坏他人眷属故如来手足柔软微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而以慧施若干种衣细软服故如来而有七合充满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广设众施供诸乏故如来之膝至正无节𨄔踢如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受经典不违失故如来之身其阴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谨慎己身远色欲法故如来之身颊车充满犹如师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广修净业修行备故

如来至真常于胸前自然卍字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蠲除秽浊不善行故如来肢体具足成就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施以无畏安慰人故

如来手臂长出于膝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人有作事佐助劝故

如来身净而无瑕疵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行十善无厌足故

如来脑户充满弘备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其有病者施若干种药瞻视疗故

如来师子出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殖众德本具足备故

如来具四十齿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志性等仁于众生故

如来牙齿无有间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谏人诤鬪令和合故

如来颊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则以微妙意可之物而施与故

如来清白美好发眉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善自护己身口心故

如来广长舌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出言至诚护口之过故

如来亹亹大人相者以无量福供养究竟心行仁和与众生愿使得覆盖故

如来梵声哀恋之音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言语柔和与众人言护口节辞无央数人闻其所语无不悦故

如来瞳子如绀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众人故

如来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无麁暴志心性和顺故

如来眉间白毫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咨嗟歌诵闲居之德众行故

如来顶上肉髻自然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敬贤圣礼尊长故

如来肌体柔软妙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心念合集法品藏故

如来身形紫磨金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多施衣服卧具床故

如来之体一一毛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离于集会众闹处故

如来之毛上向右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尊敬于师受善友教稽首从故

如来头发如绀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愍伤群黎不以刀杖而加害故

如来之身平正方圆无有阿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己身众生劝化安之令定意故

如来之脊如大钩锁善有威曜巍巍之德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为诸正觉兴立形像缮修坏寺其离散者劝使和合施无畏惧其诤讼者化令相顺故

汝欲知之吾往世时行于无量不可计会众德之本故如来宿世奉行如斯乃能致此三十二大人之相也

如第二十二梵声相中依新婆沙论云如来梵声相谓佛于喉藏中有妙大种能發悦意和雅梵音如羯罗频迦鸟乃發深远雷震之声如帝释鼓如是音声具八功德一者深远二者和雅三者分明四者悦耳五者入心六者發喜七者易了八者无厌

大智度论云如来有梵声相如梵天王五种声而从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欲闻无厌菩萨亦有如是五种声从口中出迦陵毘伽声相可爱如天鼓音深远

又新婆沙论问相是何义标帜义是相义殊胜义是相义祥瑞义是相义问何故丈夫相唯三十二不增不减耶脇尊者说曰若增若减俱亦生疑不违法相说有三十二者世间共许是吉祥义数不增减若三十二相庄严佛身则于世间最胜无比若当减者便力阙少若更增者则为杂乱皆非殊妙故唯尔所三十二丈夫相也

又智度论问是三十二相三业之中何业种耶答曰是意业非身口业是意业利故又六识中是意识种非五识以五识不能分別故

问曰是三十二相几时能成种答曰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释迦牟尼菩萨九十一大劫行辨得三十二相如经中言过去久远有佛名弗沙时有二菩萨一名释迦牟尼一名弥勒弗沙佛欲观释迦牟尼菩萨心纯熟未即观见之知其心未纯熟而诸弟子心皆纯熟又弥勒菩萨心已纯熟而弟子未纯熟是时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众人之心难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释迦菩萨疾得成佛上雪山上入宝窟中入火禅定是时释迦菩萨作外道仙人上山探药见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禅定放大光明见已心生欢喜信敬翘一脚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观目未曾瞬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界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七日七夜谛观世尊目未曾瞬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中得阿耨菩提释迦菩萨贵其心思不贵多言若更以余偈赞佛心或散乱是故七夜以一偈赞佛

问曰何故释迦菩萨心不纯熟而弟子纯熟弥勒菩萨自心纯熟而弟子不纯耶

答曰释迦菩萨饶益众生心多自为身少故弥勒菩萨多为己身少为众生故

业因部第五

如得无垢女经云佛言菩萨成就四法得三十二丈夫相何等为四一把金散佛或散浮图二常以香油涂如来塔三种种华香伎乐布施四眷属相随供养和上阿阇梨等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把金散浮图  香油涂佛塔
施以华香乐  敬心供养师
行如是四法  得三十二相
端正甚奇妙  一切功德具

菩萨成就四法得八十种好何等为四一种种妙衣庄严法座二供养他人心不生倦三于法师所不作鬪乱四教诸众生修菩提行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妙衣严法座  供养他不倦
教众生菩提  易得八十好
菩萨修行此  四种功德故
常于一切时  有胜相庄严

同异部第六

如新婆沙论问八十随好为在何处答在诸相间随诸相转庄严佛身令极妙好问相与随好不相障夺耶答不尔相与随好更相显發如林中华显發诸树佛身如是相好庄严又如金山众宝杂饰

问菩萨所得三十二相与轮王相有何差別答菩萨所得四事胜一炽盛二分明三圆满四得处复有五事胜一得处二极端严三文像深四随顺胜智五随顺离染

校量部第七

佛阿毘昙经云以一千阿僧祇世界众生所有功德成佛一毛孔如是成佛一毛孔功德遍如来身毛孔功德成佛一好如是成就八十种好功德增为百倍乃成如来身上一相所成就三十二相功德增为千倍乃成如来额上一白毫相以一千毫相功德增为百倍乃成如来一顶骨相一切飞天所不能见顶如是不思议清净功德聚成就佛身是故如来于天人中最为尊胜

百福部第八

依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菩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绕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善男子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如来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种好功德不如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相功德复不及无见顶相功德是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

又新婆沙论问如契经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何谓百福答此中百思名为百福何谓百思谓如菩萨造作增长足善住相业时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令净调柔次起一思正牵引彼后复起五十思令其圆满譬如农夫先治畦陇次下种子后以粪水而覆溉之彼亦如是如足善住相业有如是百思庄严乃至顶上乌瑟腻砂相业亦复如是由此故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问何者五十思耶答依十业道各有五思谓依离杀业道有五思一离杀思二劝道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谓回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见亦尔是名五十思有说依十业道各起下中上上胜上极五品善思如杂修静虑有说依十业道各起五思一加行净二根本净三后起净四非寻所害五念摄受有说缘佛一相起五十刹那未曾习思相续而转问如是百福一一量云何有说若业能感转轮王位于四大洲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若业能感天帝释位于二天众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若业能感他化自在天王位于一切欲界天众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若业能感大梵天王位于初静虑及欲天众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娑诃世界主大梵天王劝请如来转法轮福是一福量问彼请佛时是欲界系无覆无记心云何名福有说彼住梵世欲来请时先起如是善心我当为诸有情作大饶益请佛转法轮尔时即名得彼梵福此不应理所以者何非未作时已成就故如是说者彼请佛已还至梵宫后世尊转法轮时地神先唱如是展转声彻梵宫梵王闻已欢喜自庆發纯净心而生随喜尔时乃至成就此福有说世界成时一切有情业增上力能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福量有说除近佛地菩萨余一切有情所有能感富乐果业是一福量有说此中一一福量应以喻显假使一切有情皆悉生盲有一有情以大方便令俱得眼彼有情福是一福量复次假使一切有情皆饮毒药闷乱将死有一有情令皆除毒心得醒彼有情福是一福量复次假使一切有情皆被缚录临当断命有一有情俱令解脱一时得命彼有情福是一福量复次假使一切有情坏戒坏见有一有情能令俱时戒见具足彼有情福是一福量评曰如是说所说皆是纯净意乐方便赞美菩萨福量然皆未得其实如实义者菩萨所起一一福量无量无边以菩萨三无数劫积集圆满诸波罗蜜多已所引思愿极广大故唯佛能知非余所测如是所说广大量福具足满百庄严一相展转乃至三十二相皆具百福佛以如是三十二百福庄严相及八十随好庄严其身故于天上人中最尊最胜

游学部(此別四部)

述意部第一

窃闻一切种智号悉达多树自三祇之初独高百劫之末总法界而为智竟虚空以作身然身无不在量极规矩之外智无不为用绝思议之表不可以人事测岂得以处所论将启愚夫之视听须示圣人之影迹或复示居外道或复现作童蒙应同类而诱凡随异形而化物然后称无上士号天中天良由愚智潜通凡圣难测不思议德而功莫大焉

召师部第二

如佛本行经云时净饭王知其太子年已八岁(因果经云年至七岁)即会百官群臣宰相而告之言卿等当知今我化内谁最有智智能悉通堪为太子作师诸臣报言大王当知今有毘奢婆蜜多罗善知诸论最胜最妙如是大师堪教太子(已下略述)王即遣召而告之言尊者大师能教我太子一切技艺诸书论不时蜜多报言大王谨依王命我今堪能心生欢喜即严五百释种童子前后左右別有无量无边童男童女随从太子将升学堂时彼大师遥见太子威德力故不能自禁遂使其身从座忽起屈身顶礼于太子足礼拜起已四面顾视生大羞惭时蜜多罗生惭愧已于虚空中有一天子名曰净妙从兜率宫共于无量无边最大诸天神王而常守护太子在彼虚空隐身不现而说偈言

世间诸技艺  及余诸经论
此人悉能知  亦能教示他
是胜众生者  随顺世间故
往昔久习来  今示从师学
出世所有智  诸谛及诸力
因缘所生法  生已及灭无
一念知彼等  名色现不现
犹尚能证知  况复诸文字

尔时天子说此偈已以种种华散太子上即还本宫尔时太子即初就学将好最妙牛头栴檀作于书纯用七宝庄严四缘以天种种殊特妙香涂其背上执持至于毘奢蜜多罗阿阇梨所而作是言尊者阇梨教我何书(自下太子广为说书)

或复梵天所说之书(今婆罗门书正有十四音是) 佉卢瑟咤书(隋言驴唇) 富沙迦罗仙人说书(隋言华华) 阿迦罗书(隋言节分)

瞢伽罗书(隋言吉祥) 邪寐(亡毘反)尼书(隋言大秦国书) 鸯瞿梨书(隋言指书) 邪那尼迦书(隋言驮书) 娑伽罗书(隋言牸牛) 波罗婆尼书(隋言树叶) 波流沙书(隋言恶言) 父与书(失译) 毘多荼书(隋言起尸) 陀毘荼国书(隋云南天竺) 脂罗低书(隋言形人) 度其差那婆多书(隋言右旋) 优波伽书(隋言严炽) 僧佉书(隋言等计) 阿婆勿陀书(隋言覆) 阿㝹卢摩书(隋言顺) 毘耶寐奢罗书(隋言杂) 阿陀罗多书(鸟场边山) 西瞿耶尼书(失译) 珂沙书(疏勒) 脂那国书(失译) 摩那书(科斗) 末茶叉罗书(中字) 毘多悉底书(尺) 富数波书(华) 提婆书(天) 那伽书(龙) 夜叉书(失译) 乾闼婆书(天音声) 阿修罗书(不饮酒) 迦娄罗书(金翅鸟) 紧那罗书(非人) 摩睺罗伽书(大蛇) 弥伽遮迦书(诸兽音) 迦迦娄多书(鸟音) 浮摩提婆书(地居天) 安多梨叉提婆书(虚空天) 欝多罗拘卢书(须弥北) 逋娄婆毘提呵书(须弥东) 乌差婆书(举) 腻差波书(掷) 娑伽罗书(失译) 跋阇罗书(金刚) 梨伽波罗低犁伽书(往复) 毘弃多书(食残) 阿㝹浮多书(未曾有) 奢娑多罗跋多书(如伏转) 伽那那跋多书(等转) 优差波跋多书(举转) 尼差波跋多书(掷转)波陀梨佉书(足) 毘拘多罗波陀那地书(从二增上句) 邪婆陀输多罗书(增十句已上) 末茶婆哂尼书(中流) 梨沙耶婆多波恀比多书(诸山苦行) 陀罗尼卑叉梨书(观地) 伽伽那卑丽叉尼书(观虚空) 萨蒲沙地尼山陀书(一切药草目) 沙罗僧伽何尼书(总览) 萨婆娄多书(一切种音)

尔时太子说是书已复咨蜜多阿阇梨言此书凡有六十四种未审尊者欲教我何书是时多罗闻于太子说是书已内心欢喜悦豫熙怡密怀私惭折伏贡高我慢之心向于太子而说偈言

希有清净智慧人  善顺于诸世间法
自己该通一切论  复更来入我学堂
如是书名我未知  其本悉皆诵持得
是为天人大尊道今复更欲觅于师

夫神理无声因言辞以写意辞无迹缘文字以图音故字为言言为理筌音义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应用弥纶宇宙虽迹系翰墨而理契乎神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梵佉卢居于天竺史苍颉在于中夏梵佉取法于净天苍颉因华于鸟迹书诚异传理则同矣仰寻先觉所说有六十四书鹿轮转眼笔制区分龙鬼八部字体殊式准梵及佉卢为世胜文故天竺诸国谓之天书西方写经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国往往有异譬诸中土犹有篆籀之变体乎安苍颉古文沿世代变古移为籀迁为篆篆改成隷其转易多矣至于傍生八体则有仙龙云芝二十四书则有楷奠针灸名实虽繁为用益尠然原本定义则体备于六文适时为敏则莫要于隷法东西之书源亦可得而略究也

又佛本行经云时净饭王复集群臣言何处有师最便武技教我太子诸臣报王此处有释名为善觉其子名羼提提婆(隋言忍天)堪教太子兵戎法式其所解知一切凡有二十九种善巧妙术(已下略而不述)忍天白王臣甚能教王为太子欲游戏故造一园苑名曰勤劬是时太子入彼苑内游戏或令按摩时彼五百释种臣悉为其儿古先一切书典教于太子及自释子亦如是教又复世人积年累月所学问者或成不成太子能于四年之中及余释种皆悉学得通达无碍一切自在是时忍天即为太子而说偈言

汝于年幼时  安庠而学问
不用多功力  须臾而自解
于少日月学  胜他多年岁
所得诸技艺  成就悉过人

尔时太子生长王宫孩童之时游戏未学年满八岁出问诣师入于学堂从蜜多及忍天所二大尊边受读诸书并一切论兵戎杂术经历四年至十二时种种技能遍皆涉既通达已随顺世间悦目适心曾于一时在勤劬园遨游射戏自余五百诸释种童子亦各在其自己园内嬉戏时有群雁行飞虚空是时童子提婆达多弯弓而射即著一雁其雁被射带箭遂堕悉达园中时太子见彼雁带箭被伤堕地见已两手安徐捧取已跏趺安雁膝上以妙滑左手擎持右手拔箭即以苏蜜封其疮是时提婆遣使来语太子言我射一雁堕汝园中宜速付来不得留彼是时太子报使人言雁若命终即当还汝若不死者终不可得时提婆达复更重遣使人语言若死若活决须相还我手于先善功射得云何忽留太子报言我已于先摄受此雁所以然者自我發于菩提心来我皆摄受一切众生况复此雁而不属我以是因缘即便相竞聚集诸释宿老智人判决此事是时有一净居诸天变化作老宿长者入释会所而作是言谁养育者即是摄受射著之者即是放舍时彼诸释宿老诸人一时印可高声唱云如是如是如仁者言此是提婆达多童子共于太子最初搆结怨仇因缘

捔力部第三

如因果经云太子至年十岁与兄弟捔力与万眷属将欲出城于时有一大象当城门住诸人皆不敢前提婆达多以手搏头即便躄地难陀以足指挑掷著路傍太子以手执象掷著城外还以手接不令伤损象又还苏时诸人民叹未曾有深生奇特四远人民百千万亿皆集来看园中有七重金鼓银鼓𨱎石铜铁等鼓各有七提婆达多最先射之彻三金鼓次及难陀亦彻三鼓太子嫌弓弱取库内祖王一良弓无能张者太子在坐以手拼弓声悉闻城内百千国人及虚空天子举声嗟叹以放一箭彻过诸鼓然后入地泉水流出又彻过大铁围山

又佛本行经云是时太子所射之箭天主帝释从虚空中秉执将向三十三天至天上已为此箭故于彼天中建立箭节常以吉日诸天聚集以诸香华供养此箭乃至于今诸天犹有此箭节日又太子执箭一射便穿七铁猪过七铁猪彼箭入地至于黄泉其箭所穿入地之处即成一井于今人民常称箭井又太子共诸释种相扑并皆卧地其体不伤又一切释种一时共扑太子太子以手触彼皆悉倒地尔时彼释及诸看众皆生奇特之心于上虚空无量诸天同以一音而说偈言

十方一切世界中  所有勇健诸力士
悉皆力敌如调达  不及太子圣一毛
大人威德力无边  暂以手触皆倒地
圣者威神力广大  汝等云何欲比方
假使不动须弥山  大小铁围甚牢固
并及十方诸山等  一触能碎如微尘
铁等强鞭金刚珠  及以诸余一切宝
大智力能末如粉  况复扑此少力人

尔时诸天说此偈已将诸种种天华散太子上于虚空中隐身不现时净饭王知其太子所有技能皆悉胜彼一切诸人自既眼见踊跃喜欢勅唤白象璎珞庄饰令太子乘将入城内从城门出是时提婆城外而入见此白象而问人言此象谁许欲将何处其人报言欲将出城拟悉达乘欲入城内提婆达以妬嫉故便以左手执于象鼻右手筑额一下倒地宛转三匝遂即命终白象卧地塞彼城门众人往来不通出入道路填不能得行复有童子名曰难陀相续而来问知事已即以右手执彼象尾牵取离门可行七步许太子复问谁牵离门众人言难陀太子言善哉难陀作事善也太子思惟彼等二人虽能示现其自气力但此象身甚太麁壮于后坏烂臭熏此城门以左手举象以右手承从于空中掷置城外越七重墙度七重堑既掷过已离城可有一拘卢奢而象堕地即成大坑乃至今者诸人相传名于此处为象堕坑即此是也尔时无量百千众生一时唱言希有奇特未曾闻见而说偈言

调达筑杀白象已  难陀七步牵离门
太子手擎在虚空  如以土块掷城外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尔时毘耶离大城有大力士名曰净威德成就大力阎浮提中所有众生无有等者闻沙门瞿昙成就十力那罗延身复作是念我当往观沙门瞿昙何如我也即往佛所初睹如来得大信乐礼如来足一心观佛世尊知已心欲降伏即告目连汝往取吾昔菩萨时为妙瞿夷释种捔力时箭目连白佛不知何处尔时世尊从右足放光照遍三千世界之下大金刚轮箭在彼坚住佛告目连汝见箭不目连白言已见佛告目连汝取持来时大目连即下至彼如屈申臂顷一切大众皆见其去即便持来授与如来佛言此父母生力非神通力若以神通之力是箭即过无量无边诸佛世界

校量部第四

如集一切诸功德三昧经云佛告目连如一切四天王中一切天子力等一天王力十天王力等三十三天中一天子力一切三十三天中天子力等一帝释力十帝释力等焰摩天中一天子力一切焰摩天中天子力等一焰摩天王力十焰摩天王力等一兜率陀天中一天子力一切兜率陀天中天子力等一兜率陀天王力十兜率陀天王力等一化乐天中一天子力一切化乐天中天子力等一化乐天王力十化乐天王力等他化自在天中一天子力一切他化自在天中天子力等一他化自在天王力十他化自在天王力等一魔天中一天子力一切魔天中天子力等一魔王力十魔王力等半那罗延力十半那罗延力等一那罗延力十那罗延力等一大那罗延力十大那罗延力等一百劫修行菩萨力十百劫修行菩萨力等一千劫修行菩萨力如是已下展转十重加之乃至十方千千千万劫修行菩萨力等一无生法忍菩萨力十无生法忍菩萨力等一十地菩萨力十地菩萨力等一最后身菩萨力是故目连菩萨成就如是力故生便即能行于七步若此世界佛不持者便坏不住何以故菩萨当其生已行七步时此界大地纵广六十千由旬菩萨生已当下足时便当都没深百千由旬还举足时复当涌出百千由旬以佛持故令是世界不动无坏众生无恼最后身菩萨始初生时则便具有如是力假使一切世界众生悉得具足垂成菩提菩萨之力补于如来处非处智力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不能及得具如是十种之力名为如来应正遍觉此中不明菩萨通力若用通力能以恒沙世界置于足指一毛端上掷过无边恒沙世界如是往来不令众生有于苦恼如是神力不可称量不可数知若当如来尽现通力者汝等声闻尚不能信况余众生尔时净威力士闻说菩萨父母生力闻己惊怪身毛皆竖生希有心憍慢皆灭归依三宝發无上心

法苑珠林卷第九


校注

九【大】九(千佛之二)【宋】【元】 不分卷【明】 第五【大】〔-〕【明】 五【大】六【宋】【元】【宫】 (此別部)二十八字【大】〔-〕【明】 后【大】舌【宫】 部第一【大】〔-〕【明】 坤【大】神【宋】【元】【明】【宫】 偰【大】契【元】【明】 万【大】卍【宋】【元】【明】【宫】 彩【大】采【宋】【元】【明】【宫】 部第二【大】〔-〕【明】 唯【大】惟【元】【明】 办【大】辩【宫】 部第三【大】〔-〕【明】 雨细【大】细雨【宋】【元】【明】【宫】 洁【大】一【宋】【元】【明】 玉【大】王【宋】【元】【明】【宫】 执【大】抱【宋】【元】【明】【宫】 昱【大】煜【宋】【元】【明】【宫】 箷【大】椸【宋】【元】【明】【宫】 为【大】出【宋】【元】【明】【宫】 祥【大】翔【宋】【元】【明】【宫】 哑【大】痖【明】 礼侍【大】顶礼【宋】【元】【明】【宫】 部第四【大】〔-〕【明】 婇【大】*采【明】* 徒【大】随【元】【明】 道【大】导【宋】【元】【明】【宫】 正等【大】等正【宋】【元】【明】【宫】 烦恼诸【大】诸烦恼【宋】【元】【明】 慧【大】慧之【宋】【元】【明】【宫】 世【大】示【宋】【元】【明】 夫【大】天【宫】 部第五【大】〔-〕【明】 也【大】*耶【宋】【元】【明】【宫】* 百【大】一百【宋】【元】【明】 亿【大】〔-〕【宋】 知【大】如【宋】【元】【明】【宫】 其【大】甚【宋】【元】【明】 章【大】慞【宋】【元】【宫】 服【大】眠【宫】 乎【大】孝【宋】【元】【宫】哉【明】 虽【大】推【明】 政【大】止【宋】【元】【明】【宫】 也【大】〔-〕【宋】【元】【明】【宫】 部第六【大】〔-〕【明】 寺【大】*祠【宋】【元】【明】【宫】* 息【大】众【宋】【元】【明】悉【宫】 咤【大】嗟【宋】【元】【明】 部第七【大】〔-〕【明】 𩦲【大】骏【宋】【宫】 特【大】*持【宋】【元】【宫】* 苍【大】仓【宋】【元】【明】【宫】 那【大】耶【宋】【元】【明】【宫】 释【大】择【宋】【元】【明】【宫】 部第八【大】〔-〕【明】 宝【大】实【宋】【元】【明】【宫】 伎【大】技【元】 道【大】导【宋】【元】【明】【宫】 行【大】所行【宋】【元】【明】【宫】 十一【大】一十【宋】【元】【明】【宫】 现【大】见【宋】【元】【明】 外【大】外典【明】 卷第十四终【明】 卷第十五千佛篇第五之三首【明】 (第六部)十五字【大】〔-〕【明】 六【大】七【宋】【元】【宫】 部第一【大】〔-〕【明】 秽【大】识【宋】【元】【明】【宫】 设【大】资【宋】【元】【明】【宫】 持【大】侍【宋】【元】【明】【宫】 部第二【大】〔-〕【明】 云【大】〔-〕【宋】【元】【明】【宫】 拣【大】简【宋】【元】【明】【宫】 部第三【大】〔-〕【明】 (第七部)三十字【大】〔-〕【明】 七【大】八【宋】【元】【宫】 重【大】部【宋】【元】【明】【宫】 部第一【大】〔-〕【明】 灭【大】然【宋】【元】【明】【宫】 孰【大】熟【宋】【元】【宫】 工【大】公【明】 譬【大】〔-〕【宋】【元】【明】【宫】 部第二【大】〔-〕【明】 宋南藏曰令作今 悲【大】悲泣【宋】【元】【明】【宫】 颤【大】战【宋】【元】【明】【宫】 大【大】火【宋】 部第三【大】〔-〕【明】 如【大】令【明】 肢【大】*支【宋】【元】【明】【宫】* 部第四【大】〔-〕【明】 今【大】令【宋】【元】【明】【宫】 其文【大】又【宫】文【宋】【元】【明】 如【大】殊【元】【明】 王【大】天【宫】 常【大】恒【宋】【元】【明】【宫】 顦顇【大】憔悴【明】 长【大】直【宋】【元】【明】【宫】 手【大】毛【宋】【元】【明】【宫】 靡【大】旋【宋】【元】【明】 赤润【大】润泽【宋】【元】【明】润【宫】 別【大】剖【明】【宫】 鞔【大】缦【宋】【元】【明】【宫】 慧【大】惠【宋】【元】【明】【宫】 至【大】平【宋】【元】【明】 踢【大】肠【宋】【元】【明】 疵【大】玼【宫】 出【大】颊【宋】【元】【明】【宫】 殖【大】植【明】 白【大】白齐密【宋】【元】【明】 谏【大】救【宋】【元】【宫】 意可【大】可意【宋】【元】【明】【宫】 恋【大】鸾【宋】【元】【宫】 人【大】人之【元】【明】 处【大】之【宋】【元】【明】【宫】 上向【大】向上【宋】【元】【明】 阿【大】斜【宋】【元】【明】 乃【大】及【宋】【元】【明】【宫】 天【大】大【宋】【元】【明】【宫】 标【大】幖【宋】【元】【明】 力【大】有【宋】【元】【明】【宫】 种【大】〔-〕【宋】【元】【明】【宫】 辨【大】办【宋】【元】【明】【宫】 七【大】七日七【宋】【元】【明】【宫】 纯【大】纯熟【宋】【元】【明】 部第五【大】〔-〕【明】 上【大】尚【宋】【元】【明】【宫】 梨【大】【元】【明】 部第六【大】〔-〕【明】 部第七【大】〔-〕【明】 部第八【大】〔-〕【明】 心【大】思心【宋】【元】【明】【宫】 如【大】始【宋】【元】【明】【宫】 砂【大】沙【宋】【元】【明】 杀【大】〔-〕【宋】【元】【明】【宫】 道【大】导【宋】【元】【明】【宫】 悟【大】悟【宋】【元】【明】【宫】 (第八部)十八字【大】〔-〕【明】 八【大】九【宋】【元】【宫】 部第一【大】〔-〕【明】 竟【大】境【元】 童蒙【大】瞳蒙【宋】【宫】 士【大】上【宫】 部第二【大】〔-〕【明】 技【大】*伎【宋】【宫】* 堪【大】甚【宋】【元】【明】【宫】 而【大】恒【宋】【元】【明】【宫】 栴【大】旃【宋】【元】【明】 版【大】板【宫】 梨【大】*【明】* 下【大】〔-〕【明】 瑟【大】虱【宋】【元】【明】【宫】 华【大】果【宋】【元】【明】 亡毘反【大】〔-〕【明】 书【大】言【宋】【元】【明】【宫】 邪【大】*耶【宋】【元】【明】【宫】* 失译【大】〔-〕【宋】【元】【明】【宫】 阿【大】〔-〕【宋】【元】【明】【宫】 鸟【大】乌【宋】【元】【明】【宫】 失译【大】须弥西【宋】【元】【明】【宫】 珂【大】阿【宋】【元】【明】【宫】 脂【大】支【宋】【元】【明】【宫】 失译【大】即此大唐国【宋】【元】【明】【宫】 茶【大】*荼【宋】*【元】*【明】* 失译【大】〔-〕【宋】【元】【明】【宫】 大蛇【大】天地【宋】【元】【明】【宫】 天【大】又【宋】【元】 失译【大】海【宋】【元】【明】【宫】 足【大】上句【宋】【元】【明】【宫】 句【大】凶【宋】【元】【明】【宫】 十【大】上【宋】【元】【明】 茶【大】荼【宋】【元】【明】【宫】 耶【大】邪【宋】【元】【明】【宫】 目【大】因【宋】【元】【明】【宫】 娄【大】韦【宋】【元】【明】【宫】 者【大】〔-〕【宫】 尊道【大】导尊【宋】【元】【明】【宫】 辞【大】词【宋】【元】【明】【宫】 蹄【大】谛【宋】【元】【明】【宫】 史【大】吏【宋】【元】【明】【宫】 书【大】画【宋】【元】【明】【宫】 土【大】工【宫】 奠【大】草【明】 技【大】*伎【宋】【元】【宫】* 白王【大】向王云【宋】【元】【明】向王【宫】 庠【大】详【明】 技【大】*伎【宋】【宫】* 猎【大】历【宋】【明】 行飞【大】飞行【宋】【元】 苏【大】酥【元】【明】 婆【大】婆达多【宋】【元】【明】 达【大】达多【宋】【元】【明】 决【大】快【宋】【元】【明】【宫】 功【大】攻【明】 卷第十五终【明】 卷第十六千佛篇第五之四游学部之余首【明】 部第三【大】〔-〕【明】 牧【大】枚【宋】【元】【明】【宫】 已【大】过已【宋】【元】【明】【宫】 敌【大】敬【宋】【元】 技【大】伎【宋】【宫】 塞【大】咽【宋】【元】【明】【宫】 太【大】大【明】 部第四【大】〔-〕【明】 一【大】〔-〕【宋】【元】【明】 方【大】〔-〕【宫】 十【大】千【宫】 如【大】〔-〕【宫】 不分卷【明】
[A1] 埸【CB】【丽-CB】场【大】(cf. K39n1406_p0326c24)
[A2] 拂【CB】【丽-CB】佛【大】(cf. K39n1406_p0328b04; T03n0189_p0625b02)
[A3] [-]【CB】【大】
[A4] 籀【CB】籕【大】
[A5] 籀【CB】籕【大】
[A6] 籀【CB】籕【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苑珠林(卷9)
关闭
法苑珠林(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