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意部 引证部 佛影部 分法部 感福部
夫圣德遐邈冠绝人天。理妙六经神高百氏。超群有之遗踪。越贤良之胜迹。化缘既毕从俗韬光。故双树八枝随义所表。舍利八分亦逐缘感。会入金刚定预碎全身。欲使福被天人功流海陆。至于牙齿发爪之属。顶盖目睛之流。衣钵瓶杖之具。坐处足蹈之迹。囊括今古圣变无穷。祥应荐臻瑞光频朗。贤愚共睹岂猜来惑。且如三皇五帝夏殷文武孔丘庄老。惟圣惟贤共遵共敬。莫不葬骨五泉遗尘九土。声光寂寞孰识其踪。罕知生福奚感来报。岂比能仁大圣形影垂芳。应感之道不穷。敬仰之风逾远。绍化迹于大千。拔沈冥于沙界。致使开示之道随义或殊。会空之旨齐其一实也。
舍利者西域梵语。此云身骨。恐滥凡夫死人之骨故。存梵本之名。舍利有其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萨罗汉等亦有三种。若是佛舍利椎打不碎。若是弟子舍利椎击便破矣。又菩萨处胎经云。世尊告诸大众。念我古昔所行功德。舍身受身非一非二。今当为汝说一形法。诸佛全身舍利尽在下金刚刹中。金刚刹厚八十四万亿里。下有诸佛碎身舍利。尽在彼刹。彼有佛刹。名曰妙香。佛名不住如来。十号具足。今现在说法。佛告大众。碎身舍利下厚八十四万亿里。国土清净。佛名遍光。十号具足。彼佛今现在说法。复下有国土名施无尽藏。佛名劝助。复下有国土名法鼓。佛名善见。彼土乃有全身舍利。过去亿千万佛。皆留舍利。彼土舍利我亦有分。又海龙王经云。尔时诸龙白佛言。今世尊还阎浮利地。海中诸龙无所依仰。惟加大哀。佛灭度时。在此大海留全舍利。一切众类皆得供养。转加功德速脱龙身。疾得无上正真之道。唯佛垂恩。威德兼加。所愿得果。佛言。善哉。从尔所志。须菩提谓诸龙言。一切人天舍利须遍普蒙获济。卿等求愿使佛舍利独全奉侍。一切众生何缘得度。诸龙答言。唯须菩提。勿宣斯言。无以己身限碍之智。以限如来无极之慧。如来圣德无不变现。三千世界各各化现。佛全舍利不增不减。普现一切。譬如日影现于水中。佛亦不生亦不灭度。云何欲限如来智慧者乎。须菩提闻默而无言。佛叹诸龙。仁等贤明。诚如所云。无有异也。佛道高妙无边无际。无方无圆。无广无狭。无远无近。譬如虚空不可为喻。
如观佛三昧经云。佛初留影石室在那乾呵啰国毒龙池侧阿那斯山岩南。有五罗刹女与毒龙通。常降雹雨。百姓饥疫已历四年。时王祷祀呪龙。罗刹女气盛呪术不行。王长跪合掌赞佛通慧。应知我心愿屈慈悲光临此国。尔时如来往至彼国。龙兴雷电。鳞甲烟焰。五罗刹女眼如掣电。时金刚神手把大杵。杵头火然如旋火轮。烧恶龙身。龙王惊悑走入佛影。如甘露洒。见诸金刚极大惶悑为佛作礼。五罗刹女亦礼如来。龙王于其池中出宝台奉佛。佛言。不须汝台。但以罗刹石窟施我。诸天各脱宝衣拂窟。佛摄神足独入石室。令此石上蹵为七宝。时龙为四大弟子及阿难造石窟。尔时世尊从石窟出。时龙闻佛还国啼哭雨泪。云何舍我。我不见佛。当作恶事坠堕恶道。佛安慰龙。我受汝请当坐汝窟中经千五百岁。佛坐窟中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于石内映现于外。远望则见。近望不现。诸天百千供养佛影。影亦说法迄今犹在。
如菩萨处胎经云。时八国王共诤舍利。有一大臣名优波吉。谏八国王。何为兴兵共相征伐。尔时帝释即现为人。语王言。我等诸天亦当有分。若共诤力则有胜负。幸可见与勿足为难。尔时阿耨达龙王。文隣龙王。伊那钵龙王。语八王言。我等亦应有分。若不见与力足相伏。时臣优波吉告言。诸君并止。舍利宜共分之。何须见诤。即分为三分。一分与诸天。一分与龙王。一分与八王。分瓮受一石余。此臣以蜜涂瓮里。以瓮量分。诸天得舍利还于天上。即起七宝塔。龙得舍利还于宫中。起七宝塔。臣优波吉著瓮舍利。并瓮亦起宝塔。灰及土量得四十九斛。亦起四十九宝塔。阇维处亦起宝塔。高三十九仞(一仞七尺)。
又阿育王经云。八国王诤舍利各起兵。天帝释自下晓喻。以金甖分之。阇王共数各得八万四千舍利。余有佛口一髭。无敢取者。以阇王初来得舍利及髭。还各欢喜作乐动天。难头禾龙王。化作人身。到泥洹所。道逢阇王。还语王言。可持一分见与。王言。不可得。龙王言。我是难头禾龙。能举卿国土著八万里外。磨碎成屑。阇王悑惧即奉佛髭与之。龙王即还须弥山下起水精塔。高八万四千里。起水精瑠璃塔。阇王终后阿育王得其国土。时有大臣白阿育王言。难头禾龙先轻阇王夺佛髭去。阿育王闻大嗔怒。即勅诸鬼神王作铁网铁罝。纵罝须弥山下水中欲缚取龙王。龙大惊悑共设计言。阿育事佛。当伺其卧取宫殿移著须弥山下水中。其嗔必息。即便遣龙捧取育王宫殿。王卧觉不知是何处。见水精塔高八万四千里。喜悑交心。龙自出谢言。阇王自与我佛髭。我不夺也。佛在世时与我要言。般泥洹后劫尽之时。所有经戒及袈裟应器。我皆当取藏著是塔中。弥勒来下当复出著。阿育王闻此言大谢。实不知此。龙王便使诸龙还复王宫殿置于本处。又善见论云。帝释宫内有二舍利。一佛右牙。二佛右缺盆骨。
又十诵律云。佛般泥洹。八国皆来求舍利。各举四兵八军围绕。有一婆罗门姓烟。高声大唱言。诸力士舍利现在当分作八分。诸力士言。敬如来议。更复唱言。盛舍利瓶请以见惠。还头那罗聚落起塔。时毕波罗延那婆罗门。复请烧佛处灰还国起塔。时拘尸城力士得第一分起塔。波婆国得第二分。还国起塔。罗摩聚落得第三分。还归起塔。遮勒国诸刹帝利得第四分。还国起塔。毘㝹诸婆罗门得第五分。还国起塔。毘耶离诸利昌得第六分。还国起塔。迦毘罗婆国诸释子得第七分。还国起塔。摩伽陀国主阿阇世王得第八分。还王舍城起塔。姓烟婆罗门得盛舍利瓶。还头那罗聚落起塔。毕波罗延婆罗门得灰。还国起塔。尔时阎浮提中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灰塔。自此已后起无量塔。
又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欲取阿阇世王所举舍利。阿阇世王著殑伽河中作大铁剑轮。使水轮转著舍利处。种种方便取不能得。问莲华比丘。云何可得。比丘答言。掷数千斛柰著中可得止轮。寻用此语。以柰著于水中。偶试一柰。柰堕机关孔中。剑轮即定更不回转。然大龙王守护都不可得。王时问言。何由可得。龙王福胜无由可得。问言。云何知彼福胜。以金铸作龙像及以王像。以秤称之。重者福胜。即时称量龙像倍重。王见此事即勤修福。既修福已复更铸像。复更称量。王像龙像称量正等。王更修福复更铸像。称看王像转重。王知像重。将诸军众往到水边。龙王自出献种种宝。王语龙言。阿阇世王遗我舍利。我今欲取。龙王自知威力不如。即将王至舍利所。开门取舍利与。阿阇世王所造油灯始欲尽赐。舍利既出灯亦尽灭。王怪而问莲华比丘。云何阿阇世王裁量油灯。至取舍利方始乃灭。尊者答言。彼时有善算者。计百年中用尔许油用如是计故使至今也。
如大悲经云。尔时世尊告阿难。我灭度后。若有人乃至供养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谦下供养。我说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界尽涅槃际。若有造立形像塔庙。乃有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于空中。我说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当得涅槃界尽涅槃际。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以念佛故。乃至一华散于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报不可穷尽。若有众生以至诚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于空中。于未来世当得释天王梵天王转轮圣王。于其福报亦不能尽。施佛福田不以有为果报所能尽边。我说是人必得涅槃尽涅槃际。乃至若有畜生于佛世尊能生念者。我亦说其善根福报当得涅槃尽涅槃际。若有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四沙门果及辟支佛如甘蔗竹𫁳。若有人能若现在若灭后起塔供养。若一劫若减一劫。以诸称意一切乐具恭敬尊重谦下供养。若复有人于诸佛所但一合掌一称佛名。如是福德比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亿分。乃至迦罗分不及一。何以故。以佛如来诸福田中为最无上。是故施佛成大功德神通威力。
颂曰。
汉法内传云。明帝既弘佛法。立寺度僧。五岳山馆诸道士等。请求捔试释老优劣。道经以火试焚。随火消烬。道士众首费才愧耻自憾众前而死。张衍启悟竞共出家。于时西域所将舍利。五粒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映蔽日光。摩腾罗汉踊身高飞。居空如地履地如空。神化自在为众说法。天雨宝华散佛僧上。天乐异音大众同闻。度人无量。
广如下破邪篇说。魏明帝洛城中本有三寺。其一在宫之西。每系舍利在幡刹之上。辄斥见宫内。帝患之将毁除坏。时有外国沙门居寺。乃赍金盘成水。水贮舍利。五色光明腾焰不息。帝见叹曰。非夫神効安得尔乎。乃于道东造周闾百间。名为官佛图精舍云。
吴孙权赤乌四年。有外国沙门康僧会。创达江表设像行道。吴人以为妖异。以状闻之。权召会问。佛有何灵瑞。曰佛晦灵迹遗骨舍利应现无方。权曰。何在。曰神迹感通祈求可获。权曰。若得舍利当为兴寺。经三七日至诚求请。遂获瓶中。旦呈于权。光照宫殿。权执瓶写于铜盘。舍利下冲盘即破碎。权大惊异希有瑞也。会进曰。佛之灵骨。金刚不朽。劫火不焦。椎砧不碎。权使力者尽力击之。椎砧俱陷舍利不损。光明四射耀晃人目。又以火烧腾光上踊作大莲华。权大發信。乃为立寺名为建初。改所住地名佛陀里。
孙皓虐政将欲除屏佛法燔经夷塔。有信谏曰。且少宽假。知无神验诛除不晚。皓从之。召会曰。若能验现于目前助君兴之。如其不能将废加戮。会曰。佛以缘应感而必通。即冀给假请効不难。皓与期三日。于时僧众百余同集会寺。皓陈兵围寺刀锯齐至。克期就戮。僧恐无灵先自缢者。会谓众曰。佛留舍利止在今时。前已有验今岂罔哉。恰期便获。乃进于皓。此是如来金刚之骨。志诚贲获。击以百钧之杵终无微毁。皓曰。金石可磨枯骨岂坚。沙门面欺祗速死耳。乃更置之铁砧。以金椎击之。金铁并凹而舍利如故。又以清水行之。舍利扬光散采洞烛一殿。皓乃欣欣服信。革诚膺化。
晋太兴中。于潜董汪信尚木像。夜有光明。后像侧有声投地。视乃舍利。水中浮沈五色晃昱。右行三匝。后沙门法常看之。遂腾踊高四五尺投常怀中。常曰。若使常兴立寺宇更见威神。又跃于前。于即常为建寺塔。于潜入法者日以十数焉。
晋大兴中。北人流播广陵日有千数。有将舍利者。建立小寺立刹。舍利放光至于刹峰。感动远近。
晋咸和中。北僧安法开至余杭。欲建立寺无资财。手索钱贯货之。积年得钱三万。市地作屋。常以索贯为资。欲立刹无舍利。有罗幼者。先自有之。开求不许。及开至寺礼佛。见幼舍利囊已在座前。即告幼。幼随来见之。喜悦与开。共立寺宇于余杭云。
晋咸康中。建安太守孟景。欲建刹立寺。于夕闻床头锵然。视得舍利三枚。因立寺刹。元嘉十六年六月。舍利放光通照上下。七夕乃止。一切咸见。
晋义熙元年。有林邑人尝有一舍利。每斋日有光。沙门慧邃随广州刺史刁逵在南。敬其光相欲请之。未及發言。而舍利自分为二。逵闻心悦。又请留敬。而又分为三。逵欲摸长干像。寺主固执不许。夜梦人长数丈告曰。像贵宣导何苟悋耶。明报听摸。既成逵以舍利著像髻中。西来诸像放光者多。由舍利故也。
宋元嘉六年。贾道子行荆上。明见芙蓉方發。聊取还家闻华有声。怪寻得一舍利。白如真珠。焰照梁栋。敬之擎以箱案悬于屋壁。家人每见佛僧外来。解所被衣而坐案上。有人寄宿不知亵慢之。乃梦人告曰。此有释迦真身。众圣来敬尔何行恶。死堕地狱出为奴婢。何得不悑。其人大惧。无几疠死。舍利屋地生荷八枝。六旬乃枯。岁余失之。不知所去。
宋元嘉八年。会稽安千载者。家门奉佛。夜有扣门者。出见十余人著赤衣运财积门内云。官使作佛图。忽无所见。明至他家。斋食上得一舍利紫金色。椎打不碎。以水行之光明照發。便自举敬。常有异香。后出欲礼忽而失之。寻觅备至半日还。时临川王镇江陵。迎而行之。杂光间出。佐史沙门咸见不同。王捧水器祝曰云云。辄应声光出。夜见百余人绕舍利屋烧香持华如佛出状。及明人及舍利俱失。
宋元嘉十五年。南郡刘凝之隐衡山征不出。奉五斗米道不信佛法。梦见人。去地数丈曰。汝疑方解。觉忽反悟。旦夕勤至半年礼佛。忽见额下有紫光。揣光处得舍利二枚。剖击不损。水行光出。复于食时口中隐齿。吐出有光妻息又获一枚。合有五枚。后又失之。寻尔又得。
舍利东流绵历帝代。传纪所及略陈万一。由事相重沓屡现非奇。佛化潜隐诚其致也。然有国兴塔无胜隋代。一化之内百有余所。神瑞开發。陈诸別传。今略出之。以显感得。云云。
隋文帝立佛舍利塔(二十八州起塔五十三州感瑞)
右此十七州寺起塔出打刹物及正库物造。
门下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群生津梁庶品。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见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给一人。熏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诸州起塔。如川陆寺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旧无寺者。于当州内清静寺处建立其塔。所司造样送往当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尽见僧。为朕皇后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及内外官人一切民庶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起行道日打刹。莫问同州异州。任人布施。钱限至十文已下。不得过十文。所施之钱以供营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库物。率土诸州僧尼并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自非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刹等事。务尽诚敬副朕意焉。主者施行。
皇帝昔在龙潜。有婆罗门沙门。来诣宅上。出舍利一裹曰。檀越好心故留与供养。沙门既去。求之不知所在。其后皇帝与沙门昙迁各置舍利于掌而数之。或少或多并不能定。昙迁曰。曾闻婆罗门说。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测。于是始作七宝箱以置之。神尼智仙言曰。佛法将灭。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儿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一切神明还来。其后周氏果灭佛法。隋室受命乃兴复之皇帝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故于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之像焉。皇帝皇后于京师法界尼寺。造连基浮图以报旧愿。其下安置舍利。开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绕露盘赫若冶𬬻之焰。其一旬内四度如之。皇帝以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寿宫之仁寿殿。本降生之日也。岁岁于此日深心永念修营福善。追报父母之恩。故延诸大德沙门与论至道。将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静三十处。各起舍利塔。
皇帝于是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座之案。与诸沙门烧香礼拜。愿弟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众生。乃取金瓶瑠璃各三十。以瑠璃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熏陆香为泥。涂其盖而印之。三十州同克十月十五日正午。入于铜函石函。一时起塔。诸沙门等各以舍利奉送诸州。一切道俗各尽境内严持香华。宝幢音乐扫洒道路尽诚竭力奉迎舍利。不可具陈。各感灵瑞备如广传。今略写十余以示后人。皇帝尔日共皇后太子宫内妃嫔。精诚用心竭力忏悔。普为含识共结善缘。皇帝见一异僧被褐色覆膊。以语左右曰。勿惊动他。置之而去已重数之。果不须现。舍利之将行也。皇帝曰。今佛法重兴必有感应。其后处处表奏。皆如所言。
皇帝当此十月之内。每因食次于齿下得舍利。皇后亦然。以银盘盛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须臾忽见有两粒。右旋相著二。贵人及晋王昭豫章王暕蒙赐砚。勅令审视之。各于砚内可舍利一。未过二旬宫内凡得十九。多放光明。自是远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献焉。皇帝曰。何必皆是真身。诸沙门相与推试之。果有十三玉粟。其真舍利铁䆘而无损。雍州城西盩厔县南仙游寺。立塔之日。天降阴雪。晦岭重厚。舍利将下昏云忽散。日光朗照。道俗散毕。云合如旧。
岐州凤泉寺立塔。感得文石如玉为函。又现双树鸟兽灵祥。基石变如水精。
泾州大兴国寺立塔。三处各送旧石。非世所有。合用为函。恰然相可。
秦州静念寺立塔。定基已。瑞云再覆雪下。草木开华。入函光照声赞。
华州思觉寺立塔。初阴雪。将欲下舍利。日光晁朗。五色气光高数十丈。照覆塔上。属天降宝华。
同州大兴国寺立塔。值雨无壅障处。及舍利入函。忽然云启驰散。日光照曜。复有神光。重绕于日。至十二月内。夜光照五十里。
蒲州栖岩寺立塔。地震山吼。钟鼓大声。又放光五道。至二百里皆见。
并州无量寿寺立塔。初昼昏云重。将下舍利入函。天晴日照。复放神光五色。天神现形。莫知多少。
定州北岳寺立塔之日。有异老公。来施布负土毕已失之。旧此无水。忽有水流。前后非一。
相州大慈寺立塔之日。天阴降雪。将下舍利入函日出。下后复合。天雨奇华。连注极多。
郑州定觉寺立塔之日。感得神光如流星入寺。设供二十万人食不尽。
嵩州闲居寺立塔。感得白兔来至舆前。初阴雪。将下日朗。入已复合。
亳州开寂寺立塔。界内无石。別处三石。合而成函。基至盘石。二浪井夹之。
汝州兴世寺立塔。初阴云雪。将下天晴。入函毕已。阴云还合。
泰州岱岳寺立塔。夜振鼓声。三重门自开。有骑从庙出迎。光瑞非一。
青州胜福寺起塔。掘基遇自然磐石函。将入塔。有光瑞现。
随州智门寺立塔。掘基得神龟。甘露降黑蠭绕。龟有符文。
襄州大兴国寺立塔。初天阴。将下日朗。入函云合。
杨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普洽。
蒋州栖霞寺立塔。隣人先梦。佛从西北来入寺。及至如梦。
吴州大禹寺立塔。舍利泛度五江。风波皆不起。又放神光。获得紫芝。
苏州虎丘山寺立塔。掘基得一舍利。空中天乐。人皆闻之。井吼三日。舍利方至。
衡州衡岳寺立塔。四遇逆风。四乞顺水。峰上白云阔二丈。直至基所。三匝乃去。
番州灵鹫寺立塔。坑内有神仙。现腾云气像。
廓州法讲寺立塔。初行郊西。尔夜廓州光瑞高数丈。从东来入地。内外皆见。
洧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善心共發。放之为期。其囚被放。千里一期。无一逃者。
随州人于涢水作鱼狱三百。古来传业。既见舍利。悉决放之。永断兹恶。余州亦効矣。
庆舍利感应表(并答)
隋安德王雄百官等。臣雄等言。臣闻。大觉圆备理照空有。至圣虚凝义无生灭。故虽形分聚芥。尚贮金甖。体散吹尘。犹兴宝刹。自释提请灰之后。育王建塔以来。未有分布舍利绍隆胜业。伏惟皇帝积因旷劫宿证菩提。降迹人王护持世界。往者道消在运。仁祠废毁。慈灯灭影智海绝流。皇祚既兴法鼓方振。区宇之内咸为净土。生灵之类皆覆梵云。去夏六月爰發诏旨延请沙门。奉送舍利于三十州。以十月十五日同时起塔。而蒲州栖岩寺规模置塔之所。于此山上乃有钟鼓之声。舍利任讲堂内。其夜前浮图之上發大光明。爰及堂里流照满室。将置舍利于铜函。又有光若香𬬻乘空而上。至浮图宝瓶复起紫焰。或散或聚皆成莲华。又有光明于浮图上。状如佛像。华趺宛具。停住久之。稍乃消隐。又有光明绕浮图宝瓶。蒲州城内仁寿寺僧等。遥望山顶如楼阙。山峰涧谷昭然显见。照州城东南一隅良久不灭。其栖岩寺者。即是太祖武元皇之所建造。又华州置塔之处。于时云雾大雪忽即开朗。正当塔上有正色相轮。舍利下讫还起云雾。皇帝皇后又得舍利。流辉散彩。或出或沈。自非至德精诚道合灵圣。岂能神功妙相致此奇特。臣等命偶昌年。既睹太平之世。生逢善业。方出尘劳之境。不胜抃跃。谨奉表陈贺。以闻。
门下仰惟正觉覆护群品。济生灵于苦海。救愚迷于火宅。朕所以至心回向结念归依。思与率土臣民。爰及幽显。同崇胜业。共为善因。故分布舍利营建神塔。而大圣慈愍频示光相。宫殿之内舍利降灵。莫测来由自然变现。欢喜顶戴得未曾有。斯实群生多幸延此嘉福。岂朕微诚所能致感。览王公等表悚敬弥深。朕与王公等及一切民庶。宜更加克励兴隆三宝。今舍利真形犹有五十。所司可依前式分送海内。庶三涂六道俱免盖缠。禀识含灵同登妙果。主者施行。
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将还。各请一舍利于本国起塔供养。诏并许之。诏于京师大兴善寺起塔。先置舍利于尚书都堂。十二月二日旦發焉。是时天色澂明气和风静。宝舆幡幢香华音乐。种种供养弥遍街衢。道俗士庶不知几千万亿。服章行位从容有叙。上柱国司空公安德王雄以下皆步从至寺。设无遮大会而礼忏焉。有青雀狎于众内。或抽佩刀掷以布施。当人丛而下都无所伤。
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复分布五十三州建立灵塔。令总管刺史已下县尉以上废常务七日。请僧行道教化打刹。施钱十文。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时。合国化内同下舍利封入石函。所感瑞应者。別录如左。
- 常州(无云雨下天降瑞华遍城如此)
- 泉州
- 循州
- 营州(三放白光惑得古石解作函)
- 洪州(白头乌引路无穷)
- 杭州(掘基有白石窟容入石函)
- 凉州
- 德州(感得大禽旋塔人皆不识)
- 沧州
- 观州(塔上五色云现从午至暮)
- 瀛州(基内有紫芝现)
- 冀州(有患盲人及躄皆差)
- 幽州(函如水镜放光众像)
- 徐州(函现仙人圣僧等相)
- 莒州(三现神光基得古塔患痖能言)
- 齐州
- 莱州
- 楚州(野鹿来听雁翔塔上)
- 江州(地出铜像)
- 潭州(舍利至江神鸟千迎)
- 毛州(天雨金银华)
- 贝州
- 宋州(井苦变甘放光天雨瑞华如雪)
- 赵州(放赤光瑞像无量)
- 济州(二放神光香气钟响山于云际)
- 兖州
- 寿州
- 信州
- 荆州(云盖塔上雨华不下)
- 兰州(基下得石像又得二铜像)
- 梁州
- 利州(放光如日月)
- 潞州(灵泉自涌病遇得差)
- 黎州(地下瓦文千秋乐动)
- 慈州(云盖如飞仙灵泉涌出病得愈)
- 魏州(数放光明天雨宝华人人得之)沈州
- 汴州(异香放光见像患差)
- 许州(去州九十放光照见覆塔甘井涌现)
- 豫州(五色光现文字五色)
- 显州
- 曹州(光变最繁)
- 安州(感香一夕放光云盖鱼集)
- 普州(三度放五色光明)
- 怀州(雄兔自来驯附放光异迹)
- 陕州(前后十一度现光灵瑞)
- 洛州(香气如风数放光明)
- 邓州(函作玉文现)
- 秦州(重得舍利函变马瑙)
- 卫州(光照于外)
- 沼州(僧先患腰不行闻迎十里得差)
- 郑州(放光幡内向明)
- 杞州(放光五色)
右总五十三州。四十州已来皆有灵瑞。不可备列。具存大传。
岐州凤泉寺立塔。感得文石如玉为函。又现双树鸟兽灵祥。基石变如水精 华州思觉寺立塔。初阴雪。将欲下舍利。日光晃朗五色气光。高数十丈。照覆塔上。属天降宝华 同州大兴国寺。立塔值雨无壅障处。及舍利入函。忽然云启驰散日光照曜。复有神光重绕于日。至十二月内夜光照五十里 泾州大兴国寺立塔。三处各送旧日。非世所有。合用为函。恰然相可 蒲州栖岩寺立塔。地震山吼钟鼓大声。又放光五道。至二百里皆见 泰州岱岳寺立塔。夜振鼓声。三重门自开。有骑从庙出迎。光瑞非一 并州无量寿寺立塔。初昼昏云重。将下舍利入函。天晴日照。复放神光五道。天神现形。莫知多少 定州恒岳寺立塔之日。有见异老公。来施布负土。毕已失之。旧此无水。忽有水流。前后非一 嵩州闲居寺立塔。感得白兔来至。舆前初阴雪。将下日朗。入已复合 相州大慈寺立塔之日。天阴降雪。将下舍利入函日出。下后复合。天雨奇华。连注极多 廓州法讲寺立塔。初行郊西。尔夜廓州光瑞高数丈。从东来入地。内外皆见 衡州衡岳寺立塔。四遇逆风。四乞顺水。峰上白云阔二丈。直至基所。三匝乃去 襄州大兴国寺立塔。初天阴。将下日朗。入函云合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获紫芝二茎。阴雪将下日开。闭讫还合 吴州会稽山大禹寺立塔。舍利泛度五江。风波皆不起。又放神光。获得紫芝 苏州虎丘山寺立塔。掘基得一舍利。空中天乐。人皆闻之。井吼三日。舍利方至 秦州静念寺立塔。定基已。瑞云再覆雪下。草木开华。入函。光照声赞(此下瓜州文缺)杨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普洽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阴晦冥。将下日期。奄已便阴 亳州开寂寺立塔。界内无石。別处三石合而成函。基至磐石。二浪井夹之 桂州缘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鸟有千许。夹舆行飞。入城乃散(此下交州文缺) 汝州兴世寺立塔。初阴云雪。将下天晴。入函毕已。阴云还合 番州灵鹫寺立塔。坑内有神仙现。腾云气像 蒋州栖霞寺立塔。隣人先梦。佛从西北来入寺。及至如梦 郑州定觉寺立塔之日。感得神光如流星入寺。设供二千万人食不尽 随州智门寺立塔。掘基得神龟。甘露降。黑蜂绕。龟有符文(此下非二十八州数) 随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善心共發。放之为期。其囚被放。千里一期。无一逃者。随州人于涢水作鱼狱三百。古来传业。既见舍利。悉决放之。永断兹恶。余州亦効矣。
- 恒州(无云雨下天降瑞花遍城如此)
- 泉州
- 循州
- 营州(三放白光感得古石解作凾)
- 德州(感得大鸟旋塔人皆不识)
- 杭州(掘基有白石窟容入石凾)
- 凉州
- 洪州(白头乌引路无穷)
- 观州(塔上五色云现从午至暮)
- 沧州
- 瀛州(基内有紫芝现)
- 冀州(有患盲人及躄皆差)
- 幽州(凾如水镜放光众像)
- 徐州(凾现仙人圣僧等相)
- 莒州(三现神光基得古塔患哑能言)
- 楚州(野鹿来听雁翔塔上)
- 齐州
- 菜州
- 潭州(舍利至江神鸟千迎)
- 毛州(天雨金银花)
- 宋州(井苦变甘旋光天雨瑞花如雪)
- 江州(地出铜像)
- 贝州
- 赵州(放赤光瑞像无量)
- 济州(二放神光香气钟响出于云际)
- 荆州(云盖塔上雨花不下)
- 兖州
- 寿州
- 兰州(基下得石像又得二铜像)
- 信州
- 梁州
- 利州(放光如月明)
- 潞州(灵泉自涌病遇得差)
- 黎州(地下凡闻千秋乐动)
- 慈州(灵盖如飞仙灵泉涌病得愈)
- 魏州(数放光明大雨宝花人人得之)
- 汴州(异香放光见像患差)
- 豫州(五色光现文字金色)
- 许州(去州九十放光明见覆塔甘井踊现)
- 安州(感香一夕放光云盖兼集)沈州
- 显州
- 晋州(二度放五色光明)
- 梓州(放光五色)
- 曹州(光变最繁)
- 怀州(雄莬自来驯附放光异迹)
- 陕州(前后十一度现光灵瑞)
- 洛州(香气如风数放光明)
- 邓州(凾作玉文现)
- 秦州(重得舍利凾变玛瑙)
- 洛州(僧先患腰不行闻迎十里得差)
- 郑州(放光播内向明)
- 祀州(放光五色)
- 卫州(光照于外)
校注
四十【大】,五十三【明】 (此有…部)十九字【大】,〔-〕【明】 第一【大】,〔-〕【明】 毕【大】,终【宋】【元】【明】【宫】 逐【大】,遂【明】 睛【大】,晴【元】 拔【大】,状【宫】 第二【大】,〔-〕【宋】【元】【明】【宫】 身骨【大】,骨身【宋】【元】【明】【宫】 椎【大】*,推【宫】* 第三【大】,〔-〕【明】 啰【大】,罗【宋】【元】【明】【宫】 常【大】*,恒【宋】【元】【明】【宫】* 雹雨【大】,雨雹【宋】【元】【明】【宫】 悑【大】*,怖【宋】【元】【明】【宫】* 蹵【大】,变【宋】【元】【明】【宫】 今【大】,于【宫】 在【大】,现【宋】【元】【明】【宫】 第四【大】,〔-〕【明】 宝【大】,〔-〕【宫】 仞【大】,刃【宋】【元】【明】【宫】 余【大】,惟【明】 各【大】,大【宋】【元】【明】【宫】 精塔【大】,〔-〕【宋】【元】【明】【宫】 著【大】,者【宋】 缺【大】,阙【明】 盆【大】,瓮【宋】【元】【明】【宫】 八【大】,〔-〕【元】 灰【大】*,炭【宋】【元】【明】【宫】* 时【大】,〔-〕【宫】 塔【大】,塔舍利即有于国中起塔【宋】【元】【明】,塔舍利即于国中起塔【宫】 分【大】*,分舍利【宋】【元】【明】【宫】* 国【大】,归【宋】【元】【明】【宫】 落【大】,落拘楼罗【宋】【元】【明】【宫】 三【大】,二【元】 㝹【大】,兜【宋】【元】【明】,冤【宫】 毘【大】,〔-〕【宫】 恕【大】,怒【宋】【明】【宫】 殑伽【大】,洹【宋】【明】【宫】,恒【元】 堕【大】,随【宋】【元】【明】【宫】 得【大】,得答言【宋】【元】【明】【宫】 秤【大】,〔-〕【宫】 赐【大】,[儩-易+昜]【元】【明】 第五【大】,〔-〕【明】【宫】 一【大】,于【宋】【元】【明】【宫】 重【大】,兴【宋】【元】【明】【宫】 踪【大】,征【宋】【元】【明】【宫】 德颙【大】,颇穷【宋】,叵穷【元】【明】【宫】 列【大】,引【明】 代【大】,验【明】 州【大】,州汉僧道角法魏外国沙门金盘贮舍利五色腾焰吴康僧会祈舍利孙皓毁法舍利揭彩晋竺长舒以舍利投水中五色光现晋董汪家木像舍利發光晋广陵舍利放光晋北僧法开建寺求舍利晋孟景建寺获舍利三颗晋义熙有一舍利自分为三宋贾道子于芙蓉内得一舍利宋安千载家奉佛得舍利宋张须元家于像前华上得舍利数十颗宋刘凝之额下得舍利二枚宋徐椿读经得二舍利【明】 捔【大】,角【明】 烬【大】,尽【宋】【元】【明】【宫】 憾【大】,感【宋】【元】【明】【宫】 悟【大】*,悟【宋】【元】【明】【宫】* 斥【大】,污【宫】 成【大】,盛【宋】【元】【明】【宫】 云【大】,矣【宋】【元】【明】【宫】 神【大】,佛神【宋】【元】【明】【宫】 信【大】,臣【宋】【元】【明】【宫】 即【大】*,既【宋】【元】【明】【宫】* 冀【大】,〔-〕【宋】【元】【明】【宫】 击【大】,设【宋】【元】【明】 欺【大】,期【宫】 祗【大】,抵【宋】【元】【明】 故【大】,固【宋】【元】【明】【宫】 清【大】,请【宫】 采【大】,彩【宋】【元】【明】 服【大】,伏【宋】【元】【明】【宫】 敷尺【大】,数赤【宋】【元】,数尺【明】【宫】 太【大】,大【宋】【元】【明】【宫】 尺【大】,赤【宋】【元】【明】【宫】 为【大】,〔-〕【宋】【元】【明】【宫】 资【大】,赀【宋】【元】【明】【宫】 云【大】,也【宋】【元】【明】【宫】 慧【大】,惠【宋】【元】【宫】 刁逵【大】,刀达【元】 而【大】,虽【宋】【元】【明】【宫】 亵慢【大】,污漫【宋】【元】【明】【宫】 疠【大】,癞【宋】【元】【明】【宫】 财【大】,材【宋】【元】【明】【宫】,明注曰财南藏作材 祝【大】,呪【宋】【元】【明】【宫】 失【大】,〔-〕【宋】【元】【明】【宫】 属天【大】,相属【元】 天【大】,〔-〕【宋】【明】【宫】 南郡刘凝之【大】,刘凝之南郡人【元】 斗【大】,升【宋】【元】【宫】 剖【大】,割【宋】【明】,刹【元】【宫】 甖【大】*,瓮【宫】* 馥【大】,〔-〕【宫】 开【大】,门【宫】 纪【大】,记【明】 隋【大】,修【宫】 云云【大】,也【宋】【元】【明】【宫】 常【大】,恒【宫】 嵩岳【大】,闲居【明】 会稽山【大】,大禹【明】 蒋【大】,将【元】 前【大】,前也【宋】【元】【明】【宫】 及【大】,反【宫】 如川陆【大】,其未注【宋】【元】【明】【宫】 当【大】*,本【宋】【元】【明】【宫】* 静【大】,净【元】【明】 见【大】,见在【宋】【元】【明】【宫】 广【大】,〔-〕【宋】【元】【明】【宫】 暕【大】*,[日*东]【宋】*【元】*【明】* 二十卷【大】,〔-〕【宫】 作【大】,作郎【宋】【元】【明】【宫】 龙潜【大】,潜龙【宋】【元】【明】【宫】 奉【大】,捧【宋】【元】【明】【宫】 于【大】,于【明】 璃【大】*,璃瓶【宋】【元】【明】【宫】* 克【大】,刻【宋】【元】【明】【宫】 各【大】,名【宫】 传【大】,博【宫】 砚【大】*,蚬【宋】【元】【明】【宫】* 推【大】,椎【宋】【元】【明】【宫】 玉【大】,王【宫】 岐州已下二十九州与宋元明三本大异今以宋本元本对丽本依明本別附卷末 cf. P. 604b 启【大】,起【元】 色【大】,道【元】 北【大】,恒【宋】【元】【宫】 有【大】,有见【宋】【元】 异【大】,异者【宫】 复【大】,〔-〕【宫】 十【大】,千【宋】【元】【宫】 盘【大】,槃【宋】【宫】,磐【元】 云【大】,雪【宋】【元】【宫】 明注曰吼北藏作孔 衡【大】,〔-〕【宋】【宫】 有【大】,有十【元】 舆【大】,与【宋】【宫】 掩【大】,奄【宋】【宫】 光【大】,先【宋】【宫】 洧【大】,随【宋】【元】【宫】 惟【大】,唯【明】 王【大】,皇【明】 皇【大】,星【宫】 钟【大】,钟【明】 又【大】,文【元】 阙【大】,门【宫】 峰【大】,夅【元】 昭【大】,照【宋】【元】【宫】 见【大】,现【明】 奉【大】,奉拜【宋】【元】【明】【宫】 闻【大】,闻谨奏勅答【宋】【元】【明】【宫】 及【大】,乃【宋】【元】【明】 嘉【大】,喜【宫】 澂【大】,澄【宋】【元】【明】【宫】 庶【大】,女【宋】【元】【明】【宫】 施【大】,于【宋】【元】【明】【宫】 常【大】,恒【宋】【元】【宫】,常州已下五十三州名目元本列叙大异今以宋本明本对丽本依元本別附卷末 cf. c 禽【大】,鸟【宋】【明】【宫】 躄【大】,癖【宫】 现【大】,视【明】 莱【大】,菜【宋】【宫】 (江州…迎)十六字【大】,〔-〕【宫】 雨【大】,两【明】 华【大】,华现【宫】 放【大】,旋【宋】【明】【宫】 钟【大】,钟【明】 日月【大】,月明【宋】【明】【宫】 瓦文【大】,凡闻【宋】【明】【宫】 云【大】,灵【宋】【明】【宫】 出【大】,〔-〕【宋】【明】【宫】 差【大】,差梓州放光五色【宋】【明】【宫】 照【大】,明【宋】【明】【宫】 涌【大】,踊【宋】【明】【宫】 五【大】,金【宋】【明】【宫】 鱼【大】,兼【宋】【明】 三【大】,二【宋】 兔【大】,菟【宋】【明】【宫】 玉【大】,五【明】 马【大】,玛【宋】【明】 沼【大】,洺【宋】【宫】,洛【明】 幡【大】,播【宋】【明】【宫】 (杞州(放光五色))六字【大】,〔-〕【宫】,杞=祀【宋】【明】 四十【大】,五十三【明】 岐州已下二十七州依明本采录 cf. p. 602c 恒州已下五十三州名目依元本采录 cf. a【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3 册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3-0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