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五十五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疏】谓以善根。等心顺益故。等即平等。通于能所。所顺众生.无相平等。能随顺心智照平等。此从回向受名。等即随顺。故本业云。以观善恶父母.无二相。(【校】相.嘉兴藏作一相。属下句。与本业及刊定记引合。)一合相故。名随顺观一切众生回向。名无等字。释有等义。有云。善恶即怨亲。此二平等。俱生法身。皆名父母。应云善父母者。方便般若也。恶父母者。无明贪爱也。不灭痴爱。起于明脱。故无二相。智契无二。名一合相。即以无贪等善根而为其性。
【论】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以方便波罗蜜为体。主大悲门。前六波罗蜜是修出生死心。此第七已后四波罗蜜。是方便智。入生死中教化众生。是故表法中。善财知识观世音菩萨。以为此第七随顺一切众生大悲回向中行故。此新经翻为观自在菩萨。旧经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文殊。普贤。此三法是古今三世一切佛之共行。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普贤明智身。知根成万行之门。观世音明大慈悲处生死。三人之法。成一人之德。号毗卢遮那。一切众生。总依此三法。号之为佛。少一不成。又依梵云。光世音菩萨。明以教光.行光.大慈悲之光.等众生而利物。即一切处文殊。一切处普贤。亦得名一切处光世音。今观世音者。取正念心成。依心应现而立名也。
○第二依征广释中二。先明回向。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回向之时下。辨所成益。初中亦二。先辨所回善根。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净志下。摄将回向。前中复二。先正修善根。后佛子菩萨于此善下。因修成德。亦可初是行体。后明行用。前中有三十一句。分为三段。初十一句。明善根分齐。次十善所依缘。后十善根体性。然其前十.一一徧从中十。中十一一能生后十。后十一一容具前十。前十一一该后二十。思之自显也。(【钞】然其前十下。料拣。言前十一一徧从中十者。从佛境生小等。从法境生小等。从余八亦然。二中十一一能生后十者。从一佛境.能生檀等十度。从法生十度。余八亦然。三后十一一容具前十者。谓布施等有小有大。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具足十。不必皆具。故云容具。戒等九度。于前十亦然。四前十一一该后二十者。谓从佛境起小施。或从佛境起大施等。或于佛境起小戒。或从佛境起大戒等。理即昭然。云思之自显。)今初十一句。即增数十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随所积集一切善根。所谓小善根。大善根。广善根。多善根。无量善根。种种善根。微尘数善根。阿僧祇善根。无边际善根。不可思善根。不可量善根。
【疏】于中初三约分量。如小心施.名为小善。为菩提施.名之为大。为利他施.名之为广。余之九度.例此可知。又从佛境所生之施有此小等。从九境生亦有小等。如施既尔。余九亦然。此三既尔。下八例知。次三约类。谓有多色类。乃至无量种种不同。未至无量。但可名多。三五相望。亦名种种。余五约数明多。于中后二。亦显甚深难思。旁无分量。
○二中十句。
佛境界善根。法境界善根。僧境界善根。善知识境界善根。一切众生境界善根。方便善巧境界善根。修诸善心境界善根。内境界善根。外境界善根。无边助道法境界善根。
【疏】十句内。前五为缘境。前四智境。后一悲境。后五造修境。初一能修智。次一能修心。次二所观境。后一所修法。因睹此法.能起十度等。
○三后十句。
勤修一切舍善根。立胜志究竟持净戒善根。一初舍无不受堪忍善根。常精进心无退善根。以大方便入无量三昧善根。以智慧善观察善根。知一切众生心行差別善根。集无边功德善根。勤修习菩萨业行善根。普覆育一切世间善根。
【疏】前七可知。八愿心积德.九念力习行.辩力说法.以为业行。十由智自在。故能覆育。
○二因修成德中二。先牒已修。后显成德。初有十句。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此善根.修行.安住.趣入.摄受.积集.办具.悟解.心净.开示.發起时。
【疏】初总余別。一住作意。二加行趣入。三摄行属己。四渐集成多。五假缘资助。六照其事理。七惑障不生。此上自修.后二转教。八开显指示。九劝如说行。随修一善。则有斯十。
○后正显成德。
得堪忍心。闭恶趣门。善摄诸根。威仪具足。远离颠倒。正行圆满。堪为一切诸佛法器。能作众生福德良田。为佛所念。长佛善根。住诸佛愿。行诸佛业。心得自在。等三世佛。趣佛道场。入如来力。具佛色相。超诸世间。不乐生天。不贪富乐。不著诸行。一切善根悉以回向。为诸众生功德之藏。住究竟道。普覆一切。于虚妄道中拔出众生。令其安住一切善法。徧诸境界无断无尽。开一切智菩提之门。建立智幢。严净大道。普能示现一切世间。令除垢染。心善调伏。生如来家。净佛种性。功德具足。作大福田。为世所依。安立众生咸令清净。常勤修习一切善根。
【疏】文分为二。初成自利德。后为诸众生下。成利他德。前中十对。皆含因果。一得忍息恶。二摄根具戒。三离倒行正。四上受下资。五佛护善增。六住愿起业。七心等诸佛。行诣道场。八内入佛力.外相超世。九不乐当报.不贪现乐。十不著诸行而修回向。此虽有回向之言。意取所回之善。十中前八成德。后二离过。九离凡十离小。后利他中。先总明。悲智双运为究竟道。于虚妄下。別显。文并易知。常勤修下一句。总结。(先辨所回善根竟。)
○第二摄将回向中二。初念修善根本因。法应回向。后正将回向。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净志愿菩提心力修诸善根时。作是念言。此诸善根.是菩提心之所积集。是菩提心之所思惟。是菩提心之所發起。是菩提心之所志乐。是菩提心之所增益。皆为怜愍一切众生。皆为趣求一切种智。皆为成就如来十力。作是念时。善根增进永不退转。
【疏】先经叙念时。次此诸下。正陈所念。初之五句。总显诸善。由菩提心。多闻积集。思惟义理。發起修行。志乐无厌。唯深唯广。皆为下三句。显菩提心三回向义。种智证于实际。即是菩提三心。回向三处也。后作是下。结。
○第二正将回向中。文为三別。初向众生及向菩提。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著业下。明向实际。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善根普施世间下。总结三种回向。今初分二。初回己修善。愿成资具以施众生。二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所集善根于念念下。复回此施。愿令众生具足财法。今初亦二。先总显要期。二別彰施行。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愿我以此善根果报。尽未来劫修菩萨行。悉以惠施一切众生。悉以回向一切众生。普徧无余。
【疏】所以偏愿成施行者。一则自具行缘。故云修菩萨行。二则众生现益。故云惠施一切。三则檀为行首。举一例余。四则此一施行.具一切行。
○二別彰中。先愿成外施。后愿成内施。以情非情而为内外。今初。
愿令阿僧祇世界珍宝充满。阿僧祇世界衣服充满。阿僧祇世界妙香充满。阿僧祇世界庄严具充满。阿僧祇世界无量摩尼宝充满。阿僧祇世界妙华充满。阿僧祇世界上味充满。阿僧祇世界财货充满。阿僧祇世界床座充满。盖以宝帐。敷以妙衣。阿僧祇世界种种庄严宝冠充满。
假使一人尽未来劫常来求索。以此等物而惠施之。未曾厌倦而有休息。如于一人。于一切众生悉亦如是。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无虚偽心。无希望心。无名誉心。无中悔心。无热恼心。但發专求一切智道心。一切悉舍心。哀愍众生心。教化成熟心。皆令安住一切智智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尽未来劫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
【疏】分四。一显施广大。各僧祇故。二假使下。辨施无限。长时多田。随求无厌故。三佛子下。明施殊胜。离过顺理故。文有十句。前五离过。追悔不已。则生热恼。后五顺理。前二大智。后三大悲。四又佛子下。结成二行。谓由回向行。以成施行。
○第二内施。文四。初对一田显施广大。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为一众生故。欲令阿僧祇世界宝象充满。七支具足性极调顺。上立金幢金纲弥覆。种种妙宝而为庄严。以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宝马充满。如龙马王。种种众宝庄严之具而严饰之。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伎女充满。悉能敷奏种种妙音。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男女充满。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己身充满。發菩提心而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己头充满。起不放逸心而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己眼充满。而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己身血肉及以骨髓充满其中。心无顾恋。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自在王位充满其中持用布施。愿令阿僧祇世界奴仆作使充满其中持用布施。
【疏】谓一众生。即施多事。各僧祇故。
○二以一例余彰施无限。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种种诸物。尽未来劫安住广大一切施心。施一众生。如一众生。尽众生界一切众生皆如是施。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一世界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以是等物施一众生。如是给施一切众生皆令满足。如于一世界。于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
【疏】先举人例人。佛子下。举处例处。总收其义。有六无限。一物。二时。三心。四田。五施。六处。
○三结成所作。
大悲普覆。终无间息。普加哀愍。随其所须供给供养。不令施行遇缘而息。乃至不于一弹指顷生疲倦心。
【疏】结成所作。该六无限。一处徧法界故普覆。二时尽未来故无息。三田尽生界而加哀。四施随所求而满足。五物该种种行不息。六心住大施而无疲。
○四显施殊胜离过成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生于此心。所谓无著心。无缚心。解脱心。大力心。甚深心。善摄心。无执心。无寿者心。善调伏心。不散乱心。不妄计心。具种种宝性心。不求果报心。了达一切法心。住大回向心。善决诸义心。令一切众生住无上智心。生大法光明心。入一切智智心。
【疏】有二十心。初一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一十九心。一不染施行。二不为施缚。三由遮前二故得解脱。四违缘不倾。五诣甚深理。六无相善摄。上六皆巧便殊胜。次五清净殊胜。初句总。总无二执故。下四別。初句无我执。余三无法执。一不取法相故。二了唯心性故。三见性空故。次有三心。即安住殊胜。初句为总。菩萨种性。万行齐修。皆可贵故。二心为別。无瑕而明故。次有二心即回向殊胜。善决诸义。具三回向故。次有一心。即意乐殊胜。悲愍一切故。后之二心。依止殊胜。依菩提心故。初句因。后句果。上显施中广大无限。即事业殊胜。具上七胜。檀度行成。(【钞】故唯识云。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以上释经。文同符契。)
○第二回上施行.愿令众生具足财法中。文分为三。第一慈悲回向。二又劝众生下。劝物回向。三又以诸善如是回向下。究竟回向。今初分三。初正明回向。二明回向所为。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悲愍下。结其成益。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所集善根。于念念中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财宝丰足.无所乏少。愿一切众生成就无尽大功德藏。愿一切众生具足一切安隐快乐。愿一切众生增长菩萨摩诃萨业。愿一切众生成满无量第一胜法。愿一切众生得不退转一切智乘。愿一切众生普见十方一切诸佛。愿一切众生永离世间诸惑尘垢。愿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平等之心。愿一切众生离诸难处.得一切智。
【疏】先总标。后所谓下。別显十愿。初一丰财。以财施故。余皆具法。积善本故。文意总显。
○第二回向所为中二。先牒前起后。后为令下。随义別显。总有一百一十句。文分为二。前七十二句。令成行布。修因至果。后三十八句。令成圆融。因圆果满。此二无碍为回向意。亦是前自分。后胜进。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發欢喜心。
为令一切众生得利益安乐故。为令一切众生得平等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能舍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一切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欢喜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永离贫穷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一切财宝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无数财宝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普施无量施一切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尽未来劫无断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一切悉舍无悔无恼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悉舍一切资生之物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随顺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摄取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广大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舍无量庄严具供养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无著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平等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如金刚极大力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如日光明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摄如来智施心故。
【疏】前中六。初二十一句。为令修善趣贤首位之行。然纯明施行。末云。摄如来智施行者。照三轮空。离诸分別。同菩提故。(【钞】善趣贤首位之行者。圆融十信位也。)
为令一切众生善根眷属具足故。为令一切众生善根智慧常现在前故。为令一切众生得不可坏净心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最胜清净善根故。为令一切众生于烦恼睡眠中得觉悟故。为令一切众生灭除一切诸疑惑故。为令一切众生得平等智慧净功德故。为令一切众生功德圆满无能坏者故。为令一切众生具足清净不动三昧故。为令一切众生住不可坏一切智智故。
【疏】二十句。成种性位中修行。(【钞】种性即十住。)
为令一切众生成满菩萨无量清净神通行故。为令一切众生修集无著善根故。为令一切众生念去来今一切诸佛心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出生清净胜善根故。为令一切众生灭除一切魔所作业障道法故。为令一切众生具足无碍清净平等功德法故。为令一切众生以广大心常念诸佛无懈废故。为令一切众生常近诸佛勤供养故。为令一切众生广开一切诸善根门普能圆满白净法故。为令一切众生无量心广大心最胜心悉清净故。
【疏】三有十句。令成解行位中修行。第十云无量者。四等也。(【钞】解行虽通三贤。今正取行向二位故。故解行發心。在于十行。方發回向心故。)
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清净等施心故。为令一切众生奉持诸佛尸波罗蜜等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得大堪忍波罗蜜故。为令一切众生住精进波罗蜜常无懈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无量定能起种种神通智故。为令一切众生得知一切法无体性般若波罗蜜故。为令一切众生圆满无边净法界故。为令一切众生成满一切神通清净善根故。为令一切众生住平等行。积集善法悉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善入一切诸佛境界悉周徧故。
【疏】四令成十地位中修十度行。七云满无边净法界。此通事理。故曰无边。是方便度也。八成满神通。即是大愿。九住平等。方可名力。十入佛境。是谓智圆。
为令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善业果报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了达诸法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了达实义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修诸胜行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一切菩萨大愿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证得一切功德智慧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一切同体善根.回向出生一切智乘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见一切佛而无所著普圆满故。
【疏】五有十句。令成等觉位中修行。故皆有普言。
为令一切众生具诸相好功德庄严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得六十种音声。發言诚谛皆可信受。百千种法而以庄严。如来无碍功德妙音悉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十力庄严无碍平等心故。为令一切众生得一切佛无尽法明.一切辩才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得无上无畏人中之雄师子吼故。为令一切众生得一切智.转不退转无尽法轮故。为令一切众生了一切法.开示演说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以时修习清净善法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导师无上法宝等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于一庄严无量庄严大庄严诸佛庄严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等入三世所有境界悉周徧故。
【疏】六有十一句。令成佛果位中行。言六十种音者。第十回向。有而不具。至文当知。密迹力士经第二具说。庄严论亦引此经。而云百千种法而以庄严者。不思议法品云。如来具足六十种音声。一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有无量百千清净之音以为严好。即其事也。复有处说六十四音。以声有八转。谓体.业.具.为.从.属.于.呼。是八转声。各具八德。所谓调和声。柔软声。谛了声。易解声。无错谬声。无雌小声。广大声。深远声。八八则有六十四种。(【钞】复有处说者。瑜伽等说。八转者。疏文但举唐言之名。今兼显梵音。西域国法若欲寻读内外典籍。要解声论。此八转声。方知文义分齐。一补卢沙。此是直指陈声。如人斫树。指说其人。即今体声。二补卢衫。是所作业声。如所作斫树。故云业也。三补卢崽拏。是能作具声。如由斧破。故云具也。四补卢沙耶。是所为声。如为人斫。故云为也。五补卢沙𫖰。(丁可反。)是所从声。如因人造舍等。故云从也。从即所因故。六补卢杀婆。是所属声。如奴属主。故云属也。七补卢铩。(所戒反。)是所于声。如客依主。故云于也。于即依义。瑜伽第二.名上七种为七例句。以是起解大例。故唯有梵语。声论八转。更加醯补卢沙。是呼召之声。故云呼也。然此八声各有三种。一男声。二女声。三非男非女声。此上且约男声说之。以梵名丈夫为卢沙也。是八转声者。即八梵音。贤首品已明。今当重说。一调和者。谓大小得中故。二柔软者。言无粗犷故。三谛了者。亦云最好。如迦陵频伽等故。四易解者。亦云易了。言辞辩了故。五无错谬者。亦云不误。言无错误故。六无雌小者。亦云不女。其声雄朗故。七广大者。亦云尊慧。言无战惧故。八深远者。脐轮發生故。如来具此八八之音。)四云无尽法明者。第八地云。如来法明有无量转等。第十云。一庄严者。无二相故。以一庄严严一切故。无量庄严者。众多差別故。大庄严者。称法界故。若依若正。皆具此严。(【校】上钞即今体声。今.纂要误作令。兹据嘉兴藏续藏改正。)
○第二三十八句。明圆融行。因圆果满。明位位中有佛义故。若将此下属前佛果。则令果中有修菩萨行。遇善知识。便违正理。(【钞】若将此下。结弹异释。)
为令一切众生悉能往诣一切佛刹.听受正法无不徧故。为令一切众生智慧利益.为世所宗与佛等故。为令一切众生以一切智.知一切法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行不动业.得无碍果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所有诸根.咸得神通。能知一切众生根故。为令一切众生得无差別平等智慧.于一相法普清净故。为令一切众生与理无违.一切善根悉具足故。为令一切众生于一切菩萨自在神通.悉明达故。为令一切众生得一切佛无尽功德.若福若智悉平等故。为令一切众生發菩提心.解一切法平等一相无遗缺故。
【疏】文分为四。初十句。令众生于种性位因行圆满。四云行不动业得无碍果者。毁誉不动.则触境无碍。有云。其因有四。一就机法施。二无障碍愿。三悲心亡己.为物受生。四修法性镕融行。感三业皆无功用。尽众生界。同时普应。无所障碍。
为令一切众生了达正法.为世最上福德田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平等清净大悲.为诸施者大力田故。为令一切众生坚固第一.无能沮坏故。为令一切众生见必蒙益.无能摧伏故。为令一切众生.成满最胜平等心故。为令一切众生善能了达一切诸法.得大无畏故。为令一切众生放一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故。为令一切众生普修一切菩萨精进行无懈退故。为令一切众生以一行愿.普满一切诸行愿故。为令一切众生以一妙音.普使闻者皆得解故。
【疏】二十句。令解行位中。因圆果满。二云大力田者。谓于其中。种少善根。能坏大惑故。三云坚固第一者。悲智大愿。无能坏故。
为令一切众生悉能具足一切菩萨清净心故。为令一切众生普得值遇诸善知识.咸承事故。为令一切众生修菩萨行.调伏众生不休息故。为令一切众生以妙辩才.具一切音.随机广演无断尽故。为令一切众生能以一心知一切心.以一切善根等回向故。为令一切众生常乐积集一切善根.安立众生于净智故。为令一切众生得一切智福德智慧清净身故。为令一切众生善知一切众生善根.观察回向普成就故。
【疏】三。八句。令十地位中。因行圆满。晋经第一。名直心平等。即初证真如。此约离障。故云清净。二云见善知识生大欢喜。正顺初地。得见多佛。故云咸事。
为令一切众生得一切智.成等正觉普圆满故。为令一切众生得具足神通智.于一处出兴.一切诸处皆出兴故。为令一切众生得普庄严智严净一众会.一切众会皆严净故。为令一切众生于一佛国土普见一切佛国土故。为令一切众生以一切庄严具.不可说庄严具.无量庄严具.无尽庄严具.庄严一切诸佛国土普周徧故。为令一切众生于一切法.悉能决了甚深义故。为令一切众生得诸如来最上第一自在神通故。为令一切众生得非一非异一切功德自在神通故。为令一切众生具足一切平等善根.普为诸佛灌其顶故。为令一切众生悉得成满清净智身.于诸有中最尊胜故。
【疏】四十句。令成佛果圆满。八云非一非异等者。即十通中。无体性无作神通。以了一切为无为等非一异故。于一切染净自他等境。转变自在。相即相作而非一异。业用无碍。又非一异。应成四句。如十忍品说。(【钞】又非一异者。一非一。二非异。三非非一非非异。四非亦一亦异。十忍当说。)然上诸义。望一一位。各有所由。恐厌繁文。举其大略耳。又行布圆融无碍。不可定执。
○第三结其成益。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悲愍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咸令清净。
远离悭嫉。
受胜妙乐.具大威德。
生大信解。
永离嗔恚及诸翳浊。
其心清净。质直柔软。无有谄曲.迷惑愚痴。
行出离行.坚固不坏。
平等之心.永无退转。
白净法力.具足成就。
无恼无失.善巧回向。
常修正行.调伏众生。
灭除一切诸不善业。
修行苦行一切善根。(【校】坚固不坏.永无退转.具足成就.纂要各各连下为句.误。案晋译云。所行坚实.不可沮坏。得不退转平等之心。白净法力.皆悉成就。)
【疏】成益中二。先结前生后。后咸令下。別显益相。文有十三句。显二种生。摄一切德。初之三句。显胜妙生。二句为因。一句为果。清净者戒.受人天身。离悭者施.有大财位。人天财位。即胜妙生。有大威德。后之十句。显功德生。功德生者。即决定胜道。有人天中具大财位。无信解等。非功德生。一生大信解。拣异邪小。二永离三毒障。翳即痴。浊即是贪。亦兼余障。故致诸言。三其心下。即离毒之德。初句为总。质直下別。由离嗔故.质直柔软。由离贪故.无有谄曲。由离痴翳故。无有迷惑愚痴。四修真定慧为出离道。五运同体悲为平等心。六入无漏因为白净法。七由离前过.不恼众生。自行无失.兼能回向。八自他兼利。九灭除恶因。十修行善本。(【钞】初之三句者。即前十度章中。引唯识释。前三为增上生道。感大财体及眷属故。其胜妙生.即增上生。名异义同。后三决定胜道。)
○第二劝物回向。
又劝众生令其修集。普为含识具受众苦。以大智眼观诸善根。知其悉以智慧为性。方便回向一切众生。为令一切众生悉得安住一切清净功德处故。为令一切众生悉能摄受一切善根.知诸功德性及义故。为令一切众生普净一切诸善根故。为令一切众生于福田境界中.种诸善法.心无悔故。为令一切众生普能摄受一切众生.一一皆令趣一切智故。为令一切众生普摄一切所有善根.一一皆与平等回向而相应故。
【疏】中二。先令悲智双行而成回向。后为令下。明回向意。意通能所。约能。菩萨为此故教。约所。教其当如是为。文有六句。二中。性即体性。义即所以。通于理事。
○第三究竟回向。
又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究竟安隐。愿一切众生究竟清净。愿一切众生究竟安乐。愿一切众生究竟解脱。愿一切众生究竟平等。愿一切众生究竟了达。愿一切众生究竟安住诸白净法。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愿一切众生善调其心。愿一切众生具足十力调伏众生。
【疏】上来展转回向。以随宜故。或通因果。世及出世。今回向既终。惟愿得成究竟之果。安隐者。无障恼故。安乐者。唯寂灭故。
○第二回向实际。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著业。不著报。不著身。不著物。不著刹。不著方。不著众生。不著无众生。不著一切法。不著无一切法。
【疏】先牒前随相。后不著下。正显离相。十句五对。一己业因果。二自己身财。三起行方处。四所化众生。五所回行法。亦通一切。不著一切法者。了法空故。不著无一切者。空亦空故。
○第三总结三种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以此善根普施世间。愿一切众生成满佛智。得清净心。智慧明了。内心寂静。外缘不动。增长成就三世佛种。
【疏】近仍前起。谓即上离相不碍随相。远结上文。普施世间.即向众生。愿生成佛。即向菩提。得清净心下。即向实际。成就三世佛种.即总结三种回向之能。(二摄将回向竟。)
○大文第二回向成益。即此行所成广大之德。有四佛子。即为四段。第一佛子。成因位广大德。第二佛子。果位清净德。三会违自在德。四相尽平等德。前之二段.即随相益。后之二段.即离相益。又初一现成德。次一当成德。此二因果一对。三是会相德。四是得实德。此二会违摄法对。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回向之时。超出一切.无能过者。一切世间所有言辞.悉共称赞.亦不可尽。普修一切菩萨诸行。悉能往诣一切佛土。普见诸佛.无所障碍。又能普见一切世界菩萨所行。以善方便为诸众生分別诸法甚深句义。得陀罗尼.演说妙法.尽未来劫.无有断绝。为众生故.念念于不可说不可说世界.犹如影像.普现其身.供养诸佛。念念严净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国土.悉令周徧。修行严净佛刹智慧而无厌足。念念令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众生.清净成就.平等满足。于彼一切诸国土中.勤修一切诸波罗蜜.摄取众生.成就净业。得无碍耳.于不可说不可说诸佛世界.一一如来所转法轮.听闻受持.精勤修习.不生一念舍离之心。住无所得无依止无作无著菩萨神通.于一刹那一弹指顷.分身普诣不可说诸佛世界.与诸菩萨等同一见。
【疏】先牒成益之时。显正修时。即成此益。后超出下。正显。显有十二句。初二为总。初句显深。无能过故。后句显广。叹不尽故。后十句別。摄为五对。初二所行所见对。行中。初行行。后诣刹。所见中。初见果。后见因。二说法深广对。事理善巧.故法义甚深。总持广包.辞辩无断。三为众生下。现身严刹对。于严刹中。先果后因。四念念令下。成就摄生对。初成就。后于彼下。摄取。五得无碍下。远听速往对。初明远听。听必修行。后住无得下。速往。往皆无得。不假静虑.故曰无依。不起加行.故云无作。不染通境.故云无著。依此无依。故能刹那顿现。等同一见者。诣刹虽多。道风无异。
○第二果德清净。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习菩萨行时。尚能成满无量不可说不可说清净功德。忆念称赞所不能尽。况复得成无上菩提。一切佛刹平等清净。一切众生平等清净。一切身平等清净。一切根平等清净。一切业果平等清净。一切众会道场平等清净。一切圆满行平等清净。一切法方便智平等清净。一切如来诸愿回向平等清净。一切诸佛神通境界平等清净。
【疏】文分为二。一牒现况当。谓结前因德。尚尔无尽。况当成果德。岂可量耶。二悬解当相。谓成果之状.畧举此十。前六果相圆备。后四举因显果。谓此果满。由因圆故。皆言清净者。无染不尽。云平等者。无理不证。染净皆虚。故云平等。净符乎理。但云清净。此上因果德用。若非圆教诸位相摄。何容地前得斯无碍。
○第三会违自在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得一切功德清净欢喜法门。无量功德圆满庄严。
如是回向时。众生不违一切刹。刹不违一切众生。刹众生不违业。业不违刹众生。思不违心。心不违思。思心不违境界。境界不违思心。业不违报。报不违业。业不违业道。业道不违业。
【疏】自在德中二。初结前生后。此结有二。一近结上果德。果德无边。上言不尽。故云一切功德清净。二通结因果。以随相益竟。欲明得随相益。即有离相。故总结云。得一切功德。乃至圆满庄严。由此故有不违等也。二如是回向时下。正显会违之益。有十五对。大分为四。初十一对。法法相望无违。次二对世世无违。次一对世法无违。后一因果无违。即是总结。前中分三。初六对事事无违。次法性下二对。事理无违。三刹平等下三对。理理无违。今初。一依正。二业果。三王所。四心境。五业报。二是引业。此是满业。六正助无违。行前之思。方便造业。但名为业。思之所起身口意行.名为业道。以是思之所游履故。晋经名业迹。迹即道也。此之事事所以无违者。随性融故。缘起相由故。同一缘起义故。亦由后二段。令此无违。
法性不违相。法相不违性。法生不违性。法性不违生。
【疏】次二对理事无违者。初对约所相之法。论性相无违。后对约能相四相。辨性相无违。畧举一生耳。性不违相者。理能成事故。相不违性者。事能显理故。不动真际建立诸法故。不坏假名说实相故。
刹平等不违众生平等。众生平等不违刹平等。一切众生平等不违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平等不违一切众生平等。离欲际平等不违一切众生安住平等。一切众生安住平等不违离欲际平等。
【疏】三理理无违三对。一依正。二人法。三能所。证离欲际。即所证理。众生安住.即能证智。智冥于理。故二无违。
过去不违未来。未来不违过去。过去未来不违现在。现在不违过去未来。
【疏】二约世世。
世平等不违佛平等。佛平等不违世平等。
【疏】三约世法。
菩萨行不违一切智。一切智不违菩萨行。
【疏】四约因果。文并可知。
○第四相尽平等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得业平等。得报平等。得身平等。得方便平等。得愿平等。得一切众生平等。得一切刹平等。得一切行平等。得一切智平等。得三世诸佛平等。得承事一切诸佛。得供养一切菩萨。得种一切善根。得满一切大愿。得教化一切众生。得了知一切业。得承事供养一切善知识。得入一切清净众会道场。得通达一切正教。得成满一切白法。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疏】文分为二。初得平等离相益。二得承事一切佛下。明得不坏诸相益。第三依释结名。可知。
○大文第二辨位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回向。
则能摧灭一切魔怨。拔诸欲刺。
得出离乐。住无二性。
具大威德。救护众生。
为功德王。神足无碍。
往一切刹。入寂灭处。
具一切身成菩萨行。于诸行愿心得自在。
分別了知一切诸法。悉能徧生一切佛刹。
得无碍耳。闻一切刹所有音声。得净慧眼。见一切佛未尝暂舍。
于一切境界成就善根心无高下。于一切法得无所得。
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等随顺一切众生如是回向。
【疏】与益异者。成益约于位中。得果就其位满。有二十一句。初一牒前。后一总结。中间十九。摄为九果。一断染果。降魔怨.谓止恶缘。拔欲刺.断恶因也。二入证果。得出离乐.正证。住无二性.证因。三益生果。具大威德。即护生之因。四内外超胜果。谓内德外用。五往一切下.寂用无碍果。六具一切下.行愿广大果。七分別下.智通殊胜果。八得无碍下.见闻自在果。九于一切境下.修行具足果。初成就。后无得。
○第二重颂。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二十一偈。分三。初十一偈颂回向。次九偈颂成益。后一偈结赞。今初分二。初半偈颂所回善根。
【疏】余颂摄将回向。于中三。初三偈半。颂回己修善。愿成资具以施众生。
【疏】次五偈。颂复回此施。愿令众生具足财法。
【疏】三二偈。颂回向实际。
【疏】二颂成益中三。初二颂因德广大。
【疏】次五颂。果德清净。
【疏】后二颂相尽平等。畧不颂会违。上已委具。然颂三段。势少异前。前直语益。今兼显回向之因。
【疏】三结赞。可知。
【论】其颂总有四十二行。文义自具。不烦更释。随文释义者。何故名为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为明此第七方便波罗蜜。主太悲门。以六波罗蜜中所修智慧之力。入于生死海。随一切众生根品。同行利生故。故名等随顺。即如十住中。第七住大悲位。休舍优婆夷云。我有同行眷属。八万四千那由他。常居此园者是。大意云。同一切众生八万四千。及不可说烦恼。悉同行故。是此义也。亦是此位第七回向。与善财所见观音。是此位也。可知。如此一段回向。总有二十段经文。余十九段。文义自显。不烦更释。表法中。如善财知识。十住第七。以优婆夷休舍表慈悲位。十行第七位。表慈悲门。以满足王自化其身。作诸罪逆。捉来杀罚。以息众生恶逆。此十回向第七。即以观世音表慈悲位也。夫大教玄悠。文芳义广。法门名句.明白宛然。十十之数相从万万千千次第。不可以将小池而添巨海。未足以致其深。炷微灯而益日光。焉能资其远照。此经义弘言备。理具辞丰。且畧释大意。密智幽潜。聊申少趣。不可加余经之法相。滞此妙章。若得意修行者。理由定發。智以理明。悲借愿兴。行成愿發。理弘智博。愿广悲宽。佛种因此而生。法界以斯缘济。都结如此。余义如文。(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五十五
○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长行中亦二先位行。后位果。初中亦三.今初牒名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