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七十二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三)
佛子。菩萨随顺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
【疏】论意总结前三。故云前三种事成就。方能安住此地。(【钞】总结前三者。即一法师方便成就。二智成就。三入行成就。)
○大文第四明说成就。亦摄善法行。辩才饶益。多同彼故。文中二。先牒前总显。
住此地已。了知众生诸行差別。教化调伏.令得解脱。
【疏】谓了心行。方善说故。(【钞】先牒前者。住此地已。名为牒前。了知已下。即是总显。先了心行。后教化调伏。令得解脱。即是善说。)
○后广显说成。有三成就。一智成就。谓知法。知器。知化仪故。二口业成就。能起说故。三法师自在成就。得陀罗尼等。成彼德故。各有佛子以为拣別。今初。
佛子。此菩萨善能演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菩萨乘法。如来地法。
一切行处。智随行故。
能随众生根性欲解.所行有异.诸聚差別。亦随受生烦恼眠缚诸业习气而为说法。
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于其乘而得解脱。
【疏】分二。先明随所知之法。二一切下。随所依之器。此二何异前文智成入成。前二各別而知。今此总收。以法逗器。今初所知法。即三乘一乘解脱差別。各含教证。教道以将化生。令器熟故。证道以将度生。令得解脱。正体度故。(【钞】此二何异下。问答料拣。先问。后前二下答。谓若前二別知智成。如別知本草。別明入成.如別知脉经。今此依脉知病。授本草药。教道以将化生者。文无教证。故各含之。其教证言。在前总中。教化调伏.即是教道。令得解脱.即是证道。此三乘中。皆具此二。)二随所依中。文有三节。初总明。次能随下。別显。后令生下。结益。论主通收为七种器。一说所说法对器。自释云。随应度者。授对治法故。即总中二句。下句是说所说法。上句即所对之器。別中初能随。及后而为说法。即上说所说法。中间根等诸林。即是所对之器。于中准论经。众生下有心字。即是心稠林。通为五种器。初众生心根性欲解。明所说法成器。谓十一林之中。此五正显已成信等法器。可随根欲等说。故別显之。二所行有异。含其二义。一约能行之行.名种种异行器。即上根等能行。二所行之境。即上根等所行。名譬喻器。总喻上五故。如世稼穑。具五因缘。彼所种物。成就堪用。一有心物。二有根益其生力。三有可生性。四含润欲發。五决定可生。喻上心等。故云譬喻。四诸聚差別者。即定不定根转器。亦通上根等。五亦随下。随辞辩器。以彼生烦恼业熏难舍。要作同行巧辩。方能化故。三结成益。即随乘因。能乘出器。以上诸义。不离自乘解脱故。(三结成益下。即第七器。言以上诸义。不出自乘者。上六器义。不出三乘。)(一智成就竟。)
○第二口业成就。曲分为二。先总明具说之德。二正明口业成就。今初。
佛子。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
【疏】今初亦是智成就。以具法师行.即是智故。而言说者。护如来法藏。通于说故。斯则内持于智。外口说故。何名具法师行。深妙义中。具二十种功德故。一知时。二正意。三顿。四相续。五渐。六次。七句义渐次。八示。九喜。十劝。十一具德。十二不毁。十三不乱。十四如法。十五随众。十六慈心。十七安隐心。十八怜愍心。十九不著名利。二十不自赞毁他。广释如论。(【钞】今初亦是下。义有两兼故云亦是。而智先已说。此中之智为成口业。故论但云.口业成就。广释如论者。以文多稍易。非正释经。故略指耳。今具出之。论二十德。分之为二。前十五种。是随顺说。外顺说仪故。后之五德。是清净说。内心无过故。前十五中。初言时者观察物心。无留难时而为说法。论云。是中时者。无八难故。如偈说云。如王怀忧恼。病恚著诸欲。险处无侍卫。谗佞无忠臣。如是八难时。智臣不应语。心王亦如是。非时不应说。释曰。论但两偈。更无解释。今当释之。前一偈半是喻。但半偈合。王喻众生。于所说法。取舍自在故。一如人忧恼言不入心。众生忧恼。法不入心。二病苦。喻众生有苦。法不入心。三恚.四欲。可知。五险处。喻八难处。六无善法。为无侍。七恶友谗佞。八无善友忠臣。此八皆为法之难。二正意者。论云。正威仪住。非不正住。此义云何。自立他坐.不应为说法。如是等事。如戒经中广说。何以故。诸佛菩萨敬重法故。以恭敬故。令他生尊重心。闻法恭敬。摄心听故。三顿。四相续。论云。顿者。是菩萨正意。为一切众生。说一切离悭法垢故。释曰。说一切法.是法顿也。离悭法垢故。即心顿也。生多法广.事虽难尽。但舍悭垢。即名顿矣。论云。相续者。说无休息。舍诸法中嫉妒意故。释曰。说无休息者。说相续也。舍嫉妒意。心相续也。事难常俱。但舍妒心。即名相续。五渐。六次。七句义渐次。论云。渐者。如字句次第说故。释曰。此约教明。论云。次者。如字句次第。义亦如是说故。释曰。此依义也。论云。句义渐次者。说同义法。不说不同义法故。释曰。此依行法次第说。亦可于前教及义中。说同义法。不说不同义法。是义云何。如四谛中。苦说有作。集灭道中亦说有作。苦说无作。集灭道中亦说无作。如是一切。不相间杂。故曰同义。八示。九喜。十劝。论云。示者。示所应示等故。释曰。如小乘根。应示小等。等者。授所应授。照所应照等。论云。喜者。喜所应喜等。量宜开晓。令欢喜故。论云。劝者。怯弱众生。劝令勇猛故。十一具德者.现智比知。阿含所证具说故。释曰。现比一对。情意分別。教证一对。约境分別。备此四种能说之德。故云具德。十二不毁.至第十五。论云。不毁者。随顺善道说故。释曰。说能随顺出世之道。论云。十三不乱者。不动不杂。正入非稠林故。释曰。此明说能顺理。不动者。言不太浅。太浅失理。名之为动。不杂者。说不太深。不杂深隐。言正入者。显前不动。言能显理。令人正入。非稠林者。显前不杂.语不深隐。不如稠林.难见知故。论云。十四如法者。具说四圣谛故。释曰。谓说称于四谛法相。能令人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故。论云。十五随众者。于四众八部。随所应闻而为说法故。释曰。此明说顺于人。故论总结云。如是十五种相。菩萨随顺利益他.说一切法故。后之五种是清净说者。谓十六慈心下是。论云。慈心者。于怨众生。起慈心说法故。释曰。怨多嗔故。论云。安隐心者。于恶行众生中。起利益心说法故。释曰。恶行必当受大苦故。论云。怜愍心者。于受苦乐放逸众生中。起怜愍利乐心说法故。释曰。于受苦者。愍其现苦。于受乐放逸者。愍其当苦。论云。不著名闻利养者。心不希望。常行远离故。释曰。未得不悕。已得能离故。论云。不自赞毁他者。离我慢嫉妒随烦恼。为众生说法故。释曰。随缘现起。名随烦恼。以离我慢。故不自赞。以离嫉妒。故不毁他。论结云。如是五种相。菩萨自心清净故。论又总结云。具此二十事。能作法师。是名住大法师深妙义中。)涅槃具七善知。名大法师。与此略同。慈氏论说。具十德者。名大法师。摄义具足。一善知法义。二能广宣说。三处众无畏。四无断辩才。五巧方便说。六法随法行。七威仪具足。八勇猛精进。九身心无倦。十成就忍力。会之亦同。
○第二正明口业中。先略明。后广显。今初。
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无暂舍离。何等为四。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
【疏】先显名体。谓外由菩萨美妙言辞而演法义.名四无碍辨。内由智起.名四无碍智。次辨体者。此智即无漏后得为体。故云善巧。即上知法知机智也。义无碍解。或通正体。(【钞】次辨体者。重取善巧智字以为辨体。义无碍下。随难別释。义名所以。知是差別.即后得智。无心照理.即通正体。)次此菩萨下。约位显胜。以初地分得。此地任运。故无暂舍。后何等下。征列名字。智缘法等无拘碍故。法等皆智境界。从境分四。(上释名中。但释辩智。今释无碍。)一法者。法体。谓法自体。有轨持故。即二空所摄.即真之俗境。故论云。远离二边。生法所摄。如色碍相等。(一法者下。別释四名。然唯识云。法无碍智。缘能诠教法为境。义无碍智。即于所诠。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辞无碍智。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乐说无碍智。缘机巧说为境。今之本论。释法无碍。不局能诠。故云法体。如色碍相。然论一时列名。云是中四无碍境界者。一法体。二法境界体。三正得与众生。四正求与无量门。后方牒释。今疏四中。文皆三节。一牒经举论立名。二谓字下。是疏释论。三故论云下。举论牒释。今初法中。论牒释内。以色从缘集。非定断常。故离二边。辨俗异真。云生法所摄。即二执所依之法。言如色碍相者。正出法体。)二义者。法境界体。谓于法体上差別境义。即上二空所摄真谛之境。故论云。即彼远离二边生法所摄中。如实智境界故。然得此真智者。由菩萨于生法二执所摄境中。以智安住。求彼色等。但是处妄。即俗而真。是彼色等之中別义。上即远公之意。其犹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亦可不约二谛。法约自体。义约差別。谓十一色等。虚妄分別之相。即是別义。言如实智者。称事实也。(言如实下.解妨。妨云。若义亦俗谛。何名如实。答云。约如事实。)三辞者。正得与众生。谓得彼方言。与他说故。故论云。于彼如实智境中。随他所喜。言说正知。此释正得。随他言说正知而与故。此释与众生。四乐说者。正求与无量门。谓乐说乃辞中別义。七辩剖析.名无量门。论云。于彼随他所喜言语正知。无量种种义语。随知而与故。(正求与者。邪求不与。)
【论】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者。明佛为正觉之体。无分別故。明如来所有出生灭度度众生。及转法轮。总是菩萨道故。已下如文自明。各依四智所转法轮。皆有所归。以法无碍智。总辨法身平等自性之理。以义无碍智。能辨诸法总別同异。以辞无碍智。所说无错谬。以乐说无碍智。所说诸法无有断尽。以如是四智。转一切法轮。不离此也。如阿耨池。流出四河。润诸世间。生诸草木。各有差別。而体不离。一水四河。思之可见。
○二广显中。理实此四.通该一切。且约圆数。以列十门。各有复次。论云。后五是净者。谓三乘行果。则显前五是三乘教理。通于染净。言十者。一依自相。谓知事法。体各殊故。二依同相。谓知理法。若性若相。各有同理故。三行相。此约时辨法。三世迁流故。上三知义。即是所诠。四说相。此知教法。上四皆约所知。五智相。此约能知。六无我慢相。此约所离明净。七小乘大乘相。此约所行。上二通辨诸乘行果。后三別约一乘。八菩萨地相。此约因行。后二知果。九如来地相.约体。十作住持相.约用。然十中。法义则別。后二多同。皆辞则说于法义。乐说乃辞中別义。亦有以辞说于法。乐说说义。十中皆四无碍。即四种相。今初自相。
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义无碍智.知诸法別相。辞无碍智.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
【疏】自相有四种者。一生法自相。谓知色是变碍相等。(【钞】一生法自相者。论标名也。谓知色下。疏释。世法集起。故名为生。自性门中。辨此生法。名生自相。下三例然。)二义者。差別自相。谓知色有十一处等。上二约总別以分法义。后二同体义分。(二义下。论立名。谓知下。疏释。即生法之中差別也。十一处者。五根五境。及法处所摄色也。上二下。疏结前生后。然上诸义。论无重释。)三想坚固自相。想者。起言所依。亦以慧心。取彼二种相故。一随自所觉诸法相。二随彼彼所化言辞所宜相。以所觉法。随彼言辞。为彼生说。说无错谬。名为坚固。论经云。不坏者。坏即错也。(三想坚固下。是论立名。想者下。疏释。即论重释中意。)四彼想差別自相。想义同上。但以次第不息。以多异名。坚固彼义。令他爱乐。名不断尽。(四彼想下。论立名也。想义下。即疏释。亦论重释中意。)此自相一门是总。故论前总中。亦依此释。诸经论中。亦多依此。
○第二同相。约性与相。分于法义。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性。义无碍智.知诸法生灭。辞无碍智.安立一切法不断说。乐说无碍智.随所安立不可坏无边说。
【疏】一一切法同相。谓诸法同以无性为自性故。(【钞】初知法。先论立名。谓字下。疏释。论无重释。)二有为法同相。同生灭故。谓观无常门生灭相。得入初句法无我性。故无我智境得成。是则生灭是常义也。(若准推无常门.入初无性。亦是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今以经中法尚无自性。即是常也。义明生灭。是无常也。故以无常生灭。是无性常家义用。三辞。四辨。准此可知。)三一切法假名同相。故云安立。所立之法.已是假名。更以言诠假名而谈.名不断说。四假名假名同相。谓不坏前假名。更能以异异无边假名说。故重言假名。
○第三行相中。约三世以分法义。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別。义无碍智.知过去未来法差別。辞无碍智.于去来今法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于一一世无边法明了说。
【疏】一生行相。现法缘生故。设知过未。亦名现在。以三世皆是当世现在故。故论云。过去未来。彼彼世间摄受故。二已生未生行相。设知现在。亦名过未。以现是过家未。未家过故。是则当世而知名法。逆见过未。能知现在.是则名义。为菩萨智境。(【钞】云何逆见过未。知现在耶。见过去法谢。未法未生。则知现在。从未而生。必当谢灭。)三物假名行相。总说三世之物不谬故。四说事行相。然所说事。不出三世总相物中。故云一一世。但曲明异异事法。故云无边法明。
○第四说相中。约本释以分法义。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法差別。义无碍智.知义差別。辞无碍智.随其言音说。乐说无碍智.随其心乐说。
【疏】一修多罗相。故但云法。二解释相。所以名义.三随顺相。随类言音故。四相似说相。谓随心乐闻何法。宜何譬喻。说似彼心故。
○第五智相。约法类以分法义。
复次法无碍智.以法智知差別不异。义无碍智.以比智知差別如实。辞无碍智.以世智差別说。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
【疏】一现见智。二比智。比即类也。然所知境。即是二谛。法比等智。是无碍体。从体立称。不同前后。又法比等智。通于大小。四无碍智。唯局大乘。故涅槃说。唯菩萨有。声闻设有。少故名无。若就二智所观。并通大小。约能观智。唯局大乘。于大乘中。依观所取能取以立法类。一法智观如。故云现见。谓观差別二谛。同如不异故。(【钞】同如。即是不异所以。)二比智。即观前能观如实分別之智。类余亦尔。类何等耶。比知如前差別。即如实故。三欲得方便智。谓此是相见道。依真假说。后得智摄。故云世智。若欲得第一义。假说以为方便。四得智。谓虽以世智说。而与第一义相应。非颠倒异。方名乐说。故云善巧。可以证得第一义故。
○第六无我慢相中。约真俗以分法义。
复次法无碍智.知诸法一相不坏。义无碍智.知蕴界处谛缘起善巧。辞无碍智.以一切世间易解了美妙音声文字说。乐说无碍智.以转胜无边法明说。
【疏】一第一义谛无我。故云一相。言不坏者。不坏无我故。若言我知无我。我证无我。则坏无我。以有能所故。二世谛无我。故云蕴等。迷蕴著积聚我。迷界著异因我。计种族別故。迷处著欲我。计为生门。能受入故。迷谛缘起著作我。皆明因果有造作故。并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随顺观察世谛缘生无实以为对治。得入第一义法无我。名善巧方便。故蕴界等。是菩萨智境所治之我。(【钞】迷五蕴者。以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故迷积聚为蕴。谓有我人。亦谓聚色以为色蕴等。迷十八界者。约法我。六根六尘。生识正因。因各异故。有此法我。若外道计中。有人我以为异因。使知尘等。迷十二处者。迷于六入。根尘相顺。眼见色等。遂生贪著。则有法我。或谓神我。于中能著。犹如一人在于六向。见色闻声等。迷谛缘者。迷于四谛十二因缘。皆谓以因能作果故。人我可知。故疏双结。并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随顺下。上辨所遣之病。即是我慢。此下辨能遣之药。即是无我。观世缘生。故无有实。无实即实。为第一义故。上六地论云。随顺观察世谛。入第一义。从故蕴界下。结成蕴等为智之境。)三说美妙无我。惬情称美。顺理为妙。四说无上无我。故云转胜。辞中差別。故曰无边法明。(【校】上钞遂生贪著。著.纂要续藏金陵本误作者。据嘉兴藏南藏改正。)
○第七大小乘相中。约权实以分法义。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乘平等性。义无碍智.知诸乘差別性。辞无碍智.说一切乘无差別。乐说无碍智.说一一乘无边法。
【疏】一观相。谓一观不异。唯一事实故。(【钞】唯一事实者。即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二性相。就彼根性。有三乘故。三解脱相。会彼三乘。同归一实。解脱相中。无差別故。论云。依同解脱不惧者。法华云。今我喜无畏。但说无上道故。(三乘同归一实者。第一经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又第三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三周之经。皆是会三方便。归一真实。解脱相者。第三经药草喻品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即解脱中无差別也。又第二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则一切解脱。三乘同归也。法华云下。释成上论。亦方便品。先有一偈云。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释曰。此偈则明如来有畏。畏其谤故。次即云。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四念相。即开方便门。随机念异。心行不同。以多法明.说诸乘法。然皆为一事。故论云。随顺解脱。(即开方便有二义。一于一佛乘。分別说三。名之为开。即初施权。故信解品末云。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別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等。是也。二开者。开除开發。故第四经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斯即说三为方便。名之为开。即然皆为一事下疏是也。第一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亦即长行中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又云。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即其文也。故引论明随顺解脱。即方便多门。皆顺解脱也。)
○第八菩萨地相中。约地体相.以分法义。(【钞】第八菩萨地相者。说地体为法。地相为义。三辞者。说相不违体。四乐说者。说相随机。此之体相。即证教二道。亦即前义说二大。亦即不可说及可说义。总收一品之意。广如本分。及请分中。)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菩萨行。智行。法行。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十地分位义差別。辞无碍智.说地道无差別相。乐说无碍智.说一一地无边行相。
【疏】一智相。一切菩萨行者。总标也。何者是耶。谓所证法行。能证智行。何以此二名菩萨行。以智契如故。故经云。智随证。论云。观智说故。此菩萨行。即十地智体。二说相。谓体虽一智。相有十地分位故。然此分位.由心差別。故论云。十地差別者.谓心。而名说相者.约口言也。以论经云。义无量者。说十地差別。故作是释。斯则异前义大。(【钞】斯则异前者。显义无碍.即是说大。前法无碍.是义大也。)三与方便相。谓巧说十地。授与众生。不颠倒教授。与地证道。无有差別故。(谓巧说十地者。释方便言。从授与下。释无差別言。乃有二意。一称机不倒.为无差別。二不违证道.为无差別。如鸟迹合空。)四入无量门相。入诸地相差別故。
○第九如来地相。约真应以分法义。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一念成正觉。义无碍智.知种种时种种处等各差別。辞无碍智.说成正觉差別。乐说无碍智.于一一句法.无量劫说不尽。
【疏】谓一法身相。即始本无二之法身。故云一念成正觉。(【钞】以始本无二释一念者。以起信云。谓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智。言一念相应者。即始觉与本觉相应故。彼论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正是始本无二相也。次上论释本觉竟云。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又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以始觉同于本觉。无复始本之异。于一念相应。亦是一念顿觉一切法故。故净名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余并可知。)二色身相。种种时者。随何劫中。种种处者。随何国土依报事。各差別者。随何等佛身正报事。三正觉相。通说正觉。十佛差別故。四说相。佛德无尽。故说亦无尽。
○第十作住持相。约诸佛能说德。所说声教。以分法义。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语.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辩才.方便.转法轮.一切智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如来随八万四千众生心行根解差別音声。辞无碍智.随一切众生行.以如来音声差別说。乐说无碍智.随众生信解.以如来智清净行圆满说。
【疏】一觉相。即作住持德。觉法性相故。语者。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此能说法故。十力.破魔憍慢。无畏.伏外道。不共.异二乘。慈悲.故常说。辩才.故能说。方便者.随顺物机。转法轮者.正说。此上皆一切智智随证。二差別相。知佛随心种性等.差別声教故。三说相。用前音声差別说故。四彼无量相。异异说故。随信解者。示现菩萨无尽乐说故。以如来智等者。诸佛法身.以利生为行。此行合智故。无垢清净。不可破坏。故云圆满。此地分得。故用之而说。(二口业成就竟。)
○第三法师自在成就中二。先牒前标后。
佛子。菩萨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无碍智。得如来妙法藏。作大法师。
○二正显成就。有四种事。一持成就。得不失故。二说成就。巧能演故。三问答成就。断疑网故。四受持成就。更受胜法故。则前三自分。后一胜进。又前一释得妙法藏。后三释作大法师。于此四种。皆无缚著。即摄第九回向也。今初。
得义陀罗尼。法陀罗尼。智陀罗尼。光照陀罗尼。善慧陀罗尼。众财陀罗尼。威德陀罗尼。无碍门陀罗尼。无边际陀罗尼。种种义陀罗尼。如是等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皆得圆满。以百万阿僧祇善巧音声辩才门而演说法。
此菩萨得如是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已。于无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已不忘。以无量差別门为他演说。
【疏】分二。初列十持。持先已得。后此菩萨得如是下。用前十持。持当所得。今初。先列十持。并从所起业用立名。初三起意业。次三起身业。后四起口业。一持义。二持教法。三持能知智。四善软者。慈光摄受。五刚强者。善慧降伏。种种施为故。六上供诸佛。下摄贫穷。故名众财.七于大乘中狭劣众生。示教大乘威德胜利令生喜故。八不断辩才。智常说故。九无尽乐说。深说故。十种种义乐说。广说故。后如是下总结。以百万下。显持之用。二持当得中。闻已不忘。正显持义。为他演说。亦持之用。
○第二明说成就。
此菩萨初见于佛。头顶礼敬。即于佛所.得无量法门。此所得法门。非彼闻持诸大声闻.于百千劫所能领受。
此菩萨得如是陀罗尼。如是无碍智。坐于法座而说于法。大千世界满中众生.随其心乐差別为说。唯除诸佛.及受职菩萨。其余众会威德光明.无能与比。此菩萨处于法座。欲以一音.令诸大众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时欲以种种音声.令诸大众皆得开悟。或时心欲放大光明演说法门。或时心欲于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时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无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时心欲發一言音周徧法界悉令解了。或时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恒住不灭。或时心欲一切世界箫笛钟鼓及以歌咏一切乐声皆演法音。或时心欲于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別皆悉具足。或时心欲令不可说无量世界地水火风四大聚中所有微尘.一一尘中皆悉演出不可说法门。如是所念.一切随心。无不得者。
【疏】于中三。初显所受法多。二此菩萨得如是下.能广开演。三此菩萨处于法座下。明起说自在。
○第三问答成就。
佛子。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仍以一音普为解释。令随心乐.各得欢喜。如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刹那间.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释。各随心乐.令得欢喜。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满中众生。菩萨皆能随其心乐随根随解而为说法.承佛神力.广作佛事。普为一切.作所依怙。
【疏】初一界答难。二明一切世界。
○第四受持成就。
佛子。此菩萨复更精进.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处.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诸佛众会。一一众会.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众生。一一众生.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性欲。彼诸佛随其性欲.各与法门。如一毛端处。一切法界处.悉亦如是。如是所说无量法门.菩萨于一念中.悉能领受。无有忘失。
【疏】可知。
○第二明位果。
佛子。菩萨住此第九地。昼夜专勤.更无余念。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
入诸菩萨甚深解脱。常在三昧。恒见诸佛未曾舍离。一一劫中见无量佛。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于诸佛所.种种问难。得说法陀罗尼。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疏】三果同前。但初调柔。见佛缘中。初依内证。近佛法身。后依三昧。见佛色身。余文可知。
譬如真金。善巧金师。用作宝冠。转轮圣王以严其首。四天下内一切小王.及诸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此第九地菩萨善根亦复如是。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与等。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远之处.悉能照耀.除其黑暗。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出光明.照众生心。烦恼黑暗皆令息灭。此菩萨十波罗蜜中。力波罗蜜最胜。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慧地。若广说者。于无量劫亦不能尽。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统理自在饶益。能为一切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分別演说波罗蜜行。随众生心.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發勤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第三重颂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疏】二十四颂。分三。初十九颂地行。次四颂位果。后一结叹。今初具颂上四分。初二颂法师方便。
【疏】次二颂智成就。
【疏】次七颂入行成就。
【疏】四有八偈。颂说成就。于中初半偈。颂智成就。
【疏】次二偈。颂口业成就。其中诸喻。长行所无。
【疏】后五偈半。颂法师自在成就。于中初一偈半。颂持。
【疏】次一偈颂说。
【疏】次一颂问答。
【疏】后二颂受持。兼颂问答。
【论】有四十八行颂。明重颂前法分。如文自具。此已上大纲。明但随智境。约智德。见佛供养及摄生。乃至眷属广大。非有往来自他所为。但以智境对现故。如一切智智依止者。明修真俗二智者之所依止故。明六地真俗二智现前。七地唯存利物。八九二地行圆任运。十地佛力方终。云如来无上两足尊者。明此真俗二智满故。明如是修二智者所依止故。(已上第九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七十二
○第三总结安住。文属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