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六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八)
【疏】赞请分中九颂半。分二。初八颂半供赞。后一颂请说。前中三。初一菩萨供赞。
【疏】次一天王众。余皆天女。
【疏】于中三。初一偈标。
【疏】次四偈半赞。于中初二偈美感应。皆言久者。佛应由机。机难有故。大海动者。动佛智海。竭苦海故。
【疏】后二偈半。赞具德。初偈具智断。次半具恩。后一具此三德。是故应供。
【疏】三二偈。结赞。及请说。并可知。
○第二正说分中。先明位行。后辨位果。前中论分为三。初胜慢对治。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如实知下。不住道行胜。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明彼果胜。初即加行道。及初住地无间道。次即正住地解脱道。后即地满胜进道。初言胜慢者。慢有二种。一他地慢。谓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其胜相。名为胜慢。今以十种净心为治。二自地慢。谓于此十心希求胜相。复以为慢。以随顺如道为治。此二通名胜慢。故此一分。有其二道。文中二。先治他地慢。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治自地慢。前中三。初结前举后。二征起正显。三结能入地。今初。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圆满已。欲入第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趣入。
【疏】平等有二义。一是如理。二是因果净法。千圣同规。名深净心。是此地观解故。论云。于平等中。心得清净故。(【钞】言深净心。即是论经。今经但云清净心耳。)此复何异后地观察十平等法。此有三异。一此地治前于净起慢.故偏明净法平等。后地对此依真入俗。通观染净诸法皆悉平等。二此约举等理以显心净。后地举观察以入等理。三此通理事二等。后地一向约理。融二谛故。此皆地地背相舍离。后渐胜故。(此有三下答。一所治通局。通染则胜。二能所前后。若举所等以成能等。此心犹浅。若举能观以入所观。此观则深。三能治通局。一向局理。六地则深。故疏结云。此皆地地背相舍离。以胜舍劣。)
○二正显十心。
何等为十。所谓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
【疏】十心分二。初三明诸佛法。论云。谓三世力等者。即果位十力等也。(【钞】即果位者。此一等字.等余果法。谓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三身四智等。非释平等。平等净心。前已总释。)后七明随顺诸佛法。二利因行.顺成果故。于中前六自利。后一利他。前中合为三学。初戒。次定。余四慧故。离为七净。一戒净。二定净。三见净。四度疑净。见疑相显.经合一句。为成十故。五道非道净。此前五净。大小名同。小乘六名行净。七行断净。以彼宗中趣尽灭故。今大乘六名行断。经云。修行智见。略无断字。七名思量菩提分法上上净。以依行断.起胜求故。
○三结能入地。
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萨第五地。
【疏】可知。
○第二治自地慢。论明如道行。又顺经意。前明入心。从此已下。皆明住心。应分为三。此摄方便具足住。修行十心。是方便义。不退转者.即是住义。二不住道行胜。摄离痴乱行。智清净等无痴乱故。三彼果胜。摄无尽功德藏回向。摄德无尽故。今且顺论。此明如道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
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
愿力所持故。于一切众生慈愍不舍故。积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习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观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来护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
【疏】于中三。初标分位。为显随如已入五地。次以善下。总显。后愿力下。別明。二总显中四句。皆是正修诸行。故总名顺如。谓前二句为所治。即四地修菩提分。以前十心。能善清净。得入五地。于此净心希求胜相.即复是慢。慢在文外。故以后二句而为能治。初句转求不住道行胜为能治。谓不住净心而起诸行。即治住净慢故。后句虽起诸行。不退失前平等深净之心。则能随顺真如。平等即如故。后別明中。显上随如之行。有其八种。经有九句。前七各一。后二为一。八中前二是起行心。一自利愿。即修菩提心。二利他慈。即不疲倦心。后六是行.谓三得善根力。四不舍众行。五善巧修行。六无厌足故。照明上上。七得他胜力。八自得胜力。此有二句。初句具三慧。念是闻思。智即修慧。后句胜进究竟。上六行中。前三自分。后三胜进。各有初中后。思之。(【钞】后別明者。问。八皆事行.何名如行。答。有二意。一此助显真如观故。二如中起行。俱无所著。方显随如。)(初胜慢对治竟。)
○第二不住道行胜。有二种观。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二佛子至得如是诸谛下。利益众生勤方便胜。初即自利护烦恼行.故不住世间。后即利他护小乘行.不住涅槃。同时相导。名不住道。今初智胜。分二。先明四谛实法分別。后善知俗下。复就此四.明十观门.化生差別。此乃十种观于四谛。非谓观十四谛也。故瑜伽住品云。此地于四圣谛。由十行相.如实了知。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
【疏】言实法者。有佛无佛。苦集二谛。体是妄想杂染因果。灭道二谛。体是出世清净因果。此约谛实义释。若约审谛释者。前二无佛。不能知此是苦是集。宁有后二灭道果因。余如本品。(【钞】一所知者。谛是所知之法。智于其中。照见离垢。故名清净。慈悲摄物。名利益众生。无惰称勤。善巧为方便。)
○后十观中。略启四门。一制立。谓四谛义含法界。菩萨穷照无遣。随智异说难穷。略举十明无尽。然十皆菩萨自智。智相难明。故论约化生以明其异。以此通名所知法中智清净也。二明开合。此十总唯是一化生分別。若随所化大小分二。前九化小。后一化大故。若随化所起。则分为三。前五生解。次四起行。后一令证故。约人不同。离以为七。初为根未熟。乃至七为大乘可化故。至文当知。三对实法以明通別。此十望前四谛。前五通观四谛。谓一世俗者。观四谛法相。二观其性空。三通观性相无碍。四观性相各异。五观此四.缘起集成。次四別观四谛。谓六七八九。如次观苦集灭道。后一但观灭道。菩萨地因。证佛智故。四正释文。文分为二。初列十名。
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別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二次第解释。
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诸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谛。善分別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相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疏】依本论。摄十为七。初一为根未熟众生。谓未堪入大。为说四谛十六行等。名知四谛。即四重二谛中第三重内俗也。不同瑜伽。通于大小。及根生熟。(【钞】为说四谛等者。谓苦下有四。即苦.空.无常.无我。集下有四。集.因.生.缘。灭下有四。灭.静.妙.离。道亦有四。道.如.行.出。故是俗谛。即四重者。一假实二谛。二事理二谛。三四谛胜义二谛。四安立非安立二谛。广如玄中。今是第三重中俗者。以四谛为俗故。)二为根熟堪入大故.为说法空第一义谛。三为疑惑众生.故知相谛。谓有闻第一义谛。犹预不决。若是空耶。则无因果。若是有耶。云何言空。今明即俗自相是空。共相俱处无违。故名相谛。四为谬解迷惑深法众生.故知差別。谓前缘二境.故名为疑。今闻俱处.便谓是一。名为谬解。今明体虽不异。性相分位.历然差別。五为离正念众生.故知成立谛。谓既闻差別.谓皆有体。名离正念。今明差別但是缘成.无有自性。故云成立。六为正见众生.知事等四谛。由无前疑执.故名正见。可令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事即苦谛。生即集因。无生是灭。因亡曰尽。即尽智也。后果不起。名为无生。即无生智也。若小乘说。现在惑亡。说名为尽。利根之人。保彼烦恼当更不起.名曰无生。此尽无生.是其灭体。无学之智.如是而知。意在取灭。故为灭谛。道言无二者。论下重释。云一行故。谓称灭而知。故云一行。前列实法四谛明其所观。此中四谛.明当如是观。七为大乘可化众生.故知菩萨地。乃至如来智谛。谓先住大乘。化令进故。言正觉一切相者。大乘要须于五明处善巧知故。菩萨地是因。言次第相续者。如从初地入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也。以信解等者。为释外疑。六地已上。乃至佛智。未曾证入。彼云何知。故此释云。信解镜像观智力知。非成就智。镜像即影像观。未得本质故。(未得本质者。本质有二。一约未证佛智。则佛智为本质。二既未证于如来之智。于一切智所知之法。即是本质。亦影像知。一切所证。未亲证故。【校】即是本质.纂要及金陵会本误作既是本质。兹据嘉兴藏南藏钞本及续藏会本改正。)
【论】第四佛子已下。至究竟智力知。有十四行半经。明善知十谛法门分。释义中。复分为两段。一佛子已下。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有六行经。明此位菩萨善知十种谛法门分。二此菩萨随众生心乐已下。有八行半经。明便述知谛之所由。经自释讫。如第一段中。善知此苦圣谛者。不同三乘厌苦欣净。方求圣谛故。但达此世间诸苦体无故。即苦无灭性。道无生性。当知苦体.即不生不灭。即与圣道.无二性故。故云善知苦圣谛。已下四圣谛。总如之。已下诸谛义。如经自具。(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竟。)
○第二利益众生勤方便中二。先总起悲观。二別起悲观。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诸谛智已。
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妄诈偽。诳惑愚夫。
菩萨尔时于诸众生转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疏】总中三。初结前。次如实下。观过。后菩萨下。起悲。观过中。先明非真。后诳惑下。对人影过。今初。虚妄二字。观内五蕴。谓妄想常等不相似无故虚。此明所取非真。理无不同情有。故云不相似无也。常作我想慢事故妄。此辨能取不实。非有计有。常乐我净。皆名我想。非唯我见。我为本故。独云我想也。诈偽二字。观外六尘。世法牵取愚夫故诈。此显能取迷真。谓由妄取。令彼世法隐虚诈实。使其贪取也。世法尽坏故偽。此明所取不实。世法相似相续。似有义利而实速灭无理故偽。后对人彰过者.上虚偽二境引心。总名为诳。妄诈二心迷境。皆名为惑。愚夫.即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三起慈悲者。怜愍故悲。胜利益故慈。不住道行胜。故云转增。皆言大者。胜前地故。云光明者。救生方便智成故。转增光明.俱通慈悲。文有影略。转前慈愍。分同诸佛故名为生
○第二別起悲观中二。先明化生愿。二明化他心。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智力。不舍一切众生。常求佛智。
【疏】先牒前。得是智力。近牒观有为。远牒观诸谛。不舍众生。牒前慈悲。后常求佛智.正明起愿。愿救众生义故。
○二化心中二。先明大悲观。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下。明大慈观。前中悲有二相。一如实观苦。因缘集故.即知苦体性。二观深重苦。久而多故。即就人彰过。今初。
如实观一切有为行前际后际。
知从前际无明有爱故生。生死流转。于诸蕴宅不能动出。增长苦聚。无我。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更数取后趣身者。离我我所。如前际。后际亦如是。皆无所有。
虚妄贪著。断尽出离。
若有若无。皆如实知。
【疏】前中四。初总标二际。二知从下。顺观二际。三虚妄下。逆观二际。四若有下。结如实知。今初。前即过去。后即未来。显无始终。流转相故。二顺观中二。先明前际。后如前下。类显后际。前中复二。先显缘集苦聚。后无我下。显二空无我。今初。无明有爱.显流转因。能發能润。此以为本故。生即是果故。涅槃云。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有生老死。今菩萨观此而起大悲。亦同净名。从痴有爱.即我病生矣。然生果有三。一欲求众生。故流转生死。欲贪即是受身本故。二妄梵行求众生。故于蕴宅不能动出。外道计我.常住其中故。三有求众生。故增长苦聚。三有皆苦故。后显空无我。及类显后际。并显可知。三逆观中。顺即苦集。逆即道灭。虚妄断尽.即是灭也。出离是道。四结如实知。即双结二际逆顺有无三义。一约凡夫。但有苦集。而无灭道。二约菩萨。逆有顺无。三双约凡圣。真灭本有。道亦符之。妄苦本空。集亦同尔。凡夫迷故.不觉不知。菩萨正了。名知如实。(【校】逆有顺无.嘉兴藏南藏疏本续藏及金陵会本作顺有逆无。)
○第二观深重苦。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凡夫。愚痴无智.甚为可愍。
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当灭。
如是尽灭。不能于身而生厌想。
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返。于诸蕴宅不求出离。
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诸慢见箭。不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暗。不能乾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入魔意稠林。
于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
【疏】深重苦者。无始随逐故深。种种苦事故重。文中二。(【校】二.纂要误作三。)初总标可愍。不知本空。故名愚痴。不知厌离。故云无智。亦可俱通。故为可愍。二有无数下。释可愍所由。由迷二苦故。初明深苦不知。故为可愍。后如是尽下。明重苦不知。故为可愍。于中二。初牒前诃后。二转更下。正明重苦。于中三。初观生苦。机关苦事.即是生苦。言机关者。显无我故。抽之则动。息手便无。若造业因。生生不息。随生死下。明有集爱。于诸蕴下。明离灭道。二不知下。观老病死。四大毒蛇.是不知病苦。不能拔下。明具彼集。文有四句。一妄梵行求众生。不能拔出诸慢见箭。外道多起故。二欲求众生受欲者。不能息三毒火。三欲求众生行恶行者。不破无明。以见少利.行大恶行。后受大苦。故云黑暗。四有求众生.不竭爱欲大海。三有之爱.广无边故。观如实中。说彼三求以为苦果。今为集者。三求皆能为集因而受果故。二文互举。次不求十力大圣导师。明远彼灭。不向灭者故。入魔意下。明远彼道。顺怨道故。(【钞】二欲求者。欲求开二。一纵情五欲。不惧当报。是造恶行者。二但耽五欲。未必造恶。今是此人。)三于生死下。总结过患。举生死海.总显于苦。觉观波下。总明有集。此中兼显死苦之义。略不明老。
○二大慈观中二。初睹境兴慈。后广愿饶益。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受如是苦。孤穷困迫。
无救无依。无洲无舍。无导无目。无明覆翳。黑暗缠裹。
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独一發心不求伴侣。以是功德。令诸众生毕竟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
【疏】文中二。先睹境。后我今下。兴慈。初即睹前众生受深重苦以为慈境。文中先总。无救下。別。总中.无父曰孤.明前无所恃。涂尽曰穷.明后无所依。任重无替曰困.常受生死故。强力所逼曰迫.业惑所陵故。后別中。无救无依.释上孤义。论云。谓现报已受.不可救脱。当报因招.无善为依。次无洲无舍。释上穷义。溺于觉观波涛。不闻正法智洲为对治故。在于生死旷野。不为善友慈舍庇故。次无导无目。释上困义。离于寂静正念思惟究竟前导故。离于正见之明目故。既无导无目。非困而何。次无明下。释上迫义。无明者。无明住地旧烦恼故。黑暗者。四住客尘故。常起邪念。故为其覆翳。不闻正法。故为彼缠裹。二兴慈中。独拔修善。令物得菩提涅槃之乐。(【钞】二兴慈中。经有三节。一为物修因。二独一下。孤标大志。三以是下。以善益物。初令净障为涅槃因。及毕竟清净。亦涅槃果。后乃至下。疏总释义。亦已周圆。)
○第二广愿饶益。亦彰慈所为。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观察。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
利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哀愍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解脱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令一切众生普得清净。令一切众生悉皆调伏。令一切众生入般涅槃。
【疏】文中二。先牒前。总明上来修善。皆为救护。即是慈相。(【钞】先牒前者。略举修善。实则兼前智慧观察。见生有苦有恶。无治无救。故修善根而为饶益。皆慈相也。以善智慧能饶益故。)后利益下。別显救护。有十种相。前二为救未来。后八通于现未。一住不善众生。令住善法利益。二住善法众生。令得安乐果。谓成彼善故。三愍贫乏者。与资生具。四修行多障者。令其成就。上二救顺缘不足苦。五世间系闭者。令得解脱。下有五种。令诸外道。信解正法。谓六未信。摄令正信。七令离无利勤苦。八疑惑众生.疑除解净。九已住决定。勤(【校】勤.嘉兴藏南藏疏本续藏会本作劝。与地论合。)修三学。以调三业。十已住三学。令得涅槃。上三即解行证。论意皆为外道。理实后三兼通余类。(上来不住道行胜竟。)
○自下大文第三明彼果胜。即不住道行胜之果。有四胜果。一摄功德胜。二修行胜。三教化众生胜。四起随顺世间智胜。四中初二自利。即所知法中智清净果。初自分。后胜进。后二即利他勤方便果。前化他行。后化他智。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难胜地。名为念者。不忘诸法故。名为智者。能善决了故。名为有趣者。知经意趣.次第连合故。名为惭愧者。自护护他故。名为坚固者。不舍戒行故。名为觉者。能观是处非处故。名为随智者。不随于他故。名为随慧者。善知义非义句差別故。名为神通者。善修禅定故。名为方便善巧者。能随世行故。
【疏】初摄功德中十句。初三摄闻胜。然有二义。一即三慧。如次配闻思修。二显二持。念即闻持。智及有趣.即是义持。义有多种.略说二种善巧。谓智即法智胜。有趣即义智胜。然二释.皆闻在初。故论名摄闻胜。次二摄戒胜。一忍辱柔和胜。即戒因成也。谓内怀惭愧.不诳幽明。自护七支.不招讥毁。故能持戒。二戒无缺胜。即戒体成也。乃至命难。不舍戒故。(【钞】一忍辱者。能忍他恼。名为忍辱。能将护他。说为柔和。以柔忍故.缘不能动。二皆拒恶。故名为愧。唯崇戒善。故称为惭。谓内怀下。释惭愧相。惭者羞天。故不诳幽。愧者羞人。故不诳明。不招讥毁.即是护他。乃至命难者。释坚固言。鹅珠草系。即命难也。)后五摄智胜。一者因缘集智。此知法相智。无因倒因.名为非处。正因缘集.名之为处。知处治于非处。故名觉者。二者证智。知魔事对治。随识分別.皆魔事故。三知妄说智。异说对治。即知教智。正说为义句。邪说为非义句。邪正交杂。拣邪得正。名善分別。四神力起用智。依定起通。治邪依故。五化众生智。折伏摄受.随世宜故。上五中。前三自利。后二利他。
○第二修行胜。
名为无厌足者。善集福德故。名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为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众生入涅槃故。名为勤求不懈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法故。名为發意能行者。成就庄严佛土故。名为勤修种种善业者。能具足相好故。名为常勤修习者。求庄严佛身语意故。名为大尊重恭敬法者。于一切菩萨法师处如教而行故。名为心无障碍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间故。名为日夜远离余心者。常乐教化一切众生故。
【疏】有十一句。前四自分。一增长因行。集五度福故。二依止因行。慧为所依故。此自利福智对。三化生不疲行。四令物证灭行。此二利他因果对。后七胜进。五起佛法行。六起净土行。此依正一对。七依佛法身起行。相好法身故。八依佛所作起行。显三密用故。此二外相内密对。上四皆起菩提。九敬重法行。进依胜己故。上五自利。后二利他。十愿取有行。十一离小乘行。即显是拣非对。
○第三教化众生胜。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勤修行时。以布施教化众生。以爱语利行同事教化众生。示现色身教化众生。演说诸法教化众生。开示菩萨行教化众生。显示如来大威力教化众生。示生死过患教化众生。称赞如来智慧利益教化众生。现大神通力教化众生。以种种方便行教化众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勤方便教化众生。心恒相续.趣佛智慧。所作善根.无有退转。常勤修学殊胜行法。
【疏】文二。初正明化生。后佛子下。结行成益。今初分二。初总以四摄摄生。后示现色身下。別明四摄。文有八句。一示色身。是同事摄。随顺众生。应化自众故。(【钞】应化自众者。随彼众类。以身同故。即八地中身同事也。)二演说法。即爱语摄。谛语法语。为爱语性。一切种爱语中。多约开演。论云。为疑惑众生。即一切门中之语也。(一切种者。一切爱语皆有三种。一慰喻爱语。二庆悦爱语。三胜益爱语。)三开示下。皆利行摄。此句为于菩提无方便众生示菩萨行。即利行自性。四于大乘疲倦众生示佛威力。即一切利行。未成令成故。五为乐世间众生著财位故。示其过患。明位大忧大。财多祸多。六为不信大乘。先未行胜善。赞如来智。七为无智外道。示以神通。上三即难行利行。八总显一切门一切种利行。故云种种方便。然利行爱语。亦可參用。由彼爱语示其所学。即为利行故。第二结行成益中。初结前。心恒下。成益。趣佛智者。为化众生。更求胜力。余文己作不退。未作增修。
○第四随顺世智胜者。明染障对治。染即烦恼。障即所知。(【钞】明染即烦恼。是第五内明为治。障即所知。是前四明为治。)文分为三。初总标多门。二所谓下。別示其相。三及余下。总结成益。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
○二显示五明之相。
所谓文字算数。
【疏】故大般若云。五地菩萨学五明故。即分为五。一文字算数。是其声明。通治懦智障。言文字者。名句文身。即声论中法施设建立故。算数.即数建立故。又治取与生疑障。
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
【疏】二图书至咸通达。即当因明。咸通达者。正是明义。种种论者。言论。尚论。诤论。毁谤论。顺正论。教道论等。类非一故。地水火风.即是诤论中摄。谓诸邪见。计不同故。顺世外道。唯地为因。一切皆以微尘成故。水风二仙外道。以风水为因。世界水成故。风轮持故。事火外道。以火为因。火成熟故。图书印玺。即尚论。随世所闻故。又此图书。亦正教量。即治所用事中忘障。论云。取与寄付。即事中障。闻法思义。解中障。作.不作.已作.未作.应作.不应作.皆业中障。印玺亦是现量。又治所取物不守护障。玺即玉印。(【钞】图书印下。即六中之第二论也。随世所闻。即释尚义。出所宗尚故。又此图书下。重释。即因明中论所据也。所据有十。谓所成立有二。即自性.差別。能成立有八。谓宗因喻.同异类.现比教量。下兼现量。即治所用事者。即是本论。论中但有书字为所用事中忘障。取与下。即论释此障。论但通云。取与寄付。闻法思义。作不作事。已作未作事。应作不应作事。此对治故书。释曰。今但以义节略论文。于此一障。自为三节。一事中障。二解中障。三业中障。便以疏解意。言作不作者。但作者。书之言作。不作者。书之言不作。未必恶不作而善作也。下二准之。印玺等者。论中有印而无于玺。今以加玺。故云亦是现量。显现可见故。又治所取物不守护障。即是论释印字。如盐米等。以印印之。则无强取。)
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乾痟。鬼魅蛊毒。悉能除断。
【疏】三即医方明。即四大不调众生毒相病障对治故。(【钞】瑜伽医方明有四。一病相善巧。二病因善巧。三于已生病永灭善巧。四已断病不复更生善巧。今文具之。即四大不调下。即本论文。)善疗能断。皆除断方便。断已不生。故名为善。(涅槃云。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毕竟不复發。)颠至蛊毒。病相病因。于中颠等内四大。鬼等外众生。蛊毒通二。有草毒蛇等毒故。(颠狂乾消.正明病相。四大不调故。沈重.地病相。冷.水病相。黄热.火病相。风相多端。其颠狂二事。亦是病因。由颠狂故。应食不食。食不应食。作不应作等。故生诸病。鬼魅蛊毒。正是病因。因鬼魅等而生病故。亦是病相。鬼等病故。)
文笔赞咏。
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
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
金银摩尼真珠瑠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
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
【疏】四工巧明。文笔赞咏。即书算计度数印工业。中书所摄故。韵属曰文。对辞曰笔。显德为赞。寄情曰咏。次歌至谈说.即音乐工业。悉善其事。通上二文。皆忧恼障对治。(【钞】二音乐工业皆忧恼者。即是本论。凡言对治。皆是本论。弦竹娱耳。故除忧恼。)国城至其宜.即营造工业。草树华果。亦兼营农工业。此即不喜乐障对治。(四营农工业。而言亦者。草树华果。有两向故。布列宫苑.即是营造。树之园圃.即是营农。此即等者。峻宇雕墙。朱轩玉砌。居然悦情。况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洪波跃渊鱼。清风吹落华。纵意林流间。欢爱弥日月。岂能忧哉。)金至示人.即生成工业。系闭障对治。(五生成工业。能作能成故。系闭等者。家有千金。不死于市。何能闭哉。)日月至无错谬。即占相工业。是所得报分过恶因障对治。谓皆由前世恶因。感此凶吉等故。日月五星.以为七曜。及二十八宿。并上知天文。地震.即下知地理。夜梦至休咎.即中知人情。鸟鸣。即察鸟情。亦是人情所感。咸善无谬。总究上三才。(即占相者。先举论。谓皆由下。是疏释论。不知过去所作业因。便取外相为吉凶原。乃造恶业。排凶招吉。安可得耶。今示因招。便修德业。排凶招吉.即为能治。日月五星者。东方岁星。主春主木。西方太白.主金主秋。南方荧惑。主火主夏。北方辰星。主水主冬。中方镇星。以主于土。通主四季。星者。散也。列位布散。汉书云。星者。金之散气。与人相应。凡物之精。上为列星也。言二十八宿者。谓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參。井鬼柳星张翼轸。广如大集四十中。经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王等。而白佛言。过去天仙。分布安置诸宿辰曜。摄护国土。养育众生。于四方中。各有所主。东方七宿。一者角宿。主于众鸟。二者亢宿。主出家求圣道者。三者氐宿。主水出众生。四者房宿。主行车求利。五者心宿。主洲渚众生。六者尾宿。七者箕宿。主于国师。南方七宿。一者井宿。主于金师。二者鬼宿。主于一切国王大臣。三者柳宿。主雪山龙。四者星宿。主巨富者。五者张宿。主于盗贼。六者翼宿。主于贵人。七者轸宿。主须罗咤国。西方七宿。一者奎宿。主行船人。二者娄宿。主于商人。三者胃宿。主婆楼迦国。四者昴宿。主于水牛。五者毕宿。主于一切众生。六者觜宿。主鞞提诃国。七者參宿。主于刹利。北方七宿。一者斗宿。主尧部沙国。二者牛宿。主于刹利。及安钵竭国。三者女宿。主央伽摩陀国。四者虚宿。主般遮罗国。五者危宿。主著花冠者。六者室宿。主乾陀罗国。输卢那国。及诸龙蛇腹行之类。七者壁宿。主乾闼婆善音乐者。大德婆伽婆过去天仙。如是布置四方诸宿。摄护国土。养育众生。释曰。此皆西域之事。此方所主分野等。又有差殊。经文有之。略知去就。未穷玄象。非我之愆。难胜圣人.不习而利。然天垂象。圣人则之。故系辞云。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释曰。其知幽明.即中知人情。瑜伽之中。余六工业者。一和合。二呪术。三商贾。四成就。五防邪。六事王。广如彼释。【校】输卢那国.及诸龙蛇腹行之类。卢.纂要及续藏金陵会本误作虚。兹据嘉兴藏南藏钞本改正。腹行.各本皆误作蝮行。据大集经改正。)
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
【疏】五内明。治五种染。一持戒。治破戒染。二入禅。治贪欲染。三神通。治邪归依染。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谓治杀生祀祠。求梵福故。五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钞】谓治杀生者。即智论百论。皆说外道杀马祀梵天。祈生梵世。今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生梵天。治其邪见。五四无色定者。外道以彼为涅槃故。今能入之。示其谬计。此经论中唯说世间为内明者。经明随顺世间智故。)上来所释。多依本论。及瑜伽十三四五。其中更有別理。恐厌繁文。又论与经。有不次者。但可以论就经。不可回经从论。
○第三总结成益。
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疏】成益者。此起世智。具四种相。一异障中无障。故云。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事中不知。名之为障。损恼生事。复是事中异障。今无此捕猎等之异障。二与无过乐。即为利益故。谓虽不恼。令其染著。亦不为之。三發起清净。即咸悉开示。谓能起助道之事。四所用清净。即渐令安住无上佛法。谓用此得净故。(【钞】但于众生者。贤首品云。若见世界始成立。众生未有资身具。是时菩萨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不作逼恼众生物。但作利益世间事。即其义也。而论但云。异障中无障故。余皆如疏释。)
○第二位果。亦有三果。初调柔果亦四。一调柔行。二教智净。三別地行相。四结说地相。前中有法.喻.合。
佛子。菩萨住是难胜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复于彼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闻法。得陀罗尼。为闻持法师。住此地中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观察。转更明净。
【疏】法中。正起行内.又更闻法得陀罗尼者。论云。非得义持者。对胜显劣。般若未现前故。所以得闻持者。得二难故。一地初十平等心。难得能得故。二地中乐出世间智。现世间智。此不住道。难得能得故。此之二难。对劣显胜。故得闻持。不同三地。唯世间闻持。喻中。真金砗磲磨莹者。证智契如事为真金。教智光明.能示现如事。犹彼砗磲。(【钞】证智契如者。论云。此地智光明。真如事示现。如经诸佛子。譬如真金等。释曰。证智为真金。如如为所契之理。智为能契之事。事合于如。故云如事。教习能显上之如事。故如砗磲。)
○二教智净。
佛子。菩萨住此难胜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宫殿光明。风力所持不可沮坏。亦非余风所能倾动。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智.随逐观察.不可沮坏。亦非一切声闻独觉。世间善根所能倾动。
【疏】教智净中。日月等者。论云。依阿含增长智慧光明。胜前地智故。谓胜前地珠光。余文如前。(【钞】日月等光者。远公云。梵本唯以星光喻于此地。意云。六地方用月光喻故。理应合然。余如前释。)
○三別地行相。四结说地相。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禅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
○二摄报果。
菩萨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于诸众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见。能令众生住实谛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發勤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亿三昧。见千亿佛。知千亿佛神力。能动千亿佛世界。乃至示现千亿身。一一身示千亿菩萨以为眷属。
○三愿智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第三重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疏】二十二颂。分三。初十七偈。颂地行。次四颂地果。后一结说。初中又三。初五偈三句。颂胜慢对治。于中初四偈。颂十平等。
【疏】余一偈三句。颂如道行。
【疏】第二六偈三句。颂不住道。于中初两偈一句。颂所知法中智清净。
【疏】后四偈半。颂教化众生勤方便。于中初一偈颂总观有为虚偽。起慈悲二心。次一偈半。颂悲观中观缘集苦。次一颂半。颂观身重苦。后半颂大慈观。(【校】大慈观.纂要及金陵会本误作大悲观。据嘉兴藏南藏疏本及续藏会本改正。)
【疏】第三四偈半。颂彼果胜中。初半偈颂摄功德胜。次一颂修行胜。于中如是一切为众生句。兼颂教化众生胜。
【疏】后三颂。起世智胜。
【疏】后二偈。颂果位。(【校】位果.纂要及金陵本误作果位。)三果。并结说。可知。
【论】此重颂前法。意明难胜地。以其禅体。治三界中寂乱障。契菩提根本无造作禅理。不出三界。不在三界。无有欣求净秽等障。任理恒禅。寂用自在。以定观察。为世技之妙能。(五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六十七
○第五难胜地。初明大意。
【疏】所以来者。略有四义。一约寄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间。前寄初果。此寄罗汉。义次第故。虽有四果。举于始终。以摄中间。此依本论。约所观行相。以后六地既观缘起。寄同缘觉。故但二地寄于声闻。仁王下卷。璎珞上卷。约人配位。以七地未离分段故。四五六七寄同声闻。二前明觉分相应慧。今辨诸谛相应慧故。三前得出世。未能顺世。今能五明摄化。故次明之。四前得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摄菩提故。此后三意。出于瑜伽。
○言难胜者。解深密云。即由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名极难胜。此从初说故。初分经云。善修菩提分法故等。摄大乘云。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唯识同此。世亲释云。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无分別。知世间工巧等智是有分智。(【校】有分智.嘉兴藏疏本作有分別。与世亲释合。)此二相违。应修令合。能合难合。令相应故。名极难胜。此通初中后。瑜伽云。今此地中。显示菩萨于圣谛决定妙智。极难可胜。名难胜地。唯约地中。庄严论云。于此五地有二种难。一劝化无恼难。二生不从心无恼难。此地菩萨能退二难。于难得胜。此多约地满。若据实位。约仁王经。初地菩萨四天王。即双照二谛平等道。今约寄位。前寄出世。此方却入。故云无碍。
○故此地中。断于下乘般涅槃障者。即前四地出世。厌生死苦。乐取涅槃。此障五地。今入真俗无差別道。便能断之。此断欣厌。即是二愚。
○由此证得类无差別真如。亦约生死涅槃皆平等故。
○其所成行。亦成二种。谓诸谛增上慧行。五明处教化行。此二无碍。故得无差別法身之果。皆义旨相顺。(【钞】无差別法身。二谛均故。故疏结云。义旨相顺。)
【论】何故名为难胜地。为以禅波罗蜜發起善根。慈悲喜舍。通达世法。下地不如。故名难胜地。又明以定体善知世法无定乱性。胜于定乱。故名难胜地。为过三界惑。复不证涅槃。三界及涅槃。总不能坏其无依住之智慧。故名难胜地。
○次正释文。文亦三分。初赞请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