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六十三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广大。
【疏】初观者。性净深寂.名第一义。不动为乐。随妄则离。文中先总标起念。(【钞】三观。即是唯识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于三段中。初即真乐本有。二即妄苦本空。三即不觉不知。然其初一即性净涅槃。下释云。三祇方得者。方始契故。故得宜言证。涅槃之乐。乐中精极。故云最上。殊胜无加。故曰第一。有大义利。故名为义。)后诸佛下。显所离乐。于中九句。初总。余別。总云佛法者。唯佛教证所能显故。具下诸义.所以甚深。別有九种甚深。今经阙论第九难得。一寂静甚深。谓法体离于妄计实有。故名寂静。自是妄计于中正取。非本不寂。中论云。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此一约遮诠。二寂灭甚深。此约表诠。论云。法义定故。谓一心体寂.故云法定。二门亦寂.即是义定。次三甚深.对治三障。成三解脱门观。谓三治妄分別障。四治有相障。五治取真舍妄障。六明离杂染观。谓真方便道。七不可算数思量生善根观故.即是助道。八依自利利他增上智观。故云广大。即不住道。(即不住道者。自利大心.不住生死。利他广心.不住涅槃。)九论云难得甚深。三僧祇劫.证智观故.即是证道。证性净信故。今广大摄之。大称体故.与证义同。前二直就法体。后七约智显深。故皆云观。
【论】此三行。是举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无相等。愍念凡夫不悟。邪见无明.长夜覆翳。轮转苦流。问曰。一切众生。体自真理。智等如来。何故从迷.成诸业苦。答曰。为真如理智。体皆无性。无性理智.不能自知。若也自知.不名无性。但众生缘随境流转.不知善恶。为随境变。业有差殊。或因佛菩萨为说苦因。或自因苦生厌。方求正见不苦之道。若也未厌苦果。终不信圣言。未可自知是真是假。是苦是乐。但受得其生.都无厌患。惊怖热恼.都不觉知。若不深自勤修。责躬匪懈。作诸定观。入法界之真门者。终未可尽其苦源也。
○第二具足诸苦观。约十二缘明之。然十二缘。具业惑苦。但云苦观者。业惑苦因故。又二流动。当相即苦。动即有苦故。文分为二。先別明缘相。后如是众生下。结成妄苦。前中分二。初明前际三支。后于三界田下。显中后九支。故论主分前三支.一处解释。后十及结.一处解释。欲显前三是因。因是倒惑。邪见义同故。识支约种。是因义故。亦显前二前三.与次七次八.许异世故。约果结苦。苦义显故。今初三支中初总。
而诸凡夫。心堕邪见。
【疏】文有十句。初总。余別。总云邪见者。前明正法。理本无偏。今迷彼实义。理外谬取.皆名邪见。通于业惑。非独拨无因果。涅槃亦云。一切烦恼邪见摄尽。本在其中。云何言堕。此有二义。一约始起一分。名之为堕。二约迷真随妄.义说为堕。非有始也。真虽本有。迷亦无初。相依无性。故名为真。若定有真。真还成妄。若尔。真应同妄.互相依故。妄必可断。真必可显。斯则不同。不空之真.非由妄故。但空妄执。自见真源。(【钞】本在其中下。释心堕言。亦通妨难。上即难辞。烦恼无始。何有初堕。若有初堕。则有未堕邪见之时。此有二义下。答有二义。初义易了。谓于一身。身心澄静。念虑瞥生.即名为堕。二约迷真下。正通无烦恼之难。真是所迷。妄是能迷。既有能迷。义如堕耳。故妄与真。皆无始也。言相依无性者。双遣真妄。言相依者。依真起妄。因妄说真。若无能迷。所迷不立。安得有真。依真有妄。故妄无性。依妄说真。真岂定有。故云相依无性。则能所俱空。若定有真下。反成真义。离妄说真。定性有故。事外真故。若尔已下。蹑迹起难。难上相依无性之义。同妄无性。应可断故。妄必可断下答。上约不异。难令可断。今约不一。若真叵断。如波与湿。虽互相依。波则可灭。而其湿性。不一不异。真妄俱成。此是一意。不空之真下。复是一意。上依空真.则同于妄。不空真性。非对妄论。即此空有。非一非异。方为微妙之真。恐难无穷。故下结云。但空妄执.自见真源。分別不亡。皆成妄惑。谓如复礼法师有遣问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许妄从真生。此妄安可止。无初则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有终。长怀懵斯理。愿为开秘密。析之出生死。今疏末句。正示秘密。故应总酬其问云。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则止。能迷非所迷。安得全相似。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常理。分別心未亡。何由出生死。然疏文中理已具矣。但云无始而有终。长怀懵斯理者。则法相事而例难之。今云有妄即真。则同无终始。若分別说。应有四句。真理则无终无始。妄念则无始有终。真智则无终有始。瞥起妄念。有终有始。若约圆融。同无终始。既无终始。亦复无有无始无终。唯亡言绝想。可会斯玄。)
○后別有九种邪见。初五无明。次三是行。后一识支。业及识种.亦名邪见者。义如前说。又邪见俱故。邪见引故。所以无明具多句者。一切烦恼谢往过去。(【校】去.纂要及金陵会本误作故。据嘉兴藏南藏疏本及续藏会本改正。)总名无明。故今委说。又显一切烦恼皆能發润。而發业位.无明力增。故名无明。今初。
无明覆翳。
立憍慢高幢。
入渴爱网中。
行谄诳稠林.不能自出。
心与悭嫉.相应不舍。恒造诸趣受生因缘。
【疏】初五中有二。初三根本。迷法义过。后二为末。追求时过。今初前一迷法。后二迷义。故论总云。此三依法义妄计。如是次第。斯则妄计之言。通上法义。亦可妄计。別对第三爱念邪见。初一句是蔽意邪见。此依迷法。谓无明住地。迷覆法体。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名为蔽意。故此无明.迷真之初。妄惑之本。次二迷义者。通四住惑。由前痴故。迷覆因缘无我之义。妄立诸法。所迷诸法.有内有外。谓第二憍慢邪见。此依迷内.妄立我法。自高陵物。故经云。立憍慢高幢。三入渴爱网中。即爱念邪见。此依迷外。妄谓我所。及外境界而生贪爱。如渴鹿驰燄。鱼为网缠。如今爱支。四行谄诳下二种邪见。追求时过。如今之取支。故俱舍云。徧驰求名取。由上内计有我。外见我所。以我对所.便生三过。一初句于可得处。起谄诳邪见。谄诳屈曲.虚而似实。故喻稠林。不能自出。二于不可得处.则生忌嫉。三于已得处.则生悭吝。上二即第五悭嫉邪见。经云。心与悭嫉.相应不舍。由嫉他身故.生卑贱中.形貌鄙陋。由悭财故.资生不足。故云恒造诸趣受生因缘。
【论】此段中所受生苦。有十八种烦恼。皆依二种烦恼起故。云何为二。一根本无明。为长夜所覆。二邪见逐境。常流转不息。此二种无明。若达得根本智。方成智用。非三乘空观能断得故。是故胜鬘经。声闻缘觉。及净土菩萨。但能折伏现行烦恼。不名为断烦恼。为折伏故。得变易生死。菩萨得随意乐生身。皆有忻厌自他佛刹。皆未得法界普光明智。未得与十方诸佛同一智海。永绝邪见自他取舍一切见流。为迷前二种无明。妄生厌舍。別证真如及空相。迷大智故。是故净名经云。一切烦恼诸尘劳门以为佛种。此无明邪见.一乘菩萨达而成智。三乘折伏现行。亦云留惑润生。此乃皆非称智而说。不同一乘。依不动智上。自有无边大自在用门.如十信位中。十个智佛是。以不动智佛为首。如此无明.及邪见。与一切烦恼而作根本。自余已下一切诸烦恼。皆从此生。总名随烦恼。为依根本而有故。
○次三明行。
贪恚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
以忿恨风.吹心识火。炽然不息。
凡所作业.皆颠倒相应。
【疏】行中。初贪恚下。集业邪见。由前追求.增长烦恼。起业行过。此句总明。由惑造业。故六地云。不正思惟。起于妄行。亦是行俱无明。正發业故。诸业非一.是为横集。日夜增长.复显竖集。然集业因。由于三毒。故云贪恚愚痴。三毒缘于三受。故论云。受诸受时。爱憎彼二颠倒境界故。谓乐受生爱。苦受生嗔。痴从中容。故云彼二。颠倒之言。通于上三。皆由无违顺中。妄谓有故。然愚痴无明.行相何別。愚即迟钝.多所封著。痴者迷暗。不別是非。皆对现境.不缘三世。缘三世境而不了达。乃名无明。不见未来.發现业故。通义可知。次二別明行支中。初句明吹心识火炽然邪见。即内心思业。为烦恼风动。谓于怨恨时.互相追念.名为忿恨。此思之始。欲起报恶业.故云炽然不息。此思之终。思通诸恶。而杀业在初。故偏云忿恨。下加害亦然。八起业邪见。即兼动身口。故云凡所作业。论云。于作恶时。迭相加害故。由倒造业。业不离倒。故曰相应。
○三第九心意识邪见。明所引识支。以其识支通因果故。经欲具明.故具显因果。论欲分析.故先明识种。
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相续起心意识种子。
【疏】心意识三.名有通別。已如前释。今此文中。义含通別。別谓心是识种。意识通余四种。种子之言。拣异现行。谓五果种。(【钞】言如前释者。即问明品。言意识通余四种者。识即前六识。是六处种。六识必含于触受。是触受种。除上四外。皆名色种。故云通四。)谁能起此。谓善恶业。无记非因。故此不论。善业云何复生苦种。以与欲等四流相应。令施戒等。皆是有漏。非无念智。无有断期。若尔。何不名为起业种子。理实俱通。望苦乐报。业为正种。望生心体。识为正种。以就本性。一切生死皆心起故。如芽肥瘦.由于水土。而生芽者.正在谷子。故诸经论.互说二种。(诸经论者。总指唯识论具二。以业种为增上缘。识种为亲因缘。)(上明前际三支竟。)
○第二明中后九支。(【钞】明中后九支者。亦可言十。义如前说。隐现行识.即言九耳。下当广明。)然论兼结文.总分三段。初明自相。二有生故下。同相。三是中皆空下。颠倒相。言自相者。现在名色等支.体状別故。言同相者。释有二义。一未来二支。亦同现在有名色等故。二约果相。显缘起过患。通徧果位。故名为同。犹如色等。碍等为自相。苦等为共相。共即同也。是则现在亦有同相。未来非无自相。但隐显耳。此释顺论。论云。二同相。谓生老病死等过故。三颠倒者。缘体是空。执有是倒。今初自相。
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所谓名色共生.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于中相对生触。触故生受。因受生爱。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生有。
【疏】自相复有三种。一者报相。二不离二字是因相。三此名色下。彼果次第相。言报相者。即初受生异熟识体。共名色生。故论云。报相者。名色共阿赖耶识生。此含识支一半。名色支全。故摄论云。本识有三相。一自相。谓本识自体。二因相。谓种子识。三果相。谓异熟识。此意明为因义边.名种子识。即前约因识支。为果义边.名异熟识。即此报相.名色所依。若不望因果.直语自体.名为自相。经云。于三界田中者。是所生处。下六地中约因位说。业为田.以识为种。今约果位。故以三界为田.生前识种。复生苦芽者。标所生报。前三支因.必依苦果而起。今更生苦.所以称复。此显展转无穷义。所谓已下。出苦芽体相。论云。名色共生者。名色共彼生故。谓名色共彼本识生也。恐人谬取名与色共。故有此言。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逻蓝等。此二与识相依而住。如二束芦.更互为缘。恒时而转.不相舍离。二不离是因相者。即显本识为名色因。谓是名色不离彼本识。依彼本识故。既依此释。定知此段.具于二支。谓识及名色。三彼果相者。是彼报相名色之果。由名色增长.成余八支。非別有体。初成六处者。名增成意处。色增成余五。次六处增长成触。言于中者。于六处中。有根境故。余因缘义。广如六地。(【钞】上言次第者。名色生六处。六处生触等。次第不乱故。恐繁指后。)
○二同相。
有生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
【疏】同相中。生及老死。正显同相。(別明缘相竟。)
○二总结成妄苦。
如是众生。生长苦聚。
【疏】何处是苦。此有三重。一论将入同相中。则以生老忧悲苦恼明于苦聚。文义显故。二近结于果。名色共生。此明苦生。余八苦长。三远结十二。前二支半为能生长。后九支半为所生长。(【钞】文义显者。文即此中有忧悲苦等。唯识论云。老死位中.多无乐故。此是他文。言义显者。生死是苦。忧悲之苦.最明显故。故为同相。)
【论】如是十二有支。互为主伴。则一支上有十二有支。总一百四十四有支。以成无边生死。已上十八种烦恼无明。皆依十二有支以为根本。十二有支依名色邪见为本。若以无作定门印之。八万四千尘劳.总为法流智海。
○三颠倒相。
是中皆空。
离我我所。
无知。无觉。无作。无受。
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
【疏】颠倒相中。言是中者。是前十二缘中。皆空已下。明倒所以。由空谓有。所以名倒。此有四重。一缘成无性.所以言空。二离我我所.释成空义。离我.人空。离所.法空。三无知下。释无我所以。四以外事.释无知觉。三中四句.通外及小。初约外道。外道虽众。不出僧佉及与卫世。僧佉说觉以为神相。卫世说知以为神相。今无知觉。成上自体.本无有我。作受二句.通于能所。能作能受.故是于我。所作所受.即是我所。在因名作。在果名受。今但缘成。故无作受.若约小乘.就五蕴说。受蕴名觉。三蕴名知。约六根说。身识名觉。余五名知。五阴造业。故名作者。当阴招报.名为受者。今并遣之。现有知觉。云何言无.随俗故有。约真故无。又心法有四。一事.二法.三理.四实。谓随境分別见闻觉知。名之为事。论体唯是生灭法数。故名为法。穷之空寂.说以为理。论其本性.唯是真实如来藏法。故名为实。此四重中。说初即说知觉等名。若就后三.即无知等。四如草下。以彼外事.喻释无知觉等。以诸众生.现见有于动止语言。云何说言。无知觉等。故以外物动不动事.示无知觉。草木则动。石壁不动。皆无知觉。故内动止.岂当有之。净名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言亦如影像者。显从缘有。似而非真。即双喻二谛。若准论经.无影像喻.而有如响。可喻言声.而无知觉。(【钞】可喻言声者。此喻亦是遮救无知。谓无情之物.动与不动.固无知觉。众生是有。安无知觉。故引响喻。因心發声。扣谷發响。响无知觉。情發亦然。【校】众生是有.嘉兴藏钞本作众生有心。)
○第三彼二颠倒观。
然诸众生.不觉不知。
【疏】妄苦本空.得而不觉。真乐本有。失而不知。而远乐就苦。名彼二颠倒。(【钞】彼二等者。有三意。一迷真随妄.即是颠倒。二由迷真故.于乐计苦。由随妄故.于苦计乐。三不识真故远之。不知妄故随之。故论经云。不觉不知而受苦恼。虽有三重。其旨一也。故疏文中。前后互出。)(上来三观为方便竟。)
○第二正起慈悲之行相。
菩萨见诸众生.于如是苦聚不得出离。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复作是念。此诸众生我应救拔。置于究竟安乐之处。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疏】初明兴悲。谓见苦应拔。后复作下。兴慈。谓无乐应与。既言具苦。必知无乐故。
【论】从是中皆空离我我所.至大慈光明智。五行经。明如是十二有支.一切众生.从此而起前十八种烦恼。而流转生死.无苦不受。声闻.缘觉.净土菩萨.厌而伏之。现行不起。一乘菩萨.以此十二有支而成根本智.起差別智。教化众生.住持善法。及成菩提心。意明迷悟不同。非十二有支与智异故。如胜鬘经。亦同此说。如上十八种烦恼。如邪见无明。十住初發心住上.初生如来智慧家时。正使能作恶道邪见已除。习气微薄。未尽憍慢等十八种。以十行十回向法中。有十法加行治之。渐渐微薄。至十地以正智增明。方成随愿智用。只可名为达烦恼而成智用。不可名为断烦恼故。法执现行.至七地故。法执习气.十地方无。如算数广大愚。随好功德愚。此二愚。至佛果行终方见尽。如阿僧祇品。随好光明功德品是。是故如来自说二品经。明佛果二愚故。明十二有支微习。直至佛果方尽。以此安立五位十度。十十治之。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法则。皆体相似。以明治习阶级不同。畧叙五位升进。大意有六。一十住明创生佛家。且除正使烦恼。二明十行。治随世现行习惑。三明十回向。起大愿力。和融智悲。使世间出世间无碍利物。四明十地。长养蕴习。悲智功圆。五明十一地普贤行满。即普贤行品。及十定品已后是。六明成佛位终。即如来出现品是。如离世间品。明进修佛果已后普贤恒行。法界品.即明前后一部之经。皆是以法界为体。如是以法界大智圆通。总无一法一时有前后差別。以智照之可见。如是五位中差別行位。总在初發心住中。以愿行智悲普印。令圆满故。教虽前后。愿行悲智。法是一时。时亦不异。法亦不差。是故發心之士。应如是修。如是圆满。不离如来不动智之体圆满故。于一佛果智悲。始终彻故。普见一切众生是佛国土。无出入故。教化迷如来智中众生。令依本故。令诸众生于自智中。普见诸佛同一智故。不于自智生別有佛想故。令一切众生不于自身起内外远近见故。以一智印印之。破情有大小长短量故。如是修行。即是令诸众生佛种不断故。为诸众生说如斯法。是故能令法种不断。普令一切众生普见自身同佛智海。入佛知见。是故能令僧种不断。一一如是观察。而令心境。如是相应。
○第四施行。文三。初总明施行。二別显施物。三总结行成。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时。于一切物无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
【疏】文有五句。一明施所依。以见有苦无乐故。二以深重下。彰其施位。此地檀度得圆满故。契理曰深。不舍悲愿为重。此心住地。故能满檀。三于一切下。明施体相。四求佛大智。显施所为。五修行大舍。结施行名。
○二別明施物。偏显上文一切无吝。
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真珠瑠璃。珂贝璧玉。珊瑚等物。珍宝璎珞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及余所有珍玩之具。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无所惜。
【疏】于中初总。后所谓下別。別显一切.略有二种。一者外财。二者内财。谓头目等。文显可知。
○三总结行成。
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疏】初结所为。后是名下。正结行成。然初地中应具三施。从增胜说。但举于财。故般若论二三地中。方行无畏。四地已上。乃行法施。
○第五无疲厌行。
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无疲厌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
【疏】分三。初牒前起后。二转更下。正显行相。三即得下。结其行成。下五行中。唯除第十。显相即是结名。余皆具三。文处可见。
○第六成经论智。
得无疲厌心已。于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
○第七成世智行。
获是智已。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上中下一切众生.随应.随力.随其所习.如是而行。是故菩萨得成世智。
【疏】言随应者。随机所应。宜以何法。随力者。随己智力所能。随他智力所堪。随其所习者。约机现作。(【钞】现作者。如浣衣之子。应令修习不净观等。)
○第八明惭愧行。
成世智已。知时知量。以惭愧庄严。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惭愧庄严。
【疏】知时已下。正显行相。时有三种。一者念时。如是时中。宜修定等。刹那不间故。二日夜时。昼则存心。初中后夜。皆勿废故。三所作得必不断时。此即知量。谓量力所能。亦爱亦策。勿令过分。后休废故。以此三时。修前八科二利之行。烦恼睡蛇。昼夜不杂。为惭愧服而自庄严。(【钞】昼则存心等者。即遗教经。经云。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悟。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并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释曰。但观所引。疏文易了。)
○第九成坚固力。
于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成坚固力。
【疏】谓此即前惭愧二利行中。欲早求度。应当精勤。不退自分。不转胜进。
○第十明供养行。
得坚固力已。勤供诸佛。于佛教法。能如说行。
【疏】利养正行。具二供养。(【钞】利养正行下。上愿校量中。有三供养。一利养供养。二恭敬供养。三正行供养。今以恭敬通上二故。但分财法。)
○第三结十名体用。
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疏】先结体用。所谓下。结名。言体用者。此十即是净诸地法。以治十障故。障如前说。然安住地分。有三十句。亦明信慈悲等。与此何异。论云。前是清净地法。今尽是障地净法者。前句文畧。若具。应云。前是清净此地法。以局初地故。今尽是障地净法者。谓不局初地。故云尽是。尽净诸地障故。故经云。净诸地法。瑜伽亦云。此十种法。于一切地能净修治。故下诸地中。皆云信等。皆转净等。(二修行胜竟。)
○第三佛子菩萨住此欢喜下。果利益校量胜。有四种果。一调柔果。二發趣果。三摄报果。四愿智果。通释果者。地中满足故。別言调柔者。谓调炼柔熟。以供养摄化等为能调炼。信等十行为所调炼。由行供等。令信等调柔。随意堪用。故名调柔。下炼金喻。其义甚显。二發谓發进。趣谓趣向。于地满中。更求明解为能發趣。發自此地。趣向后后。为所發趣。下商人喻。义甚相似。三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四内证愿力教智自在。又以愿力助智.令业用无边。故称愿智。初二是其行修方便。后二是其报行纯熟。行修唯在地满。报行该于始终。从初住地。乃至地满。所受王身。说为摄报。所有作用。说为愿智。又初二后一。此地定有。摄报一果。有无不定。容有不作。故云多作。而定能作。故亦定有。又初二果。亦是地法。初行次解。是所修故。后之二果。唯果非法。初体后用。非所修故。是以经于二果之后。更有结文云。畧说初地法门。不得此意。则似论家谬取法门。滥为果称。(【钞】又初二果下。通妨。谓安国法师。以见二果之后有结文故。便以前二果唯是地法。后二方果法。即出心故。今为通前二。通法通果。为法易见。后有结故。为果难见。故论判属果。不得此意下。结弹安国。)發趣文局初地。以最在初故。义通十地。通解十地故。余三义局初地。报等殊故。文通十地。地地皆有故。四果即为四別。今初调柔分三。谓法.喻.合。法中分四。一见佛为炼行缘。二所炼行体。三別地行相。四炼行成熟。今初。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疏】先总明。后所谓下別显。总中以大愿力是见佛因。力兼神力。故瑜伽住品。有二因见佛。一愿二力。论经具二。论云。以胜通力。见色身佛。以正愿力。见法身佛。別中云。见多百佛等者。论云。方便善巧。示现多佛故。此善巧有二。一不直云无量。而巧历百千等数。为方便显多。二言多百者。是多个百。多千等亦然。是为一数之中。已摄于多。故名善巧。理实入华藏刹海。见法界身云也。
【论】见多百佛者。即是华藏智境。一佛刹海。融十方诸佛刹海。互參徧彻之多百。非如三千大千世界佛境。限之百佛故。乃至身尘毛孔。等周法界虚空界之百也。不可如情所知之百佛故。此是智境无限中多百。但以安立随位升进之法。明其升进。然其一一佛境。不可存其中边量见。但得自观身智境无中边见。何得论佛境有边量见。此初地。中间十地。及如来地法。为一地。通修十地及佛地法故。此中因果。依十回向中佛果名妙。以十地但成就十回向中大愿海。令满彼大愿行故。亦不离初信心中金色世界不动智佛。文殊师利普贤等行。如经颂云。佛子始發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
○二所炼行体。
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
【疏】以行入行。故名为炼。如金入火。然有三种入。即分为三。一入功德。即供佛行。去薄福垢。亦兼供僧。二以此善下。入无上果。即回向行。去下劣垢。论当第三。意明通回二行。三佛子此菩萨下。入大悲心。即利生行。去懈怠故。(【钞】论云。供养者。有其三种。一恭敬供养。谓赞叹等。显佛功德。二尊重供养。谓礼拜等。三奉施供养。谓华香等。即衣服下文。其大心深心。即能供养心。谓为求佛。故云大心。心殷重故。名为深心。)
○三別地行相。
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疏】先约四摄。然四摄望前。犹是利众生法。望后为別地行相。以因利生之便。故于此明。下二地中。乃在炼行成后。四摄虽不足全別十地。为是化生之法。故用之耳。爱语是法施。初地檀满。故说二增。二约十度。然证相难分。寄十度等以显差別。各说一增。若不尔者。何不二地言二度增。檀度初地先已增故。乃至九地。应言九增。九地尚云。余非不修。随力随分。显寄明矣。是以具论诸地所行。略有五义。一为別地各说一增。如今文是。二辨胜过前。初地檀胜。二地二度胜。故二地文云。远离悭嫉破戒垢故。乃至十地十度皆胜。是则后后皆胜前前。三论其实行。地地具修。四证理平等。非多非一。五约圆融。一具一切。
○四所炼行成。
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疏】炼行成中。总收三入。初牒供佛化生以为能炼。信等净法以为所炼。后举前回向能炼。令信等净也。言转转者。此之信等。于初地中。有三节净。谓初住地时。证前缘修。令成真修。已是一净。二行校量中。对除障法。复一度净。今此地后。更历三修。故云转转。
○第二喻。
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疏】喻中。金师喻菩萨。金喻信等。火喻供等三行。三行非一。名数数入。调柔成就。喻炼行成。金性本有。从缘始显。信等修生.云何同喻。信等有二。一未证真前。但约缘修为对治行。妄识为体。二证真之后。乃知信等非是今有。即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真心为体。真心为体。即是理性。信等相殊。说为行性。此二不二。并可喻金。虽假供等缘修。以成真德。德由真起。后成严具。亦不异金。既了于真。真非妄外。故全妄识。即是真心。寄相显真。故分能所。
○第三法合。
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疏】准喻可知。
○第二發趣果中二。初正明發趣果。后佛子是名下。总结地相。前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法中亦四。一问。二知。三行。四到。知是明解。正能發趣。然由问故知。所以先问。知意在行。行必能到。今初问。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
【疏】问中。具问诸地。初地已满。而更问者。一问胜进。非问自分。二者一地之中。具摄一切诸地功德。故问所摄。容许未知。于中云相及得果者。相即随诸地中所有诸障。及对治相故。谓诸地能所观相。皆別十地故。得者。即正证出世间智故。果者。因证智力。得世间出世间智故。相即方便智。得是根本。果即后得。后得缘俗。故名世间。无分別故。复名出世。又此三者。即是三道。初是无间。与惑相翻。二是解脱。正证无为。三是胜进。后智进修。不说加行者。地前加行。非地摄故。地上加行。胜进收故。言为欲成就此地法者。当地法也。后云彼地法者。后地法也。若准论意。成就地法。即是信等。
○第二明知。
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
【疏】由问故知。知不异问。经展问中相及得果以为十句。论摄十句为五方便。言方便者。行修善巧也。第一观方便。观。谓观解。摄初二句。一诸地障对治者。以能治观解。治十种障。立十地別。本文具之。此约所断明观。二地成坏者。揽行成位。集故名成。诸行各住。散故名坏。此约所知明观。第二得方便。得谓证入。摄次三句。曲有三种方便。一相果者。即欲入方便。是方便智。带相观终。故名相果。二得修者。已入方便。即根本智。显是证修。非缘修故。三胜进方便。即后得智。谓信等成地之法。离障清净故。第三增上方便。进修后位。故名增上。亦摄三句。一地地转行者。依前起后地。背相舍故。二二执名非处。二空为住处。亦是相应不相应也。三以后胜前.增长善巧。名殊胜智。第四不退转方便。唯第九句。前三方便无退息故。第五尽至方便。即第十句。净治菩萨地尽。转至佛智地故。若以相等摄五方便。初一是相。二具于三。如次三句。配相。得。果。第三唯果。第四总明三事不退。五通明三因穷入果。若摄十句。初三为相。第四是得。次四是果。后二具三。
○第三行。第四由此下。到。
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
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
【疏】并可知。
○第二喻。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發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發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
【疏】喻中。初喻前问。有二方便。一不迷方便。道中喻行因。住止喻得地。各有障治。故曰安危。二资具方便。具资粮故。不迷多约利他。资具多明自利。次佛子彼大下。喻知。三善以下。喻行。四乃至下喻到。行中语畧。故云乃至。
○第三合。
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
【疏】合中。初合知。然后下。合行。安隐下合到。喻中畧行。此中畧问。欲影显耳。
○第四结劝。
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疏】可知。
○第二总结地相。
佛子。是名畧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別事。
【疏】行修已竟。故于此结。前说分齐深故。说其一分。此中广故。说所不尽。
○第三摄报果利益胜中分二。先明在家果。后出家果。前中复二。初上胜身。显其报胜。后明上胜果。显其行胜。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
【疏】阎浮提王者。即铁轮王。然璎珞仁王。地前四位。已配四轮。今在初地。方作铁轮。正明皆寄。不可定执。常护正法。应是行胜。如何论主将属身胜。护法有二。一护国正法.则赏罚以宜。二护佛正法教理等。兴建摈斥。论依初义。
○二上胜果。
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疏】上胜果者。依前王报。起于胜行。是身之果。于中二。初行。后愿。前中亦二。一大悲利他。谓若施若摄。二如是一切下。不失自利。正作利他业时。即不离念佛等故。谓利他事中。回向菩提故。成大恭敬事。不生分別故。除诸妄想。顺理合体。故云不离。所念有十一。论分为四。一初三是上念。三宝在己上故。不离三轮故。次一是同法念。次三功德念。一自身他身菩萨行。二度行自体。三诸地转胜故。后四求义念佛。以力等是真实究竟义故。己所求故。二复作下。明愿。有十一句。前七自德。后四摄化。前中此云殊胜。论经名大。余名并同。首唯是总。谓大菩提位尊高故。妙等唯別。胜大亦总亦別故。首有二种。一胜首。光明功德故。二殊胜首。独无二故。胜亦二种。一妙。智自在胜故。二微妙。离一切烦恼自在胜故。殊胜亦二。一上。无与等故。二无上。无能过故。后四中初一约教。谓导者于阿含中。分別法义正说故。余三显证。将者。令他得证义。灭诸烦恼故。此约断德。后二约智。前因后果。帅者。教令入正道故.后句以大菩提而教化故。(【钞】光明功德者。行体清净离垢障故。分別法义者。以辞及辩。分別法义二无碍也。)
○第二出家果。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
【疏】出家果中二。初舍俗出家。后既出家下。修行克证。禅定胜业。胜业有二。一者三昧胜。即胜定体。二三昧所作胜。谓因三昧。得见佛等。有十一句。明其二利。分为三对。初六句横论二利。初二自利。一见百佛者。十方各十。他受用身。瑜伽住品。能于种种国见百如来。寄位显百。理实如前见多佛也。二知神力。论意取神力所加说法菩萨。于上二处。修习智慧。次四利他。初一有信机者。动刹现通。次三有悟机者。往刹光照。正授以法。次有二句。竖论二利。一自摄胜生。瑜伽云。若欲留命。能住百劫。二三明穷照。示物善恶。后三句一对。明二利速疾。一为增长自智。思惟种种法门。二分身速疾。作多利益故。
○第四愿智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疏】正愿久积。以智内证。故其自在示现。难可穷究。则显上来百数。彰地阶差。非定尔也。今行合法界。是圆融实德。故云过此。论后结云。畧说诸地。各有因体果相者。以此地中。相及得果。类后九地也。因即是相。体即是得。果名不殊。应知此三。通于下九。所以于此结者。显上广说。不出此故。
○第二应颂。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疏】四十六偈半。分为二別。初正颂前。后二结说。前中分四。初十一偈。颂初住分。于中四。初二颂依何身。
【疏】次四颂为何义。
【疏】次二颂以何因。
【疏】后三颂有何相。
【疏】第二五偈。颂释名分。初二偈半。颂喜相。
【疏】余颂喜因。于中先半偈。颂念当得。
【疏】后二颂念现得。
【疏】第三有六颂。颂安住地分。初一颂半。颂信心成就。
【疏】次一颂半。修行成就。
【疏】后三颂回向成就。
【疏】第四二十二偈半。颂校量胜分。于中三。初六颂半。颂愿校量。
【疏】次六颂行校量。
【疏】后十颂果校量。于中初二调柔果。
【疏】次二發趣果。
【疏】次五颂半摄报果。(【校】摄报果。纂要误作摄果报。)
【疏】后半偈。颂愿智果。
【疏】结说可知。
【论】夫验经所说。入此初地法。乃是创始具足凡夫。能發广大愿行。能趣入故。非是由因地前行解而来者。意明设教。备明修行滞障。节级安危。然發心者。一时总顿修。居一时一行之内。非是要从节级次第来修。以总別同异成坏六相法圆融可见。于此六字三对法中。一字有六。且如人类之。余可准知。如一人身。具足是六相。头身手足眼耳鼻舌等用各別。是別相。全是一身。一四大。是总相。一空无体。是名同相。不废如是同无异性。头身手足眼耳鼻舌等用有殊。是为异相。头身手足眼耳鼻舌等共成一身。名为成相。但随无作缘有。各无自性。无体无相。无生无灭。无成无坏。名为坏相。又明一字中有六相义。互为主伴。十玄义。亦在此通。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表法生解门。九十世圆融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是其义也。
六相义
此一字中有六相。一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若善见者。得智无碍总持门。于诸法不滞有无断常等障。
可以离情照之可见。此六字义阙一。即理智不圆。是此初地中观。通世间一切法门故。(初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六十三
○第二双辨慈悲二行中二。先明三观为方便。后菩萨见诸众生下。明所起之行相。前中三观.即为三段。第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观。第二而诸凡夫下。具足诸苦观。三然诸众生下。彼二颠倒观。但失真乐。已为可愍。况加妄苦.况复双迷。反本何日。由初观故起慈。由次起悲。由后双起。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