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八十

阿僧祇品第三十

○初来意

【疏】来意者有二一通谓前三品別答前问此下三品总明等觉深奥故二別谓前既智圆证极此品校量行德难思故次来也又难思佛德菩萨尽穷故亦为远答变化海故故下偈中广显变化大用又通显一部之数量故

○二释名

【疏】释名者阿之言无僧祇曰数全带数名若晋本云心王菩萨问阿僧祇品兼能问人即人法双举及菩萨所问之算数梵本同此然僧祇是十大数之创首经论多用故以标名又显此数即离数故寄无数标名

○三宗趣

【疏】宗趣者寄数显德分齐为宗令知普贤诸佛离数重重无尽为趣

【论】将释此品约立四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能问之主三释说法之主四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明前十定十通十忍三品明该括因果初终始末不迁刹那之际已成神通法忍具足明一切诸佛所施因果教行方便果行相资始终不绝不离刹那之时如仁王经一念中具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如是三世佛果及普贤方便行总时不迁故但以刹那为量不立生灭之名设论生灭但于刹那内安立更无长短自此已下至如来出现品明佛果之中三业广大自在行门且如阿僧祇一品明如来心业广大自在二如来寿量品明如来命广大自在三菩萨住处品明如来行摄生广大常住自在四佛不思议法品明叹佛三业神德广大自在五如来十身相海品明佛身业报得庄严广大自在六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明佛三业所顺法身所感之功德广大自在依璎珞经配第三禅说佛华三昧有百万亿颂即此普贤行品是其略也当第七会合名佛华三昧品七普贤行品明佛三业果行徧周广大自在八如来出现品明佛觉行徧周常于一切世间无时不出现广大自在此之八品经总叹佛果行智德三业功用及庄严报相广大自在故以次此品须来二释能问法主者菩萨名心王此明得心成忍之后心业自在名之为王三释能说法之主者此品何故如来自说明此数法广大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愚至差別智满方了即此阿僧祇品随好光明功德品二品法是如来自说自余五位各各随位菩萨自说十信菩萨说十信法即文殊觉首等是十住菩萨说十住法即法慧财慧等是准此例知此品至差別智果满佛位方明还是如来自说故所问之主还是如来心智自在名之为王表心自在故方堪能问总是佛自在之心故设教法则令学者倣之故说行以普贤主之以行成忍即以王主之又此数法智满佛果方终以智徧故任运而知非是加行作意而知以此佛自说故

○四正释文此下三品总显深奥即为三別此品明胜德无数次品明尽一切时后品明徧一切处然此三品初一通明佛菩萨德次品正显佛德兼明菩萨后品唯明菩萨所以尔者亦是等觉亦名佛故位后普贤是佛菩萨故今初一品先问后答今初

尔时心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演说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耶

【疏】问中二先牒佛所说后世尊下正明咨问所以心王问者表数不离心数与非数皆自在故又显此数统收前后辨超胜故所以偏问十者举后摄初显无尽故前后文中多用此故故文云如来演说但问本数己摄诸转

○第二答中二一赞问许说

佛告心王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为欲令诸世间入佛所知数量之义而问如来应正等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时心王菩萨唯然受教

【疏】令入佛所知数者以是圆教所明深广无涯唯佛方测不同凡小所知如黄帝算法但有二十三数始从一二终至正载已说天地不容小乘六十已至无数此有百二十四倍倍变之故非余测故数之终寄不可说况复偈初更积不可说历诸尘刹以显无尽所以佛自答者正表难思故又明此品统语因位终德故佛说之(【钞】始从一二者从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谓十十为百十百为千次万亿(【校】梓应作秭)壤言载者天地不能容载故小乘六十者即俱舍论说六十向后更无数也)

○二正答所疑于中二先长行明能数之数广多后偈颂显所数之德无尽今初

佛言善男子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矜羯罗矜羯罗为一阿伽罗阿伽罗阿伽罗为一最胜最胜最胜为一摩婆(上声)摩婆罗摩婆罗为一阿婆(上声)阿婆罗阿婆罗为一多婆(上声)多婆罗多婆罗为一界分界分界分为一普摩普摩普摩为一祢摩祢摩祢摩为一阿婆(上声)阿婆钤阿婆钤为一弥伽(上声)弥伽婆弥伽婆为一毗攞伽毗攞伽毗攞伽为一毗伽(上声)毗伽婆毗伽婆为一僧羯逻摩僧羯逻摩僧羯逻摩为一毗萨罗毗萨罗毗萨罗为一毗赡婆毗赡婆毗赡婆为一毗盛伽毗盛伽毗盛伽为一毗素陀毗素陀毗素陀为一毗婆诃毗婆诃毗婆诃为一毗薄底毗薄底毗薄底为一毗佉担毗佉担毗佉担为一称量称量称量为一一持一持一持为一异路异路异路为一颠倒颠倒颠倒为一三末耶三末耶三末耶为一毗睹罗毗睹罗毗睹罗为一奚婆(上声)奚婆罗奚婆罗为一伺察伺察伺察为一周广周广周广为一高出高出高出为一最妙最妙最妙为一泥罗婆泥罗婆泥罗婆为一诃理婆诃理婆诃理婆为一一动一动一动为一诃理蒲诃理蒲诃理蒲为一诃理三诃理三诃理三为一奚鲁伽奚鲁伽奚鲁伽为一达攞步陀达攞步陀达攞步陀为一诃鲁那诃鲁那诃鲁那为一摩鲁陀摩鲁陀摩鲁陀为一忏慕陀忏慕陀忏慕陀为一瑿攞陀瑿攞陀瑿攞陀为一摩鲁摩摩鲁摩摩鲁摩为一调伏调伏调伏为一离憍慢离憍慢离憍慢为一不动不动不动为一极量极量极量为一阿么怛罗阿么怛罗阿么怛罗为一勃么怛罗勃么怛罗勃么怛罗为一伽么怛罗伽么怛罗伽么怛罗为一那么怛罗那么怛罗那么怛罗为一奚么怛罗奚么怛罗奚么怛罗为一鞞么怛罗鞞么怛罗鞞么怛罗为一钵罗么怛罗钵罗么怛罗钵罗么怛罗为一尸婆么怛罗尸婆么怛罗尸婆么怛罗为一翳罗翳罗翳罗为一薜罗薜罗薜罗为一谛罗谛罗谛罗为一偈罗偈罗偈罗为一窣步罗窣步罗窣步罗为一泥罗泥罗泥罗为一计罗计罗计罗为一细罗细罗细罗为一[耳*畀][耳*畀][耳*畀]罗为一谜罗谜罗谜罗为一娑攞荼娑攞荼娑攞荼为一谜鲁陀谜鲁陀谜鲁陀为一契鲁陀契鲁陀契鲁陀为一摩睹罗摩睹罗摩睹罗为一娑母罗娑母罗娑母罗为一阿野娑阿野娑阿野娑为一迦么罗迦么罗迦么罗为一摩伽婆摩伽婆摩伽婆为一阿怛罗阿怛罗阿怛罗为一醯鲁耶醯鲁耶醯鲁耶为一薜鲁婆薜鲁婆薜鲁婆为一羯罗波羯罗波羯罗波为一诃婆婆诃婆婆诃婆婆为一毗婆(上声)毗婆罗毗婆罗为一那婆(上声)那婆罗那婆罗为一摩攞罗摩攞罗摩攞罗为一娑婆(上声)娑婆罗娑婆罗为一迷攞普迷攞普迷攞普为一者么罗者么罗者么罗为一驮么罗驮么罗驮么罗为一钵攞么陀钵攞么陀钵攞么陀为一毗伽摩毗伽摩毗伽摩为一乌波跋多乌波跋多乌波跋多为一演说演说演说为一无尽无尽无尽为一出生出生出生为一无我无我无我为一阿畔多阿畔多阿畔多为一青莲华青莲华青莲华为一钵头摩钵头摩钵头摩为一僧祇僧祇僧祇为一趣趣趣为一至至至为一阿僧祇阿僧祇阿僧祇为一阿僧祇转阿僧祇转阿僧祇转为一无量无量无量为一无量转无量转无量转为一无边无边无边为一无边转无边转无边转为一无等无等无等为一无等转无等转无等转为一不可数不可数不可数为一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为一不可称不可称不可称为一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为一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为一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此又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疏】问乃举后难知答则始终具说初言一百洛叉为一俱胝者是中等数洛叉是万俱胝是亿故光明觉品云过一亿梵本皆云俱胝故若依俱舍以洛叉为亿则俱胝当兆也若兼取一十百千万等下数法则通有百三十七数由前易故略不说之俱胝以下并是上等数法倍倍变故余如光明觉品说其中多存梵音但是数名更无別理末后云此又不可说不可说者若类前具牒便有四个不可说字故译家云此又二字替一不可说不可说为译之巧

○第二偈颂

尔时世尊为心王菩萨而说颂言

不可言说不可说
充满一切不可说 不可言说诸劫中 说不可说不可尽
不可言说诸佛刹
皆悉碎末为微尘
一尘中刹不可说 如一一切皆如是
此不可说诸佛刹 一念碎尘不可说
念念所碎悉亦然 尽不可说劫恒尔
此尘有刹不可说
此刹为尘说更难
以不可说算数法
不可说劫如是数
以此诸尘数诸劫 一尘十万不可说

【疏】百二十偈大分为二前六明普贤德广说不可尽余偈明佛德深广普贤穷究前中分二前四偈半明能数多后一偈半显所数广今初积数自有十重以显无尽是知上至不可说转尚约顺机据佛所知实无尽故

言十重者一初句积不可说至不可说然此应积最后不可说不可说转而但积不可说者有二义故一取言易故下偈多用故二表言所不及之数故

二次三句将上所积充满一切不可说中于中初句标后二句释谓何者是一切不可说释云不可说劫中说不尽者

三半偈将上诸不可说一一是一刹皆碎为尘

四半偈即前一一尘有不可说刹

五半偈将前诸尘中刹一念徧碎为尘

六半偈念念碎尘复尽多劫

七一句明前所碎尘复有多刹

八一句即此多刹复碎为尘

九半偈以多算数经于多劫数上诸尘云如是数

十以上诸尘数劫一尘有十万个不可说劫如是重重无尽无尽

尔劫称赞一普贤 无能尽其功德量 于一微细毛端处
有不可说诸普贤 一切毛端悉亦尔 如是乃至徧法界

【疏】第二显所数广中略举三重一将上诸劫赞一普贤之德不尽二况一尘中有多普贤三况徧法界尘皆有多矣是知德无尽故若不以称性之心思之心惑狂乱

一毛端处所有刹 其数无量不可说 尽虚空量诸毛端 一一处刹悉如是
彼毛端处诸国土 无量种类差別住 有不可说异类刹 有不可说同类刹
不可言说毛端处 皆有净刹不可说 种种庄严不可说 种种奇妙不可说

【疏】第二一毛端下一百一十四偈明佛德深广普贤穷究即广显变化之相于中二前九十一颂明果德无碍因位善穷后不可言说诸如来下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前中亦二先明果法无碍后菩萨悉能下明因位善穷前中亦二先三偈明依报自在

于彼一一毛端处 演不可说诸佛名 一一名有诸如来 皆不可说不可说 一一诸佛于身上
现不可说诸毛孔 于彼一一毛孔中 现众色相不可说 不可言说诸毛孔 咸放光明不可说

【疏】后明依正融摄即入自在于中五初二偈半依中现正

于彼一一光明中 悉现莲华不可说 于彼一一莲华内 悉有众叶不可说 不可说华众叶中
各现色相不可说 彼不可说诸色内 复现众叶不可说 叶中光明不可说 光中色相不可说
此不可说色相中 一一现光不可说 光中现月不可说 月复现月不可说 于不可说诸月中
一一现光不可说 于彼一一光明内 复现于日不可说 于不可说诸日中 一一现色不可说
于彼一一诸色内 又现光明不可说 于彼一一光明内 现不可说师子座 一一严具不可说
一一光明不可说 光中妙色不可说 色中净光不可说 于彼一一净光内 复现种种妙光明
此光复现种种光 不可言说不可说 如是种种光明内 各现妙宝如须弥 一一光中所现宝
不可言说不可说

【疏】二十一偈半正中现依初现莲华光明

彼如须弥一妙宝 现众刹土不可说 尽须弥宝无有余 示现刹土皆如是 以一刹土末为尘
一尘色相不可说 众刹为尘尘有相 不可言说不可说 如是种种诸尘相 皆出光明不可说

【疏】后净土之用

光中现佛不可说 佛所说法不可说 法中妙偈不可说 闻偈得解不可说 不可说解念念中
显了真谛不可说 示现未来一切佛 常演说法无穷尽 一一佛法不可说 种种清净不可说
出妙音声不可说 转正法轮不可说 于彼一一法轮中 演修多罗不可说 于彼一一修多罗
分別法门不可说 于彼一一法门中 又说诸法不可说 于彼一一诸法中 调伏众生不可说

【疏】三五偈依中现正说法

或复于一毛端处 不可说劫常安住 如一毛端余悉然 所住劫数皆如是

【疏】四一偈明现时常住

其心无碍不可说 变化诸佛不可说 一一变化诸如来 复现于化不可说 彼佛法身不可说
彼佛分身不可说 庄严无量不可说 往诣十方不可说 周行国土不可说 观察众生不可说
清净众生不可说 调伏众生不可说 彼诸庄严不可说 彼诸神力不可说 彼诸自在不可说
彼诸神变不可说 所有神通不可说 所有境界不可说 所有加持不可说 所住世间不可说
清净实相不可说 说修多罗不可说 于彼一一修多罗 演说法门不可说 于彼一一法门中
又说诸法不可说 于彼一一诸法中 所有决定不可说 于彼一一决定中 调伏众生不可说
不可言说同类法 不可言说同类心 不可言说异类法 不可言说异类心 不可言说异类根
不可言说异类语 念念于诸所行处 调伏众生不可说 所有神变不可说 所有示现不可说
于中时劫不可说 于中差別不可说

【疏】五十偈半明自在调生

菩萨悉能分別说 诸明算者莫能辨

【疏】第二因位善穷中二先半偈结前生后

一毛端处大小刹 杂染清净粗细刹 如是一切不可说 一一明了可分別 以一国土碎为尘
其尘无量不可说 如是尘数无边刹 俱来共集一毛端 此诸国土不可说 共集毛端无迫隘
不使毛端有增大 而彼国土俱来集 于中所有诸国土 形相如本无杂乱 如一国土不乱余
一切国土皆如是 虚空境界无边际 悉布毛端使充满 如是毛端诸国土 菩萨一念皆能说
于一微细毛孔中 不可说刹次第入 毛孔能受彼诸刹 诸刹不能徧毛孔 入时劫数不可说
受时劫数不可说 于此行列安住时 一切诸劫无能说 如是摄受安住己 所有境界不可说
入时方便不可说 入已所作不可说

【疏】余偈正显因德于中有十初八偈明帝网身土是起行处又前文明其展徧此明包容文影略耳言毛孔悉能受诸刹等者称法性之一毛故受多刹而无外不坏相之多刹安徧悟者之一毛内外缘起非即离故(【钞】称法性之一毛者此中文亦影略若具诸刹毛孔皆有称性及不坏相义今毛上取称性义故如法性之无外刹上取不坏相义故不徧称性之毛而著悟者之言更有一意亦文影略谓毛安悟者则显刹因迷有迷则有分悟则无边前义直就法论后义约人取法思之可见内外缘起者亦有二义一约内外共为缘起由不即故有能所入由不离故故得相入二约内外缘起与真法性不即不离此复二义一由内外不即法性故有能所入不离法性故毛能包刹能徧入二者毛约不离法性如理而包刹约不即法性不徧毛孔思之成观)

意根明了不可说 游历诸方不可说 勇猛精进不可说 自在神变不可说 所有思惟不可说
所有大愿不可说 所有境界不可说 一切通达不可说 身业清净不可说 语业清净不可说
意业清净不可说 信解清净不可说 妙智清净不可说 妙慧清净不可说 了诸实相不可说
断诸疑惑不可说 出离生死不可说 超升正位不可说 甚深三昧不可说 了达一切不可说

【疏】二五偈三业勤勇行

一切众生不可说 一切佛刹不可说 知众生身不可说 知其心乐不可说 知其业果不可说
知其意解不可说 知其品类不可说 知其种性不可说 知其受身不可说 知其生处不可说
知其正生不可说 知其生已不可说 知其解了不可说 知其趣向不可说 知其言语不可说
知其作业不可说 菩萨如是大慈悲 利益一切诸世间

【疏】三有四偈半应器摄生行

普现其身不可说 入诸佛刹不可说 见诸菩萨不可说 發生智慧不可说 请问正法不可说
敷扬佛教不可说 现种种身不可说 诣诸国土不可说 示现神通不可说 普徧十方不可说
处处分身不可说 亲近诸佛不可说 作诸供具不可说 种种无量不可说 清净众宝不可说
上妙莲华不可说 最胜香鬘不可说 供养如来不可说 清净信心不可说 最胜悟解不可说
增上志乐不可说 恭敬诸佛不可说

【疏】四五偈半明游方供佛行

修行于施不可说 其心过去不可说 有求皆施不可说 一切悉施不可说 持戒清净不可说
心意清净不可说 赞叹诸佛不可说 爱乐正法不可说 成就诸忍不可说 无生法忍不可说
具足寂静不可说 住寂静地不可说 起大精进不可说 其心过去不可说 不退转心不可说
不倾动心不可说 一切定藏不可说 观察诸法不可说 寂然在定不可说 了达诸禅不可说
智慧通达不可说 三昧自在不可说 了达诸法不可说 明见诸佛不可说 修无量行不可说
發广大愿不可说 甚深境界不可说 清净法门不可说 菩萨法力不可说 菩萨法住不可说
彼诸正念不可说 彼诸法界不可说 修方便智不可说 学甚深智不可说 无量智慧不可说
究竟智慧不可说 彼诸法智不可说 彼净法轮不可说 彼大法云不可说 彼大法雨不可说
彼诸神力不可说 彼诸方便不可说 入空寂智不可说 念念相续不可说 无量行门不可说
念念恒住不可说

【疏】五修行于施下广修十度行

诸佛刹海不可说 悉能往诣不可说 诸刹差別不可说 种种清净不可说 差別庄严不可说
无边色相不可说 种种间错不可说 种种妙好不可说 清净佛土不可说 杂染世界不可说

【疏】六二偈半游刹自在行

了知众生不可说 知其种性不可说 知其业报不可说 知其心行不可说 知其根性不可说
知其解欲不可说 杂染清净不可说 观察调伏不可说 变化自在不可说 现种种身不可说
修行精进不可说 度脱众生不可说 示现神变不可说 放大光明不可说 种种色相不可说
令众生净不可说

【疏】七了知众生下明调伏众生行

一一毛孔不可说 放光明网不可说 光网现色不可说 普照佛刹不可说 勇猛无畏不可说
方便善巧不可说 调伏众生不可说 令出生死不可说 清净身业不可说 清净语业不可说
无边意业不可说 殊胜妙行不可说 成就智宝不可说 深入法界不可说 菩萨总持不可说
善能修学不可说 智者音声不可说 音声清净不可说 正念真实不可说 开悟众生不可说
具足威仪不可说 清净修行不可说 成就无畏不可说 调伏世间不可说 诸佛子众不可说
清净胜行不可说 称叹诸佛不可说 赞扬无尽不可说 世间导师不可说 演说赞叹不可说

【疏】八七偈半三业深净行

彼诸菩萨不可说 清净功德不可说 彼诸边际不可说 能住其中不可说 住中智慧不可说
尽诸劫住无能说 欣乐诸佛不可说 智慧平等不可说 善入诸法不可说 于法无碍不可说
三世如空不可说 三世智慧不可说 了达三世不可说 住于智慧不可说 殊胜妙行不可说
无量大愿不可说 清净大愿不可说 成就菩提不可说 诸佛菩提不可说 發生智慧不可说
分別义理不可说 知一切法不可说 严净佛刹不可说 修行诸力不可说 长时修习不可说
一念悟解不可说 诸佛自在不可说 广演正法不可说 种种神力不可说 示现世间不可说
清净法轮不可说 勇猛能转不可说 种种开演不可说 哀愍世间不可说

【疏】九彼诸菩萨下愿智自在行

不可言说一切劫 赞不可说诸功德 不可说劫犹可尽 不可说德不可尽

【疏】十一偈结德无尽

不可言说诸如来 不可言说诸舌根 叹佛不可言说德 不可说劫无能尽 十方所有诸众生
一切同时成正觉 于中一佛普能现 不可言说一切身 此不可说中一身 示现于头不可说
此不可说中一头 示现于舌不可说 此不可说中一舌 示现于声不可说 此不可说中一声
经于劫住不可说 如一如是一切佛 如一如是一切身 如一如是一切头 如一如是一切舌
如一如是一切声 不可说劫恒赞佛 不可说劫犹可尽 叹佛功德无能尽

【疏】第二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中先果后因前中三初六偈总叹佛德

一微尘中能悉有 不可言说莲华界 一一莲华世界中 贤首如来不可说 乃至法界悉周徧
其中所有诸微尘 世界若成若住坏 其数无量不可说 一微尘处无边际 无量诸刹普来入
十方差別不可说 刹海分布不可说

【疏】二有三偈別明依报

一一刹中有如来 寿命劫数不可说 诸佛所行不可说 甚深妙法不可说 神通大力不可说
无障碍智不可说 入于毛孔不可说 毛孔因缘不可说 成就十力不可说 觉悟菩提不可说
入净法界不可说 获深智藏不可说

【疏】三有三偈別明正报

种种数量不可说 如其一切悉了知 种种形量不可说 于此靡不皆通达 种种三昧不可说
悉能经劫于中住 于不可说诸佛所 所行清净不可说 得不可说无碍心 往诣十方不可说
神力示现不可说 所行无际不可说 往诣众刹不可说 了达诸佛不可说 精进勇猛不可说
智慧通达不可说 于法非行非不行 入诸境界不可说 不可称说诸大劫 恒游十方不可说
方便智慧不可说 真实智慧不可说 神通智慧不可说 念念示现不可说 于不可说诸佛法
一一了知不可说

【疏】第二种种数量下明因德趣入于中二先六偈半自分行

能于一时证菩提 或种种时而证入 毛端佛刹不可说 尘中佛刹不可说 如是佛刹皆往诣
见诸如来不可说 通达一实不可说 善入佛种不可说 诸佛国土不可说 悉能往诣成菩提
国土众生及诸佛 体性差別不可说 如是三世无有边 菩萨一切皆明见

【疏】后三偈半胜进行且从相显略科然上诸德德德圆融无尽无尽惟忘怀体之

【论】释义者一百洛叉为一俱胝者一洛叉此云一亿一俱胝此云一兆又案此方黄帝算法总有二十三数谓一亿从壤已去有三等数法其下者十十变之中者万万变之上者亿亿变之今此阿僧祇品用上等数法故云百千百千为一俱胝俱胝俱胝是当此壤也那由他当沟也鞞婆罗当此涧也正也载也自是已去此方数名尽也弥伽及毗伽皆上声呼已上数义广大虽复无量难量意明如来智慧普贤愿行三业广大世数不能及故如下文颂中具明此已上依大数有百二十大数至不可说不可说转以为一终颂云不可言说不可说充满一切不可说不可言说诸劫中说不可说不可尽不可言说诸佛刹皆悉碎抹为微尘一尘中刹不可说如一一切皆如是此不可说诸佛刹一念碎尘不可说念念所碎悉皆然尽不可说劫恒尔此尘为刹不可说此刹为尘说更难以不可说算数法不可说劫如是数以此诸尘数诸劫一尘十方不可说尔劫称赞一普贤无能尽其功德量意明如来普贤愿行功德过称量数量所不及故如是此品说佛位内普贤行愿虚空不可量刹尘不可比无限重重无限重重广如经自具如是多劫是一刹那际多如是如来普贤行是一刹那中无尽故准前第二会所问合有十顶品来文未至(【校】秭纂要误作梓据合论改正)(阿僧祇品竟)

寿量品第三十一

○初大意三段

【疏】初来意者夫玄鉴虚朗出乎数域之表岂有殊形万状修短之寿哉然应物随机能无不形而无不寿故上品彰其实德此品以辨随机虽少至多显时无不徧即前多德之一故粗广之亦为远答寿量海故所以来也

【疏】二释名者寿谓报命量即分限染净土之报寿随机见之分限以显无尽之命无限之量寿之量故寿有斯量通二释也別行经名无边佛土经即以处显人(【钞】二释名者亦依真应以立其名然诸经论说三身寿量化则有始有终长短万品报则有始无终一得永常法身无始无终凝然不变故法华中以伽耶生双林灭化身也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报身也常住不灭法身也此经宗意三身既融三寿无碍即长能短即短恒长无长无短长短存焉一一圆融言思斯绝)

【疏】三宗趣者应物修短为宗显穷来际无限为趣以就同教且积劣之胜若就別教则修短圆融故

【论】将释此品约作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说教之主三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明前品既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寿量二释说教之主者说此品教主以心王菩萨说者明佛寿量以心王为体以心王表命自在故即明如来心王之命随根延促长短任物自在而实如来无寿命者无长短者故三随文释义者此之一品经明佛寿量长短约未悟者作节级令知如来寿量无尽以少显多以短显长若不如是云何能知佛之寿量然实如来无长短命性无生灭故如来寿命如根本智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故约以十佛之命表之无尽故

○次正释文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

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善灯世界一劫于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刹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于难超过世界法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难超过世界一劫于庄严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月智佛刹为一日一夜

佛子如是次第乃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

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大菩萨等充满其中

【疏】初集经者叙而心王说者以领旨故佛寿自在故二佛子下正说于中三初別举十刹相望次佛子如是下举略显广三最后世界下举其玄极且如以劫为日未历十重则劫不可说况百万僧祇则最后之刹已隣刹海平等故举普贤等充满明极位所居由此名为兼显菩萨(【钞】已隣刹海者犹有数限故致隣言刹海平等无数量故)

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初示大意三段

【疏】初来意者上约化益尽一切时今明菩萨徧一切处故次来也故僧祇中明法界毛端之处皆有多多普贤此则据实而谈今约机缘所宜指有方所使物欣厌翘心有归若知能住菩萨毛含刹海所住之处尘纳无边则未有一方非菩萨住亦远答前寿量海问菩萨随机住寿异故

【疏】二释名者菩萨大悲随机住处能住非一故名曰诸诸菩萨之住处故以为名

【疏】三宗趣者随机应感方所为宗使物归凭及悟无方为趣

【论】将释此品约作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说法之主三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前有如来寿命住劫此品佛以菩萨行持世间人间海中摄化徧故此方如是十方国土及阎浮提例然且约住处虽有所依化行无方不至总是身含佛刹毛容法界之众于刹那际应十方而等周对现色身随根普见为明菩萨住持摄化境界此品须来二释说法之主者明菩萨摄化住持之行是心王自在随智之行故令心王菩萨说此住处之品总明随自心王起智用故明以普贤行随行成忍已后皆名心王于世自在明不与物违

○次正释文文中二先集经者叙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

【疏】亦心王说者随所统王皆自在故亦表心随智住无障碍故

○二正说住处有二十二处前十依八方山海以上下非凡至故不明之山海包藏仁智栖止表大智高深故能止能照故后十二处城邑杂居曲尽物机表大悲无遗故则知菩萨无不在矣今初第六是海中之山第十海中之窟余皆是山一仙人山

佛子东方有处名仙人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金刚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仙人山者相传是东海蓬莱山若尔则亦兼海

○二胜峰山

南方有处名胜峰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慧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五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即德云所在晋本名楼阁山即婆施罗所居

○三金刚燄山

西方有处名金刚燄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精进无畏行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金刚燄山在西海之滨

○四香积山

北方有处名香积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香象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香积山昔云应是雪北之香山(【钞】昔云等者凡有应是之言即是带疑事难融会不可勇知固当多闻阙疑矣言雪北者俱舍论说雪北香南有阿耨达池故知雪山在香之南至)

○五清凉山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清凉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钞】清凉山疏文分六一略释经文然略有二名言代州五台即五台县及繁峙两县之界往者非一可略言也表我大圣下第二彰其所表多出金刚顶瑜伽亦有以理推析言大圣者即文殊也不指其名直言大圣今山中称念但云大圣菩萨即举总称別指吉祥耳言五智者若准佛地经论五法摄大觉性谓四智菩提一真法界依金刚顶即一真法界名清净法界智故成五智二五眼可知三言五部者一佛部二金刚部三宝部四莲华部五羯磨部一切诸天真言皆属宝部诸鬼神真言属羯磨部四五阴者即我五阴表是五台中有大觉即不动智佛妙慧自在即是文殊五言首戴五佛之冠者诸大菩萨多有此冠而大圣不论戴冠六复常有五髻然诸五类例大同谓当中髻即中台表之毗卢遮那佛居是佛部主法界清净智亦佛眼也其东一髻即是东台是阿閦佛居为金刚部主是大圆镜智即是慧眼其南一髻即是南台宝生如来所居是宝部主是平等性智即是天眼其西一髻即是西台阿弥陀如来所居是莲华部主即妙观察智即是法眼其北一髻即是北台不空成就如来所居是羯磨部主是成所作智即是肉眼七若配五乘中即佛乘东菩萨乘南缘觉乘西声闻乘北人天乘若人天乘別北即人乘合佛菩萨余如次第八若清五浊但取五不同不必如次若配五阴中即识阴东为行阴南为想阴西为受阴北为色阴例为其次识为主故然五如来皆有种子一一观行各各不同学密教者方知其要今但略属而已)然但云东北方者其言犹漫按宝藏陀罗尼经云我灭度后于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菩萨众于中说法及与无量无数药叉罗刹紧那罗摩睺罗伽非人等围绕供养恭敬斯言审矣(第三定方所此经亦名八字陀罗尼经然疏引犹略今更引之谓彼经金刚密迹主菩萨问如来云文殊师利于何处方面住复何方面能行利益如来答云我灭度已下疏文全引下有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童真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邑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形为老状亦现饥寒苦巡行坊市鄽求乞衣财宝令人發一施与满一切愿使令發信心信心既發已为说六度法领万诸菩萨居于五顶山放亿众光明人天咸悉睹罪垢皆消灭或得闻持法一切陀罗尼秘密深藏门修行证实法究竟佛果愿具空三昧门习尽泥洹路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下更广赞其德不能繁叙要当寻经)其山灵迹备诸传记余幼寻兹典每至斯文皆掩卷长叹遂不远万里委命栖托圣境相诱十载于兹其感应昭著盈于耳目及夫夏景胜事尤多历历龙宫夜开千月纤纤细草朝间百华或万圣罗空或五云凝岫圆光映乎山翠瑞鸟翥于烟霄唯闻大圣之名无复人间之虑入圣境者接武革凡心者架肩相视互谓非凡触目皆为佛事其山势寺宇难以尽言(四显圣灵有二初略指诸文本传略有六门一立名标化二封域里数三台顶塔庙四诸寺庙宇五古今灵应六闻名礼敬功德然今文中皆已略有今初二句通指前五门地里志云其山层盘秀峙路径纡深灵岳神溪非薄俗所居悉是栖神禅寂之土冥搜造微之俦矣余幼寻下二自述见闻于中有三先叙至山元由由此菩萨住处清凉山之文当时逆寇乱常兵戈锋起豺狼满路山川阻绝不惮而游故云委命栖托途虽五千返覆万里始本暂游日复一日倾驰圣境一十五年作疏至斯正当十载其山势寺宇下略指佳境其山在长安东北一千六百里离代州之东南百余里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接孟津长流一带北临绝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汾阳为大国之艮背回泊日月蓄洩云龙虽积雪夏凝而名华万品寒风劲烈而瑞草千般丹嶂横开翠屏叠起排云拨路时逢物外之峰扪萝履危每到非常之境白云凝望夺万里之澄江杲日将升见三尺之大海五峰一一难具言也言寺宇者北齐崇敬置立伽蓝见有故坏二百余所当时栖托寺有八焉贞元以来数早过十或五峰抱出或双岭中开或叠起岩中或耸居云外不可具言也)自大师晦迹于西天妙德扬辉于东夏虽法身长在而鸡山空掩于荒榛应现有方而鹫岭得名于兹土神僧显彰于灵境宣公上禀于诸天汉明肇启于崇基魏帝中孚于至化北齐数州以倾俸有唐九帝之回光(自大师下五征元由兼彰圣迹初对正叙本源大集经中佛将涅槃委诸菩萨分卫大千此土多有毒龙为害人多爱乐大乘故妙吉祥菩萨处斯以行化故云妙德扬辉于东夏文殊般泥洹经云若但闻名者除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者恒生佛家若称名字一日七日文殊必降若有宿障梦中得见得见形像斯人位阶圣果应化广大故曰扬辉次对成上两句初成上大师晦迹兼通妨难谓有问言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何言晦迹故今云二圣之本本皆湛然二圣之迹迹有隐显今灵鹫山尽是荒榛所翳鸡山即是鸡足亦鹫岭所管应现下成上扬辉于东夏山似灵鹫故言鹫岭得名次下当说神僧等者感通传云宇文后周时文殊化为梵僧来游此土云欲礼拜迦叶佛说法处并往文殊师利所住之处名清凉山唐初长安师子国僧九十九夏三果人也闻斯圣迹跣行至此礼清凉山皆神僧显彰也宣公等者南山感通传云时有天人姓陆名玄畅来诣云弟子周穆王时生天余乃问曰宇内所疑自昔相传文殊在清凉山领五百仙人说法经中说文殊久住娑婆世界娑婆则大千之总号如何偏在此方天人答曰文殊是诸佛先师随缘利见应变不同大士大功非凡境界不劳评薄但知多在清凉五台之中往往有人见之不得不信故云上禀于诸天又今山南有清凉府五台县山北有五台府亦可万代之龟镜故无惑矣汉明等者按感通传云今五台山东南三十里现有大孚灵鹫寺两堂旧迹犹存南有花园可二顷许四时發彩人莫究之或云是汉明所立又云魏文所作互说不同如何天答曰俱是二帝所作周穆王时已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周穆于中造寺供养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汉明之初摩腾天眼亦见有塔请帝王立寺山形似于灵鹫故号为大孚灵鹫寺大孚者弘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劝人华园今在寺前后之君王或改为大花园寺至则天大圣皇后与于阗三藏译华严经见菩萨住清凉山因改为大华严寺焉五顶攒拥中开山心离坎乾坤得其中理千岩耸秀万壑森沈拔鹫岭之仙峰成华严之一叶信可谓众灵翔集之冲府參贤觐圣之玄都矣所以前云鹫岭得名于兹土北齐等者传云北齐高帝笃崇大教置二百余寺于兹山割八州租税而供山众衣药之资至今犹有五道场庄有唐等者自我大唐至于今圣相继九叶无不回于圣鉴言今圣者当德宗帝倾仰灵山御劄天衣每光于五顶中使香药不断于岁时金阁岧峣于云端犹疑圣化竹林森耸于岩畔宛似天来故得百辟归崇九州持供云委雾合市地盈山非我诸佛之祖师积万行于旷劫慈云弥漫而普覆智海黯湛而包纳廓法界为疆域尽众生为愿门孰能应感若兹宿善何浓遇斯遗迹情跃不已形于咏言)五天殉命以奔风八表亡躯而竞托其有居神州而一生不到亦奚异舍卫三亿之徒哉愿皆修敬(五天殉命下六劝物修敬初二句引例劝修五天竺国粗云二十万里孰知其实数耶若以陆行途经数百国云山几万重或扪索凭虚或飞梯架逈或风行雪卧或木食松栖或恶兽盈群或盗贼相继若水行洪涛无岸云岛潜回精怪摇风鲸鲵鼓浪日月出没于波底魂魄飘飏于梦中纵使浪息风停只见水涵于天际舟行棹举犹将息念作生涯虽此艰危而三藏名僧相继而至总缘大圣委命轻生故云五天殉命以奔风八表等者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天徼月窟海潮日出有耳目者不惮艰辛远而必至焉其有居神州下二正劝即反举不往之失以彰往者之得谓葱岭之东地方数千里曰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去清凉之境途程不遥坦然通衢车马溢路随方观化不失家常往必感征如何不往是知不往即是三亿之徒故今秉钺分茆方面之重无不倾仰西域诸王恨生五天不产东夏岂唯遥礼大圣每多仰羡此居故有游西天者先问曾居五台山不若不曾居弃而不顾今此国众生宿因多幸得诞中华诸佛祖师不解修敬故此劝之三亿之徒者智论第十一云佛出世难值如优昙华时一有之如是罪人轮转三恶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时天人不见如说舍卫城中有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见不闻佛在舍卫国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见不闻何况远者故今中华有人曾到五台山即亦闻亦见有闻清凉而不得到即同闻名不见只近五台亦有不闻不见之者况于远乎故劝修敬若见文殊功德之广如前略说广在经文)

○六金刚山

海中有处名金刚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起与其眷属诸菩萨众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金刚山谓东海近东有山名为金刚虽非全体是金而上下四周乃至山间流水砂中皆悉有金远望即谓全体是金又东海人自古相传此山往往有圣人出现然晋本此处当其第九以与第十庄严窟俱在海中故而今居此者意是八方之内东北方摄故若不然者何以正说八方忽然语海又晋本海中有二住处一名枳怛那现有菩萨名昙无竭有万二千菩萨眷属言枳怛者具云昵枳多此云踊出金刚语体踊出语状昙无竭者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亦云法尚今言法起与生勇义同即常啼之友也菩萨眷属十倍今经或前译之误

○七支提山

东南方有处名支提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天冠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支提山者此云生净信之所有舍利者为塔无舍利曰支提或山形似塔或彼有支提故以为名昔云既指清凉为东北则东南影响吴越然吴越灵山虽众取其形似者天台之南赤城山也直耸云际赩若霞起岩树相映分成数重其间有白道猷之遗踪或即当之矣然剑川有三学山中有欢喜王菩萨屡持灯而出名虽不同而天竺望之即是东南亦有见其持宝冠者则密示其名也希后贤以审之

○八光明山

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光明山昔云应是与补怛洛伽山相连以晋译观音住山为光明今文非观音住处而云光明故言连也

○九香风山

西北方有处名香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香光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五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香风山疑是香山西畔

○千庄严窟

大海之中复有住处名庄严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庄严窟者对上第六海中故云复有晋本云二名功德庄严窟

○后城邑十二处中一毗舍离

毗舍离南有一住处名善住根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毗舍离者即毗耶离此云广严城亦曰广博即是中印度净名所居之城言南者按西域记第七云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蓝其侧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处应是其所晋本第二更有一处名巴连弗邑有处名金灯僧伽蓝昔云具言波咤补怛啰此云黄华子即黄华女之子创居此处亦中天摩伽陀国具如西域记第八今经阙此一处

○二摩度罗

摩度罗城有一住处名满足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摩度罗者亦曰摩偷罗此云孔雀亦云密葢并是古世因事亦中印度言满足窟者彼国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师利塔于王城东五六里有山寺是乌波毱多所造寺北有岩中间有石窟是毱多度人安筹之所具如西域记第四说安筹虽是后事多是安圣窟中(【钞】二摩度罗亦云摩偷罗亦中印度境西域记第四者彼记名秫菟罗国记中不说孔雀之缘言有舍利等塔者等取大目犍连及富楼那塔言寺北有岩等者记云城东行五六里至一山伽蓝疏崖为室因谷为门尊者乌波毱多(唐言近护)之所建也其中则有如来指爪窣堵波伽蓝北岩间有石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四寸细筹填积其内尊者近护说法化导夫妻俱证阿罗汉果乃下一筹异室別族虽证不记安筹等者恐人设难云既是毱多建窟乃是佛灭之后百年中事今是始成说经那是彼窟故为此通【校】上疏王城东纂要及净源疏注南藏续藏金陵本皆误作王城西据嘉兴藏疏本及西域记改正案钞引西域记亦云城东)

○三俱珍那

俱珍那城有一住处名曰法座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俱珍那者具云俱陈那耶俱珍姓也此云大盆那耶法律也谓池形如大盆往昔有仙于侧修法律后人以此为姓因为城名

○四清净彼岸城

清净彼岸城有一住处名目真隣陀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彼岸城是南印度目真此云解脱即龙之名邻陀云处即龙所居处

○五摩兰陀国

摩兰陀国有一住处名无碍龙王建立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摩兰陀国未详所在晋经无国但云风地谓有风孔处即龙所居

○六甘菩遮国

甘菩遮国有一住处名出生慈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甘菩遮国正云绀蒲即是果名其果赤白圆满乍似此方林擒

○七震旦国

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震旦国即此大唐亦云真丹或云支那皆梵音楚夏此云多思惟以情虑多端故前为成八方故清凉直云东北今在诸国之类故举国名那罗延者此云坚牢昔云即青州界有东牢山现有古佛圣迹此应是也然牢山乃是登州亦青州分野其山灵迹亦多然今之到此山在蔚州东灵迹显著不减清凉时称普贤所居往往有睹彼亦有五台南台有窟难究其底时称那罗延窟或即是此(【钞】亦青州分野者禹別九州东为青州则天下分其九分野矣然今之到此山者相传云以是秦始皇筑长城到此毕功故立其名)

○八疏勒国

疏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疏勒国具云佉路数怛勒是彼国山名因山立号或翻为恶性因国人以立名然牛头山在今于阗国此云地乳佛灭百年方立此国具如西域记以集经之时未开尚属疏勒故耳晋本但云边国故或指江表牛头今译既明定非此也(【钞】八疏勒国者西域记十二云出葱岭其乌铩国此国城西二百余里至一大山从此北行山碛旷野五百余里至佉沙国旧云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也正音宜云室利讫栗多底疏勒之言犹为讹也释曰疏依古释即日照三藏释西域记云佉沙国周五千余里多沙碛少壤土稼穑殷盛花果繁茂从此东南行五百余里济河踰沙至斫句迦国唐言沮渠周千余里国南境有大山崖岭嵯峨峰峦重叠草木凌寒春秋一观溪涧濬濑飞流四注崖龛石室棊布岩林印度得果人多运神通轻举远游栖止于此诸阿罗汉于此寂灭者众是故多有窣堵波也今犹现有三阿罗汉居岩岫中入灭心定形若羸人须鬓恒长故诸沙门时往为剃而此国中大乘经典部数尤多佛法至处莫斯为盛也十万颂为部者凡有十数自兹已降其流实广(释曰据此华严等经却在此国)从此而东踰岭越谷行八百余里至瞿萨旦那国唐言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语谓之汉那匈奴谓之于遁诸胡谓之豁旦印度谓之屈丹旧曰于阗者讹也瞿萨旦那国周四千余里沙碛太半壤土隘狭宜谷稼多众果宗尚佛法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王甚骁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门天之祀胤也昔者此国虚旷无人毗沙门天于此栖宅无忧王太子在呾叉始罗国被抉目王怒谴谪辅佐迁其豪族出于雪山北居荒谷间迁人逐牧至此西界推举尊豪首立为主当是地也东土帝子蒙谴流徙居此东界群下劝进又自称王岁月已积风教不通各因畋猎遇会荒泽更问宗绪因而争长忿形辞语便欲交兵或有谏曰今何遽乎因猎决战未尽兵锋宜归治兵期而后集于是回驾各归其国校习戎马督励士卒至期兵会旗鼓相望旦日合战西主不利因而逐北遂斩其首东王乘胜抚集亡国迁都中地方建城郭忧其无土恐难成功宣告远近谁识地理时有涂灰外道负大瓠盛满水而自进曰我知地理遂以其水屈曲遗流周而复始因即疾驱忽而不见依彼水迹峙其基堵遂得兴功即斯国治今王所都于此城也城非崇峻攻击难尅自古已来未能有胜其王迁都作邑建国安人功绩已成齿耄云暮未有胤嗣恐绝宗绪乃往毗沙门天王所祈祷请嗣神像额上剖出婴孩捧以回驾国人称庆既不饮乳恐其不寿寻诣神祠重请养育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风教遐被遂营神祠宗先祖也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故今神庙多诸珍宝拜祀享祭无替于时地乳所育因为国号王城南十余里有伽蓝先此国王为徧照阿罗汉建也王城西南二十余里至瞿室𩜁伽山唐言牛角山峰两起岩隒四绝于崖谷间建一伽蓝其中佛像时烛光明昔如来曾至此处为诸天人略说法要悬记此地当建国土敬崇遗法遵习大乘即今处也牛角岩有大石室中有阿罗汉入灭心定待慈氏佛数百年间供养无替近者崖崩掩塞门径国王兴兵欲除崩石即黑蜂群飞毒螫人众以故至今石门不开释曰据此亦为圣居或指江表牛头者即金陵南四十里有山名牛头谓由此山有双峰故一名双阙一名天阙一名南郊一名仙窟皆以累朝改革不定按域地志云此山高一千四百尺周回四十七里准西域记及旧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心王菩萨告诸菩萨言东北方边夷国土名牛头若按新经云疏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如前所引西域记文此与真丹处则异也(此文见金陵塔寺记)古老相传云是辟支佛现形之所而前后文多云菩萨于中止住而其灵应往往有之【校】东王乘胜抚集纂要及南藏续藏金陵本误作东大乘胜无集据嘉兴藏钞本与西域记改正)

○九迦叶弥罗

迦叶弥罗国有一住处名曰次第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迦叶弥罗晋译为罽宾此翻为阿谁入即末田乞地之所略如音义广出西域记第三(【钞】九迦湿弥罗记第三云北印度境末田乞地即阿罗汉名昔云末田地新云末田底迦迦湿弥罗国周七千余里四境负山山极峭峻虽有门径而复隘狭自古邻敌无能攻伐(云云)昔此国本龙池也世尊自乌仗那国降恶神已欲还中国乘空当此国上告阿难曰我涅槃后有末田底迦阿罗汉当于此地建国安人弘扬佛法如来寂灭之后第五十年阿难弟子末田底迦阿罗汉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脱闻佛悬记心自庆悦便来至此于大山岩宴坐林中现大神通龙见深信请资所欲阿罗汉曰愿于池内惠以容膝龙王于是缩水奉施罗汉神通广身龙王纵力缩水池空水尽龙翻请池阿罗汉于此西北为留一池周百余里自余枝属別居小池龙王曰池地总施愿恒受供末田底迦曰我今不久无余涅槃虽欲受请其可得乎龙王重请五百罗汉常受我供乃至法尽法尽之后还取此国以为居池末田底迦从其所请时阿罗汉既得地已运大神力立五百伽蓝于诸异国买鬻贱人以充役使以供僧众末田底迦入寂灭后彼诸贱人自立君长邻境诸国鄙其贱种莫与交亲谓之讫利多(唐言买得)今时泉水已多流溢【校】阿谁入纂要及南藏续藏金陵本误作阿难入兹据净源疏注及嘉兴藏改正与音义及探玄记合)

○十增长欢喜城

增长欢喜城有一住处名尊者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欢喜城古释云即南印度尊者窟者即上座部所居之所

○十一庵浮梨摩

庵浮梨摩国有一住处名见亿藏光明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庵浮梨摩此云无垢即是果名此国丰而且胜故以为名在中印度境

○十二乾陀罗国

乾陀罗国有一住处名苫婆罗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乾陀罗国此云持地国多得道果者护持不为他国侵害故或云香徧徧国香草先發故苫婆罗者是香华树名与初品苫末罗梵言轻重耳徧窟侧近多生此故相传云是佛留影之所具如西域记及大集月藏分第十(【钞】十二乾陀罗国西域记第三云健驮逻国有迦腻色迦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被殊俗内附机务余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而法异仪部执不同王用深疑无以去惑时脇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远弟子部执师资异谓各据闻见共为矛盾时王闻已甚用感伤悲叹良久谓尊者曰猥以余福幸遵前绪去圣虽远犹为有幸敢忘庸鄙绍隆法教随其部执具释三藏(下取意)遂召众僧七日供养欲集法事先下敕令去凡留圣圣众犹多复去有学无学犹多次留具三明六通具者犹多次取内闲三藏外达五明乃至四百九十九人后一世友未得罗汉等广集三藏凡三十万颂王以铜鍱镂写石函封缄全舍此国与僧故多圣居也苫末罗者此翻为黄杂色初品巧幻术修罗王苫末罗王乃偈共长行唐梵互出与此释不同偈云红色光神又其城东南十余里有窣堵波中有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彼多圣迹故是圣居相传云者即西域记第二说那揭罗国城西南二十余里有伽蓝伽蓝西南深涧峭绝瀑布飞流悬崖壁立东岸石壁有大洞穴瞿波罗龙之所居也门迳狭小窟穴冥暗崖石津壁溪径余流昔有佛影焕若真容相好具足俨然如在近代已来人不徧睹纵有所见髣髴而已至诚祈请有冥感者乃暂明示尚不能久昔如来在世之时此龙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进奉失仪既获谴责心怀恚恨即以金钱买华供养受记窣堵波愿为恶龙破国害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为大龙王便欲出穴成本恶愿适起此心如来已鉴愍此国人为龙所害运神通力自中印度至龙所龙见如来毒心遂止受不杀戒愿护正法因请如来常居此窟诸圣弟子恒受我供如来告曰吾将寂灭为汝留影遗五罗汉常受汝供正法隐没其事无替汝若毒心忿怒起时当观吾影以慈心善故毒心当止此贤劫中当来世尊亦愍汝等皆留影像释曰此与观佛三昧海经大同已如初会钞引西域记云此国无別君长属迦毕试国去健驮罗国不远或曾属之耳)此文之终都无结束或是经来不尽阎浮既尔余方余界异类界等可以倣之法界身云则无在不在矣

【论】此之一品大意明菩萨摄生住持不断三宝之行但举此一阎浮提表十方刹土及一切阎浮提总皆准此已上加第三禅佛华会以为七会通下离世间普光明殿中会及法界品逝多林会总为十会(菩萨住处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八十


校注

[A1] 鞞【CB】[革*畀]【补编】
[A2] 鞞【CB】[革*畀]【补编】
[A3] 鞞【CB】[革*畀]【补编】
[A4] 鞞【CB】[革*畀]【补编】
[A5] 菩【CB】苦【补编】
[A6] 已【CB】巳【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疏论纂要(卷80)
关闭
华严经疏论纂要(卷8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