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八十
阿僧祇品第三十
尔时心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演说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耶。
【疏】问中二。先牒佛所说。后世尊下。正明咨问。所以心王问者。表数不离心。数与非数皆自在故。又显此数。统收前后。辨超胜故。所以偏问十者。举后摄初。显无尽故。前后文中。多用此故。故文云。如来演说。但问本数。己摄诸转。
○第二答中二。一赞问许说。
佛告心王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为欲令诸世间入佛所知数量之义。而问如来应正等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时心王菩萨。唯然受教。
【疏】令入佛所知数者。以是圆教所明。深广无涯。唯佛方测。不同凡小所知。如黄帝算法。但有二十三数。始从一二。终至正载。已说天地不容。小乘六十。已至无数。此有百二十四。倍倍变之。故非余测。故数之终。寄不可说。况复偈初。更积不可说历诸尘刹。以显无尽。所以佛自答者。正表难思故。又明此品。统语因位终德。故佛说之。(【钞】始从一二者。从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谓十十为百。十百为千。次万。亿。兆。京。垓。梓。(【校】梓应作秭。)壤。沟。涧。正。载。言载者。天地不能容载故。小乘六十者。即俱舍论说六十。向后更无数也。)
○二正答所疑。于中二。先长行。明能数之数广多。后偈颂。显所数之德无尽。今初。
佛言。善男子。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矜羯罗矜羯罗为一阿伽罗。阿伽罗阿伽罗为一最胜。最胜最胜为一摩婆(上声)罗。摩婆罗摩婆罗为一阿婆(上声)罗。阿婆罗阿婆罗为一多婆(上声)罗。多婆罗多婆罗为一界分。界分界分为一普摩。普摩普摩为一祢摩。祢摩祢摩为一阿婆(上声)钤。阿婆钤阿婆钤为一弥伽(上声)婆。弥伽婆弥伽婆为一毗攞伽。毗攞伽毗攞伽为一毗伽(上声)婆。毗伽婆毗伽婆为一僧羯逻摩。僧羯逻摩僧羯逻摩为一毗萨罗。毗萨罗毗萨罗为一毗赡婆。毗赡婆毗赡婆为一毗盛伽。毗盛伽毗盛伽为一毗素陀。毗素陀毗素陀为一毗婆诃。毗婆诃毗婆诃为一毗薄底。毗薄底毗薄底为一毗佉担。毗佉担毗佉担为一称量。称量称量为一一持。一持一持为一异路。异路异路为一颠倒。颠倒颠倒为一三末耶。三末耶三末耶为一毗睹罗。毗睹罗毗睹罗为一奚婆(上声)罗。奚婆罗奚婆罗为一伺察。伺察伺察为一周广。周广周广为一高出。高出高出为一最妙。最妙最妙为一泥罗婆。泥罗婆泥罗婆为一诃理婆。诃理婆诃理婆为一一动。一动一动为一诃理蒲。诃理蒲诃理蒲为一诃理三。诃理三诃理三为一奚鲁伽。奚鲁伽奚鲁伽为一达攞步陀。达攞步陀达攞步陀为一诃鲁那。诃鲁那诃鲁那为一摩鲁陀。摩鲁陀摩鲁陀为一忏慕陀。忏慕陀忏慕陀为一瑿攞陀。瑿攞陀瑿攞陀为一摩鲁摩。摩鲁摩摩鲁摩为一调伏。调伏调伏为一离憍慢。离憍慢离憍慢为一不动。不动不动为一极量。极量极量为一阿么怛罗。阿么怛罗阿么怛罗为一勃么怛罗。勃么怛罗勃么怛罗为一伽么怛罗。伽么怛罗伽么怛罗为一那么怛罗。那么怛罗那么怛罗为一奚么怛罗。奚么怛罗奚么怛罗为一鞞么怛罗。鞞么怛罗鞞么怛罗为一钵罗么怛罗。钵罗么怛罗钵罗么怛罗为一尸婆么怛罗。尸婆么怛罗尸婆么怛罗为一翳罗。翳罗翳罗为一薜罗。薜罗薜罗为一谛罗。谛罗谛罗为一偈罗。偈罗偈罗为一窣步罗。窣步罗窣步罗为一泥罗。泥罗泥罗为一计罗。计罗计罗为一细罗。细罗细罗为一[耳*畀]罗。[耳*畀]罗[耳*畀]罗为一谜罗。谜罗谜罗为一娑攞荼。娑攞荼娑攞荼为一谜鲁陀。谜鲁陀谜鲁陀为一契鲁陀。契鲁陀契鲁陀为一摩睹罗。摩睹罗摩睹罗为一娑母罗。娑母罗娑母罗为一阿野娑。阿野娑阿野娑为一迦么罗。迦么罗迦么罗为一摩伽婆。摩伽婆摩伽婆为一阿怛罗。阿怛罗阿怛罗为一醯鲁耶。醯鲁耶醯鲁耶为一薜鲁婆。薜鲁婆薜鲁婆为一羯罗波。羯罗波羯罗波为一诃婆婆。诃婆婆诃婆婆为一毗婆(上声)罗。毗婆罗毗婆罗为一那婆(上声)罗。那婆罗那婆罗为一摩攞罗。摩攞罗摩攞罗为一娑婆(上声)罗。娑婆罗娑婆罗为一迷攞普。迷攞普迷攞普为一者么罗。者么罗者么罗为一驮么罗。驮么罗驮么罗为一钵攞么陀。钵攞么陀钵攞么陀为一毗伽摩。毗伽摩毗伽摩为一乌波跋多。乌波跋多乌波跋多为一演说。演说演说为一无尽。无尽无尽为一出生。出生出生为一无我。无我无我为一阿畔多。阿畔多阿畔多为一青莲华。青莲华青莲华为一钵头摩。钵头摩钵头摩为一僧祇。僧祇僧祇为一趣。趣趣为一至。至至为一阿僧祇。阿僧祇阿僧祇为一阿僧祇转。阿僧祇转阿僧祇转为一无量。无量无量为一无量转。无量转无量转为一无边。无边无边为一无边转。无边转无边转为一无等。无等无等为一无等转。无等转无等转为一不可数。不可数不可数为一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为一不可称。不可称不可称为一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为一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为一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此又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疏】问乃举后难知。答则始终具说。初言一百洛叉为一俱胝者。是中等数。洛叉是万。俱胝是亿。故光明觉品云。过一亿。梵本皆云俱胝故。若依俱舍以洛叉为亿。则俱胝当兆也。若兼取一十百千万等下数法。则通有百三十七数。由前易故。略不说之。俱胝以下。并是上等数法。倍倍变故。余如光明觉品说。其中多存梵音。但是数名。更无別理。末后云。此又不可说不可说者。若类前具牒。便有四个不可说字。故译家云此又二字。替一不可说不可说。为译之巧。
○第二偈颂。
尔时世尊。为心王菩萨而说颂言。
【疏】百二十偈。大分为二。前六明普贤德广。说不可尽。余偈明佛德深广。普贤穷究。前中分二。前四偈半。明能数多。后一偈半。显所数广。今初。积数自有十重。以显无尽。是知上至不可说转。尚约顺机。据佛所知.实无尽故。
言十重者。一初句积不可说至不可说。然此应积最后不可说不可说转。而但积不可说者。有二义故。一取言易故。下偈多用故。二表言所不及之数故。
二次三句。将上所积充满一切不可说中。于中初句标。后二句释。谓何者是一切不可说。释云。不可说劫中说不尽者。
三半偈。将上诸不可说。一一是一刹。皆碎为尘。
四半偈。即前一一尘。有不可说刹。
五半偈。将前诸尘中刹。一念徧碎为尘。
六半偈。念念碎尘。复尽多劫。
七一句。明前所碎尘。复有多刹。
八一句。即此多刹。复碎为尘。
九半偈。以多算数。经于多劫。数上诸尘。云如是数。
十以上诸尘数劫。一尘有十万个不可说劫。如是重重。无尽无尽。
【疏】第二显所数广中。略举三重。一将上诸劫。赞一普贤之德不尽。二况一尘中有多普贤。三况徧法界尘皆有多矣。是知德无尽故。若不以称性之心思之。心惑狂乱。
【疏】第二一毛端下。一百一十四偈。明佛德深广。普贤穷究。即广显变化之相。于中二。前九十一颂。明果德无碍。因位善穷。后不可言说诸如来下。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前中亦二。先明果法无碍。后菩萨悉能下。明因位善穷。前中亦二。先三偈。明依报自在。
【疏】后明依正融摄。即入自在。于中五。初二偈半。依中现正。
【疏】二十一偈半。正中现依。初现莲华光明。
【疏】后净土之用。
【疏】三五偈。依中现正说法。
【疏】四一偈。明现时常住。
【疏】五十偈半。明自在调生。
【疏】第二因位善穷中二。先半偈。结前生后。
【疏】余偈正显因德。于中有十。初八偈。明帝网身土.是起行处。又前文明其展徧。此明包容。文影略耳。言毛孔悉能受诸刹等者。称法性之一毛。故受多刹而无外。不坏相之多刹。安徧悟者之一毛。内外缘起。非即离故。(【钞】称法性之一毛者。此中文亦影略。若具。诸刹毛孔.皆有称性.及不坏相义。今毛上取称性义故。如法性之无外。刹上取不坏相义故。不徧称性之毛。而著悟者之言.更有一意。亦文影略。谓毛安悟者。则显刹因迷有。迷则有分。悟则无边。前义直就法论。后义约人取法。思之可见。内外缘起者。亦有二义。一约内外共为缘起.由不即故。有能所入.由不离故.故得相入。二约内外缘起与真法性不即不离。此复二义。一由内外不即法性故.有能所入。不离法性故.毛能包。刹能徧入。二者毛约不离法性.如理而包。刹约不即法性.不徧毛孔。思之成观。)
【疏】二五偈。三业勤勇行。
【疏】三有四偈半。应器摄生行。
【疏】四五偈半。明游方供佛行。
【疏】五修行于施下。广修十度行。
【疏】六二偈半。游刹自在行。
【疏】七了知众生下。明调伏众生行。
【疏】八七偈半。三业深净行。
【疏】九彼诸菩萨下。愿智自在行。
【疏】十一偈。结德无尽。
【疏】第二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中。先果后因。前中三。初六偈总叹佛德。
【疏】二有三偈。別明依报。
【疏】三有三偈。別明正报。
【疏】第二种种数量下。明因德趣入。于中二。先六偈半。自分行。
【疏】后三偈半。胜进行。且从相显略科。然上诸德。德德圆融。无尽无尽。惟忘怀体之。
【论】释义者。一百洛叉为一俱胝者。一洛叉.此云一亿。一俱胝.此云一兆。又案此方黄帝算法。总有二十三数。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从壤已去。有三等数法。其下者.十十变之。中者.万万变之。上者.亿亿变之。今此阿僧祇品.用上等数法。故云百千。百千为一俱胝。俱胝俱胝.是当此壤也。那由他.当沟也。鞞婆罗.当此涧也。作.正也。来.载也。自是已去。此方数名尽也。弥伽及毗伽。皆上声呼。已上数义广大。虽复无量难量。意明如来智慧。普贤愿行。三业广大。世数不能及故。如下文颂中具明。此已上依大数。有百二十大数。至不可说不可说转。以为一终。颂云。不可言说不可说。充满一切不可说。不可言说诸劫中。说不可说不可尽。不可言说诸佛刹。皆悉碎抹为微尘。一尘中刹不可说。如一一切皆如是。此不可说诸佛刹。一念碎尘不可说。念念所碎悉皆然。尽不可说劫恒尔。此尘为刹不可说。此刹为尘说更难。以不可说算数法。不可说劫如是数。以此诸尘数诸劫。一尘十方不可说。尔劫称赞一普贤。无能尽其功德量。意明如来普贤愿行功德.过称量.数量所不及故。如是此品说佛位内普贤行愿。虚空不可量。刹尘不可比。无限重重。无限重重。广如经自具。如是多劫.是一刹那际多。如是如来普贤行.是一刹那中无尽故。准前第二会所问。合有十顶品。来文未至。(【校】秭.纂要误作梓。据合论改正。)(阿僧祇品竟。)
寿量品第三十一
○初大意三段。
【疏】初来意者。夫玄鉴虚朗.出乎数域之表。岂有殊形万状修短之寿哉。然应物随机。能无不形而无不寿。故上品彰其实德。此品以辨随机。虽少至多。显时无不徧。即前多德之一。故粗广之。亦为远答寿量海故。所以来也。
【疏】二释名者。寿谓报命。量即分限。染净土之报寿。随机见之分限。以显无尽之命。无限之量。寿之量故。寿有斯量。通二释也。別行经名无边佛土经。即以处显人。(【钞】二释名者。亦依真应以立其名。然诸经论。说三身寿量。化则有始有终。长短万品。报则有始无终。一得永常。法身无始无终。凝然不变。故法华中。以伽耶生.双林灭。化身也。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报身也。常住不灭。法身也。此经宗意。三身既融。三寿无碍。即长能短。即短恒长。无长无短。长短存焉。一一圆融。言思斯绝。)
【疏】三宗趣者。应物修短为宗。显穷来际无限为趣。以就同教。且积劣之胜。若就別教。则修短圆融故。
【论】将释此品。约作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说教之主。三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明前品既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寿量。二释说教之主者。说此品教主以心王菩萨说者。明佛寿量.以心王为体。以心王表命自在故。即明如来心王之命.随根延促长短。任物自在。而实如来无寿命者.无长短者故。三随文释义者。此之一品经.明佛寿量长短。约未悟者作节级。令知如来寿量无尽。以少显多。以短显长。若不如是。云何能知佛之寿量。然实如来无长短命.性无生灭故。如来寿命.如根本智.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故。约以十佛之命.表之无尽故。
○次正释文。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
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善灯世界一劫.于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刹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于难超过世界法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难超过世界一劫.于庄严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月智佛刹为一日一夜。
佛子。如是次第乃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
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大菩萨等.充满其中。
【疏】初集经者叙。而心王说者。以领旨故。佛寿自在故。二佛子下。正说。于中三。初別举十刹相望。次佛子如是下。举略显广。三最后世界下。举其玄极。且如以劫为日。未历十重。则劫不可说。况百万僧祇。则最后之刹。已隣刹海平等。故举普贤等充满。明极位所居。由此名为兼显菩萨。(【钞】已隣刹海者。犹有数限.故致隣言。刹海平等.无数量故。)
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初示大意三段。
【疏】初来意者。上约化益尽一切时。今明菩萨徧一切处。故次来也。故僧祇中。明法界毛端之处。皆有多多普贤。此则据实而谈。今约机缘所宜。指有方所。使物欣厌。翘心有归。若知能住菩萨.毛含刹海。所住之处.尘纳无边。则未有一方非菩萨住。亦远答前寿量海问。菩萨随机.住寿异故。
【疏】二释名者。菩萨大悲。随机住处。能住非一。故名曰诸。诸菩萨之住处。故以为名。
【疏】三宗趣者。随机应感方所为宗。使物归凭.及悟无方为趣。
【论】将释此品。约作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说法之主。三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前有如来寿命住劫。此品佛以菩萨行持世间人间海中。摄化徧故。此方如是。十方国土及阎浮提例然。且约住处。虽有所依。化行无方不至。总是身含佛刹.毛容法界之众。于刹那际.应十方而等周。对现色身。随根普见。为明菩萨住持摄化境界。此品须来。二释说法之主者。明菩萨摄化住持之行。是心王自在随智之行。故令心王菩萨。说此住处之品。总明随自心王。起智用故。明以普贤行.随行成忍已。后皆名心王。于世自在。明不与物违。
○次正释文。文中二。先集经者叙。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
【疏】亦心王说者。随所统王。皆自在故。亦表心随智住.无障碍故。
○二正说住处。有二十二处。前十依八方山海。以上下非凡至。故不明之。山海包藏.仁智栖止。表大智高深故。能止能照故。后十二处。城邑杂居。曲尽物机。表大悲无遗故。则知菩萨无不在矣。今初。第六是海中之山。第十海中之窟。余皆是山。一仙人山。
佛子。东方有处。名仙人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金刚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仙人山者。相传是东海蓬莱山。若尔。则亦兼海。
○二胜峰山。
南方有处。名胜峰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慧。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五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即德云所在。晋本名楼阁山。即婆施罗所居。
○三金刚燄山。
西方有处。名金刚燄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精进无畏行。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金刚燄山。在西海之滨。
○四香积山。
北方有处。名香积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香象。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香积山。昔云应是雪北之香山。(【钞】昔云等者。凡有应是之言。即是带疑。事难融会。不可勇知。固当多闻阙疑矣。言雪北者。俱舍论说。雪北香南。有阿耨达池。故知雪山在香之南至。)
○五清凉山。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清凉。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钞】清凉山。疏文分六。一略释经文。然略有二名。言代州五台。即五台县。及繁峙两县之界。往者非一。可略言也。表我大圣下。第二彰其所表。多出金刚顶。瑜伽亦有。以理推析。言大圣者。即文殊也。不指其名。直言大圣。今山中称念。但云大圣菩萨。即举总称。別指吉祥耳。言五智者。若准佛地经论。五法摄大觉性。谓四智菩提。一真法界。依金刚顶。即一真法界。名清净法界智。故成五智。二五眼可知。三言五部者。一佛部。二金刚部。三宝部。四莲华部。五羯磨部。一切诸天真言。皆属宝部。诸鬼神真言。属羯磨部。四五阴者。即我五阴。表是五台。中有大觉。即不动智佛。妙慧自在。即是文殊。五言首戴五佛之冠者。诸大菩萨多有此冠。而大圣不论戴冠。六复常有五髻。然诸五。类例大同。谓当中髻。即中台表之。毗卢遮那佛居。是佛部主。法界清净智。亦佛眼也。其东一髻。即是东台。是阿閦佛居。为金刚部主。是大圆镜智。即是慧眼。其南一髻。即是南台。宝生如来所居。是宝部主。是平等性智。即是天眼。其西一髻。即是西台。阿弥陀如来所居。是莲华部主。即妙观察智。即是法眼。其北一髻。即是北台。不空成就如来所居。是羯磨部主。是成所作智。即是肉眼。七若配五乘。中即佛乘。东菩萨乘。南缘觉乘。西声闻乘。北人天乘。若人天乘別。北即人乘。合佛菩萨。余如次第。八若清五浊。但取五不同。不必如次。若配五阴。中即识阴。东为行阴。南为想阴。西为受阴。北为色阴。例为其次。识为主故。然五如来。皆有种子。一一观行。各各不同。学密教者。方知其要。今但略属而已。)然但云东北方者。其言犹漫。按宝藏陀罗尼经云。我灭度后。于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菩萨众于中说法。及与无量无数药叉.罗刹.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围绕。供养恭敬。斯言审矣。(第三定方所。此经亦名八字陀罗尼经。然疏引犹略。今更引之。谓彼经金刚密迹主菩萨。问如来云。文殊师利。于何处方面住。复何方面。能行利益。如来答云。我灭度已。下疏文全引。下有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童真。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邑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形为老状。亦现饥寒苦。巡行坊市鄽。求乞衣财宝。令人發一施。与满一切愿。使令發信心。信心既發已。为说六度法。领万诸菩萨。居于五顶山。放亿众光明。人天咸悉睹。罪垢皆消灭。或得闻持法。一切陀罗尼。秘密深藏门。修行证实法。究竟佛果愿。具空三昧门。习尽泥洹路。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下更广赞其德。不能繁叙。要当寻经。)其山灵迹。备诸传记。余幼寻兹典。每至斯文。皆掩卷长叹。遂不远万里。委命栖托。圣境相诱。十载于兹。其感应昭著。盈于耳目。及夫夏景。胜事尤多。历历龙宫。夜开千月。纤纤细草。朝间百华。或万圣罗空。或五云凝岫。圆光映乎山翠。瑞鸟翥于烟霄。唯闻大圣之名。无复人间之虑。入圣境者接武。革凡心者架肩。相视互谓非凡。触目皆为佛事。其山势寺宇。难以尽言。(四显圣灵有二。初略指诸文。本传略有六门。一立名标化。二封域里数。三台顶塔庙。四诸寺庙宇。五古今灵应。六闻名礼敬功德。然今文中。皆已略有。今初二句。通指前五门。地里志云。其山层盘秀峙。路径纡深。灵岳神溪。非薄俗所居。悉是栖神禅寂之土。冥搜造微之俦矣。余幼寻下。二自述见闻。于中有三。先叙至山元由。由此菩萨住处清凉山之文。当时逆寇乱常。兵戈锋起。豺狼满路。山川阻绝。不惮而游。故云委命栖托。途虽五千。返覆万里。始本暂游。日复一日。倾驰圣境。一十五年。作疏至斯。正当十载。其山势寺宇下。略指佳境。其山在长安东北一千六百里。离代州之东南百余里。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接孟津。长流一带。北临绝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汾阳。为大国之艮背。回泊日月。蓄洩云龙。虽积雪夏凝。而名华万品。寒风劲烈。而瑞草千般。丹嶂横开。翠屏叠起。排云拨路。时逢物外之峰。扪萝履危。每到非常之境。白云凝望。夺万里之澄江。杲日将升。见三尺之大海。五峰一一.难具言也。言寺宇者。北齐崇敬。置立伽蓝。见有故坏二百余所。当时栖托。寺有八焉。贞元以来。数早过十。或五峰抱出。或双岭中开。或叠起岩中。或耸居云外。不可具言也。)自大师晦迹于西天。妙德扬辉于东夏。虽法身长在.而鸡山空掩于荒榛。应现有方.而鹫岭得名于兹土。神僧显彰于灵境。宣公上禀于诸天。汉明肇启于崇基。魏帝中孚于至化。北齐数州以倾俸。有唐九帝之回光。(自大师下。五征元由。兼彰圣迹。初对正叙本源。大集经中。佛将涅槃。委诸菩萨分卫大千。此土多有毒龙为害。人多爱乐大乘。故妙吉祥菩萨。处斯以行化。故云妙德扬辉于东夏。文殊般泥洹经云。若但闻名者。除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者.恒生佛家。若称名字一日七日。文殊必降。若有宿障。梦中得见。得见形像。斯人位阶圣果。应化广大。故曰扬辉。次对成上两句。初成上大师晦迹。兼通妨难。谓有问言。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何言晦迹。故今云。二圣之本。本皆湛然。二圣之迹。迹有隐显。今灵鹫山.尽是荒榛所翳。鸡山即是鸡足。亦鹫岭所管。应现下。成上扬辉于东夏。山似灵鹫。故言鹫岭得名。次下当说。神僧等者。感通传云。宇文后周时。文殊化为梵僧。来游此土。云欲礼拜迦叶佛说法处。并往文殊师利所住之处。名清凉山。唐初长安师子国僧。九十九夏。三果人也。闻斯圣迹。跣行至此。礼清凉山。皆神僧显彰也。宣公等者。南山感通传云。时有天人。姓陆.名玄畅。来诣云。弟子周穆王时生天。余乃问曰。宇内所疑。自昔相传。文殊在清凉山。领五百仙人说法。经中说文殊久住娑婆世界。娑婆则大千之总号。如何偏在此方。天人答曰。文殊是诸佛先师。随缘利见。应变不同。大士大功。非凡境界。不劳评薄。但知多在清凉五台之中。往往有人见之。不得不信。故云上禀于诸天。又今山南有清凉府。五台县。山北有五台府。亦可万代之龟镜。故无惑矣。汉明等者。按感通传云。今五台山。东南三十里。现有大孚灵鹫寺。两堂旧迹犹存。南有花园。可二顷许。四时發彩。人莫究之。或云是汉明所立。又云魏文所作。互说不同。如何。天答曰。俱是二帝所作。周穆王时。已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周穆于中。造寺供养。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汉明之初。摩腾天眼。亦见有塔。请帝王立寺。山形似于灵鹫。故号为大孚灵鹫寺。大孚者。弘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劝人。华园今在寺前。后之君王。或改为大花园寺。至则天大圣皇后。与于阗三藏译华严经。见菩萨住清凉山。因改为大华严寺焉。五顶攒拥。中开山心。离坎乾坤。得其中理。千岩耸秀。万壑森沈。拔鹫岭之仙峰。成华严之一叶。信可谓众灵翔集之冲府。參贤觐圣之玄都矣。所以前云。鹫岭得名于兹土。北齐等者。传云。北齐高帝。笃崇大教。置二百余寺于兹山。割八州租税而供山众衣药之资。至今犹有五道场庄。有唐等者。自我大唐。至于今圣。相继九叶。无不回于圣鉴。言今圣者。当德宗帝。倾仰灵山。御劄天衣。每光于五顶。中使香药。不断于岁时。金阁岧峣于云端。犹疑圣化。竹林森耸于岩畔。宛似天来。故得百辟归崇。九州持供。云委雾合。市地盈山。非我诸佛之祖师。积万行于旷劫。慈云弥漫而普覆。智海黯湛而包纳。廓法界为疆域。尽众生为愿门。孰能应感若兹。宿善何浓。遇斯遗迹。情跃不已。形于咏言。)五天殉命以奔风。八表亡躯而竞托。其有居神州而一生不到。亦奚异舍卫三亿之徒哉。愿皆修敬。(五天殉命下。六劝物修敬。初二句引例劝修。五天竺国。粗云二十万里。孰知其实数耶。若以陆行。途经数百国。云山几万重。或扪索凭虚。或飞梯架逈。或风行雪卧。或木食松栖。或恶兽盈群。或盗贼相继。若水行。洪涛无岸。云岛潜回。精怪摇风。鲸鲵鼓浪。日月出没于波底。魂魄飘飏于梦中。纵使浪息风停。只见水涵于天际。舟行棹举。犹将息念作生涯。虽此艰危。而三藏名僧。相继而至。总缘大圣。委命轻生。故云五天殉命以奔风。八表等者。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天徼月窟。海潮日出。有耳目者。不惮艰辛。远而必至焉。其有居神州下。二正劝。即反举不往之失。以彰往者之得。谓葱岭之东。地方数千里。曰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去清凉之境。途程不遥。坦然通衢。车马溢路。随方观化。不失家常。往必感征。如何不往。是知不往即是三亿之徒。故今秉钺分茆。方面之重。无不倾仰。西域诸王。恨生五天。不产东夏。岂唯遥礼大圣。每多仰羡此居。故有游西天者。先问曾居五台山不。若不曾居。弃而不顾。今此国众生。宿因多幸。得诞中华。诸佛祖师。不解修敬。故此劝之。三亿之徒者。智论第十一云。佛出世难值。如优昙华。时一有之。如是罪人。轮转三恶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时。天人不见.如说舍卫城中有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见不闻。佛在舍卫国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见不闻。何况远者。故今中华。有人曾到五台山。即亦闻亦见。有闻清凉而不得到。即同闻名不见。只近五台。亦有不闻不见之者。况于远乎。故劝修敬。若见文殊功德之广。如前略说。广在经文。)
○六金刚山。
海中有处名金刚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起。与其眷属诸菩萨众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金刚山。谓东海近东。有山名为金刚。虽非全体是金。而上下四周.乃至山间流水砂中.皆悉有金。远望即谓全体是金。又东海人自古相传。此山往往有圣人出现。然晋本此处当其第九。以与第十庄严窟。俱在海中故。而今居此者。意是八方之内。东北方摄故。若不然者。何以正说八方。忽然语海。又晋本海中有二住处。一名枳怛那。现有菩萨名昙无竭。有万二千菩萨眷属。言枳怛者。具云昵枳多。此云踊出。金刚语体。踊出语状。昙无竭者。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亦云法尚。今言法起。与生勇义同。即常啼之友也。菩萨眷属.十倍今经。或前译之误。
○七支提山。
东南方有处名支提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天冠。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支提山者。此云生净信之所。有舍利者为塔。无舍利曰支提。或山形似塔。或彼有支提。故以为名。昔云。既指清凉为东北。则东南影响吴越。然吴越灵山虽众。取其形似者。天台之南赤城山也。直耸云际。赩若霞起。岩树相映。分成数重。其间有白道猷之遗踪。或即当之矣。然剑川有三学山。中有欢喜王菩萨。屡持灯而出。名虽不同。而天竺望之。即是东南。亦有见其持宝冠者。则密示其名也。希后贤以审之。
○八光明山。
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光明山。昔云。应是与补怛洛伽山相连。以晋译观音住山为光明。今文非观音住处。而云光明。故言连也。
○九香风山。
西北方有处名香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香光。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五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疏】香风山。疑是香山西畔。
○千庄严窟。
大海之中。复有住处名庄严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庄严窟者。对上第六海中。故云复有。晋本云。二名功德庄严窟。
○后城邑十二.处中。一毗舍离。
毗舍离南。有一住处名善住根。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毗舍离者。即毗耶离。此云广严城。亦曰广博。即是中印度净名所居之城。言南者。按西域记第七云。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蓝。其侧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处。应是其所。晋本第二。更有一处。名巴连弗邑。有处名金灯僧伽蓝。昔云。具言波咤补怛啰。此云黄华子。即黄华女之子。创居此处。亦中天摩伽陀国。具如西域记第八。今经阙此一处。
○二摩度罗。
摩度罗城有一住处。名满足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摩度罗者。亦曰摩偷罗。此云孔雀。亦云密葢。并是古世因事。亦中印度。言满足窟者。彼国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师利塔。于王城东五六里。有山寺。是乌波毱多所造。寺北有岩。中间有石窟。是毱多度人安筹之所。具如西域记第四说。安筹虽是后事。多是安圣窟中。(【钞】二摩度罗。亦云摩偷罗。亦中印度境。西域记第四者。彼记名秫菟罗国。记中不说孔雀之缘。言有舍利等塔者。等取大目犍连.及富楼那塔。言寺北有岩等者。记云。城东行五六里。至一山伽蓝。疏崖为室。因谷为门。尊者乌波毱多(唐言近护)之所建也。其中则有如来指爪窣堵波。伽蓝北岩间有石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四寸细筹。填积其内。尊者近护。说法化导。夫妻俱证阿罗汉果。乃下一筹。异室別族.虽证不记。安筹等者。恐人设难云。既是毱多建窟。乃是佛灭之后百年中事。今是始成说经。那是彼窟。故为此通。【校】上疏王城东.纂要及净源疏注.南藏.续藏.金陵本皆误作王城西。据嘉兴藏疏本及西域记改正。案钞引西域记亦云城东。)
○三俱珍那。
俱珍那城。有一住处名曰法座。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俱珍那者。具云俱陈那耶。俱珍.姓也。此云大盆。那耶.法律也。谓池形如大盆。往昔有仙于侧修法律。后人以此为姓。因为城名。
○四清净彼岸城。
清净彼岸城有一住处。名目真隣陀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彼岸城。是南印度。目真。此云解脱。即龙之名。邻陀云处。即龙所居处。
○五摩兰陀国。
摩兰陀国。有一住处名无碍。龙王建立。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摩兰陀国。未详所在。晋经无国。但云风地。谓有风孔处。即龙所居。
○六甘菩遮国。
甘菩遮国。有一住处名出生慈。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甘菩遮国。正云绀蒲。即是果名。其果赤白圆满。乍似此方林擒。
○七震旦国。
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震旦国。即此大唐。亦云真丹。或云支那。皆梵音楚夏。此云多思惟。以情虑多端故。前为成八方。故清凉直云东北。今在诸国之类。故举国名。那罗延者。此云坚牢。昔云。即青州界。有东牢山。现有古佛圣迹。此应是也。然牢山乃是登州。亦青州分野。其山灵迹亦多。然今之到此山。在蔚州东。灵迹显著。不减清凉。时称普贤所居。往往有睹。彼亦有五台。南台有窟。难究其底。时称那罗延窟。或即是此。(【钞】亦青州分野者。禹別九州。东为青州。则天下分其九分野矣。然今之到此山者。相传云。以是秦始皇筑长城。到此毕功。故立其名。)
○八疏勒国。
疏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疏勒国。具云佉路数怛勒。是彼国山名。因山立号。或翻为恶性。因国人以立名。然牛头山。在今于阗国。此云地乳。佛灭百年。方立此国。具如西域记。以集经之时未开。尚属疏勒故耳。晋本但云边国故。或指江表牛头。今译既明。定非此也。(【钞】八疏勒国者。西域记十二云。出葱岭。其乌铩国。此国城西二百余里。至一大山。从此北行。山碛旷野。五百余里。至佉沙国。旧云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也。正音宜云室利讫栗多底。疏勒之言。犹为讹也。释曰。疏依古释。即日照三藏释西域记云。佉沙国。周五千余里。多沙碛。少壤土。稼穑殷盛。花果繁茂。从此东南行五百余里。济河踰沙。至斫句迦国。唐言沮渠。周千余里。国南境有大山。崖岭嵯峨。峰峦重叠。草木凌寒。春秋一观。溪涧濬濑。飞流四注。崖龛石室。棊布岩林。印度得果人。多运神通。轻举远游。栖止于此。诸阿罗汉于此寂灭者众。是故多有窣堵波也。今犹现有三阿罗汉。居岩岫中。入灭心定。形若羸人。须鬓恒长。故诸沙门。时往为剃。而此国中。大乘经典。部数尤多。佛法至处。莫斯为盛也。十万颂为部者。凡有十数。自兹已降。其流实广。(释曰。据此。华严等经.却在此国。)从此而东。踰岭越谷。行八百余里。至瞿萨旦那国。唐言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语谓之汉那。匈奴谓之于遁。诸胡谓之豁旦。印度谓之屈丹。旧曰于阗者。讹也。瞿萨旦那国。周四千余里。沙碛太半。壤土隘狭。宜谷稼。多众果。宗尚佛法。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王甚骁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门天之祀胤也。昔者此国虚旷无人。毗沙门天。于此栖宅。无忧王太子。在呾叉始罗国被抉目。王怒。谴谪辅佐。迁其豪族。出于雪山北。居荒谷间。迁人逐牧至此西界。推举尊豪。首立为主。当是地也。东土帝子。蒙谴流徙。居此东界。群下劝进。又自称王。岁月已积。风教不通。各因畋猎。遇会荒泽。更问宗绪。因而争长。忿形辞语。便欲交兵。或有谏曰。今何遽乎。因猎决战。未尽兵锋。宜归治兵。期而后集。于是回驾。各归其国。校习戎马。督励士卒。至期兵会。旗鼓相望。旦日合战。西主不利。因而逐北。遂斩其首。东王乘胜。抚集亡国。迁都中地。方建城郭。忧其无土。恐难成功。宣告远近。谁识地理。时有涂灰外道。负大瓠。盛满水而自进曰。我知地理。遂以其水屈曲遗流。周而复始。因即疾驱。忽而不见。依彼水迹。峙其基堵。遂得兴功。即斯国治。今王所都。于此城也。城非崇峻。攻击难尅。自古已来。未能有胜。其王迁都作邑。建国安人。功绩已成。齿耄云暮。未有胤嗣。恐绝宗绪。乃往毗沙门天王所。祈祷请嗣。神像额上。剖出婴孩。捧以回驾。国人称庆。既不饮乳。恐其不寿。寻诣神祠。重请养育。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风教遐被。遂营神祠。宗先祖也。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故今神庙。多诸珍宝。拜祀享祭。无替于时。地乳所育。因为国号。王城南十余里有伽蓝。先此国王。为徧照阿罗汉建也。王城西南二十余里。至瞿室𩜁伽山。唐言牛角。山峰两起。岩隒四绝。于崖谷间。建一伽蓝。其中佛像。时烛光明。昔如来曾至此处。为诸天人。略说法要。悬记此地。当建国土。敬崇遗法。遵习大乘。即今处也。牛角岩有大石室。中有阿罗汉。入灭心定。待慈氏佛。数百年间。供养无替。近者崖崩。掩塞门径。国王兴兵。欲除崩石。即黑蜂群飞。毒螫人众。以故至今。石门不开。释曰。据此亦为圣居。或指江表牛头者。即金陵南四十里。有山名牛头。谓由此山有双峰故。一名双阙。一名天阙。一名南郊。一名仙窟。皆以累朝改革不定。按域地志云。此山高一千四百尺。周回四十七里。准西域记。及旧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心王菩萨告诸菩萨言。东北方边夷国土。名牛头。若按新经云。疏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如前所引西域记文。此与真丹处则异也。(此文见金陵塔寺记。)古老相传云。是辟支佛现形之所。而前后文。多云菩萨于中止住。而其灵应。往往有之。【校】东王乘胜抚集.纂要及南藏续藏金陵本误作东大乘胜无集。据嘉兴藏钞本与西域记改正。)
○九迦叶弥罗。
迦叶弥罗国。有一住处名曰次第。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迦叶弥罗。晋译为罽宾。此翻为阿谁入。即末田乞地之所。略如音义。广出西域记第三。(【钞】九迦湿弥罗记第三云。北印度境末田乞地。即阿罗汉名。昔云末田地。新云末田底迦。迦湿弥罗国。周七千余里。四境负山。山极峭峻。虽有门径。而复隘狭。自古邻敌。无能攻伐(云云)。昔此国本龙池也。世尊自乌仗那国。降恶神已。欲还中国乘空当此国上。告阿难曰。我涅槃后。有末田底迦阿罗汉。当于此地.建国安人。弘扬佛法。如来寂灭之后。第五十年。阿难弟子末田底迦阿罗汉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脱。闻佛悬记。心自庆悦。便来至此。于大山岩。宴坐林中。现大神通。龙见深信。请资所欲。阿罗汉曰。愿于池内。惠以容膝。龙王于是缩水奉施。罗汉神通广身。龙王纵力缩水。池空水尽。龙翻请池。阿罗汉于此西北为留一池。周百余里。自余枝属。別居小池。龙王曰。池地总施。愿恒受供。末田底迦曰。我今不久。无余涅槃。虽欲受请。其可得乎。龙王重请。五百罗汉常受我供。乃至法尽。法尽之后。还取此国。以为居池。末田底迦。从其所请。时阿罗汉既得地已。运大神力。立五百伽蓝。于诸异国。买鬻贱人。以充役使。以供僧众。末田底迦入寂灭后。彼诸贱人。自立君长。邻境诸国。鄙其贱种。莫与交亲。谓之讫利多。(唐言买得。)今时泉水。已多流溢。【校】阿谁入.纂要及南藏续藏金陵本误作阿难入。兹据净源疏注及嘉兴藏改正。与音义及探玄记合。)
○十增长欢喜城。
增长欢喜城。有一住处名尊者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欢喜城。古释云。即南印度。尊者窟者。即上座部所居之所。
○十一庵浮梨摩。
庵浮梨摩国。有一住处名见亿藏光明。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庵浮梨摩。此云无垢。即是果名。此国丰而且胜。故以为名。在中印度境。
○十二乾陀罗国。
乾陀罗国。有一住处名苫婆罗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疏】乾陀罗国。此云持地国。多得道果者护持。不为他国侵害故。或云香徧。徧国香草先發故。苫婆罗者。是香华树名。与初品苫末罗。梵言轻重耳。徧窟侧近多生此故。相传云。是佛留影之所。具如西域记。及大集月藏分第十。(【钞】十二乾陀罗国。西域记第三云。健驮逻国。有迦腻色迦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被。殊俗内附。机务余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而法异仪。部执不同。王用深疑。无以去惑。时脇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远。弟子部执。师资异谓。各据闻见。共为矛盾。时王闻已。甚用感伤。悲叹良久。谓尊者曰。猥以余福。幸遵前绪。去圣虽远。犹为有幸。敢忘庸鄙。绍隆法教。随其部执。具释三藏。(下取意。)遂召众僧。七日供养。欲集法事。先下敕令。去凡留圣。圣众犹多。复去有学。无学犹多。次留具三明六通。具者犹多。次取内闲三藏。外达五明。乃至四百九十九人。后一世友。未得罗汉等。广集三藏。凡三十万颂。王以铜鍱镂写。石函封缄。全舍此国与僧。故多圣居也。苫末罗者。此翻为黄杂色。初品巧幻术修罗王苫末罗王。乃偈共长行。唐梵互出。与此释不同。偈云红色光神。又其城东南十余里。有窣堵波。中有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彼多圣迹。故是圣居。相传云者。即西域记第二说。那揭罗国城西南二十余里。有伽蓝。伽蓝西南。深涧峭绝。瀑布飞流。悬崖壁立。东岸石壁。有大洞穴。瞿波罗龙之所居也。门迳狭小。窟穴冥暗。崖石津壁。溪径余流。昔有佛影。焕若真容。相好具足。俨然如在。近代已来。人不徧睹。纵有所见。髣髴而已。至诚祈请。有冥感者。乃暂明示。尚不能久。昔如来在世之时。此龙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进奉失仪。既获谴责。心怀恚恨。即以金钱。买华供养。受记窣堵波。愿为恶龙。破国害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为大龙王。便欲出穴。成本恶愿。适起此心。如来已鉴。愍此国人。为龙所害。运神通力。自中印度至龙所。龙见如来。毒心遂止。受不杀戒。愿护正法。因请如来.常居此窟。诸圣弟子.恒受我供。如来告曰。吾将寂灭。为汝留影。遗五罗汉。常受汝供。正法隐没。其事无替。汝若毒心忿怒起时。当观吾影。以慈心善故。毒心当止。此贤劫中.当来世尊.亦愍汝等。皆留影像。释曰。此与观佛三昧海经大同。已如初会钞引。西域记云。此国无別君长。属迦毕试国。去健驮罗国不远。或曾属之耳。)此文之终。都无结束。或是经来不尽。阎浮既尔。余方余界异类界等。可以倣之。法界身云。则无在不在矣。
【论】此之一品。大意明菩萨摄生住持。不断三宝之行。但举此一阎浮提。表十方刹土。及一切阎浮提。总皆准此。已上加第三禅佛华会以为七会。通下离世间普光明殿中会。及法界品逝多林会。总为十会。(菩萨住处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八十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4 册 No. 2 华严经疏论纂要(第47卷-第85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1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初来意。
【疏】来意者。有二。一通。谓前三品.別答前问。此下三品.总明等觉深奥故。二別。谓前既智圆证极。此品校量行德难思。故次来也。又难思佛德.菩萨尽穷故。亦为远答变化海故。故下偈中.广显变化大用。又通显一部之数量故。
○二释名。
【疏】释名者。阿之言无。僧祇曰数。全带数名。若晋本云。心王菩萨问阿僧祇品。兼能问人。即人法双举。及菩萨所问之算数。梵本同此。然僧祇是十大数之创首。经论多用。故以标名。又显此数即离数故。寄无数标名。
○三宗趣。
【疏】宗趣者。寄数显德分齐为宗。令知普贤诸佛离数重重无尽为趣。
【论】将释此品。约立四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能问之主。三释说法之主。四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明前十定十通十忍三品。明该括因果。初终始末。不迁刹那之际。已成神通。法忍具足。明一切诸佛所施因果教行.方便果行相资。始终不绝。不离刹那之时。如仁王经。一念中具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如是三世佛果。及普贤方便行。总时不迁故。但以刹那为量。不立生灭之名。设论生灭。但于刹那内安立。更无长短。自此已下。至如来出现品。明佛果之中。三业广大自在行门。且如阿僧祇一品。明如来心业广大自在。二如来寿量品。明如来命广大自在。三菩萨住处品。明如来行摄生广大常住自在。四佛不思议法品。明叹佛三业神德广大自在。五如来十身相海品。明佛身业报得庄严广大自在。六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明佛三业所顺法身所感之功德广大自在。依璎珞经配第三禅。说佛华三昧。有百万亿颂。即此普贤行品。是其略也。当第七会。合名佛华三昧品。七普贤行品。明佛三业果行徧周广大自在。八如来出现品。明佛觉行徧周.常于一切世间无时不出现广大自在。此之八品经。总叹佛果行智德三业功用。及庄严报相广大自在故。以次此品须来。二释能问法主者。菩萨名心王。此明得心成忍之后。心业自在。名之为王。三释能说法之主者。此品何故如来自说。明此数法广大。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愚。至差別智满方了。即此阿僧祇品。随好光明功德品。二品法是如来自说。自余五位。各各随位菩萨自说。十信菩萨说十信法。即文殊觉首等是。十住菩萨说十住法。即法慧财慧等是。准此例知。此品至差別智果满。佛位方明。还是如来自说。故所问之主。还是如来心智自在。名之为王。表心自在故。方堪能问。总是佛自在之心故。设教法则。令学者倣之。故说行.以普贤主之。以行成忍.即以王主之。又此数法智满。佛果方终。以智徧故.任运而知。非是加行作意而知。以此佛自说故。
○四正释文。此下三品。总显深奥。即为三別。此品明胜德无数。次品明尽一切时。后品明徧一切处。然此三品。初一通明佛菩萨德。次品正显佛德。兼明菩萨。后品唯明菩萨。所以尔者。亦是等觉。亦名佛故。位后普贤。是佛菩萨故。今初一品。先问。后答。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