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譬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一 佛陀之譬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2]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P.3]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P.4]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P.5]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P.6]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如是世尊自己不断修佛之行、为说诸佛之譬喻及诸法门。
[P.7]二 辟支佛之譬喻
——谛听辟支佛之譬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8]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P.9]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P.10]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P.11]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P.12]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P.13]四九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P.14]五七
五八
[P.15]三 长老之譬喻
——谛听长老之譬喻——
一 舍利弗(鹙鹭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16]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17]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P.18]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P.19]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P.20]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P.21]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P.22]九九
一〇〇
一〇一
一〇二
一〇三
一〇四
一〇五
一〇六
一〇七
一〇八
一〇九
一一〇
一一一
一一二
一一三
一一四
[P.23]一一五
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〇
一二一
一二二
一二三
一二四
一二五
一二六
一二七
一二八
一二九
[P.24]一三〇
一三一
一三二
一三三
一三四
——第一诵品——
一三五
一三六
一三七
一三八
一三九
一四〇
一四一
一四二
一四三
[P.25]一四四
一四五
一四六
一四七
一四八
一四九
一五〇
一五一
一五二
一五三
一五四
一五五
一五六
一五七
一五八
[P.26]一五九
一六〇
一六一
一六二
一六三
一六四
一六五
一六六
一六七
一六八
一六九
一七〇
一七一
一七二
一七三
一七四
一七五
[P.27]一七六
一七七
一七八
一七九
一八〇
一八一
一八二
一八三
一八四
一八五
一八六
一八七
一八八
一八九
[P.28]一九〇
一九一
一九二
一九三
一九四
一九五
一九六
一九七
一九八
一九九
二〇〇
二〇一
二〇二
二〇三
[P.29]二〇四
二〇五
二〇六
二〇七
二〇八
二〇九
二一〇
二一一
二一二
二一三
二一四
二一五
二一六
[P.30]二一七
二一八
二一九
二二〇
二二一
二二二
二二三
二二四
二二五
二二六
二二七
[P.31]二二八
二二九
二三〇
二三一
二三二
二 摩诃目犍连(大采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32]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P.33]二三
——如是尊者摩诃目犍连长老称唱此等偈。
三 摩诃迦叶(大饮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34]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P.35]二一
二二
——如是尊者摩诃迦叶长老宣唱此等偈。
四 阿那律陀(无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36]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如是尊者阿那律陀长老宣唱此等偈。
五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
一
二
三
四
五
[P.37]六
七
八
六 优波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38]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39]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P.40]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P.41]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P.42]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第二诵品——
七七
[P.43]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P.44]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
一〇〇
一〇一
一〇二
一〇三
一〇四
一〇五
[P.45]一〇六
一〇七
一〇八
一〇九
一一〇
一一一
一一二
一一三
一一四
一一五
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P.46]一一九
一二〇
一二一
一二二
一二三
一二四
一二五
一二六
一二七
一二八
一二九
一三〇
一三一
一三二
[P.47]一三三
一三四
一三五
一三六
一三七
一三八
一三九
一四〇
一四一
一四二
一四三
一四四
一四五
[P.48]一四六
一四七
一四八
一四九
一五〇
一五一
一五二
一五三
一五四
一五五
——如是尊者优波离长老宣唱此等偈。
七 阿若憍陈如(了本际)
一
二
[P.49]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P.50]一七
——如是尊者阿若憍陈如长老宣唱此等偈。
八 宾头卢颇罗堕誓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P.51]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如是尊者宾头卢颇罗堕誓长老唱说此等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52]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如是尊朅地罗林之隷婆哆长老宣唱此等偈。
一〇 阿难陀(庆喜)
一
二
三
四
[P.53]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54]一九
二〇
——如是尊者阿难陀长老宣唱此等偈。
摄颂:
校注
暹罗本中在此之前有 triṣṭubh 调之三偈,此与辟支佛之譬喻情形相同,为佛应阿难之问(在此就一切知之诸佛者,如何……问)所说。又在此一偈之前半,暹罗本中有:「过去诸佛前,吾希得佛位」,以下相同。 读为 ganhāvelā(暹罗本)。 读为 samcitta(暹罗本)。 钦婆罗(kambala),毛织衣之一种。 黄麻(dnkūla),以此种植物之纤维所织成之柔软之衣。 支那(cīna),指支那产之衣(cīnāṁsuka)。 原语 Paṇḍu 橙色。 神树与任何欲求之物。此处指所谓衣树。与欲求之衣。 原语解为 samāhitvā。 香之五指印(gandha-Pañcangulika)开浸香油之掌捺印,印成掌形之一种善缘起之手印。 以下为十波罗蜜,即:布施、戒、出离、智慧、精进、忍、真谛、加持、慈、舍。 鞞提诃牟尼为阿难陀之异名。 那丹伽(nataṅga)意义不明,应为说明阿难陀之语。 自第九偈以下至第四十九偈见 Sutta-nipāta, khaggavisāṇasutta VV. 35-75(南传藏卷二四)。但彼此多少有所不同。 此与 Sutta-nipāta 语之顺序不同。 黑檀之一种。 在 Sañchinna Sutta-nipāta 中为 Saṁsīna(落去)之意。 此一句与 Sutta-nipāta 不同。 二腕环相击,如成为一则无此事。为奖励独住。Cf, jātaka VI, P. 64。 订正为 ḍaṁsa。 波罗奈之一王子虽欲出家,但内外皆有障碍,只以外形如出家者住于王苑。于香醉山中之难陀姆罗伽(Nandamūlaka)坡,谓一日种(Ādicea-bandhu)辟支佛观察王子为不得出家,来至王苑而说此前半之偈,教以出家之法(Sn. A. I, P. 103-105)。 毒之箭 Kaṇḍa 在 Sutta-nipāta 中为有鈎(gaḷa)之箭。 昼度树三十三天中之大树,又译为梯沽树、圆生树等。 道支菩提分,为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各支到达之义。 庵婆树,读为 ambagaṇḍi(暹罗本)。 读为 Uttrā hi(暹罗本)。 读为 Jalajā(异本)。 大蛇,原意食羊之物。 鸠。 鵞之一种。 译为好声鸟,印度之郭公鸟。 鹦鹉。 译为鹫鹭(Sāri),或系鸫鸟。 Jātaka VI, P. 540 解为蟹,此处可视作鸟名。 鹤之属。 鸟名,得解作鹦鹉雏鸟之意。 赤铜色螺髻之意。 译为共命鸟。 或系鸟名,原意为大黑。 暹罗本为 Pasadā migā varāhā ca。 鹿之一种,Jātaka, VI, P, 537 中解作 sarabhamiga。 發情期之象,谓其身体表现三处發情之兆,是为象之最狂暴时期。 五药之一,译为天主将来。 药用植物,译为余甘子。 药用植物。 Vilva 树之果。 以下皆为植物之名。 前半之偈出于 Sutta-nipāta V, 1020。 paṭhavya 之意,暹罗本为 paṭhavyā bhummantalikkle。 仙者依神通使其定量之负荷(一加利之重量)先行,自己则随后而行。 读为 asmanā(暹罗本)。 读为 Koṭṭitā(异本)。 devatā 广义为一切之神,然此处为狭义与那伽,乾闼婆同列举为药叉之意。 过去二十四佛之第四佛。Buddhavaṁsa, P. 29; Jātaka I, P. 35。 青睡莲之类。 意指「人中之长」。 原文此处为述转轮王,而于次之一〇九偈应述为神王之意。然此乃依文意所见。如后之再出,则更换转轮王为适宜。 Sāriputta 之 Sārī 为鹙鹭子之意。 读为 Sakko tīsu visārado(暹罗本)。 译为「马胜」,为佛初转法轮时,最初受教化五比丘之一。 指摩诃目犍连。 摩诃目犍连最初与舍利弗同为删阇耶之弟子。 caitra(制恒罗)月之异称,约当春三月。 读为 Pupphito(暹罗本)。 围绕世界一周之铁围山。 读为 Sukhito(异本)。 贪嗔痴之三火。 订正为 uddhaṭaviso。 DhP. A. IV, P. 150 中,舍利弗向其师阿说示尊者所居之方礼拜,足不向彼而寝。 订正为 Sāranan ti。 今生之死期亦目标被切头而死之意。目犍连遭执杖梵志之袭击而被杀。增一阿含卷一八、二六、九(大正藏二、六三九页)鼻奈耶卷二(大正藏二四、八五七页)、DhP. A. III, P. 95f。 译为莲华上佛。过去二十四佛之第十佛。Buddhavaṁsa. P. 35. Jātaka. I, P. 37。 此处为舍利塔(thūpa)之意。 读为 Pabhāsayuṁ(暹罗本)。 转轮王(Ubbiddha)一译为高耸。 Rammaka 译为美好。(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读为 hiraññassa(暹罗本)。 译为善慧,过去二十四佛之第十一佛。Buddhavaṁsa, P. 37。 此处所谓之论事(Kathāvatthu)是否为现存论藏中之论事颇为疑问。此论事可作普通名词解。 善说(Suppakāsaka)。 [0044001-1] Haṁsavatī(鵞市)。 [0044002-1] Sujāta(善生)。 Haṁsavhaya 即汉萨瓦提(鵞市)。 Sunanda(善喜)。 maṇḍapa 为祭日等一时所建之假屋,为无壁只有屋顶之大厅。 订正为 bhavesu saṁsarissati。 读为 bhāsayanto(异本)。 Sobhaṇa(辉映)。 读为 Sati。 鹤依雷鸣而受胎。jātaka II, P. 363。 读为 athâppaṇihitam(异本)。 rūpadakkha 造形巧妙者之原义。此尚关联由第七十九偈至第八十三偈。Milindapañha P. 344 參照。 神通第一之摩诃目犍连。拘离多乃其名(以前已述)。 指头陀第一之摩诃迦叶。 从逻罗本读为 vimaye kathitaṁ ssbbaṁ。 Añjasa(直路)。 Candana(栴檀)。 Sirika(吉祥)。 Devala(执天),此佛之名不详。若视为巴多穆塔拉佛之第一弟子,则其为佛实不可解。 Sumekhala(善带)。 阿修罗之一种,为(Danu)之子。cf, jataka V, P. 393; Milindapañha P .153。 读为 bhindeyyuṁ(异本)。 读为 mahāvirā(暹罗本 attauantā mahāvirā)。 Aṅgulimāla(指鬘)。 Dhanapāla(护财)。 倣悉达多太子之大出离(Mahābhinikkhamaṇa)出家之意。 此为鹿野苑(Migārañña),详说为指仙人堕处鹿野苑(Isipatana Migadāya)。此言佛于初转法轮,憍陈如最初之得漏尽。 原文 mahiyā catusaṭṭhiyā 意义不详。 常住朅地罗(Khadira)树林故,称为朅地罗林(Khadiravaniya)之隷婆哆。 Tāraṇa(渡)。 与此一前半句见为同一者 Sutta-nipāta V. 79(P. 14)。 释迦族之标帜(Sakyānaṁ kulaketu)。 此处从暹罗本读为 ṭhitā saddhā mahāpphalā。【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29 册 No. 17 譬喻经(第1卷-第39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