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97]第四 刹帝利童女品
三一 雅萨瓦提为上首之一万八千刹帝利童女比丘尼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如是雅萨瓦提为上首之一万八千刹帝利童女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P.598]三二 八万四千之婆罗门童女比丘尼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P.599]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P.600]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P.601]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八万四千之婆罗门童女比丘尼于佛之面前唱此等之偈。
三三 优钵罗华施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602]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P.603]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如是优钵罗华施者比丘尼于世尊之面前唱此等之偈。
三四 私伽罗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604]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P.605]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如是私伽罗母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三五 守迦(自净)
一
二
三
[P.606]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P.607]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P.608]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如是守迦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三六 阿比鲁巴难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609]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P.610]二三
二四
二五
——如是阿比鲁巴难陀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三七 半迦尸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611]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如是半迦尸比丘唱此等之偈。
三八 奔尼伽(圆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612]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如是奔尼伽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P.613]三九 庵婆波利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614]一四
一五
一六
——如是庵婆波利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四〇 世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P.615]一二
一三
——如是世罗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摄颂:
譬喻经毕
校注
「积」,底本为 uppatte,今采用暹罗本之 upacite。 「破害」,底本为 upāgatā,今采用暹罗本之 upāhatā。 「依卿」,底本为 tehi,今应读为 te hi。 「架桥恒河」,底本为 setuno satta,今采用暹罗本之 setuṁ Gaṅgāya。 「幢林竖立」,底本为 Kuṭaddhaja,今采用暹罗本之 ghaṭaddhajā。 「人中」,底本为 manussān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manussesu。 「我等宿业果」,底本为 kammaphalaṁ tato,今采用暹罗本之 pubbakammaphalena。 「持」,底本暹罗本皆为 vādayām',今应读为 ādayām'。 「大家」,底本为 tayosāle,今采用暹罗本之 mahāsāle。 「此为喜果报」,底本为 somanassa kataṁ phal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somanassass' idaṁphalaṁ。 「爱好见佛陀」,底本为 Buddhadassanalālasā,今采用暹罗本之 Buddhadassanasālayā。 「信胜解」,底本为 aṅgavimuttān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saddhāvimuttānaṁ。 「说法」,底本为 desayito,今采用脚注所出异本及暹罗本之 desayato。 「见佛起爱好」,同注解。 「行」,底本为 ev ajām',今采用暹罗本之 vajām'。 「喜眼」,底本为 yena 'va nandan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nayananandanaṁ。 「住」,底本为 bhayā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viharām'。 「信胜解者」,底本为 Saṅgavimuttikā,今采用暹罗本之 saddhādhimuttikā。 「人虎」,底本为 varasaddūlo,今采用脚注所出异本及暹罗本之 narasadūlo。 「论中之勇者」,底本为 dīpavaro,今采用暹罗本之 vadataṁ varo。 「行」,底本为 bhamitvā' va,今采用暹罗本之 gamitvāna。 參考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之夜叉相应第九叙迦罗。 「爱尊敬」,底本为 dassitā sajanassā,今采用脚注所出异本及暹罗本之 dayitā pūjaniyā。 「于兹为我故」,底本为 idaṁ me-m' atthe,今參照暹罗本应读为 idhamamatthe。 「说色」,底本为 rūpadassi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rūpadessim。 「法义受质问」,底本为 atthatthaparipucchikā,今采用暹罗本之 dhammatthaparipucchitā。 「冷」,底本为 sīte,今应读为 sītaṁ。 「使随喜」,底本为 anumānetvā,今采用暹罗本之 anumodetvā。 「生」,底本及暹罗本皆为 Pasutā,今应读为 Pasūtā。【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0 册 No. 17 譬喻经(第40卷-第59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