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39]第四十一 帝须弥勒品
三九八 帝须弥勒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P.340]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如是具寿帝须弥勒长老唱此等之偈。
[P.341]三九九 富兰那迦(圆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如是具寿富兰那迦长老唱此等之偈。
[P.342]四〇〇 弥多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343]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如是具寿弥多求长老唱此等之偈。
四〇一 度多迦
一
二
[P.344]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P.345]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如是具寿度多迦长老唱此等之偈。
四〇二 优婆私婆
一
二
三
四
[P.346]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347]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P.348]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P.349]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如是具寿优婆私婆长老唱此等之偈。
[P.350]四〇三 难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351]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如是具寿难陀长老唱此等之偈。
四〇四 醯摩迦
一
二
三
四
五
[P.352]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353]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P.354]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如是具寿醯摩迦长老唱此等之偈。
四〇五 刀提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P.355]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356]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P.357]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如是具寿刀提耶长老唱此等之偈。
四〇六 阇都乾耳
一
[P.358]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359]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P.360]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P.361]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如是具寿阇都乾耳长老唱此等之偈。
[P.362]四〇七 优陀延那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363]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P.364]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P.365]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如是具寿优陀延那唱此等之偈。
摄颂:
校注
底本为主格单数形,依暹罗本采用呼格单数。 參照暹罗本读为 tamandhakāravidhamam……。 依底本之脚注及暹罗本读为 upanidhaṁ na hissati。 于底本「轮回」有(saṁsarāmi)今采用暹罗本之 santarāmi。 于暹罗本有 sataṁ sahassaṁ savayaṁ datvā kārāpito mayā 而采用之。 「无污染」,底本为 anūpatitthe,今读为 anūpalittā。 采用暹罗本之 dindibhā。 「彼国诸弊生」采用暹罗本之 ratthavisā。 「兴奋声」采用暹罗本之 uddaṭasaddakaṁ。 「勇士攘击敌」采用暹罗本之 Koṭṭayantā nivattentā。 「勇士征未伏」采用暹罗本之 ajitanjino。 「人人皆骚动」采用暹罗本之 Saddaṁ mānusakākaṁsu。 「见」采用脚注异本及暹罗本之 passāmi。 「多」采用脚注异本及暹罗本之 bahuṁ。 「三种火」采用脚注异本及暹罗本之 tidhaggi。 采用暹罗本之 mahābhoge valañjako。 师子使 sīhimajjhika 似为「居于师子中」之意。 底本为 padakā laṭukā,暹罗本为 paṭakā latukā,今假读为 Pa ṭakālaṭakā,将来犹待研究。 底本为 Oḍḍakā,今采用暹罗本 Andhakā。 底本为 Andhakā,今采用暹罗本 Gandhakā。 采用暹罗本之 Saradakkhā(巧于奔走者)。 采用暹罗本之 antarāpathaṁ。 采用暹罗本之 vasanti nadiyā tadā。 底本为 Kaṭṭhaṅgā,暹罗本为 hatthapātā,意义不详。 采用脚注异本之 Vicāretvā。【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0 册 No. 17 譬喻经(第40卷-第59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