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89]第五十五 拔提品
五三八 矮躯者拔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P.490]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P.491]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如是具寿矮躯者拔提长老唱此等之偈。
五三九 颉离伐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P.492]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如是具寿颉离伐多长老唱此等之偈。
五四〇 尸婆罗
一
二
三
四
五
[P.493]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P.494]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P.495]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如是具寿尸婆罗长老唱此等之偈。
五四一 婆耆舍
一
二
三
四
五
[P.496]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P.497]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P.498]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如是具寿婆耆舍长老唱此等之偈。
[P.499]五四二 难陀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P.500]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如是具寿难陀迦长老唱此等之偈。
五四三 迦留陀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501]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P.502]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如是具寿迦留陀夷长老唱此等之偈。
五四四 阿婆耶(无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503]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P.504]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如是具寿阿婆长老唱此等之偈。
五四五 路摩尚祇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505]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P.506]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如是具寿路摩尚祇迦长老唱此等之偈。
五四六 林儿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507]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如是具寿林儿长老唱此等之偈。
[P.508]五四七 小妙香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P.509]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P.510]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如是具寿小妙香长老唱此等之偈。
摄颂:
又,品摄颂:
以上佛陀譬喻、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之偈毕。
校注
「导师」,底本为 cakkhumā,今采用脚注所出异本及暹罗本之 nāyako。 「梵」,底本为 brahā,今采用脚注所出之异本反暹罗本之 brahmā。 「妙音」,底本为 dhaṁsanā,今采用脚注所出之异本及暹罗本之 mañjunā。 「充满中」,底本为 ākiṇṇo,今采用脚注异本及暹罗本之 ākiṇṇe。 「天或犍闼婆」,底本为 deva-dānava-gandhabbā,今采用暹罗本之 devalā atha gandhabbā。 「七日以上」,底本为 sattāhik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sattāhakādhikaṁ。 「前往佣主家,见索食之人」,今采用暹罗本之 gacchim tam-esantā mam addasuṁ。 「为使抗敌军,我为造门摒」,今采用暹罗本之 sattukassa tadā duṭṭho dvārarodhaṁ akārayim。 「非福业」,底本为 Puññakammena,今采用暹罗本之 apuññakammena。 「幸福生活」,采用暹罗本之 suvatthito。 「调理言语者」,底本为 vālisaddūla,今采用暹罗本之 vādisūdana。 「归依处作者」,底本为 saraṇantaga,今采用暹罗本之 saraṇaṁkara。 「地上者信赖」,底本为 vissānabhūmisantān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vissāsaṁ bhūmisantānaṁ。 「前唯见七尺」,底本为 yugamattaṁ nirikkhit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yugamattaṁ udikkhataṁ。 「诗心」,Kavyacitta 不勤观行,腐心作诗而加以非难之意。 「即今」,底本为 dānena,今采用暹罗本之 dāni。 「第一」,底本为 agg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agge。 隐覆(说),底本为 vyāhaṭaṁ 应读为 Vyāvataṁ(vyāvṛta)。 「何处亦无畏」,底本为 sabbasattha,今采用暹罗本 sabbatthā'pi。 「释迦」,底本为 Sakyāna,今采用暹罗本之 Sakyā na。 「问」,底本为 'nurañjatha,今采用暹罗本之 apucchatha。 「专注于修习」,底本为 saṁviggaṁ anubrūhaye,今采用暹罗本之 taṁ viddhā anubrūhaye。 「我等不可争」,底本为 Na hi tosaṁ Karontena,今采用暹罗本之 na hi no saṅgarantena。直即为「我等不可与彼斗争」。 「瓦察婆罗门」,底本 Vacchagotto ti Jotissa……,今采用暹罗本之 Vacchagatto dijotassa……。 「德」,底本为 vivaddho,今采用所出次异本及暹罗本之 guṇena。 「恶论薮」,底本为 kupāda-kaceha 依脚注所出之异本及暹罗本,应读为 kuvādagaccha。 「消除烦恼毒」,底本为 kilesa-visanāayako,今采用暹罗本之 kilesavisanāsako。【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0 册 No. 17 譬喻经(第40卷-第59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