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 迦旃延品
五二八 摩诃迦旃延(迦底仙裔者)
一
二
三
四
[P.464]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P.465]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如是具寿摩诃迦旃延长老唱此等之偈。
五二九 跋迦梨(著树皮衣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466]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467]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P.468]三六
三七
三八
——如是具寿跋迦梨唱此等之偈。
五三〇 摩诃劫宾那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P.469]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P.470]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如是具寿摩诃劫宾那长者唱此等之偈。
[P.471]五三一 陀骠摩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P.472]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P.473]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如是具寿陀罗摩罗长者唱此等之偈。
五三二 鸠摩罗迦叶
一
二
[P.474]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475]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如是具寿鸠摩罗迦叶长老唱此等之偈。
五三三 婆醯迦
一
二
三
四
[P.476]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477]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P.478]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如是具寿婆醯迦长老唱此等之偈。
[P.479]五三四 摩诃俱𫄨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P.480]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如是具寿摩诃俱𫄨罗长老唱此等之偈。
[P.481]五三五 优楼频螺迦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P.482]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P.483]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P.484]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如是具寿优楼频螺迦叶长老唱此等之偈。
五三六 罗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P.485]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P.486]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如是具寿罗陀长老唱此等之偈。
五三七 谟贺罗惹(面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P.487]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P.488]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如是具寿谟贺罗惹长老唱此等之偈。
摄颂:
校注
「猛光王辅师」,底本为 Pajjotassa Acaṇḍassa,今采用脚注所出异本及暹本之 Pajjotassasa Candassa。 「我与余七人」,底本为「我与五百人」(satehi saha pañcahi)基于长老偈(四九四~五〇二)之注中所说,采用暹罗本之 scschi saha sattahi。 「梵天阿修罗,时时敬勇者」,底本为 brahmāmarasuraccito,今采用暹罗本之 brahmāsurasurā-acchito。 「渴望」,底本为 abhiropayiṁ,今采用脚注所示之异本及暹罗本之 abhirocayim。 「信解有仙人」,底本为 ito sattamake 'hani,今采用暹罗本之 idha saddhādhimutto isi。 「逼母生怖畏」之母,底本为 mandam,今采暹罗本 mātā。 「有轮相」,底本为 saṅkhalaṅkena,今采暹罗本之 cakkañkitena。 「殊胜」,底本为 paraṁ,今采用暹罗 varaṁ。 「山窟」,底本为 giriniddare,今采用暹罗本之 girikandare。 「何处说法宝」,底本为 sabbatth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sabbattha。 「又为诸生物,法云降法雨」,底本为 pajjunno pi va bhūtāni,今采用暹罗本之 pajjunnoriva bhūtānaṁ。 「时佛如鵞王,鸣如大鼓音」,底本为 haṁsadundubhīnivaco,今采用暹罗本之 haṁsadundubhinissano。 「云色」,底本为 jimuttavaṇṇ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jūmuttvaṇṇaṁ。 「从经」,底本为 sutaso,今采用暹罗本之 suttaso。 「得大国王乐」,底本为 mahārajjaṁ sukhappatto,今采用暹罗本读为 mahārajja-sukhappatto。 「尔时大勇者」,底本为 tadahaṁ sa mahāvīro,今用暹罗本之 tdā hi so mahāvīro。 「我足以平伏」之「我」,底本为 maṁ,今采用脚注异本所示之 me。 「诸非人」,底本为 samānusā,今采用脚注异本所示及暹罗本之 amānusā。 「教之灭亡报」,底本为 sāsanatthañ ca sūcakaṁ,今采牛暹罗本之 sāsanatthaṅgasūcake。 「我等」,底本为 sammā,今采用暹罗本之(a)mhākaṁ。 「倒」,底本为 pātapamhase,今采用暹罗本之 pātayimhase。 「信佛已得之」,底本为 saddhā vo sulabhā laddhā,今采用暹罗本 saddhā vā dullabhā laddhā。 「梵行」,底本为 brahmacera,今采用暹罗本 Brahmacāri。 「乳饭」,底本为 khirāsana,今采用暹罗本之 khirodana。 「被知」,底本为 va sato,今采用暹罗本之 vissuto。 「热意于我教」,底本为 sāsanalālas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sāsanasālayaṁ。 「我足下」,底本为 maṁ Pādamūle,今读为 me pādamūle。 「诸有」,底本为 bhavākāse,今采用暹罗本之 bhavābhave。 參照可与本生经第十二榕树鹿本生谭。 「具足思虑者」,底本为 pin aṁsaṁ paccavekkhanaṁ,今依暹本參照采用 sampannapaccavekkhaṇaṁ。 「愿求」,底本为 patthayato,今采用暹罗本之 patthayate。 「侍」,底本及暹罗本为 vuṭṭhāya一今应读为 upaṭṭhāya。 「鲸之住处」,底本为 makarākare,今采用暹罗本之 makarālaye。 「恭敬受供养」,底本为 sakkatapūjit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sakkatapūjito。 「我为阿罗汉」,底本为 arahā yan,今采用暹罗本之 arahā haṁ。 「欲得见」,底本为 duṭṭham ananta,今采用暹罗本之 datthum an anta。 「恶鬼附牛体」,底本为 bhūtadhiṭṭhāya gāviyā,今应读为 bhūtā dhiṭṭhita gāviyā。 「彼岸」,底本为 sattapāraṅgaṁ,今采用脚注所出异本之 pattapāraṅgam。 「词」,底本为 nerutte,今采用暹罗本之 nirutte。 「觉海」,底本暹罗本皆为 Buddhasāgaraṁ,今采用脚注所出异本之 buddhisāgaraṁ。 「我德起信者」,底本为 saddhāvantaguṇ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saddhāvantaṁ guṇemama。 「忏悔堂」,原语为 Paṭikkamanasālā,案斯泰德氏巴英辞典为 "a hall with seets of distinction",今依摩尼耶鲁威斯氏梵英辞书 paṭikkamana 为 confession 之义。 「床上」,原语 katabhūmi 不见于辞书,今假定为床之义。 「石与地」,底本为 siyā mahi,今采用暹罗本之 silāmahi。 「次第具诸相」,底本为 tatiyākāran aṅkito,今參照脚注所出异本,采用暹罗本之 pātiyālakkhaṇaṇkito。 「卿见我不知」,底本为 diṭṭhi no,今采用暹罗本之 diṭṭhin te。 「作」,底本为 hutvā,今采用暹罗本之 haritvāna。【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0 册 No. 17 譬喻经(第40卷-第59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