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一布萨品
一一 一布萨
一
二
三
[P.523]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P.524]一八
一九
二〇
——如是具寿一布萨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一二 娑罗罗花施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如是具寿娑罗罗树华施者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一三 糖菓施者
一
二
[P.525]三
四
五
六
七
——如是具寿糖菓施者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一四 一座施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P.526]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如是具寿一座施者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P.527]一五 五灯施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528]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如是五灯施者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一六 芦鬘师
一
[P.529]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如是芦鬘师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一七 瞿昙弥
一
二
三
[P.530]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P.531]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P.532]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P.533]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五二
[P.534]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P.535]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P.536]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P.537]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
一〇〇
一〇一
一〇二
一〇三
一〇四
一〇五
一〇六
一〇七
一〇八
一〇九
[P.538]一一〇
一一一
一一二
一一三
一一四
一一五
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〇
一二一
一二二
一二三
一二四
[P.539]一二五
一二六
一二七
一二八
一二九
一三〇
一三一
一三二
一三三
一三四
一三五
一三六
一三七
一三八
一三九
一四〇
一四一
[P.540]一四二
一四三
一四四
一四五
一四六
一四七
一四八
一四九
一五〇
一五一
一五二
一五三
一五四
[P.541]一五五
一五六
一五七
一五八
一五九
一六〇
一六一
一六二
一六三
一六四
一六五
一六六
[P.542]一六七
一六八
一六九
一七〇
一七一
一七二
一七三
一七四
一七五
一七六
一七七
一七八
[P.543]一七九
一八〇
一八一
一八二
一八三
一八四
一八五
一八六
一八七
一八八
一八九
——如是摩诃婆阇波提瞿昙弥唱此等之偈。
一八 差摩
一
二
[P.544]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P.545]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P.546]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P.547]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P.548]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P.549]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P.550]七九
八〇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九二
九三
[P.551]九四
九五
九六
——如是差摩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一九 优钵罗色(莲华色)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P.552]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P.553]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P.554]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P.555]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P.556]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P.557]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八二
八三
——如是优婆罗色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二〇 钵咤左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558]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P.559]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P.560]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如是钵咤左罗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摄颂:
校注
「有天香」,底本为 pupphagandhik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devagandh ikaṁ。 「极美身」,底本为 sucitattā va huvā,今读为 sucittattā。 「大受用」,底本为 mahābhāge,今采用暹罗本之 mahābhoge。 「欲得」,底本为 labhant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labhanti。 「依卿」,底本为 mayā,今采用暹罗本之 tayā。 「妙光庄严」,底本为 Sappabhālaṅkat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Suppabhālankataṁ。 「于此」,底本为 pāde,今采用暹罗本之 tato。 「打论骄慢者」,底本为 vādidappāpabharino,今采用暹罗本之 Vādidappapahārino。 「苦之集合所」,底本为 dukkhapaṅke,今采用暹罗本之 dukkhasaṅke。 「世间」,底本为 lal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lokam。 「辉」,底本为 hāsanti,今采用暹罗本之 bhāsanti。 「受卿之请」,底本为 samajjhiṭṭho,今采用脚注所出异本之 samijjhiṭṭho。 「佛命保育者」,底本为 dīpit, āpādikā,今采用暹罗本之 jīvitāpālikā。 「皆」,底本为 sesā,今采用暹罗本之 sabbā。 「哀愍者」,底本为 'nukampitā,今采用暹罗本之 'nukampikā。 「彼女」,底本为 tava,今采用暹罗本之 tāya。 「无漏」,底本为 nirāsanā,今采用脚注所出异本及暹罗本之 nirāsavā。 「海浪」,底本为 sāgaro,今依义应读为 sāgare。 「美」,底本为 vitatā,今采用脚注所出异本及暹罗本之 cittakā。 「我悬念」,底本为 saṅketaṁ,依脚注异本为 saṅkehaṁ,今应读为 saṅkc'ham。 「由德」,底本为 guṇik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guṇato。 「满足」,底本及暹罗本为 tappanti,今參照脚注所出异本之 tapenti,应读为 tappenti。 「微妙义」,底本为 m' aduraṭṭh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madhuratthaṁ。 「生异」,底本为 nāmasambhavā,今采用脚注异本所出之 nānāsambhavā。 「手中油」,底本为 telaṁ vatthigataṁ,今采用暹罗本之 telam hatthagatañ。 「童子」,底本为 mārako,今采用暹罗本之 komārako。 「芬伽草」,底本为 cittappuññaṁ cittamuñjaṁ。 「坏」,底本为 pada。今采用暹罗本之 maddi。 「明」,底本为 saṁsāvetvā,今采用暹罗本之 pakāsetvā。 「献」,底本为 vattam,今采用暹罗本之 cattaṁ。 「伴」,底本为 pareto,今采用脚注所出异本之 sahito。 「一切知」,底本为 sabbañ,今采用暹罗本及脚注所出异本之 sab baññuṁ。 「饮食」,底本为 mahājanena,今采用暹罗本之 annapānena。 「化导者」,底本为 vimissitam,今采用暹罗本之 vināyakaṁ。 「钵」,底本为。putta。依前后之关系判別,应读为 patta。 「钵」,底本为 patthesu,今应判读为 pattesu。 「未受闻者粥,自行乞食时」,底本为 sutānakasakam,今采用暹罗本之 sutānaṁ attanopi ca。【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0 册 No. 17 譬喻经(第40卷-第59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