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02]第四十 毕邻陀品
三八八 毕邻陀婆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303]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P.304]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P.305]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P.306]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P.307]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P.308]九〇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
一〇〇
一〇一
一〇二
一〇三
[P.309]一〇四
一〇五
一〇六
一〇七
一〇八
一〇九
一一〇
一一一
一一二
一一三
一一四
一一五
一一六
[P.310]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〇
一二一
一二二
一二三
一二四
一二五
一二六
一二七
一二八
一二九
[P.311]一三〇
一三一
一三二
一三三
一三四
一三五
一三六
一三七
一三八
一三九
一四〇
一四一
一四二
一四三
[P.312]一四四
一四五
一四六
一四七
一四八
一四九
一五〇
一五一
一五二
一五三
一五四
一五五
一五六
一五七
[P.313]一五八
一五九
一六〇
一六一
一六二
一六三
一六四
一六五
一六六
一六七
一六八
一六九
一七〇
[P.314]一七一
一七二
一七三
一七四
一七五
一七六
一七七
一七八
一七九
一八〇
一八一
一八二
一八三
一八四
[P.315]一八五
一八六
一八七
一八八
一八九
一九〇
一九一
一九二
一九三
一九四
一九五
一九六
一九七
[P.316]一九八
一九九
二〇〇
二〇一
二〇二
二〇三
二〇四
二〇五
二〇六
——如此具寿毕邻陀婆蹉长老唱此等之偈。
三八九 施罗
一
二
三
四
[P.317]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P.318]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P.319]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P.320]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P.321]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P.322]八〇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如是具寿施罗与徒众共于世尊前唱此等之偈。
[P.323]三九〇 一切称赞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P.324]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P.325]二七
二八
二九
——如是尊者一切称赞者长老唱此等之偈。
三九一 施蜜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P.326]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如是施蜜者长老唱此等之偈。
三九二 莲华重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327]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P.328]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如是具寿莲华重阁长老唱此等之偈。
三九三 重姓
一
二
三
四
[P.329]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P.330]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如是具寿重姓长老唱此等之偈。
三九四 耆利摩难
一
二
[P.331]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P.332]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如是具寿耆利摩难长老唱此等之偈。
[P.333]三九五 饮娑罗罗树液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如是具寿饮娑罗罗树液长老唱此等之偈。
三九六 一切施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334]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335]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如是具寿一切施者长老唱此等之偈。
三九七 阿逸多(无胜)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336]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337]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如是具寿阿逸多长老唱此等之偈。
摄颂:
第四〇毕邻陀品毕
尚更有诸品之摄颂:
第四百毕
校注
此半偈于底本中缺,今依暹罗本插入。因而其与底本之半偈,不相一致,应知为依暹罗本而来。 随法之筹,底本暹罗本均为 salākā dhammakuttarā,今读为 salākā dhammikuttarā,作如斯译。 采用暹罗本之 kathaliṁ。 采用脚注异本之 rajanaṁ pana。 由意义上,于此处加入此半偈,以下诸偈之番号与底本一致。 采用脚注之异本之 kin te me piḷite n' ttho。 采用暹罗本之 ayāeito tathāgato。 采用脚注异本及暹罗本之 sabbagāhitaṁ。 采用暹罗本之 pubbakaṁ pattaṁ。 采用脚注异本之 kasmā。 采用暹罗本之 atthaṁ ñāṇena。 采用脚注异本之 sugado。 采用脚注异本及暹罗本之 dhatā。 底本有「六百万」为「车」之数字,今采用暹罗本之 saṭṭhī rathasahassāni。 采用暹罗本之 tambamayā。 底本暹罗本皆为 paduddhāre bhave,此 paduddhāre 在韵律之关系上想为 padadhāre 变化为 paduddhāre。 采用脚注异本之 asantaṁ mānasaṁ。 采用暹罗本之现在复数形。 采用脚注异本及暹罗本之 atuccho jhānamañco。 底本中有「第五之」(pañcame),为如何之第五不明,今采用脚注异本中之 apaṭime 及暹罗本中之 ca' paṭime。 采用暹罗本之 abyādhi ca sadā homi。 采用暹罗本之 amataṁ bhattaṁ。 依脚注异本及暹罗本读为 āsi so sabbalokassa……。 以下之净法,一切底本均为 pūgadhamma,但今采用脚注异本之 subhadhamma。 采用暹罗本之 tipulohakarā tathā。 采用暹罗本之 calakā。 依脚注及暹罗读为 sampatti hi karitvāna。 底本虽为 sīlavīcisamākiṇṇo,今采用依暹罗本之 sīladhīti,更将 dhīti 读为 dhiti。今采用脚注异本之。 底本为 vedakaro,今采用脚注异本之 devakāro。 采用暹罗本之 sabhāvadassako。 采用暹罗本之 dhiti。 采用暹罗本之 agadūpamo。 采用暹罗本之 matto va kuñjaro 'danto。 「如是自在者……」,參照底本之脚注与暹罗本读为 Vasī tādī jitañjayo。 「莳利益」,依暹罗本读为 hitavappako。 底本为 tassa,今采用暹罗本 tattha。 底本虽为 yan taṁ,今采用暹罗本 yo taṁ。 「由家出诚难,恰如由壶出」,底本为 kumbhiyā vasuduttarā,今读为 kumbhiyā vasuduttarā。 底本为 chapade,今采暹罗本 vappadcse。 底本为 saṁ tanuṁ,暹罗本为 santunaṁ,脚注异本为 santanaṁ,今为将 santānaṁ 作韵律之调整,故应为 santanaṁ。 采用暹罗本之 giri-mañjari。 采用暹罗本之 sadā。 底本为 samotthatā 暹罗本为 samotthoṭā 二者不详且读为 samotatā。 采用脚注异本及暹罗本之 abhirudā。 此一偈为依暹罗本之 sabbe gandhā vanamayā pabbate Gundhamādane。 采用脚注异本及暹罗本之 hāsaṁ。 采用脚注异本 Mahāmuni 之呼格。【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0 册 No. 17 譬喻经(第40卷-第59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