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24]第七十八章 令建立精舍
如是受灌顶明其政治之楞伽王普罗伽玛普奢,以镇定楞伽之地,(一)为精勤之果报,王权成立成就之时,以行恭敬之〔王〕欲使兴大师〔佛〕之教,(二)僧众之僧团置于〔食〕邑以养妻子,「戒应如是而由此无其他之戒」,(三)其他同一作法,任何正确之戒律亦省略之,不望见互相相会者,(四)有于教化之最初,欲令三宗派之比丘和合,(五)如人主〔正〕法阿育〔无忧〕〔王〕之〔依赖〕莫加利弗陀提舍,任命名摩诃迦叶之大长老,(六)〔其〕通晓三藏,亦熟知戒律之义,于上座部〔唯〕一之灯火,由久以前计量调整。(七)于阿㝹罗陀都,彼弟子若那婆罗,并于沙巴罗地方之比丘等,请来普罗提都,(八)莫伽罗那长老,共那银达婆利耶长老,及副王[P.425]之领〔内〕其他所有之比丘等,(九)住势兰达罗耶达那〔精舍〕之殊胜兰达长老,于鲁哈那为主长三宗派住〔之比丘〕,(一〇)其时大地之主〔普罗伽玛婆夫〕恳请大精舍之比丘等之互相和协。(一一)又众多比丘等无耻而最久分裂故不同意和合。(一二)有赴于异国,其他者为还俗,数名不愿就裁判之座。(一三)由此提出极难解之大诚问,恰如筑须弥山〔困难忍受〕实现其和合。(一四)无私心猛裂奋励〔之人〕,正法者大地之主勉励彼比丘等,令应诺困难。(一五)由此,每问题之發生,应导于解决,摩诃迦叶为首,令比丘等裁断之。(一六)自己加于彼等裁决之保护,为集会中之狮子,由三藏保护者之〔人人〕,(一七)准许得则于法者,令其斋戒,〔令〕住大精舍诸比丘和合。(一八)彼〔王〕破戒者之徒,「勿为利得目的而灭教」者,授重要之地位而令还俗。(一九)由是大劳力而净大精舍,〔瓦达迦摩尼〕阿婆耶王之治世,此等分离(二〇)而阿婆耶奇利〔之比丘〕等,并由人主摩诃势[P.426]那之时分裂,非佛教之耶睹罗毘达伽〔方广说〔三〕藏〕之其他,说是「佛语」者以避修行,属于至达瓦那之比丘等,(二一、二二)由所有高德住大精舍〔之比丘〕,〔有〕如最中之诸宝与玻璃珠,令进行和合。(二三)其时,彼〔比丘〕等,缺少持戒及其他重要之〔德〕者,大僧团并虽以王之威光而为,而不见喜佛之教。(二四)又同正法者之王,令依熟知〔之人人〕调查,但若无得一人之高洁受戒僧者,(二五)其时众多行者〔比丘〕等令为沙弥,使破戒者还俗,以授重官职,(二六)彼〔王〕如是精勤净化与和合,要时甚久,以大劳力以僧团为如佛之时代。(二七)
〔王〕年年引导大僧团于河岸,或献身住林园,(二八)令配置于河之中央不动之诸船,于此设计建殊快之假堂,(二九)大贤者之彼等布施高贵之〔三〕衣及众多之要品,行受戒之作法。(三〇)如是增加数百比丘快适之住而欲建大精舍,(三一)彼王如见至达瓦那之大精舍,建造至达瓦那〔祇园〕真似之壮丽。(三二)为住处之[P.427]长老等,品质坚牢,筑弗用大之三层八巴沙达〔殿楼〕。(三三)为持戒坚固名舍利弗陀长老于屋上室有高大之巴沙达,(三四)又以良好之设备,以诸〔佛〕像为装饰,以新案无比之三层〔佛〕像堂,(三五)于此为三十五之房舍,呈现美观,唯其〔数〕二层长之巴沙达〔殿楼〕,(三六)更于百七十八之小巴沙达,又三十四之橹及二个之书库,(三七)行尖塔、窟并庵室鬘及蔓〔饰〕工事,有如诸天梵天之姿态众多之寝室(三八)又为〔三面〕提圆伽像,造砖瓦漆喰为目药之提圆伽堂,(三九)狮子、紧那罗、白鸟及其他姿态之列,种种之网、窗并由甚多轩蛇腹之光跃,(四〇)辉耀之柱、梯阶、壁亦装饰其他,圆形而美,悉是石造之齿舍利堂,(四一)三说法堂、一灵祠、有八经行所长,又长幅〔之大〕一食堂,(四二)更砖瓦所盖之八十五之火堂,及设百七八之便房。(四三)为教净化比丘之内心,令净污秽,为洗落外部之垢而入浴,(四四)瓦达〔圆〕浴院,具哈〔窟〕浴院、叛陀摩〔莲〕浴院,(四[P.428]五)关连巴达〔福〕浴院之物及其他柱、梯阶、轩蛇腹由其他之饰,造石造之八浴院,大王以结甚多垣屏,(四六)如是至多达瓦那,悉有五百二十之堂宇,与要品,于此住僧团。(四七)王族士〔普罗兹伽玛巴夫〕于此,不甚远,具所有其他之条伴,极善涂之而令建造房舍,(四八)于此为长老有甚快之屋上室,具种种殊胜之室,塔辉耀而〔筑〕三层巴沙达〔殿楼〕,(四九)长四十之巴沙达〔殿楼〕并有此等便房,又有八小哈沙达〔殿楼〕及六个之楼门,(五〇)有三十四之火室及二条之大周壁,更于须巴达灵祠,鲁巴瓦提灵祠,(五一)〔尚〕有鬘工事、蔓工事,诸天梵〔天〕其他之姿态,依尖塔、窟、房、庵室、堂而辉光,(五二)从其意名为兰卡提罗伽〔楞伽之饰〕,以〔建〕彼快五层〔佛〕像堂,(五三)于此所知兰卡提罗伽目药〔佛之〕[P.429]立像,如佛生存中之大而造。(五四)多数之尖塔,并房、庵、堂同备般奢罗诣哈〔笼堂〕十二层之(五五)建立为巴达西摩殿与所知之布萨堂,可观其境界,饰所有之璎珞,(五六)大军,彼〔王〕随伴大臣、后宫、马象,以天王之美而至精舍,以摩诃迦叶为上首,勉励大僧众,(五七)祝祭之赞歌、乐器之轰动,由喝采之喧噪以满四方,(五八)黄金及其他所造水瓶、筐并甚多之幢幡,及持日伞之人人所围绕,(五九)有行大祭之时,大地之护者〔普罗伽玛婆夫〕黄金锄结于福象,以起掘而前进。(六〇)有甚多场所之僧团于此,因回复前所说境界舖物之疑,以先撒癈其境界,(六一)从王所〔掘〕之沟,依所有具荣誉羯磨仪轨,正确公告其目标。(六二)彼王设定三部分境界及〔一〕大境界。立于东其他八方之标石,以一杖五肘比兰卡提罗伽堂,(六三)于顺次为四十四、四十九、三十八、三十六、三十五、五十七、及[P.430]四十五及六十六杖,(六四)据南方之方角,标石是由巴罗山有五十八杖,(六五)又置于北方之标石,由奇奢达罗窟五十杖,(六六)此等之石,为大境界之目标。于婆达西摩诃哈沙达作〔结界殿〕长十五〔杖〕幅有十三〔杖〕之结界。(六七)于康达西玛之玛罗伽〔道场〕设长五十杖,幅六杖境界,(六八)同于长老之巴沙达〔殿楼〕之结界又有长十八肘幅二十肘。(六九)王以其精舍及要品皆布施于比丘,人主〔普罗伽玛婆夫〕同样令建设巴至摩精舍。(七〇)于此唯二十庵室,唯此〔数之〕长二层,巴沙达并二十之火室,(七一)有四十一之二层小巴沙达迦,同三十五之便房,并二经行所,(七二)唯一之说法堂及有十门楼,以精舍为要品皆施于比丘等。[P.431]人主〔普罗伽玛婆夫〕同令造郁陀罗精舍。(七三)摩诃塔婆〔大塔〕使靠近山,以示于此一切工事,奇奢陀罗〔咒术师〕窟,又(七四)尼新那婆提玛〔坐像〕窟,尼般那婆提玛〔卧像〕窟,令老练之工匠营造如是三窟院。(七五)
以攻略般陀国,由彼带来之达弥罗人建立故而称为达弥罗塔。(七六)加千周围为三百肘,所有之大塔〔中〕如第二之启罗沙〔山〕(七七)摩诃塔婆〔大塔〕,大地之主不借漏尽者通力、天神之神力,依王者之大威力而建筑。(七八)同彼〔王〕为行者〔比丘等〕之喜悦,以伊西婆多罗〔仙人堕处〕精舍,造于西为罗阇耶西普坚伽邻接之都,(七九)有一精巧舍利室,并高贵彩色光辉三尊佛像于三层佛像堂,(八〇)又鲜明之工事有二层婆沙达更有二培长之婆沙达、四楼门,(八一)尚有小八婆沙达及说法堂、经行处,同有八火室并六便房,(八二)一专石造快适之浴房、一周垣及属僧团之林园,(八三)
[P.432]有狮子勇大地之主,同于近郊都市西哈普罗建立拘尸那罗精舍。(八四)于此亦有舍利室,并三层〔佛〕堂,六基长之婆沙达〔殿楼〕、说法堂与经行堂。(八五)有十六之小婆沙达及三楼门、十一便房、六火室。(八六)
婆罗伽玛普奢王,于名奇至达接近之都,令建造耶如瓦那精舍,(八七)于此有精美之佛像,彩色灿然三之三层〔佛〕像堂,并〔一基〕塔、经行处,(八八)二层婆沙达〔殿楼〕与四楼门、有四个长之婆沙达,及八小婆沙达,(八九)一食堂与同唯一之说法堂,又有七火室及十二便房。(九〇)又彼人王〔普罗伽玛婆夫〕于每〔一〕伽宇达备精美之〔佛〕像堂,并楼门、周垣、说法堂,令设「伽宇幸精舍」。(九一)望闲居,可保头陀行之比丘等为快住居,令造伽毘罗精舍,(九二)于此莫大弗用之二层婆沙达〔殿楼〕有四个长之经行处,及四栋长二层婆沙达,(九三)又为圣师伽毘罗所建,种种彩色工事,尖塔及其他光耀之砖〔造〕住院,(九四)四小婆沙达〔殿楼〕三便房,如是此等要品与精舍共施于比丘等。(九五)
[P.433]又前于阿㝹罗达之都,为达弥罗人所破坏,有余之难故,甚多诸王不能〔再〕见之诸精舍令(九六)建立,遣一大臣令完成高百二十哈达〔肘〕之罗达那瓦如伽塔,有百四十哈达名阿婆耶奇利塔、周高百六十肘至达瓦那塔、高八十罗陀那之玛利奢瓦提大塔。往昔为达弥罗所灭此三塔之(九七、九八、九九)大树所覆,熊、虎出没,砖瓦、尘埃之堆积,为险难荒芜之地,(一〇〇)开垦林木,令十分构筑,施漆喰工事,净化塔之境内。(一〇一)
各侧面之大为百肘,有此高度之青铜殿,为周罗人所毁损,(一〇二)又建造千六十支之石柱,数百室殊胜之尖塔,(一〇三)由窗之列而饰,人主令筑,造成惊叹数层楼之工事。(一〇四)名势般尼普婆〔修复〕六十婆沙达〔殿楼〕,并摩哂陀势那之癈殿,(一〇五)令造同垣及甚多庵室,又设布典堂令行布施。(一〇六)塔婆罗摩〔塔婆园〕优其他古庵室,亦令修理破损。(一〇七)彼于支提耶奇利〔支提耶[P.434]山〕亦令建立六十四塔,亦修缮古住院之损伤。(一〇八)如是知「清净之贤者,于大荣华〔之内〕喜悦行善事」,所谓智者任何人,提出地上所有之幸福,有向善行之怠慢耶?(一〇九)
以上为善人之信心与感激而〔起〕造大王统史
名建立精舍第七十八章〔毕〕
校注
原文 Sahācariyasihehi 以见为 Sāhacariyasīhehi。 參照大王统史第三三章七八。 同第三七章三二參照。 Tivankapaṭimā 奇节新哈氏于注记信五面之佛像,协会本非为天神之名,于索引提疑问,玛罗势启罗之固有名词辞典,大约可说不是佛像之名。 过远者于托钵不方便,过近来者患于都会之喧噪,其他言泉清,不少花果,住者具快适诸条件。 原文 Va 解为 Ca。 Gāvutavi = kāra 第七三章一五四、一五五參照。 一罗达那是十二安具罗。 前述塔有四基。是作者之误、误传,或指四塔之何三塔不明。【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6 册 No. 34 小王统史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