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82]第八十六章 行起种种之善事
其时,〔普罗伽玛婆夫二世〕如是思惟,呼彼言:「今余无余统治楞王国,到巡视恭礼圣地,(一)如其所欲日日积善业,又所有方面皆为世间之利益。(二)添余之念头,积善业之成就,当为利益世间,任何大臣都老练。(三)今余之大臣名提婆波提罗奢,对佛、法并僧团起甚欢喜者。(四)此者,行决意欲觉者,其时于此,植椰子树之实,(五)由三节而生三支椰子树芽。殊胜仁慈之此者,见彼一人之乞食,(六)自己之妻子诸多之幸皆施于彼,祈念:『我可成觉者。』(七)然,此者,满足我之念愿。」(八)言:「其威力如恶魔化作,由泥、水、岩、难路而向斯玛那山(九)[P.483]彼道路到处被遮断甚为难险,以拜圣师之足迹,积善业之成就。(一〇)有參诣住十八国之人民等生苦难。然者,汝应成良好道路。(一一)余身更闻:『又于名为婆达瓦那伽罗精舍,前一人大神力之大长老,依自己善业之威力,轰动虚空并大地达于阿罗汉,于此优婆低沙王(一二、一三)其时,完成黄金之屋顶,令建立五层之大殿楼,经时至令朽废,此此(一四)唯存立四柱。』汝今将此亦以余之名建造之。(一五)同尼三加王所建毘玛提达精舍,以余之名营作果〔树〕园,(一六)由椰子树其他所见,令植林为一大林园。」任命彼奉行种种之善业。(一七)彼「如是」受命,其时赴康伽奇利之都,最初于此,令造全肢之美相(一八)愉快斯玛那之天像,以此饰黄金诸宝之璎珞,(一九)其时,又由此欲向三曼达峰,共祭式彼天神,持此(二〇)而出發,彼赴名菩提达村,由此著手构筑桥渠。(二一)彼于彼加周达河之河口,〔造〕长三十五肘并长三十肘〔之桥〕(二二)同于郁罗婆那村架造三十六罗达那[P.484]〔桥〕,于安婆村有三十四肘长美耀,(二三)一层坚牢之大桥梁,得通行象、马、牛、水牛。(二四)令建造于各各大桥之堤上美丽而高柱其他辉耀之大堂宇,(二五)招待诸比丘等,使众多而成一团,对彼等行大施之大供养。(二六)于其余之场所建造种种之休息小屋,设桥、堤而铺叠石,(二七)采伐大林以造大道,參诣三曼达峰,礼拜〔佛〕足迹,(二八)以天神像立于光耀〔佛〕足迹塔境内之地,彼又令营造有光辉之〔佛〕足迹堂。(二九)贤者(提瓦婆提罗奢)參观此而令周墙,由此,更以大销其堂,(三〇)结于铁柱为坚牢,又对有光彩〔佛〕足迹,依灯明其他供养三日间,(三一)自己之头持香油灯,由己主大王之名,(三二)彼拂拂恭敬,续行其美〔佛〕足迹之右绕礼,续继终夜。(三三)从此事情,令依顺序皆刻于高石柱,由此[P.485](三四)彼于诸王中之大王,如婆罗伽玛普奢名声之柱,于此喜悦以建碑。(三五)看此成果,其后彼以此事,一切由使者传送于王,(三六)彼由此赴哈达瓦伽罗精舍,依王所告之方法而费甚多财物,(三七)令建造有高尖顶三层之殿楼,大主而为贤者名阿老玛达哂,以此施于〔佛〕,(三八)由此,依彼大王之命令,给与施物而造碑。(三九)大臣由此赴毘玛提达伽港,于此伽罗河口〔架造〕八十六肘之桥。(四〇)于加达利势那村,长百杖之〔桥〕,于沙罗伽玛河四十杖之桥,(四一)于沙罗婆达沼百五十肘之〔桥〕,如是及其他之桥梁,于通行困难场所处处设桥梁,(四二)同令造其他多数之游园、说法堂,又继续行大供养。(四三)又王之大臣,于毘玛提达精舍至伽罗河码头止,幅一由旬之地,(四四)由名婆罗康提婆夫,博闻荫富果实,设有椰子树之林园,(四五)又于彼此之地方,以木绵织机及其他之作业,于一日终了,(四六)大名声之〔彼〕,布施二十六之高价迦𫄨那衣于比丘众,又行大供养。[P.486](四七)如是彼巡回各处而布施,再重六十六之迦𫄨那衣赠于比丘众。(四八)尚且于名摩诃罗普奢伽奢,悉连根拔掉之大森林,于此一非常殊胜之村落,(四九)其附近得大婆那沙(波罗蜜)〔树〕林,于此为一宇之三层〔佛〕像堂,(五〇)令建造围绕菩提树、塔、游园之周墙,又依王之名行大供养。(五一)依王之名行一切之善业,再归来报告彼王。(五二)
其时,彼王对彼生大慈爱心,摩诃罗普奢伽奢村及其他(五三)与彼所造之村落及其家产,由此,彼带领赴齿舍利堂,(五四)于僧团之中央,言:「此殊胜余之大臣常对〔佛法僧〕三事有喜悦心,(五五)然,对佛与王者有利他心之此者,可爱又有心情之善者。故余从所爱者(五六)施于齿舍利〔尊〕。」其时,殊胜之大臣共其妻子,布施于彼圣师〔佛〕之齿舍利。(五七)
如是其时此中,世界(大地)之守护者彼〔王〕,彼依提瓦婆提罗奢,为世间利益之三宝,常作种种供养高价之供养物。(五八)
以上善人之信心与感激起造种种之
行善事名第八十六章〔毕〕
【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6 册 No. 34 小王统史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