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相应部经典
有偈篇
第一 诸天相应
第一 苇品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有天神于黎明放其殊胜妙光,徧照祇园,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
三
立一面已,彼天神白世尊曰:「友!卿如何度瀑流耶?」〔世尊曰〕:「友!我不住不求以度瀑流。」「友!卿如何不住不求以度瀑流耶?」〔世尊曰〕:「友!我住时沈,求时溺。友!我如是不住不求以度瀑流。」
四
五
彼天神作如是言得大师嘉赏、认证,天神知得大师、认证,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第二 欢喜园品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于此,世尊以「比丘等!」言诸比丘:「世尊!」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世尊如是宣说:「诸比丘!昔有属于三十三天之天神,于欢喜园、为天女群侍随围绕,给与五欲具足,尔时唱此偈曰:
[P.6]三
诸比丘!如是说已,有天神以偈答彼天神曰:
一
二
三
四
五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温泉精舍。
二
尔时,尊者三弥提,为洗浴身体,黎明即起,来至温泉。温泉洗身已,起身著一衣,站立以待身乾。
三
尔时,有天神于夜将晓,以其胜光徧照温泉林,而往诣尊者处,诣已立于空中,以偈告尊者三弥提曰:
四
尔时,天神降立于地上,言尊者三弥提曰:
「比丘!汝具青少年壮,肤美发黑,摒弃人生最盛期之欲乐而出家。比丘!享乐人之五欲!勿舍现实〔乐〕,勿逐时要之物。」
五
「友!我舍现实乐,不逐时要物。友!何以故,世尊宣说:『时要之欲乐,不安苦多,于此有大祸。此〔圣〕法乃现实,非隔时,得言来看,——可导〔涅槃〕,智者应自证知。』」
六
「比丘!如何世尊宣说:『时要之欲乐,苦多不安,于此有大祸,此〔圣〕法是现实,非隔时,得言来看,可导〔涅槃〕,智者应自证知。』耶?」
七
「友!我乃出家未久,是新〔学〕人初參者,不能广说此法与律,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今〔住〕温泉精舍,此义诣问彼世尊,尚请汝如世尊所说受持。」
八
「比丘!彼世尊有大威力,为诸天所围绕、我等不易亲近。比丘!汝若以此义诣问世尊,我等为听法应得亲近。」
九
尊者三弥提答其天神:「友!唯诺。」即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P.10]坐于一面之尊者三弥提,敬白世尊曰:
一〇
「世尊!我为洗浴身体,黎明即起,去至温泉。于温泉洗身已,起身出著一衣,站立以待身乾。世尊,尔时有天神、于夜将晓,以其胜光徧照温泉林,来立于空中,以偈语我曰:
一一
世尊!如是言已,我以偈答天神曰:
一二
世尊!尔时,天神降立于地上,以此言我曰:
『比丘!汝具青少年壮,肤美发黑,勿乐人生最盛期之欲乐而出家。比丘!享乐人之〔五〕欲!勿舍现实〔乐〕,勿逐时要物。』
一三
世尊!如是言已,我如是言天神曰:『友!我舍现实〔乐〕,不逐时要物。友!我舍时要物,以逐现实〔乐〕。友!何以故,世尊宣说:「时要之欲乐,不安苦多,于此有大祸。此〔圣〕法乃现实,不隔时,得言来看,可导〔涅槃〕,智者应自证知。」』
[P.11]一四
世尊!言已!天神如是言我曰:『比丘!如何世尊宣说:「乐欲是时要之物,不安苦多,于此有大祸。此〔圣〕法是现实、非隔时,得言来看,可导〔涅槃〕,智者应自证知。」耶?』
一五
世尊!如是言已,我语天神曰:『友!我出家未久,是新〔学〕人初參者,不能广说此法与律,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今〕住温泉精舍,此义诣问彼世尊,尚请汝如世尊所说受持。』
一六
世尊!如是说已,天神语我曰:『比丘!彼世尊有大威力,为诸天所围绕,我等不易亲近。比丘!汝若以此义诣问世尊,我等为听法应得亲近。』世尊!其天神之语,若为真实,其天神当不远。」
一七
如是言已,天神语尊者三弥提曰:「比丘!问!比丘等!问!我来矣!」
一八
尔时世尊以偈语天神曰:
一九
「不然!世尊,我不知所略说之意义。善哉!世尊,得请说世尊所略说者令我能得广知其义耶!」
[P.12]二〇
二一
「不然!世尊,我不知世尊所略说之义。善哉!世尊,得请说世尊所略说者,令我能得广知其义耶!」
二二
二三
世尊,我如是知世尊广宣所略说之意义。
此嗢陀南:
[P.13]第三 剑品
一
二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甚多沙睹罗巴天群、其胜光徧照祇园。于黎明往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P.17]三
立于一面之一天神,于世尊前,而唱此偈曰:
四
尔时,其他天神,于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五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六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七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八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九
尔时,其他之天神,以此向世尊曰:「世尊!谁之〔偈〕为善说耶?」〔世尊曰:〕依汝等各各之善说。然则,亦闻我偈: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甚多沙睹罗巴天神等,其胜光徧照祇园。于黎明往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三
立于一面之一天神,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四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五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P.19]六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七
尔时,其他之天神,以此向世尊曰:「世尊!谁之偈为善说耶?」〔世尊曰:〕依汝等各各皆善说,然则,以闻我偈:
八
尔时,其他之天神,向世尊说此偈曰:
九
尔时,世尊以偈语其天神曰: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沙睹罗巴天神等,其胜光徧照祇园。黎明往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三
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前,唱此欢喜偈曰:
四
五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唱此欢喜偈曰:
六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唱此欢喜偈曰:
七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唱此欢喜偈曰:
八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唱此欢喜偈曰:
九
尔时,其他之天神,以此向世尊曰:「世尊!谁之偈为善说耶?」〔世尊曰:〕
依汝等各各皆善说,然则,且闻我〔欢喜偈:〕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甚多沙睹罗巴天神等,其胜光徧照祇园、于黎明往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三
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四
五
(世尊呼摩加拉奢尊者,而予回答:)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甚多嫌责天神等,其胜光徧照祇园,于黎明往诣世尊住处,诣已,立于空中。
[P.24]三
立于空中之一天神,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四
五
尔时,彼天神等,下来立于地上,头面顶礼世尊足,向世尊言:「世尊!是我等之罪、是我等之过。恰如愚者、迷者、不善者,我等想:可如是责难世尊否?愿世尊饶恕我等之罪,为未来不〔再〕犯。」
六
时,世尊微笑。
七
时,彼天神等,更怒而升空。
八
一天神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P.25]九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甚多沙睹罗巴天神等,其胜光徧照祇园,黎明往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三
立于一面之一天神,于世尊前,喝此偈曰:
四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与诸阿罗汉之五百比丘,共住于释迦族迦毘罗城之大林。十世界之多数诸天,亦为谒见世尊及比丘众而会集。
二
尔时,四净居之诸天如是思念:〔今〕世尊与诸阿罗汉之五百比丘共住于释迦族迦毘罗城之大林,十世界之多数诸天,为谒见世尊及比丘众而会集。我等亦诣世尊之处。诣已,于世尊前,各唱其偈。
三
如是彼等诸天,恰如有力人之伸屈臂腕,屈伸臂腕,如是没于净居天,现于世尊处。
四
尔时,彼等诸天,礼敬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一天神,于世尊前唱偈曰:
五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P.27]六
尔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七
尔时,其他之天神,唱此偈曰: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摩达屈支之鹿野苑。
二
尔时,世尊之足,为岩石破片所伤。世尊甚感痛楚;身之所受非常强烈,心中颇有不快。世尊以正心正念之忍耐,而不为之所恼。
三
时,世尊将僧伽梨叠为四重,正心正念,两足相叠,以作右脇师子卧。
四
时,七百沙睹罗巴天神等,夜中往诣世尊处,其胜光徧照摩达屈支。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五
立于一面之一天神,于世尊前,發此欢喜语曰:
[P.28]「沙门瞿昙实是龙象。不为所生起之强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恼,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为依其龙象之性。」
六
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發此欢喜语曰:
「沙门瞿昙实是师子,不为所生起之强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恼,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其师子之性。」
七
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發此欢喜语曰:
「沙门瞿昙实是良骏。不为所生起之强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恼,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其良骏之性。」
八
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發此欢喜语曰:
「沙门瞿昙实是牡牛,不为所生起之强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恼,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其牡牛之性。」
九
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發此欢喜语曰:
「沙门瞿昙实是忍耐强牛,不为所生起之强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恼,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其忍耐强牛之性。」
一〇
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發此欢喜语曰:
「沙门瞿昙是调驯,不为所生起之强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恼,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此调驯之性。」
一一
时,其他之天神,于世尊前,發此欢喜语曰:
「善修三昧与见解脱心,不跃上,不沈下,于有行發而非抑。其行制伏烦恼,如是人中之龙象,人中之师子,人中之良骏,人中之牡牛,人中之忍耐强牛,人中之调驯者,有人若想侵害是人中之调顺者,彼何以非无智耶?」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毘舍离之大重阁讲堂。
二
时,云天之红莲公主,其胜光徧照大林。于黎明往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三
立于一面彼云天之红莲公主,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第五 燃烧品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时,有天神于黎明时,其胜光徧照祇园,往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三
立于一面之天神、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四
一
二
一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此嗢陀南
第六 老品
第八 断品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校注
杂阿含经卷四八.一(大正藏二.三四八b)。 世间执著(loke visattikaṁ)执著于世间,是指渴爱。但亦有被解释为有关毒(visa)(visavā)之意义(Atthasālini P. 364)。 杂阿含经卷四八.二(大正藏二.三四八b)。 解脱(nimokkha)是道。令解脱(Pamokkha)是果。远离(viveka)是涅槃。关于令解脱之译,则依梵汉辞典。 杂阿含经卷三六.九(大正藏二.二六二b)。 別译杂阿含经卷八.八(大正藏二.四二七b)。 杂阿含经卷三六.一〇(大正藏二.二六二c)。 五是五盖。 五是五结。 五是五无漏根。 杂阿含经卷三六.一一(大正藏二.二六二c)。 五是五盖。 五是五无漏根。 杂阿含经卷二二.四(大正藏二.一五四a)。 法,是指四谛法。 杂阿含经卷二二.五(大正藏二.一五四b)。 杂阿含经卷三六.四(大正藏二.二六一a)。 原文为 sucetaso(持善心)。其注释于去慢属戒,静心属定,而此 sucetaso,则配属于慧,以此解释,今则译为智慧明。 杂阿含经卷三六.三(大正藏二.二六〇c)。 杂阿含经卷二二.一(大正藏二.一五三c)。 杂阿含经卷三六.一二(大正藏二.二六三a)。 依(upadhi)则有四种依:欲依、五蕴依、五欲依、行依等如注释,一般指人之所依著。 杂阿含经卷三六.一四(大正藏二.二六三b)。 杂阿含经卷三六.一五(大正藏二.二六三b)。 杂阿含经卷五〇.一一(大正藏二.三六八b)。 大林之鸣 sakamāno 读为,sanamāno 而译。 杂阿含经卷二二.二三(大正藏二.一六〇a)。 众人 pāṇinaṁ = sattānaṁ。 杂阿含经二二.二五(大正藏二.一六〇b)。 离烦恼 parinibbuto = kilesaparinibbānena parinibbuto。 杂阿含经卷二二.三(大正藏二.一五四a)。 离非难而悟 nindaṁ appabodhati = garahaṁ apaharanto bujjhati。 杂阿含经卷二二.九(大正藏二.一五五b)。 杂阿含经卷三八.一七(大正藏二.二八一c)。 于此「时」有二种解释:其初时是死时,故云不知死时,云无是处;其后之时,则修行时,故云畏怖空费。 显人、天、兽名之本体,不外于五蕴。无有实体,以起执著者,即是被恶魔所囚拘。 了知(pariññā)即遍知。在此分为知遍知(ñāta-pariññā)、度遍知(tirana-pariññā)断遍知(pahāna-pariññā)等三种。 思念(saṅkha)在注释,则标出三种 saṅkha。于此 paññatti 即施设义,今则译为思念。 杂阿含经卷二二.一一(大正藏二.一五五c)。 杂阿含经卷四八.九(大正藏二.三五〇C)。 于此触有二义:前者之触是指造业;后者之触是指得其业果,应见为此意义。(注释) 杂阿含经卷二二.二四(大正藏二.一六〇b)。 于此之修心者,即指修定。 杂阿含经卷四八.一五(大正藏二.三五二c)。 天神乃言各方面制止其心,世尊对此布施心,持戒心不予制止,宣示须制止恶心。(注释) 杂阿含经卷二二.六【南传】,~七(大正藏二.一五四b)。 原文 mamaṁ vadanti 应译为「众人皆语我」,但在注释,则释为属格,故从之。英译亦同。 底本 yamataṁ 应读为 yaṁmataṁ。错误之思考,即谬想。 杂阿含经卷四九.一七(大正藏二.三六〇b)。 杂阿含经卷二二.二六(大正藏二.一六〇c)。 流 sarā = saṁsāra-sarā 轮回之流。 由此,其流乃不流 ato nivattanti = nibbāṇato na pavattanti。 杂阿含经卷二二.一四(大正藏二.一五六b)。 杂阿含经卷二二.一三(大正藏二.一五六a)。 四车轮者,即是四威仪。(注释) 九种门孔 navadvāra = nava vaṇamukha。 污秽充满 puṇṇaṁ = asuci-pūraṁ。 在底本有 nandiṁ 应读作 naddhiṁ。 杂阿含经卷二二.二七(大正藏二.一六一a)。 原文 pañcakāmaguṇā 乃五欲德。生起五欲之功能。 Satullapa-kāyikā = sataṁ dhammaṁ samādānavasrna ullapetvā sagge nibbatā 善人,即执持佛陀之法而语以生天界之诸天。在注释中,出于此一因缘者,有七百商人乘船遇水难,持五戒者生于忉利天,今来至世尊处。 杂阿含经卷四八.二一(大正藏二.三五四c)。 善人「佛陀等善人」之意义。 正法(saddhamma)为五戒、十戒、四念处等之正法。 杂阿含经卷四八.二二(大正藏二.三五四c)。 evaṁ者,解释作:与名誉施、与得达施、与乐施等如是之施。 正(sama)者,乃对九之「误」(visama)。可译为正与误。 无有相当于此经。 欢喜偈(udāna)如油之漏筛,水之漏网,欢喜充满于怀而不外露,是为欢喜偈。 Vetaraṇi 入地狱前应渡之河川。译作挠捞河、灰河等。 辨別(viceyya)喻辨別受施者之如何。 法句(dhammapada)称为止观或称作涅槃者,法之(dhamma koṭṭhāsa)部分者(Jātaka, III. P. 472)而一向称为三十七道分者(同)。今注释为涅槃之法句。 杂阿含经四八.二〇(大正藏二.三五四b)。 祸(agha)Pañcakkhandha dukkha 注释为(五蕴之苦)。(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思念之贪(san kapparāga = san kappita rāga)在此所举非事之爱欲(vatthu kāma),乃烦恼之爱欲(kilesa kāma),故注有此语。(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无任何物(akiñcana)在此注释为 rāga kiñcânadi virahitaṁ(远离贪等烦恼)之意。 Mogharāja Bāvari 之弟子,与其他十五人俱奉师命见佛,北上遇佛而归依佛。今于座上而请问此事。 利行人 行大众利益之人。 法者指四谛之法。 杂阿含经卷四八.一一(大正藏二.三五一a)。 嫌责天(Ujjhānasaññika)此天群乃对世尊之四依受用,怀有不平而来责。世尊命其树下石上而住、托钵、著粪扫衣、用腐床药,而责自违背此,嫌责天之译语,乃依《杂阿含经》之用语。 杂阿含经卷四八.二〇(大正藏二.三五四b)。 原文为 dutiya 乃第二自己之意。(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杂阿含经卷四四.一五(大正藏二.三二三a)。 横柱=贪欲。闩铨=嗔恚。栅门=愚痴。 杂阿含经卷四八.二三(大正藏二.三五五a)。 在底本虽作 bhūsā 可读作 bhusā。(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以下一、龙象(nāga)喻依有 balavantatthena 力之义;二、狮子(siha)喻依 asantāsanatthena 无有恐怖之义;三、良骏(ājaniya)喻依 bhatta-paricariyâtthena kāranâ kāraṇa-jānanena 了知御者所作义;四、牡牛(nisabha)喻依 appatisamatthena 无可比拟义,而牡牛者尚有:usabha(百牡牛之最胜)vasabha(千牡牛之最胜)nisabha(百千牡牛之最胜)等三种,此乃依最后者。五、忍耐强之牛(dhorayha)喻依 dhuravahanatthena 负重运载义。 于有行法,为非抑制 na sasaṅkhāraniggayha = na sappayogena niggayha(于有加行,非抑制)。 于底本之 cāritavataṁ 读作 vāritavataṁ。 于底本之 pāñcavedasataṁ 读为 pañca veda vassa sataṁ。 五吠陀指四吠陀与第五之 Itihāsa(传说),在汉译作五百岁读诵吠陀。 杂阿含经卷四八.八(大正藏二.三五〇a)。 小红莲(Cullā-kokanadā)前者乃红莲之妹。 杂阿含经卷四八.七(大正藏二.三四九c)。 杂阿含经卷三六.六(大正藏二.二六一b)。 杂阿含经卷三六.七(大正藏二.二六一c)。 以歌颂渴爱者,同本无此。 同本无此。 杂阿含经卷二二.一二(大正藏二.一五六a)。 杂阿含经卷三六.五(大正藏二.二六一a)。 杂阿含经卷二二.一八(大正藏二.一五八c)。 善意 kammaṁ = magga-cetanā(道思)、智明 vijjā = magga-paññā(道慧)、法定 dhammo = samādhi-pakk hikā dhammā(定分之法)。 同本无此。 生于他化自在天。 杂阿含经卷二二.二〇(大正藏二.一五九b)。 陶师世尊之前生于迦叶佛世,为 Jotipāla 陶师之友,为陶师所导引而归依佛,见事迹经典。 无烦天 Aviha。 天之轭(dibbayoga)注释作五上分结。 涅槃之境。此语出上之第二十三经。(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杂阿含经卷三六.二四(大正藏二.二六五b)。 杂阿含经卷四八.二五(大正藏二.三五五c)。 底本之 hāriyan 读为 ahāriyan。 杂阿含经卷三六.八(大正藏二.二六二b)。 杂阿含经卷三六.一三(大正藏二.二六三a)。 杂阿含经卷三六.二七(大正藏二.二六五a)。 杂阿含经卷三六.二五(大正藏二.二六五b)。 杂阿含经卷三六.二六(大正藏二.二六五c)。 杂阿含经卷三六.二八(大正藏二.二六六a)。 杂阿含经卷三六.二三(大正藏二.二六五a)。 杂阿含经卷三六.三〇(大正藏二.二六六b)。 底本之 Addha-vagga 在注释为 Anva-vagga。乃由第一经之 anvabhavi, anvagu,所采取之品名。采取 anvabhavi 之胜名为品名。 杂阿含经卷三六.二九(大正藏二.二六六a)。 在底本为 addhabhavi 依注释读为 anvabhavi。在注释上,此语解释为 abhibhavati(殊胜、优异)及 anupatati(于上落)之两义,均谓:凡物无不有名,无名者,亦称无名,故名胜一切,乃从属一切之义。 杂阿含经卷三六.一八(大正藏二.二六四a)。 同本无此。 杂阿含经卷三六.一九(大正藏二.二六四b)。 vicāraṇa = caraṇāpāda。 同本无此。 同本无此。 继续 aḍḍito = ullanghito。 同本无此。 杂阿含经卷三六.二〇(大正藏二.二六四b)。 同本无此。 杂阿含经卷三六.一七(大正藏二.二六四a)。 于何物之生 kismiṁ = kismiṁ uppanne。 依 upadāya = āgamma, paticca。 六者,注为六内处。 杂阿含经卷四八.一〇(大正藏二.三五四a)。 伴忿之快感,喻于蜜。 杂阿含经卷三六.三一(大正藏二.二六六b)。 杂阿含经卷三六.二二(大正藏二.二六四c)。 sādutaraṁ = madhurataraṁ。 杂阿含经卷三六.一六(大正藏二.二六三c)。 以天神上偈问佛,其余之天神从旁以此偈作答。先前之天神则以:「我非问汝」而更问佛。 为子者不语双亲不利之语,故所语为最上。 明(vijjā)此指智慧。 杂阿含经卷二二.二一(大正藏二.一五九c)。 原文 bahvannapānaṁ gharaṁ(多饮食之家)。在注释作:如须达给孤独长者之家。 杂阿含经卷三六.二八(大正藏二.二六六a)。 如佛陀之姓、名。 杂阿含经卷四八.二六(大正藏二.三五六a)。 同本无此。 杂阿含经卷四八.二六(大正藏二.三五六a)。 同本无此。 同本无此。 无诤 araṇa = nikkilesa 无烦恼。 沙门 samaṇā = khiṇasava. samaṇā 指无漏之沙门。【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3 册 No. 6 相应部经典(第1卷-第11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1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