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 质多相应
第一 系缚
一
二
其时,众多之长老比丘等,食后由托钵还,俱集坐于周圆堂中,起如是相互谈话:「诸友!或谓系缚、或系缚之法,此二法是意义有別,抑言辞有別耶?或意义为一,仅言辞之別耶?」
三
其处,有长老比丘等,或作如是说明:「友!或谓系缚,或系缚之法。此二法之意义有別,言辞亦有別。」或有长老比丘等,作如是言:「友等!或谓系缚,或系缚之法,此二法之意义为一,唯言辞有別。」
四
其时,偶尔质多居士因要事来至弥涯拔陀迦。
[P.282]五
质多居士闻众多长老比丘,由食后托钵归,俱集坐于周圆堂中,起如是之谈话:「友等!或谓系缚、或系缚之法,此二法是意义有別,抑言辞有別耶?或意义为一,唯言辞有別耶?」起此互相谈话。或长老比丘等,作如是说明:「友等!或谓系缚,或系缚之法,此二法之意义为一,唯言辞有別。」
六
因此,质多居士来诣长老比丘等住处,礼拜彼等,坐于一面。
七
坐于一面之质多居士,白长老比丘等曰:「诸大德!众多之长老比丘等,食后由托还,俱集坐于周圆堂中,起如是相互之谈话:『友等!或谓系缚,或系缚之法,此二法之意义有別?抑言辞亦別耶?或意义为一,唯言辞有別耶?』或长老比丘等,作如是说明:『友等!或谓系缚,或系缚之法,此二法之意义为一,唯言辞有別。』」
「然,居士!」
八
「诸大德!或谓系缚,或系缚之法,此等二法之意义有別?抑言辞亦有別耶?然则诸大德!为汝等以说譬喻;于此处或有智之人等,有依譬喻了知所说之意义。
九
诸大德!譬如将黑色之牛与白色之牛,以一锁或索系缚。若人作如是言:[P.283]『黑牛系缚白牛,白牛系缚黑牛。』者,则彼语是正语耶?」
「居士!不然。居士!非黑牛击缚白牛,亦非白牛击缚黑牛。两者以一锁及索相系,此乃如是之系缚。」
一〇
「与此同理,诸大德!眼非系缚诸色,非诸色系缚于眼,于此乃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乃如是之系缚。耳非系缚诸声……鼻非系缚诸香……舌非系缚诸味……身非系缚诸触……意非系缚诸法,于此,以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乃如是之系缚。」
一一
「居士!此为汝之利得。居士!汝善利得,汝之智眼,深通达佛语者。」
第二 隶犀达多(一)
一
尔时,众多之长老比丘等,住于摩叉止陀安婆陀伽林中。
二
其时,质多居士至此长老比丘等住处,礼拜彼等,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质多居士,白长老比丘等曰:「诸大德!长老等明日请应诺受余之食供养。」
长老比丘等默应许诺。
[P.284]四
时,质多居士知长老比丘等,承诺受食供养,乃从座而起,礼拜彼等,行右绕礼离去。
五
时,长老比丘等,过此夜后,于翌晨著内衣、持衣、钵,来至质多居士住处,坐于所设之座。
六
质多居士至长老比丘等座前,礼拜彼等,坐于一面。
七
坐于一面之质多居士,白尊者长老曰:「大德长老!谓:『界种种,界种种』者,大德!几何之界种种,是世尊所说耶?」作斯言时,尊者长老默止。
八
质多居士二度白尊者长老曰:「大德长老!谓:『界种种,界种种』者,大德!几何之界种种,是世尊所说耶?」
尊者长老又二度默止。
九
质多居士三度白尊者长老曰:「大德长老!谓:『界种种,界种种』者,大德!几何之界种种,是世尊所说耶?」
尊者长老又三度默止。
一〇
其时,偶隶犀达多于此比丘众中,是最年轻者。
一一
时,尊者隶犀达多,白尊者长老曰:「大德长老!余愿释答质多居士之此所问。」
「隶犀达多!汝可释答质多居士之此所问。」
一二
「居士!汝如是问:『大德长老!所称界种种,界种种者,几何界种种,是世尊所说耶?』」
[P.285]「诚然,大德!」
「居士!世尊说此之界种种,曰:眼界、色界、眼识界、耳……鼻……舌……身……意界、法界、意识界。居士!此乃世尊所说之界种种。」
一三
时,质多居士欢喜、随喜尊者隶犀达多之所说,以胜妙之坚软食物,亲手供养长老比丘等,直至彼等满足辞去为止。
一四
食已,长老比丘等手放下钵,即从座起而离去。
一五
时,尊者长老言于尊者隶犀达多比丘曰:「善哉!友隶犀达多!彼之所问,汝为明了;彼之所问,余不明了。然而友隶犀达多!他时如是所问出现时,即亦如汝之明了。」
第三 隶犀达多(二)
一
尔时,众多之长老比丘等,住于摩叉止陀安婆陀伽林中。
二
其时,质多居士来诣此等长老比丘住处,礼拜彼等,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质多居士,白长老比丘等曰:「诸大德!长老等请承诺明日受余之食供养。」
长老比丘等默然应诺。
四
时,质多居士知长老比丘等已应诺受供养,即从座起,礼拜彼等,行右绕礼离去。
五
时,长老比丘等过此夜后,于翌晨著内衣、持衣、钵,来至质多居士住处,坐于预设之座。
[P.286]六
质多居士来诣长老比丘住处,礼拜彼等,坐于一面。
七
坐于一面之质多居士白尊者长老曰:「大德长老!凡此等之多种见解,起于世间者,或言:『世是常住。』或言:『世是无常。』或言:『世是有限。』或言:『世是无限。』或言:『生命、身体是同一。』或言:『生命、身体是异。』或言:『如来死后存在。』或言:『如来死后不存在。』或言:『如来死后存在、亦不存在。』或言:『如来死后不存在、又非不存在。』等等,凡此六十二见,说于『梵网经』中者。大德!此等诸见,有何者则存此见,无何者则不存此等见耶?」
斯言时,尊者长老默止。
八
二度质多居士……
九
三度质多居士白尊者长老曰:「大德!凡此等之多种见解,起于世者,或言:『世是常住。』或言:『世是无常。』或言:『世是有限。』或言:『世是无限。』或言:『生命、身体是同一物。』或言:『生命、身体是异。』或言:『如来死后存在。』或言:『如来死后不存在。』或言:『如来死后存在、亦不存在。』或言:『如来死后不存在、又非不存在。』等,凡此六十二见,说于『梵网经』中者。大德!有何者则存此等见,无何者则不存此等见?」
三度,尊者长老默止。
一〇
此时偶有尊者隶犀达多,于此比丘众中是最年轻者。
一一
时,尊者隶犀达多白尊者长老曰:「大德长老!余愿释质多居士之所问。」
「隶犀达多!汝可释答质多居士之所问。」
[P.287]一二
「居士!『大德长老!凡诸种之见解起于世者,或言:「世是常住。」或言:「世是无常……」或言:「如来死后不存在、又非不存在。」等,凡此等六十二见,说于「梵网经」中者,大德!此等诸见,有何者则存在,无何者则不存在?』汝为如是之问耶?」
「大德!诚然。」
「居士!凡诸种之见解起于世者,或言:『世是常住。』或言:『世是无常。』或言:『世是有限。』或言:『世是无限。』或言:『生命、身体是同一。』或言『生命、身体是异。』或言:『如来死后存在。』或言『如来死后不存在。』或言:『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或言:『如来死后不存在、又非不存在。』等,凡此等六十二见,说于『梵网经』中者,居士!有己身见者,则存此等之诸见;无己身见者,此等诸见则不存在。」
一三
「然则,大德!如何有此己身见耶?」
「居士!此处有无闻之凡夫,尚未会遇圣者,不熟通圣者之法,未修练圣者之法。未会遇善人,不熟通善人之法,未修练善人之法者。以观色为自己,以自己为有色者,以观自己为色,色为自己。以受……以想……以行……以观识为自己,以自己为识者,以识为自己,自己为识。居士!己身见者,当即如是。」
一四
「然则,大德!如何无此己身见耶?」
「居士!此处有多闻之圣弟子,已会遇圣者,熟通圣者之法,善修练圣者之法,既会遇善人,熟通善人之法,修练善人之法者,不观色为自己,不以有色为自己者,亦不观色有自己,不以自己有色。以受……以想……以行……不观识为自己,自己为有识者,识有自己,自己有识。居士!无己身见者,当即如是。」
[P.288]一五
「大德!尊者隶犀达多者,由何地来耶?」
「居士!余来自阿槃提国。」
「大德!阿槃提国有称为隶犀达多之良家子,乃吾等未见之友,而已出家。尊者曾见彼否?」
「唯然,居士!」
「大德!彼尊者今住何处?」
作斯言时,尊者隶犀达多沈默。
「大德!尊者非隶犀达多耶?」
「诚然,居士!」
「尊者隶犀达多于摩叉止陀自适,当怡乐于安婆陀伽。余为尊者隶犀达多之衣服、托钵食、坐卧具、资助疾病之药物等,努力获得四项要品。」
「居士!汝之所言是殊胜。」
一六
时,质多居士欢喜随喜隶犀达多之所说,以胜妙之坚软食物,亲手供养长老比丘等,直至彼等满足辞去为止。
一七
食已。长老比丘等手放下钵,起座离去。
一八
时尊者长老,言于尊者隶犀达多曰:「善哉!友隶犀达多!彼之所问汝为明了,彼之所问,余不明了。然而友隶犀达多!他时如是之所问出现时,当即如汝之明了。」
一九
时,尊者隶犀达多收藏坐卧具,持衣、钵,行离摩叉止陀山而去。彼行离摩叉止陀山后,即未尝再归来。
第四 摩诃迦
一
一时,众多之长老比丘等,住于摩叉山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中。
[P.289]二
其时,质多居士来诣此等长老比丘住处,礼拜彼等,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质多居士,白长老比丘等曰:「诸大德!长老等明日于牛舍,请应诺余受食供养。」
长老比丘等,默然应诺。
四
时,质多居士知长老比丘等,应诺受供养,即从座起,礼拜彼等,行右绕礼去。
五
时,长老比丘等过此夜后,于翌晨著内衣,持衣、钵,来至质多居士之牛舍处,而坐于预设之座。
六
于是,质多居士以胜妙之醍醐粥,亲手供养长老比丘等,以至彼等满足自谢为止。
七
食已。长老比丘等,由钵放手,即从座起离去。但质多居士言:「残余者,当弃之!」乃随长老比丘等之背后而行。
八
其时偶或值暑热之苦,此长老比丘等,身体恰如将溶化,如吃其食者而行。
九
时,尊者摩诃迦为此比丘众中最年少者,此尊者摩诃迦,白诸尊者长老曰:「大德长老!若吹清凉之风,起雷鸣,雨滴滴降来者,可好?」
「友摩诃迦!若吹清凉之风,起雷呜,雨滴滴降来为可意。」
[P.290]一〇
于是,尊者摩诃迦,望吹清凉之风,起雷鸣,雨滴滴降来,行如是之神通胜行。
一一
质多居士心思念:「此比丘众之最年少比丘,彼有如是之神通威力!」
一二
尊者摩诃迦达至精舍,白尊者长老曰:「大德长老!如是意足耶?」
「友摩诃迦!如是足矣。友摩诃迦!于是事已了所作,友摩诃迦!于是为供养。」
一三
于是,长老比丘归还住院,尊者摩诃迦亦归还己住之院。
一四
质多居士来诣尊者摩诃迦处,礼拜尊者摩诃迦后,坐于一面。
一五
坐于一面之质多居士,白尊者摩诃迦曰:「大德!请示现尊者摩诃迦之胜人法、神通神变。」
「然则,汝居士!于外缘备置郁多罗僧衣,散布草把。」
「唯然,唯然,大德!」质多居士应诺尊者摩诃迦,于外缘备置郁多罗僧衣,散布草把。
一六
复次,尊者摩诃迦入于住院,施针楔,由钥匙孔与门闩之间放出火焰,燃烧草把而不烧郁多罗僧衣,行如是神通胜行。
一七
复次,质多居士将郁多罗僧衣振抖,感动得身毛竖立,而站于一面。
一八
尊者摩诃迦由住院出,告于质多居士曰:「居士!于此足耶?」
[P.291]「大德摩诃迦!即此足矣。大德摩诃迦!于此事已了所作。大德摩诃迦!此为供养。大德!尊者摩诃迦请自适于摩叉陀山,怡乐于安婆陀伽林,余将为尊者之衣服,托钵食,坐卧具,资助疾病之药物等,努力四项要品之获得。」
「居士!汝之所言是殊胜。」
一九
时,尊者摩诃迦收藏坐卧具,持衣、钵,行离摩叉止陀山而去。彼行离摩叉止陀山后,未曾再归来。
第五 迦摩浮(一)
一
一时,尊者迦摩浮住于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中。
二
时,质多居士来诣尊者迦摩浮住处,礼拜尊者,坐于一面。
三
尊者迦摩浮告于坐在一面之彼质多居士曰:「居士!
『无所亏,有白色之覆盖车以一辐而转断流无缚而无苦见来者。』
作如是言。居士!此所略说之意义,应如何见其详?」
「大德!此为世尊之所说示耶?」
「唯然,居士!」
「然则,大德!余寻问其意义,且稍待。」
四
于是,质多居士少时沈默后,白尊者迦摩浮曰:「『无所亏』,大德!此为诸[P.292]戒之別名。
『有白色之覆盖』,大德!此为解脱之別名。
『有一支辐』,大德!此为正念之別名。
『转者』,大德!此为进退之別名。
『车者』,此为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饭所积、无常、蚀坏、耗消、破损、溃灭之法,乃此身之別名。
大德!染欲是苦,嗔恚是苦,愚痴是苦。漏尽之比丘,已抛弃此等,如断根无本多罗树,非使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是故,漏尽之比丘称为『无苦』。
『来者』者,大德!此为阿罗汉之別名。
『流』者,大德!此为渴爱之別名。漏尽之比丘已抛弃直如断根,无根本之多罗树,非使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故,漏尽之比丘称为『断流』。
大德!染欲为缚,嗔恚为缚,愚痴为缚。漏尽之比丘已抛弃此等,如断根无本之多罗树,非使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是故,漏尽之比丘称为『无缚』。
五
如是,大德!世尊说:
『无所亏,有白色之覆盖车以一辐而转断流无缚而无苦见来者。』
世尊所略说之此句意义,可如是详知。」
六
「居士!此为汝之利得,居士!汝善利得,汝智眼深通于佛语。」
[P.293]第六 迦摩浮(二)
一
尔时,尊者迦摩浮住于摩叉止陀山安婆陀伽林中。
二
时,质多居士来诣尊者迦摩浮住处,诣已,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质多居士,问于尊者迦摩浮曰:「大德!行有几种耶?」
「居士!有三种之行,为:身行、语行、心行是。」
「善哉,大德!」质多居士欢喜、随喜尊者迦摩浮之所说,更问于尊者迦摩浮曰:
四
「然则,大德!何者为身行?何者为语行?何者为心行耶?」
「居士!入息出息为身行,寻伺为语行,想、受为心行。」
「善哉,大德!」质多居士……更致问曰:
五
「然则,大德!何故入息出息为身行?何故寻伺为语行?何故想、受为心行耶?」
「居士!入息出息属于身,此等之法依缚于身,是故入息出息为身行。居士!先寻求、伺察而后發语,是故寻伺为语行。想、受属于心,此等之法依缚于心,是故想、受为心行」。
「善哉,大德!」质多居士……更致问曰:
六
「然则,大德!想受灭等至,是如何而有耶?」
[P.294]「居士!逮达想受灭之比丘,无如是之念:『我将达想受灭。』『我正达想受灭。』或『我已逮达想受灭。』其心前已修练,自向于此。」
「善哉,大德!」质多居士……更致问曰:
七
「然则,大德!逮达想受灭之比丘,如何之法为第一灭?是身行耶?语行耶?心行耶?」
「居士!逮达想受灭之比丘,第一灭语行,然后是身行,再次灭心行。」
「善哉,大德!」质多居士……更致问曰:
八
「大德!此人死时果有,此比丘逮达想受灭,如何此等二者之间相异耶?」
「居士!以此死时为果者,身行灭为轻安,语行灭为轻安,心行灭为轻安也,寿命尽,暖气熄,诸根毁坏。然而居士!此逮达想受灭之比丘,彼亦身行灭为轻安,语行灭为轻安,心行灭为轻安,然而寿命未尽、暖气未熄,诸根澄净。居士!以此人死时之果,此比丘逮达想受灭,此为此等之间之相异。」
「善哉,大德!」质多居士……更致问曰:
九
「然则,大德!如何由想受灭等至之起出耶?」
「居士!由想受灭等至起出之比丘,无如是之念:『我将由想受灭等至起出。』『我正由想受灭等至起出。』或『我已由想受灭等至起出。』其心前已修练,自然向于此。」
[P.295]「善哉,大德!」质多居士……更致问曰:
一〇
「然则,大德!由想受灭等至起出之比丘,如何之法为第一起?身行耶?语行耶?心行耶?」
「居士!由想受灭起出之比丘,心行于第一起,次为身行,再次为语行。」
「善哉,大德!」质多居士……更致问曰:
一一
「大德!由想受灭起出之比丘,触于几种之触耶?」
「居士!由想受灭起出之比丘,触有三种之触,即空触、无相触、无愿触是。」
「善哉,大德!」质多居士……更致问曰:
一二
「大德!由想受灭等至起出之比丘,心向于何者、倾于何者、趣于何者耶?」
「居士!由想受灭等至起出之比丘,心向远离、倾于远离、趣于远离。」
「善哉,大德!」质多居士欢喜、随喜尊者迦摩浮之所说,更致问尊者迦摩浮曰:
一三
「大德!于想受灭等至,如何之法有大利益耶?」
「然则,居士!汝应将先问者置于后问,然则,余可为汝释答。居士!想受灭等至二种之法,有大利益,即:止、观是。」
第七 牛达多
一
尔时,尊者牛达多住于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中。
[P.296]二
时,质多居士来诣尊者牛达多住处,礼拜尊者,坐于一面。
三
尊者牛达多言坐于一方之质多居士曰:「居士!此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此等诸法是意义有別?抑名辞有別耶?或意义为一,唯名辞有別耶?」
四
「大德!或依于事由,此等诸法谓于意义有別,且名辞亦有別,有其事由。大德!又或依于事由,谓此等诸法意义为一,唯有名辞各別,而有其事由。
五
然大德!或依于事由,此等诸法谓于意义有別,且名辞亦有別。何者为其事由耶?
大德!于此有比丘,以与慈俱起之心,满于一方而住,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上下横、一切处、于一切情况下、一切具有之世界,与慈俱起,广大远行无量而无怨念,无恚念之心遍满而住。与悲俱起之心……与喜俱起之心……与舍俱起之心住于遍满一方,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上下横、一切处、一切情况下、一切具有之世界,与舍俱起,广大远行无量而无怨念,无恚念之心遍满而住。大德!此称为无量心解脱。
六
大德!何者为无所有心解脱耶?大德!于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无所有者』,逮达住无所有处。大德!此称为无所有心解脱。
七
大德!何者为空心解脱耶?
大德!于此有比丘,或入森林、或入树下、或入空屋,如是思量:『此虽是我,[P.297]虽是我有,却是空。』大德!此称为空心解脱。
八
大德!何者为无相心解脱耶?依于不思惟一切征相,逮达无相心三昧止住。大德!此称为无相心解脱。
九
大德!或依事由,谓此等诸法意义各別,且其名辞亦有別,此即其事由。
※一〇
大德!或依事由,谓此等诸意义为一,惟名辞有別者,以何为其事由耶?
一一
大德!染欲是作量者,嗔恚是作量者,愚痴是作量者。漏尽之比丘,舍弃此等,如断根无本之多罗树,非使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大德!于无量心解脱中,知不动心解脱为此等之最第一。然此不动心解脱,为依染欲而空,依嗔恚而空,依愚痴而空。
一二
大德!染欲是障碍,嗔恚是障碍,愚痴是障碍。漏尽之比丘,舍弃此等,如断根无本之多罗树,非使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大德!于无所有解脱中,知不动心解脱为此等之最第一。然此不动心解脱,为依染欲而空,依嗔恚而空,依愚痴而空。
一三
大德!染欲为作相者,嗔恚为作相者,愚痴为作相者。漏尽之比丘,舍弃此等,如断根无本之多罗树,非使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大德!于无相心解脱中,知不动心解脱为此等最第一。然此不动心解脱,依染欲而空,依嗔恚而空,依愚痴而空。
一四
大德!或依于事由,谓此等诸法之意义为一,唯名辞各別而已,其事由即在此。」
第八 尼乾陀
※二
其时,尼乾陀若提子与大尼乾陀集团俱抵达摩叉止陀山。
[P.298]三
质多居士闻尼乾陀若提子之大尼乾陀集团,到达摩叉止陀山。
四
于是,质多居士与众多信士等,俱赴尼乾陀若提子住处。与彼相会释,交谈亲爱、慇懃之话后,坐于一面。
五
尼乾陀若提子告坐于一面之居士曰:「居士!汝信沙门瞿昙耶?有无寻无伺之三昧,有寻伺之灭尽耶?」
「大德!余非信世尊,有无寻无伺之三昧,有寻伺之灭尽。」
六
作是言已!尼乾陀若提子顾视己之集团曰:「诸师请看此质多居士是如何质直!此质多居士是如何不幻偽耶!此质多居士是如何不虚妄耶!凡思灭尽寻伺者,或即以网障风。凡思灭尽寻伺者,或即思以己掌遮恒河之流。」
七
「大德!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慧与信,何者为胜耶?」
「居士!慧比信为胜。」
八
「大德!余自望之间,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由离生喜乐逮达住于初禅。大德!余自望之间,由寻、伺之息灭,内部寂静,心为单一性,无寻无伺,由[P.299]定生喜乐,逮达住于第二禅。大德!余自望之间,离喜,舍心,正知,以身感受乐,谓圣者之说: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大德!余自望之间,由乐之舍弃,由苦之舍弃,前既由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舍念清净,逮达住于第四禅。大德!余如是知、如是见,犹须信其他之沙门或婆罗门耶?有无寻无伺之三昧,有寻伺之灭尽。」
九
作是言时,尼乾陀若提子顾视己之集团曰:「诸师请看此质多居士之如何不质直耶!此质多居士之如何幻偽耶!此质多居士如何虚妄耶!」
「大德!于今,我等了解汝之所言:『诸师请看此质多居士之如何质直耶!此质多居士如何不幻偽耶!此质多居士之如何不虚妄耶!』然而,大德!于今,了解汝如是所言:『诸师请看此质多居士之如何不质直耶!此质多居士之如何幻偽耶!此质多居士如何虚妄耶!』
一〇
大德!汝先前之言若正真,则汝后之所言为邪偽。然而,大德!若汝后之言为正真,则先前之言为邪偽。大德!此等十种同法可提出询问。汝了解此等之意义时,汝尼乾陀集团等可夺余而去。余一询问,一说示,一释答;二询问,二说示,二释答;三询问,三说示,三释答;四询问,四说示,四释答;五询问,五说示,五释答;六询问,六说示,六释答;七询问,七说示,七释答;八询问,八说[P.300]示,八释答;九询问,九说示,九释答;十询问,十说示,十释答。」
一一
于此,质多居士对尼乾陀若提子未提出此等十种之询问,即从座起而离去。
第九 裸形
※二
其时,裸形迦叶来至摩叉止陀山,为质多居士旧俗之友。
三
质多居士闻:「我等旧俗之友,裸形迦叶来至摩叉止陀山。」
其时,质多居士至裸形迦叶住处,与彼俱会释,交谈亲睦、慇懃之话后,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面之质多居士,问于裸形迦叶曰:「大德!汝出家有多久耶?」
「居士!余出家已三十年矣。」
「大德!汝出家之三十年间,可有胜于人间之法,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得安乐住否?」
「居士!出家此等之三十年间,余除裸形、剃头、拔发之外,并无所得更胜于人间之法,及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住于安乐者。」
※六
作是言已,质多居士语于裸形迦叶曰:「诚然不思议!诚然稀有!是善说正法者耶?出家三十年除裸形、剃发、拔发之外,并无所得更胜于人间之法,及足以应[P.301]为圣特殊之何等知见,住于安乐。」
七
「然而,居士!汝做信士经几何时耶?」
「大德!余做信士以来,亦三十年矣。」
八
「居士!汝于此三十年,尝得更胜于人间之法,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住于安乐?」
「大德!在家人亦复如是。大德!余自望之间,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逮达住于离生喜、乐之初禅。大德!余自望之间,由寻、伺之息灭……逮达住于第二禅。大德!余自望之间,离喜……逮达住于第三禅。大德!余自望之间,由乐之舍弃……逮达住于第四禅。大德!若余果先于世尊而去往时,则世尊对余:『系缚若存者,则为此所系缚,质多居士再生来此世界,彼将无此系缚。』如是悬记非不思议。」
九
如是言已,裸形迦叶言于质多居士曰:「诚然不思议!诚然稀有!是正法之善法者。披白衣之在家人,如是得胜于人间之法,及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住于安乐。[P.302]居士!我将于此教得出家,得受戒。」
一〇
于是,质多居士伴同裸形迦叶,来诣长老比丘等住处,白彼等曰:「诸大德!此裸形迦叶为我等在俗之旧友,求诸长老得出家、受戒。我将为彼之衣服、托钵食、坐卧具、资助疾病药物等,努力四项要品之获得。」
一一
裸形迦叶即于此教得出家、得受戒。受戒后不久,尊者迦叶,独自远离其他,住于不放逸,精进、专心,不久之后为得此,由善家男子之善家,成为出家之身,究竟无上之梵行(涅槃)。于现法中自证知、实证,逮得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尊者迦叶,当即成为阿罗汉之一。
第十 见病
※二
其时,质多居士罹病而苦恼,病体严重。
三
时,众多宿于游园、森林、树木及药草林树中之诸天,群来集会而语于质多居士曰:「居士!依誓愿,汝于未来世当为转轮王。」
如是言已。质多居士语住宿于游园、森林、树木之诸天,宿于草药林树中之诸天曰:「此亦无常,此亦不恒久,此亦必将舍弃以去。」
[P.303]四
如是言已。质多居士之朋友、同修、亲族、血缘者等,言于质多居士曰:「贵族子!请确立正念!勿多饶语!」
「汝等如是语余:『贵族子!应确立正念!勿多饶语!』余以何事语于汝等耶?」「贵族子!汝言:『其亦无常,亦不恒久,此亦必将舍弃。』」「然而此等游园、森林、树木之诸天,宿于药草、林树之诸天作:『依誓愿,居士!汝于未来当为转轮王。』如是言故,我等对汝言:『此亦无常,此亦不恒久,此亦必将舍弃。』作是言。」
五
「贵族子!游园、森林、树木之诸天,宿于药草、林树之诸天,观何之因由,作如是言:『居士!汝依誓愿,于未来当为转轮王』耶?」
「此等游园、森林、树木之诸天,宿于药草、林树之诸天,如是思惟:『此质多居士为持戒者,善法者,彼若誓愿于未来世为转轮王,则持戒者之心,誓愿清净故,当得成就,当持正果。』此等游园、森林、树木之天,宿于药草、林树之诸天,观此因由而作如是言:『此质多居士为持戒者、善法者,彼若于未来世当为转轮王。』余乃作如是言:『此亦无常,此亦不恒久,此亦必须舍弃之。』」
六
「然则,贵族子!亦教我等。」「然则,汝等应如是学习。我等应对佛有不动之信[P.304]心,如是,彼世尊是应供者、正等觉、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间解者、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我等对法有无动信心,世尊所说之法是现生、即时、来看、导于涅槃之智者,应一一自知者。我等对僧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修行;世尊之弟子众,直修行;世尊之弟子众,正修行;世尊之弟子众,端正修行者。此四种之人双,如八种之人辈。此世尊之弟子众,值得尊敬,值得恭养,值得合掌礼敬,世间无上之福田。凡家中有可施之物,无不分施于持戒者,善法者,汝等应如是学习。」
七
由是,质多居士使朋友、同修、亲族、血缘者等,对佛、法、僧起净信,达舍施之任务。
质多相应〔终〕
其摄颂曰:
校注
Macchikāsaṇḍa 于杂阿含经二一卷一四经有摩师山 Ambātakavana 同二一卷八经为庵罗林。 參照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之一九一经三【南传】,~五节。 參照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之一二九经。 如唯言食事,而感为热苦之意。 參照中部四四有明小经。 參照〔三六〕受相应一九般奢康伽经之一八节。 此一文于此有「吾等」之语,还是质多居士之言。 杂阿含经二一卷一六经:「若无一问一说一记论乃至十问十说十记论,云何能诱于我而来至此庵罗林中欲诱诳我。」 paṭiharati,PTS 辞典译为 to strike in return。 PTS 辞典译为「拔发」,然亦解为以马尾(之拂尘)拂尘埃之意。 原典出于 Kiṁhi no pi siyā bhante「大德!于何无此耶?」之文有一本之脚注作 Gihino pi siyā bhante 故,而如是译之。【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6 册 No. 6 相应部经典(第35卷-第41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