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14]第十二 谛相应
第一 定品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定当修习!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实。以何为了知如实耶?
三
此为苦,了知如实;此为苦集,了知如实;此为苦灭,了知如实;此为顺苦灭道,了知如实。
四
诸比丘!于定当修习!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实。是故,诸比丘应以此为苦,勉励!以此为苦集,勉励!以此为苦灭,勉励!以此为顺苦灭之道,勉励!」
※二
「诸比丘!应精勤于宴默!诸比丘!宴默之比丘,了知如实。以何为了知如实耶?
三
此是苦,了知如实;此是苦集,了知如实;此是苦灭,了知如实;此是顺苦灭之道,了知如实。
[P.415]四
诸比丘!应精勤于宴默!诸比丘!宴默之比丘,了知如实。是故,诸比丘!以此是苦,应勉励!以此是苦集,应勉励!以此是苦灭,应勉励!以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三〕第三 善男子[-1](一)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善男子离家出家,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
三
诸比丘!于未来世,善男子离家出家,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
四
诸比丘!于现在世,善男子离家出家,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以何为四圣谛耶?
五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六
诸比丘!于过去世,善男子离家出家……于未来世,善男子离家出家……于现在世,善男子离家出家,皆为对此四圣谛之现观。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
[P.416]三
诸比丘!于未来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
四
诸比丘!于现在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以何为四圣谛耶?
五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六
诸比丘!于过去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于未来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于现在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三
诸比丘!于未来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四
诸比丘!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五
诸比丘!于过去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于未来世,沙门、婆罗门[P.417]如实现等觉者……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所宣说。
三
诸比丘!于未来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所宣说。
四
诸比丘!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所宣说。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五
诸比丘!于过去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于未来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宣说。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勿寻思恶不善之寻。谓:欲寻、嗔寻,害寻。何以故耶?
三
诸比丘!此等之寻不引义利,非初梵行,不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P.418]智、等觉、涅槃。
四
诸比丘!汝等寻思时,『此是苦』应寻思,『此是苦集』应寻思,『此是苦灭』应寻思,『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寻思。何以故耶?
五
诸比丘!此等之寻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勿思惟恶不善之思,谓:『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世间为有边,世间为无边,命即身,命与身为异,如来死后为有,如来死后为无,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何以故耶?
三
诸比丘!此等之思不引义利,不达初梵行,不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四
诸比丘!汝等思惟时,以『此是苦』应思惟!『此是苦集』应思惟!『此是苦灭』应思惟!『此是顺苦灭之道』应思惟!何以故耶?
五
诸比丘!此等之思惟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P.419]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勿论诤论,谓:『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云何知此法、律耶?汝为邪行者,我为正行者;汝将应说为前者,说为后,将应说为后者,说为前;我言为相应,汝言为不相应;汝长时所思为所覆;汝为逃他论而立论;汝将堕负处,若能者,当应答。』何以故耶?
三
诸比丘!此论不引义利,非成初梵行,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四
诸比丘!汝等论时,以『此是苦』应论,『此是苦集』应论,『此是苦灭』应论,『此是顺苦灭之道』应论。何以故耶?
五
诸比丘!此论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勿论种种之畜生论、谓: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战争论、食论、饮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论、亲族论、车乘论、村里论、[P.420]聚落论、都城论、地方论、女人论、男人论、勇士论、街路论、池边论、亡灵论、种种论、世间谭、海谭,如是之有无论是。何以故耶?
三
诸比丘!此论不引义利,不达初梵行,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四
诸比丘!汝等论时,以『此是苦也』应论,『此是苦集』应论,『此是苦灭』应论,『此是顺苦灭之道』应论。何以故耶?
五
诸比丘!此论为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以『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第一 定品(终)
此中摄颂曰:
第二 转法轮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园。
[P.421]二
于此处,世尊言五比丘曰:
「诸比丘!出家者不可亲近于二边。以何为二边耶?
三
(一)于诸欲以爱欲贪著为事者,乃下劣、卑贱、凡夫之所行、非圣贤,乃无义相应。(二)以自之烦苦为事者,为苦,非圣贤,乃无义相应。诸比丘!如来舍此二边,以中道现等觉。此为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四
诸比丘!云何乃能如来于中道现等觉,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耶?乃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乃如来所现等觉之中道,此乃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五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忧恼苦、遇怨憎者苦、与所爱者別离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为五取蕴苦。
六
诸比丘!苦集谛者,即是此,谓:后有起、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
七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谓:于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而无执著。
[P.422]八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所谓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九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圣谛徧知……乃至……已徧知,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〇
诸比丘!苦集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对此苦集圣谛应断……乃至……已断,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一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对此苦灭圣谛应现证……乃至……已现证,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二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对此顺苦灭道圣谛应修习……乃至……已修习,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三
诸比丘!我于四圣谛以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尚未达悉皆清净时,诸[P.423]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
一四
诸比丘!然而我于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已达悉皆清净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
又,我智生与见,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我最后之生,再不受后有。」
一五
世尊如是说示已,五比丘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又说示此教时,具寿憍陈如生远尘离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法。」
一六
世尊转如是法轮时,地居之诸天發声言曰:
「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一七
闻得地居诸天之声之四大天王诸天,發声言曰:
「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一八
闻得四大天王诸天声之忉利诸天……焰摩诸天……兜率诸天……化乐诸天……他化自在诸天……梵身诸天發声言曰:
[P.424]「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任何者,皆不能覆。」
一九
如是于其刹那,其顷刻,其须臾之间,乃至止于梵世之声已达。又,此十千世界涌震动,示现于无量广大光明之世间,超越诸天之天威力。
二〇
时,世尊称赞而曰:
「憍陈如悟矣,憍陈如悟矣!」
自此即名具寿憍陈如,称为阿若憍陈如。
※二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圣谛徧知……乃至……已徧知,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三
诸比丘!苦集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集圣谛断除……乃至……已断,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四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P.425]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灭圣谛现证……乃至……已现证,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五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顺苦灭道圣谛修习……乃至……已修习,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三
诸比丘!云何为苦圣谛耶?谓五取蕴是,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诸比丘!此名为苦圣谛。
四
诸比丘!云何为苦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五
诸比丘!云何为苦灭圣谛耶?将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是无执著。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六
诸比丘!云何为顺苦灭道圣谛耶?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为顺苦灭道圣谛。
[P.426]七
诸比丘!此为四圣谛。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三
诸比丘!云何为苦圣谛耶?谓:六入处是。以何为六入处耶?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是。诸比丘!此名为苦圣谛。
四
诸比丘!云何为苦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是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五
诸比丘!云何为苦灭圣谛耶?将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是无执著。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六
诸比丘!云何为顺苦灭道圣谛耶?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为顺苦灭道圣谛。
七
诸比丘!此为四圣谛。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汝等对我所说之四圣谛,曾受持否?」
三
如是言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P.427]「大德!我对世尊所说之四圣谛,予以受持。」
「比丘!汝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云何受持耶?」
四
「大德!世尊所说之第一圣谛——苦,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说之第二圣谛——苦集,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说之第三圣谛——苦灭,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说之第四圣谛——顺苦灭道,我予受持。大德!我如是对世尊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
五
「善哉!善哉!比丘!汝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比丘!苦为我所说之第一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苦集为我所说之第二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苦灭为我所说之第三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顺苦灭道为我所说之第四圣谛,如是对此受持。
六
比丘!如是对我所说之四圣谛,应受持。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汝等对我所说之四圣谛,曾受持否?」
三
如是言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我对世尊所说之四圣谛,予以受持。」
「比丘!汝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云何受持耶?」
[P.428]四
「大德!苦为世尊所说之第一圣谛,我予受持。大德!若沙门、婆罗门如是言:『沙门瞿昙之所说,乃非第一苦圣谛,我舍此第一苦圣谛,立他之第一苦圣谛。』无有此理。
五~六
大德!苦集为世尊所说之第二圣谛,我予受持……苦灭为世尊所说之第三圣谛,我予受持。
七
大德!顺苦灭道为世尊所说之第四圣谛,我予受持。大德!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言:『沙门瞿昙之所说,乃非第四顺苦灭道圣谛,我舍此第四顺苦灭道圣谛,而立他之第四顺苦灭道圣谛。』无有此理。
八
大德!我如是对世尊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
九
「善哉、善哉!比丘!善哉!比丘!汝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比丘!苦为我所说之第一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言:『沙门瞿昙之所说,乃非第一苦圣谛,我舍此第一苦圣谛,而立他之第一苦圣谛。』无有此理。比丘!苦集……乃至……苦灭……乃至……顺苦灭道,为我所说之第四圣谛,如是[P.429]对此受持。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言:『沙门瞿昙之所说,乃非第四顺苦灭道圣谛,我舍此第四顺苦灭道圣谛,而立他之第四顺苦灭道圣谛。』无有此理。
一〇
比丘!如是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一七〕第七 无明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所谓无明、无明者。大德!云何为无明耶?云何为随无明耶?」
四
「比丘!苦之无智,苦集之无智,苦灭之无智,顺苦灭道之无智,此名为无明;如是者为随无明。
五
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一八〕第八 明
※二
时,有一比丘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所谓明、明者。大德!云何为明耶?云何为随明耶?」
[P.430]四
「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为随明。
五
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一九〕第九 辩
※二
「诸比丘!『此是苦圣谛』,为我所立。此中之谓『此是苦圣谛』者,含有无量之字、无量之文、无量之辩。
三
……『此是苦集圣谛』……
四
……『此是苦灭圣谛』……
五
诸比丘!『此是顺苦灭道圣谛』,为我所立。此中之谓『此是顺苦灭道圣谛』者,含有无量之字、无量之文、无量之辩。
六
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有四种之如,为不离如、不异如。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此是苦』,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
四
『此是苦集』,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
[P.431]五
『此是苦灭』,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
六
『此是顺苦灭道』,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
七
诸比丘!此四者,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二 转法轮品(终)
此中摄颂曰:
第三 拘利村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跋耆国拘利村。
二
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因对四圣谛不了悟、不通达,如是,我与汝等将永久流转轮回。以何为四圣谛耶?
三
诸比丘!因对苦圣谛不了悟、不通达,如是,我与汝等将永久流转轮回。因对[P.432]苦集圣谛……乃至……对苦灭圣谛……乃至……因对顺苦灭道圣谛,不了悟、不通达,我与汝等将永久流转轮回。
四
诸比丘!如今,对苦圣谛了悟、通达,对苦集圣谛了悟、通达,对苦灭圣谛了悟、通达,对顺苦灭道圣谛了悟、通达,则断有爱、尽有索、更不受后有。」
五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如是说:
※二
「诸比丘!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能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能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能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能如实了知,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我不予认许。又,彼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为无有。
三
诸比丘!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我予认许。又,彼具寿对沙门之义、[P.433]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四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如是说: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三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圣谛是。
诸比丘!此为四圣谛。
四
诸比丘!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故,名为如来、应供、正等觉者。
五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皆对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P.434]三
诸比丘!未来世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皆对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四
诸比丘!现在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皆对四圣谛如实现等觉。以何为四圣谛耶?
五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六
诸比丘!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应现等觉为……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七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我于知见者说漏尽,并非于不知见者。诸比丘!何为知见者之漏尽耶?
三
诸比丘!知见『此是苦』,为漏尽;知见『此是苦集』,为漏尽;知见『此是苦灭』,为漏尽;知见『此是顺苦灭道』,为漏尽。
四
诸比丘!如是知见为漏尽。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六〕第六 友[-1]
※二
「诸比丘!汝等若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思念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P.435]汝等对彼等应将四圣谛之如实现观,劝导使习住。何为四圣谛耶?
三
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圣谛也。
四
诸比丘!汝等若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思念之朋友、亲戚、血族者,诸比丘!汝等对彼等应将此四圣谛之如实现观,劝导使习住。
五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三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四
诸比丘!此四圣谛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是故名为圣谛。
五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八〕第八 世间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三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四
诸比丘!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如来为圣。是故名之为圣谛。
五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三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四
诸比丘!此四圣谛中,有应徧知之圣谛、有应断之圣谛、有应现证之圣谛、有应修习之圣谛。
诸比丘!何为应徧知之圣谛耶?
五
诸比丘!苦圣谛应徧知,苦集圣谛应断,苦灭圣谛应现证,顺苦灭道圣谛应修习。
六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三〇〕第十 伽梵婆提
一
一时,众多之长者比丘,住于支提国萨罕奢尼卡。
二
其时,众多之长老比丘,食后由乞食归,于讲堂集会聚坐,作如是之谈话:「友等!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耶?」
三
作如是言,具寿伽梵婆提对长老比丘曰:
「友等!我自世尊处,曾亲闻、亲受:
[P.437]四
『诸比丘!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见苦集者,亦见苦、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见苦灭者,亦见苦、亦见苦集、亦见顺苦灭道。见顺苦灭道者,亦见苦、亦见苦集、亦见苦灭。』」
第三 拘利村品(终)
此中摄颂曰:
第四 申恕林品
一
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国申恕林。
二
时,世尊手持少许之申恕叶,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我手中所持之少许申恕叶,与在申恕林上所有者,何者为多耶?」
[P.438]「大德!世尊手中所持之申恕叶为少,申恕林上所有为多。」
三
「诸比丘!如是,我证知而对汝等不说之处为多,所说之处为少。
四
诸比丘!以何之故,我不说耶?诸比丘!此不相应于义利,非达初梵行,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我不说。
五
诸比丘!我以何说之耶?诸比丘!于『此是苦』,说之;于『此是苦集』说之,于『此是苦灭』说之;于『此是顺苦灭道』,说之。
六
诸比丘!以何之故,我说之耶?诸比丘!此于义利相应,达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我为说。
七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不能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三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以佉提罗叶、婆罗叶、阿摩勒叶,作器,将水以多[P.439]罗叶持之行。』无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不能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四
诸比丘!又,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圣谛,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为有此理。
五
诸比丘!譬如,若作如是言:『我以钵头摩叶、婆罗叶、摩楼迦叶,作器,将水以多罗叶持之而行。』为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为有此理。」
二
「诸比丘!譬如将杖掷向空中,则或由头堕、或由中堕、或由尾堕。诸比丘!如是有无明盖、有爱结之众生,流转轮回,或由此世往他世、或由他世来此世。何以故耶?诸比丘!乃不见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三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P.440]四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若衣、若头燃,应作何耶?」
「大德!若衣、若头燃,为扑息衣或头,应起增上之志欲,精进、勉励、势猛、不退、正念、正知。」
三
「诸比丘!〔可〕舍置燃衣或头而不作意,〔然〕对尚未如实现观之四圣谛,为现观,应起增上之志欲,精进、勉励、势猛、不退、正念、正知。以何为四圣谛耶?
四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五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譬如有男子,有寿百岁、命百岁,有人对彼曰:『男子!汝于晨时分,以枪冲刺百次;日中时分,以枪冲刺百次;日夕时分,以枪冲刺百次。男子![P.441]汝每日被枪冲刺三百次,保有寿百岁、命百岁。百岁之后,对尚未现观之四圣谛,予现证。』诸比丘!知义趣之善男子,应善受之。何以故耶?
三
诸比丘!轮回自无始有之,为枪所冲、为剑所冲、为斧所冲,不知其前际。诸比丘!虽如是者,诸比丘!我非说有苦有忧四圣谛之现观。诸比丘!我说有乐有喜四圣谛之现观。以何为四圣谛耶?
四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五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譬如有男子,将此阎浮提中之草木枝叶,截集于一处,集之一处作成串,大海中之大生类贯成大串,大海中之中生类贯成中位之串,大海中之小生类贯成小串。诸比丘!然大海中麤大生类尚未摄者有之,若此阎浮提中之草木枝叶虽尽摄之,诸比丘!大海中仍有更多之小生类,不易贯串。何以故耶?
[P.442]三
诸比丘!其自体微小故。诸比丘!如是众生界之恶趣为大。诸比丘!由如是大恶趣解脱之人,为见具足,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
四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前驱之前相,为有明相。诸比丘!如是对四圣谛、如实现观时,前驱之前相为正见。
三
诸比丘!于有正见之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是为可期。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三八〕第八 日喻[-1](二)
※二
「诸比丘!若日月尚未出于世间,则大光明、大光耀尚未现,以致暗黑、暗冥而昼夜不分,不分月或半月、不分时节岁数。
三
诸比丘!日月出时,则大光明、大光耀现,无暗黑、无暗冥,分昼夜,分月、[P.443]半月、分时节岁数。
四
诸比丘!如是者,若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尚未出,则大光明、大光耀犹不现,暗黑、暗冥而无四圣谛之教说,亦不说示、施设、建立、开演、分別、显了。
五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出时,则大光明、大光耀现,无暗黑、无暗冥,有四圣谛之教说,则有施设、建立、开演、分別、显了。以何为四耶?
六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七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是知而知、见而见者耶?』
三
诸比丘!譬如棉、棉花之轻而受风吹时,置于平坦地面上,东风来则吹拂向西、[P.444]西风来则吹拂向东、北风来则吹拂向南、南风来则吹拂向北。何以故耶?诸比丘!绵花轻之故。
四
诸比丘!如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知。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为知而知、见而见者耶?』何以故耶?诸比丘!未观四圣谛故。
五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不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为知而知、见而见者耶?』〔不观他面、不随他语。〕
六
诸比丘!譬如铁柱、因陀罗柱之根深善埋而不动不摇。若从东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西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北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南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何以故耶?诸比丘!根深之因陀罗柱善埋故。
七
诸比丘!如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不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为知而知、见而见者耶?』何以故?诸比丘!善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P.445]八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九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若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若从东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若从西方……若从北方……若从南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
三
诸比丘!譬如有长十六肘之石柱,由根往下八肘,由根向上八肘。若从东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西方……若从北……若从南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何以故耶?诸比丘!根深而石柱被善埋故。
四
诸比丘!如是,若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P.446]『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若从东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若从西方……若从北方……若从南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何以故耶?诸比丘!善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八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九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四 申恕林品(终)
此中摄颂曰:
第五 深崄品
一
一时,世尊住竹林迦兰陀园。
二
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P.447]「诸比丘!往昔,有一男子,以『应于世间作思惟』,而往须摩竭陀池。来至须摩竭陀池之岸边坐,进入世间思惟。
三
诸比丘!彼男子于须摩竭陀池之岸,见四部军之入藕根。见已,思念:『我發狂矣,我狂乱矣,我见世间之所无者。』
四
诸比丘!时,彼男子走入都城,告大众曰:『诸大德!我發狂矣,诸大德!我狂乱矣,我见世间之所无者。』
『男子!汝云何發狂耶?云何狂乱耶?汝见世间所无者耶?』
五
『诸大德!于此,我出王舍城,以「应于世间作思惟」,而往须摩竭陀池。来至须摩竭陀池之岸边坐下,入于世间作思惟。诸大德!我于须摩竭陀池之岸,见四部军之入藕根。诸大德!如是,我發狂,如是,我狂乱,我见世间之所无者。』
『男子!汝实發狂矣,实为狂乱,汝之所见为世间所无者。』
六
诸比丘!然则,彼男子为见真实,非非实。诸比丘!往昔,天与阿修罗酣战。[P.448]诸比丘!于彼战役,诸天胜,阿修罗败。阿修罗因败而惧,怖畏诸天由藕根入阿修罗宫。
七
是故诸比丘!勿于世间思惟,曰:『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世间为有边、世间为无边、命即是身、命与身为异、如来死后为有、如来死后为无、如来死后为亦有亦无、如来死后为亦非有亦非无。』何以故耶?
八
诸比丘!此思惟与义不相应,不达初梵行,不资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九
诸比丘!汝等思惟时,于『此是苦』应思惟,于『此是苦集』应思惟,于『此是苦灭』应思惟,于『此是顺苦灭道』应思惟。何以故耶?
一〇
诸比丘!此思惟与义相应,为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一一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二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
「唯唯,大德!」
[P.449]三
时,世尊与众多比丘俱往辩才峰。有一比丘,于辩才峰见大深崄。见已,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深崄。大德!深崄可怖畏。大德!可有比此深崄更大、更怖畏之深崄耶?」
「比丘!亦有比此深崄更大、更怖畏之深崄者。」
「大德!比此深崄更大、更怖畏之深崄为何耶?」
四
「比丘!于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者,则于生本之诸行乐著,老本之诸行乐著,死本之诸行乐著,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乐著。因乐著于生本诸行,乐著于老本诸行,乐著于死本诸行,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则生本之诸行增长,老本之诸行增长,死本之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增长。因生本之诸行增长,老本之诸行增长,死本之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增长,则堕于生之深崄,堕于老之深崄,堕于死之深[P.450]崄,堕于愁、悲、苦、忧、恼之深崄,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吾云不得苦之解脱。
五
比丘!然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则不乐著于生本之诸行,不乐著于老本之诸行,不乐著于死本之诸行,不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因不乐著于生本诸行,不乐著于老本诸行,不乐著于死本诸行,不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是以不堕生之深崄,不堕老之深崄,不堕死之深崄,不堕愁、悲、苦、忧、恼之深崄,而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吾云得苦之解脱。
六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有名大热之地狱。于彼处,眼所见之色,唯见非可爱相、不见可爱[P.451]相,唯见非可乐相、不见可乐相,唯见非可意相、不见可意相。耳所闻之声……鼻所嗅之香……舌所味之味……身所触之所触……意所知之法,唯知非可爱相、不知可爱相,唯知非可乐相、不知可乐相,唯知非可意相、不知可意相。」
三
如是说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热烦。大德!甚大哉!此热烦。大德!可有比此热烦更大、更怖畏之热烦耶?」
「比丘!亦有比此热烦更大、更怖畏之热烦。」
「大德!比此热烦更大、更怖畏之热烦为何耶?」
四
「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者,于生本诸行乐著,于老本诸行乐著,于死本诸行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乐著。因乐著于生本诸行,乐著于老本诸行,乐著于死本诸行,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则生本诸行增长,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由生本诸行增长,则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故燃起生之热烦,燃起老之热烦,燃起死之热烦,燃起愁、悲、苦、忧、恼之热烦,而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吾云不得苦之解脱。
五
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则不乐著于生本诸行,不乐著于老本诸行,不乐著于死本诸行,不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因不乐著于生本诸行,不乐著于老本诸行,不乐著于死本诸行,不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由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是以生之热烦不燃,老之热烦不燃,死之热烦不燃,愁、悲、苦、忧、恼之热烦不燃,而生、老、死、愁、悲、苦、[P.452]忧、恼,得解脱。吾云得苦之解脱。
六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未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未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三
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尚未作重阁堂之下层,即欲建筑其上层。』无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未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未如实现观,而作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四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有此道理。
五
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既作重阁堂之下层已,再建立其上层。』有此道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有此道理。
[P.453]六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一
一时,世尊住毘舍城大林之重阁讲堂。
二
时,具寿阿难于晨朝时分,著下衣、持衣钵,入毘舍城乞食。
三
具寿阿难见众多之离车童子,于会堂作弓射,自远处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
四
见已,思念而言:「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巧,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极巧,所以能自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
五
时,具寿阿难,步至毘舍离乞食,食后由乞食归,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六
「大德!于此,我晨朝时分,著下衣、持衣钵,入毘舍离乞食。大德!我见众多之离车童子,于会堂作弓射,由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见已,思念言曰:『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巧,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极巧,所以能由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
[P.454]七
「阿难!于汝之意云何?自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若将一根毫毛,分为百分,由其一端贯穿另一端,当以何者为难作难成耶?」
「大德!将一根毫毛分成百分,由其一端贯穿另一端,为更难作难成。」
八
「阿难!『此是苦』,如实通达,『此是苦集』,如实通达,『此是苦灭』,如实通达,『此是顺苦灭道』,如实通达者,是通达更难之通达。
九
是故阿难!『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有无盖、无底之暗黑,具如是大神力、大威力之日月光,亦不能及于其中间。」
三
如是说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暗黑。大德!甚大哉,暗黑。大德!可有其他比此暗黑更大、更怖畏之暗黑者耶?」
「比丘!比此暗黑更大、更怖畏之暗黑者,亦有。」
「大德!其他比此暗黑更大、更怖畏之暗黑者,为何耶?」
四
「比丘!于诸沙门、婆罗门,『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P.455]『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者,则乐著于生本诸行,乐著于老本诸行,乐著于死本诸行,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因乐著于生本诸行,乐著于老本诸行,乐著于死本诸行,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增长,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由生本诸行增长,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而堕于生之暗黑,堕于老之暗黑,堕于死之暗黑,堕于愁、悲、苦、忧、恼之暗黑,而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我云不得苦之解脱。
五
比丘!然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集』如实了知,『此是苦灭』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则不乐著于生本诸行,不乐著于老本诸行,不乐著于死本诸行,不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因不乐著于生本诸行,不乐著于老本诸行,不乐著于死本诸行,不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由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而不堕于生之暗黑,不堕于老之暗黑,不堕于死之暗黑,不堕于愁、悲、苦、忧、恼之暗黑,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吾云得苦之解脱。
六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将一有孔之轭,投于大海中。有一盲龟,游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龟,其头得入彼有一孔之轭否?」
「大德!或于某时亦可得然,但需经长时。」
[P.456]四
「诸比丘!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龟,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轭,诸比丘!可速于愚者一度至堕处,再得人身者。何以故耶?
五
诸比丘!于彼堕处,了无法行、平等行、善业、福业,诸比丘!彼等互啖、啖弱者。何以故耶?
六
诸比丘!不见四圣谛故。何为四圣谛耶?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七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譬如此大地,悉是水。于此有人,将一有孔之轭投下,东风拂之向西,西风拂之向东,北风拂之向南,南风拂之向北。于此有一盲龟,游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彼盲龟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得入彼有一孔之轭否?」
[P.457]「大德!彼盲龟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轭,实为难得。」
四
「诸比丘!如是,得人身为难得。诸比丘!如是,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出世为难得。诸比丘!如是,如来所说法、律出现于世为难得。
五
诸比丘!如今,已得人身;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既出世;如来所说之法、律,既现于世。
六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须弥山王之上,放置大如豆粒之石砾七个。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砾石,与须弥山王,何者为多耶?」
「大德!须弥山王为多,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砾石为少。于须弥山王上所置之豆粒大七砾石,乃不成算数、不成譬类、不成一分。」
[P.458]四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已灭尽之苦为多、残者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不成算数、不成譬类、不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对『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
五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五〇〕第十 须弥(二)
※二
「诸比丘!譬如须弥山王灭尽,而唯独豆粒大之七石砾残存。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须弥山之灭尽,与所残存之豆粒大之七砾石,何者为多耶?
大德!须弥山之灭尽者为多,所残存豆粒大之七砾石为少。此于须弥山之灭尽者,与所残存之豆粒大七砾石,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者为少,[P.459]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不成算数、不成譬类、不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对『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集』,如实知;『此是苦灭』,如实知;『此是顺苦灭道』,如实知。
五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五 深崄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
时,世尊将少许之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其与大地土,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尘为少,于大地相比,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三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者为[P.460]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对『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集』,如实知;『此是苦灭』,如实知;『此是顺苦灭道』,如实知。
四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诸比丘!譬如有湖池,长五十由旬、广五十由旬、深五十由旬,水盈满及岸。有人用草之尖端将水掬汲。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用草尖所掬之水与湖池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此湖池之水为多,草尖所掬之水为少,于湖池之水相比,用草尖所掬之水,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勉励!」
〔五三〕第三 合流[-1](一)
※二
「诸比丘!譬如于诸大河——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企之合流会合处,有人掬汲二三滴之水。
[P.461]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所掬之二三滴水,与彼合流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合流之水为多,所掬之二三滴水为少,于合流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五四〕第四 合流(二)
※二
「诸比丘!譬如诸大河、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企之水灭尽,唯残存二三滴水。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灭尽之合流水,与彼二三滴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灭尽之合流之水为多,彼二三滴之残存水为少。于灭尽之合流水相比,二三滴之残存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大地上置七个大如枣核之土团。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放置大地七个枣核大之土团,与此大地之土,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放置之七个枣核大土团为少,于大地土相比,放置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五六〕第六 地(二)
※二
「诸比丘!譬如大地灭尽,唯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大地之灭尽,与所残存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之灭尽者为多,所残存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为少,于大地之灭尽相比,所残存之七枣核大之土团,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P.463]〔五七〕第七 海(一)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大海中汲掬二三滴水。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彼二三滴汲掬之水与大海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海之水为多,彼二三滴之掬水为少,于大海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五八〕第八 海(二)
※二
「诸比丘!譬如大海之水灭尽,唯残存二三滴之水。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灭尽之大海水,与彼二三滴之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灭尽之大海水为多,彼二三滴之残水为少,于灭尽之大海水,彼二三滴之残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P.464]〔五九〕第九 山喻(一)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雪山王之上置放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置放之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与雪山王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雪山王为多,放置其上之七个芥子粒大石砾为少,于雪山王,放置其上之七个芥子粒大石砾,为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六〇〕第十 山喻(二)
※二
「诸比丘!譬如雪山王灭尽,唯独残存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雪山王之灭尽与所残存七芥子粒大之石砾,何者为多耶?」
「大德!雪山王之灭尽为多,所残存之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为少,于雪山王之灭尽,所残存七芥子粒大石砾,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已现观,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之[P.465]苦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为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
五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六 现观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
时,世尊将少许之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与大地土相比,何者为多耶?」
[P.466]「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为少,于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
「诸比丘!如是,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再生他处之众生为多。何以故耶?
五
诸比丘!不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六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六二〕第二 边地
※二
时,世尊将少许之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与大地土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为少,于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少许尘,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
「诸比丘!如是,再生于中国之众生为少,再生于边地、无知夷狄中之众生为多……乃至……」
[P.467]〔六三〕第三 慧
※四
「诸比丘!如是,成就圣慧眼之众生为少,随无明愚痴之众生为多……乃至……」
〔六四〕第四 酒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饮酒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饮酒之众生为多……乃至……」
〔六五〕第五 水
※四
「诸比丘!如是,陆生之众生为少,水生之众生为多……乃至……」
〔六六〕第六 母
※四
「诸比丘!如是,孝于母之众生为少,不孝于母之众生为多……乃至……」
〔六七〕第七 父
※四
「诸比丘!如是,孝于父之众生为少,不孝于父之众生为多……乃至……」
[P.468]〔六八〕第八 沙门
※四
「诸比丘!如是,尊重沙门之众生为少,不尊重沙门之众生为多……乃至……」
〔六九〕第九 婆罗门
※四
「诸比丘!如是,尊重婆罗门之众生为少,不尊重婆罗门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〇〕第十 尊重
※四
「诸比丘!如是,尊重族姓中最胜者之众生为少,不尊重族姓中最胜者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七 生谷广说品(一)(终)
此中摄颂曰:
第八 生谷广说品(二)
〔七一〕第一 生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杀生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杀之众生为多。何以故耶……乃至……」
[P.469]〔七二〕第二 不与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不与取之众生为少,不远离不与取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三〕第三 欲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欲邪行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欲邪行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四〕第四 妄语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妄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妄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五〕第五 离间语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离间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离间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六〕第六 麤恶语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麤恶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麤恶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七〕第七 杂秽语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杂秽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杂秽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P.470]〔七八〕第八 种子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损坏草木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损坏草木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九〕第九 非时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非时食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非时食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〇〕第十 薰香涂香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华鬘、薰香、涂香之所持、庄严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华鬘、薰香、涂香、之所持、庄严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八 生谷广说品(二)(终)
此中摄颂曰:
第九 生谷广说品(三)
〔八一〕第一 舞蹈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舞蹈、歌谣、音乐、观剧之众生为少,不远离舞蹈、歌谣、[P.471]音乐、观剧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二〕第二 床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高床、大床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高床、大床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三〕第三 银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金银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金银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四〕第四 谷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生谷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生谷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五〕第五 肉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生肉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生肉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六〕第六 童女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妇女童女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妇女童女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P.472]〔八七〕第七 婢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奴婢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奴婢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八〕第八 山羊、羊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山羊、羊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山羊、羊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九〕第九 鷄、猪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鷄、猪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鷄、猪之众生为多……乃至……」
〔九〇〕第十 象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象、牛、马、骡马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象、牛、马、骡马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九 生谷广说品(三)(终)
此中摄颂曰:
[P.473]第一〇 生谷广说品(四)
〔九一〕第一 田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田地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田地之众生为多……乃至……」
〔九二〕第二 买卖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买卖之众生为少,不远离买卖之众生为多……乃至……」
〔九三〕第三 使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遣使与行使业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遣使与行使业之众生为多……乃至……」
〔九四〕第四 偽秤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偽秤、偽货、偽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偽秤、偽货、偽斗之众生为多……乃至……」
〔九五〕第五 虚偽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贿赂、虚偽、骗诈、欺瞒之众生为少,不远离贿赂、虚偽、骗诈、欺瞒之众生为多……乃至……」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割截、杀、缚、埋伏、掠夺、强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P.474]割截、杀、缚、埋伏、掠夺、强盗之众生为多……乃至……
诸比丘!乃不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五
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
六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
时,世尊将少许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与大地土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为少,于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〇三〕第十三 五趣(二)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畜生之众生为多……乃至……
[P.475]〔一〇四〕第十四 五趣(三)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〇五~一〇七〕第十五~十七 五趣(四~六)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〇八~一一〇〕第十八~二十 五趣(七~九)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一一~一一三〕第二十~二十三 五趣(一〇~一二)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一四~一一六〕第二十四~第二十六 五趣(一三~一五)
※四
诸比丘!如是,由地狱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地狱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P.476]〔一一七~一一九〕第二十七~二十九 五趣(一六~一八)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地狱死殁,再生于中之众生为少,由地狱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二〇~一二二〕第三十~三十二 五趣(一九~二一)
四
诸比丘!如是,由畜生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畜生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二三~一二五〕第三十三~三十五 五趣(二二~二四)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少,由畜生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多……乃至……
〔一二六~一二八〕第三十六~三十八 五趣(二五~二七)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二九〕第三十九 五趣(二八)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为少,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地狱之众生为多……乃至……
[P.477]〔一三〇〕第四十 五趣(二九)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为少,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三一〕第四十一 五趣(三〇)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为少,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何以故耶?
诸比丘!乃不观四圣谛故。何为四圣谛耶?
五
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六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七
世尊如是说示已,彼诸比丘喜悦,对世尊之所说欢喜。
生谷广说轮广说(终)
第一二 谛相应(终)
大篇相应(终)
校注
杂阿含一六.二三(大正藏二.一一二a)。 杂阿含一六.二二(大正藏二.一一二a)。 [0302001-1] 杂阿含一五.二九(大正藏二.一〇六a)。 參照前经。 杂阿含一五.二六(大正藏二.一〇五b)。 杂阿含一五.二七(大正藏二.一〇五c)。 杂阿含一六.三、四(大正藏二.一〇九b)。 杂阿含一六.二(大正藏二.一〇九a)。 杂阿含一六.六(大正藏二.一〇九c)。 杂阿含一六.五(大正藏二.一〇九c)此经列举论之项目,是长部经典第一卷七页、一七八页,第三卷三六页、五四页,中部经典第一卷五一三页,第二卷一页、二三页、三〇页,第三卷一一三页,增支部经典第五卷一二八页,律藏第一卷一一八页,第四卷一六四页等(皆指原典)。 律藏大品一.六(原典一〇页以下),杂阿含一五.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三c),转法轮经(大正藏二.五〇三),三转法轮经(大正藏二.五〇四),四分律三二(大正藏二二.七八八),五分律一五(大正藏二二.一〇四),法蕴足论六(大正藏二六.四七九b)等。其他亦有梵本。 參照前经。 杂阿含一五.二四(大正藏二.一〇五a)。 參照前经。 杂阿含一六.一〇(大正藏二.一一〇b)。 杂阿含一六.一二(大正藏二.一一〇c)。 杂阿含经一六.一一(大正藏二.一一〇b)。 长部经典(原典二.九〇页),律藏大品(原典二.三〇页),杂阿含一五.三九(大正藏二.一〇八a),其他长部经典(原典二.一二二页)。 杂阿含一五.二八(大正藏二.一〇五c)。 此偈与经集第七二四【南传】,~七二七同。 杂阿含一五.三八(大正藏二.一〇七c)。 前经參照。 杂阿含经一五.二〇(大正藏二.一〇四b)。 [0331001-1] 杂阿含三〇.七(大正藏二.二一四b)。 杂阿含一六.一一(大正藏二.一一〇b)。 杂阿含一六.二一(大正藏二.一一二a)。 杂阿含一五.四〇(大正藏二.一〇八a)。 杂阿含一五.三三(大正藏二.一〇七a)。 杂阿含一六.二五(大正藏二.一一二b)。 杂阿含一五.三六(大正藏二.一〇七b)。 杂阿含一五.三七(大正藏二.一〇七c)。 杂阿含一六.三二(大正藏二.一一三b)。 杂阿含一五.三〇(大正藏二.一〇六b)。 [0342001-1] 杂阿含一五.三一(大正藏二.一〇六c)。 杂阿含一五.三四(大正藏二.一〇七a)。 杂阿含一五.三五(大正藏二.一〇七b)。 杂阿含一六.一(大正藏二.一〇八c)。 「怖畏」,从原本之读法。异本有 mohayamānā 原注由此译为「欺诸天之心」。 杂阿含一六.一五(大正藏二.一一一a)。 「辩才峰」,原注言似于山之一大岩石。非固有名词,我取其字义之试译。 杂阿含一六.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一b)。 杂阿含一六.三〇、三一(大正藏二.一一三a)。原本节号重复,订正之。 杂阿含一五.四一(大正藏二.一〇八b)。此经名參照品末之摄颂。 杂阿含一六.一七(大正藏二.二一b)。 杂阿含一五.四二(大正藏二.一〇八c)中部经典原典三.一六九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二页。 參照前经。 「悉是水」,汉译北传相当于此,有大地悉成大海。 难得,adhicca 是有缘而生,原注:若轭不腐、海水不乾、龟不死者。 杂阿含一六.三三(大正藏二.一一三b)。 本品十经,比较第八现观相应(汉译南传大藏经典)相应部二〔一三〕。 杂阿含一六.三六(大正藏二.一一四a)。 杂阿含一六.三四(大正藏二.一一三c)。 [0366001-1] 杂阿含一六.三五(大正藏二.一一三c)。 杂阿含一六.三五(大正藏二.一一四a)。 以下,品之名目从暹罗本。 以下至卷末皆是杂阿含一六.三六(大正藏二.一一四b)。 见原本省去六经,而举此一经,据会令误解品末之摄颂,今怕增麻烦,不敢改经号,但实可数为一经。 原本以下为第十一「五趣品,以暹罗分之,后者亦然」。 此摄颂暹罗本没有。【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8 册 No. 6 相应部经典(第48卷-第56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