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6]第十 夜叉相应

〔一〕第一 因陀迦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因陀峰山因陀夜叉之住处

因陀迦夜叉来诣世尊处诣而以偈白世尊曰

诸佛说此色非命     然则如何命在身
此骨与肉何处来     如何此生住母胎

〔世尊〕初有迦罗逻     由此迦罗逻
而有阿部昙     由此阿部昙
由生宍肉生     宍肉生坚肉
由坚肢节生     生发及毛爪
如是母以取     饮料及食物
住于母胎者     依此而生长

二〕第二 释罗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灵鹫山

名释罗夜叉来诣世尊处诣已以偈白世尊曰

卿离一切缚     解脱之沙门
教化其他者     非卿之所为

〔世尊〕释罗与众交     无论之形态
非相应智人     唯倾心同情
以是寂静心     虽教化于他
亦不为所缚     唯同情爱怜

[P.207]〔三〕第三 针毛

尔时世尊住伽耶之石床针毛夜叉之住处

怯罗夜叉与针毛夜叉路过世尊近处

怯罗夜叉告针毛夜叉曰「此是沙门

「不此非沙门是小沙门至少知彼是沙门耶小沙门耶〔暂〕为小沙门

针毛夜叉来诣世尊处诣已以身碰世尊

世尊将身闪避

针毛夜叉以此白世尊「沙门恐怖我耶

「不我非恐怖然而与汝相触总非善事

「沙门我问汝汝若不能说明汝当乱心当破汝之心脏取汝之两脚投诸恒河之彼岸

一〇

「不我于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于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中不见我心乱破我心脏取两脚投诸恒河彼岸者然而欲者先问

一一

贪欲与嗔恚     以何为因起
快不快恐怖     又从何因生
犹如童子等     放其缚足鸟
心想何处起

一二

〔世尊〕贪欲与嗔恚     当由渴爱起
快不快恐怖     悉由自己生
犹如童子等     放其缚足鸟
心想由此起     身从渴爱生
尼俱律陀树     其干由根生
凡夫著爱欲     如徧林蔓草
[P.208]知其生因者     则以灭此因
谛听之夜叉     彼等前来渡
难渡渡瀑流     无有受再生

〔四〕第四 摩尼跋陀

尔时世尊住摩揭陀国摩尼摩罗迦制底之摩尼跋陀夜叉住处

摩尼跋陀夜叉来诣世尊处诣己于世尊处说此偈曰

常于正念人幸福     以持正念得安乐
正念明日犹言祥     彼解脱一切愤怒

〔世尊〕常于正念人幸福     以持正念得安乐
正念明日犹吉祥     然彼不解一切怒
是心日夜乐不害     以慈悲一切有情
于彼无有任何怒

〔五〕第五 左奴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优婆夷名左奴之子为夜叉所魅惑

优婆夷叹息而唱此等偈曰

我常闻如是     阿罗汉宣说
我常闻如是     阿罗汉宣说
然则今日我     见夜叉魅弄
左奴为何事     十四十五日
半月第八日     得神变分日
奉持八斋戒     以住于布萨
[P.209]以行于梵行     夜叉不能魅
我闻罗汉说     然我今日见
夜叉魅左奴     此乃为何事

〔夜叉〕十四十五日     半月第八日
得神变分日     奉持八斋戒
以住于布萨     以住梵行者
夜叉不能魅     我闻罗汉说
左奴若醒觉     以此可语汝
此乃夜叉语     不分公与私
勿行任何恶     若作恶业者
又若为欲为     如鸟跃上逃
难逃汝苦恼

〔左奴〕人皆哭死人     生別时亦哭
我活活于此     母何故泣我

〔优婆夷〕人皆泣子死     生別时亦哭
然一度离欲     而且又归来
亦以哭其子     其生亦似死
子汝出烬炎     愿不再堕烬
爱子出地狱     希不再入狱
逃离为幸福     谁此语我等
盛火出家货     汝欲再烧耶

〔六〕第六 夜叉童子

尔时尊者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尊者阿那律黎明即起以诵法句

夜叉童母之夜叉女如是告其子曰

美哉迦罗汝     勿骚作音声
比丘诵法句     我若知法句
以如是行者     乃我等利益
切勿杀生物     知而勿妄语
自己行善戒     我等脱鬼胎

〔七〕第七 富那婆薮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P.210]

其时世尊就有关涅槃说法教示利益鼓励比丘等彼等诸比丘深切注意虔诚心意集中倾耳谛听

富那婆薮母之夜叉女以言告其子等

静默郁多罗     富那婆当默
我暂闻思惟     无上佛师教
世尊说涅槃     解脱诸结缚
我甚爱此法     世我子可爱
世我夫可爱     然而求此法
有胜过此等     子夫虽可爱
不能脱苦恼     听闻正法者
令人解苦恼     于世败此恼
迷之于老死     为解脱老死
证悟于正法     我愿闻此法
富那婆当默

〔富那婆薮〕母我乃不语     静默郁多罗
倾耳于法者     闻法为快乐
因不知正法     母我迷苦恼
此乃与迷于     人天光辉者
最后身佛陀     有眼今说法

〔夜叉女〕善哉如是语     我子寝我怀
我子乃贤哉     我子今爱乐
无上佛所说     无染净白法
子富那婆薮     我今日心安
解脱于轮回     以见于圣谛
我子郁多罗     汝亦闻于我

〔八〕第八 须达多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寒林

其时给孤独长者有事到王舍城

给孤独长者闻「佛实出现于世」欲往拜见世尊

[P.211]

给孤独长者作如是思惟「今日欲往拜见世尊时已过迟明日适时当始往拜见世尊」则念佛而卧其夜曾三度以为天亮而起身

给孤独长者来到墓地之门诸天则开其门

给孤独长者走出市镇当离去时光灭而暗恐怖战栗毛发竖立长者就此欲退返

尸婆迦夜叉来现其形只令闻声

百象与百马     又百之驴车
百千之女亦     装摩尼耳环
于此行一步     不值十六一
行进之长者     行进之长者
行进始能近     退避当用脚

给孤独长者暗灭光现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亦静止

二度乃至

一〇

给孤独长者三度光灭而暗恐怖战栗毛发竖立长者又欲从此而退返三度尸婆迦夜叉不现其形只令闻其声乃至

[P.212]一一

给孤独长者暗灭光现毛发竖立之恐怖战栗亦静止

一二

给孤独长者来诣寒林于世尊住处

一三

其时世尊于夜晓起身在露地经行

一四

世尊见给孤独长者从远而来见已下经行处即坐所设座坐已世尊以此言给孤独长者曰「来须达多

一五

给孤独长者「世尊按名呼我」于此即于世尊足下五体投地而白曰「世尊轻安而眠耶

一六

〔世尊〕烦恼火悉消     婆罗门安眠
不著于爱欲     清凉无所依
断一切执著     调伏心苦恼
寂静轻安寝     是达心寂静

〔九〕第九 叔迦罗(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其时叔迦罗比丘尼为被大众围绕而说法

集叔迦罗比丘尼之信乐夜叉于王舍城从此街至彼街从此路至彼路以说此偈曰

王舍城人众     为何而居耶
犹如于甘酒     或醉于卧倒
以侍叔迦罗     比丘尼所说
甘露之道足     无混浊甘液
于此饮至再     饮之不为饱
思智慧人饮     如渴旅人雨

〔一〇〕第十 叔迦罗(二)

[P.213]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其时有优婆塞施食于叔迦罗比丘尼

叔迦罗比丘尼之信乐夜叉于王舍城从此街至彼街从此路至彼路以唱此偈曰

悉解脱结缚     施食叔迦罗
实贤优婆塞     彼得多功德

〔一一〕第十一 毘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其时有优婆塞施衣于毘罗比丘尼

毘罗比丘尼之信乐夜叉于王舍城从此街至彼街从此路至彼路以唱此偈曰

脱一切缚轭     施衣予毘罗
实贤优婆塞     彼得多功德

〔一二〕第十二 阿罗毘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阿罗毘之阿罗婆迦夜叉住居

阿罗婆迦夜叉白世尊曰「沙门出去」「是」世尊便出去「沙门进来」「是」世尊便进来

[P.214]

再度〔乃至〕

阿罗婆迦夜叉如此三度白世尊「沙门出去〔乃至〕「是」世尊便进来

阿罗婆迦夜叉四度白世尊「沙门出去

「不我不应出去由汝所欲为

「沙门我且问汝汝若不能答我者我以汝心乱破汝心脏取汝两脚投诸恒伽河之彼岸

「不我于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中不见以我心乱破我心脏取我两脚投诸恒伽河之彼岸者然而汝若欲问则问

〔夜叉〕于此世间人     何为最胜富
以善修何物     赍得以安乐
何物味最上     云何之生活
为最胜生活

一〇

〔世尊〕此世信最富     修善最安乐
真实最上味     智慧之生活
谓最胜生活

一一

〔夜叉〕如何渡瀑流     如何渡大海
如何超苦恼     如何为清净

一二

〔世尊〕依信渡瀑流     不逸渡大海
精进超苦恼     依智慧清净

一三

〔夜叉〕如何得智慧     如何以得富
如何以得誉     如何而结友
此世行彼世     如何得不悲

一四

〔世尊〕以信阿罗汉     闻达涅槃法
不逸分別者     当得于智慧
如实堪重荷     精进者得富
[P.215]语真实得誉     布施友不离
是为由此世     无悲往彼世
求居亦信仰     真实与调顺
坚实与舍离     具此四法者
死而无有悲     此世往彼世
亦无有悲事     有疑问其他
沙门婆罗门     真实与调顺
堪忍与舍离     此世有胜者

一五

〔夜叉〕今何问其他     沙门婆罗门
我已于今日     得知未来利
佛实为于我     来于阿罗毘
我今施其人     知有大果事
我今致礼敬     正觉法善性
由村以至村     游方邑至邑

此嗢陀南

田陀迦与释罗     针毛摩尼跋陀
左奴童子夜叉     那婆薮须达多
有二之叔迦罗     毘罗与阿罗毘

校注

杂阿含经卷四九七(大正藏二三五七c) 骨(aṭṭhi)中所含者有三百肉片肉(Yakaviṇḍa)中所含者有九百肉片 杂阿含经卷二二二(大正藏二一五三c) 杂阿含经卷四九三一(大正藏二三六三b) 童子系缚鸟足放之鸟乍飞又落恶心于心中生起旋又归于心 杂阿含经卷四九二六(大正藏二三六二a) 此偈只于缅甸本才有(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杂阿含经卷五〇一(大正藏二三六四a) 虔诚之优婆夷令其幼子左奴出家左奴为沙弥精勤于讽诵经典并云以此讽诵经卷功德与父母但其现生父母虽不能知其前生之母乃一夜叉女得受此功德夜叉女因此得受诸天爱敬后来左奴及长大并不喜悦为沙门乃往生母处诉心意彼夜叉女一者曾救挽其名誉一者曾为遮止左奴之还俗于是左奴倒地吹泡(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此偈仅只缅甸本才有或许系不必要者(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得神变分之日谓在初八日前后或十四日之前日或安居后之自恣之日特別是云守持斋戒之日能于此日守斋戒者可得神变故称得神变分日 在底本中脱漏此二句兹依暹罗本补充 杂阿含经卷四九二八(大正藏二三六二c) 杂阿含经卷四九二九(大正藏二三六二c) 傍晚世尊坐在香殿阳台上说法夜叉女之郁多罗抱腰牵引富那婆薮之手在便所及尘埃等处寻找食物来至香殿之后听到有人集聚之声音心想或许是宴会而欣悦走近忽然间听到世尊说法之声音诸天虽知有夜叉之走近却未予驱止而此夜叉则恰如饿鬼 magganā = patthanā 杂阿含经卷二二一七(大正藏二一五七b) 通往墓地之城门走过此城门便有通往墓地之道路 amanussā 非人 底本之 assasari-rathā读为 assatari-ratha 杂阿含经卷五〇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原文 appaṭivāṇīyaṁ 佛音解释为虽一直饮用却不觉得饱(Punappunaṁ bhūnjantana naruccati)护法则提出不还果解之《长老偈注》六十一页 杂阿含经卷五〇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杂阿含经卷五〇四(大正藏二三六五b) 杂阿含经卷二二二八(大正藏二一六一a) vyāharissasi 底本脱落 vyā 此二句仅只缅甸本有应予省略
[A1] 二【CB】三【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相应部经典(卷10)
关闭
相应部经典(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