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相应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六处篇

第一 六处相应

第一 根本五十〔经〕品

第一 无常品

〔一〕第一 无常(一)内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于此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

世尊作是言「诸比丘眼为无常凡无常者其为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耳是无常凡无常者

鼻是无常凡无常者

舌是无常凡无常者

身是无常凡无常者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意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P.2]

诸比丘如是观者有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耳厌嫌于鼻厌嫌于舌厌嫌于身厌嫌于意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而得解脱由于解脱『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如是之生

〔二〕第二 苦(一)内

※三

「诸比丘眼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耳是苦鼻是苦舌是苦身是苦

意是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三〕第三 无我(一)内

※三

「诸比丘眼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耳是无我鼻是无我舌是无我身是无我

意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四〕第四 无常(二)外

※三

「诸比丘色是无常凡无常者是为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P.3]『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法是无常凡无常者是为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色厌嫌于声厌嫌于香厌嫌于味厌嫌于触厌嫌于法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而得解脱谓于解脱『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如是之生

〔五〕第五 苦(二)外

※三

「诸比丘色是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法是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六〕第六 无我(二)外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法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P.4]〔七〕第七 无常(三)内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眼是无常何况现在之眼耶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眼无所期望于未来之眼亦无悦乐于现在之眼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五

过去未来之耳是无常过去未来之鼻是无常

过去未来之舌是无常何况于现在之舌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舌无所期望对未来之舌亦不悦乐于现在之舌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过去未来之身是无常

过去未来之意是无常何况于现在之意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意无所期望对未来之意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意为厌离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八〕第八 苦(三)内

※三~七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眼是苦何况现在之眼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眼无所期望于未来之眼不生悦乐于现在之眼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过去未来之耳是过去未来之鼻是过去未来之舌是过去未来之身是

过去未来之意是苦何况于现在之意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意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意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意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九〕第九 无我(三)内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眼是无我何况现在之眼耶诸比丘如是观者[P.5]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眼无所期望于未来之眼不生悦乐于现在之眼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耳是过去未来之鼻是过去未来之舌是过去未来之身是

过去未来之意是无我何况于现在之意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意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意不悦乐于现在之意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一〇〕第十 无常(四)外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是无常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色无所期望于未来之色不生悦乐于现在之色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声是过去未来之香是过去未来之味是过去未来之触是

过去未来之法是无常何况现在之法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法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法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法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一一〕第十一 苦(四)外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是苦何况于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色无所期望于未来之色不生悦乐于现在之色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P.6]四~七

过去未来之声是过去未来之香是过去未来之味是过去未来之触是

过去未来之法是苦何况于现在之法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法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法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法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一二〕第十二 无我(四)外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是无我何况于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色无所期望于未来之色不生悦乐于现在之色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声是过去未来之香是过去未来之味是过去未来之触是

过去未来之法是无我何况于现在之法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法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法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法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无常品第一(终)

其摄颂

无常苦无我
三者有内外
依无常说三
各各有内外

第二 双双品

〔一三〕第一 由于正觉(一)

舍卫城

[P.7]

「诸比丘余正觉以前为未成正觉之菩萨〔时〕生如是念『以何为眼之甘味以何为患难以何为出离何为耳之何为鼻之何为舌之何为身之何为意之甘味何为患难何为出离

三~七

诸比丘余生如是念『凡缘眼所起之安乐喜悦是眼之甘味凡眼之无常变坏之法此为眼之患难凡对眼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眼之出离凡耳凡鼻凡舌凡身

凡缘意所起之安乐喜悦此为意之甘味凡意之无常变坏之法此为意之患难凡对意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意之出离

诸比丘余不如实知如是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时诸比丘其间余于含括天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曾宣示无上正等觉

一〇

诸比丘余因如实知如是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诸比丘依此余于含括天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则宣示无上正等觉

[P.8]一一

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也』」

〔一四〕第二 由于正觉(二)

※二

「诸比丘余正觉以前为未成正觉之菩萨〔时〕以生如是念『以何为色之甘味以何为患难以何为出离以何为声之以何为香之以何为味之以何为触之以何为法之甘味以何为患难以何为出离

诸比丘余如是念『凡缘色所起之安乐喜悦此为色之甘味凡色之无常变坏之法此为色之患难凡对色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色之出离

四~七

凡以声凡以香凡以味凡以触

凡缘法所起之安乐喜悦此为法之甘味凡法之无常变坏之法此为法之患难凡对法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法之出离

九~一〇

诸比丘余未如实知如是此等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时其间余于含括天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曾宣示无上正觉则宣示

一一

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也』」

〔一五〕第三 由于甘味(一)

※二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眼之甘味终于發见眼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眼之甘味[P.9]诸比丘余寻觅巡行眼之患难诸比丘余终于發见眼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眼之患难故诸比丘余寻找巡行眼之出离终于發见眼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眼之出离故

三~六

诸比丘余耳之诸比丘余鼻之诸比丘余舌之诸比丘余身之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意之甘味终于發见意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意之甘味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意之患难终于發见意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意之患难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意之出离终于發见意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意之出离故

八~九

诸比丘余不能如实知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时诸比丘其间余于含括天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曾宣示无上正觉则宣示

一〇

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

〔一六〕第四 由于甘味(二)

※二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色之甘味终發见色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色之甘味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色之患难终于發见色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色之患难故[P.10]诸比丘余寻觅巡行色之出离终于發见色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色之出离故

三~六

诸比丘余声之香之味之触之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法之甘味终于發见法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法之甘味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法之患难终于發见法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法之患难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法之出离终于發见法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法之出离故

八~九

诸比丘余未如实知此等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时诸比丘其间余于含括天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曾宣示无上正觉则宣示

一〇

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

〔一七〕第五 若无者(一)

※二

「诸比丘若于此眼无甘味者此等有情则于眼无爱著然诸比丘于眼有甘味故有情于眼有爱著

诸比丘若于此眼无患难者此等有情则于眼无厌嫌然诸比丘于眼有患难故有情于眼有厌嫌

诸比丘若于此眼无出离者此等有情则于眼无出离然诸比丘于眼有出离故有情出离于眼

五~七

诸比丘若于此耳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P.11]八~一〇

诸比丘若于此鼻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一一~一三

诸比丘若于此舌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一四~一六

诸比丘若于此身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一七

诸比丘若于此意无甘味者此等有情则于意无爱著然诸比丘于意有甘味故有情则于意有爱著

一八

诸比丘若于此意无患难者此等有情则于意无厌嫌然诸比丘于意有患难故有情则厌嫌于意

一九

诸比丘若于此意无出离者此等有情则于意无出离然诸比丘于意有出离故有情则出离于意

二〇

诸比丘诸有情未如实知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时诸比丘有情则含括天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得由集而令出离离系解放以无取著之心过活

二一

然诸比丘诸有情因如实知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P.12]出离诸比丘有情等则得含括天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由集而令出离离系解放以无取著之心过日

〔一八〕第六 若无者(二)

※二

「诸比丘若于此色无甘味者此等有情则于眼无爱著然诸比丘因色有甘味故有情爱著于色

诸比丘若于此色无患难者此等有情则于色无厌嫌然诸比丘于色有患难故有情则厌嫌于色

诸比丘若于此色无出离者此等有情则于色无出离然诸比丘于色有出离故有情则出离于色

五~七

诸比丘若于此声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八~一〇

诸比丘若于此香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一一~一三

诸比丘若于此味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一四~一六

诸比丘若于此触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一七

诸比丘若于此法无甘味者此等有情则于法无爱著然诸比丘于法有甘味故有情则于法有爱著

一八

诸比丘若于此法无患难者此等有情则于法无厌嫌然诸比丘于法有患难故有情则于法有厌嫌

一九

诸比丘若于此法无出离者此等有情则于法无出离然诸比丘于法有出离故有情则由法有出离

二〇

诸比丘诸有情不如实知此等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P.13]离时诸比丘诸有情则含括天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得由集而令出离离系解放以无取著之心过日

二一

然而诸比丘诸有情因如实知此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则得含括天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由集而令出离离系解放以无取著之心过日

〔一九〕第七 因欢悦(一)

※二

「诸比丘欢悦于人之眼者则为欢悦彼苦欢悦于人之苦者则不能离脱彼苦人之耳人之鼻人之舌人之身欢悦于人之意者则欢悦彼之苦欢悦于人之苦者则不得离脱彼之苦

诸比丘不欢悦于人之眼者则不欢悦彼之苦不欢悦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离脱人之耳人之鼻人之舌人之身不欢悦人之意者则不欢悦于彼之苦不欢悦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离脱

〔二〇〕第八 因欢悦(二)

※二

「诸比丘欢悦于人之色者则欢悦于彼之苦欢悦人之苦者则未能离脱彼之苦我谓人之声人之香人之味人之触欢悦人之法者则欢悦彼之苦欢悦人之苦者则不能离脱彼之苦

[P.14]

诸比丘不欢悦人之色者则不欢悦彼之苦不欢悦于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离脱我谓不欢悦于人之声人之香人之味人之触不欢悦人之法者则不欢悦于彼之苦予谓不欢悦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解脱

〔二一〕第九 因生起(一)

※二

「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苦之生起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

三~四

耳之生起鼻之生起

五~六

舌之生起身之生起

意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苦之生起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

诸比丘眼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灭尽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

九~一三

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灭尽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二二〕第十 因生起(二)

※二

「诸比丘色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苦之生起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

三~四

声之生起香之生起

五~六

味之生起触之生起

法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苦之生起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

诸比丘色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灭尽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九~一三

声之香之味之触之法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苦[P.15]之灭尽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双双品第二(终)

其摄颂

正觉以云二
甘味更有二
若无者于二
欢悦又更二
生起亦云二

此品因此名为双双品

第三 一切品

〔二三〕第一 一切

舍卫城于其处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一切耶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是诸比丘此名之为一切

诸比丘若人有如是言『余弃此之一切令知他之一切』者则彼仅为言说逢他人之问则无能作答则更陷于苦难何以故诸比丘此犹如〔对〕相违之境〔故〕

〔二四〕第二 舍弃(一)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舍弃之法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一切舍弃之法耶

四~八

诸比丘眼应舍弃色应舍弃眼识应舍弃眼触应舍弃凡缘此眼触所[P.16]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应舍弃耳应舍弃

意应舍弃法应舍弃意识应舍弃意触应舍弃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应舍弃

一〇

诸比丘此为一切舍弃之法

〔二五〕第三 舍弃(二)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由知解晓了一切而应舍弃之法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由知解晓了一切而应舍弃之法耶

四~八

诸比丘由知解晓了于眼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眼识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眼触而应舍弃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者于此亦应舍弃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此

由知解晓了于意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意识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P.17]意触而应舍弃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者于此应舍弃

一〇

诸比丘此为由知解晓了一切而应舍弃之法

〔二六〕第四 晓了(一)

※二

「诸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能尽苦

诸比丘对任何之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

四~八

诸比丘于眼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于色于眼识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于耳于声于鼻于香于舌于味于身于触

于意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于法于意识于意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此等者则不得尽苦

一〇

诸比丘于此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谓不得尽苦

一一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

[P.18]一二

诸比丘云何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而善能尽苦耶

一三~一七

诸比丘于眼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善能尽苦于色于眼识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于耳于声于鼻于香于舌于味于身于触

一八

于意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于法于意识于意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

一九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谓善能尽苦

〔二七〕第五 晓了(二)

※二

「诸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能善尽苦

诸比丘云何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能善尽苦耶

四~八

凡眼凡色凡眼识凡依眼识所识知之法凡耳凡声凡鼻[P.19]凡舌凡味凡身凡触

凡意凡法凡意识凡依意识所识知之法

一〇

诸比丘于此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谓之不能善尽苦

一一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为善能尽苦诸比丘云何于一切为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堪善能尽苦耶

一二~一六

诸比丘凡于眼凡于色凡于眼识凡依眼识所识知之法凡耳凡声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触

一七

凡意凡法凡意识凡依意识所识知之法

一八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谓之善能尽苦

〔二八〕第六 燃烧

尔时世尊住伽耶象头山与一千比丘等俱

于此处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一切为烧诸比丘云何一切为烧耶

三~七

诸比丘眼为烧色为烧眼识为烧眼触为烧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此亦为烧缘何为烧耶我说因贪欲之火因嗔恚之火因愚痴之火高烧因生因忧绝望而烧耳是鼻是[P.20]舌是身是

意是烧法是烧意识是烧意触是烧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为所烧缘何而烧耶我说因贪欲之火因嗔恚之火因愚痴之火高烧因生因忧绝望而烧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于眼亦生厌嫌于色亦生厌嫌于眼识亦生厌嫌于眼触亦生厌嫌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生厌嫌于耳亦于鼻亦于舌亦于身亦于意亦凡缘此意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亦生厌嫌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则『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为如是来此生

一〇

世尊言此彼等比丘心生欢喜欢受世尊之所说

一一

然而宣说此教法已使彼等比丘无所取著其心已由诸漏解脱

〔二九〕第七 盲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P.21]

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一切是盲暗诸比丘何者是盲暗耶

三~五

诸比丘眼是盲暗色是盲暗眼识是盲暗眼触是盲暗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盲暗因何而致盲暗耶我谓因生因忧绝望而致盲暗耳是鼻是

舌是盲暗味是盲暗舌识是盲暗舌触是盲暗凡缘此舌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盲暗因何而致盲暗耶我谓因生因忧苦恼绝望而致盲暗

身是盲暗

意是盲暗法是盲暗意识是盲暗意触是盲暗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盲暗因何而致盲暗耶我谓因生因忧绝望而致盲暗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厌嫌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此乃至缘意触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此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因解脱而『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为如是来此生

[P.22]〔三〇〕第八 适宜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灭除一切思量适宜之道且谛听善思惟我当说

诸比丘以何为灭除一切思量适宜之道耶

四~六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有色不因色而思量不思量色为我有不思量眼识不思量有眼识不因眼识而思量不思量眼识为我有不思量眼触不思量有眼触不因眼触而思量不思量眼触为我有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对耳对鼻

七~八

不思量舌不思量有舌不因舌而思量不思量舌为我有不思量味不思量有味不因味而思量不思量味为我有不思量舌识不思量有舌识不因舌识而思量不思量舌识为我有不思量舌触不思量有舌触不因舌触而思量不思量舌触为我有凡缘舌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于身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为我有不思量意识不思量有意识不因意识而思量不思量意识为我有不思量意触不思量有意触不因意触而思量不思量[P.23]意触为我有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不思量此为我有

一〇

不思量一切不思量有一切不因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为我有

一一

彼无如是之思量而对世不予执著一物无执著则无爱慕无爱慕而独自入于涅槃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二

诸比丘此为灭除一切思量适宜之道

〔三一〕第九 有验(一)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耶

四~八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眼识不思量眼触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思量因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为我有由此[P.24]而有不安变异由此不安变异者而有著世人唯有欢喜此执著于耳于鼻于舌于身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为我有不思量意识不思量有意识不因意识而思量不思量意识为我有不思量意触不思量有意触不因意触而思量不思量意触为我有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为我有由此而有不安变异由此不安变异而有著世人唯有欢喜此执著

一〇

诸比丘于蕴彼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彼无如是思量不执著世之一物无执著则无爱慕无爱慕则独自入于涅槃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一

诸比丘此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

〔三二〕第十 有验(二)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对此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耶

四~八

诸比丘汝等于此作如何思量眼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者是苦耶抑是乐耶

[P.25]「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色眼识眼触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为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此是苦耶抑为乐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是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意意识意触是常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是常耶抑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为苦耶抑是乐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之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P.26]一〇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厌嫌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厌嫌于彼于耳于鼻于舌于身厌嫌于意厌嫌于法厌嫌于意识厌嫌于意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彼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得解脱于解脱则『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一

诸比丘此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

一切品第三(终)

其摄颂曰

一切二舍弃
他二之晓了
燃烧与盲暗
适宜二有验
是称一切品

第四 生法品

〔三三〕第一 生

舍卫城于此处彼等

「诸比丘一切是生之法诸比丘何等之一切是生之法耶

[P.27]三~七

诸比丘眼是生之法色是生之法眼识是生之法眼触是生之法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乐非苦此亦生之法耳是声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触是

意是生之法法是生之法意识是生之法意触是生之法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生之法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证知不为如是再生

〔三四〕第二 老

「诸比丘一切是老之法

〔三五〕第三 病

「诸比丘一切是病之法

〔三六〕第四 死

「诸比丘一切是死之法

〔三七〕第五 忧

「诸比丘一切是忧之法

〔三八〕第六 污秽

「诸比丘一切是污秽之法

[P.28]〔三九〕第七 破坏

「诸比丘一切是破坏之法

〔四〇〕第八 消亡

「诸比丘一切是消亡之法

〔四一〕第九 生起

「诸比丘一切是生起之法

〔四二〕第十 灭尽

「诸比丘一切是灭尽之法

生法品第四(终)

此摄颂曰

生老与病死
以及忧污秽
坏消亡生起
灭尽合为十

第五 无常品

舍卫城于此处彼等

〔四三〕第一 无常

「诸比丘一切是无常

〔四四〕第二 苦

「诸比丘一切是苦

〔四五〕第三 无我

「诸比丘一切是无我

[P.29]〔四六〕第四 应所了解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了解

〔四七〕第五 应所知悉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知悉

〔四八〕第六 应所舍弃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舍弃

〔四九〕第七 应所实证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实证

〔五〇〕第八 应所知解而晓了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知解而晓了

〔五一〕第九 所累

「诸比丘一切是所累

〔五二〕第十 所压

※二

「诸比丘一切为所压诸比丘何者为所压耶

三~六

诸比丘眼为所压色为所压眼识为所压眼触为所压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为所压

意为所压法为所压意识为所压意触为所压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P.30]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为所压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证知不为如是再生

无常品第五(终)

其摄颂曰

无常苦无我
应知解晓了
应舍弃实证
所知解晓了
所累及所压

其摄颂曰

所闻品与若无者
一切品及生类品
无常品为五十经
如是称为第五品

第二 五十〔经〕品

第一 无明品

舍卫城

〔五三〕第一 无明

※二

尔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P.31]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得消灭无明而生起明耶

「比丘见眼是无常者则消灭其无明而生起明见色是无常者则消灭其无明而生起明眼识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见是无常者则消灭其无明而生起明

五~八

见意是无常者则消灭其无明而生起明见法是无常者则消灭其无明而生起明意识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见彼亦是无常者则消灭无明而生起明

一〇

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则消灭其无明而生起明

〔五四〕第二 系缚(一)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则消灭其系缚耶

四~九

「比丘见眼是无常者则消灭其系缚眼识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见彼亦无常者则消灭其系缚

一〇

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则消灭其系缚

〔五五〕第三 系缚(二)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能达至除却其系缚耶

[P.32]四~九

「比丘见眼是无我者则达至除却其系缚眼识眼触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见彼是无我者则达至除却彼系缚

一〇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则达至除却彼系缚

〔五六五七〕第四第五 诸漏(一~二)

三~一〇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则消灭其诸漏耶

达至除却其诸漏

〔五八五九〕第六第七 随眠(一~二)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则消灭其随眠达至除却

四~八

「诸比丘知见眼是无我者则得除却其随眠

意识意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见此是无我者则得除却其随眠

一〇

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则得除却随眠

〔六〇〕第八 晓了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取晓了之法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一切取晓了之法耶

缘眼与色生起眼识三者会合为眼触缘眼触生受诸比丘如是知见有闻[P.33]圣弟子于眼亦厌嫌于色亦厌嫌于眼识亦厌嫌于眼触亦厌嫌于受亦厌嫌厌嫌则离欲因离欲得解脱由解脱证知『我晓了于取

五~八

缘耳与声生起耳识缘鼻与香生起鼻识缘舌与味生起舌识缘身与触生起身识

缘意与法生起意识三者会合为意触缘意触生受诸比丘如是知见有闻圣弟子于意亦厌嫌于法亦厌嫌于意识亦厌嫌于意触亦厌嫌于受亦厌嫌由厌嫌则离欲由离欲得解脱由解脱证知『我晓了于取

一〇

诸比丘此为一切取晓了之法

〔六一〕第九 了悟(一)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取了悟之法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一切取了悟之法耶

四~八

缘眼与色生起眼识三者会合为眼触缘眼触而有受诸比丘如是知见有闻圣弟子于眼亦厌嫌于色亦厌嫌于眼识亦厌嫌于受亦厌嫌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得解脱由解脱而证知『我了悟取』缘耳与声生起耳识缘鼻与香生起鼻识缘舌与味生起舌识缘身与触生起身识

缘意与法生起意识三者会合为意触缘意触而有受诸比丘如是知见[P.34]闻圣弟子于意亦厌嫌于法亦厌嫌于意识亦厌嫌于意触亦厌嫌于受亦厌嫌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得解脱由解脱而证知『我了悟取

一〇

诸比丘此为一切取了悟之法

〔六二〕第十 了悟(二)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取了悟之法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一切取了悟之法耶

诸比丘汝等于此作如何思耶眼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彼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彼是苦耶抑是乐耶

「大德彼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为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色眼识眼触缘眼触是常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五~八

耳是声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触是

意是法是意识是意触是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此是苦耶抑是乐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P.35]一〇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亦厌嫌于色亦厌嫌于眼识亦厌嫌于眼触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此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得解脱于解脱乃有『我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一

诸比丘此为一切取了悟之法

无明品第一(终)

此摄颂曰

无明二系结
诸漏亦为二
他二为随眠
二悉知了悟
以此为品名

第二 鹿网品

〔六三〕第一 鹿网(一)

舍卫城因缘

尔时尊者弥迦奢罗来诣世尊居处

[P.36]

坐于一面之尊者弥迦奢罗白世尊言「大德所称单独住者单独住者大德如何为单独住者又如何为随伴住者耶

「弥迦奢罗有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有比丘若喜悦于此赞美于此对此存念恋著以喜悦赞美于此恋著于此而住者彼则心生喜悦有喜悦之心者则有爱染心有爱染心者则有系缚弥迦奢罗如是被缚于悦喜系缚之比丘者称为随伴住者

五~八

弥迦奢罗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弥迦奢罗有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常喜爱诱生欲念有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恋著此者则喜悦赞美于此恋著于此而住于彼心生喜悦有喜悦心者则有爱染心有爱染心者则有系缚弥迦奢罗此为悦喜系缚之比丘称为随伴住者

一〇

弥迦奢罗如是住之比丘即使于林间深林边土声音稀少大气寂静远离世人之处而卧虽适于独坐冥想乐于居住但彼仍称为随伴住者

一一

何以故渴爱为彼之第二友伴者彼于此尚未除灭故彼仍称随伴住者

一二~一七

弥迦奢罗有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常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此不赞美此不存念恋著于此者则于彼喜悦心灭若无喜悦心者[P.37]则无爱染心若无爱染心者则无系缚弥迦奢罗于此悦喜系缚解脱之比丘称为单独住者

一八

弥迦奢罗如是住之比丘虽住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群之村内但彼亦称为单独住者

一九

何以故渴爱为彼之第二友伴者彼已除灭此故彼称为单独住者

〔六四〕第二 鹿网(二)

※二

尔时尊者弥迦奢罗来诣世尊居处

坐于一面之尊者弥迦奢罗白世尊言「大德愿世尊为我略说法我听此法将远离其他唯独热诚专心精勤而住

四~八

「弥迦奢罗有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常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存念恋著于此者则喜悦赞美于此存念恋著于此于彼心生喜悦弥迦奢罗我谓因起喜悦心而生起苦弥迦奢罗有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弥迦奢罗有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常喜爱诱生欲念有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而存念恋著此者则于彼心生喜悦弥迦奢罗我谓因起喜悦心而[P.38]生起苦

一〇~一四

弥迦奢罗有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常喜爱诱生欲念有比丘若不喜悦赞美于此不存念恋著此者于彼则灭喜悦心弥迦奢罗我谓因喜悦心灭则苦灭弥迦奢罗有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一五

弥迦奢罗有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常喜爱诱生欲念有比丘若不喜悦不赞美此不存念恋著此者于彼则喜悦心灭弥迦奢罗我谓因喜悦心灭则苦灭

一六

尊者弥迦奢罗欢悦随喜于世尊之所说从座而起礼拜世尊行右绕礼而离去

一七

依此尊者弥迦奢罗远离其他唯独热诚专心不放逸而住以善家之男子由在家而出家得度为无家之身对无上梵行之究竟为目的则不久之后于现生自证知实现逮得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八

尊者弥迦奢罗则成为阿罗汉之一

〔六五〕第三 三弥离提(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二~三

尊者三弥离提来诣世尊之处白世尊言「大德魔罗所称魔罗如何为魔罗或魔罗之名义耶

[P.39]四~八

「三弥离提凡有眼有色有眼识以眼识所识知之法则有魔罗或为魔罗之名义有耳有鼻有舌有身

有意有法有意识有以意识所识知之法则有魔罗或为魔罗之名义

一〇~一四

三弥离提凡无眼无色无眼识所识知之法则无魔罗或魔罗之名义无耳无鼻无舌无身

一五

无意无法无意识无意识所识知之法则无魔罗或无魔罗之名义

〔六六〕第四 三弥离提(二)

※三~一五

「大德有情所称有情者大德如何为有情或有情之名义耶

〔六七〕第五 三弥离提(三)

※三~一五

「大德所称苦者大德如何为苦或苦之名义耶

〔六八〕第六 三弥离提(四)

※三

「大德世间所称世间者如何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耶

四~九

「三弥离提凡有眼有色以眼识所识知之法则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P.40]有耳有鼻有舌有身有意有法有意识所识知之法则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

一〇~一五

三弥离提凡无眼无色无眼识无眼识所识知之法则无世间或世间之名义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法无意识无以意识所识知之法则无世间或世间之名义

〔六九〕第七 优波先那

尔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优波先那住王舍城之寒林蛇头岩窟中

然则其时毒蛇落于尊者优波先那之身

尊者优波先那告诸比丘言「来汝等将余此身置于卧台运出室外此身于此处恰如一握之糠立即散失

如是言时尊者舍利弗告尊者优波先那曰「然而我等亦不认为尊者优波先那身之异态诸根之变坏

然而其时尊者优波先那如是作言「来汝等将余此身置于卧台运出室外此身于此处恰如一握糠立即散失

「友舍利弗若有人言『余是眼也』或『此为余之眼』『余为耳意』或『此为余之意』有如是之心者友舍利弗则彼或有身之异态或有诸根之变坏友舍利弗余无如是言『余是眼』或『此为余[P.41]之眼』『余是耳意』或『此为余之意』友舍利弗云何余有身之异态或诸根变坏耶

如是尊者优波先那久已根绝我见我所见憍慢随眠故尊者优波先那于「余是眼」或「此为余之眼」「余是耳意」或「此为余之意」无如是之心

八~九

彼诸比丘将尊者优波先那之身置于卧台运出室外尊者优波先那之身于其处恰如一握之糠散失

〔七〇〕优波婆那

※二

尊者优波婆那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尊者优波婆那白世尊言「大德现生之法所称现生之法大德如何称此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智者一一可自知法耶

「优波婆那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感知色且对色感知之染心对色有染心而觉知『我对色有染心』优波婆那若比丘以眼见色感知色且对色感知有染心彼对色有染心而觉知『我对色有染心』如是优波婆那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智者应一一自知者

[P.42]五~九

优波婆那复次又有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彼感知法且对法感知有染心对法有染心而觉知『我对法有染心』优波婆那若比丘以意识法感知法且对法感知有染心彼对法有染心而觉知『我对法有染心』如是优波婆那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智者应一一自知者

一〇

优波婆那然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感知彼色然对色不感知有染心对色无染心彼觉知『我对色无染心』优波婆那若比丘以眼见色虽感知色若对色不感知染心者则彼对于色无染心觉知『我对于色无染心』如是优波婆那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智者应一一自知者

一一~一五

优波婆那复次又有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虽感知彼法然对于法感知不染心对于法无染心彼觉[P.43]『我对于法无染心』优波婆那若比丘以意识法虽对于法感知而对于法感知不染心彼对于法无染心则觉知『我对于法无染心』如是优波婆那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者〕智者应一一自知者

〔七一〕第九 六触处(一)

※二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则彼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律犹远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处某者心不能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四~九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汝视眼『此为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观照耶

「不也大德此不然

「善哉比丘于此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对此作如实观者则此为苦之终汝视耳视鼻视舌视身视意『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观照耶

「不也大德此不然

「善哉比丘于此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对此如实观此即苦之终尽

[P.44]〔七二〕第十 六触处(二)

※二

「诸比丘于任何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为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犹远矣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处某者心不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四~九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观照耶」「大德诚然」「善哉比丘于此比丘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此如是汝之灭除此第一触处将来不再令生起汝视耳视鼻视舌视身视意『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观照耶

「大德诚然

「善哉比丘于此比丘汝视意『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者如是汝则灭除此第六触处将来不再生起

〔七三〕第十一 六触处(三)

※二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P.45]为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犹远矣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处某者心不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彼是苦耶抑为乐耶

「大德彼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非然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非然

一〇

「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意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有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鹿网品第二(终)

此摄颂

说鹿网二经
于三弥离提
以说为四经
优婆先那者
及优波婆那
六触处有三

[P.46]第三 病品

〔七四〕第一 病(一)

舍卫城因缘

其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如是之精舍有一比丘因是新參所知甚少陷于病恼之状态大德愿世尊垂慈愍赴彼比丘之住处

世尊闻新參者之语与罹病之语知「比丘所知甚少」乃往彼比丘住处

彼比丘见世尊由远处来见已由床台移动身体

世尊告此比丘曰「止之比丘汝勿于卧床移动身体此有设座余可坐此处」世尊就坐于所设之座

坐已世尊告此比丘曰「比丘汝之病有少愈否食养物充分否苦痛之感觉减退而无增加感减退而不感其增进耶

「大德余之病未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余增加强烈之苦感而无减退唯感其增加而不感其减退

「比丘汝有无何等之恶作耶有无何等之后悔耶

「大德诚然我有大恶作有大后悔

[P.47]

「但汝有无以戒故而自为难耶

「大德不然

一〇

「比丘汝若言不以戒故而自为难者然则比丘汝恶作于何事以何为汝之后悔耶

「大德余尚不知世尊为持戒清净所说之法

一一

「比丘汝言尚不知余为持戒清净所说之法然则如今比丘汝知余为何说法耶

「大德我知世尊为舍离染欲而说法

一二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知余为舍离染欲而说法则可比丘余之所说者此法为舍离染欲

一三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眼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无常者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大德不然

一四

「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于耳于鼻于舌于身厌嫌于意由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而有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五

世尊说此已彼比丘欢喜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而此所宣之教法彼比丘生远尘离垢而生法眼乃曰「凡生起之法此皆灭尽之法

〔七五〕第二 病(二)

一~一〇

〔全文同于前经〕

[P.48]一一

「比丘汝言尚不知余为持戒清净所说之法然则如今汝知余为何说法耶

「大德我知世尊为无取著般涅槃而说法

一二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知余为无取著般涅槃而说法则可比丘余之所说者此法为无取著般涅槃

一三~一四

〔全文同与前经〕

一五

世尊宣说已彼比丘欢喜欢受于世尊之所说而此宣说之教法彼比丘之心无所取著而解脱诸漏

〔七六〕第三 罗陀(一)

※二

尊者罗陀

坐于一面之尊者罗陀白世尊曰「大德愿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听此法以远离其他单独热诚专心于精勤而住

「罗陀凡无常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五~九

罗陀何者是无常罗陀眼是无常者对此汝应舍欲贪色是眼识是眼触是凡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无常对此汝应舍欲贪耳是声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触是

一〇

意是无常者对此汝应舍欲贪法是意识是意触是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无常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P.49]一一

罗陀凡无常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七七〕第四 罗陀(二)

※四

「罗陀凡无常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五~一〇

罗陀何者是苦罗陀眼是苦者对此汝应舍欲贪色是眼识是眼触是乃至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苦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一一

罗陀凡苦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七八〕第五 罗陀(三)

※四

「罗陀凡无我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五~九

罗陀何者是无我罗陀眼是无我者对此汝应舍欲贪色是眼识是眼触是凡此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无我者对此汝应舍欲贪耳是声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触是

一〇

意是无我者对此汝应舍欲贪法是意是意识是意触是凡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无我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一一

罗陀凡无我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七九〕第六 无明(一)

※二

有某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若舍此者比丘之无明则消失而生明有如是之一法耶

「比丘有一法若舍此者比丘之无明则消失而生明

「然则大德若舍何者比丘之无明则消失而生明之一法耶

[P.50]「比丘无明是一法舍此一者比丘之无明则消失而生明

「然而大德如何知如何见之比丘其无明消失而生明耶

「比丘见于眼是无常之比丘则无明消失而生明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知见是无常之比丘则无明消失而生明也

七~一一

一二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比丘则无明消失而生明

〔八〇〕第七 无明(二)

一~五

〔全文同于前经〕

「比丘此处有比丘有如是之所闻『法不适于偏执』比丘若比丘之所闻『法不适于偏执』如是者彼则知解一切法以知解一切法则晓了一切法晓了一切法则见一切微象与他相异见眼与他相异眼识眼触乃至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见与他相异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比丘则无明消失而生明

〔八一〕第八 比丘

※二

众多之比丘等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于此处有外道普行沙门等如是问我[P.51]『诸友于沙门瞿昙之处修梵行有何之效耶』大德受如是问为苦之晓了

「诸比丘实则汝等受如是问而作如是答者此乃复说余之所说非以非实诬谤我乃以法随法作释此与法相同之大小言说皆不蒙受任何非难诸比丘汝等为晓了苦而在余处修梵行故

诸比丘外道普行沙门等若如斯问汝等『汝等言为苦之晓了于瞿昙沙门处修梵行其如何为苦耶』诸比丘汝等对彼外道普行沙门应作如是答

六~一一

『诸友等眼是苦为晓了于此我等于世尊处修梵行色是苦凡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者为晓了此等亦是苦我等于世尊处修梵行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苦凡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亦是苦为晓了于此我等于世尊处修梵行友等此即是苦为晓了于此我等于世尊处修梵行

[P.52]一二

受如是问诸比丘汝等对彼外道普行沙门应作如是答

〔八二〕第九 世间

※二

尔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所称『世间世间者』大德于何意义称之为世间耶

「比丘破坏是故称之为世间是何物之破坏

四~九

诸比丘眼是破坏色是破坏眼识是破坏眼触是破坏耳是鼻是舌是身是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破坏

一〇

比丘破坏其故称之为世间

〔八三〕第十 颇勒具那

※二

尔时尊者颇勒具那

坐于一面之尊者颇勒具那白世尊言

四~八

「大德有如是之眼耶以教示过去入灭诸佛之教示以断渴爱之障碍断渴爱之行路以了断轮回超越一切苦恼以耳以鼻以舌以身

大德有如是之意耶以教示过去入灭诸佛之教示断渴爱之障碍断渴爱之行路了断轮回超越一切苦恼

一〇~一四

「颇勒具那非如是之眼以教示过去入灭诸佛之教示以断渴爱之障碍断渴爱之行路以了断轮回超越一切苦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

[P.53]一五

颇勒具那无如是之意以教示过去入灭诸佛之教示断渴爱之障碍断渴爱之行路了断轮回超越一切苦恼

病品第三(终)

此摄颂曰

于病说二经
罗陀说他三
无明又说二
比丘与世间
颇勒具那者
亦说为三经

第四 阐陀品

〔八四〕第一 败坏

※二

尔时尊者阿难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阿难白世尊言「大德所称『世间世间者』大德于何之意义以称之为世间耶

「阿难凡败坏之法于圣者之律则称之为世间阿难何者为败坏之法耶

五~九

阿难眼是败坏之法色是败坏之法眼识是败坏之法眼触是败坏之法也凡以此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败坏之法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一〇

意是败坏之法法是败坏之法意识是败坏之法凡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败坏之法

一一

阿难凡败坏之法于圣者之律此称之为世间

[P.54]〔八五〕第二 空

※二~三

尔时尊者阿难白世尊言「大德所称『空世间空世间者』大德于何之意义以称之为空世间耶

「阿难于我或于我所是空是故称之为空世间阿难何者于我或于我所是空耶

五~一〇

阿难眼于我或于我所是空色于我或于我所是空眼识于我或于我所是空眼触于我或于我所是空凡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于我或于我所亦是空

一一

阿难于我或于我所是空故是故称之为空世间

〔八六〕第三 简约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白世尊言「大德愿世尊为我说示简约之法我闻世尊此法一人远离其他不放逸热诚专心而住

四~九

「阿难汝以此如何思量眼是常住耶抑为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大德不然

「色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眼识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P.55]「凡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大德不然

「耳是声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触是意是法是

「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大德不然

一〇

「阿难如是观者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此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以得解脱谓有『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八七〕第四 阐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准陀及尊者阐陀住灵鹫山

尔时尊者阐陀罹病陷于严重之苦恼状态

[P.56]

尊者舍利弗夕时从静座而起至尊者大准陀处如次谓彼曰「友准陀同赴尊者阐陀之处探病

「友唯然」尊者大准陀答尊者舍利弗

于是尊者大准陀与尊者舍利弗共赴尊者阐陀之处至已就坐于所设之座

著座已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阐陀言「友阐陀汝病有少愈耶食养物充足耶苦痛之感觉减退而无加增感觉其减退不感觉其增进耶

「友舍利弗余之病未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余强烈之苦感加增而无减退唯感其增进不感其减退

譬如强力之勇士以锐刃截头如是友过度之体风以害余之头余之病不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不感觉其减退

譬如有力之勇士以布片强力缠缚头上如是过度之体风使余感苦痛余之病不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不感其减退

一〇

譬如熟巧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以锐利之牛刀戳贯腹部如是过度之体风贯戳余腹余之病不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不感其减退

一一

譬如二强力之勇士捕捉弱者之腕各执其一以炙烤于炭火上[P.57]余身体有过度之热余之病不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不感其减退

一二

友舍利弗持刀刃来与余余不欲存活

一三

「尊者阐陀勿持刀刃来尊者阐陀当续存活我等愿尊者阐陀续存活若尊者阐陀无适宜之食物者我为尊者阐陀寻来适宜之食物若尊者阐陀无适宜之药物者我为尊者阐陀寻来适宜之药物若尊者阐陀无适宜之看护者我为尊者阐陀看护尊者阐陀勿谓持刃物来尊者阐陀当续存活我等愿尊者阐陀续存活

一四

「友舍利弗余非无适宜之食物余有适宜之食物余非无适宜之药物余有适宜之药物余非无适宜之看护者余有适宜之看护者然而友余长时无有不可意以可意而奉侍大师此实于佛弟子之最适宜奉侍大师以可意而无有不可意事此应无再有矣阐陀比丘谓持刀刃来友舍利弗请如是了解

一五

「尊者阐陀若愿释答我等质问之义我等则以二三点问于尊者阐陀

[P.58]「友舍利弗请问由闻我等将知此义矣

一六

「友阐陀汝以眼以眼识以眼识所识之法『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以耳以鼻以舌以身友阐陀汝以意以意识以意识所识之法『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一七

「友舍利弗余以眼以眼识以眼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认识以耳以鼻以舌以身友舍利弗余以意以意识以意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认识

一八

「友阐陀汝于眼于眼识于眼识所识之法以何见何知耶以眼以眼识以眼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认识耶于耳于鼻于舌于身友阐陀汝于意于意识于意识所识之法以何见何知耶以意以意识以意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认识耶

一九

「友舍利弗余于眼于眼识于眼识所识之法见灭知灭以眼以眼识以眼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认识于耳[P.59]于舌于身友舍利弗余于意于意识于意识所识之法见灭知灭以意以意识以意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认识

二〇

如是说已尊者大准陀语尊者阐陀言「友阐陀然者以彼世尊之此教应常时善予思量于依止者有动转无依止者则无动转无动转则有轻安有轻安者则无喜悦无喜悦者则无来往无来往者则无生死无生死者则无此世无来世无两界之中间此始为苦恼之灭尽

二一

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准陀以此教诫教诫尊者阐陀之后起座离去

二二

尊者阐陀于尊者等离去未久即持刀刃自刎

二三

于是尊者舍利弗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二四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白世尊言「大德尊者阐陀持刀自刎彼之所趣彼之来世为何耶

「舍利弗阐陀比丘于前与汝非说无应受之身耶

二五

「大德有名为弗婆伊奢那之跋耆族村于该处有尊者阐陀之友家亲善之家有往来之家

二六

「舍利弗此等确为尊者阐陀比丘之友家亲善之家往来之家然而舍利[P.60]余不说此为『有应受之身』舍利弗凡人弃其身受他身余称此为『有应受之身』然而阐陀比丘则非此故阐陀比丘不再有矣舍利弗应当如是见

〔八八〕第五 富楼那

※二

尊者富楼那来诣世尊住处诣已

坐于一面之尊者富楼那白世尊言「大德愿世尊为我说示简略之法我闻世尊之法则一人以远离其他不放逸热诚专心而住

「富楼那以眼识知有色快意喜爱诱心染于欲念比丘若存念喜恋著于此者则存念喜恋著于彼则起喜悦心由生起喜悦心则有苦之生起富楼那余作是言富楼那以耳识知有声以鼻识知有香以舌识知有味以身识知有触富楼那以意识知有法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恋著于此者则存念喜恋著于彼生起喜悦心因生起喜悦心则有苦之生起富楼那余作是言

富楼那以眼识知有色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不赞不恋著此者以不喜不赞不恋著此于彼喜悦心则灭因喜悦心之灭则有苦之灭富楼那余作是言乃至富楼那以意识知有法快意可爱[P.61]喜爱诱心染于欲念比丘若不喜不赞不恋著此者则不喜不赞不恋著此于彼喜悦心则灭因喜悦心之灭则有苦之灭富楼那余作是言

富楼那余以此简约之教诫而予教诫汝将住于何处耶

「大德有名为须那巴兰陀地方余将住彼处

「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凶恶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粗暴富楼那若须那巴兰陀人嘲骂汝富楼那于汝应如何耶

「大德须那巴兰陀人若嘲骂我于我应作如是『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善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极善彼等不至以掌打我』世尊于此应如是善逝于此应如是

「然则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若以掌打汝富楼那汝应如何耶

「大德须那巴兰陀人若以掌打我于此我应如是『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善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极善彼等不至用土块打我』世尊于此应作如是善逝于此应作如是

「然则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若以土块打汝富楼那于此汝应如何耶

「大德须那巴兰陀人若以土块打我于此我应作如是『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善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极善彼等不至以杖打我』世尊于此[P.62]应作如是善逝于此应作如是

一〇

「然则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若以杖打汝富楼那于此汝应作如何耶

「大德须那巴兰陀人若以杖打我于此我应作如是『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善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极善彼等不至以刀剑击我』世尊于此应作如是善逝于此应作如是

一一

「然则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若以刀剑击汝于此汝应如何耶

「大德须那巴兰陀人若以刀剑击我于此我应作如是『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善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极善彼等不至以刀剑夺我之生命』世尊于此应作如是善逝于此应作如是

一二

「然则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若以刀剑夺汝之生命于此汝应如何耶

「大德须那巴兰陀人民若以利刃夺我之生命于此我应作如是『彼世尊之诸弟子以身以命为恼为郁为厌以求持利刃者对彼等之持此利刃者我乃不求而得』世尊于此应作如是善逝于此应作如是

一三

「善哉善哉富楼那汝具有此自调与安息汝能住须那巴兰陀地方富楼那此是其时

一四

其时尊者富楼那欢受随喜于世尊之语从座而起礼拜世尊行右绕礼[P.63]收座卧具携衣向须那巴兰陀地方游方而去次第游方到达须那巴兰陀地方尊者富楼那于须那巴兰陀地方住下

一五

尊者富楼那遂于次期之雨季令五百信士归佛于同雨季证得三明于其同雨季入涅槃

一六

因此众多之比丘等来诣世尊之住处

一七

坐于一面此等之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名为富楼那彼乃良家之子为世尊以简约之教诫所教诫彼已殁矣彼之所趣为何彼之来世耶

「诸比丘良家之子富楼那是贤明随法行法以法之故不令余苦诸比丘良家之子富楼那入般涅槃矣

〔八九〕第六 婆醯迦

※二

尊者婆醯迦来诣世尊之住处

坐于一面之尊者婆醯迦白世尊曰「大德愿世尊为我简约说法我闻世尊之法独自一人将远离其他不放逸精进专心而住

四~八

「婆醯迦汝对此如何思惟眼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而凡物之无常者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而凡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否

[P.64]「大德不然

「色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眼识是眼触是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为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而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而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否

「大德不然

一〇

「婆醯迦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于眼于色于眼识于眼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于此亦厌嫌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得解脱于解脱而解脱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再为如是再生

一一

因此尊者婆醯迦欢受随喜于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礼拜世尊行右绕之礼离去

一二

尊者婆醯迦独自一人远离其他不放逸精进专心而住不久良家之子等为此乃从在家而出家得度对无上梵行之终末(罗汉果)于现法自证知实现逮达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再为如是再生

一三

而尊者婆醯迦即成为阿罗汉之一

〔九〇〕第七 动著(一)

※二

「诸比丘动著是疾病动著是肿物动著是刺箭然则诸比丘如来于此以无动著离刺箭而住

[P.65]

然而诸比丘比丘于此应期望我为无动著离刺箭而住

应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依眼而思量不思量眼是我有不思量色于色有不令思量不依色而思量不思量色是我有不思量眼识不思量有眼识不依眼识而思量不思量眼识是我有不思量眼触不思量有眼触不依眼触而思量不思量眼触为我有凡此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

五~八

以耳以鼻以舌以身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依意而思量不思量意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从法而思量不思量法是我有不思量意识不思量有意识不依意识而思量不思量意识是我有不思量意触不思量有意触不依意识而思量不思量意触是我有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

一〇

不思量一切不思量有一切不依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是我有

一一

彼无如是之思量对世之〔任何〕一物亦不生执著无执著则不生爱慕[P.66]爱慕则独自入涅槃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再为如是再生

〔九一〕第八 动著(二)

※二

「诸比丘动著是疾病动著是肿物动著是刺箭然则诸比丘如来于此无动著离刺箭而住

诸比丘比丘于此应期望我无动著离刺箭而住

四~八

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依眼而思量不思量眼是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眼识不思量眼触凡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诸比丘凡或思量于物或思量有物或依物而思量或思量物是我有此与彼是异因异而著于有之世间则以有而喜于此以耳以鼻以舌以身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依意而思量不思量意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意识不思量意触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有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诸比丘凡或思量于[P.67]或思量有物或依物思量或思量物是我有此与彼物是异因异而著于有之此世间则以有而喜于此

一〇

诸比丘于蕴彼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彼无如是之思量则对世之〔任何〕一物亦不生执著无所执著则不生爱慕无所爱慕则独自入涅槃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九二〕第九 二法(一)

※二

「诸比丘为汝等说二法对此当谛听诸比丘以何为二法耶

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是诸比丘此称为二法

诸比丘或有如是言『余置此之二法以示说他之二法』此唯是彼之语量虽遇他之问而亦难圆其所答更陷于困迷

何以故诸比丘此犹如处于非境

〔九三〕第十 二法(二)

※二

「诸比丘缘二法而生识诸比丘如何缘二法而生识耶

以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眼是无常变坏异变之质色亦是无常变坏[P.68]变之质如是此等二法为动转消散无常变坏异变之质则眼识是无常变坏异变之质凡于眼识之生起为因为缘其因与缘亦无常变坏异变之质诸比丘依无常之缘所起之眼识如何成为常住耶诸比丘凡此等三法之合会集结和合诸比丘称此为眼触眼触亦是无常变坏异变之质凡于眼触之生起为因为缘此因与缘亦是无常变坏异变之质而诸比丘依无常之缘所起之眼触如何为常住耶诸比丘触而感受触而思考触而识知如是此等之法亦为动转消散无常变坏异变之质

以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

以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

以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

[P.69]

以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

以意与法为缘而生意识意是无常变坏异变之质色亦是无常变坏异变之质如是此等二法是动变消散无常变坏异变之质意识亦为无常变坏异变之质凡于意识之生起为因为缘其因与缘亦为无常变坏异变之质诸比丘依无常之缘所起之意识如何是常住耶诸比丘凡此等三法之合会集结和合诸比丘称此为意触意触亦是无常变坏异变之质凡于意触之生起为因为缘其因与缘亦为无常变坏异变之质而诸比丘依无常之缘所起之意触如何为常住耶诸比丘触而感受触而思考触而识知如是此等之法亦动转消散无常变坏异变之质

诸比丘如是缘二法而生识

阐陀品第四(终)

其摄颂曰

败坏空简约
阐那富楼那
以及婆醯迦
再说二动著
依二说他二

[P.70]第五 弃舍品

〔九四〕第一 所摄取(一)

※二

「诸比丘于此等六触处不制不护不防不摄时则为招致苦恼者以何者为六耶

三~七

诸比丘于眼之触处不制不护不防不摄时则为招致苦恼于耳之触处鼻之触处舌之触处身之触处

诸比丘于意之触处不制不护不防不摄时则为招致苦恼

诸比丘于此等之六触处不制不护不防不摄时则为招致苦恼

一〇

诸比丘于此等之六触处善制善护善防善摄时则为招致安乐以何者为六耶

一一~一五

诸比丘于眼之触处善制善护善防善摄时则为招致安乐于耳之触处鼻之触处舌之触处身之触处

一六

诸比丘于意之触处善制善护善防善摄时则为招致安乐

一七

诸比丘于此等之六触处善制善护善防善摄时则为招致安乐

一八

世尊宣说于此师更作此语曰

(一)「诸比丘于触处有六种无摄护于此者则逢苦得其摄护者则以信为友无漏而住

(二)见可意之色又见不可意之色对可意之色应防染心之路对不可意以此非我所爱不得污于意

[P.71](三)于第二闻可爱不可爱之声则不惑于可爱之声更应慎于不怀嗔于不爱之声此非我所爱不污于意

(四)可意之香更又嗅不净不快之香则对不快者以防怒对快者勿引欲念

(五)味甘美之味其次又味一时不味之味于甘美之味莫恋著对不味亦勿停迹于愤恚

(六)触于快触亦不醉于快乐触于苦者亦不摇动二种之触对乐与苦心处中性无任何喜与怒

(七)迷想之人有迷执有想往赴卑陋之轮回依意所成五欲之家者依舍却而出离

(八)如是意若有修练六处者则虽触此亦心不摇诸比丘克此等之贪嗔始为到达生死彼岸之人

[P.72]〔九五〕第二 所摄取(二)

※二

尊者摩罗迦子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摩罗迦子白世尊曰「大德愿世尊为我简约说法我闻世尊所说之法当独自远离其他不放逸精进专心而住

「于此摩罗迦子汝年老朽已达寿高年迈之老龄年少比丘若请『垂教简约之教诫』则我对彼等当以何相告耶

「大德我虽年老朽已达寿高年迈之老龄大德仍请世尊简约说法善逝简约说示法想当了知我世尊所说之意义想当为我世尊所说之法嗣者

「摩罗迦汝于此作如何思惟对此等未见未曾见之眼所识之色汝今亦未曾见以后对此等亦未曾见于此汝有起欲念染心爱情否

「大德不然

七~一〇

「对此等未闻未曾闻之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P.73]一一

此等未识未曾识之意所识之法汝今亦未曾识以后亦未曾识此等于此汝有起欲念染心爱情否

「大德不然

一二

「摩罗迦子又此汝于法见闻感识所见为如所见所闻为如所闻所感为如所感所识为如所识

一三

摩罗迦子汝于法见闻感识见者即如所见闻者即如所闻感者即如所感识者即如所识是故摩罗迦子汝不为贪嗔痴所累摩罗迦子汝以不为贪嗔痴所累汝不恋著于此见闻感识因此摩罗迦子汝不在此世不在来世不在两界之中间此为苦恼之灭尽

一四

「大德我世尊简约所说之意义已精细识知

(一)怀爱相于胸者见色则失正念感而执著于心又对此存念恋慕由色生其种种痛苦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恼苦如是积苦称为远离涅槃

(二)怀爱相于胸者闻声则失正念感而执著于心又对此存念恋慕由声生其种种痛苦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恼苦如是积苦称为远离涅槃

[P.74](三)怀爱相于胸者嗅香则失正念

(四)怀爱相于胸者味味则失正念

(五)怀爱相于胸者触触则失正念

(六)怀爱相于胸者知法则失正念

(七)彼于色不为所染见色而护念感色而无执心又对此不存念恋著恰如见色如行出世间之受者彼之苦消灭而无积彼如是以正念游行如是于苦无积称为近于涅槃

(八)彼于声不为所染闻声而护念

[P.75](九)彼于香不为所染嗅香而护念

(一〇)彼于味不为所染味味而护念之

(一一)彼于触不为所染触触而护念之

(一二)彼于法不为所染识法而护念之

大德我世尊所简约说示之意义于是已精细了知

一五

「善哉善哉摩罗迦子汝摩罗迦子对余简约所说之意已精细了知是为甚善

(一)怀爱相于胸者见色而失正念执著心而感色又对此存念恋慕由色生种种痛苦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恼苦如是积苦称为远离涅槃乃至

[P.76](※二)彼于法不染识法则护念无执心以感法又对此不存恋著恰如识法行出世间之受彼之苦消灭无积如是彼以正念而游行如是无积苦称为近于涅槃

摩罗迦子对余此简约所说之意义应如是精细而见

一六

尊者摩罗迦子欢受随喜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礼拜世尊行右绕礼离去

一七

尊者摩罗迦子独自一人远离其他者不放逸精进专心而住不久良家之子等为此能由在家而出家得度对无上梵行之终末(罗汉果)于现法实现自证知于此逮得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八

尊者摩罗迦子成为阿罗汉之一

〔九六〕第三 退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退法与不退法与六胜处

诸比丘如何为退法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邪恶不善而有忆念志望彼起系缚可缘之法比丘若认是于此不舍不排不坏不使归无诸比丘此比丘当自退堕于我善法此为世尊对此所说示之退〔法〕应如是知

五~九

复次诸比丘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邪恶不善而有忆念志望彼起系缚可缘之诸法比丘若认是于此不舍[P.77]不排不坏不使归于无诸比丘此比丘当自退堕于我善法此乃世尊所说示之退〔法〕应如是知

一〇

诸比丘退法者当即如是

一一

诸比丘如何为不退法耶

一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邪恶不善而有忆念志望彼起系缚可缘之诸法比丘若不认是于此则舍此使归于无诸比丘此比丘当自不由我善法退堕此为世尊对此所说之不退〔法〕应如是知

一三~一七

复次诸比丘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邪恶不善而有忆念志望彼起系缚可缘之诸法比丘若不认是于此则舍此使归于无诸比丘此比丘当自不由我善法退堕此乃世尊所说示之不退〔法〕应如是知

一八

诸比丘不退法者当即如是

一九

诸比丘如何是六胜处耶

二〇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邪恶不善而有忆念志望彼若不起系缚可缘之法此比丘当知『此是最胜此即是处此乃世尊所说之胜与处』应如是知

二一~二五

复次诸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邪恶不善有忆念志望彼若不起系缚可缘之法则此比丘当知『于此是处是胜此乃世尊所说之胜处〔法〕』应如是知之

二六

比丘等此等称之为六胜处

[P.78]〔九七〕第四 不放逸住者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放逸住者与不放逸住者且谛听

诸比丘如何为放逸住者耶

诸比丘不摄护眼而所住者其心为眼所识之色境所污彼心为所污无喜乐若无喜乐则无欢悦若无欢悦则无轻安若无轻安则所住皆苦有苦者之心不得定心若不得定则诸法不现诸法若不现者则称为放逸住者

五~九

诸比丘不摄护耳根不摄护鼻根不摄护舌根不摄护身根不摄护意根而住者其心为意所识之法〔境〕所染污心为染污者彼无喜乐无喜乐者即无欢悦若无欢悦者即无轻安若无轻安之住即苦有苦者心不得定心不得定则诸法不现前诸法不现前者则称为住放逸者

一〇

诸比丘放逸者为如是

一一

诸比丘如何为不放逸者耶

一二

诸比丘摄护眼根而住者其心不为眼所识之色境所污彼心不污生喜乐于有喜乐者生欢悦于心欢悦者则身有轻安于身有轻安者则住安乐安乐[P.79]者之心得定心得定者则诸法现前诸法现前则称为不放逸住者

一三~一七

诸比丘摄护耳根摄护鼻根摄护舌根摄护身根摄护意根而住者其心不为意所识之法境所污彼心不污生喜乐于有喜乐者生欢悦于心有欢悦者则身有轻安于身有轻安者则住安乐有安乐者之心则得定心得定者则诸法现诸法现前者则称为不放逸住者

一八

诸比丘如是为不放逸住者

〔九八〕第五 摄护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摄护与不摄护且谛听

诸比丘如何为不摄护耶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爱诱心染于欲念比丘若悦赞于此恋著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则应自知『我由善法退堕此乃世尊所说示之退〔法〕』应如是知

五~九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悦赞于此恋著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当自知『我由善法退堕此乃世尊所说示之退〔法〕』应如是知

一〇

诸比丘如是为不摄护

一一

诸比丘如何为摄护耶

一二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悦不赞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当自知『我不由善法退堕此世尊所[P.80]说示之不退〔法〕』应如是知

一三~一七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若比丘不悦不赞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当自知『我不由善法退堕此世尊所说示之不退〔法〕』应如是知

一八

诸比丘如是为摄护

〔九九〕第六 三

※二

「诸比丘当增修于定(三昧)诸比丘心具定之比丘可如实知事物

如何如实知事物耶

如实知『眼是无常』如实知『色为无常』如实知『眼识是无常』如实知『眼触是无常』如实知『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无常

五~九

如实知『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如实知『法是无常』如实知『意识是无常』如实知『意触是无常』如实知『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无常

一〇

诸比丘当增修于定心具定之比丘可如实知事物

〔一〇〇〕第七 独想

※二

「诸比丘当致力于独想诸比丘独想之比丘如实知事物

如何而得如实知事物耶

四~九

如实知『眼是无常』如实知『色是无常』如实知『眼识是无常』[P.81]实知『眼触是无常』如实知『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无常』如实知『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

一〇

诸比丘当致力于独想诸比丘独想之比丘如实知事物

〔一〇一〕第八 非汝等有(一)

※二

「诸比丘凡非汝等之所有者此应摒弃摒弃于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

如何是非汝等之所有者

诸比丘眼非汝等之所有者应摒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色非汝等之所有者应摒弃此等摒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眼识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眼触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非汝等之所有者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

五~九

耳非汝等之所有鼻非汝等之所有舌非汝等之所有身非汝等之[P.82]所有意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法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意识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意触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

一〇

诸比丘凡于此逝多林所存之草薪枝叶人人得将运去燃烧或随各自所好而处置于汝等亦有『众人将我等运去燃烧或随各自所好将我等处〔置〕有如是之心耶』」

「大德不然

「此何故耶

「大德此我等之我亦非我所有

一一~一六

「诸比丘正是如此眼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色非汝等之所有眼识眼触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

〔一〇二〕第九 非汝等有(二)

※二~九

〔与前经之二~九全同惟缺一〇~一六

[P.83]〔一〇三〕第十 优陀罗

※二

「诸比丘罗摩子郁陀迦作如是之语

余实明智者
实一切胜者
不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然而诸比丘此罗摩子郁陀迦为不明智者却云『余为明智者』不为一切胜者却云『余为一切胜者』不掘取苦根却云『余掘取苦根

于此诸比丘应作如是言曰

余实明智者
余一切胜者
不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诸比丘如何比丘是明智者耶

诸比丘比丘如实知六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故诸比丘如是比丘是明智者

诸比丘如何之比丘是一切胜者耶

诸比丘比丘如实知六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故诸比丘如是比丘是一切胜者

诸比丘如何之比丘是不掘取而掘取苦根耶

诸比丘苦为此四大所属父母所生饭粥所积无常蚀坏磨消破损溃灭之法为此身之別名诸比丘苦根为此渴爱之別名诸比丘比丘之抛弃渴[P.84]断苦根如无头之多罗树为非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故诸比丘如是比丘不为所掘取而掘取苦根

诸比丘罗摩子郁陀迦作如是语

余实明智者
实一切胜者
不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然而诸比丘此罗摩子郁陀迦为不明智者却云『余是明智者』不为一切胜者却云『余为一切胜者』为未掘取苦根却云『余掘取苦根

于此诸比丘等当如是说

余实明智者
实一切胜者
不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弃舍品第五〔终〕

其摄颂

二所摄取退
放逸者摄护
昧与独想
非汝优陀罗

〔六处相应〕第二 五十品

此品之摄颂

无明与鹿网
病第四阐陀
弃舍五十经
此二五十品

第一百经〔终〕

[P.85]第三 五十〔经〕品

第一 安稳者品

〔一〇四〕第一 安稳者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安稳者之教法教且谛听

诸比丘何为安稳者之教耶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此等为如来所舍弃断根如无头之多罗树为非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又因此等之舍弃如来说示适宜之教故如来称为安稳者

五~九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喜爱诱心染于欲念此等为如来所舍弃断根如无头之多罗树为非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又因此等之舍弃如来说示适宜之教故如来称为安稳者

一〇

诸比丘此为安稳者之教法教

〔一〇五〕第二 执取

※二

「诸比丘何者之存在何者之执取生起内部之乐苦耶

「大德我等之法乃以世尊为根据

「诸比丘眼之存在执取于眼而汝等生起内部之乐苦意之存在执取于意汝等生起内部之苦乐

诸比丘汝等于此作如何思惟之眼是常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而凡物之无常此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然则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不予执取而生起内部之乐苦否

「大德不然

[P.86]六~一〇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则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然则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不予执取而生起内部之苦乐否

「大德不然

一一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耳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乃生『我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〇六〕第三 苦

※二

「诸比丘我说苦之生起与灭没且谛听

诸比丘何为苦之生起耶

四~九

以眼与色为缘生眼识三者之和合为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此苦之生起以耳与声以鼻与香以舌与味以身与触以意与法为缘生意识三者之和合为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诸比丘此乃苦之生起

一〇

诸比丘何为苦之灭没耶

一一

以眼与色为缘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生爱依其爱之无余离却灭尽则取之灭尽由取之灭尽则有之灭尽依有之灭尽则生之灭尽依生之灭尽则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灭尽如是而此一切苦蕴灭尽此乃苦之灭没

一二~一五

以耳与声为缘生耳识以鼻与香为缘生鼻识以舌与味为缘生舌识以身与触为缘生身识

[P.87]一六

以意与法为缘生意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生爱依其爱之无余离却灭尽则取之灭尽依取之灭尽则有之灭尽依有之灭尽则生之灭尽依生之灭尽则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灭尽如是而此一切苦蕴灭尽诸比丘此乃苦之灭没

〔一〇七〕第四 世间

※二

「诸比丘说世间之生起与灭没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世间之生起耶

以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生爱依爱之缘而取依取之缘而有依有之缘而生依生之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绝望此即世间之生起

五~八

以耳与声为缘以鼻与香为缘以舌与味为缘以身与触为缘

以意与法为缘生意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而爱依爱之缘而取依取之缘而有依有之缘而生依生之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绝望此即世间之生起

一〇

以何为世间之灭没耶

一一~一六

以眼与色为缘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而爱依其爱之无余离却灭尽则取之灭尽如是灭尽此一切苦蕴

一七

比丘等此即世间之灭没

[P.88]〔一〇八〕第五 胜

※二

「诸比丘何者之存在以执取于何者恋著于何者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同等』或『余为劣者』耶

「大德我等之法乃以世尊为根据

「诸比丘眼之存在以执取于眼恋著于眼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同等』或『余为劣者

五~九

耳之存在鼻之存在舌之存在身之存在意之存在以执取于意恋著于意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同等』或『余为劣者

一〇

诸比丘汝等于此作如何思惟眼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而不予执取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同等』或『余为劣者』耶

「大德不然

一一

「耳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一二

「鼻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一三

「舌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一四

「身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一五

「意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而不予执取有人或以『余为胜者』或『余为同等者』或『余为劣者』耶

「大德不然

一六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耳于鼻于舌于身厌嫌于意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得解脱于解脱而『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P.89]〔一〇九〕第六 系缚

※二

「诸比丘为说可系缚之法与系缚且谛听

比丘等何者为可系缚之法耶何者为系缚耶

诸比丘眼为可系缚之法凡对此生欲染于此即是系缚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为可系缚之法也凡对此生欲染于此即是系缚

一〇

诸比丘此等称为可系缚之法以此称为系缚

〔一一〇〕第七 执取

※二

「诸比丘为说可执取之法与执取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可执取之法耶何者为执取耶

诸比丘眼为可执取之法凡对此生欲染于此是执取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为可执取之法凡对此生欲染于此即是执取

一〇

诸比丘此等称为可执取之法于此称为执取

〔一一一〕第八 了知(一)

※二~七

「诸比丘于眼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则不足以破除苦恼于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则不足以破除苦恼

八~一三

诸比丘于眼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足以破除苦恼于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足以破除苦恼

[P.90]〔一一二〕第九 了知(二)

※二~七

「诸比丘于色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则不足以破除苦恼于声于香于味于触于法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则不足以破除苦恼

八~一三

诸比丘于色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足以破除苦恼于声于香于味于触于法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足以破除苦恼

〔一一三〕第十 侍闻

一时世尊住那提卡砖堂

独坐冥想之世尊宣说此教法曰

「缘眼与色而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依爱之缘〔參照一〇七四〕如是则生起一切苦蕴

四~八

缘耳与声缘鼻与香缘舌与味缘身与触缘意与法生意识三者和合为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缘爱生取〔參照一〇七九〕如是则生起此一切苦蕴

缘眼与色而生眼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而爱依此爱无余离却灭尽则有取之灭尽〔參照一〇六一一〕如是此一切苦蕴灭尽

一〇~一四

缘耳与声缘鼻与香缘舌与味缘身与触缘意与法而生意识三者和合为触依触之缘生受依受之缘而生爱依此爱之无余离却灭尽则有取之灭尽〔參照一〇六一六〕如是则此一切苦蕴之灭尽

[P.91]一五~一七

其时有一比丘侍闻世尊而立世尊见此比丘侍闻而立见已乃对此比丘曰

「比丘汝闻此教法否

「大德唯然我闻此

「比丘汝当习此教法比丘汝须通达此教法比丘汝须受持此教法比丘此教法为梵行之根本者

其摄颂

安稳者执取
苦世间与胜
结缚与执取
二了知侍闻

第二 世间欲类品

〔一一四〕第一 魔索(一)

※二~七

「诸比丘以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恋著于此者诸比丘此比丘可称为入魔之住屋屈服于魔之权力彼之颈被魔索所缠络彼即被魔缚所缚而顺波旬之意欲诸比丘意所识之法[P.92]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恋著此者诸比丘此比丘则称为入魔之住屋屈服于魔之权力彼之颈被魔索所缠络彼被魔缚所缚而顺于波旬之意欲

八~一三

诸比丘以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可称为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于魔之权力彼之颈脱于魔索彼解魔系缚不顺于波旬之意欲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著于此者诸比丘此比丘可称为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于魔之权力彼之颈脱于魔索彼解离魔缚不顺于波旬之意欲

〔一一五〕第二 魔索(二)

※二~七

「诸比丘以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恋著于此而住者此比丘则被缚于眼所识之色可称为入魔之住屋屈服于魔之权力以顺于波旬之意欲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恋著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则被缚于意所识之法称为入魔之住屋屈服于魔之权力以顺于波旬之意欲

八~一三

诸比丘以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则不被缚于眼所识之色称为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于魔之权力不顺于波旬之意欲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P.93]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则称为不被缚于意所识之法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于魔之权力不顺于波旬之意欲

〔一一六〕第三 世间欲类(一)

※二

「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则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终而可到达苦之终」宣说此后世尊则从座起而入精舍

世尊离去不久此等之比丘心生思念「诸友世尊为我等说『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则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终而可得达苦之终』如是略说此教而未精细解说其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对世尊所略说有谁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耶

此等比丘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难乃大师所称扬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难于世尊所略说未精细解说之意义能精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吾等当诣尊者阿难处诣已向尊者阿难可问此之意义

于是此等比丘来诣阿难处诣已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交谈亲爱恳懃之语已坐于一面

[P.94]

坐于一面之此等比丘向尊者阿难曰「友阿难世尊为我等说『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则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终而可得达苦之终』如是略说此教而未精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世尊去后不久吾等比丘心生思念『诸友世尊为我等说「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则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终可得达苦之终」如是略说此教而未精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对世尊之略说而未详细解说者谁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耶』友于此吾等心生思念『诸友此尊者阿难为大师所称扬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难或对世尊之略说而未详细解说者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吾等来诣尊者阿难处诣已可向尊者阿难以问此义』请尊者阿难以为解说

「诸友譬如有人欲得树心为求树心探寻树心而巡行于有树心之挺拔直立树前舍其根舍其干思向枝叶以探寻树心当大师现前于世尊之外向吾问此意义汝等尊者之所思此义亦犹如是诸友此世尊知而示知见而示见是眼是智是法是梵是语者说者为赍持利益是施与甘露味之法主如来[P.95]而今正是向世尊奉问此意义之时世尊为汝等赐予释答汝等对此应护持

「实则友阿难世尊知而示知见而示见是眼是智是法是梵是语者说者为赍持利益是施甘露味之法主如来而今正是向世尊奉问此义之时世尊为我等释答我等当护持于此然而尊者阿难为大师所赞扬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难对世尊之略说能以详解此教之意义而未予详加解说尊者阿难当不为难请为解说

「然则诸友且谛听善思惟我当为说

「唯然」此诸比丘应答尊者阿难

一〇

尊者阿难答说如次曰「诸友世尊为汝等说『诸比丘余不言由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而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终而可得达苦之终』如是诸友世尊略说示教而未精细解说其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对此教之意义余如是详知

一一

诸友凡夫依彼以为世若有以为世想者于圣者之语义彼称之为世诸友依何以为世想以为世思者诸友若依眼以为世想以作为世思者诸法友若依耳依鼻依舌依身诸友依意以为世想以为世思者于圣者之语义彼称为世诸友若因彼以为世想以为世思者于圣者之律彼称为世

[P.96]一二

世尊为汝等说『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而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终而可得达苦之终』如是略说示教而未解说其详细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诸友世尊之略说示教而未精细解说其意义此教之意义余如是知然而汝等尊者若有意愿当诣世尊住处以奉问此义世尊将予释答则应护持

「唯然」此比丘等应答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往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一三

坐于一面之诸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为我等〔说〕『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而诸比丘余亦不言不达世间之终而可达得苦之终』如是略说示教而未解说其详细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大德世尊离去未久吾等心如是思念『诸友世尊为吾等说「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间之终而可知可见世间之终然而诸比丘余亦不言未达世间之终而可达得苦之终」如是略说示教而未解说详细之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对世尊之略说示教而未作详细解说其意义有谁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耶

一四

大德吾等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难为大师所称扬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P.97]尊者阿难或对世尊之略说示教而未作详细解说当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吾等往诣尊者阿难之处向尊者阿难当可问此意义』因此大德吾等往诣阿难住处向阿难请问此意义

一五

大德尊者阿难为吾等以此法以此句以此文解说其意义

「诸比丘阿难是贤者诸比丘阿难是大智者诸比丘汝等若向余问此之意义余亦与阿难之对此所释答作完全相同之释答此即其意义当如是对此护持

〔一一七〕第四 世间欲类(二)

※二

「诸比丘余正觉以前为未证正觉之菩萨〔时〕起如是之心『余心曾触世间之欲念于今已成过去灭尽变坏于此余心或对现在之欲念有多动或对未来之欲念有少动诸比丘当时余起如是心对余心曾有触之世间欲念于今已成过去灭尽变坏者于此余为自己应不放逸常防护正念

然而诸比丘汝等心亦曾有触世间欲念于今已成过去灭尽变坏于此汝等之心或有对现在之欲念多动或有对未来之欲念少动然则诸比丘汝等之心亦曾有触五种之欲念于今已为过去灭尽者于此汝等为自己应不放逸常防[P.98]护正念

然而诸比丘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

说此之后世尊即从座起而入精舍

世尊离去未久此等比丘心生思念「诸友世尊为吾等说『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简略说示此教而未详细解说其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对世尊略说示教而未详细解说有谁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

此等比丘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难乃大师所称扬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难或对世尊之略说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吾等当诣尊者阿难住处诣已向尊者阿难请问此之意义

因此此等比丘往诣阿难住处诣已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交换亲爱恳懃[P.99]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此等比丘言尊者阿难曰「友阿难世尊为吾等说『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略说示此教而未详细解说此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世尊离去未久吾等心生思念『世尊为吾等说「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略说示此教而未详细解说此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对世尊所略说而未详细解说者有谁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耶』友吾等心生思念『诸友尊者阿难为大师所称扬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难或对世尊之所略说而未作详解说者当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吾等则诣尊者阿难住处向尊者阿难问此意义』尊者阿难且请解说

一〇~一一

「诸友譬如有人欲得树心寻求树心探索树心而出往巡行应于有树心之树前

一二

然则诸友且谛听当善思惟我将说此

[P.100]「唯然」此等比丘应答尊者阿难

一三

尊者阿难作如次言曰「诸友世尊为汝等说『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诸友世尊之略说示教而未详细解说其意义余如是知此教之意义『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诸友于此世尊乃说示六处之灭尽也

一四

诸友对世尊略说示教而未详细解说其意义者余如是知此教之意义然则汝等尊者若有意愿者当往诣世尊住处请问此义即如世尊所释答则应护持

「唯然」此诸比丘应诺尊者阿难后即从座起往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一五

坐于一面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为吾等说『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略说示教而未详细解说此[P.101]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大德世尊离去未久吾等心生如是思念『诸友世尊为吾等「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略说示教而未详细解说此意义即从座起而入精舍对世尊略说示教而未详细解说此意义者有谁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耶

一六

大德吾等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难乃大师所称扬乃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难对世尊之略说而未详细解说此意义者或能详细解说此教之意义吾等当诣尊者阿难住处可向尊者阿难请问此意义

一七

大德因此我等往诣阿难住处向尊者阿难请问此意义大德尊者阿难为吾等以此法以此句以此文解说此意义

「诸比丘阿难为贤者诸比丘阿难为大智者诸比丘汝等若向余问此意义亦与问于阿难之此释答完全相同之释答此乃其意义如是对此应护持

〔一一八〕第五 帝释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灵鹫山

诸天之主帝释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诸天主帝释如次白世尊言「大德于此大德或有情于现生不[P.102]得入涅槃乃以何为因以何缘耶大德又此处或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乃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诸天之主眼所识之色快意可乐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恋著于此而住者则喜悦赞美于此而恋著于此而住者之识则依止于此取执于此诸天之主有执取之比丘不得入涅槃

五~九

诸天之主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可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恋著于此而住者则喜悦赞美于此而恋著于此而住者之识则依止于此取执于此诸天之主有取执之比丘不得入涅槃

一〇

诸天之主于此或有情现生之不得入涅槃乃此因此缘

一一~一六

诸天之主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则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之识则不依止于此不取执于此诸天之主无取执之比丘入于涅槃诸天之主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识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则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之识即不依止于此不取执于此诸天之主无取执之比丘入于涅槃

一七

诸天之主于此或有情之现生入于涅槃乃以此因乃以此缘

[P.103]〔一一九〕第六 五结乾闼婆子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灵鹫山

时乾闼婆之子五结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立于一面

〔一二〇〕第七 舍利弗

尔时尊者舍利弗住舍卫〔城外〕之祇陀林给孤独长者之园

有一比丘来诣尊者舍利弗住处与尊者舍利弗共相问讯交谈亲爱恳懃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同住之比丘舍弃戒而转向俗身

「友不守诸根之门不辨食物之量不专心于觉醒者当即如是实则[P.104]彼之比丘者不守诸根之门不辨食物之量不专心于觉醒者则彼对完具极净之梵行欲终生续行未有如是之理

实则彼比丘若守诸根门辨食物量专心于觉醒者彼能终生续行完具之极净梵行则有如是之理

如何为守诸根之门耶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別相彼若不摄护眼根而住者则以此为因有贪不善之法来袭于彼然而彼为实行摄护其眼根达到守眼根眼根之摄护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识法不执总相不执別相彼若不摄护意根而住者则以此为因有贪不善之法来袭于彼然而彼为实行摄护其意根达到守意根意根之摄护如是为守诸根门

如何于辨食物之量耶于此有比丘深思省虑以摄取食物不为戏奢不为庄严庄饰只要此身之存住对此继续以防危害乃为梵行之利益『如是弃除旧之苦感不生新之苦感余有生活之质无有过误应得安乐住』友如是于食物辨量

如何专心于觉醒耶于此有比丘于日中因经行安坐以除心诸障碍之法于夜之初分因经行安坐以除心诸障碍之法于夜之中分右脇作狮[P.105]子卧以一足叠于另一足正念正智胸置起床之想而于夜之后分起出因经行安坐除心诸障碍之法如是为专心觉醒

然而友应如是修习『守我等诸根之门于食物辨量专心于觉醒』友汝等必如是修习

〔一二一〕第八 罗睺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外〕祇陀林给孤独〔长者〕之园

世尊独坐冥想心起如是之思念「罗睺罗正完熟解脱之法我更指教罗睺罗以灭尽诸漏

于是世尊于晨早著内衣持钵衣为托钵赴舍卫城中食后从托钵归来以呼尊者罗睺罗曰「罗睺罗当取座具我等为日中之休息往安达林

「唯然大德」尊者罗睺罗应诺世尊持坐具随世尊之后而行

其时有数千之天神等亦随世尊而行「今日世尊更为指教尊者罗睺罗于灭尽诸漏

世尊已入安达林于一树下坐于所设之座尊者罗睺罗亦礼拜世尊坐于[P.106]一面世尊言于坐在一面之尊者罗睺罗曰

「罗睺罗汝于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否

「不也大德非是

「色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眼识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眼触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以此眼触为缘所生之受识所摄者此亦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否

「不也大德非是

七~一〇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一一

「意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是如认识否

[P.107]「不也大德非是

「法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意识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意触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识所摄者彼亦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彼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否

「不也大德非是

一二

「罗睺罗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厌嫌于眼触凡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识所摄者亦厌嫌于此于耳于鼻于舌于身厌嫌于意厌嫌于法厌嫌于意识厌嫌于意触凡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识所摄者亦厌嫌于此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得脱而『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三

世尊宣说已尊者罗睺罗心欢喜欢受世尊之所说而于此宣说之释答尊者罗睺罗无所取著其心由诸漏解脱数千之天神等亦起离尘远垢之法眼「凡集法者皆灭法也

〔一二二〕第九 系缚

「诸比丘为说可系缚之法与系缚且谛听

[P.108]

诸比丘何者是可系缚之法何者是系缚耶

诸比丘以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诸比丘此等称为可系缚之法凡对此之欲染此即是系缚于此

四~八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诸比丘此等称为可系缚之法凡对此之欲染即是系缚于此

〔一二三〕第十 取执

「诸比丘为说可取执之法与取执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可取执之法何者为取执耶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

诸比丘此等称为可取执之法凡对此之欲染即是取执于此

世间欲类品第二(终)

其摄颂曰

魔索说二经
以世间欲类
又以说二经
帝释与五结
尊者舍利弗
与及罗睺罗
系缚与取执
以此名此品

[P.109]第三 居士品

〔一二四〕第一 毘舍离

尔时世尊住于毘舍离〔城外〕之大林重阁讲堂

名为郁瞿娄毘舍离之居士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毘舍离人郁瞿娄居士白世尊曰「大德于此或有情于现生不得入于涅槃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大德于此而又或者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居士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喜悦赞美于此恋著于此而住者则喜悦赞美于此恋著于此而住之诸识则依止于此取著于此居士有取执之比丘则不入于涅槃

五~九

居士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居士有取执之比丘则不入于涅槃

一〇

居士于此或有情于现生不入于涅槃即以此为因以此为缘

一一~一六

居士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则不喜悦不赞美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之识即不依止于此不取执于此居士无取执之比丘则入于涅槃居士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居士无取执之比丘则入于涅槃

[P.110]一七

居士于此或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者以此为因以此为缘

〔一二五〕第二 發提

尔时世尊住發提族中之發提村

名郁瞿娄發提村人之居士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發提村人居士郁瞿娄白世尊曰「大德于此或者有情于现生不入于涅槃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四~一六

〔应如前经之详说〕

一七

「居士于此或者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以此为因以此为缘

〔一二六〕第三 那烂陀

尔时世尊住那烂陀之婆瓦利加庵罗林

居士优波离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居士优波离白世尊曰「大德于此或有情于现生不入于涅槃者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于此而又或者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者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四~一六

〔可照前经之详说〕

一七

「于此居士或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乃以此为因以此为缘

〔一二七〕第四 婆罗陀阇

尔时尊者宾头罗婆罗陀阇住憍赏弥国之瞿史罗园

其时优填那王来诣尊者宾头罗婆罗陀阇住处与尊者宾头罗婆罗陀阇共相问讯交换亲爱恳懃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优填那王言尊者宾头罗婆罗陀阇曰「婆罗陀阇此年轻之比丘等少年黑发丛生而多显活力以青春盛年之身无娱于诸欲一生行完具极净之梵行以至终生者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大王此乃彼之知者见者世尊应供者正等觉者之所宣说而曰『来诸比丘汝等对于与母相等年龄之女当起母心想对与姊妹相等年龄之女当起[P.111]姊妹心想对于与女儿年龄相等之女当起女儿心想』大王对此亦然此乃年轻比丘等少年黑发丛生而多显活力以青春盛年之身无娱于诸欲一生行极净之梵行以至终生之因之缘是

「婆罗陀阇心乃虚浮者或将对于与母相等年龄之女亦起欲念或对与姊妹相等年龄之女亦起欲念或对于与女儿相等年龄之女亦起欲念婆罗陀阇此年轻比丘少年黑发以至终生或有他因他缘耶

「大王此彼之知者见者世尊应供者正等觉者之所说而曰『来诸比丘观察此身由脚掌以上由发梢之下以至皮肤乃充满种种不净之物此身有发齿皮肤骨髓大肠小肠胆汁鼻涕关节液尿脑浆等是』大王对此亦然此年轻比丘等少年黑发以至终生之因之缘

「婆罗陀阇有彼等身之修养有戒之修养有心之修养有智之修养者此乃为之易者然而婆罗陀阇无彼等身之修养无戒之修养无心之修养无智之修养者此乃为之不易婆罗陀阇或有人念『当思惟我之不净』彼思惟为净[P.112]此年轻比丘等少年黑发以至终生有他之因他之缘耶

「大王此乃彼知者见者世尊应供者正等觉者之所宣说而曰『来诸比丘汝等为护诸根而住以眼见色则不执总相不执別相人若不摄护眼根而住者以此为因不善之法则来袭于彼为实行摄护眼根守护眼根以达到摄护眼根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识法不执总相不执別相人若不摄护意根而住者以此为因不善法则来袭于彼为实行其摄护意根守护意根以达到摄护意根』大王对此亦然年轻诸比丘少年黑发以至终生之因之缘

「尊婆罗陀阇是不思议尊婆罗陀阇是稀有者尊婆罗陀阇依彼知者见者世尊应供者正等觉者之所说此诸年轻比丘少年黑发丛生而多显活力以青春盛年之身无娱于诸欲终生以行完具极净梵行之因之缘者

一〇

尊婆罗陀阇余亦曾不守身不守语不守心不树立正念不摄护诸根而入后宫当时过大欲念恼迫余然而尊婆罗陀阇余守身守语守心树立正念[P.113]摄护诸根入后宫当时余未为欲念所恼倒

一一

奇哉尊婆罗陀阇奇哉尊婆罗陀阇尊婆罗陀阇恰如倒者起覆者披露对迷路者语示以道于黑暗举起油灯『有眼者得见』如是乃明瞭尊婆罗陀阇之说法尊婆罗陀阇余归依彼世尊亦归依法与比丘僧尊婆罗陀阇愿受纳余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信士

〔一二八〕第五 须那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竹林迦兰陀饲养园

其时居士之子须那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居士子须那白世尊曰「大德于此或有情于现生不得入于涅槃以何为其因以何为其缘耶而又于此或者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者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如一二七经之详说〕

「须那于此或有情之以此为因为缘

〔一二九〕第六 瞿史罗

尔时尊者阿难住憍赏弥城之瞿史罗园

瞿史罗居士来尊者阿难住处

坐于一面之瞿史罗居士白尊者阿难曰「大德阿难所称『种种界种种界[P.114]』大德世尊所说几何之种种界耶

「居士有眼界与可意之色缘眼识与乐感之触所生之乐受居士有眼界与不可意之色缘眼识与苦感之触所生之苦受居士有眼界与可舍之色缘眼识与非苦非乐所感之触所生非苦非乐

五~九

居士耳界与鼻界与舌界与身界与意界与可意之法缘意识与乐感之触所生之乐受居士有意界与不可意之法缘意识与苦感之触所生之苦受居士缘意界与舍感之触所生之非苦非乐

一〇

居士以上乃世尊所说之种种界

[P.115]〔一三〇〕第七 诃梨提迦尼

尔时尊者大迦旃延住阿槃提国之拘罗罗迦罗山中

居士诃梨提迦尼来诣尊者大迦旃延住处

坐于一面之居士诃梨提迦尼白尊者大迦旃延曰「大德『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受种种受』此乃世尊之所说示大德如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耶

「居士于此有比丘以眼见可意之色知『此为如是缘眼识与乐感之触生乐受又以眼见不可意之色知『此为如是』缘眼识与苦感之触生苦受又以眼见可舍之色知『此为如是』缘眼识与非苦非乐感之触生非苦非乐

五~九

复次居士以耳闻可意之声以鼻嗅可意之香以舌味可意之味以身触可意之触以意识可意之法知『此为如是』缘意识与乐感之触[P.116]生乐受又以意识不可意之法知『此为如是』缘意识与苦感之触生苦受又以意识可舍之法知『此为如是』缘意识与非苦非乐感之触生非苦非乐

一〇

如是居士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

〔一三一〕第八 那拘罗父

尔时世尊住跋伽国失悦摩罗山恐怖林之鹿苑中

那拘罗父居士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那拘罗父居士白世尊曰「大德于此或有情于现生不得入于涅槃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大德于此或者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者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四~九

「居士有眼所识之色

一〇

居士于此或者有情于现生不得入于涅槃以此为因以此为缘

一一~一六

居士有眼所识之色

一七

居士于此或者有情于现生入于涅槃者以此为因以此为缘

〔一三二〕第九 鲁醯遮

尔时尊者大迦旃延住阿槃提国之摩羯罗迦多城外森林中之草庵

[P.117]

鲁醯遮婆罗门之众多弟子采薪之青年等来诣尊者大迦旃延之草庵于其周围徘徊巡行以高声大声行种种之挑戏「此等圆头之似非沙门乃由梵天足部所生之邪黑丑奴此等唯为担荷夫所恭敬尊重供养礼赞者

于是尊者大迦旃延出精舍来告此等青年曰「汝青年等勿作响我为汝等说法」作如是言时彼青年等默然而止

时尊者大迦旃延以偈语告此青年等曰

(一)「此等犹忆古法之古婆罗门以戒为第一而以压其忿其守诸根门是为善护持

(二)此等犹忆古法之古婆罗门喜欢法与禅但今婆罗门则言『吾等摒弃此而不予问闻』夸醉于本族则以行非事

(三)违背于怯弱好勇之徒者为忿之所压执种种刀杖不守诸根门而勤空劳者犹人梦得财

[P.118](四)断食露地卧晨早之水浴读诵三吠陀著粗兽皮衣结发及涂泥持咒〔取〕戒禁〔实履〕苦行者

(五)诈术及曲杖以水拭颜面以此等明为婆罗门要具为生小利者

(六)能获于禅定清澄而无浊对一切生类无邪障之心而此始可达至于梵天道

因此此青年等怒而思不快意来至鲁醯遮婆罗门之处以告彼曰「尊者愿有所知沙门大迦旃延只管嘲骂婆罗门之神咒」如是言时鲁醯遮婆罗门怒而思不快意

鲁醯遮婆罗门心更思念「我仅闻此青年等之言则谤骂沙门大迦旃延此于我为不适宜我当赴彼住处而问

因此鲁醯遮婆罗门与此等青年共赴尊者大迦旃延住处与尊者问讯交谈[P.119]亲爱恳懃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鲁醯遮婆罗门语尊者大迦旃延语曰「迦旃延余之众多弟子采薪之青年等来此处否

「婆罗门汝之众多弟子采薪之青年等曾来此处

「尊者迦旃延与此等青年之间有何等之谈话否

「婆罗门余与此等青年之间曾有谈话

「尊者迦旃延与此等青年之间有如何之谈话耶

「婆罗门余与此等青年之间有如是之谈话

(一)『此等犹忆古法之古婆罗门以戒为第一而以压其忿其守诸根之门是为善护持

(二)能获于禅定澄清而无浊对一切生类无邪障之心而此始可达至于梵天道

婆罗门余与此等青年之间作如是谈话

「尊者迦旃延所言『不守护诸根门』者迦旃延几何为不守护诸根门耶

一〇

「婆罗门于此有人以眼见色则心倾于可爱之色则背拂于不可爱之色不能使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则彼所起之恶[P.120]不善之诸法不能消灭无余

一一~一五

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心倾可爱之法背拂于不可爱之法不能使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则彼所起之恶不善之诸法不能消灭无余

一六

婆罗门如是为不守护诸根门者

一七

「尊者迦旃延是不思议尊者迦旃延是稀有尊者迦旃延以不守护诸根门者说不守护诸根门尊者迦旃延所言『守护诸根门』尊者迦旃延几何为守护诸根门耶

一八

「婆罗门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则心不倾于可爱之色不背拂于不可爱之色使正念现前无量思虑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则消灭无余

一九~二三

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于所触以意识法心不倾于可爱之法不背拂于不可爱之法使正念现前无量思虑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则消灭无余

二四

婆罗门如是则为守护诸根门

二五

「尊者迦旃延是不思议尊者迦旃延是稀有尊者迦旃延乃以守护诸根[P.121]门者说示守护诸根门奇哉尊者迦旃延奇哉尊者迦旃延尊者迦旃延恰如使倒者起覆者显露迷道者得示以道如黑暗中举起油灯使『有眼者得见』如是尊者迦旃延以种种方法说法使明瞭尊者迦旃延余即归依彼世尊亦归依法及比丘僧尊者迦旃延容纳余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信士尊者迦旃延若入摩羯罗多信士之家时即请应入鲁醯遮之家于此或青年男子或青年女子当礼敬迎拜尊者迦旃延又有供奉座席与水者此乃为彼等长时利益安乐

〔一三三〕第十 毘纽迦旃延婆罗门尼

尔时尊者优陀夷住拘槃荼〔城〕兜泥耶婆罗门之庵罗林中

一青年为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之弟子来至尊者优陀夷住处

尊者优陀夷对坐于一面之青年说法教示感动勉励使令善悦

彼青年依尊者优陀夷之说法教示为所感动勉励喜悦而从座起来诣伊罗越奢利族所出之婆罗门女处对彼女语曰「惟愿大姊当知沙门优陀夷能说初[P.122]中善终善具足意义言句之法说明一切具修满净之梵行

「然者汝青年且以吾之名招请沙门优陀夷明日受供食

「唯唯大姊」青年应诺彼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即诣尊者优陀夷住处而白尊者语曰「尊者优陀夷吾等之师伊罗越奢利族所出之婆罗门女请尊者承诺明日受供食

尊者优陀夷默然许诺

于是尊者优陀夷其夜过后晨朝著内衣持钵入伊罗越奢利族所出婆罗门女住处坐于所设之座

其时伊罗越奢利族所出之婆罗门女以胜味之硬软食物亲手饱满供养尊者优陀夷

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知尊者优陀夷取食终了手已离钵穿履覆头坐于高座白尊者优陀夷曰「沙门请说法要

「姊妹时机将来」言罢即从座起而离去

彼青年又诣尊者优陀夷住处与尊者相问讯交谈亲爱恳懃之话后坐于一面尊者优陀夷对坐于一面彼青年说法教导勉励使令欣悦

一〇

彼青年又以尊者优陀夷所说法之教导勉励喜悦而从座起来诣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处言于彼女曰「惟愿大姊当知沙门优陀夷说初善中善[P.123]终善具足意义文句之法说明一切具修满净之梵行

一一

「青年汝如是赞叹沙门优陀夷然余亦请于沙门优陀夷『沙门请说法要』彼言『姊妹时机将来』即从座起而去

一二

「虽然如是然而大姊汝穿履覆头坐高座作如是言『沙门请说法要』彼尊者则尊法重法者

一三

「然者青年汝以吾之名招请沙门优陀夷明日来受供食

「唯然大姊」青年应诺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来诣尊者优陀夷住处语尊者曰「尊优陀夷吾等之师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请明日应诺供食

尊者优陀夷默然许诺

一四

于是尊者优陀夷其夜过后晨早著内衣持钵入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处坐于所设之座

一五

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以胜味之硬软食物亲手供养尊者优陀夷至饱满

一六

伊罗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罗门女知尊者优陀夷取食终了手已离钵则脱履露头坐低座而白尊者优陀夷曰「大德何物之所存阿罗汉说苦乐耶何物之不存阿罗汉不说苦乐耶

一七

「姊妹眼之所存阿罗汉说苦乐眼之不存阿罗汉不说苦乐耳之所存[P.124]鼻之所存舌之所存身之所存意之所存阿罗汉说苦乐意之不存阿罗汉不说苦乐

一八

如是言已伊罗越奢利婆罗门女自尊者优陀夷曰「奇哉大德奇哉大德尊者优陀夷恰如使倒者起覆者显露迷路者语示以道黑暗中举油灯使『有眼者得见』如是尊优陀夷以种种方法说法使明晓尊者优陀夷于此吾当归依彼世尊归依法及比丘僧惟愿尊者优陀夷容纳吾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信女

居士品第三(终)

其摄颂曰

毘舍离伐地
以及那兰陀
与婆罗陀阇
须那瞿师罗
及诃梨陀迦
那拘罗之父
乃至鲁醯遮
毘纽迦旃延
与婆罗门尼

第四 提婆陀诃品

〔一三四〕第一 提婆陀诃

尔时世尊住释迦国名为提婆陀诃之释迦族村

于此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余未言所有之比丘于六触处要作不放逸[P.125]且诸比丘余亦未言所有之比丘于六触处不须作不放逸

诸比丘彼等比丘乃漏尽之阿罗汉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自利已达尽于生有之缠结完全已证解脱者诸比丘此等之比丘余不须言于六触处作不放逸何以故

彼等之已成不放逸彼等已能不再放逸

诸比丘彼等有学之比丘未达所愿以求无上安稳(涅槃)而住者诸比丘此等之比丘于六触处余言要作不放逸何以故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有快意有不快意此等快不快之色以触彼心触而不存著于此因心无执著则起精进无动不失正念现前身体轻安而无狂躁心住于定集中于一顶点诸比丘余实言观此不放逸之果此等比丘于六触处要作不放逸

七~一一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有快意亦有不快意此等快与不快之法以触彼等之心触而不存著于此因无执著于心则起精进无动不失正念现前身体轻安无狂躁心住于定集中于一点诸比丘余实言观此不放逸之果此等比丘于六触处要作不放逸」

[P.126]〔一三五〕第二 执著

※二

「诸比丘此是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诸比丘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

诸比丘余见名为六触处所属之地狱于此凡以眼见色仅见不乐之色不见乐色仅见不可爱之色不见可爱之色仅见不喜之色不见可喜之色凡以耳闻声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触触凡以意识法唯识不乐之法不识乐法唯识不可爱之法不识可爱之法唯识不可喜之法不识可喜之法诸比丘此乃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诸比丘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

诸比丘余见名为六触处所属之天于此凡以眼见色唯见乐色不见不乐色唯见可爱之色不见不可爱之色唯见可喜之色不见不可喜之色凡以耳闻声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触触凡以意识法唯识乐法不识不乐法唯识可爱之法不识不可爱之法唯识可喜之法不识不可喜之法

诸比丘此乃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诸比丘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

〔一三六〕第三 不执著

「诸比丘诸天及世人乃以色为游园为色所刺激因色之变坏离背灭尽诸比丘诸天及世人乃住于苦以声为游园以香为游园以味为游园以触为游园以法为游园为法所刺激因法之变坏离背灭尽诸比丘诸天[P.127]世人乃住于苦

诸比丘如来应供者正等觉者如实知色之生起与灭没甘味患难与出离不以色为游园不为色所刺激因色之变坏离背灭尽诸比丘如来住于安住

世尊如是宣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言于此曰

(一)「色触与一切之法谓可乐可爱又可意乃有限者

(二)此等于人天世界以为安乐此等之所灭此乃彼等之思苦

(三)己身灭尽于圣者虽见为乐但一切世间之所见则反于此

(四)为他(愚者)言乐而圣者于此则言苦在他言苦圣者则知此为乐

(五)触之法难知无智者乃惑此为烦恼所覆者则黑不见者则有盲冥

[P.128](六)善人开涅槃之道知见之人于此有光明熟于大法之人则知近于此

(七)为生有之欲所服者随行于生有之流者入于魔王之领域者则不知此法

(八)除圣者谁正知涅槃之道善知此道而漏尽之人乃入于般涅槃

诸比丘诸天及世人以色为游园为色所刺激因色之变坏离背灭尽诸比丘诸天世人乃住于苦以声以香以味以触以法

诸比丘如来应供者正等觉者为

〔一三七〕第四 恶意者(一)

※二

「诸比丘凡非汝等之有者皆当放舍能放舍者乃为汝等之利得安乐

诸比丘何物为非汝等之所有

三~八

诸比丘眼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能放舍者乃为汝等得利益安乐[P.129]意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能放舍者乃为汝等得利益安乐

诸比丘譬如于此祇陀林人人对于草薪枝叶或运走或燃烧或各随所好而处理人人将『吾等』或运去或燃烧或各随所好而予处理汝等有如是之思否

「大德不也

「何以故

「大德此非我此非我之所属

一〇

「如是诸比丘汝等之眼此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汝等由于舍此者乃为利益安乐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汝等由于舍此者乃为利益安乐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

〔一三八〕第五 恶意者(二)

※二

「诸比丘凡非汝等之所有者当予放舍因汝等之弃舍此为汝等之利益安乐

诸比丘何者为非汝等之所有

三~八

诸比丘色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因汝等之放舍乃为利益安乐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因汝等之放舍此为利益安乐

诸比丘譬如于此祇陀林

一〇

如是诸比丘色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因汝等之放舍乃为利益安乐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

〔一三九〕第六 内因(一)

※三

「诸比丘眼是无常眼生起之因缘者此亦是无常

诸比丘依无常所生之眼如何有常住

[P.130]四~八

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意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所生之意如何有常住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1]于眼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一四〇〕第七 内因(二)

※三

「诸比丘眼是苦眼生起之因缘者亦是苦诸比丘依苦所生之眼如何有乐

四~八

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苦意生起之因缘者亦是苦诸比丘依苦所生之法如何有乐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色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一四一〕第八 内因(三)

※三

「诸比丘眼是无我眼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所生之眼如何有我

四~八

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我意生起之因[P.131]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所生之意如何有我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一四二〕第九 外因(一)

※三

「诸比丘色是无常色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所生之色如何有常

四~八

诸比丘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无常法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所生之法如何有常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1]于色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一四三〕第十 外因(二)

※三

「诸比丘色是苦色生起之因缘者亦是苦诸比丘依苦所生之色如何有乐

四~八

诸比丘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苦法生起之因缘者亦是苦诸比丘依苦所生之法如何有乐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色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一四四〕第十一 外因(三)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色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所生之色如何有我

四~八

诸比丘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无我法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所生之法如何有我

[P.132]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色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提婆陀诃品第四(终)

此摄颂

以提婆陀诃
执著不执著
恶意者有二
依因而有三
乃至内外二

第五 新旧品

〔一四五〕第一 业

※二

「诸比丘余说新旧之业业之灭尽以达业灭尽之道且谛听当善思惟余将宣说

诸比丘以何者为旧业眼是所作为所思念所感觉之旧业之所成意是所作为所思念所感觉之旧业之所成

诸比丘此称之旧业

诸比丘以何为新业诸比丘于如何之业如今于身于语于意所作者诸比丘此称为新业

诸比丘何者是业之灭尽诸比丘凡任何由身业语业意业之灭尽而触解[P.133]脱者诸比丘此即称为业之灭尽

诸比丘以何者为达业灭尽之道

此乃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诸比丘此者称为达业灭尽之道

如是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旧业说新业说业之灭尽说达业灭尽之道

诸比丘凡求利益具有慈悲之师而为弟子垂慈悲者我为汝等已作毕

诸比丘当于此等之树下或于此等之空屋行禅思诸比丘不为放逸后日即无所悔此乃我为汝等之教诫

〔一四六〕第二 有验(一)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涅槃(成就)有验之道且谛听当善思惟我即说之诸比丘何者为涅槃(成就)有验之道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见眼是无常见色是无常见眼识是无常见眼触是无常见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皆是无常

[P.134]四~八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见法是无常见意识是无常见意触是无常见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皆无常

诸比丘此即彼达涅槃(成就)之道

〔一四七〕第三 有验(二)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涅槃(成就)有验之道且谛听诸比丘以何者为达涅槃(成就)有验之道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见眼是苦见色是苦见眼识是苦见眼触是苦凡见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皆苦

四~八

见耳是鼻是舌是身是见意是无常见法是无常见意是无常见意触是无常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见此亦皆是无常

诸比丘此即彼达涅槃(成就)有验之道

〔一四八〕第四 有验(三)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涅槃(成就)有验之道且谛听诸比丘以何者为涅槃(成就)有验之道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见眼是无我见色是无我见眼识是无我见眼触是无[P.135]凡见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我

四~八

诸比丘此即彼涅槃(成就)有验之道

〔一四九〕第五 有验(四)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涅槃(成就)有验之道且谛听诸比丘以何为涅槃(成就)有验之道

诸比丘汝等如何思惟于此眼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否

「大德非是

「色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眼识是眼触是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是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否

「大德非是

四~八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亦厌嫌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厌嫌此因厌嫌而离[P.136]证知不为如是再生

一〇

诸比丘此即彼达涅槃(成就)之道

〔一五〇〕第六 内住

※三

「诸比丘当修此无内住无师范之梵行

诸比丘住于有内住有师范之比丘是苦而不安稳住于无内住无师范之比丘是安稳于安乐

诸比丘住于有内住有师范之比丘如何为苦而不安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有忆念有志望为结缚之缘于彼起诸恶不善法此等住彼之内心『于彼之内心住于诸恶不善之法』因此称为内住此等亦轨示于彼『诸恶不善之法轨示于彼』因此称为有师范

七~一一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而有忆念有志望为结缚之缘彼起诸恶不善法此等住彼之内[P.137]『彼之内心住诸恶不善法』因此称为内住此等亦轨示于彼『诸恶不善法轨示于彼』因此称为有师范

一二

诸比丘如是住于有内住有师范之比丘是苦不安稳

一三

诸比丘如何是住于无内住无师范之比丘是安稳于安乐耶

一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有忆念有志望结缚为缘之诸恶不善法于彼不起此等不住于彼之内心『彼之内心不住诸恶不善法』因此彼称为无内住此等亦不轨示于彼『诸恶不善之法不轨示于彼』因此彼称为无师范

一五~一九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有忆念有希望结缚为缘之诸恶不善法于彼不起此等不住于彼之内心『彼之内心不住诸恶不善之法』因此称为无内住此等亦不轨示于彼『诸恶不善之法不轨示于彼』因此称为无师范

二〇

诸比丘如是住于无内住无师范之比丘安稳于安乐诸比丘此无内住无师范之梵行

[P.138]二一

诸比丘住于有内住有师范之比丘是苦而不安稳者住于无内住无师范之比丘安稳于安乐

〔一五一〕第七 何功德

※三

「诸比丘若外道徧行者等如是问于汝等『诸朋友于沙门瞿昙之处修梵行有何功德耶』诸比丘彼如是问汝等应如是释答此外道徧行者

『朋友等为苦之了知于世尊之处修梵行

然而诸比丘若外道徧行者之徒如是以问汝等『为苦之了知于沙门瞿昙处修梵行其苦者为何耶』彼若如是问者诸比丘对如是之问汝等应如是释答此外道徧行者等

六~一一

『朋友等眼是苦为知此苦于世尊之处修梵行色是苦为知此苦于世尊之处修梵行眼触是苦为知此苦于世尊之处修梵行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苦也为了知此苦而于世尊之处修梵行

一二

朋友等为了知此苦而于世尊之处修梵行其苦即此

一三

诸比丘彼如是问汝等应如是释答此外道徧行者等

〔一五二〕第八 有因由耶

※三

「诸比丘有依因由[-1]之比丘不依信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因由之论[P.139]不依乐著于推理玄想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修所作已办不为如是再生』如是因由对他释答耶

「大德我等之法当以世尊为根本

「诸比丘有因由依因由之比丘不依信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理由之论辩不依乐著于推理玄想以『生已尽不来生』对他作如是释答

诸比丘有依因由之比丘不依信用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理由之论辩不依乐著于推理玄想而以『生已尽不再来生』如是向他作释答其因由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或内有贪『我内有贪』或内无贪『我内无贪』诸比丘比丘以眼见色或内有贪『我内有贪』或内无贪『我内无贪』诸比丘此等之诸法或依信而知耶或依爱好而知耶或依传闻而知耶或依因由之论辩而知耶或依乐著于推理玄想而知耶

「大德不然依此等之任何亦不得知

「诸比丘此等之诸法非依智慧可知见耶

「大德诚然

「诸比丘此乃其因由依此因由之比丘不依信用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理由之论辩不依乐著于推理玄想以『生已尽不再来生』如是释答于他

八~一二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P.140]以意识法或于内有贪『我内有贪』或内无贪『我内无贪』诸比丘比丘以意识法或于内有贪『我内有贪』或内无贪『我内无贪』诸比丘此等之诸法或依信而知耶或依爱好而知耶或依传闻而知耶或依理由之论辩而知耶或依乐著于推理玄想而知耶

「大德不然依此等之任何亦不得知

「诸比丘此等诸法非依智慧可知见耶

「大德诚然

一三

「诸比丘此为其因由依此因由之比丘不依信用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理由之论辩不依乐著于推理玄想以『生已尽不再生来』如是释答于他

〔一五三〕第九 诸根

※二

尔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所称『诸根具足诸根具足者』大德几何为诸根之具足耶

「比丘于眼根若见生起坏灭而住则厌嫌于眼根于耳根于鼻根于舌根于身根于意根若见生起坏灭而住者则厌嫌于意根因厌嫌而离欲于得脱有得脱之智慧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不为如是再生

比丘以上为诸根具足也

[P.141]〔一五四〕第十 说法者

※二

尔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所称『说法者说法者』大德如何为说法者耶

「比丘若为眼之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说法者此足以称为说法比丘比丘若为眼之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者此足以称为法随法行之比丘比丘若依眼之厌嫌依离欲依灭尽无取著得解脱者此足以称达现法涅槃之比丘

五~九

比丘若为耳之厌嫌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离欲为灭尽而说法者此足以称为说法比丘比丘若为意之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行者此足以称为法随法行之比丘比丘若依意之厌嫌依离欲依灭尽无取著而得解脱者此足以称为达现法涅槃之比丘

新旧品第五(终)

此摄颂

业四之有验
无住何功德
有因由诸根
以依说法者
此等称为十

此品之摄颂

安稳者世间
居士提婆诃
此依于新旧
谓第三五十

[P.142]第四 五十〔经〕品

第一 喜悦消尽品

〔一五五〕第一 喜悦消尽品(一)

※三

「诸比丘比丘以无常之眼见是无常此始为正见由正照观而厌嫌由悦喜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之善解脱

四~八

诸比丘比丘以见耳为无常以见鼻以见舌以见身以见意为无常此为正见由正照观而厌嫌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一五六〕第二 喜悦消尽(二)

※三

「诸比丘比丘以无常之色见为无常此为正见由正照观而厌嫌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四~八

诸比丘比丘以无常之声见为无常此为正见由正照观而厌嫌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一五七〕第三 喜悦消尽(三)

※三

「诸比丘于眼当正思惟亦须如实认识眼之无常诸比丘于眼当正思惟如实认识眼是无常之比丘厌嫌于眼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当则称为心善解脱

[P.143]四~八

诸比丘于耳当正思惟于鼻于舌于身于意当正思惟亦须如实认识意之无常诸比丘于意当正思惟如实认识意无常之比丘厌嫌于意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一五八〕第四 喜悦消尽(四)

※三

「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亦须如实认识色之无常于色当正思惟如实认识色无常之比丘厌嫌于色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四~八

诸比丘于声当正思惟于香于味于触于法当正思惟如实认识法无常之比丘厌嫌于法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一五九〕第五 耆婆庵罗林(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外之耆婆庵罗林

于此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

「诸比丘须修定诸比丘获得定之比丘显现于如实何者为显现于如实[P.144]

『眼是无常』是如实显现『色是无常』是如实显现『眼识是无常』是如实显现『眼触是无常』是如实显现『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常』是如实显现

五~九

『耳是无常』是如实显现『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是如实显现『法是无常』是如实显现『意识是无常』是如实显现『意触是无常』是如实显现『凡依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常』是如实显现

一〇

诸比丘须修定得定之比丘是如实显现

〔一六〇〕第六 耆婆庵罗林(二)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外之〕耆婆庵罗林

于此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

「诸比丘应将心专致于寂想诸比丘入于寂想之比丘如实显现何者为如实显现耶

四~九

『眼是无常』是如实显现『耳是无常』是如实显现『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是如实显现『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P.145]苦非乐亦无常』是如实显现

一〇

诸比丘应将心专致于寂想入于寂想之比丘是如实显现

〔一六一〕第七 拘瑟他迦(一)

※二

其时尊者摩诃拘瑟他迦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尊者摩诃拘瑟他迦白世尊曰「大德愿世尊为我略说示法要我闻世尊之此法则独自远离其他以不放逸专心精进而住

「拘瑟他迦凡是无常者对此应舍欲拘瑟他迦何者为无常耶

拘瑟他迦眼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色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眼识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眼触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

五~九

拘瑟他迦耳是无常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法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意识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意触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凡依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常汝对此应舍欲

一〇

拘瑟他迦凡是无常者汝对此应舍欲

[P.146]〔一六二〕第八 拘瑟他迦(二)

※二~三

尔时尊者拘瑟他迦专心精进而住

「拘瑟他迦凡苦者汝对此应舍欲拘瑟他迦何者是苦耶

拘瑟他迦眼是苦汝对此应舍欲色是苦汝对此应舍欲眼识是苦汝对此应舍欲眼触是苦汝对此应舍欲凡依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苦

五~九

拘瑟他迦耳是苦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意触是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苦汝对此应舍欲

一〇

拘瑟他迦凡是苦者汝对此应舍欲

〔一六三〕第九 拘瑟他迦(三)

※二~三

尔时尊者拘瑟他迦专心精进而住

「拘瑟他迦凡无我者汝对此应舍欲拘瑟他迦何者是无我耶

拘瑟他迦眼是无我汝对此应舍欲色是无我汝对此应舍欲眼识是无我汝对此应舍欲眼触是无我汝对此应舍欲凡依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我汝对此应舍欲

五~九

拘瑟他迦耳是无我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意触是[P.147]凡依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我汝对此应舍欲

一〇

拘瑟他迦凡是无我者汝对此应舍欲

〔一六四〕第十 邪见

※二

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得舍弃邪见耶

四~九

「比丘见眼是无常者得舍弃邪见见色是无常者得舍弃邪见见眼识是无常者得舍弃邪见见眼触是无常者得舍弃邪见凡依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见是无常者得舍弃邪见

一〇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得舍弃邪见

〔一六五〕第十一 己身见

※二~三

白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得舍弃己身见耶

四~九

「比丘以知见眼是苦者得舍弃己身见见色是苦者得舍弃己身见见眼识是苦者得舍弃己身见以知见眼触是苦者得舍弃己身见凡依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见是苦者得舍弃己身见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凡依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见是苦者得舍弃己身见

一〇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得舍弃己身见

[P.148]〔一六六〕第十二 我

※二~三

白言「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得舍弃我随见耶

四~九

「比丘以知见眼是无我者得舍弃我随见以知见色是无我者得舍弃我随见以知见眼识是无我者得舍弃我随见以知见眼触是无我者得舍弃我随见凡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见是无我者得舍弃我随见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凡依缘意识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见是无我者得舍弃我随见

一〇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得舍弃我随见

消尽喜悦品第一(终)

此摄颂

悦喜消尽有四经
耆婆庵罗林二经
拘瑟他迦有三经
次邪己身我随见

第二 六十乃至广说〔品〕

〔一六七〕

第一 欲念(一八经)(一)

※三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念诸比丘何者为无常耶

[P.149]四~九

诸比丘眼是无常汝等对此应舍欲贪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汝等对此应舍欲念

一〇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念

第二 欲念(二)

※三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染心诸比丘何者为无常耶

四~九

诸比丘眼是无常汝等对此应舍染心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汝等对此应舍染心

一〇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染心

第三 欲念(三)

※三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欲染诸比丘何者为无常耶

四~九

诸比丘眼是无常汝等对此应欲染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汝等对此应舍欲染

一〇

比丘等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欲染

〔一六八〕第四六 欲念(四六)

※三

「诸比丘凡苦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诸比丘何者为苦耶

四~九

诸比丘眼是苦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欲贪应舍贪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苦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P.150]一〇

诸比丘凡苦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六九〕第七九 欲念(七九)

※三

「诸比丘凡无我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诸比丘何者是无我耶

四~九

诸比丘眼是无我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我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〇

诸比丘凡无我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七〇〕第十十一十二 欲念(一〇一一一二)

※三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诸比丘何者是无常耶

四~九

诸比丘色是无常汝等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无常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〇

诸比丘凡无常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七一〕第十三十四十五 欲念(一三一四一五)

※三

「诸比丘凡苦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诸比丘何者是苦耶

四~九

诸比丘色是苦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苦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〇

诸比丘凡苦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P.151]〔一七二〕第十六十七十八 欲念(一六一七一八)

※三

「诸比丘凡无我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诸比丘何者是无我耶

四~九

诸比丘色是无我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无我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〇

诸比丘凡无我者汝等对此应舍欲应舍贪应舍欲贪

〔一七三〕

第十九 过去(九经)(一)

※三~九

「诸比丘过去之眼是无常过去之耳意是无常

一〇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耳厌嫌于鼻厌嫌于舌厌嫌于身厌嫌于意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我得解脱』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第廿 过去(二)

※三~八

「诸比丘未来之眼是无常未来之耳意是无常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第廿一 过去(三)

※三~八

「诸比丘现在之眼是无常现在之耳意是无常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不为如是再生

[P.152]〔一七四〕第廿二~廿四 过去(四~六)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眼是苦过去未来现在之耳意是苦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七五〕第廿五~廿七 过去(七~九)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眼是无我过去未来现在之耳意是无我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七六〕第廿八~卅〇 过去(一〇~一二)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无常过去未来现在之声法为无常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七七〕第卅一~卅三 过去(一三~一五)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苦过去未来现在之声法是苦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不为如是再生

〔一七八〕第卅四~卅六 过去(一六~一八)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无我过去未来现在之声法是无我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七九〕

第卅七 凡无常者(一八经)(一)

※三~八

「诸比丘过去之眼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P.153]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过去之耳意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第卅八 凡无常者(二)

※三~八

「诸比丘未来之眼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未来之耳意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第卅九 凡无常者(三)

※三~八

「诸比丘现在之眼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现在之耳意是无常凡是无常者是苦凡是苦者是无我凡是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P.154]〔一八〇〕第四十~四十二 凡无常者(四~六)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眼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过去未来现在之耳意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八一〕第四十三~四十五 凡无常者(七~九)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眼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过去未来现在之耳意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八二〕第四十六~四十八 凡无常者(一〇~一二)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过去未来现在之声法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P.155]〔一八三〕第四十九~五十一 凡无我者(一三~一五)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过去未来现在之声法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八四〕第五十二~五十四 凡无我者(一六~一八)

※三~八

「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过去未来现在之声法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如是应以正智慧如实而见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更不为如是再生

〔一八五〕

第五十五 内(三经)(一)

※三~八

「诸比丘眼是无常意是无常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

第五十六 内(二)

※三~八

「诸比丘眼是苦意是苦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

[P.156]第五十七 内(三)

※三~八

「诸比丘眼是无我意是无我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

〔一八六〕

第五十八 外(三经)(一)

※三~八

「诸比丘色是无常法是无常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

第五十九 外(二)

※三~八

「诸比丘色是苦法是苦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

第六十 外(三)

※三~八

「诸比丘色是无我法是无我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证知

六十乃至广说品(终)

其摄颂

欲念十八经
过去九经二
无常说十八
内外各为三
六十至广说
日亲佛陀说
此等六十经

[P.157]第三 海品

〔一八七〕第一 海(一)

※二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所言『海海』者诸比丘于圣者之教此非海诸比丘此乃大水之积集大水流

诸比丘以眼为人之海其急流乃色所成凡人之能堪〔受〕此色所成之急流者诸比丘此婆罗门能度有涛有漩涡鬼罗刹所栖之眼海超越于此者称为到彼岸立于陆上

四~八

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人之海其急流为法所成凡人能堪〔受〕此法所成之急流者诸比丘此婆罗门能度有涛有漩涡鬼罗刹所栖之意海超越于此者称为到彼岸立于陆上

师于此宣曰

度波涛难海
水鬼罗刹栖
得彼最高智
梵行已住立
称达世之极
到达于彼岸

〔一八八〕第二 海(二)

※二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所言『海海』者诸比丘于圣者之教此非海[P.158]诸比丘此乃大水之积集大水流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诱生欲念诸比丘此于圣者之教称为海于此含括于天梵之世界含括于沙门婆罗门人间多为沈没如𦈐丝如覆肿物似文邪草婆罗婆草不得超越离去处恶趣极堕处轮回

四~八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喜者诱生欲念此于圣者之教称为海于此含括于天梵之世界含括于沙门婆罗门人间多为沈没如𦈐之丝如覆肿物似文邪草婆罗婆草不得超越离去处恶趣极堕处轮回

〔一八九〕第三 渔夫

※二

「凡人若离染欲嗔恚无明者彼则能度此水鬼罗刹所栖而有波涛难渡之海

超者以舍死
以竭尽有质
彼为不再生
入舍苦灭没
于生者之量
余离却死王

诸比丘恰如渔夫将附饵之钓钩投于深湖水有一贪饵具眼之鱼将此咽下[P.159]诸比丘如是吞咽渔夫之饵鈎之此鱼陷于不运陷于破灭变成渔夫之所欲同此诸比丘如此等六种饵之于此世乃为有情类之不运为有情类之毁损何者为其六种耶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者诱生欲念比丘若悦喜赞美于此对此恋著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即是咽下魔之钓饵陷于不运陷于破灭成为波旬之所欲

五~九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喜者诱生欲念比丘若悦喜赞美于此恋著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即是咽下魔之钓饵陷于不运陷于破坏成为波旬之所欲

一〇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喜者诱生欲念比丘若不悦喜不赞美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则不吞咽魔之钓饵并折鈎摧钓则不陷于不运不陷于破坏不成为波旬之所欲

一一~一五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法之快意可爱喜者诱生欲念比丘若不悦喜不赞美于此不恋著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则不吞咽魔之钓饵并折鈎摧钓不陷于不运不陷于破坏不成为波旬之所欲

〔一九〇〕第四 乳树

※二~六

「诸比丘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彼于眼所识之色有染欲者有嗔恚[P.160]有愚痴者于未舍其染欲未舍嗔恚未舍愚痴若以少分眼所识之色出而来至彼之视路者则其压服彼之心况且于多分耶此何故耶诸比丘有此染欲有此嗔恚有此愚痴尚未舍其染欲尚未舍其嗔恚尚未舍愚痴之故

诸比丘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彼对意所识之法有此染欲者有此嗔恚者有此愚痴者而尚未舍其染欲尚未舍嗔恚尚未舍愚痴若以少分意所识之法若有出来而至彼之视路者则其压服彼之心况且于多分耶何以故诸比丘有此染欲有此嗔恚有此愚痴尚未舍其染欲尚未舍嗔恚尚未舍愚痴之故

诸比丘恰似乳树或似阿说他或尼拘律或毕路叉或乌毕婆罗之幼小少者有人为『出其乳』以锐利之斧处处得伤之耶

「诚然大德有此事

「何以故

「大德有乳者以致此

「诸比丘同此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彼于眼所识之色有此染欲者有此嗔恚者有此愚痴者尚未舍其染欲尚未舍其嗔恚尚未舍其愚痴若以少分眼所识之色出而来至彼之视路则其压服彼之心况且于多分耶何以故诸比[P.161]有此染欲有此嗔恚有此愚痴尚未舍其染欲尚未舍嗔恚尚未舍愚痴之故

一〇~一五

诸比丘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于眼所识之色无此染欲者无此嗔恚者无此愚痴者已舍其染欲已舍其嗔恚已舍其愚痴者则假令多分之眼识之色出而来至彼之视路此等亦不能压服彼之心况且于少分耶何以故诸比丘无此欲染无此嗔恚无此愚痴故

一六

诸比丘恰似乳树或似阿说他或尼拘律或毕路叉或乌毕婆罗之年老已枯萎无汁之老树有人为『出其乳』以锐利之斧处处伤之耶

[P.162]「不也大德无此事

「何以故

「大德乃无乳故

「诸比丘同此即使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彼于眼所识之色无此染欲者无此嗔恚者无此愚痴者而已舍其染欲已舍嗔恚已舍愚痴则假令多分之眼所识之色虽出而至于彼之视路此等亦不能压服彼心况且于少分耶何以故诸比丘无染欲无嗔恚无愚痴之故

〔一九一〕第五 拘𫄨罗

尔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𫄨罗住于婆罗奈〔城外〕之仙人堕处鹿林中

尊者大拘𫄨罗一日由夕暮之时从独思而起至尊者舍利弗住处与尊者舍利弗共相问讯交谈亲密恳懃之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拘𫄨罗告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是诸色之系缚[P.163]诸色是眼之系缚耶如何意是诸法之系缚耶诸法是意之系缚耶如何

「友拘𫄨罗眼非诸色之系缚诸色非眼之系缚于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意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意之系缚于此凡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

恰如有黑色之牛与白色之牛以一锁或索将之结合若言黑牛系缚白牛或白牛系缚黑牛者彼作如是言者彼语为正语否

「友不然

「友黑牛非系缚白牛白牛亦非系缚黑牛两者若以一锁或索将之结合此始为系缚同此眼非诸色之系缚诸色非眼之系缚于此凡以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意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意之系缚于此凡以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

若眼为诸法之系缚若诸色为眼之系缚者此梵行即不能善灭尽苦[P.164]眼非诸色之系缚诸色非眼之系缚于此两者为缘而生欲染此始为系缚是故梵行能善灭尽苦意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意之系缚于此两者为缘而生欲染此始为系缚是故梵行乃能灭尽苦

依此之理亦当知于此眼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眼之系缚于此凡以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意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意之系缚于此凡以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

世尊有此眼世尊以眼见色世尊无欲染世尊善得心解脱[P.165]世尊有此意世尊以意识法世尊无欲染世尊善得心解脱

依此理亦当知于此眼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眼之系缚于此凡以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意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意之系缚于此凡以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

〔一九二〕第六 迦摩浮

尔时尊者阿难与尊者迦摩浮住于憍赏国之瞿史罗园

尊者迦摩浮一日由夕暮之时从独思而起来至尊者阿难住处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交谈亲密恳懃之话已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迦摩浮告尊者阿难曰「友阿难眼是诸色之系缚耶诸色是眼之系缚耶如何耳诸声之鼻诸香之舌诸味之身诸触之意是诸法之系缚耶诸法是意之系缚耶如何

「友迦摩浮眼非诸色之系缚

[P.166]

恰如有黑色之牛与白色之牛以一锁或索将之结合于此凡以此两者为缘所生之欲染此始为系缚

〔一九三〕第七 优陀夷

尔时尊者阿难与尊者优陀夷住于憍赏弥国之瞿史罗园

其时尊者优陀夷一日夕暮之时从独想而起行至尊者阿难之处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优陀夷告尊者阿难曰「友阿难世尊用种种之方便以说明此身此身无我如是之说示亦同此言识以说告显示分別明瞭而谓识是无我得如是言否

「友优陀夷世尊用种种之方便说明此身此身无我如是之说亦同此言识以说告显示分別明瞭而谓识是无我得作如是言

四~九

「友以眼与诸色为缘生眼识否

[P.167]「友唯然

「凡眼识生起之因缘者其因其缘一切之一切全无所余灭尽者眼识犹可存在耶

「不然其不存在

「友世尊以此方便说明此身此身无我如是说示亦同此言识说告显示分別明瞭而谓识是无我得作如是言耳与诸声为缘鼻与香为缘舌与味为缘身与诸触为缘意与诸法为缘生意识否

「友唯然

「凡意识生起之因之缘者其因其缘一切之一切全无所余灭尽者则意识应存在否

「不然不存在

「友世尊用此方便说明此身此身无我如是说示亦同此言识说告显示分別明瞭而谓识是无我得作如是言

一〇

「友恰如有人必要树心而徘徊求树心采树心携持锐利斧入于森林彼于此处见壮直之大芭蕉树生长极高于是截其根截根截顶截顶取除绿叶[P.168]彼于此处尚不得树肤何况其树心耶

一一

与此同理比丘于六触处不执观我我所彼如是不执观则对世之任何物不生执著不执著则无爱慕无爱慕则得独自入于涅槃证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九四〕第八 燃烧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示称为燃烧法之教法且谛听诸比丘何者称为燃烧法之教法耶

诸比丘宁以散烧热之火花扬其焰以铁筹触于眼根则对眼所识之色(境)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识之住或系于形相之甘味或系住于随相之甘味而其人于瞬时死去者则此人堕于地狱或畜生二趣中之一趣乃有是理

诸比丘余见此患难作如是言『诸比丘莫如以散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铁杭触于耳则对耳所识之声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于识之住

[P.169]

诸比丘余见此之患难作如是言『诸比丘莫如以散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爪刀触其鼻根对鼻所识之香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于识之住

诸比丘余见此之患难作如是言『诸比丘莫如以散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刀触其舌根则对舌所识之味(境)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于识之住

诸比丘余见此之患难作如是言『诸比丘莫如以散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刃物触其身根则对身所识之触(境)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于识之住

诸比丘余见此之患难作如是言『诸比丘余言睡眠是生命之不生产睡眠是生命之不结实睡眠是生命之愚迷莫如善其睡眠则人不为思想之虏者则不[P.170]破和合僧』诸比丘余见此过误患难作如是言

诸比丘此处有闻之圣弟子如是熟思之『以散烧热火花扬其焰以铁筹触眼根今我对此思惟「如是眼是无常诸色是无常眼识无常眼触是无常凡以此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常

散其炽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铁杭触于耳根今我对此思惟「如是耳是无常诸声是无常耳识是无常耳触是无常凡以耳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常

一〇

散其炽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爪刀触于鼻根今我对此思惟

一一

散其炽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剃刀触于舌根今我对此思惟

一二

散其炽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刃物触于身根我今对此思惟

[P.171]一三

睡眠如是我今对此思惟「如是意是无常诸法是无常意识是无常意触是无常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亦是无常」』

一四

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厌嫌于眼触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之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因得脱而『我得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再为如是生

一五

诸比丘此称为燃烧法之教法

〔一九五〕第九 手足喻(一)

「诸比丘有手知把抛有足知进退有臂知屈伸有腹知饥渴

同此诸比丘有眼缘眼触生内部之乐苦有耳有鼻有舌有身有意缘意触生内部之乐苦

诸比丘无手则不知把抛无足则不知进退无臂则不知屈伸无腹则不知饥渴

[P.172]

同此诸比丘若无眼者则缘眼触不生内部之乐苦无耳则无鼻则无舌则无身则无意则缘意触不生内部之乐苦

〔一九六〕第一〇 手足喻(二)

一~四

「诸比丘有手则有把抛有足则有进退有臂则有屈伸有腹则有饥渴无意则依意触之缘而不生内部之乐苦

海品第三〔终〕

此摄颂

海经二渔夫
乳树拘𫄨罗
迦摩优陀夷
燃烧于第八
手足喻二经
此称第三品

第四 毒蛇品

〔一九七〕第一 毒蛇

一~二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于舍卫城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恰有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有一好生恶死欲乐厌苦之人来告众人曰『友对此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汝应时时使之觉醒时时予以沐浴

[P.173]时时予以饮食时时使之入穴对此等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若彼〔蛇〕对汝生怒者汝因此则逢死或逢等于死之苦汝当作汝所应作

其时诸比丘此人恐惧此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或逃往他处告众人曰『友于此有五名杀人之怨敌由背后追汝见汝随即夺汝命当作汝所应作

其时诸比丘此人恐惧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恐惧于五名杀人之怨敌而逃往他处告众人曰『友第六拔利刃闯入之杀人者则由背后追汝见汝随地落汝之首当作汝所应作

其时诸比丘此人恐惧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恐惧于五名杀人之怨敌恐惧第六拔利刃之闯入杀人者而逃往他处彼见一村落房屋皆空虚而无人住入而手取任何空虚器物告众人曰『友今群盗来破坏此空虚废弃之村落当作汝所应作

[P.174]

其时诸比丘此人恐惧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四毒蛇恐惧五名杀人之怨敌恐惧拔第六利刃之闯入杀人者恐惧破坏村落之群盗而逃往他处彼恐怖于大水流之此岸但彼岸则安稳无怖恐却无船可渡又不见往返之渡桥

其时诸比丘此人生起如是之念『此水流甚大此岸有恐怖彼岸则安稳无恐怖而无船可渡又无往返之渡桥我采集草木枝叶以编为筏依其筏以手足操作则安全到达彼岸

诸比丘此人采集草木枝叶以编为筏依此筏以手足操作安全到达彼岸婆罗门渡河流到彼岸立于陆地

一〇

诸比丘为使知其意义余作此譬喻而其意义即在此

一一

诸比丘威光炽燃而毒气猛烈之毒蛇此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四大之喻语

一二

诸比丘五名杀人之怨敌此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之五取蕴喻语

一三

诸比丘第六拔利刃之闯入杀人者此乃喜悦爱染之喻语

一四

诸比丘空虚之村落此乃六内(处)之喻语贤明有经验之智者若以眼[P.175]而检点于此者则唯见于无唯见于虚唯见于空贤明而有经验者若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检点此者则唯见于无唯见于虚唯见于空

一五

村落破坏之群盗者诸比丘此乃六外处之喻语诸比丘眼坏于可意不可意之色(境)耳坏于鼻坏于舌坏于身坏于意坏于可意不可意之法(境)

一六

诸比丘大水流者此乃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明瀑流此四种瀑流之喻语

一七

诸比丘恐怖之此岸此身见之喻语

一八

诸比丘安稳无恐之彼岸者此涅槃之喻语

一九

诸比丘筏者此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八支道之喻语

二〇

诸比丘以手足之操作者此精进努力之喻语

二一

婆罗门以渡流到彼岸立于陆上者诸比丘此阿罗汉之喻语

〔一九八〕第二 喜乐

※三

「诸比丘具有三法之比丘于现世多住于喜诸漏灭尽之原由彼亦具有如何而为三法乃护于诸根门知节度于饮食专心于觉醒

[P.176]

诸比丘比丘如何护于诸根门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別相彼若不摄护于眼根住者因此则有贪恶不善之法来袭于彼然彼为履行摄护其眼根守眼根达成摄护眼根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识法不执总相不执別相彼若不摄护意根而住者以此为因则贪恶不善法来袭于彼然彼为履行摄护意根守意根达成摄护意根

诸比丘恰如于平坦土地之四大路调适栓系良马大车所备之刺针巧妙之马术师调驭跨乘其上左手执手纲右手握刺针随己所欲往返于所适之方位诸比丘同此比丘为守护修习此六根为修习制止为修习调御为修习安息

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为护诸根门

诸比丘比丘如何知节度饮食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深为省虑摄取饮食物不为戏奢不为庄饰庄严只为住此身以维持于此防范危害为利益梵行『如是除旧苦不生新苦余有生活之资无过误当有安乐住

[P.177]

诸比丘恰如人有伤涂药只为其愈车轴注油只为其运转同此诸比丘有比丘深为省虑摄取饮食不为戏奢安乐而住

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为知于饮食量

诸比丘如何比丘为专心于觉醒耶

诸比丘比处有比丘于日中经行安坐心除诸障碍法于夜初分经行安坐心除诸障碍法于夜中分以右脇作狮子卧一足叠于一足以正念正智而起床之想置于胸而于夜之后分因起而出往经行安坐心除诸障碍法

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为专心于觉醒

诸比丘具此等三法之比丘于现法多喜乐而住彼亦具诸漏灭尽

〔一九九〕第三 龟

※三

「诸比丘往昔有龟夕时沿河岸猎饵诸比丘野干亦于夕时沿河岸猎饵

[P.178]

诸比丘龟见野干由远而来猎饵龟将首作第五己肢分藏于壳中不动默然而止

诸比丘野干亦由远处见龟见而来至龟处来则站立龟处〔作念〕『此龟首为第五其肢分中俟其任何肢分转出时立即捕彼拉裂而食

诸比丘龟首为第五其肢分中任何肢分皆不转出时野干则不得机会厌龟而远去

同于此诸比丘魔王波旬亦常时不断立于汝等之傍『愿我于此等或依眼得机会或依耳或依鼻或依舌或依身或依意得机会

然则诸比丘须护于诸根门而住以眼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別相彼若不摄护眼根而住者因此则贪恶不善法来裂于彼然彼为履行摄护其眼根守眼根达成摄护眼根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不执总相不执別相彼若不摄护意根而住者因此则贪恶不善法来袭于彼然彼为履行摄护其意根守意根达成摄护意根诸比丘于汝等护守诸根门故魔王波旬亦厌汝等而远去如野干之不得机会而去

[P.179]如龟肢分藏壳中
思虑比丘无依著
他无伤入于圆寂
任何者皆不得诽

〔二〇〇〕第四 木块(一)

尔时世尊住于憍赏弥城之恒河畔

世尊见大木块于恒河顺流而下见已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有见大木块于恒河顺流而下否

「唯然大德有见于此

「诸比丘此木块若不著此岸不著于彼岸不沈于流中不被系上陆地不被人取不被非人取不被涡流所取内部不腐败诸比丘如是其木块则向海趣海而入海何以故诸比丘恒河之流为向海趣海而流入于海故与此同理诸比丘汝等若不著此岸不著于彼岸不沈于流中不系上陆地不为人取不为非人取不为涡流所取内部不腐败诸比丘如是汝等则向于涅槃趣于涅[P.180]而入于涅槃何以故诸比丘正见即为向于涅槃趣于涅槃入于涅槃故

如是说已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此岸何者为彼岸何者为沈于流中何者为系上陆地何者为人取何者为非人取何者为涡流所取何者为内部腐败耶

「诸比丘此岸乃此内六处之喻语

诸比丘彼岸乃此外六处之喻语

诸比丘沈于流中乃此喜悦染心之喻语

诸比丘被系上陆地乃此我慢之喻语

诸比丘何者是被人取者此处有比丘与在家混住共喜悦共忧苦于有安乐之众中则有安乐于有苦恼之众中则有苦恼而起于应作当作之事自专其心比丘此者称之为被人所取

一〇

比丘何者为被非人取此处有比丘愿修梵行入某天子群『依此戒[P.181]或依梵行或依苦行梵行我成天子或天子群之一』比丘此称之为被非人所取

一一

比丘涡流所取者此为五种欲之喻语

一二

比丘何者为内部腐败者耶此有比丘或为邪戒者恶法者不净者可疑之行为者覆隐己业者非沙门而公称为沙门非梵行者而公称为梵行者内心腐败漏泄尘埃之性者比丘此称之为内部腐败者

一三

其时偶一牧牛者难陀立于世尊之傍

一四

牧牛者难陀白世尊曰「大德余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流中不被系上陆地不为人取不为非人取不为涡流取内部不腐败大德我于世尊之处可得出家可得受戒欤

一五

「唯然难陀须将牛遣返于主人

「大德抚爱其犊牛等亦当归去

「难陀将牛遣还于主人

一六

于是牧牛者难陀将牛遣还于主人来诣世尊之住处白世尊曰「大德牛已遣返主人矣大德可得于世尊之处出家受戒耶

一七

牧牛者难陀得于世尊之处出家受戒牧牛者难陀于受戒后不久唯独一人远离其他精进专心不放逸而住

一八

尊者难陀成为阿罗汉之一

〔二〇一〕第五 木块(二)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于钦毘罗城之恒河畔

世尊见大木块于恒河顺流而下见已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有见大[P.182]木块于恒河顺流而下否

「唯然大德见矣

〔以下同于二〇〇经三节〕

如是说已尊者钦毘罗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此岸何者为彼岸

五~一一

〔以下同于二〇〇经四~一一节〕

一二

「钦毘罗何者为内部腐败者钦毘罗此处有比丘或知由有污由罪科脱出之道对此履行钦毘罗此称之为内部腐败者

〔二〇二〕第六 漏泄

尔时世尊住于释迦族国迦毘罗卫之尼拘律园

其时住迦毘罗卫之释迦族所新建未久之集会堂尚未有沙门婆罗门或其他人等住于此

住迦毘罗卫之释迦族等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迦毘罗卫之释迦族等向世尊曰「大德迦毘罗卫之释迦族等所新建未久之集会堂尚无沙门婆罗门或其他人等进住者大德世尊请先住用世尊[P.183]先用之后住迦毘罗卫之释迦族等始当住用住此迦毘罗卫之释迦族乃为长时之利益安乐

世尊默然承诺

住迦毘罗卫之释迦族等知世尊已承诺乃从座起礼拜世尊行右绕礼赴新集会堂于集会堂之一面展敷舖具设座席备水瓮挑油灯然后来诣世尊住处如是白言「大德集合堂之一面已展敷舖具设座席备水瓮挑油灯今正是时请受住用

于是世尊著内衣持衣与比丘众同赴新集会堂洗两足已入集会堂背依中央立柱面东而坐比丘众亦洗两足入集会堂背依西壁唯以世尊在前面东而坐住迦毘罗卫之释迦族等亦洗两足入集舍堂依东壁唯以世尊在前面西而坐

其时世尊当夜以大部分时间对住迦毘罗卫之释迦族等以法语鼓励激励之使之悦喜归去「瞿昙等夜将更晓汝等当思今正其时

[P.184]「唯然大德」住迦毘罗卫之释迦族等应诺世尊然后起座礼拜世尊行右绕礼而去

世尊于住毘罗卫之释迦族等离去不久言尊者大目犍连曰「目犍连比丘众离却惛沈睡目犍连当由汝为比丘众说法余因背部感痛余欲伸舒背部

「唯然大德」尊者大目犍连应诺世尊

于是世尊将僧伽梨衣折为四层右脇在下作狮子卧左足置于右足上正念正智胸怀起床之想

一〇

于此尊者大目犍连言比丘众曰「友诸比丘

彼比丘众应诺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大目犍连说示如下曰「诸友我为汝等说漏泄之教法与不漏泄之教法于此且谛听当善思惟我此当说

彼比丘等应诺尊者大目犍连曰「唯然」尊者大目犍连如次宣说曰

一一

「诸友如何为漏泄耶

诸友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于可爱之色倾心于不爱之色心相背离不使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彼不能对所起之恶不[P.185]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对可爱之法心予倾向对不爱之法心相背离不得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彼不能对所起之恶不善诸法无余灭尽

一二

诸友此比丘于眼所识之色于耳所识之声于鼻所识之香于舌所识之味于身所识之触于意所识之法称之为漏泄诸友如是而住之此比丘魔波旬若为眼而接近者则魔波旬得机会得对境魔波旬若为耳为鼻为舌为身为意而接近则魔波旬得机会得对境

一三

诸友恰如芦葺之家或草葺之家乾燥无湿气经年古旧执点火草炬之人若从东方来者则得烧其家之机会得对境由西方由北方由南方由上方由下方无论由任何之方位执火草炬之人若来则得火烧其家之机会得对境同于此理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魔波旬若为眼为耳为鼻为舌为身为意而接近则魔波旬得机会得对境

一四

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诸色为胜而比丘不胜于诸色诸声胜于比丘[P.186]丘不胜于诸声诸香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香诸味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味诸触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触诸法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法诸友此比丘为色所胜为声所胜为香所胜为味所胜为触所胜为法所胜谓不胜彼等于染污之性而来再生则随有怖畏之苦果当必至于未来生老死恶不善之诸法胜于彼诸友漏泄即如是

一五

诸友如何为不漏泄耶

诸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于可爱之色心不倾于不爱之色心不背离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亦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于彼如所起恶不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于可爱之法心不倾于不爱之法心不背离正念现前思虑无色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于彼如所起恶不善之法无余灭尽诸友比丘于眼所识之色不漏泄于耳所识之声于鼻所识之香于舌所识之味于身所识之触于意所识之法谓不漏泄诸友如是住之此比丘魔波旬若以眼接近者则魔波旬不得机会不得对境魔波旬若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而接近者魔波旬则不得机会不得对境

[P.187]一六

诸友或以坚硬之粘土造尖顶阁或尖顶阁堂以湿土涂抹虽有执点火草炬人由东方来火亦不能烧其阁之机会与得对境由西方来由北方由南方由上方由下方由任何方位虽有执火草炬人来火则不能烧其阁之机会与得对境同于此理诸友如是住之比丘魔波旬虽以眼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而接近魔亦不得机会不得对境

一七

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胜于诸色诸色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声诸声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香诸香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味诸味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触诸触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法诸法不胜于比丘诸友此比丘胜于色胜于声胜于香胜于味胜于触胜于法而非谓不胜彼胜再来生染污之性胜随伴有怖畏之苦果胜当必至于未来生老死恶不善法者

诸友不漏泄即如是

一八

是时世尊起而行出言尊者大目犍连曰「善哉善哉目犍连汝为诸比丘说漏泄之教法与不漏泄之教法

[P.188]一九

尊者大目犍连此说已世尊对此予以认证欢悦之诸比丘欣受尊者大目犍连之所说

〔二〇三〕第七 苦法

※三

「诸比丘比丘因如实知一切苦法之生起与灭尽彼见诸欲彼见诸欲者则凡于诸欲彼不止住欲贪欲爱欲迷欲恼彼悟知行与住如行者住者不止住于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

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色乃如是色之生起乃如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乃如是识之生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之生起与灭尽

诸比丘如何而比丘见诸欲彼若见诸欲则不止住于诸欲之欲贪欲爱欲迷欲恼诸比丘譬如人于甚深之炭火坑无焰无烟而充满炭火于此有愿生不愿死愿乐而厌苦之人来此人被二人之强有力者拉其手拖至炭火坑彼将身[P.189]届之此何故耶诸比丘此人知『我堕此炭火坑者则以此为因或至死或逢等于死之苦』诸比丘以炭火坑为譬喻比丘见诸欲见彼诸欲者则于一切诸欲彼则不存止于欲贪欲爱欲迷欲恼

诸比丘如何悟知行与住如行者住者不存止于贪欲忧恼邪恶不善法诸比丘譬如有人入棘多之园彼之前有棘后亦有棘北亦棘南亦棘下亦棘上亦棘彼以『棘勿刺我』该由何处进或退耶同于此理诸比丘凡世间有可爱之相貌快意之相貌此于圣者之教即为棘

如是知者当知摄护不摄护

诸比丘如何为不摄护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心倾向于可爱之色心背离于不爱之色正念不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不如实知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不能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

诸比丘如何为摄护耶诸比丘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心不倾向于可爱之色心不背离于不爱之色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如实知[P.190]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心不倾向于可爱之法心不背离于不爱之法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如彼所起恶不善之法以此无余灭尽

诸比丘摄护者当即如是

一〇

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比丘少时丧失正念起邪恶不善而有志望之怀念为结缚之法诸比丘正念薄弱而彼则速舍此排之坏之令归灭无诸比丘譬如于日中炽热之铁器上滴落二三滴水其滴若迟落即消耗迨尽如是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比丘少时丧失正念起邪恶不善而有志望之忆念为结缚之法诸比丘正念之薄弱者而彼速将舍此排之毁之归于灭无令归于无

一一

诸比丘如是比丘悟知行与住如是行者住者不止住贪欲忧恼邪恶不善诸比丘此比丘之如是行如是住或国王或王之大臣朋友血缘亲族等即作是言『汝来如何为此袈裟衣而恼如何汝秃头持而往来耶汝来还汝卑俗之身受用财宝须行善业』并持来财宝供奉诸比丘彼如是行如是住舍戒还卑俗人之身无有如是之道理

[P.191]一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向东趣东流东而大群众携锹与笼来令『此恒河向西趣西』诸比丘当如何思惟于此彼大群众可得将此恒河向西趣西流西否

「大德不然

「此何故耶

「大德河乃向东趣东流东者令此向西趣西流西为不易复次此大群众必终至疲困

一三

「同于此理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比丘或国王或王之大臣朋友血缘亲族等作是言『汝来如何为此袈裟衣而令汝恼如何汝秃头持来往汝来还汝卑俗人之身以受用财宝须行善业』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比丘舍戒还卑俗人之身者无有如是之道理何以故诸比丘无论如何之心长时向远离趣远离专注远离者其转向于卑无有如是之道理

〔二〇四〕第八 紧叔迦

※二

一比丘至另一比丘住处此比丘问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P.192]」「友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生起与灭尽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

彼比丘对比丘之释答因不得满足而赴一比丘住处问此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

「友比丘如实知五取蕴之生起与灭尽故比丘之见为清净

彼比丘不满足此比丘释答而赴一比丘处问此比丘言「友比丘为如实知四大有生起之灭尽故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

「友比丘凡如实知生起之法皆是灭法故此比丘之见为清净

彼比丘不满足此比丘之释答而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向世尊曰「大德于此余在一比丘处问彼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大德彼比丘对余答曰『友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生起与灭尽故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时余不满足于彼比丘之释答而至[P.193]另一比丘处问彼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大德彼比丘对余答曰『友如实知五取蕴之四大有之凡生起之法皆为灭之法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时大德余不满足彼比丘之释答乃来至世尊处大德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

「比丘譬如有人从未曾见紧叔迦者彼或到曾见紧叔迦之男处问曰『仁者紧叔迦为如何耶』彼答曰『仁者紧叔迦乃为黑者宛如烧杭』比丘其时紧叔迦一如斯男之所见于是比丘不满足其男之释答或到另一曾见紧叔迦之男处问其男曰『仁者紧叔迦为如何耶』彼答曰『仁者紧叔迦为赤者宛然如肉片』诸比丘其时紧叔迦即如彼男之所见然于是『紧叔迦以皮剥[P.194]荚破宛然如尸利沙如是言『仁者紧叔迦乃枝叶密茂荫浓如尼拘律树』比丘其时紧叔迦即如彼男所见然比丘依彼等之信凭此等善人照纯清之所见此等善人为释答者

比丘譬如国王之边土都城基础坚牢城壁有六座坚牢之门于其处有贤明有能有智之门卫以遮止不知者令知者通过时由东方急来二使者对其门卫如是问曰『仁者此都城之主于何处耶』彼门卫答曰『德者彼坐于中央之四衢街路』于是彼二急来使者向城主如实将使命传达即顺来路归去由西方由北方急来二使者向其门卫如是问曰『仁者此都城之城主于何处耶』彼门卫对彼答曰『德者彼坐于中央之四衢街路』于是彼二急来之使者如实向城主以使命传达之即顺来路归去

比丘余作此譬喻为令知其意义其意义则如是比丘都城者即由此四大所成父母所生粥饭所积无常蚀坏磨消破损灭之法即此身之喻语

比丘六门者此六内处之喻语

比丘门卫者此正念之喻语

[P.195]比丘急来之二使者此止观之喻语

比丘中央之四衢街路者即此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此四大有之喻语

比丘城主者即此识喻语

比丘如实之使命者即此涅槃之喻语

比丘顺来路者即此八支贤圣道之喻语亦即正见正定等是

〔二〇五〕第九 琵琶

※三

「诸比丘任何比丘或比丘尼其心于眼所识之色或起贪欲染欲忿恚愚痴嗔恚者应制伏此心『此路乃有怖有恐有棘有丛险难之非路邪路是此路乃不善人之所依此路乃善人所不依汝不适于此然则汝于眼所识之色应制伏心』诸比丘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其心于耳所闻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或起贪欲染欲忿恚愚痴嗔恚者由此应制伏心『此路乃有怖有恐有棘有丛险难之非路邪路是此路乃不善人之所依此路乃善人所不依汝不适此然则汝由此意所识之法应制伏心

诸比丘譬如稻熟因稻田之守者放逸食稻之牛闯入稻田而纵食至心满足[P.196]与此同理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对六触处不行摄护纵享五种欲至心满足

诸比丘譬如稻熟因稻田之守者不放逸食稻之牛虽闯入此稻田守者牢捉此牛之鼻由牢捉鼻坚括于额之上部坚括于额之上以搋猛鞭以搋猛鞭后将其纵放

诸比丘二度食稻之牛

诸比丘三度食稻之牛虽闯入此稻田守者牢捉此牛之鼻由牢捉鼻以坚括于额上坚括于额上则以搋猛鞭以搋猛鞭后而纵放如是食稻之牛或入村落或入森林多休止所多休卧所而思起被搋鞭策之事因此不再入稻田与此同理诸比丘于六触比丘之心为直正直唯住立于内静止单一而得安定

诸比丘譬如国王或王大臣有未曾闻琵琶之音者彼闻琵琶之音而作如是曰『友此何音耶如是斯之爱足以令人心狂而惑』『贵人如是之[P.197]足以令人心狂惑之音此是琵琶』彼言『且去将琵琶携来予余』彼等以此奉于王曰『贵人此音如是可爱美好令人心狂而惑之琵琶』王曰『此琵琶于余为无用唯将音带来与余』彼等言于王曰『贵人此所谓琵琶者有种种之成素有大成素由种种之成素而發音』曰『缘于胴缘于皮缘于掉缘于首缘于弦缘于弓又须人之适宜努力贵人如是琵琶有种种之成素有大之成素由种种成素而發音』彼王遂以此琵琶碎为十分或百分以此十分或百分碎为一片片一片片则以火燃烧以火烧成灰成灰或被大风吹去或被河川之急流漂去如是彼言『凡称琵琶者大众为此长时放逸流溺此琵琶为虚偽也

与此同理诸比丘比丘须于色之所趣则以检色受之想之行之须于识之所趣则以检识彼检色原于彼或为『我』[P.198]或『我有』或『我之我』者今则无此

〔二〇六〕第十 六生物

※三

「诸比丘譬如疮痒身腐烂身之人入于棘之森林萱与棘刺彼之足引而搔及疮烂之肢体诸比丘如是此人因而渐感至苦痛不快与此同理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入于村落或森林遇所触者作如是言『此尊者如是作如是行者为村落不净之棘』得知此为棘当知摄护与不摄护

诸比丘如何为不摄护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心倾于可爱之色心背离于不可爱之色正念不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如彼起恶不善之诸法不能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心倾于可爱之法心背离于不可爱之法不使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彼不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如彼起恶不善之诸法不能无余灭尽

诸比丘譬如有人捕得不同境界不同饵处之六种生物以强绳绑缚捕蛇以强绳绑缚捕鳄鱼野干以强绳绑缚于中央作结[P.199]同时纵放诸比丘其时不同境界不同饵处之此等六种生物各各向己饵之世界奔去蛇入蚁塔鳄鱼入水鸟翔于空犬入村落野干『入野墓』猿『入森林』而去诸比丘此等六种生物倦疲时此等生物则随其中之一多力者随彼之后乃至服从于彼比丘亦与此同理任何人若不向身增修其正念或不复修者则彼眼为可意之色所引去彼背于不可意之色彼耳为可意之声鼻为可意之香舌为可意之味身为可意之触意为可意之法所引去彼背离于不可意之法

诸比丘如是为不摄护

诸比丘如何为摄护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心不倾于可爱之色心不背于不可爱之色令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彼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如彼所起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P.200]不倾于可爱之法心不背离于不可爱之法令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彼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如彼所起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尽

诸比丘譬如有人捕得不同境界不同饵处之六种生物以强绳绑缚捕蛇以强绳绑缚鳄鱼野干以强绳绑缚以强绳绑缚而击于强杭或柱诸比丘其时不同境界不同饵处之此等六种生物各各向己饵处之世界奔去蛇入蚁塔鳄鱼入水鸟翔于空犬入村落野干入野墓猿入森林而去诸比丘此等六种生物倦疲时于同杭或近柱而立或近坐或近卧比丘与此同理无论任何人其身增修复修正念彼眼亦不为可意之色所引去不背离于不可意之色彼耳不为可意之法所引去不背于不可意之法

诸比丘摄护即如是

强杭或柱者诸比丘此乃向于身正念之喻语然则诸比丘汝等于此『吾等之身增修复修正念如坐骑如贵器物之所实行积集于此应努力』如是修习诸比丘汝等应如是修习

[P.201]〔二〇七〕第十一 麦把

※三

「诸比丘譬如诸比丘将麦把置于四衢街路当时有六名手执连枷之男子以连枷打其麦把如是诸比丘以六连枷打麦把善打复次又有手持连枷之第七男子来以连枷打其麦把如是诸比丘以连枷打麦把之第七男子更为善打

与此同理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眼为可意不可意之色所恼于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为可意不可意之法所恼诸比丘此无闻之凡夫若为未来再生而思念者如是愚人恰如为因第七连枷所打之麦把乃更为善打

诸比丘往昔天与阿修罗战斗时诸比丘阿修罗毘摩质多罗呼阿修罗曰『汝等天与阿修罗战斗时若阿修罗军胜天军败者则以第五绳缚诸天主帝释天之首共来余之阿修罗都』诸比丘诸天之主帝释天呼三十三天等曰『汝[P.202]天与阿修罗之战斗时若天军胜阿修罗军败者以第五绳缚彼阿修罗主毘摩质多罗之首共来余之正法殿

然而于此战役则诸天胜而阿修罗败诸比丘三十三天以第五绳缚阿修罗主毘摩质多罗之首共来诸天主帝释天之正法殿

于此诸比丘阿修罗主毘摩质多罗之首被第五绳所缚诸比丘阿修罗主毘摩质多罗作如斯思惟『诸天为正法阿修罗为非法因此我今赴诸天之都耶』彼见己首解去第五绳且饱尝五种天上之欲以尽娱乐然而诸比丘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作如斯思惟『阿修罗为正法诸天为非法因此我今赴阿修罗之都耶』彼见己首被第五绳所缚且愿排除天上之五种欲

诸比丘毘摩质多罗之缚乃如是微妙较此更微妙者为魔罗之缚诸比丘想思者乃被魔罗波旬所缚无想思者则获解于此诸比丘『我有』者此为想思『此是我』者此为想思我者此为想思『我为无者』此为想思『我是有色』者此为想思『我是无色』者此为想思『我是有想』者此为想思『我是无想』者此为想思『我是非想非非想』者此为想思诸比丘想思为病想思为疮想思为箭然则诸比丘『我等以心住无想思』汝等当如是学习

诸比丘『我有』者此为转动『此是我』者此为转动『我』者此为转动『我是无』此为转动『我是有色』者此为转动『我是无色』者此为转动『我是有想』者此为转动『我是无想』者此为转动『我是非想非非想』者[P.203]此为转动诸比丘转动为病转动为疮转动为箭然则诸比丘『我等以不转动心而住』汝等当如是学习

一〇

诸比丘『我有』者此为震动『此是我』者此为震动『我』者此为震动诸比丘震动为病震动为疮震动为箭然则诸比丘『我等以不震动心而住』汝等当如是学习

一一

诸比丘『我有』者此为戏论『此是我』者此为戏论『我』者此为戏论诸比丘戏论为病戏论为疮戏论为箭然则诸比丘『我等以不戏论心而住』汝等当如是学习

一二

诸比丘『我有』者此为慢心『此是我』者此为慢心『我』者此为慢心诸比丘慢心为病慢心为疮慢心为箭然则诸比丘『我等以不慢之心而住』汝等当如是学习

毒蛇品第四〔终〕

[P.204]其摄颂曰

毒蛇喜乐龟
木块二漏泄
苦法紧叔迦
琵琶六生类
并且与麦把

第四之五十品摄颂

悦喜消尽品
广说为六十
依于海毒蛇
第四五十品
明说经集中

校注

phoṭṭhabba 译为「所触者」较正确但倣旧来之译例唯译为触 除此世尊所说之「一切」而说示其他之「一切」 PTS 本应是一〇而误为一一以下各节即有龃龉 Migajāla 杂阿含经卷十三之六七经为鹿网 參照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一一〇页后三行之五种欲分 PTS 本是 mañcake samañcopi 暹罗本为 mañcake samatesi 于前之脚注举 samadhosi, samidhosi 两语 lujjati, to be broken up, to break, to be destroyed 破坏之意汉译「杂阿含」于卷九第三经以此有「危脆败坏」之字普通「世」释为「流转」之义 对诸佛以教示人之意 依注释于两处加上「渴爱」之文字 paloka = bhijjana, breaking up, breaking in two, dissolution, decay 败坏崩坏崩解如八二经參照一一六经一一节 为自杀 暹罗本此一句作尊者阐陀令持来刀刃舍利弗之语如次「尊者阐陀续存活」为以下 an-upavajja-appavattika, appaṭisandhika「又不得有」之意彼今罹重病恢复无望故斯言 由渴爱憍慢邪见而依止依赖之意(注) PTS 本作 nati(偏向)暹罗本及注释作 nandi PTS 本作 agatigati(恶趣处)暹罗本及注释作 āgatigati(往来)为来和往 一四节阐陀自言「此应无再有矣 anupajja 之语以解阐陀「此应无再有矣」之意(一四)世尊「更不受此身」之意(阐陀同意)解之(二四)舍利弗之 upavajja「令亲往来」(upasaṁkamitabba)之意解之 自尽同时入涅槃(samasīsī)之意 暹罗本(新版)于此之次富楼那由此如是说彼远离此法「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云云由七一经之二节之文脉推之更从最后三节四节更加上长文但对此在 PTS 本没言什么而推之可见完全是衍文 持此之余持此生命之余而求死「持刀者」谓持刀来杀自己的人 暹罗本我是求其执刀者 动著是言渴爱 參照三〇经 暹罗本此亦说四种思量 于眼之色于耳之声等谓对境随有二法不然者谓非境(a-visaya) PTS 本用 saḷavagga 之语暹罗本及注用 chaḷavagga 此译依 PTS 本 Saddhādutiyā viharantānavassutā 汉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七经之偈中谓「正信心不二诸漏不漏心」相当此暹罗注释本有 Saddhādutlyā viharantenapasutā「信心为副而专住」之意 原语 idaṁ 是「此」之意注释谓此是虚字若为「余」即易解注释亦如是注之參照下文 「〔由欲无明之〕四轭之〔脱离〕为安稳因」(注) 「法教者乃法因」 暹罗本一一一和一一二合为一经 暹罗本以下独立一经若从「侍闻」之经题看此亦有一理似是断绝唯以下即无任何意义之经 依注之「世间之终」(lokassa anto)谓轮回世界之终即言终结轮回之转生 对 loka-saññī, loka-māni 注有 loko ti sañjānāti c'eva maññati ca乃「以为世想者以为世思者」 为心之防护应不放逸应常正念谓非于过去之已知境(āyatana-vidita)是于未来当知境(āyatana-veditabba)之意 「对色之想」乃色之概念对香法亦然 以下本经(一一七)和一一六经之异唯此「中」之文句而已 于原典「离欲」换用 nirujjhati「灭」余倣六节以下之文而用「离欲」暹罗字作 virajjati 參照一一六经七 六处(处于上面译为境同一原语)之灭尽谓涅槃 以下同一一八经唯五结天子换「诸天主帝释」而已 āvaraṇa = nīvaraṇa谓指贪欲嗔恚惛沈掉悔疑等五种 夜间之十二小时三分而称为初分中分后分 參照一〇九经 參照一一〇经 以下一二二经之三同以下 參照一一八经之三 參照一一八一一九一二四【南传】~一二六经 眼界异色界异喜处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触又喜触因缘生乐受(杂含卷十七五) 「此为如是」于此谓色之可意PTS 本及暹罗本「眼识」之次有「当感乐」之语依注释所示之意照另一异本之所示此语应可省略 以下同一一八经四【南传】~九 以下同一一八经一一【南传】~一六 杂阿含经卷九于三十一经为「猕猴室」 PTS 本为 selissaka 暹罗本为 seleyyaka 在暹罗本的注释为 selokassaka 互相捕背而跳起注为彼此于行苦热的(tāpana)「游戏」如蛙跳 PTS 本虽为 jappāmase 照暹罗本之注解为 jahāmhase以 jahama, sajjhāmā 之语注之以采用此 此八偈和 Sn. 759-765 几乎同样唯此一句二三言不同故变成相反之意义即于此成为 santikena vijānanti mahādhamma-kovidā 于 Sn. 为 santikena vijānanti magādhammass'akovidā 可以取为「不熟」〔如〕兽之徒不知近涅槃 以下同上之三节 以下同上之三节 參照一三七经之第九节 [0171001-1] 同一经之第九节 同一经之第九节 见一经之九节 [0173001-1] 见一经之九节 见一经之九节 见一经之九节 以下參照三二经 有内住有师范于注解注为有内住之烦恼有规范行之烦恼于杂阿含经卷八之四〇四一两经译为「有近住弟子有师」无内住无师范之意应随此而解意义于六节以下即明白内住弟子及师范之有无以通诸恶不善法有无之意 本经三节 vussati 有(修)此二〇节有(称)vuccati虽认为那一个都可以后者较佳即「此称为无内住无师范之梵行」 于此落失眼识一条 [0184001-1] pariyaya 一般译为「方便」此英译为 method余依注释 kāraṇa 译为因由 于此可译为应舍汝之欲 Peyyāla 依「翻释名义大集」译为乃至广说 杂阿含经卷八三八经「眼是人大海彼色为涛波若能堪色涛波者得度眼大海竟」(參照大正藏二五四c) 杂阿含经卷八三六经「悉于其中贪乐沈没如狗肚藏如乱草蕴此世彼世绞结缠销亦总如是 原语 Khira-rukkha 余直译之如护谟树之一种以下列举树皆如分泌之护谟树 此数字似缺正确以从协会本之原典 杂阿含经卷九二六经「眼系色耶色系色耶 以下同一九一经之四 以下同一九一经之五 以下同三〇经二节之末文 PTS 本作 vanjha(不生产)余采用暹罗本 vajja(过误之意) 同二八经之九节 原文 yoni cassa āraddhā hoti āsavānaṁ khayāya「诸漏灭尽始为彼之起源」「原由」云云是依注释之 kāraṇañ c'assa paripuṇṇaṁ 以下同一二〇经六节 调御可能马之驭者 同一二〇经之七节 于原典示为「龟」以 kumma, kacchapa 二语于注释解此为同义语故单一语译出kacchapa 者 kaccha 即从腋Pa 是饮义即信为从前肢腋之附著点而饮水于名义灯此二语外还有 nakka 一语 杂阿含经卷四三四经有「龟虫见来即藏六」之句言龟为藏六即由此句而云六是头尾加四肢然原典用 soṇḍipañcamāni aṅgāni 之语「首为第五支分」之意这想是尾之一除外 參照一二〇经之六节一九八经之九节 杂阿含经卷四三一一经「不关洲渚 PTS 本二语 ekacco ekacco 重叠是衍字 原文「著此岸」是衍字 參照六七经之一七节 以下同二〇〇经之四【南传】~一一节 PTS 本单有 vuṭṭhāna依此以「想不犯而止者即有脱出之道」义译之但暹罗本此加 na因此意为「不关知若犯罪者将无脱出之道」 同一三二经之一〇节 cakkhuto 于注释 cakkhubhāvena「依眼」为「眼」 同一三二经之一八节下 anuseti, anusayati 随眠止住如是存在之意取原典三节终 anusavati, anusayati 之意 參照一三二经之一〇【南传】~一七节 參照一三二经之一八【南传】~二四节 參照九六经之四节 kiṁsuka 甄(坚)叔迦紧祝迦紧兽(杂阿含经卷四三之一二经)「为何」之意花树名 pañhāvyakaraṇa「质问释答」之意以应质问之反答在杂阿含经卷四三之一二经为「记说」 杂阿含经四三卷六经「眼识色因缘生若欲若贪若昵若念若决定著处于彼诸心善自防护 kiṭṭha 有稻或稻田之意 upari ghaṭāya(ṁ)suniggahitaṁ niggaṇheyya 此段之意稍稍不明瞭照此译待后日之研究 杂阿含经四三卷六经过去世时有王闻未曾有好弹琴声琴及琵琶皆相当于 vīṇa唯依我们之通常观念说琴无宁较接近琵琶 vīṇa 于英译译为 a swampy jangle(湿地之森)注释书注为 kaṇṭavana(棘之森)此较自然 參照一三二经之一〇【南传】~一五经 visaya 目的物对象体对境境界gocara 有种种之意于此是置动物饵之处即饵处饵之意 參照一三二之一八【南传】~二三节 缚两手两足更繁首故首为第五绳所缚 原典 rāga 虽有染欲杂阿含经四二卷六经有为「病」注亦有 roga看 rāga 是 roga 之误故译为病于汉译大约为「病痈刺」
[A1] 第一无常品【CB】[-]【南传】
[A2] 昧【CB】味【南传】
[A3] 昧【CB】味【南传】
[A4] 昧【CB】味【南传】
[A5] 痰【CB】啖【南传】
[A6] 暗【CB】阇【南传】
[A7] 河【CB】何【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相应部经典(卷35)
关闭
相应部经典(卷3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