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3]第二 觉支相应

第一 山品

〔一〕第一 雪山

一~二

舍卫城予说示

「诸比丘象依雪山使其身增大获得其力于彼处使身增大以获得其力已入于小池入小池已入大池入大池已入小河入小河已入大河入大河已入大海洋于彼处其身得广大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

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耶

[P.64]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修习择法觉支修习精进觉支修习喜觉支修习轻安觉支修习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习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

〔二〕第二 身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五盖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欲贪生起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之耶诸比丘是有净相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欲贪生起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嗔恚生起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是有嗔相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嗔恚生起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而使未生之惛眠生起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耶诸比丘[P.65]有不欣喜倦怠郁闷饱食心退缩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惛眠生起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掉悔生起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心之非寂止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掉悔生起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疑惑生起己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疑惑处之法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疑惑生起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此五盖是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

一〇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七觉支是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不住

一一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已生之念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念觉支处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已生之念觉支得修习圆满

[P.66]一二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择法觉支生起已生之择法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择法觉支生起已生之择法觉支得修习圆满

一三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精进觉支生起已生之精进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發勤界精勤界勤勇界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精进觉支生起已生之精进觉支得修习圆满

一四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喜觉支生起已生之喜觉支得修习圆满之耶诸比丘有喜觉支处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喜觉支生起已生之喜觉支得修习圆满

一五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轻安觉支生起已生之轻安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身轻安心轻安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轻安觉支生起已生之轻安觉支得修习圆满

一六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定觉支生起已生之定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寂止相不乱相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定觉支生起已生之定觉支得修习圆满

[P.67]一七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已生之舍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舍觉支处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已生之舍觉支得修习圆满也

一八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此七觉支是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

〔三〕第三 戒

※二

「诸比丘诸比丘若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具足者诸比丘则称其比丘之见为多所作

诸比丘说其比丘之听闻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诣至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承事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随念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出家为多所作

何以故耶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听法已依身远离与心远离之二种远离而住于远离如是远离而住随念随寻彼法

[P.68]

诸比丘比丘如是远离而住于随念随寻彼法时彼比丘生念觉支比丘修习念觉支时于比丘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

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时彼比丘發生择法觉支比丘修习择法觉支时于比丘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则生不退之精进

诸比丘比丘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不退精进时彼比丘發生精进觉支比丘修习精进觉支时于比丘精进觉支修习圆满若發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诸比丘發精进得离财之喜时彼比丘發喜觉支比丘修习喜觉支时于比丘喜觉支修习圆满达意喜者则得身轻安心轻安

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于比丘發轻安觉支比丘修习轻安觉[P.69]支时于比丘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者则得乐得乐者则得心定

一〇

诸比丘比丘身轻安而得乐得心定时诸比丘比丘發定觉支比丘修习定觉支时于比丘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为善观察者

一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为善观察者时比丘發舍觉支比丘修习舍觉支时于比丘舍觉支修习圆满

一二

诸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如是多修者则可期有七果七功德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一三

(1)于现法已得开悟(2)若于现法中未得开悟者则于命终时亦得开悟

一四

(3)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亦未得开悟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得中般涅槃

一五

(4)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亦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尽未得中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以得生般涅槃

一六

(5)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亦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P.70]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而得无行般涅槃

一七

(6)若于现法未得开悟于命终时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无行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得有行般涅槃

一八

(7)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无行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为上流以至于色究竟天

一九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则可期得此七果七功德

〔四〕第四 转

一时具寿舍利弗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于此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

「友等诸比丘

[P.71]「友

彼等诸比丘应诺具寿舍利弗

具寿舍利弗曰

「友等有七种觉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友等此为七觉支

友等此七觉支中我于晨早欲住(任一)觉支时则住(任一)觉支于日中欲住(任一)觉支时则住(任一)觉支于日暮欲住(任一)觉支时则住(任一)觉支

友等若是念觉支者则我知『(此念觉支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六~一〇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一一

友等若是舍觉支者则我知『(此舍觉支)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一二

友等譬如王或王臣有装满种种染色衣于衣箧彼于晨早欲著时则(随其所欲)著晨早时所欲之衣服于日中欲著时即著日中时所欲之衣服于日暮欲著时即著日暮时所欲之衣服

[P.72]一三

友等如是于此七觉支中我于晨早欲住觉支时即住用晨早时所欲之觉支于日中欲住觉支时即住日中时所欲之觉支于日暮欲住觉支时即住用日暮时所欲之觉支

一四

友等若是念觉支者则我知『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一五~一九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二〇

友等若是舍觉支者则我知『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五〕第五 比丘

※二

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觉支所云觉支者大德云何说为觉支耶

「比丘资于觉故说为觉支

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比丘若修习此七觉支者则由欲漏心解脱由有漏心解脱由无明漏心解脱解脱者则『我解脱』智生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比丘资于觉故说为觉支

[P.73]〔六〕第六 昆达利

一时世尊住沙祇城之安阇那鹿苑

修行者昆达利耶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话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修行者昆达利耶白世尊曰

「尊瞿昙我住园而与众会交往尊瞿昙我食朝食食后如是周行由园至园由游园至游园经行历访于彼处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出论种种功德见他方以论议诘难功德尊瞿昙是住何功德耶

「昆达利耶如来乃住于『明解脱』果之功德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明解脱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习七觉支者则得明解脱圆满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七觉支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习四念处者则得七觉支圆满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四念处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习三善业者则得四念处圆满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三善业圆满耶

[P.74]「昆达利耶修习多修根律仪者则得三善业圆满

「昆达利耶云何对根律仪修习多习者则得三善法圆满耶

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以眼见可意之色而不贪著不欢喜不起贪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眼见非可意之色而无动摇不安心破坏心憎恶心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

九~一二

昆达利耶又比丘以耳闻可意之声乃至以鼻息〔可意〕之香乃至以舌尝〔可意〕之味乃至以身触可意之所触乃至

一三

以意识可意之法而不贪著不欢喜不起贪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意识非可意之法而无动摇不安心破坏心憎恶心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

一四

昆达利耶比丘以眼见色对可意非可意之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耳闻声乃至以鼻嗅香乃至以舌尝味乃至[P.75]身触所触乃至以意识法对可意非可意之法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昆达利耶对根律仪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圆满三善业

一五

昆达利耶云何修习云何多修三善业者则得四念处圆满耶

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断身恶业修习身善业断语恶业修习语善业断意恶业修行意善业

昆达利耶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三善业者得圆满四念处

一六

昆达利耶云何修习云何多修四念处得圆满七觉支耶

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以热诚正念正知而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以热诚正念正知而调伏世间之贪忧

昆达利耶如是修习如是多修四念处者则圆满七觉支

一七

昆达利耶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圆满明解脱耶

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昆达利耶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圆满明解脱

一八

如是说已修行者昆达利耶白世尊曰

「妙哉尊瞿昙妙哉尊瞿昙譬如将倒者扶起将覆者揭露如迷者教之以道于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可见色尊瞿昙如是以种种方便显示法我于此自今日起至于命终归依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请尊瞿昙容我为优婆塞

〔七〕第七 屋顶

※三

「诸比丘譬如重阁之诸重簷皆趣向于屋顶倾向于屋顶临入于屋顶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P.76]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涅槃

〔八〕第八 优波摩

一时具寿优婆摩与具寿舍利弗住于憍赏弥瞿师罗园

具寿舍利弗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优波摩住处至已与具寿优波摩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优波摩曰

「友优波摩比丘应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七觉支者则资于乐住』耶

「友舍利弗比丘应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此七觉支以资于乐住』友比丘若發念觉支则知『我心善解脱我善永断惛眠我善调伏掉悔我發精进希求作意不退缩』〔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P.77]定觉支〕比丘若發舍觉支者则知『我心善解脱我善永断惛眠我善调伏掉悔我發精进希求作意不退缩

友舍利弗比丘应如是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造作此七觉支则资于乐住』」

〔九〕第九 生(一)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以何为七耶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也诸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一〇〕第十 生(二)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调伏以何为七耶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对此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第一 山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雪山身戒转
比丘昆达利
屋顶优波摩
更于二之生

[P.78]第二 病品

〔一一〕第一 生类

※二

「诸比丘譬如诸生类作四种之威仪路时行时住时坐时卧皆依于地立于地作如是此四种之威仪诸比丘如是比丘乃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比丘如是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一二〕第二 日轮喻(一)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之先驱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觉支时之先驱前相者为有善友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P.79]诸比丘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一三〕第三 日轮喻(二)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之先驱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觉支时之先驱前相者为如理作意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一四〕第四 病(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迦园

其时具寿摩诃迦叶住毕钵罗窟为患重疾病而困苦

世尊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摩诃迦叶住处至已坐于所设之座

坐已世尊言于具寿摩诃迦叶曰

「迦叶能忍否充足否苦之受损而不增知损失不知增长否

[P.80]「大德难忍不足激苦之受有增无损知增长不知损失

「迦叶若修习多修我所正说之七觉支则可资助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迦叶若修习多修我所正说之念觉支则可资助证知等觉涅槃〔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迦叶若修习多修我所正说之舍觉支则资助证知等觉涅槃

「世尊实觉支哉善逝实觉支哉

世尊如是说示已具寿摩诃迦叶喜悦欢喜于世尊之所说具寿摩诃迦叶病愈如是具寿摩诃迦叶之病断

〔一五〕第五 病(二)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

其时具寿摩诃目犍连住耆阇崛山为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五

世尊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乃至如是具寿摩诃目犍连之病断

[P.81]〔一六〕第六 病(三)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迦园

其时世尊为患重疾病而困苦

具寿摩诃均头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时世尊言于具寿摩诃均头曰

「均头说于觉支

「大德修习多修世尊所正说之七觉支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大德修习多修习世尊所正说之念觉支者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大德修习多修世尊所正说之舍觉支者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大德修习多修世尊所正说之此七觉支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

「均头实觉支哉均头实觉支哉

具寿摩诃均头之如是说师作认许世尊病愈如是世尊之病断

〔一七〕第七 到彼岸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助于到彼岸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诸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则资于到彼岸

〔世尊〕如是说已如是说之善逝师乃更说曰

(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乃至[P.82]有光辉之漏尽者〕于现世般涅槃

〔一八〕第八 失

※二

「诸比丘若有失七觉支者则失正顺苦灭之圣道诸比丘若有發七觉支者则發正顺苦灭之圣道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诸比丘若有失此七觉支者则失正顺苦灭之圣道诸比丘若有發此七觉支者则發正顺苦灭之圣道

〔十九〕第九 圣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为圣出离修此者正达苦灭尽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正达苦灭尽

〔二〇〕第十 厌患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知等觉涅槃

[P.83]第二 病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生类日轮喻
乃至三种病
到彼岸及失
圣以与厌患

第三 优陀夷品

〔二一〕第一 觉

※二

有一比丘诣世尊住处诣而〔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觉支所谓觉支者大德云何说名为觉支耶

「比丘资于觉故名之为觉支

※三

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比丘资于觉故名之为觉支

〔二二〕第二 说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觉支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七觉支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七觉支

[P.84]〔二三〕第三 处[-1]

※二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欲贪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嗔恚处之诸法则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惛眠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掉悔处之诸法则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疑惑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念觉支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舍觉支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四〕第四 非如理

※二

「诸比丘若非如理者作意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P.85]

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灭〔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灭

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断

未生之嗔恚不生已生之嗔恚断除

一〇

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断除

一一

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断除

一二

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断除

一三

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五〕第五 不损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不损法且谛听

[P.86]

诸比丘何为七不损法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七不损法

〔二六〕第六 尽

※二

「诸比丘有道有迹以资于渴爱之尽以修习此道此迹

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迹以资于渴爱之尽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如是说已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

「大德云何修习七觉支云何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耶

「优陀夷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念觉支彼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念觉支则渴爱断除渴爱断则业断业断则苦断

六~一一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一二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舍觉支彼依[P.87]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舍觉支则渴爱断渴爱断则业断业断则苦断

一三

优陀夷如是乃由渴爱之尽则业尽由业尽则苦尽

〔二七〕灭

※二

「诸比丘有道有迹以资于渴爱之灭以修习此道此迹

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迹以资于渴爱之灭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诸比丘云何修习云何多修七觉支者资于渴爱之灭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渴爱之灭

〔二八〕第八 决择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决择分之道且谛听

诸比丘何为决择分之道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如是说已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

「大德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决择耶

[P.88]

「优陀夷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念觉支彼于念觉支以修习心于前之未决择于前未破裂之贪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嗔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痴蕴以决择而破裂之〔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舍觉支彼于舍觉支以修习心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贪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嗔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痴蕴以决择而破裂之

优陀夷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决择

〔二九〕第九 一法

※二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一法若修习多修此者则资于断诸结法诸比丘此即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断诸结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断诸结法

[P.89]

诸比丘何为结法耶

眼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著〔耳〕身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著意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著

诸比丘此名之为结法

〔三〇〕第十 优陀夷

尔时世尊住于舜巴国名为仙达嘉之舜巴人住邑

具寿优陀夷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所以我对世尊敬奉敬爱尊重有惭愧大德我前在家时不敬法不敬僧大德我对世尊敬爱尊重惭愧欲离家为出家愿世尊为我说法『色是如是色之集是如是色之灭是如是受是如是乃至想是如是行是如是识是如是识之集是如是识之灭是如是

[P.90]

大德我去往空屋以转此五取蕴之生灭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集』如实证知『此是苦灭』如实证知『此是顺苦灭道

大德我现观于法以得道我修习多修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大德我获得念觉支我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大德我获得舍觉支我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大德我获得此道我修习多修于此者住如如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善哉善哉优陀夷汝获得此道汝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于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第三 优陀夷品(终)

此品摄颂曰

觉说处非如理
不损尽灭决择
一法与优陀夷

[P.91]第四 盖品

〔三一〕第一 善(一)

※二

「诸比丘为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以不放逸为诸法最上之名

诸比丘于不放逸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三二〕第二 善(二)

※二

「诸比丘为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如理作意为根本等趣于如理作意以如理作意为诸法最上之名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P.92]〔三三〕第三 烦恼(一)

※二

「诸比丘金之随烦恼有五种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堪正用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铁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堪正用

诸比丘铜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乃至

诸比丘锡为金之随烦恼乃至

诸比丘铅为金之随烦恼乃至

诸比丘银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堪正用

诸比丘此五者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脆而不堪正用

诸比丘如是心之随烦恼有五种被此随烦恼染污时心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虽得正定诸漏不能尽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欲贪为心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心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能正尽诸漏

一〇~一三

嗔随眠惛眠随眠掉悔随眠疑随眠

[P.93]一四

诸比丘此五者为心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心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能正尽诸漏

〔三四〕第四 烦恼(二)

※二

「诸比丘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有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此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三五〕第五 如理(一)

※二

「诸比丘若非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P.94]

诸比丘若非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三六〕第六 如理(二)

※二

「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三七〕第七 增长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助于增长不损以何为七耶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助于增长不损

〔三八〕第八 障盖

※二

「诸比丘障盖有五种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欲贪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嗔恚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惛眠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P.95]比丘掉悔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疑惑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

诸比丘此是五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

诸比丘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此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圣弟子希求作意举心有念倾听于法时于彼无五盖七觉支修习圆满

其时无何种之五盖耶其时无欲贪盖其时无嗔盖其时无惛眠盖其时无掉悔盖其时无疑惑盖于彼其时无此五种盖

一〇

其时何种之七觉支修习圆满耶其时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其时舍觉支修习圆满

[P.96]一一

诸比丘圣弟子希求作意举心有念倾听于法时于彼无此五盖此七觉支修习圆满

〔三九〕第九 树

※二

「诸比丘大树之种子微细但其枝干大将覆蔽诸树木诸树木因被覆蔽而破损倒坏

诸比丘何者之大树其种子细微而枝干大以覆蔽诸树木诸树木因被覆蔽而破损倒坏耶阿湿波他树尼拘留他树无花果树优昙罗树犍遮耶树迦捭多罗树是

诸比丘如是于此有一类之男子弃诸欲离家为出家然彼被诸欲或更甚邪恶者所破损倒坏

诸比丘障盖有五种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欲贪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嗔恚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惛眠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掉悔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疑惑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

[P.97]诸比丘有此五种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

诸比丘七觉支为无障无盖不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此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四〇〕第十 盖

※二

「诸比丘有五种盖能使为黑暗为无目为无智灭慧至于坏灭而不令得涅槃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欲贪盖能使为黑暗为无目为无智灭慧至于坏灭而不令得涅槃诸比丘嗔盖诸比丘惛眠盖诸比丘掉悔盖诸比丘疑盖能使为黑暗为无目为无智灭慧至于坏灭而不令得涅槃

诸比丘此五盖能使为黑暗为无目为无智灭慧损坏分而不令得涅槃

诸比丘有七种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为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以何为七耶

[P.98]诸比丘念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为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

诸比丘此七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

第四 盖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二善二烦恼
二如理增长
障不损盖障
树盖共为十

第五 转轮品

〔四一〕第一 类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于过去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皆修习多修七觉支诸比丘于未来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皆修习多修七觉支诸比丘现在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皆修习多修七觉支

何为七觉支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诸比丘于过去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乃至之断乃至之断皆修习多修七觉支

[P.99]〔四二〕第二 转轮

※二

「诸比丘转轮王出现时则现七宝以何为七耶

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

诸比丘转轮王出现时现此等七宝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出现时则现七觉支宝以何为七耶

念觉支宝〔择法觉支宝精进觉支宝喜觉支宝轻安觉支宝定觉支宝〕乃至现舍觉支宝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出现时现此等七觉支宝

〔四三〕第三 魔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摧伏魔军之道且谛听三 诸比丘何为摧伏魔军之道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摧伏魔军之道

〔四四〕第四 愚痴

※二

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愚痴哑羊愚痴哑羊之谓者大德云何谓之愚痴哑羊耶

[P.100]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七觉支称之为愚痴哑羊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此七觉支者称为愚痴哑羊

〔四五〕第五 有慧

※三

「大德有慧不哑有慧不哑之谓者云何谓为有慧不哑耶

「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称为有慧不哑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故称为有慧不哑

〔四六〕第六 贫穷

※三

「大德贫穷贫穷之谓者大德云何谓为贫穷耶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七觉支称为贫穷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此七觉支者称为贫穷

〔四七〕第七 不贫

※三

「大德不贫不贫之谓者大德云何称为不贫耶

「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故称为不贫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故称为不贫

[P.101]〔四八〕第八 日轮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前驱之相为明相诸比丘如是比丘起七觉支时先驱之相为善友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四九〕第九 支分(一)

※二

「诸比丘言内支分者不见其他有一支分能起七觉支者比丘此即如理作意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如是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P.102]〔五〇〕第十 支分(二)

※二

「诸比丘言外支分者不见其他有一支分能起七觉支者诸比丘此即有善友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第五 转轮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类转轮与魔
愚痴与有慧
贫穷及不穷
日轮二支分
共之而为十

第六 觉支总摄品

一 舍卫城因缘

〔五一〕第一 食

「诸比丘将说五盖与七觉支之食不食且谛听

一 盖食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耶诸比丘[P.103]有净相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嗔相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不欣喜倦怠郁闷饱食心退缩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心之非寂止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疑惑处之法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二 觉支食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P.104]有念觉支处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得圆满修习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择法觉支生已生之择法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择法觉支生已生之择法觉支得圆满修习

一〇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精进觉支生已生之精进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發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精进觉支生已生之精进觉支得圆满修习

一一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喜觉支生已生之喜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喜觉支处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喜觉支生已生之喜觉支得圆满修习

一二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轻安觉支生已生之轻安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身轻安心轻安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轻安觉支生已生之轻安觉支得圆满修习

[P.105]一三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定觉支生已生之定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寂止相不乱相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定觉支生已生之定觉支得圆满修习

一四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舍觉支处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得圆满修习

三 盖之不食

一五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不得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不净相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不得倍增增大

一六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嗔恚不生已生之嗔恚不得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慈心解脱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则未生之嗔恚不生已生之嗔恚不得倍增增大

一七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不得倍增增大耶[P.106]诸比丘有發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则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不倍增增大

一八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不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心之寂止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不得倍增增大

一九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不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不倍增增大

四 觉支之不食

二〇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念觉支处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一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择法觉支不生已生之择法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择法觉支不生已生之择法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P.107]二二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精进觉支不生已生之精进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發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精进觉支不生已生之精进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三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喜觉支不生已生之喜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喜觉支处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喜觉支不生已生之喜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四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轻安觉支不生已生之轻安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身轻安心轻安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轻安觉支不生已生之轻安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五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定觉支不生已生之定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寂止相不乱相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定觉支不生已生之定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六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舍觉支处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P.108]〔五二〕第二 理趣

※二

有众多比丘晨早时分著下衣持衣入舍卫城乞食

彼诸比丘思念「步行至舍卫城乞食尚过早我等可先往异学修习者之园

彼诸比丘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异学修行者言于坐在一面之诸比丘曰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宜如实修习七觉支』友等我等亦为弟子如是说法曰『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宜如实修习七觉支』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別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

彼诸比丘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欢喜不呵责不欢喜不呵责从座起而离去「我等唯于世尊之处知此所说义

彼诸比丘行至舍卫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P.109]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于此我等于晨早时分著下衣持衣入舍卫城乞食大德其时我等思念『行至舍卫城乞食为时过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大德时我等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大德彼异学修行者对坐于一面之我等曰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有何之殊异耶

一〇

大德我等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欢喜不呵责不欢喜不呵责即从座起而离去『我等唯于世尊之处知此所说义』」

一一

「诸比丘异学修行者如是说则应如是言『友等有理趣依此理趣而五盖有十七觉支为十四』诸比丘如是之问异学修行者则不能答而生困惑

一二

何以故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未见于天沙门婆罗门人众中对于此问能起应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

[P.110]一 五成为十

一三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五盖成为十耶

一四

诸比丘内之欲贪亦盖外之欲贪亦盖欲贪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一五

诸比丘内之嗔恚亦盖外之嗔恚亦盖嗔恚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一六

诸比丘惛沈亦盖睡眠亦盖惛眠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一七

诸比丘掉举亦盖追悔亦盖掉悔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一八

诸比丘内法之疑惑亦盖外法之疑惑亦盖疑惑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一九

诸比丘有此之理趣依此之理趣而五盖为十

二 七为十四

二〇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七觉支成为十四耶

二一

诸比丘内法之念为念觉支外法之念亦为念觉支念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P.111]二二

诸比丘于外法以慧决择伺察思虑为择法觉支于内法以慧决择伺察思虑亦为择法觉支择法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二三

诸比丘身之精进为精进觉支心之精进亦为精进觉支精进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四

诸比丘有寻有伺之喜为喜觉支无寻无伺之喜亦为喜觉支喜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二五

诸比丘身之轻安为轻安觉支心之轻安亦为轻安觉支轻安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六

诸比丘有寻有伺之定亦为定觉支无寻无伺之定亦为定觉支定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七

诸比丘内法之舍亦为舍觉支外法之舍亦为舍觉支舍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八

诸比丘有此之理趣依此之理趣七觉支而为十四

[P.112]〔五三〕第三 火

※二

有众多之比丘于晨早时分著下衣持衣入舍卫城乞食

三~一〇

如「理趣经」

一一

「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如是说者则应如是言『友等心退缩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非时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是时耶友等心掉举之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非时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是时耶』诸比丘如是之问则异学修行者将困惑不能作答

一二

何以故耶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于天沙门婆罗门人众中不见对此问能起回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

一 非时

一三

「诸比丘心退缩时修习轻安觉支为非时修习定觉支为非时修习舍觉支为非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以此等诸法甚难發起

一四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令小火炽燃彼对此投以湿草投以湿牛粪投以湿[P.113]加水撒尘介彼人得能令小火炽燃耶

「大德不能

「诸比丘如是心退缩时修习轻安觉支者非其时修习定觉支者非其时修习舍觉支者非其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以此等诸法甚难發起

二 时

一五

「诸比丘心退缩时是修习择法觉支之时修习精进觉支之时修习喜觉支之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以此等诸法易于發起

一六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使小火炽燃彼对此投以乾草投以乾牛粪投以乾薪加吹气不撒尘介彼人得令小火炽燃耶

「大德如是

「诸比丘如是心退缩时是修习择法觉支之时修习精进觉支之时修习喜觉支之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此等以诸法易于發起

三 非时

[P.114]一七

「诸比丘心掉举时修习择法觉支非其时修习精进觉支非其时修习喜觉支非其时何以故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诸法甚难使其寂静

一八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灭大火聚彼对此投以乾草投以乾牛粪投以乾薪加吹风不撒尘介彼人得能灭大火之聚耶

「大德不能

「诸比丘如是心掉举时修习择法觉支非其时修习精进觉支非其时修习喜觉支非其时何以故耶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之诸法甚难使其寂静

四 时

一九

「诸比丘心掉举时是修习轻安觉支之时是修习定觉支之时是修习舍觉支之时何以故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之诸法易使其寂静

二〇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灭大火聚彼对此投以湿草投以湿牛粪投以湿薪加水撒尘介则彼人得能灭大火聚耶

「大德如是

[P.115]「诸比丘如是心掉举时是修习轻安觉支之时是修习定觉支之时是修习舍觉支之时何以故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之诸法易使寂静

二一

诸比丘至于念(觉支)我说念可常有」

〔五四〕第四 慈

一时世尊住于拘利国之一名曰黄枕邑之拘利村

有众多之比丘晨早时分著下衣持衣入黄枕邑乞食

彼诸比丘生思念「行至黄枕邑乞食为时尚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

彼诸比丘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彼异学修行者言坐于一面之诸比丘曰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P.116]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皆以慈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徧满而住以悲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悲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徧满而住以喜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所有一切世间以喜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徧满而住以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徧满而住

友等我等亦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徧满而住

[P.117]

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別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

彼诸比丘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生欢喜不予呵责不欢喜不呵责从座起而离去「我等唯于世尊之处知此所说之义

彼诸比丘行至黄枕邑乞食食后由乞食归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于此我等于晨早时分著下衣持衣入黄枕邑乞食大德其时我等生斯思念『至黄枕邑乞食为时尚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大德我等去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学异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大德彼异学修行者言坐于一面之我等曰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除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上[P.118]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徧满而住」友等我等亦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除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徧满而住」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別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

大德我等对彼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生欢喜不予呵责不欢喜不呵责即从座起而离去『我等唯于世尊之处知此所说义』」

一〇

「诸比丘异学修行者若如是说则宜作如是言『友等云何修习慈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悲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喜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舍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诸比丘如是问之异学修行者将困惑不能作答

一一

何以故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于天沙门婆罗门人众中未见对于此问能生作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

[P.119]一二

诸比丘云何修习慈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慈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慈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于非违逆与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住于舍正念正知或具足清净解脱而住诸比丘慈心解脱是以清净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一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悲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悲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以修习悲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住于舍正念正知[P.120]徧超色想由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则虚空为无边俱足虚空无边处而住诸比丘悲心解脱是以虚空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一四

诸比丘云何修习喜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喜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喜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以舍正念正知而住或徧超虚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诸比丘喜心解脱是以识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一五

诸比丘云何修习舍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于非违逆与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与非[P.121]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以舍正念正知而住或徧超识无边处为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诸比丘舍心解脱是以无所有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五五〕第五 伤歌逻

舍卫城

伤歌逻婆罗门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伤歌逻婆罗门白世尊曰

「尊瞿昙有何之因何之缘有时长夜读诵真言不得成辩才耶何况不读诵耶尊瞿昙又有何之因何之缘有时长夜不读诵真言得成辩才耶何况读诵之耶

「婆罗门为欲贪所缠以随逐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以赤茜色而浊之有眼之人对其中观察己之面相不得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欲贪所缠以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P.122]生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又为嗔恚所缠以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对已生嗔恚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以火加热沸腾而汪溢有眼之人于其中虽观察己之面相但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嗔恚所缠以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对已生嗔恚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又为惛眠所缠以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对已生惛眠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P.123]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为茗草所覆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惛眠所缠以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对已生惛眠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又为掉悔所缠以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对已生掉悔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为风煽动而起漂波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掉悔所缠以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对已生掉悔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又为疑惑所缠以随逐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P.124]婆罗门譬如有水钵染以浊扰之泥置于暗处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疑惑所缠以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有此因此缘有时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一〇

「婆罗门不为欲贪所缠不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如实知时则对己利如实知见对他利如实知见对俱利如实知见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不为赤茜色所浊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不为欲贪所缠不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如实知时乃至〔何况读诵哉

一一

婆罗门又不为嗔恚所缠不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加火热之未沸腾未汪溢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P.125]己之面相而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未被嗔恚所缠〔不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一二

婆罗门又不为惛眠所缠不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未被苔草所覆有眼之人婆罗门如是不为惛眠所缠不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一三

婆罗门又不为掉悔所缠〔不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不为风煽动不漂不波有眼之人婆罗门如是不为掉悔所缠不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一四

婆罗门又不为疑惑所缠以不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如实知时则对己利如实知见对他利如实知见对俱利如实知见虽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澄清无浊置于明处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不为疑惑所缠不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如实知时则对己利如实知见对他利如实知见对俱利如实知见虽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P.126]一五

婆罗门有此因此缘有时虽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一六

婆罗门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婆罗门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对此修习多修者则助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婆罗门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对此修习多修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一七

如是说已伤歌逻婆罗门白世尊曰——

「妙哉尊瞿昙妙哉尊瞿昙譬如扶起倒者如揭露覆者如对迷者教之以道如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色如是尊瞿昙以种种之方便显示法我于此当归依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尊瞿昙容我自今日起至命终归依为优婆塞

〔五六〕第六 无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无畏王子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无畏王子白世尊曰

「大德富兰迦叶作如是言『于无智无见为无因无缘无智无见是无因无缘于智见为无因无缘见是无因无缘』于此世尊作云何说示耶

「王子于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无智无见是有因有缘王子于智[P.127]见为有因有缘见是有因有缘

「大德云何于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耶云何无智无见是有因有缘耶

「王子为欲贪所缠以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知见时王子此为无智无见之因之缘如是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

王子又为嗔恚所缠以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乃至

为惛眠所缠

为掉悔所缠

一〇

为疑惑所缠以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不能如实知见时王子此为无智无见之因之缘如是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

一一

「大德此法门当云何名之耶

「王子此名之为盖

「实则为盖哉世尊实则为盖哉善逝大德譬如为一一之盖所遮伏即不能如实知见何况于五盖耶

一二

「大德又云何于智见为有因有缘耶云何智见是有因有缘耶

[P.128]一三

「王子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彼以修习念觉支之心如实知王子此为智见之因之缘如是见为有因有缘

一四~一八

王子复次比丘〔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一九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彼以修习舍觉支之心如实知见王子此为智见之因之缘如是见为有因有缘

二〇

「大德此法门当云何名之耶

「王子此名之为觉支

「实为觉支哉世尊实为觉支哉善逝大德譬如成就一一之觉支即是如实知见何况于七觉支耶大德我登上耆阇崛山虽身疲劳心疲劳然而得轻利以现观于法

摄颂曰

食及理趣火
慈与伤歌逻
耆阇崛山中
无畏之所问
觉支相应中

觉支相应 第六觉支总摄品(终)

[P.129]第七 入出息品

〔五七〕第一 骨

一 大果大功德

舍卫城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骨想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诸比丘云何修习骨想云何多修骨想而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行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骨想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二 或者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骨想者则可期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或有余依者则得不还果

诸比丘云何修习云何多修骨想者则可期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耶或有余依者则得不还果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骨想者则可期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或有余依者则得不还果

[P.130]三 大义利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义利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则资于大义利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义利

四 大安稳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安稳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安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安稳

五 大厌背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厌背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厌背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厌背

[P.131]六 乐住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乐住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乐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乐住

〔五八〕第二 啖(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啖想乃至

〔五九〕第三 青瘀(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青瘀想乃至

〔六〇〕第四 坏(一~六)

诸比丘于坏想

〔六一〕第五 膨胀(一~六)

诸比丘对膨胀想

〔六二〕第六 慈(一~六)[-1]

诸比丘修习于慈

〔六三〕第七 悲(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悲

〔六四〕第八 喜(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喜

〔六五〕第九 舍(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舍

[P.132]〔六六〕第十 入出息(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入出息

此品之摄颂曰

骨啖与青瘀
坏及膨胀慈
悲喜乃至舍
入出息为十

觉支相应之第七入出息品(终)

第八 灭品

〔六七〕第一 不净(一~六)

诸比丘于不净想

〔六八〕第二 死(一~六)

诸比丘于死想

〔六九〕第三 违逆(一~六)[-1]

诸比丘于食违逆想

〔七〇〕第四 不可乐(一~六)[-2]

诸比丘于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七一〕第五 无常(一~六)

诸比丘于无常想

〔七二〕第六 苦(一~六)[-1]

诸比丘于无常苦想

[P.133]〔七三〕第七 无我(一~六)[-2]

诸比丘于苦无我想

〔七四〕第八 断(一~六)

诸比丘于断想

〔七五〕第九 离贪(一~六)[-1]

诸比丘于离贪想乃至

〔七六〕第十 灭[-2]

一 大果大功德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灭想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诸比丘云何修习灭想者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灭想俱行之

诸比丘如是修习之

二 或者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灭想者则二果之

诸比丘云何修习灭想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灭想俱行之

诸比丘如是修习

三~六 大义利安稳厌背乐住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灭想者则助于大义利助于大安稳助于大厌背助于大乐住

[P.134]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灭想者助于大义利耶助于大安稳耶助于大厌背耶助于大乐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灭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灭想俱行之舍觉支诸比丘如是修习灭想如是多修者则助于大义利助于大安稳助于大厌背助于大乐住

此品之摄颂曰

不净以及死
食违逆不乐
无常苦无我
乃至断离贪
灭等之为十

觉支相应之第八灭品(终)

第九 恒河广说(远离)

〔七七〕第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习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涅槃〕

〔七八~八八〕第二~十二

乃至到寻觅品应广说

[P.135]摄颂曰

向东之有六
趣向海有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说此品

第九恒河广说(终)

第一〇 不放逸品(远离)

〔八九~九八〕第一~十

诸比丘诸有情之无足二足四足多足〔于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以如来应供正等觉者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诸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以不放逸称为诸法之最上乃至广说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第一一 力所作品(远离)

〔九九~一〇〇〕第一~一二

诸比丘譬如作诸力所作之事业皆依于地立于地如是作诸力所作之事业乃至广说

[P.136]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瓶乃至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第一二 寻觅品(远离)

〔一〇一~一一〇〕第一~一二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以何为三耶欲寻有寻梵行寻是乃至广说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苦碍与垢
摇受二渴爱

第一三 瀑流品(远离)

〔一一一~一一九〕第一~九

舍卫城

诸比丘瀑流有四种以何为四耶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是乃至广说

〔一二〇〕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掉举无明是诸比[P.137]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证知徧知徧尽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七觉支何为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为证知徧知徧尽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此七觉支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随眠妙欲
盖蕴上下分

第一四 恒河广说(调伏欲贪)

〔一二一〕第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调伏究尽欲贪调伏究尽嗔恚调伏究尽愚痴以修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P.138]〔一二二~一三二〕第二~一二

如是究尽欲贪乃至到寻觅品止广说

摄颂曰

趣向于东六
趣向于海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说此品

以广说觉支相应之恒河品用以广说欲贪

第十四品(终)

第一五 不放逸品(调伏欲贪)

〔一三三~一四二〕第一~一〇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以觉支相应之不放逸品用以广说欲贪

第十五品(终)

一六 力所作品(调伏欲贪)

〔一四三~一五四〕第一~一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瓶以及芒
虚空及二云
船舶与客河

以觉支相应之力所作品用以广说欲贪

第十六品(终)

[P.139]第一七 寻觅品(调伏欲贪)

〔一五五~一六五〕第一~一一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三苦碍垢
摇受二渴爱

以觉支相应之寻觅品用以广说欲贪也

第十七品(终)

第一八 瀑流品(调伏欲贪)

〔一六六~一七四〕第一~九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瀑流有四种以何为四耶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是乃至广说

〔一七五〕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证知徧知徧尽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七觉支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调伏究尽欲贪调伏究尽嗔恚调伏究尽愚痴趣向不死倾向不死临入不死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诸比丘为证知徧知徧尽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此七觉支

[P.140]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随眠妙欲
盖蕴上下分

应知此品用以究尽欲贪究尽嗔恚究尽愚痴

觉支相应中之第十四暴流品(终)

应以广说道相应处广说觉支相应

觉支相应(终)


校注

杂阿含经二七四(大正藏二一九二a)下五一经(參照原典一〇二页) 杂阿含经二七二五及二七二九(大正藏二一九六c二九七a) 杂阿含经二七七(大正藏二一九三b) 中部经典原典一二一四二一五页(參照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九卷二九一页) 杂阿含经二七二二(大正藏二一九六b) 「不安心被坏心憎恶心」此三之原注配释贪尚破坏心原本为 ādinamānasa 暹罗本为 ādinnamānasa 意亦不通今以 ādiṇṇa 改之 杂阿含经二七八(大正藏二一九三b) 「比丘」之一语原本缺失 杂阿含经二七二一(大正藏二一九六b) 增一阿含三三六(大正藏二七三一a) 以下同道相应三四经(原典二四页) 杂阿含经二六六八(大正藏二一九〇b) [0242001-1] 杂阿含经二六六八(大正藏二一九〇b) 杂阿含经二七一四(大正藏二一九五b) 原本「耳鼻」没有附省略之记号暹罗本有「耳舌」俱不出「身」 「所作已办」 kataṁ karaṇiyaṁ 原本缺失 「了知」原本 pajānissāmi ti 由暹罗本改为 pajānissasi ti 增支部经典原典三一六页 「金之烦恼」为金之夹杂物乃对后之心随烦恼今同原语故用同译语 杂阿含经二六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九b) 杂阿含经二六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九b) 杂阿含经二六六六(大正藏二一八九c) 杂阿含经二六六七(大正藏二一九〇a) 杂阿含经二六六五(大正藏二一八九c) 「为无目为无智」原本顺次颠倒 杂阿含经二七一九(大正藏二一九六a)「三类」是言三种慢(原注) 杂阿含经二七一〇(大正藏二一九四a) 杂阿含经二七上之第二经參照(原典六四页) 杂阿含经二七二(大正藏二一九一a) 杂阿含经二七三(大正藏二一九一c) 「尘介」原本 paṁsukāna 是 paṁsukena 之误 「诸比丘」原本 bhikkhavi 是 bhikkhave 之误 杂阿含经二七三二(大正藏二一九七b) 「上解脱」(uttariṁ vimuttiṁ)出世间法「世间慧」者(读为 idhapaññassa)不起出此世间之慧(以上依原注) 增支部经典原典第三卷二三〇页 杂阿含经二六七〇(大正藏二一九〇b)二七一(同一九一a) 杂阿含经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第二【南传】~第五〕同五七经 [0300001-1] 杂阿含经二七三三(大正藏二一九七c) 杂阿含经二七三五(大正藏二一九八a) 杂阿含经二七三〇(大正藏二一九七a) 杂阿含经二七三一(大正藏二一九七b) [0303001-1] 杂阿含经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0303001-2] 同上 杂阿含经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0304001-1] 杂阿含经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0304001-2] 同上 同上 [0305001-1] 同上 [0305001-2] 同上 第四五道相应九一【南传】~一〇二经原典第五卷三八~四〇页 第四五道相应一三九【南传】~一四八经(原典第五卷四一~四五页) 第四五道相应一四九【南传】~一六〇经(原典第五卷四五~五四页) 应该有〔九九【南传】~一一〇〕 第四五道相应一六一【南传】~一七〇经(原典第五卷五四~五八页) 本品之经数应该是一一想是原本有误 第四五道相应一七一【南传】~一八〇经(原典第五卷五九~六二页) 第四五道相应一〇三【南传】~一一四经(原典第五卷四〇页) 第四五道相应一三九【南传】~一四八经(原典第五卷四二~四五页) 第四五道相应一四九【南传】~一六〇经(原典第五卷四五~五四页) 第四五道相应一六一【南传】~一七〇经(原典第五卷五四~五八页) 第四五道相应一七一【南传】~一八〇经典(第五卷五九~六二页) 想原典之经的号码数有误
[A1] [-]【CB】【南传】
[A2] 六【CB】五【南传】
[A3] [-]【CB】【南传】
[A4] [-]【CB】【南传】
[A5] [-]【CB】【南传】
[A6] 一【CB】[-]【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相应部经典(卷46)
关闭
相应部经典(卷4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