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3]相应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第四 根相应

第一 清净品

〔一〕第一 清净

一~二

舍卫城因缘于此处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二〕第二 预流(一)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三〕第三 预流[-1](二)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集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P.194]圣弟子名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四〕第四 阿罗汉(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比丘故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是

〔五〕第五 阿罗汉[-1](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比丘故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是

〔六〕第六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过患出离不能如实知[P.195]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之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之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七〕第七 沙门婆罗门(二)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信根不知信根之集不知信根之灭不知信根之顺灭道不知精进根乃至不知念根乃至不知定根乃至不知慧根不知慧根之集不知慧根之灭不知慧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知信根知信根之集知信根之灭知信根之顺灭道知精进根乃至知念根乃至知定根乃至知慧根[P.196]知慧根之集知慧根之灭知慧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八〕第八 应观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应于何观信根耶四预流支是应于此观信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精进根耶四正勤是应于此观精进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念根耶四念处是应于此观念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定根耶四静虑是应于此观定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慧根耶四圣谛是应于此观慧根

诸比丘此为五根

〔九〕第九 分別[-1](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P.197]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發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轭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长久以前之所作长久以前之所说忆念随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一〇〕第十 分別(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坚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P.198]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發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于轭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使之不生生欲精进發勤策励于心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为使断生欲精进發勤策励于心对未生之善法使之生生欲精进發勤策励于心对已生之善法为使住不忘失倍增广大修习圆满生欲精进發勤策励于心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久前之所作久前之所说忆念随念彼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对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寻伺静寂故成内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对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离喜故住于舍对正念正知之乐于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与喜故对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P.199]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有智慧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彼对此苦如实了知此苦集如实了知此苦灭如实了知此如实了知顺苦灭道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诸比丘此为五根

第一 清净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二预流
二之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应观二分別

第二 软弱品

〔一一〕第一 获得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依四正勤获得精进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P.200]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依四念处获得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诸比丘以此为五根

〔一二〕第二 略说(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一三〕第三 略说(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別有果之差別依果之差別有人之差別

[P.201]〔一四〕第四 略说(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唐捐

〔一五〕第五 广说(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一六〕第六 广说(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別有果之差別依果之差別有人之差別

[P.202]〔一七〕第七 广说(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唐捐

〔一八〕第八 向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向阿罗汉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不还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一来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向预流果现证

诸比丘若总无此五根者则为外道谓属凡夫之数

〔一九〕第九 寂静

※二

有一比丘来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根具足所谓根具足者大德应以何为根具足耶

[P.203]

「比丘于此有比丘顺寂静顺等觉之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修习顺寂静顺等觉之慧根

比丘如是之比丘为根具足

〔二〇〕第十 漏尽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比丘修习多修此五根者则由诸漏尽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二 软弱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获得三略说
与三之广说
向乃至寂静
以及漏尽等

第三 六根品

〔二一〕第一 后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我对此五根之集过患出离不能如实证知时诸比丘[P.204]我于天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

诸比丘然而我对此五根之集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二二〕第二 命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女根男根命根是

诸比丘此为三根

〔二三〕第三 知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

诸比丘此为三根

〔二四〕第四 一种[-1]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P.205]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种者较此软弱者则为家家较此软弱者则为七返有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二五〕第五 清净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诸比丘此为六根

〔二六〕第六 预流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六根之集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之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等觉

〔二七〕第七 阿罗汉(一)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六根之集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比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

〔二八〕第八 阿罗汉(二)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P.206]

诸比丘我对此六根之集过患出离未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

诸比丘然而我对此六根之集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我于天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为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二九〕第九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六根之集过患出离未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六根之集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之

〔三〇〕第十 沙门婆罗门(二)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眼根不知眼根之集不知眼根之灭不知眼根顺灭之道不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不知意根不知意根之集不知意根之灭不知意根之顺灭之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P.207]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知眼根知眼根之集知眼根之灭知眼根之顺灭道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知意根知意根之集知意根之灭知意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沙门婆罗门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三六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后有与命知
一种与清净
预流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第四 乐根品

〔三一〕第一 清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二〕第二 预流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集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P.208]〔三三〕第二 阿罗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比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

〔三四〕第四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过患出离不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五〕第五 沙门婆罗门(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乐根不知乐根之集不知乐根之灭不知乐根之顺灭道不知苦根喜根忧根不知舍根不知舍根之集不知舍根[P.209]之灭不知舍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六〕第六 广说(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诸比丘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诸比丘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诸比丘此是五根

〔三七〕第七 广说(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P.210]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之为忧根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诸比丘此是五根

〔三八〕第八 广说(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P.211]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诸比丘如是之此五根为五作三差別之则三作五

〔三九〕第九 钻木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苦则知『我是苦』彼生苦受之触灭则知[P.212]『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喜则知『我是喜』彼生喜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忧则知『我是忧』彼生忧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譬如以二木触摩则生热出火焰将彼木片分离则如是之热灭止息诸比丘如是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P.213]『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诸比丘苦受喜受忧受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四〇〕第十 生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苦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苦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苦根则无有此之理』彼知苦根知苦根之集知苦根之灭知已生苦根无余灭处

已生之苦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于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苦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苦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忧根彼如是知[P.214]『我生此忧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忧根则无此理』彼知忧根知忧根之集知忧根之灭知已生忧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忧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寻伺寂静故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于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忧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忧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乐根彼如是知『我生此乐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乐根则无此之理』彼知乐根知乐根之集知乐根之灭知已生乐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乐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离喜故住于舍正念正知对乐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乐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乐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P.215]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喜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喜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喜根则无此之理』彼知喜根知喜根之集知喜根之灭知已生喜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喜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乐断苦故及先早灭忧与喜故为不苦不乐于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喜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喜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舍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舍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舍根则无此之理』彼知舍根知舍根之集知舍根之灭知已生舍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舍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徧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已生之舍根于此处灭无余

[P.216]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舍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第四 乐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与预流
乃至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与三之广说
钻木与说生

第五 老品

〔四一〕第一 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其时世尊晡时由宴坐起坐于西之温处以暖背

具寿阿难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以手摩擦世尊之手足白世尊曰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今世尊之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P.217]

「阿难如是于少壮有老法于无病有病法于寿命有死法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世尊如是说示如是说示已善逝师更说曰

祸哉可怜老
丑者成为老
暂时可意像
因老而破坏
譬如活百岁
终不免一死
老为无可逃
一切为破坏

〔四二〕第二 温那巴婆罗门

舍卫城

温那巴婆罗门至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交谈可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温那巴婆罗门白世尊曰

「尊瞿昙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P.218]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尊瞿昙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归趣耶对何之境为领受耶

「婆罗门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婆罗门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意为归趣意领受其境

「尊瞿昙意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意以念为归趣

「尊瞿昙念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念以解脱为归趣

「尊瞿昙解脱以何为归趣耶

「婆罗门解脱以涅槃为归趣

「尊瞿昙涅槃以何为归趣耶

「婆罗门所问过甚矣所问不能取边际婆罗门梵行立即入涅槃趣于涅槃尽于涅槃

婆罗门对世尊之所说欢喜随喜即由座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离去

一〇

世尊于温那巴婆罗门离去未久告诸比丘曰

一一

「诸比丘譬如于重阁或重阁堂日出时由东窗照入之光止于何处耶

「大德是西壁

[P.219]一二

「诸比丘如是温那巴婆罗门之于如来信仰确固如根之安住坚固为沙门婆罗门梵天世间之任何人不能夺诸比丘温那巴婆罗门若于此位命终则无结系于彼温那巴婆罗门将不再还此世

〔四三〕第三 沙祇城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沙祇城安阇那鹿苑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对此说之义述示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耶

诸比丘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诸比丘譬如有趣向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之河其中有洲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诸比丘又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

[P.220]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耶诸比丘彼洲之东水与西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耶诸比丘彼洲之北水与南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

诸比丘如是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诸比丘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诸漏尽依之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现证证知具足而住

〔四四〕第四 东河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之东河

于此处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汝对信根之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相信否

[P.221]

「大德于此我对世尊信仰故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得成大德若对此不知不见不悟不现证于慧无触者则其信他故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不成大德若对此知现证触于慧者则无犹豫无疑惑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大德我对此知现证触于慧对其无犹豫无疑惑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若对此不知不见不悟不现证于慧无触者则其信他故对信根之修习多修则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舍利弗若对此知现证触慧者则于其无犹豫无疑惑[P.222]对信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者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四五〕第五 东园(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得成漏尽比丘于悟记別对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得知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对此所说之义述示诸比丘当对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且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对一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再不受后有何为一根耶慧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具慧者则随住于信随住于精进随住于念随住于定

诸比丘对此一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六〕第六 东园(二)

因缘同前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对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世尊世尊说示曰

[P.223]

「诸比丘对二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二根耶

诸比丘圣慧与圣解脱是诸比丘圣慧即此慧根诸比丘圣解脱即此定根

诸比丘对此二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七〕第七 东园(三)

因缘同前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将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对四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四根耶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对此四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八〕第八 东园(四)

因缘同前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将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五根耶

[P.224]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对此五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九〕第九 宾头卢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国之瞿师罗园

其时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记別于悟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众多之比丘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记別于悟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大德观何之义趣故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诸比丘对三根修习多修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三根耶

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对此三根之修习多修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诸比丘此三根以何为边际耶以灭尽为边际为何以灭尽为边际耶生老死[P.225]诸比丘观生老死之灭尽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別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五〇〕第十 信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鸯伽国一名阿惒那之鸯伽种族聚落

于此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对如来之教说生犹豫疑惑否

「大德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则对如来之教说不生犹豫疑惑大德于有信之圣弟子發勤而住断不善法具足诸善法精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是可期

大德其精进者即其精进根是

大德于有信發勤之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其长久以前之所作长久以前之所说忆念随念是可期

大德其念者即其念根是

大德有信發勤系念之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是可期

大德其定者即其定根是

大德于有信發勤系念定心之圣弟子以『轮回为无始众生为无明所[P.226]为渴爱所系致流转轮回不知其前际然无明暗聚无余灭尽则为寂静位此为殊胜位当知一切行之寂止一切取之弃舍爱尽离欲灭尽涅槃』是可期

大德其慧者即其慧根是

大德有信之圣弟子如是再三發勤如是再三忆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闻之诸法今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

大德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则于如来之教说不生犹豫疑惑舍利弗有信之圣弟子發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精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是可期

一〇~一三

舍利弗其精进者即其精进根是

舍利弗于有信發勤之圣弟子乃至

舍利弗有信之圣弟子如是再三發勤如是再三忆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P.227]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闻之诸法今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之

一四

舍利弗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此品之摄颂曰

老与婆罗门
沙祇城东河
四者之东园
宾头卢信十

第六 拘萨罗

〔五一〕第一 拘萨罗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萨罗国之拘萨罗婆罗门村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诸比丘譬如于诸傍生中以师子兽王称为其最胜乃依势力势速勇猛者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之为最胜乃资于菩提者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

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P.228]

诸比丘譬如于诸傍生中以师子兽王称之为最胜乃依势力势速勇猛者诸比丘如是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之为最胜乃资于菩提者

〔五二〕第二 末罗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末罗国一名郁鞞罗劫波之末罗村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尚未生圣智者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已生圣智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

诸比丘譬如于重阁尚未建屋顶则无重簷之等住无重簷之安住诸比丘于重阁若已建屋顶则有重簷之等住有重簷之安住诸比丘如是于圣弟子若圣智尚未生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圣智已生[P.229]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以何为四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若有慧则随信等而住随精进等而住随念等而住随定等而住

〔五三〕第三 有学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城瞿师罗园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诸比丘有何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耶诸比丘此处有有学之比丘对此为苦亦如实知此为苦集亦如实知此为苦灭亦如实知此为顺苦灭道亦如实知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诸比丘复次有学之比丘如是思择『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有如世尊之如[P.230]是真实如是说法者耶』彼如是知『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实如是说法者无也』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诸比丘复次有学之比丘知于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以其趣其最胜其果其究竟于身不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何之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耶诸比丘于此无学之比丘知于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以其趣其最胜其果其究竟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诸比丘复次无学之比丘知于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总此六根一切一切种皆可灭于一切无余于任何他处不再生六根此当知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P.231]〔五四〕第四 足迹

※二

「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类之足迹皆为象迹所摄以象迹称为最上以此为大故诸比丘如是资于菩提之诸句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何为资于菩提之句耶诸比丘信根为资于菩提之句精进根为资于菩提之句念根为资于菩提之句定根为资于菩提之句慧根为资于菩提之句

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类之足迹皆为象迹所摄以象迹称为最上以此为大之故诸比丘如是于资于菩提之诸句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句

〔五五〕第五 核

※二

「诸比丘譬如于诸核香中以赤檀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精进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念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定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慧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

诸比丘譬如于诸核香中以赤檀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P.232]〔五六〕第六 依止

舍卫城

「诸比丘比丘依止一法对五根修习多修以何为一法耶不放逸是

诸比丘以何为不放逸耶诸比丘于此比丘于漏与随有漏之诸法护心彼于漏与随有漏之诸法护心则信根修习圆满精进根修习圆满念根修习圆满定根修习圆满慧根修习圆满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止一法对五根修习善修习

〔五七〕第七 梵天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初成现等觉住优楼频螺村尼连禅那河边之阿阇婆罗榕树下

世尊静居宴然生如是之心念

「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信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念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定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慧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娑婆主梵天王对世尊之心念以心知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速没于梵天现于世尊之前

[P.233]

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何为五根耶对信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念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定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慧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大德往昔我于迦叶正等觉者修梵行其时我以娑婆比丘名被知于世人大德我对此五根修习多修于诸欲离诸欲死后命终生善趣梵世于此我被知为娑婆主梵天王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知此见此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五八〕第八 须迦罗迦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之

于此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观何之义趣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大德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P.234]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之敬礼

舍利弗云何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大德于此漏尽比丘对顺寂止顺等觉之信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精进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念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定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慧根修习大德观如是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观如是无上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之敬礼

舍利弗云何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大德于此漏尽比丘对师尊重恭敬而住对法尊重恭敬而住对僧尊重恭敬而住对学尊重恭敬而住对定尊重恭敬而住大德如是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P.235]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如是以最胜敬礼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以作

〔五九〕第九 生(一)

舍卫城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六〇〕第十 生(二)

一~二

舍卫城说曰——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无调伏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无调伏

第六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拘萨罗末罗
有学与足迹
核以及依止
梵天二之生

[P.236]第七 觉分品

〔六一〕第一 结

舍卫城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资于诸结之断

〔六二〕第二 随眠

※二

资于随眠之永断

〔六三〕第三 徧知

※二

资于行路之徧知

〔六四〕第四 漏尽

※二

资于诸漏之灭尽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资于诸结之断资于随眠之永断资于行路之徧知资于诸漏之灭尽

〔六五〕第五 果(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是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二果之随一果可期于现法开悟或多余依得不还果

[P.237]〔六六〕第六 果(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是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以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则于命终时得开悟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损害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无行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无行般涅槃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有行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无行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

〔六七〕第七 树(一)

※二

「诸比丘譬如于阎浮提之诸树木中以阎浮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阎浮提之诸树木中以阎浮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P.238]〔六八〕第八 树(二)

※二

「诸比丘譬如于忉利天之诸树木中以波利质多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忉利天之诸树木中以波利质多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六九〕第九 树(三)

※二

「诸比丘譬如于阿修罗之诸树木中以苏质怛逻波咤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阿修罗之诸树木中以苏质怛逻波咤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七〇〕第十 树(四)

※二

「诸比丘譬如于金翅鸟之诸树木中以拘咤赊摩利树称为最上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菩提之最上

[P.239]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金翅鸟之诸树木中以拘咤摩利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第七 觉分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结以及随眠
徧知与漏尽
二果与四树
以之说此品

第八 恒河广说(远离依止)

〔七一〕第一 远离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根修习对五根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P.240]〔七二~八二〕第二~十二

如于根相应如于道亦相应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以之于十二
共说恒河品

恒河若广说当依根可广说也

第九 不放逸品(远离依止)

〔八三~九二〕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于远离依止之广说依根广说不放逸品

第十 力所作品(远离依止)

〔九三~一〇四〕第一~十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于远离依止广说根相应之力作所品

第十一 寻觅品(远离依止)

〔一〇五~一一七〕第一~十二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以及三苦
碍与垢及舍
受乃至渴爱

以远离依止可广说根相应之寻觅品

[P.241]第十二 瀑流品(远离依止)

〔一一八~一二七〕第一~九

〔一二八〕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掉举无明是诸比丘以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徧知徧尽予断应修习五根以何为五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徧知徧尽予断应修习此五根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以远离依止善广说根相应之瀑流品

第十三 恒河广说(贪欲调伏)

〔一二九〕第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嗔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修习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倾入涅槃临入于涅槃

[P.242]〔一三〇~一四〇〕第二~十二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以之成十二
共说恒河品

依贪欲调伏广说根相应

第十四 不放逸品(贪欲调伏)

〔一四一~一五〇〕第一~十

第十五 力所作品(贪欲调伏)

〔一五一~一六二〕第一~十二

第十六 寻觅品(贪欲调伏)

〔一六三~一七五〕第一~十二

第十七 瀑流品(贪欲调伏)

〔一七六~一八四〕第一~九

〔一八五〕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徧知徧尽予断应修习五根何为五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嗔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P.243]修习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修习慧根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徧知徧尽予断应修习此五根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依贪欲调伏广说根相应之瀑流品

第四根相应(终)


校注

杂阿含二六二(大正藏二一八二a) 杂阿含二六三(大正藏二一八二b) [0002001-1] 參照前经 杂阿含二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二b) [0003001-1] 參照前经 杂阿含二六九(大正藏二一八二c) 參照前经 杂阿含二六五(大正藏二一八二b)二六三四(大正藏二一八五c) [0006001-1] 杂阿含二六六(大正藏二一八二b)二六一四(大正藏二一八三b) 不惧辛劳之重担 參照前经 杂阿含二六七(大正藏二一八二c)二七二四二八(大正藏二一九六c) 杂阿含二六一二(大正藏二一八三b) 杂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杂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杂阿含二六八(大正藏二一八二c) 杂阿含二六九(大正藏二一八二c) 杂阿含二六一(大正藏二一八二a)其他參照大正藏一五〇b二二八a [0020001-1] 杂阿含二六一二(大正藏二一八三b) 「知」原本 ñāya 由暹罗本改为 aññāya 三六受相应第十经參照(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五卷页) 「信根即信力」由原注依胜解相之增上义的信根不动于不信故为信力比较过洲而东流之河洲之东西水唯一流水而比南北之水即如见为二流 杂阿含二六一三(大正藏二一八三b)二六一五(同上二一八三c) 杂阿含二七二三二七(大正藏二一九六b)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一七九页以下參照 此本之经数为十一经原本之算法有误以下于原本注之算法多错误不能一一订正
[A1] [-]【CB】【南传】
[A2] 虚【CB】广【南传】(cf. N18n0006_p0078a0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相应部经典(卷48)
关闭
相应部经典(卷4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