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42]第十一 预流相应
第一 鞞纽多罗品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转轮王主宰四洲,予以统治,身坏命终后,生善趣、天世,为忉利天之朋辈。于欢喜园为天女众所围绕,天之五欲丰足全备而住,但亦四法不得成就,不能解脱地狱,不能解脱畜生,不能解脱饿鬼趣,不能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四
诸比丘!圣弟子依抟食而活,著弊坏衣,然成就四法,于解脱地狱,于解脱畜生,于解脱饿鬼趣,于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何为四法耶?
[P.343]五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
六
于法成就证净,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也。』
七
于僧成就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谓四双八辈者是。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八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九
此乃成就四法。
一〇
诸比丘!于获得四洲及获得四法,获得四洲是不及获得四法之十六分之一。」
※三
「诸比丘!圣弟子如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何为四法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五~六
于法……于僧……
七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P.344]八
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九
如是世尊说示。如是善逝说已,师说曰: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二
其时,长寿优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
三
时,长寿优婆塞告乃父树提居士曰:
「居士!去至世尊住处,至已,以我语向世尊之足行头面礼,云:『大德!长寿优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彼向世尊之足行头面礼。』并白:『愿大德世尊哀愍,去至长寿优婆塞住宅。』」
「唯唯!吾儿!」
树提居士应诺长寿优婆塞,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方。
四
坐于一方之树提居士,白世尊曰:
「大德!长寿优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彼向世尊之足行头面礼,彼白曰:『愿大德世尊哀愍之,请至长寿优婆塞住宅。』」世尊默然听许。
[P.345]五
时,世尊著下衣、持衣钵,来至长寿优婆塞住宅。至已,就设座。坐已,世尊对长寿优婆塞言曰:
「长寿!能忍否?能耐否?苦受有退不进、知减退不知增进否?」
「大德!难忍,难耐,病苦有进无退,知增进而不知减退。」
六
「长寿!然则汝当如是学:『我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长寿!汝当如是而学。」
七
「大德!世尊所说之四预流支,于我而有,我亦与此法俱有。大德!我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长寿!然汝依此四预流支,更当修习六顺明分法。
八
长寿!汝于此一切诸行,当作无常观,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而住。长寿!汝当如是学。」
「大德!世尊所说之六顺明分法,于我有之,我亦与此法俱有。大德!我于一切诸行,以无常而观。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而住。
九
大德!然则我灭后,但念令此树提居士灭困惑。」
[P.346]树提居士曰:
「吾儿长寿!勿作如是念。吾儿长寿!唯对世尊之所说,当善作意。」
一〇
时,世尊如是对长寿优婆塞教诫后,即从座起离去。
一一
时,长寿优婆塞于世尊离去未久,即告命终
一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之住在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长寿优婆塞略受世尊教诫后,即已命终。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
「诸比丘!长寿优婆塞为贤明,于法随法行,以法事不恼于我。
一三
诸比丘!长寿优婆塞依五下分结尽,为化生者也,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一
一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阿难,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时,具寿阿难于夕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舍利弗住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言具寿舍利弗曰:
三
「友舍利弗!对依何法成就之彼众生,世尊予以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別耶?」
[P.347]「友!对依四法成就之彼众生,世尊予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別。何为四法耶?
四
友!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五
友!对依此四法成就之彼众生,世尊予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別。」
※二
时,具寿舍利弗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曰:
三
「舍利弗!预流支、预流支之谓者,舍利弗!以何为预流支耶?」
「大德!亲近善士为预流支,听闻正法为预流支,如理作意为预流支,法随法行为预流支。」
「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亲近善士为预流支,听闻正法为预流支,如理作意为预流支,法随法行为预流支。
四
舍利弗!谓流、流者,舍利弗!以何为流耶?」
「大德!八支圣道为流也,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善哉、善哉!舍利弗!八支圣道为流,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住、正念、正定是。
[P.348]五
舍利弗!谓预流者、预流者,舍利弗!以何为预流者耶?」
「大德!成就此八支圣道者,名之为预流者,某甲名、某甲姓之具寿。」
「善哉!善哉!舍利弗!成就此八支圣道者,名之为预流者,某甲名、某甲姓之具寿。」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其时,众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思念:「于三月后,世尊将整衣出外游行。」
三
其时,有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因所需要而住于萨道卡(Sadhuka)村。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闻说:「众多之比丘为世尊做衣服,思念:『于三月后,世尊将整衣出外游行』。」
四
时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令一男子伫立一旁,并告之曰:
「男子!汝若见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到来,即告我等。」
五
彼男子伫立二三日,始见世尊由远方来,见已,来至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住处。至已,向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曰:
「大德!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来矣。」
六
时,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随从于世尊之后。
七
时,世尊离道路来至一树下。至已,就坐设座。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再次[P.349]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白世尊曰:
八
「大德!闻世尊离舍卫城欲往拘萨罗游行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离舍卫城至拘萨罗游行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九
大德!闻世尊离拘萨罗欲往摩罗游行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离拘萨罗游行至摩罗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一〇
大德!闻世尊由摩罗游行欲往跋耆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由摩罗游行至跋耆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一一
大德!闻世尊由跋耆游行欲往伽尸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由跋耆游行至伽尸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P.350]一二
大德!闻世尊由伽尸游行欲往摩竭陀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由伽尸游行至摩竭陀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一三
大德!闻世尊由摩竭陀游行欲往伽尸时,以世尊接近我等,欢悦而喜。大德!闻世尊由摩竭陀游行至伽尸时,以世尊接近我等,欢悦而喜。
一四
大德!闻世尊由伽尸……至跋耆……乃至……
一五
……由跋耆……至摩罗……乃至……
一六
……由摩罗……至拘萨罗……乃至……
一七
大德!闻世尊由拘萨罗游行往舍卫城时,以世尊接近我等,欢悦而喜。大德!闻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时,以世尊接近我等,大悦而大喜。」
一八
「工匠!然则在家为愦挠,是尘垢处;出家为空闲。工匠!应勿放逸。」
一九
「大德!比我等之愦挠,更为愦挠、更愦挠之类尚有。」
[P.351]「工匠!何为比汝等之愦挠,更为愦挠、更愦挠之类耶?」
二〇
「大德!拘萨罗王波斯匿欲往游园时,我等调御拘萨罗王波斯匿乘用之象,并将拘萨罗王波斯匿可爱可意之宫女,载之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大德!彼姊妹有如是香,犹如掀开之香箧、亦如香庄严之王女。大德!彼姊妹若是身触则如绵,犹如绵花、亦如生长于安乐之王女。大德!其时,应护象,应护彼姊妹,自亦应相护。
二一
大德!我等于彼姊妹,并不认有起恶心。大德!然此愦挠为比〔在家〕更为愦挠、更愦挠之类。」
二二
「工匠!然而在家为愦挠,是尘垢处;出家为空闲。工匠!应勿放逸。
二三
工匠!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二四
工匠!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于法……于僧……
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于家而住,常布施、自布施。以弃舍为喜,于乞应施,以布施、以部分布施为喜。
[P.352]工匠!圣弟子对此四法成就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二五
工匠!汝等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于法……于僧……
二六
工匠!于汝等之意云何?于布施,与汝等同等者,于拘萨罗国中有若干耶?」
二七
「大德!幸哉!福哉!世尊如是对我等之示知。」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拘萨罗国,入一名曰鞞纽多罗之拘萨罗婆罗门村。
二
鞞纽多罗之婆罗门居士闻:「释子沙门瞿昙,乃由释种出家,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拘萨罗国至鞞纽多罗。又彼尊者瞿昙扬如是善名称,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说自证知、现证,彼对初善、中善、后善,说示义理文句具足之法,显示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善哉!得见如是之应供者。」
[P.353]三
时,彼鞞纽多罗之婆罗居士,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者有之,与世尊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者有之,向世尊合掌坐于一面者有之,于世尊面前,告以姓名,坐于一面者有之,或默然坐之者亦有。
四
坐于一面之彼鞞纽多罗婆罗门居士,白世尊曰:
「尊瞿昙!我等有如是之欲、之志、之意趣,曰:于有多儿之愦乱处而住,受有迦尸衣、栴檀,持有华鬘、香、涂香,享有金银,死后命终,生于善趣天世。尊瞿昙!请为有如是之欲、之志、之意趣之我等,说示法要,以使我等,得住于多儿之愦乱处,受有迦尸衣、栴檀,持有华鬘、香、涂香,享有金银,死后命终,得生善趣天世。」
五
「居士等!我对汝等说自利之法门,且谛听,当善作意,我即当说。」
「唯唯!大德!」
彼鞞纽多罗之婆罗门居士应诺世尊。
世尊说示曰:
「居士等!何为自利法门耶?
六
居士等!于此,圣弟子当如是思择:『我欲生、不欲死,欲乐而厌苦。我欲生、不欲死,欲乐而厌苦,若有夺我命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他亦欲生、不欲死,欲乐而厌苦,若我夺其命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P.354]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杀生,并劝他亦离杀生,赞叹离杀生。如是身行之边际清净。
七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于我所不与而盗取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对他之所不与而盗取者,则我非为可爱、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于不与取,并劝他亦离不与取,赞叹离于不与取。如是身行之边际清净。
八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与我妻交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与他妻交者,则我不为可爱、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于欲邪行,并劝他亦离于欲邪行,赞叹离于欲邪行。如是身行之边际清净。
九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以虚诳语损我利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以虚诳语损他之利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P.355]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虚诳语,并劝他亦离虚诳语,赞叹离虚诳语。如是语行之边际清净。
一〇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以离间语,使我与友背离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以离间语,使他与友背离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离间语,并劝他亦离离间语,赞叹离离间语。如是语行之边际清净。
一一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对我出麤恶语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对他出麤恶语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麤恶语,并劝他亦离麤恶语,赞叹离麤恶语。如是语行之边际清净。
一二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对我出杂秽语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对他出杂秽语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杂秽语,并劝他亦离杂秽语,赞叹离杂秽语。如是语行之边际清净。
一三
彼时,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P.356]一四
于法成就证净,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
一五
于僧成就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此谓四双八辈者是。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一六
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一七
居士等!圣弟子成就此七正法故,依此四愿处若欲者,则自记別,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一八
如是说示已。鞞纽多罗之婆罗门居士,白世尊曰:
「稀有哉!尊瞿昙!……乃至……我等归依世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尊瞿昙!容我等,自今日始,至命终止,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那梨迦村之繁耆迦精舍。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一名遮楼之比丘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难陀之比丘尼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须达之优婆塞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善生之优婆塞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
三
「阿难!遮楼比丘命终,依诸漏尽,于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P.357]现证,具足而住。阿难!难提比丘尼命终,彼五下分结徧尽,而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不还此世。阿难!须达优婆塞命终,三结徧尽,贪嗔痴弱而为一来,唯一之来此世,作苦之边际。阿难!善生优婆夷命终,依三结徧尽,而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四
阿难!为人,命终并非稀有事,各各命终时,来我处问此义,阿难!此对如来是愦乱。阿难!故命名曰法镜,而说法门。圣弟子成就于此,若欲者,则自记別,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五
阿难!圣弟子成就何之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別,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六
阿难!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七
阿难!圣弟子成就此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別,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二
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曰阿育之比丘已命终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比丘尼已命终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优婆塞已命终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优婆夷已命终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
三~六
「阿难!阿育比丘命终,依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同前经之因缘)
七
阿难!如成就此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別,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二
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曰罽迦舍之那梨迦优婆塞已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佉楞迦罗之那梨迦优婆塞……曰尼迦咤之那梨迦优婆塞……曰迦多梨沙婆……曰他梨舍㝹……曰薮达利舍㝹……曰跋陀罗……曰须跋陀罗之那梨迦优婆塞,已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
三
「阿难!罽迦舍优婆塞命终,五下分结尽,而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自彼世[P.359]不还。阿难!佉楞迦罗……尼迦咤……迦多梨沙婆……他梨舍㝹……薮达利舍㝹……跋陀罗……须跋陀罗优婆塞命终,五下分结尽,而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自彼世不还。
四
阿难!五十余之优婆塞于那梨迦命终,五下分结徧尽,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自彼世不还。阿难!九十余之优婆塞于那梨迦命终,三结徧尽,贪嗔痴弱,而为一来,唯一来此世,住苦之边际。阿难!五百六之优婆塞于那梨迦命终,依三结徧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五
阿难!为人,命终并非稀有事,各各命终时,来我处问此义,阿难!此对如来是惯乱。阿难!故为说名曰法镜之法门。圣弟子成就于此,若欲者,则自记別,以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六
阿难!圣弟子成就何之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別,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P.360]七
阿难!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乐,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八
阿难!圣弟子如成就此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別,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第一 鞞纽多罗品(终)
此中摄颂曰:
第二 千品(王园品)
〔一一〕第一 千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王园。
二
时,千比丘尼众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
三
时,世尊告立于一面之诸比丘尼曰:
「诸比丘尼!圣弟子如成就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四
诸比丘尼!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P.361]五~六
于法……于僧……
七
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乐,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八
诸比丘尼!圣弟子如成就此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一~二
舍卫城因缘。
三
「诸比丘!诸婆罗门施设有名曰向上之道,以劝导弟子曰:『男子!晨朝起,往赴于东面,不避坑坎、不避堆阜、不避橛、不避荆地、不避污水溜、不避下水路,于堕处可遇死。男子!如是身坏命终,往生善趣、天世。』
四
诸比丘!此诸婆罗门之愚道、痴道,而不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诸比丘!我亦于圣者之律,施设向上之道,且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诸比丘!何种向上之道,一向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耶?
[P.362]五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对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六
诸比丘!此为向上之道,一向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一三〕第三 阿难
一
一时,具寿阿难与具寿舍利弗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时,具寿舍利弗夕时由宴默起,来至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俱相交谈感铭、欢喜之语,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具寿阿难曰:
三
「友阿难!安住断几何之法?成就几何之法?世尊对如是此等众生记別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四
「友!依断四法、成就四法,世尊对如是此等众生记別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五
友!若对佛成就诽谤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圣[P.363]弟子对佛不作如是诽谤。友!对佛成就证净之有闻圣弟子,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世,彼对佛如是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六
友!若对法成就诽谤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圣弟子对法不作如是诽谤。友!对法成就证净之有闻圣弟子,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世,彼对法如是证净,谓:『世尊之法乃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
七
友!若对僧成就诽谤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圣弟子对僧不作如是诽谤。友!对僧成就证净之有闻圣弟子,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世,彼对僧作如是证净,谓:『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此谓四双八辈。此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八
友!若成就破戒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圣弟子不作如是破戒。友!若成就圣者之所乐戒,有闻圣弟子身坏命终后生善趣、天世,彼作如是圣者之所乐戒持,谓: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能發三摩地。
[P.364]九
友!依于断除此四法、成就此四法者,世尊对如是此等众生记別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一四〕第四 恶趣(一)
※三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圣弟子,超越一切恶趣之怖畏。以何为四法耶?
四~七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对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八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超越一切之恶趣怖畏。」
〔一五〕第五 恶趣(二)
※三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圣弟子,超越一切恶趣、堕处之怖畏。以何为四法耶。
四~七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对佛成就证净……乃至……
八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超越一切恶趣、堕处之怖畏。」
※三
「诸比丘!汝等思念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则应对彼等劝导于习住四预流支。以何为四预流支耶?
[P.365]四
对佛,应劝导于习住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乐,不执取,能發三摩地之戒,劝导习住。
五
诸比丘!汝等思念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则应对彼等劝导于习住此四预流支。」
※三
「诸比丘!汝等思念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应对彼等劝导于习住四预流支。以何为四预流支耶?
四
对佛,应劝导习住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诸比丘!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之四大或有变异,但对佛成就证净之圣弟子无有变异。此中,对佛成就证净之圣弟子,生于地狱、畜生、饿鬼趣之变异者为无有此理。
五~六
对法……对僧……
七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于能發三摩地之戒,劝导习住。诸比丘!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之四大或有变异,但成就[P.366]圣者之所乐戒之圣弟子无有变异。此中,成就圣者之所乐戒之彼圣弟子,生于地狱、畜生、饿鬼趣之变异者为无有此理。
八
诸比丘!汝等思念应所哀愍、应所听闻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则应对彼等,劝导对此四预流支之习住。」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大目犍连譬如力士之屈臂伸、伸臂屈,以如是之快速没于祇树林,现于忉利天。
三
时,众多之忉利诸天,来至具寿大目犍连处。至已,敬礼具寿大目犍连,立于一面。时,具寿大目犍连对立于一方之彼诸天曰:
四
「友等!善哉!对佛以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友等!对佛因成就证净,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
五~六
友等!善哉!对法……对僧……
七
友等!善哉!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P.367]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友等!因成就圣者之所乐戒,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
八
「尊者目犍连!善哉!对佛以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尊者目犍连!对佛因成就证净,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
九~一一
尊者目犍连!善哉!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尊者目犍连!因成就圣者之所乐戒,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
〔二〇〕第十 天上游行[-1](三)
※二
时,世尊譬如力士之屈伸臂、伸臂屈,以如是之速,没于祇树林,现于忉利天。
三
时,众多之忉利诸天,来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时,世尊对[P.368]立于一面之彼诸天曰:
四~七
「友等!善哉!对佛以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友等!对佛因成就证净,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友等!善哉!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友等!因成就圣者之所乐戒,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八~一一
「尊者!善哉!对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尊者!因于佛成就证净,如是,于此有一类众生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尊者!善哉!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尊者!因成就圣者所乐之戒,如是此众生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第二 千品(终)
摄颂曰:
[P.369]第三 百手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毘罗卫城尼拘律园。
二
时,释氏摩诃男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三
「大德!此迦毘罗卫城乃富饶、丰乐而民多、人集,是愦闹。大德!我对世尊或意修习之比丘奉仕已,日夕时分,入迦毘罗卫城,遇狂奔之象、遇狂奔之马、遇狂奔之乘、遇狂奔之车、遇狂奔之人。大德!其时,忘失世尊之念、忘失法之念、忘失僧之念。大德!我思念:若我其时命终者,将往何之趣?享何之生耶?」
四
「摩诃男!勿恐,摩诃男!勿怖。于汝无恶死、恶命终。摩诃男!若于长夜,其心对信徧修、其心对戒徧修、其心对所闻徧修、其心对施舍徧修、其心对慧徧修者,[P.370]则此有色,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饭粥所集、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法之身,则为鸦所啖、为鹫所啖、为鹰所啖、为狗所啖、为野干所啖、为种种生类所啖。然于长夜,对信徧修、对戒徧修、对所闻徧修、对施舍徧修、对慧徧修者,则心为上升、胜进。
五
摩诃男!譬如有人,将酥瓶、油瓶投入深水池坏之,其破片瓦石虽沈,其酥、油则上升、胜进。摩诃男!如是,若于长夜,其心对信徧修、其心对戒徧修、其心对所闻徧修、其心对施舍徧修、其心对慧徧修者,则此有色,四大之所成、父母所生、饭粥所集、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破法之此身,为鸦所啖、为鹫所啖、为鹰所啖、为狗所啖、为野干所啖、为种种生类所啖。然于长夜,对信徧修、对戒徧修、对所闻徧修、对施舍徧修、对慧徧修者,则心为上升、胜进。
六
摩诃男!汝于长夜,其心对信徧修、其心对戒徧修、其心对所闻徧修、其心对[P.371]施舍徧修、其心对慧徧修。摩诃男!勿恐,摩诃男!勿怖。于汝无恶死、恶命终。」
一
如是我闻……乃至……
二
时,释氏摩诃男……乃至……
三
大德!此迦毘罗卫城……乃至……
四
「摩诃男!勿恐,摩诃男!勿怖。于汝无恶死、恶命终。摩诃男!成就四法之圣弟子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何为四法耶?
五
摩诃男!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六
摩诃男!譬如有树,其向东、倾东、临东,若将其根截之则倒向何方耶?」
「大德!必是其所向倾临之方。」
「摩诃男!如是,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一
迦毘罗卫城因缘。
二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释氏沙陀处,至已,对释氏沙陀曰:
[P.372]三
「沙陀!可知于人成就几何之法,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摩诃男!是知于人成就三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三法耶?
四
摩诃男!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成就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此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摩诃男!是知于人成就此三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五
摩诃男!汝知于人成就几何之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沙陀!我知于人成就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何为四法耶?
沙陀!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沙陀!我知于人如成就此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六
「稍待,摩诃男!稍待,摩诃男!世尊方知此法之成就不成就。」
「沙陀!走!往世尊住处,至已,向世尊将此义奉告。」
[P.373]七
时,释氏摩诃男与释氏沙陀,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八
「大德!我来至释氏沙陀住处,至已,对释氏沙陀言曰:『沙陀!可知于人成就几何之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大德!作如是言,释氏沙陀对我言曰:『摩诃男!当知于人成就三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涅槃。摩诃男!汝可知于人成就几何之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趣耶?』
九
大德!作如是言,我对释氏沙陀言曰:『沙陀!我知于人成就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沙陀!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沙陀!我知于人如成就此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大德!作如是言,释氏沙陀对我言曰:『稍待,摩诃男!稍待,摩诃男!世尊方知此法之成就不成就。』
[P.374]一〇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一一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比丘尼众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一二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一三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一四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一五
「沙陀!对如是言之释氏摩诃男,汝作何言耶?」
「大德!对如是言之释氏摩诃男,我无何所言,但除妙与善。」
一
迦毘罗卫城因缘。
二
其时,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別。
三
于此有众多之释氏集合,作私语,愤怒、毁议曰:
「是稀有、未曾有者,今此处谁非为预流者?所以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別。而释氏百手曾犯戒饮酒。」
四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世尊之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五
「大德!于此,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作『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別。大德!于此,众多之释氏集合,作私语,愤怒、毁议,而谓:『是希有、未曾有者,今此处谁非预流者?所以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別,而释氏百手曾犯戒饮酒。』」
「摩诃男!若于长夜为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者,则云何往堕处耶?
六
摩诃男!若予正说,于长夜为优婆塞,谓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释氏百[P.376]手应如是正说,摩诃男!释氏百手于长夜为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云何往堕处耶?
七
摩诃男!于此有一类之人,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成就捷慧、速慧而解脱。彼依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八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虽成就捷慧、速慧而不得解脱。彼依五下分结尽成为化生,于彼处则解脱,由彼世不归还。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九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不得捷慧、不得速慧而不得成就解脱。彼三结尽,贪嗔痴弱,为一来,而唯一来此世作苦之边际。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P.377]一〇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不得捷慧、不得速慧而不得成就解脱。彼依三结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一一
摩诃男!此处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不得成就证净、于法不得成就证净、于僧不得成就证净,不得捷慧、不得速慧,不得成就解脱。然彼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诸法,又能对如来所说之法,以慧少分观察。摩诃男!此人则不往地狱、不往畜生、不往饿鬼趣、不往恶生恶趣、堕处。
一二
摩诃男!此处又一类之人,于佛不得成就证净、于法不得成就证净、于僧不能成就证净,不得捷慧、不得速慧,不得成就解脱。然彼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又以如来为唯所信、唯所爱乐。摩诃男!此人不往地狱、不往畜生、不往饿鬼趣、不往恶生恶趣、堕处也。
一三
摩诃男!若彼诸大众了知善说与恶说,则我为彼诸大众记別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况释氏百手耶?摩诃男!释氏百手临命终时受戒也。」
一
迦毘罗卫城因缘。
二
其时,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以「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別之。
三
此处众多之释氏集合,作私语,愤怒、毁议曰:
「是稀有、未曾有者,于今此处任何人谁非预流者?所以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以『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別之。释氏百手于戒并未成圆满。」
四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五
「大德!于此,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以『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別之。大德!于此,众多之释氏集合,作私语,愤怒、毁议曰:『是稀有、未曾有者,今此处谁非预流者?所以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以「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別,而释氏百手于戒并未成圆满。』」
「摩诃男!若于长夜为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云何往堕耶?
六
摩诃男!若予正说,谓于长夜为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则释氏百手正说应如是而言,摩诃男!释氏百手于长夜为优婆塞,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云何往堕处耶?
七
摩诃男!于此有一类之人,于佛一向笃信,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于法……于僧……捷慧、速慧而成就解脱。彼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摩诃男!此人则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八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一向笃信,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捷慧、速慧,但不得成就解脱。彼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得损害般涅槃……得有行般涅槃……得无行般涅槃……得上流而至色究竟天。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九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一向笃信,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脱。彼三结尽,贪嗔痴弱,为一来而唯一来[P.379]此世作苦之边际。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一〇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一向笃信,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脱。彼依三结尽,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一一
摩诃男!此处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不成笃信、于法不成笃信、于僧不成笃信,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脱,然彼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诸法,又能对如来所说之法,以慧少分予观察。摩诃男!此人不往地狱、不往畜生、不往饿鬼趣、不往恶生、恶趣、堕处。
一二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不成笃信、于法不成笃信、于僧不成笃信,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脱。然彼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诸法,又以如来为所唯信、唯所爱乐。摩诃男!此人不往地狱、不往畜生、不往饿鬼趣、不往恶生、恶趣、堕处。
一三
摩诃男!譬如未除农作根碴之恶田、恶地,种子为坏、腐、为风热所损,无核,未善予贮藏,又逢天不降雨,彼种子得能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能。」
「摩诃男!如是,于此恶说、恶示之法,不成出离、不资寂静,非正等觉者之[P.380]所说,称为恶田。于此法之弟子,法随法行、和敬行、随法行而住,称为恶种子。
一四
摩诃男!譬如已除农作根碴之良田、良地,种子不坏、不腐、不为风热所损,有核,善为贮藏,又正逢天雨,彼种子能生长增广耶?」
「大德!实然。」
「摩诃男!如是,于此法之善说、善示、出离、资于寂静,为正等觉者之所说,称为良田。于此法之弟子,法随法行、和敬行、随法行而住,称为良种子。况释氏百手耶?摩诃男!释氏百手临命终时,圆满戒行。」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其时,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困苦重患。
三
时,给孤独居士告一男子曰:
「男子!往具寿舍利弗住处,至已,以我语对具寿舍利弗之足行头面礼,言:『大德!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寿舍利弗之足行头面礼。』又曰:『大德!愿具寿舍利弗来给孤独居士住处,以哀愍故。』」
[P.381]「唯唯!大德!」
彼男子应诺给孤独居士后,前往具寿舍利弗住处。至已,礼敬具寿舍利弗,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面之彼男子,向具寿舍利弗言曰:
「大德!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寿舍利弗之足行头面礼。又曰:『大德!愿具寿舍利弗来给孤独居士住处,以哀愍故。』」
具寿舍利弗默然允许。
五
时,具寿舍利弗晨朝时分,著下衣、持衣钵,以具寿阿难为随从沙门,往给孤独居士家。至已,就设座。坐已,具寿舍利弗语给孤独居士曰:
「居士!能忍否?可耐否?苦受退而不进,知减退而不知增进否?」
「大德!难忍、难耐,痛苦有进而无退、知增进而不知减退。」
六
「居士!若于佛成就不信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于佛,则无如是之不信。居士!汝于佛具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汝自思于佛具此证净,则苦受将忽止。
七
居士!若于法成就不信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P.382]狱。汝于法,则无如是不信。居士!汝于法具证净,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汝自思于法具此证净,则苦受将忽止。
八
居士!若于僧成就不信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于僧,则无如是不信。居士!汝于僧具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此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汝自思于僧具证净,则苦受将忽止。
九
居士!若成就破戒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破戒。居士!汝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能發三摩地之戒,汝自思具圣者之所乐此戒,则苦受将忽止。
一〇
居士!若成就邪见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见。居士!汝具正见,汝自思此正见,则苦受将忽止。
一一
居士!若成就邪思惟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思惟。居士,汝具正思惟,汝自思具此正思惟,则苦受将忽止。
[P.383]一二
居士!若成就邪语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语。居士!汝具正语,汝自思具此正语,则苦受将忽止。
一三
居士!若成就邪业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业。居士!汝具正业,汝自思具此正业,则苦受将忽止。
一四
居士!若成就邪命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命。居士!汝具正命,汝自思具此正命,则苦受将忽止。
一五
居士!若成就邪精进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精进。居士!汝具正精进,汝自思具此正精进,则苦受将忽止。
一六
居士!若成就邪念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念。居士!汝具正念,汝自思具此正念,则苦受将忽止。
一七
居士!若成就邪定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定。居士!汝具正定,汝自思具此正定,则苦受将忽止。
[P.384]一八
居士!若成就邪智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智。居士!汝具正智,汝自思具此正智,则苦受将忽止。
一九
居士!若成就邪解脱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解脱。居士!汝具正解脱,汝自思具此正解脱,则苦受将忽止。」
二〇
时,给孤独居士之苦受忽止。
二一
时,给孤独居士向具寿舍利弗与具寿阿难,自将釜中饮食予以供养。
二二
时,给孤独居士见具寿舍利弗食讫,手离钵,乃取一低床几,坐于一面。
二三
时,具寿舍利弗对坐于一面之给孤独居士,以此偈随喜:
二四
时,具寿舍利弗以此偈随喜给孤独居士,乃从座而起离去。
[P.385]二五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曰:
二六
「阿难!汝晨朝由何处来耶?」
「大德!具寿舍利弗对给孤独居士作如是教诫。」
「阿难!舍利弗为贤者、大慧者,所以以四预流支予分別十相。」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其时,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
三~四
时,给孤独居士告一男子曰:
「男子!往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以我语向具寿阿难之足行头面礼曰:『大德!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寿阿难之足行头面礼。』又曰:『大德!愿具寿阿难能来给孤独居士住处,以哀愍故。』」
「唯唯!大德!」
彼男子应诺给孤独居士,往具寿阿难住处,至已,礼敬具寿阿难,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男子白具寿阿难曰:
「大德!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寿阿难之足行头面礼。又曰:『大德!愿具寿阿难能来给孤独居士住处,以哀愍故。』」
具寿阿难默然许诺。
五
时,具寿阿难晨朝时分著下衣、持衣钵,往给孤独居士住处。至已,就所设座。坐已,具寿阿难言给孤独居士曰:
「居士!能忍否?可耐否?苦受退而不进,知减退而不知增进否?」
[P.386]「大德!难忍、难耐,痛苦有进无退、知增进而不知减退。」
六
「居士!于成就四法之无闻异生,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以何为四法耶?
七
居士!于此有无闻之异生,于佛成就不信,又自思于佛具此不信故,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又无闻之异生,于法成就不信,又自思于法具此不信故,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又无闻之异生,于僧成就不信,又自思于僧具此不信故,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又无闻之异生,成就破戒,又自思具此破戒故,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对此四法成就之无闻异生,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八
居士!于成就四法之有闻圣弟子,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以何为四法耶?
居士!于此有闻之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又自思于佛具此证净故,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
居士!又有闻之圣弟子,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P.387]不秽,离脱,智者所赞,成就不执取之戒。又自思具圣者所乐之戒故,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
居士!对此四法成就之圣弟子,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
九
「大德阿难!我不畏惧。云何而畏耶?大德!我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大德!在家和敬之戒,世尊之所说,我自观未少有所缺。」
一〇
「居士!幸哉!居士!福哉!居士!汝当记別为预流果。」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给孤独居士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给孤独居士曰:
三
「居士!圣弟子当止息五种怖畏、怨仇,成就四种预流,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时,若心欲者,则自得记別,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以何为五种怖畏、怨仇之止息耶?
四
居士!杀生者,缘杀生而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P.388]苦忧。离杀生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居士!不与取者,缘不与取而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不与取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居士!邪淫者,缘邪淫而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邪淫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居士!妄语者,缘妄语而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妄语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居士!饮酒者,缘饮酒而于现世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饮酒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此为五种怖畏,怨仇之止息。
五
以何为成就四种预流支耶?
居士!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此为成就四种预流支。
六
以何为慧善观圣理,善通达之耶?
居士!于此有圣弟子,对缘善作意,而曰:『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谓:缘无明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处,缘六处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渴爱,缘可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生生,缘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集起。又:无明无余离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处灭,六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渴爱灭,渴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灭。
[P.389]此为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
七
居士!圣弟子于此五种怖畏、怨仇当止息,成就此四种预流支,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时,若心欲者,则自得记別,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曰:
三~六
「诸比丘!于圣弟子……乃至……(准前经)
七
诸比丘!圣弟子于五种怖畏、怨仇当止息,成就此四种预流支,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时,若心欲者,则自得记別,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一
一时,世尊住毘舍离城大林重阁讲堂。
二
时,离车大臣难陀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离车大臣难陀曰:
[P.390]「难陀!成就四法之圣弟子,为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三
难陀!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难陀!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为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四
难陀!又,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与天、人之寿相应,与天、人之色相应,与天、人之乐相应,与天、人之称相应,与天、人之增上力相应。
五
难陀!此非我闻于他之沙门、婆罗门所说之,乃我自知、自见、自悟而说。」
六
如是说时,有一男子对离车大臣难陀曰——
「大德!是沐浴之时矣。」
〔难陀答曰:〕「无须于外面之沐浴,以内自之沐浴为已足。此乃谓于世尊之信心。」
第三 百手品(终)
此中摄颂曰:
[P.391]第四 福德润泽品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有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处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为第一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四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成就证净,而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
此为第二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五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僧成就证净,而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此为第三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六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七
诸比丘!此为第四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二
「诸比丘!有四之福泽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P.392]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为第一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四~五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
六
诸比丘!又,圣弟子以离悭吝之垢秽心住于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应乞、喜于分与布施。
此为第四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七
诸比丘!此为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二
「诸比丘!有四种福泽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以何为四耶?
三~五
诸比丘!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为第一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
六
具慧以圣决择而顺正苦尽,成就生灭慧。
此为第四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七
诸比丘!此为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三四〕第四 天道[-1](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诸天之天道有四,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为诸天之第一天道,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
[P.393]四~六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此为诸天之第四天道,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
七
诸比丘!诸天之天道有此四种,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
※二
「诸比丘!诸天之天道有四,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思择:『以何为诸天之天道耶?』知:『我闻说,诸天以无恚为最上。我亦于或无怖或能安者,不起嗔恚,必成就天道之法而住。』
此为诸天之第一天道,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
四~五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
六
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可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彼思择:『如何为诸天之道耶?』知:『我闻诸天以无恚为为最上。我于或怖或安者,不起嗔恚,必成就天道之法而住。』
[P.394]此诸天之天道有四,未清净之众生而令清净;未洁白之众生而令洁白。
七
诸比丘!于诸天之道有此回,未清净之众生而令清净;未洁白之众生而令洁白。」
※二
「诸比丘!若成就四法者,诸天欢喜,而称说为朋辈。何者为四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诸天于佛成就证净,此处殁后,往生彼处者,如是思惟:『我等于佛成就证净,于彼处殁,而生来此处,圣弟子亦如是,于佛成就证净,当来诸天之处。』
四~五
诸比丘!又于法……于僧……
六
成就圣者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可执取、〕能發三摩地之戒。诸天成就圣者所乐戒,于此处殁,往生彼处者,如是思惟:『我等成就圣者所乐之戒,于彼此处殁,来生此处,圣弟子亦如是,成就圣者所乐之戒,当来诸天之处。』
七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者,诸天欢喜,称说为朋辈。」
一
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毘罗卫城尼拘律园。
二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三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耶?」
「摩诃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故,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
四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戒具足耶?」
「摩诃男!优婆塞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虚诳语、离饮酒故,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戒具足。」
五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信具足耶?」
「摩诃男!于此有信之优婆塞,信如来之菩提,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信具足。」
六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弃舍具足耶?」
「摩诃男!于此有优婆塞,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住于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应乞、喜分与布施。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弃舍具足。」
七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慧具足耶?」
「摩诃男!于此有优婆塞,具慧以圣决择而顺正苦尽,成就生灭慧。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慧具足。」
※二
「诸比丘!譬如山上降大雨时,水流往低处,展转山岩溪涧而满。山岩溪涧满则小池满,小池满则大池满,大池满则小河满,小河满则大河满,大河满则大海满。
三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成就圣者所乐之戒、法,为流至彼岸,资于诸漏之尽。」
〔三九〕第九 沙陀[-1]
一
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毘罗卫城尼拘律园。
二
时,世尊于晨朝时分,著下衣、持衣钵,去往释女沙陀住宅,至已,就所设座。
三
时,释女沙陀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释女沙陀曰:
「沙陀!成就四法之圣女弟子,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四
沙陀!于此有圣女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P.397]…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住于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应乞、喜于分布布施。
沙陀!成就此四法之圣女弟子,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五
「大德!世尊所说之此四预流支之法,于我为有,我亦与此法俱。大德!我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家若有少分之应施物者,则皆于具戒善法者无差別。」
六
「沙陀!幸哉!沙陀!福哉!沙陀!汝当记別为预流果。」
一
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毘罗卫城尼拘律园。
二
时,释氏难提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难提,白世尊曰:
三
「大德!若于圣弟子,徧一切处皆无具四预流支者,则圣弟子名为住于放逸。」
「难提!若徧一切处皆无具四预流支者,我则将此另名为异生之数。
四
难提!对圣弟子之住于放逸与不住放逸,我将说,且谛听,善自作意。」
[P.398]「唯唯!大德!」
释氏难提应诺世尊,世尊说曰:
五
「难提!云何圣弟子,住于放逸耶?
难提!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如是于佛满足证净,对更精进而不为,于昼不远离,于夜不宴默。彼如是住于放逸,则无胜喜,无胜喜则无欢喜,无欢喜则无轻安,无轻安则住于苦,有苦则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则诸法不显现,诸法不显现则入住放逸数。
难提!又,圣弟子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彼如是以圣者之所乐戒为满足,对更精进而不为,于昼不远离,于夜不宴默。彼如是住于放逸,则不得胜喜,无胜喜则无欢喜,无欢喜则无轻安,无轻安则住于苦,有苦则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则诸法不显现,诸法不显现则入住放逸之数。难陀!如是之圣弟子,住于放逸。
六
难提!云何之圣弟子,住于不放逸耶?
难提!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如是于佛满足证净,更精进而于昼远离,于夜宴默。彼如是住于不放逸,则生胜喜,有胜喜则生欢喜,意欢喜则身轻安,身轻安则受乐,有乐则心得定,得心定则诸法显现,诸法显现则入住于不放逸之数。
[P.399]难提!又,圣弟子于法……于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彼如是对圣者之所乐戒不满足,更精进于昼远离,于夜宴默。彼如是住于不放逸则生胜喜,有胜喜则生欢喜,意欢喜则身轻安,身轻安则乐受,有乐则得心定,得心定则诸法显现,诸法显现则入住于不放逸之数。
难提!如是之圣弟子,住于不放逸。」
第四 福德润泽品(终)
摄颂曰:
第五 有偈福德润泽品
※二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四种,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为福德润泽、安乐食之第一。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此为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之第四。
[P.400]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此四种。
四
诸比丘!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之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是为不易。谓入无数无量大福德聚之数。
五
诸比丘!譬如称量大海水,以几瓶、几百瓶、几千瓶、几百千瓶之称量,是为不易。谓入无数无量大水聚之数。诸比丘!如是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之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实不易。谓入无数无量大福德聚之数。」
六
※二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四种。何为四种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为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之第一。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住于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应乞、以布施之分布为喜。此为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之第四。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此四种。
四
诸比丘!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是为不足。谓入于无数无量大福德聚。
五
诸比丘!譬如彼诸大河俱,其流之合流,谓:恒河、耶符那河、伊罗跋提河、萨罗游河,摩醯河。于彼水之称量,虽以几瓶、几百瓶、几千瓶、几百千瓶,其称量实为不易。是谓入于无数无量大水聚之数。诸比丘!如是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之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实为不易。谓入于无数无量大福德聚之数。」
六
世尊如是说示。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说曰:
〔四三〕第三 润泽(三)
※二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四种。何为之四耶?
[P.402]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于法……于僧……具慧以圣决择,而顺正苦尽,成就生灭慧。此为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之第四。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此四种。
四
诸比丘!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实为不易。谓入于无数无量大福德聚之数。」
五
世尊如是说示。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说曰: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圣弟子,得富饶而有大宝、大财之大名称。以何为四法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四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得富饶而有大宝、大财之大名称。」
〔四五〕第五 大宝[-1](二)
※二
「诸比丘!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四
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四七〕第七 难提[-1]
一
迦毘罗卫城因缘。
二
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释氏难提曰:
「难提!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三
难提!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四
难提!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一
迦毘罗卫城因缘……(述说来诣之次第)……
二
时,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释氏跋提曰:
「跋提!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三
跋提!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四
难提!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一
迦毘罗卫城因缘……
二
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释子摩诃男曰:
「摩诃男!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三
摩诃男!此处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四
摩诃男!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第五 有偈福德润泽品(终)
此中摄颂曰:
第六 有慧品
〔五一〕第一 有偈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圣弟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P.405]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四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说曰——
〔五二〕第二 雨安居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其时,有一比丘于舍卫城,住雨安居已,因事至迦毘罗卫城。
三
迦毘罗卫城之诸释氏得闻:「有一比丘于舍卫城,住雨安居已,因事至迦毘罗卫城。」
四
时,迦毘罗卫城之诸释氏,来至彼比丘处。至已,礼敬彼比丘,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迦毘罗卫城之诸释氏,对彼比丘言曰:
五
「大德!世尊无病强健否?」
「友等!世尊无病强健。」
[P.406]「大德!舍利弗、目犍连无病强健否?」
「友等!舍利弗、目犍连无病强健。」
「大德!比丘众无病强健否?」
「友等!比丘众无病强健。」
六
「大德!于此雨安居中,有于世尊之所亲闻、亲受否?」
「友等!我由世尊所亲闻、亲受为:『诸比丘!依诸漏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之比丘少;依五下分结尽,而成为化生者,当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法之比丘多。』
七
友等!又,我由世尊所亲闻、亲受为:『诸比丘!依五下分结尽,而成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法之比丘为少;三结尽,贪嗔痴弱,成为一来,唯只一来此世,作苦边际之比丘为多。』
八
友等!又,我由世尊之所亲闻、亲受为:『诸比丘!三结尽,贪嗔痴弱,成为一来,唯只一来此世,作苦之边际之比丘为少;依三结尽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比丘为多。』」
一
一时,世尊住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园。
[P.407]二
时,优婆塞达摩提那与五百优婆塞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优婆塞白世尊曰:
三
「大德!世尊请教授我等,大德!世尊请教授我等,以使长夜得利益安乐。」
「达摩提那!然则汝等应如是学:『如来所说之经为甚深、义甚深、出世间、空性相应,时时将此具足而住。』达摩提那!汝等应如是学。」
四
「大德!住于有儿童愦乱之卧处,用迦尸衣、栴檀,持鬘香、涂香,享受金银之我等,对如来所说之甚深、义甚深、出世间、空性相应之经,能时时具足而住为不易。大德世尊为依住五戒之我等,请说示上法。」
五
「达摩提那!然则汝等应如是学:『我等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达摩提那!汝等应如是学。」
「大德!世尊所说四预流支之法,我等有之,我等当与此法俱存。
六
大德!我等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P.408]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七
「达摩提那!汝等幸哉!达摩提那!汝等福哉!达摩提那!汝等当记別为预流果。」
一
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毘罗卫城尼拘律园。
二
其时,众多之比丘,为世尊做衣,为「三月后,世尊整衣外出游行。」
三
释氏摩诃男闻得众多之比丘,为世尊做衣,为「三月后,世尊整衣将出游行。」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四
「大德!闻众多比丘,为世尊做衣,为『三月后,世尊整衣将出游行。』大德!曾于世尊处有亲闻亲受『有慧之优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应对有慧之优婆塞教诫。』」
五
「摩诃男!有慧之优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对有慧之优婆塞,应以四苏息法令得活命,而曰:『具寿,当得活!于佛有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具寿,当得活!具寿!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P.409]六
摩诃男!有慧之优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对有慧之优婆塞,以此四苏息法令得活已,应如是言:
七
『具寿顾恋父母耶?』若彼如是言:『我顾恋父母。』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有死法;若具寿顾恋父母亦唯死,若具寿不顾恋父母亦唯死,具寿愿断父母之顾恋。』
八
若彼如是言:『我断父母之顾恋。』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顾恋妻子耶?』彼若如是言:『我顾恋妻子』,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有死法;具寿若顾恋妻子亦唯死,具寿若不顾恋妻子亦唯死。具寿愿断妻子之顾恋。』
九
彼若如是言:『我断妻子之顾恋』。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对人之五妙欲顾恋耶?』彼若如是答言:『我顾恋人之五妙欲』,于彼应如是答言:『友!天之欲比人之欲为更胜、更妙,具寿唯愿心由人欲远离,心当于胜解四大天王天。』
一〇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人欲远离,心胜解于四大天王天』,于彼当如是答言:[P.410]『友!忉利天比四大天王天为更胜、更妙,具寿唯愿心由四大天王天远离,心当胜解于忉利天。』
一一~一六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四大天王天远离,心胜解于忉利天』。于彼应如是答言:『友!比忉利天,耶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一七
……友!梵世比他化自在天为更胜、更妙,具寿唯愿心由他化自在天远离,心当胜解于梵世。』
一八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他化自在天远离,心胜解于梵世』,于彼当如是答言:『友!梵世亦无常、无恒,为有身所摄,具寿唯愿心由梵世远离,摄心于有身之灭尽。』
一九
若彼如是言:『我心由梵世远离,摄心于有身之灭尽。』摩诃男!如是心解脱之优婆塞,与百岁心解脱之比丘无有少异,我谓:依解脱而解脱。」
※二
「诸比丘!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预流果现证。以何为四法耶?
[P.411]三
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
四
诸比丘!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预流果现证。」
〔五六〕第六 果(二)
※二
「诸比丘!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一来果现证……」
〔五七〕第七 果(三)
※二
「……资于不还果现证……」
〔五八〕第八 果(四)
※二
「……资于阿罗汉果现证……」
〔五九〕第九 获得
※二
「……资于智慧获得……」
〔六〇〕第十 增长
※二
「……资于智慧增长……」
〔六一〕第十一 广大
※二
「……资于智慧广大……」
第六 有慧品(终)
摄颂:
[P.412]第七 大慧品
〔六二〕第一 大
※四
「……资于大慧……」
〔六三〕第二 广
※四
「……资于广慧……」
〔六四〕第三 广大
※四
「……资于广大慧……」
〔六五〕第四 深
※四
「……资于深慧……」
〔六六〕第五 无等
※四
「……资于无等慧……」
〔六七〕第六 宏慧
※四
「……资于宏慧……」
〔六八〕第七 多多
※四
「……资于慧之多多……」
〔六九〕第八 迅
※四
「……资于迅慧……」
〔七〇〕第九 轻
※四
「……资于轻慧……」
〔七一〕第十 捷
※四
「……资于捷慧……」
[P.413]〔七二〕第十一 速
※四
「……资于速慧……」
〔七三〕第十二 利
※四
「……资于利慧……」
〔七四〕第十三 决择
※二
「……资于决择慧。以何为四耶?
三
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
四
诸比丘!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决择慧。」
摄颂:
预流相应中、第七大慧品(终)
第十一预流相应(终)
校注
杂阿含三〇.六(大正藏二.二一四a)。 杂阿含四一.七、八(大正藏二.二九八c)。 杂阿含三七.一二(大正藏二.二七〇a)。 杂阿含三〇.一五(大正藏二.二一五c)。 杂阿含三〇.一四(大正藏二.二一五b)。 杂阿含三〇.三一(大正藏二.二一八c)。 「工匠」,此原语 thapati 有异解,今依原注(协会本三.七九页)vaddhaki jeṭṭhako。 「无有差別」,没有「此是我们的,那是诸比丘的」之分別,其义为一切皆是布施物。 杂阿含三七.二二(大正藏二.二七三b)。 杂阿含三〇.二三.二四(大正藏二.二一七a)。长部经典原典第二卷九一页以下參照。 參照前经。 杂阿含三〇.二五(大正藏二.二一七b)。 杂阿含三〇.一三(大正藏二.二一五b)。 杂阿含三〇.七(大正藏二.二一四b)。 參照前经。 參照其次之二经。 同前经。但「生善趣、天界」,改为「生善趣、天世」。 [0233001-1] 杂阿含四一.一五(大正藏二.二九九b)。 杂阿含三三.一二(大正藏二.二三七b),別杂阿含八.二四(大正藏二.四三二b),增一阿含四一.一(大正藏二.七四四a)。 參照前经。(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杂阿含三三.一七(大正藏二.二三九b)。別杂阿含八.二八(大正藏二.四三四a)。 杂阿含三三.一八(大正藏二.二三九c)。別杂阿含八.二九(大正藏二.四三四b)。 參照前经。 杂阿含三七.一〇(大正藏二.二六九c)。 杂阿含三七.九(大正藏二.二六九b)。 杂阿含三〇.一七(大正藏二.二一六a)。增支部经典十集第九二经略为一致。 參照前经。杂阿含三〇.一六(大正藏二.二一五c)。 杂阿含三〇.四(大正藏二.二一三c)。 杂阿含三〇.九(大正藏二.二一四c),四一.一一(大正藏二.二九九a)。 杂阿含三〇.一一(大正藏二.二一五a),四一.一二、一三(大正藏二.二九九a)。 杂阿含三〇.一一(大正藏二.二一五a),四一.一四、一五(大正藏二.二九九b)。 [0267001-1] 杂阿含三〇.一八(大正藏二.二一六a)。 杂阿含三〇.一九.二一(大正藏二.二一六b)。 杂阿含经四一.四(大正藏二.二九八b)。 「来」,原本及暹罗本俱作 ehi ti(ehiti),改为 ehiti(eti)之未来形。原本其语之前之 hoti 是衍字。 杂阿含三三.九(大正藏二.二三六b)。別杂阿含八.二一(大正藏二.四三一b)。 此譬如出增支部经典(原典一.二四三页、二.一四〇页、五.一一四页)。 [0273001-1] 杂阿含三七.一四(大正藏二.二七〇七b)。 杂阿含三〇.二六(大正藏二.二一七c)。 杂阿含三〇.一二(大正藏二.二一五a)。 次偈出增支部四集第五一经。 參照前经。 此偈第四行寻原注皆不获,汉译北传亦未详,故暂以原本译之。 杂阿含经三〇.六(大正藏二.二一四a)。 [0283001-1] 原本及暹罗本俱与前经完全一致,故不別出。 杂阿含四一.六(大正藏二.二九八c)。 [0284001-1] 杂阿含三〇.二七(大正藏二.二一八a)。 杂阿含四一.三(大正藏二.二九八b)。 杂阿含三三.一〇(大正藏二.二三六c)。別杂八.二二(大正藏二.四三一b)。 杂阿含四一.五(大正藏二.二九八c)。 杂阿含三七.一一(大正藏二.二七〇a)。 杂阿含四一.二(大正藏二.二九七c)。【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8 册 No. 6 相应部经典(第48卷-第56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