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7]第九 森林相应
第一 苇品
一
如是我闻。尔时,有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二
其时,彼比丘,去往日住,至住家,起恶不善之思。
三
时,住彼森林之天神,怜悯彼比丘,欲警觉此比丘,令思有益,而接近此比丘。
四
近而以偈语此比丘曰:
五
时,彼比丘受天神所警策而起惊惺。
一
尔时,有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P.198]二
三
时,住于林中之一天神,怜悯比丘,欲警觉彼比丘,令思有益,以诣比丘之处。
四
诣已以偈语彼此丘曰:
五
一
尔时,尊者迦叶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二
其时,尊者迦叶去往日住,教诫一猎夫。
三
时住彼林中有一天神,怜悯尊者迦叶,欲警觉尊者迦叶,令思有益,来至尊者迦叶处。
四
到已,而以偈语尊者迦叶曰:
五
时,尊迦叶,依其天神之警觉而惊起。
一
尔时,众多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二
时彼等诸比丘,渡过雨期三月,之后而外出游方。
三
时,住彼林中有一天神,不见彼等诸比丘,而心生悲,其时以唱此偈曰:
四
如是言已,其他之天神,以偈语其天神曰:
一
尔时,尊者阿难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二
三
时住彼林中一天神,怜悯尊者阿难,欲警觉尊者阿难,令思有益。来至阿难之处说偈曰:
四
时,尊者阿难受天神之警觉而惊起。
一
尔时,尊者阿那律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二
时,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为三十三天天神之阇利仁,来诣尊者阿那律处。
三
诣已以偈语阿那律曰:
四
五
六
一
尔时,尊者那伽达多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二
其时,尊者那伽达多于清晨,趁早入村,过午后则迟归林中。
三
时,住彼林中一天神,怜悯尊者那伽达多,欲警觉尊者那伽达多,令思有益,来到尊者那伽达多处。
[P.201]四
到已,以偈语尊者那伽达多曰:
五
时,尊者那伽达多,依天神之警觉而惊起。
一
尔时,一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二
三
时,彼林住一天神,怜悯其比丘、欲警觉其比丘,令思有益,到其家中化作家妇,到其比丘处。
四
到已,以偈告彼比丘曰:
五
一
尔时,有跋耆子比丘,住毘舍离之茂林。
二
时,毘舍离整夜行祭事。
[P.202]三
四
时,彼林住一天神,怜悯此比丘,欲警觉此比丘,令思有益,来到此比丘之处。
五
到已,以偈语此比丘曰:
六
时,此比丘受其天神之警觉而起惊。
一
尔时,有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二
三
时,住彼林中天神,不得复闻此比丘之法,来到比丘之处。
四
到已,而以偈语此比丘曰:
五
一
尔时,有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二
时,彼比丘去往日住,起恶不善觉,即欲觉、嗔觉、害觉。
三
时,住其林中一天神,怜悯此比丘,欲警觉此比丘,令思有益,来到此比丘之处。
四
到已,以偈语比丘曰:
五
时,此比丘依天神之警觉而起惊。
一
尔时,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二
时,住其林一天神,来到比丘之处。
三
到已,走近此比丘,以言偈曰:
四
[P.204]一
尔时,众多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掉举、心乱、轻骚、絮叨而多无聊语、妄念不正知、心不静、散乱、诸根不制御。
二
时,住其林之天神,怜悯此比丘等,欲警觉彼等诸比丘,令思有益,来到此比丘等处。
三
到已,而以偈语彼等诸比丘曰:
四
时,彼等诸比丘依天神之警觉而起惊。
一
尔时,一比丘住拘萨罗国之茂林。
二
时,此比丘食后收钵,入于莲池,以嗅红莲之香。
三
时,住彼林一天神,怜悯此比丘,欲警觉此比丘,令思有益。来到比丘处。
四
到已,以偈语其比丘曰:
五
[P.205]六
七
八
九
时,此比丘依天神之警觉,而起惊。
此嗢陀南:
校注
杂阿含经卷五〇.九(大正藏二.三六八a)。 底本之 sārayāmase 读作 sarāyamāmase。我等记忆在心。在注中读作 sādayāmase。 原文 pātālarajo 在注中作 appatiṭṭhaṭṭhena pātāla-saṅkhato kilesa rajo(依无支持义,称作地狱之烦恼垢)。 原文 duruttamo 在锡兰本作 duttaro 其意义则不甚明瞭。 杂阿含经卷五〇.八(大正藏二.三六七c)。 此比丘虽是漏尽者,自远地乞食归疲倦而入眠。 此偈以下,究为天神偈或比丘偈,不得而知。在注释亦谓不明其所以,其第四句,出有两种解释。 杂阿含经卷五〇.一五(大正藏二.三六九b)。 为唤起猎师之注意,乃举十指以神通放光明。 杂阿含经卷五〇.七(大正藏二.三六七c)。 杂阿含经卷五〇.一七(大正藏二.三六九c)。 依注所示:此乃释尊灭后,阿难告別大迦叶,怀持世尊之衣钵,来至拘萨罗国入林中,将欲思惟悟证。且于出而乞时,人人见得阿难,皆闻世尊之入灭,而以之询问并信感悲泣。阿难则忙于开示法要予安慰。天神则诫勉勿太关切在家俗事。长老偈,一一九偈之注,以此偈作跋耆子(Vajjiputta)之偈。 杂阿含经卷五〇.一二(大正藏二.三六八c)。 杂阿含经卷五〇.一八(大正藏二.三六九c)。 底本之 akāle pavissa 读作 akāle pavissasi。(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将 suppagabbhaṁ 作如斯之译。(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杂阿含经卷五〇.二〇(大正藏二.三七〇b)。 一比丘乞食进入街市。有一家庭妇女见其相好端严而邀请入中,供食餐毕聆听法语益增信仰而發心布施。比丘依之精进而得阿罗汉果。为感念此家庭之恩义,而只此家行托钵。天神不知其所证悟,而歌颂警觉之偈。(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vātamiga 为风所吹动之树叶,鹿闻其音而生怖。 杂阿含经卷五〇.一六(大正藏二.三六九c)。 听得世间之骚动音声,慨叹生起于浮世之心。 杂阿含经卷五〇.一三(大正藏二.三六八c)。 此比丘以前常时诵经,于五蕴起观而得应果。既然已得,自认即不再须诵经,从而耽乐于得果之乐。 杂阿含经卷五〇.一〇(大正藏二.三六八b)。 杂阿含经卷五〇.一一(大正藏二.三六八b)。 杂阿含经卷五〇.一九(大正藏二.三七〇a)。 杂阿含经卷五〇.一四(大正藏二.三六九a)。 在注中作 ākiṇṇa-kammanto 者,乃 aparisuddha-kammato 不净业之意;如为 akahina-kammanto 者,kakkhala-kammamt。则作荒弛行业之意解。(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3 册 No. 6 相应部经典(第1卷-第11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1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