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8]第三 拘萨罗相应
第一 拘萨罗品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时,拘萨罗之波斯匿王诣世尊处。诣已,与世尊交谈敬重之见面礼,而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瞿昙曾宣示证悟无上之正等觉否?」
四
「大王!有正确言说证悟无上正等觉者,即是我。大王!我是证悟无上之正等觉。」
五
「瞿昙!有僧伽、有群〔众〕、为群〔众〕之师、有名、有名声,为救济者、有受甚多人认定为善人之沙门婆罗门。犹如富兰那迦叶、末伽梨瞿舍罗、尼乾陀若提子、删阇耶吠罗底子、迦据陀迦旃延、阿耆多翅舍饮婆罗门等。问彼等曾宣示证悟无上正等觉否?未曾宣示证悟无上之正等觉。何况尊者瞿昙,其生年青少,出家又日浅!」
[P.69]六
「大王!年少不可轻。年少不可轻有四种;何为四种耶?大王!年少不可轻,刹帝利是年少不可轻。大王!年少不可轻,蛇是年少不可轻。大王!年少不可轻,火是年少不可轻。大王!年少不可轻,比丘是年少不可轻视。
大王!年少不可轻,此四种者是年少之不可轻视者。」
七
世尊宣说此已、善逝更宣示曰:
八
如是语已,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白尊曰:「世尊!是最胜,世尊,是最胜。世尊!譬喻倒者立起,覆者显现,迷者教示道,如有眼者见诸色,如暗中揭明灯,如是世尊说种种法。世尊!我归依佛,及归依法与僧。世尊,容受我从今日,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诣于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于人中生几何法,即成为人之不利、苦恼及不安住耶?」
四
「大王!三法生于人中,即成为人之不利、苦恼与不安住。」三者为何?大王!贪生于人中,即成为人之不利、苦恼与不安住。大王!嗔生于人中,即成为人之不利、苦恼与不安住。大王!痴生于人中,即成为人之不利、苦恼与不安住者。
五
〔世尊,宣说此已……乃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于有生者中,有能免老死者否?」
三
「大王!任何生物亦不能免老死。
四
大王!虽有大财富。有大富、有大受用、甚多金银、甚多资财、甚多财谷之家主,因有生故,亦不能免老死。
五
大王!虽有大财之婆罗门,有大财富,有大富、有大受用、甚多金银,甚多资财、甚多财谷之家主,因有生故,亦不能免老死。
六
大王!漏尽之应供者,行尽梵行,所作已办,已舍重担,达自利,尽有缚,依正智而解脱之比丘之身体,亦是破坏之法,应舍之法。」
七
〔世尊宣说此已……乃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我于此独坐静观,生如是思念:『自我为何人所爱者,不为何人所爱者乎?』世尊,我生如是思念:
[P.72]三
『任何人皆依身以行恶行、依语以行恶行、依意以行恶行。此等诸人乃非爱自我者。假若彼等虽云:「我等乃自我之爱者。」但彼等却非自我之爱者。不论如何,非爱者所以为非爱者,乃彼等之自所作为。是故彼等非自我之爱者。
四
任何人皆依身以行善行、依语以行善行、依意以行善行、此等之诸人乃自我之爱者。假若彼等虽云:「我等乃非自我之爱者。」但彼等却是自我之爱者。不论如何,爱者所以为爱者,乃彼等之自所作为。是故彼等乃自我之爱者。』」
五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任何人依身、语、意以行恶行,此诸人乃非自我之爱者。任何人依身、语、意以行善行,此诸人乃自我之爱者。」
六
〔世尊于此宣说已……乃至……〕
一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二
「世尊!我独坐静观生如是念:『何人乃护自我;何人不护自我耶?』世尊!我如是思念:
[P.73]三
『任何人依身以行恶行、依语以行恶行、依意以行恶行者,其人即是不护自我。彼等如何受象军之善护、马军之善护、车军之善护、步军之善护、但不护彼等之自我。何以故,此等外在之守护,此等非为内在之守护。是故非守护彼等之自我。
四
任何人依身以行善行、依语以行善行、依意以行善行者,其人乃护自我者。彼等虽云无任何象军之守护、无马军之守护、无车军之守护、无步军之守护、但有守护彼等之自我。何以故?此等乃内在之守护,此等非外在之守护。是故乃守护彼等之自我。』」
五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任何人依身、语、意以行恶行者,其人不护自我。任何人依身、语、意以行善行者,其人乃护自我。」
六
〔世尊宣说此已……乃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我独坐静观,生如是思念:于此世得巨大之富而不迷醉、不溺、不耽于欲乐、不误于诸人中者,甚少。于此世[P.74]得巨大之富而迷醉、溺、耽于欲乐、误于诸人中者,甚多。」
三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于此世得巨大之富而不迷醉、不溺、不耽于欲乐、不误于诸人中者,甚少。于此世得巨大之富而迷醉、溺、耽于欲乐、误于诸人中者,甚多。」
四
〔世尊宣说此已……乃至……〕
一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二
「世尊!我坐于裁判之座,见有大富、有大财大产、甚多资财、甚多财谷之刹帝利、婆罗门、家主等,自知为欲乐,依于欲乐,欲乐之故而语妄语。故我生如是思念:『我今有充分裁断,今当依裁断以显贤面。』」
三
「大王!有大富,有大财大产,甚多金银,甚多资财,甚多财谷之刹帝利、婆罗门、家主等,自知为欲乐,依于欲乐,欲乐之故而语妄语,彼等应长时之不利苦恼。」
四
〔世尊宣说此已……乃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又,尔时,拘萨罗之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具在高楼之上。
三
时,拘萨罗之波斯匿王言末利夫人曰:「末利!可有其他之何人比汝更可爱耶?」
四
「大王!无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爱者。大王!有其他之何人比汝自己更可爱耶?」
五
「末利!无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爱者。」
六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走下高楼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七
「世尊!我于此与末利夫人于高楼上,以此言末利夫人:『末利!可有其他之何人比汝更可爱耶?』世尊!如是言已,末利夫人以此言我曰:『大王!无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爱者。大王!可有其他之何人,比王我更可爱耶?』世尊!如是言已,以此我对末利夫人曰:『末利!无有其他之何人,比我自己更可爱者。』」
八
时,世尊了知此义,其时,唱此偈曰: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P.76]二
尔时,又作备办大供牺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有:五百牡牛、五百牝犊、五百山羊、五百只羊,为供牺,而受缚于柱。
三
又有王之奴隶、仆人、男佣人,彼等亦害怕刑罚,恐怖战抖,一面为作准备而一面哭泣流泪。
四
时,甚多比丘等晨早,著衣持钵,入舍卫城行乞。于舍卫城行乞食已,收放钵后,而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白世尊曰:
五
「世尊!此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有备办大供牺:五百牡牛、五百牝犊、五百山羊、五百只羊,均为供牺而繁缚于柱。又王之奴隶、仆人、男佣人等,彼等害怕刑罚,恐怖战抖,一面哭泣流泪一面为作准备。」
六
时,世尊了知此义,于此时唱偈曰:
第二 拘萨罗品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讲堂。
二
又,其时将日暮世尊从独坐静观起座,出而坐于门外之小屋。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P.78]三
其时有七名结发行者,七名尼乾陀徒,七名裸行者,七名一衣者,七人名游行者等,其腋下毛或身毛均长,爪亦长持游方者之用具,通过离世尊不远之处。
四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即从座起立,著上衣、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七名结发行者,七名尼乾陀徒,七名裸行者,七名一衣者,七名游方者合掌,三次称呼其名:「尊者!我乃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尊者!我乃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
五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离开彼等七名结发行者,七名尼乾陀徒,七名裸行者,七名一衣者,七名游行者去后,直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六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此等之诸人,于此世间,为阿罗汉,或具足阿罗汉之诸人中耶?」
七
「大王!此等诸人是阿罗汉耶?为具足阿罗汉道者耶?即如王者之在家受用欲乐,住于子嗣之障碍中,即使用迦尸国之栴檀,用华鬘、香、涂料,贮蓄金银者亦不易知。
八
大王!彼之戒依于共住而且非短时,依长时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无智、应依有智慧而得知。
九
大王!彼之清净是依于共语,而且非短时,依长时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无智,应依有智慧而得知。
一〇
大王!彼之确立,于不幸之时,而且非短时,依长时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无智,应依有智慧而得知。
[P.79]一一
大王!彼之智慧,依共同商量,而且非短时,依长时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无智,应依有智慧而得知。」
一二
「世尊!诚然希有。世尊!诚然未曾有。世尊,此事确实是依世尊之所说。」「大王!此事即使在家受用欲乐……乃至……贮蓄金银亦不易知……乃至……。」
一三
「世尊!此等我密访、访察者之诸人,于访察各国归来。最初依彼等之所察访,于后我来作结论。
一四
世尊,如今彼等为去其尘垢,沐浴涂以香料,剃除须发,穿著白衣,为五欲所缠绕,所具者是乐。」
一五
时,世尊了知此义,于此时唱偈曰: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其时,波斯匿王初为五王,为五欲所围缠,充分享受快乐。彼于此间生起如是言语:「何为欲爱之第一?」
[P.80]三
时,或有人作如是说:「色是欲爱之第一。」或作如是说:「声是欲爱之第一。」或作如是说:「香是欲爱之第一。」或作如是说:「味是欲爱之第一。」或作如是说:「触是欲爱之第一。」当时彼等诸王,互相皆不能承服。
四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以此谓彼等诸王曰:「友!请过来,我等何不往诣世尊处,请问此义。如世尊为我等所说,应予各自受持。」
五
彼等五王答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友!诚然。」
六
时彼等五王,以波斯匿王为先导,往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七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以此语白世尊:「世尊!于此我等五王,为五欲所缠,充分享受快乐。我等之间生出如此言语:『何为欲爱之第一耶?』或亦有人作如是说:『色是爱欲之第一。』或作如是说:『声是欲爱之第一。』或作如是说:『香是欲爱之第一。』或作如是说:『味是欲爱之第一。』或作如是说:『触是欲爱之第一。』世尊!何为欲爱之第一耶?」
八
「大王!我说限以人心所好之程度,为欲爱之第一。大王!此等诸色,或为心之所好者,或为心之所不好者。有人或依色而欢喜,若能满足所思,则更希望求其他更殊胜微妙之色。于彼而言,则其色乃无上之最殊胜。
九
大王!此等之声……乃至……香……乃至……味……乃至……此等之触,或为[P.81]心所好者,或为心所不好者。有人或依触而欢喜,若得满足所思,则不再希望其他更殊胜微妙之触。于彼而言,其触乃无上之最殊胜。」
一〇
尔时,亦有栴檀庵伽梨迦优婆塞坐其会座。时栴檀庵伽梨迦优婆塞即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合掌向世尊,以此谓世尊曰:「世尊!思我则不显。善逝!思我则不显。」
一一
世尊曰:「栴檀庵伽梨迦!显此。」
一二
时,栴檀庵伽梨迦优婆塞于世尊座前,当场以相应之偈赞叹之:
一三
时,彼等五王,向栴檀庵伽梨迦优婆塞五件僧伽梨请穿著。
一四
时,栴檀庵伽梨迦优婆塞,即以此五件僧伽梨奉献世尊。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其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常食一陀那之饭食。
二
时,拘萨罗之波斯匿王食后,就大息而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其傍。
三
时,世尊知拘萨罗国波斯匿王饭食已讫,曾作大息,其时而唱此偈曰:
[P.82]四
尔时,善见摩纳立于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后。
五
时,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呼善见摩纳:「善见!汝在我食时,于世尊前暗唱此偈!我常日日施百钱与汝。」
六
善见摩纳答覆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曰:「大王!承教。」则暗〔诵〕在世尊前之偈,于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食时即歌此偈:
七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即渐次满足于一陀那量之饭食。
八
如是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即较以往身体康健,以手抚其身体,当时發此欢喜语:「世尊实以二利哀怜我:是现在之利与未来之利。」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
时,摩揭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整备四军,针对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攻入其迦尸国。
二
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闻摩揭陀国之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整备四军,攻入我迦尸国。
三
时,拘萨罗国波斯匿王,整备四军,迎战摩揭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于迦尸国。
[P.83]四
时,摩揭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与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生战事。依其战斗,摩揭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攻破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则逃归首都之舍卫城。
五
时,众多比丘,朝晨著衣持钵,入舍卫城行乞。舍卫城行乞饭食后置钵,往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诸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曰:
六
「世尊!如今,摩揭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挑起战事。依其战斗,摩揭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攻破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逃归首都之舍卫城。」
七
「诸比丘!摩揭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有恶友、恶朋、恶伴。诸比丘!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有善友、善朋、善伴。诸比丘!但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今夜为败者,应是苦眠。」
八
〔世尊,说此……乃至……〕
[P.84]九
时,摩揭陀国韦提子阿阇世王,整备四军,针对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战〕,攻入其迦尸国。
一〇
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闻摩揭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整备四军,攻入我迦尸国。
一一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整备四军,于迦尸国,迎战摩揭陀国之韦提希子阿阇世王。
一二
如是摩揭国之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挑起战事。于此战斗,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攻破摩揭陀国之韦提希子阿阇世王,生擒彼〔王〕。
一三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如是思念:「如摩揭国之韦提希子阿阇世王,虽无害,但谓害我,乃我之甥。我宁夺摩揭陀国之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所有之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以逐放彼。」
一四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夺摩揭陀国之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所有之象军、马军、车军、步军而逐放彼。
一五
时,众多比丘,晨早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于舍卫城乞食,食已置钵,往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诸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曰:
[P.85]一六
「世尊!如今,摩揭陀国之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整备四军,针对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攻入其迦尸国。世尊!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闻悉亦以整备四军迎战。于此交战,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攻破摩揭陀国之韦提希子阿阇世王,生擒彼王。世尊!如是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如是思念:『如摩揭国之韦提希子阿阇世王,虽无害,但谓害我,乃我之甥,我宁夺彼王之四军,以逐放彼王。』世尊,如是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夺得摩揭陀国之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之四军,以逐放彼王。」
一七
时,世尊得知此义,其时,唱此偈曰: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若王,往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时,有一人,坐近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进而耳语于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告曰:「王!末利夫人生王女。」
四
如是云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不喜。
五
时,世尊,知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之不喜,于是唱偈曰: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
二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现世之利与未来之利,可有取得两利之一法耶?」
三
「大王!有取得现在与未来之利为一法者。」
四
「世尊!有取得现在之利与未来之利为一法者,何耶?」
[P.87]五
「大王!取得现在之利与未来之利为一法者,是不放逸。大王!譬喻任何步行兽之足迹,皆入于象之足迹。即云象之足迹,其大为第一。大王!如是现在之利与未来之利,以此二利取之为一法。」
六
世尊宣说此……乃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于独坐静观以生思念:『依世尊之善说法,而与善友、善朋、善伴交;非与恶友、恶朋、恶伴交。』」
三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依我善说法,而与善友、善朋、善伴交;非与恶友、恶朋、恶伴交。
四
大王!尔时,我住释迦族邑。
五
大王!时,阿难比丘诣我处。诣已,礼敬于我坐于一面,大王!坐于一面之阿难比丘谓我曰:『世尊!此善友、善朋,善伴即梵行之一半。』
[P.88]六
大王!我如是言已,以此谓阿难比丘曰:『阿难!不然。阿难!不然。阿难!此善友、善朋、善伴,乃是梵行之全部。阿难!有善友、善朋、善伴之比丘,得以期待于修行八支圣道,屡修八支圣道。
七
阿难!如何有善友、善朋、善伴之比丘,屡修八支圣道耶?
八
阿难!此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以修正见,舍离〔烦恼〕及转向〔涅槃〕。依远离,依离贪,依灭,以修正思〔……乃至……〕正语〔……乃至……〕正业〔……乃至……〕正命〔……乃至……〕正精进〔……乃至……〕正念〔……乃至……〕正定,而舍离及转向。阿难!如是有善友、善朋、善伴之比丘,以修行八支圣道,屡修八支圣道。
九
阿难!依此应知有善友、善朋、善伴,乃梵行之全部。
一〇
阿难!不论如何,依以我为善友,生法之众生,依生而解脱。老法之众生,依老而解脱,病法之众生,依病而解脱,死法之众生,依死而解脱,愁悲苦恼闷之众生,依愁悲苦恼闷而解脱。阿难!依此应知有善友、善朋、善伴,乃梵行之全部。』
一一
大王!是故,王不能不如是学。我应容有善友、善朋、善伴。大王!不能不[P.89]如是学。大王!欲有善友、善朋、善伴者,不能不依此一法而住,即于善法不放逸。
一二
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王之后宫亦应如是思念:『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我等亦应依不放逸、住不放逸。』
一三
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刹帝利之侍臣等应如是思念:『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我等亦应依不放逸、住不放逸。』
一四
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国民亦应如是思念:『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我等亦应依不放逸、住不放逸。』
一五
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当亦护自己,亦护后宫,亦护库藏。」
一六
〔世尊宣说……乃至……〕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日中往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于一面坐。世尊谓于一面坐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曰:「大王!王此日中从何处来耶?」
三
「世尊!于今舍卫城之长者家主死。彼无子,我来接收其财产。世尊!其金即有八百万金、银当更不待言。世尊!〔如是巨富〕之长者家主,以如是受用所食:混糠之酸粥;如是受用所衣:唯缝合三片之大麻粗布;如是用车乘;老旧朽车又持木[P.90]叶之盖伞。」
四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卑人乍得巨大之富,不令自乐、不令喜、不令父母乐、喜,不令妻子乐、喜,不令下男、下仆乐、喜。不令朋友乐、喜。对沙门、婆罗门、升上界、导上界、转生天界亦不行布施。彼之财富,不如是正当受用,则被王没收、被盗贼夺、被火烧、被水流、被不喜爱之相续者夺取。大王!无如是正当受用之富,当是无用之破灭行。
五
大王!譬喻有池于无人之境,其水澄洁清冷,甘美澄白,岸亦甚善。但无人〔行〕乐,亦无人取水、故无人饮、浴、则是无何所用。大王!如是无正当受用之水,即是无用之消灭。如是卑人得富,不令自己、父母、妻子、下仆依此而乐、喜。如是无正当受用之富,是无用之破灭行。
六
大王!善人得巨大之富,令自己乐、喜;令父母乐、喜;令妻子乐、喜;令下男下仆乐、喜;令朋友乐、喜。对沙门、婆罗门、升上界、导上界、有乐果、转生天
[P.91]界者行布施。彼之财富,有如是正当受用。不被王没收、不被盗贼夺、不被火烧、不被水流、不被不喜爱之相续者夺取。大王!如是正当受用之富,则无破灭。
七
大王!譬喻近村,或邑有莲池。其水澄洁清泠,甘美澄白,岸甚善而有人行乐、其水众人取去、或饮、或浴以供人用。大王!如是正当受用之水,有用而不行灭。如善人得巨大之富,令自己……乃至……朋友乐、喜,……乃至……如是正当受用之富,有用而无破灭行。」
八
〔世尊如是宣说……乃至……〕
一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日中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对一面坐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世尊问曰:「大王!王日中从何而来耶?」
二
「世尊,于今舍卫城之长者家主死。彼无子,我来接收其财产。世尊,其金即有千万金,银当更不待言。世尊!〔如是巨富〕之长者家主,以如是受用所食:为混糠之酸粥;如是受用衣:为缝合三片之大麻粗布。如是受用车:老旧朽车又持用木[P.92]叶之盖伞。」
三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往昔其长者家主,令供食于多伽罗尸弃辟支佛之行乞。令『供食于沙门』即从座起而去,来反后悔于『此食不如予下仆为胜。』又为财产而夺兄弟一子之生命。
四
大王!其长者家主、依令施食多伽罗尸弃辟支佛行乞之业果,七返生天界,七返之余业,七返于此舍卫城,置长者之位。
五
大王!此长者家主、依施后反悔『此食不如予下仆为胜』之业果,其心不倾向于善食之受用,不倾向于善衣之受用,不倾向于善车乘之受用。不倾向五欲之善受用。
六
大王!其长者家主,依由为财产而杀兄弟之子其业果,得多年、多百年、多千年、多百千年受苦于地狱。依其余业,当七返无子,其财富则被没入王库。大王!其长者家主,乃旧功德尽已,不积新功德。大王!其长者今日被煮于大叫唤地狱。」
七
「世尊!长者家主即如是生于大叫唤地狱。」
[P.93]八
「大王!长者家主如是生于大叫唤地狱。」
此嗢陀南:
第三 拘萨罗品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
二
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往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于一面坐,世尊谓于一面坐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曰:「大王!世间有四种人。」
三
「四种者何耶?」「乃:由暗入暗,由暗入明,由明入暗,由明入明者是。
四
大王!如何之为由暗入暗耶?大王!今有人生卑贱家、生于旃陀罗家、作竹笼家、猎夫家、作皮家、清洁夫家,贫穷而缺乏饮食,生计困难,难得衣食、丑陋[P.94],畸躯而驼背,多病、独眼、曲手、跛足、半身不遂,不得饮食、衣服、车乘、华鬘、香、涂香、寝床、住居、灯光。彼身为恶行、语为恶行、意为恶行。彼为此身、语、意之恶行,身体毁坏死后,堕于苦处、恶处、地狱。大王!譬喻人由暗入暗,由暗入暗,即由血暗入血暗。大王!我说譬喻此人。大王!如是等人是由暗入暗。
五
大王!如何之人是由暗入明耶?大王!如今有人生卑贱、旃陀罗家、作竹笼家、猎夫家、皮匠家、清洁夫家,贫穷而缺乏饮食,生计困难,难得衣食,丑陋奇而驼背、多病、独眼、曲手、跛足、半身不遂,不得饮食、衣服、车乘、华鬘、香、涂香、寝床、住居、灯光。彼身行善行,口行善行、意行善行。彼于身语意善行。身体毁坏死后,生善趣天界。大王!譬喻有人由地乘舆,由舆移乘马背,由马背移乘象,由象肩移登高楼。大王!正如我以此人为喻。大王!如是之人是由暗入明。
六
大王!如何之为人由明入暗耶?大王!于今有人生高贵家。生大富刹帝利家、[P.95]大富婆罗门家、大富家主之家、富而有大财、大产、多金银、多资财、多财谷之家。彼等美貌、见好、似乐见莲叶具最上美色之皮肤。得饮食、衣服、车乘、华鬘、香、涂香、寝床、住居、明灯。彼身为恶行、口为恶行、意为恶行。彼者身、口、意为恶行、身体毁坏死后,堕恶趣、苦处、地狱。大王!譬喻人由高楼下至象肩、由象肩下至马背,由马背下至舆,由舆下至地面,由地面降入于暗〔处〕。大王!我说譬喻此人,大王!如是之人,是由明入暗。
七
大王!如何之人为由明入明耶?大王!于今有人生高贵家,生大富刹帝利家、大富婆罗门家、大富家主之家、富而有大财、大产、多金银、多资财、多财谷之家。得饮食、衣服、车乘、华鬘、香、涂香、寝床、住居、明灯。彼之身为善行、口为善行、意为善行。彼者身、口、意为善行,身体毁坏死后,生善趣、天界。大王!譬喻有人,由舆移至马背、由马背移至象肩、由象肩移至高楼。大王!我说譬喻比人,大王!如是之人,是由明入明。
[P.96]八
大王!世有如此〔四种之〕众人。」
九
〔世尊如此宣说……乃至……〕
[P.97]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世尊谓于一面坐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曰:「大王!王日中从何处来耶?」
三
四
世尊!我祖母于我,是所思慕者。世尊,若我依于象宝,得令祖母不死者,我当予象宝不令祖母死。若我依马宝,得令祖母不死者,我当予马宝不令祖母死。得依善村或国,得令祖母不死者,我当予善村或国令祖母不死。」
五
「大王!一切众生乃死法。终当必死,无得超越于死者。」
六
「世尊!希有。世尊,未曾有。此一切众乃死法,终当必死,无能得超死者实是善说。」
七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一切众生乃死法。终当必死,无得超越于死者。大王!譬喻作壶之任何所作之土器。或烧或不烧者,悉是破坏之法,终必破坏,无有免破坏者,如是一切众生为死法,终当必死,无得超死者。」
八
〔世尊此宣说……乃至……〕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
二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世间有几种法生,为不利苦恼不安住耶?」
三
「大王!世间有三法生,为不利苦恼不安住。
四
三者何耶?大王!于世间贪生,为不利苦恼不安住。大王!于世间嗔生,为不利苦恼不安住。大王!于世间痴生,为不利苦恼不安住。
五
大王!此等三法,生于世间,为不利苦恼不安住。」
六
〔世尊此宣说……乃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坐于一面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布施应于何处为之耶?」
三
「大王!应于心之信乐处为作之。」
四
「世尊!于何处行施,有大果耶?」
五
「大王!布施应于何处为?与何处行施有大果者,有別也。大王!施于持戒者有大果;于恶戒者则不然。大王!诚然!今我问王,王之意云何耶?
六
大王!王之意如何耶?于此王兴起战争,其战激烈。时,有不学,不熟习、不[P.99]惯、不练、恐惧症而战栗、恐怖、逃亡之刹帝利青年来,王扶持其人,如是其人有用耶?」
七
「世尊!不,我不扶持其人,其人无有用。」
八
「时,有不学〔……乃至……〕逃亡之婆罗门青年〔……〕毘舍之青年〔……〕首陀罗之青年来……乃至……不,我不扶持其人,其人无有用。」
九
「大王!王之意云何耶?于此王兴起战争,其战激烈。时,有有学、熟习、惯、练、无恐惧症、不战栗、不恐怖、不逃亡之刹帝利青年来,王扶持其人,如是其人有用耶?」
一〇
「世尊,我扶持其人,如是之人为有用。」
一一
「时,有有学〔……乃至……〕不逃亡之婆罗门青年〔……〕毘舍之青年〔……〕首陀罗之青年来……乃至……王扶持此人,如是之人有用耶?」
一二
「世尊!我扶持此人,如是之人有用。」
一三
「大王!如是任何家族,从其家族,无家而出家,以离五支并具五支者,施彼有大果。
一四
如何为离五支耶?为离爱欲、离嗔、离惛眠、离掉悔、离疑、此谓离五支。
[P.100]一五
如何为具五支耶?为具无学戒蕴、具无学定蕴、具无学慧蕴、具无学解脱蕴、具无学解脱知见蕴,此谓具五支。
一六
施如是离五支、具五支者有大果。」
一七
世尊宣说于此……乃至……师其时唱偈曰: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世尊〕谓于一面坐之拘萨罗国波斯匿王曰:「大王!王从何处来耶?」
三
「世尊!沉醉于主权之憍、耽于爱欲贪、得国家保全,征服广大领土、刹帝利之灌顶王、有诸王事,我忙碌于此等事。」
[P.101]四
「大王!王之意如何耶?于此可信、可赖者从东方来,彼诣王处,作如是言曰:『大王!请知我从东方来。于彼见如虚空之大山,而压碎一切生物,大王!请作应作之事。』
五
时,有可信、可赖之第二人,由西方……乃至……第三人由北方……乃至……第四人由南方来,彼诣王处,作如是言曰:『大王!请知我从南方来,于彼见如虚空之大山压碎一切生物。大王!诸作应作之事。』大王!如是大恐怖,已至人类灭尽之可怕,人身更难再受。于王应作何事耶?」
六
「世尊!如是大恐怖,已至人类灭尽之可怕,人身更难再受者;唯为法行、正行、善业、功德业之外、无何所为焉!」
七
「大王!我说王,我告于王:老死压在王之上,如老死压在王头上,应何所为耶?」
八
「世尊!如老死压在我上;应为法行、正行、善业、功德业之外,无何所为焉!
九
世尊!沉醉主权之憍,耽爱欲之贪,得国家之保全,征服广大之领土,刹帝利种之灌顶王、有象军战。然而,世尊!此等象军战,亦于老死之压来,无防老死之方法与余地。
[P.102]一〇
世尊!沈醉于主权之憍……乃至……刹帝利之灌顶王有马军战〔……〕车军战〔……〕步军战。然而此步军战,亦于老死之压来,无防〔老死〕之方法与余地。
一一
世尊!王宫有善咒之大臣,彼等得以咒语破来攻之敌。然而,世尊!咒战之压来,无防老死之方法与余地。
一二
又,世尊!于此王宫,有布满地阶又布满上阶莫大之黄金。我等依此财宝,可说服攻来之敌,然而此财宝之战,无防老死压来之方法与余地。
一三
世尊!老死压来我头上时;唯为法行、正行、善业、功德业之外,无何所为焉!」
一四
「大王!实者如是,大王!实者如是。老死压来王之上,唯为法行、正行、善业、功德业之外,无何所为焉!」
一五
世尊此宣说……乃至……师唱此偈曰:
此之嗢陀南:
校注
杂阿含经卷四六.五(大正藏二.三三四c)。 救济者 titthakarā 注释为 laddhikarā(作见解者)。 为善人之被肯定 sādhu sammato = santo sappurisā ti evaṁ sammato。 薪 upādana 译之。 于子孙云云 dāyādā vindare dhanaṁ = tassa dāyādā pi dhanaṁ na vindanti。 杂阿含经卷三八.四(大正藏二.二七六c)。 杂阿含经卷四六.一九(大正藏二.三三九c)。 杂阿含经卷四六.七(大正藏二.三三五c)。 杂阿含经卷四六.八(大正藏二.三三六a)。 杂阿含经卷四六.九(大正藏二.三三六b)。 于道之外 atisāraṁ = atikkamaṁ。 系蹄 kūṭaṁ = pāsaṁ。 彼等之后 pacchāsaṁ = pacchā tcsaṁ。 杂阿含经卷四六.一〇(大正藏二.三三六c)。 贤面(bhadramukho)几谓我良友之意。指国王之将军 Bandhula。此将军后来专司裁判。请阅《印度佛教个有名词辞典》之 Bandhula 之下。 同本无此。 杂阿含经卷四六.一三(大正藏二.三三八a)。 缚于柱 thūṇaṁ upanitāni = thūṇāya baddhāni。 杂阿含经卷四六.一四(大正藏二.三三八b)。 杂阿含经卷四二.四(大正藏二.三〇五c)。 迦尸国之栴檀 kāsika-candanaṁ = saṇha-candanaṁ。 说 samvohārena = kathanena。 确立 thāmo = ñāṇathāmo 人若不确立慧,生遇不幸时,不知所为,恰如直入无门户之家屋,故云喻其狼狈。 侦察者 ocarakā = heṭṭhā carakā(人背囊而行)。 立即得见 ittara-dassanena = lahuka-dassanena(依轻易得见)。 杂阿含经卷四二.五(大正藏二.三〇六a)。 当时 yato = yadā。 心情愉悦之程度 manāpa-pariyantaṁ = manāpa-nipphattikaṁ, manāpa-koṭikaṁ。 杂阿含经卷四二.六(大正藏二.三〇六c)。 doṇapāka 陀那乃量度名称,此云一陀那量之饭食。 尽大息 mahassāsi = mahantehi assāsehi assāsati。 早餐时五十分钱(kahāpaṇa),晚餐时五十分钱之百钱。(注释) 杂阿含经卷四六.一五(大正藏二.三三八b)。 杂阿含经卷四六.一六(大正藏二.三三八c)。 当然之子 ṭhānaṁ = kāraṇaṁ。 同本无此。 杂阿含经卷四六.一八(大正藏二.三三九b)。 得 abhisamayā = paṭilābhā。 杂阿含经卷四六.一七(大正藏二.三三九a)。 烦恼之舍离与涅槃之回转 vossagga-pariṇāmi = kilesa-pariccāga, nibbāna-pakkhandana。(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杂阿含经卷四六.一一(大正藏二.三三七a)。 日中 divādivassa = divasassa divā, majjhantika samaya。 卑贱之人 asappuriso = lamakapuriso。 底本之 udakaṁ vasitaṁ 读为 udakaṁ va sitaṁ。 杂阿含经卷四六.一二(大正藏二.三三七b)。 杂阿含经卷四二.二(大正藏二.三〇四b)。 在注释中有 rathakārakula = cammakārakula。 怪躯 duddasiko = vijātamātuyā pi amañapadassano。 驼背 okoṭimako = lakuṇṭako。 血暗(lohitamala)视一切物,皆见红色。 Natthiko Natthi 可解释为人,今 na-atthiko,解作(不思作为)。 心不混乱 abyagga-manaso = ekagga-citto。 杂阿含经卷四六.六(大正藏二.三三五b)。 原文 jiṇṇā vuḍḍhā mahallikā addhagatā vayo anuppattā 之迈向衰老(jarajiṇṇā)年事增长(vayo vuḍḍhā)老大(jāti-mahāllikā)渡过漫长生涯(addhaṁ cirakālaṁ atikkantā)达于人生最后时期(pacchima-vayaṁ sampattā)虽有五辞之叙列,但颇难为译,故此只简易作「老」。 杂阿含经卷三八.四(大正藏二.二七六c)。(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有二个对应之注标,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 比偈出相应第一品第二经。 杂阿含经卷四二.一(大正藏二.三〇四a)。 杂阿含经卷四二.三(大正藏二.三〇五b)。 忙碌 ussukkaṁ = vyāpāraṁ(职务、从事)。 手段 gati = nibbatti 余地 visayo = okāso。 满于地阶 bhūmigataṁ = mahālohākumbhiyo pūretvā bhūmiyaṁ ṭhapitaṁ(装入大铜壶置于地上者),布满上阶者 vehāsaṭṭhaṁ = cammapasibbake pūretvā tulā sanghāṭ adī'su laggetvā ceva niyyūhadisu ca pūretvā ṭhapitaṁ(装入皮袋挂于天上之棋木或梁,留在上楼者)。【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3 册 No. 6 相应部经典(第1卷-第11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1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