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36]第六 梵天相应

第一 梵天品

〔一〕第一 劝请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优留毘罗尼连禅河边之阿阇波罗尼俱律陀树下已成等正觉

世尊独坐禅思而起此思惟

依我所证得此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微妙超越思念之领域深妙唯贤者始知此诸人等乐阿赖耶喜阿赖耶跳跃阿赖耶诸人依于乐阿赖耶喜阿赖耶跳跃阿赖耶而难见此理此理者即所谓依缘缘起是此理亦难见此理者即一切行之止静一切依之舍离爱尽涅槃是我若说法诸人难了解我所说者我是应所疲劳而烦扰

此以前未曾有闻之偈世尊显示

艰难我所证     今此实难说
败于欲嗔者     难得悟此法
逆世之常流     微妙而甚深
微细极难见     贪欲之所污
暗蕴所蔽者     不得见此法

[P.137]

世尊作如是思惟即踌躇不说法

梵天沙巷婆提犹如有力者之伸屈腕或屈伸腕顷如是没于梵天界现于世尊之前

梵天沙巷婆提偏袒一肩膝著地合掌礼敬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请说法善逝请说法〔世间〕有不少众生为眼尘所蔽彼等不得闻法而衰退〔世间〕应有法之了解者

一〇

梵天沙巷婆提白此言已更唱此言

于摩揭陀国     不净法垢秽
依此心思惟     开此甘露门
依无垢之心     今闻悟此法
上立山顶岩     如见周诸众
贤者全眼者     卿起慈悲心
立法城宫楼     以观沈悲惨
生老败诸众     请起立英雄
战立胜利者     无债商队主
请游此世间     请世尊说法
必有知解者

[P.138]一一

世尊知梵天之劝请对众生起哀怜以佛眼观世间

一二

世尊依佛眼观世间见众生眼有蔽多蔽少有利根者钝根者有善相者恶相者有易教者难教者其中或有众人见来世罪之怖畏而住

一三

犹如于莲池之青莲华黄莲华白莲华有青莲华黄莲华白莲华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不出水面沈育于水中有青莲华黄莲华白莲华生于水中长于水中出立于水不为水所湿如是世尊依眼观世间见众生眼有蔽多蔽少有利根者钝根者有善相者恶相者有易教者难教者其中或有诸众见来世罪之怖畏而住

一四

见已以偈答梵天沙巷婆提

为于彼等众     开启甘露门
有耳之众人     舍离其他信
梵天我思惑     不说微妙法

一五

梵天沙巷婆提愿我说法世尊许允而礼敬世尊右绕于此没其身形

〔二〕第二 恭敬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优留毘罗林尼连禅河边阿阇波罗尼俱律陀树下时已成等正觉

[P.139]

尔时世尊独坐静观生如是思惟「无所尊敬恭敬之生活是苦恼我如何尊敬婆罗门而予近住耶

世尊生如是思惟「为成就未满之戒蕴应尊敬其他沙门婆罗门而予近住但我于天界魔界梵天界所含之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所含之众中不见如我成就戒者以尊敬其他沙门婆罗门而住

四~七

为成就未满之定蕴〔乃至〕未满之慧蕴乃至未满之解脱蕴乃至未满之解脱知见蕴应尊敬其他沙门婆罗门而近住但我于天界魔界梵天界所含之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所含之众中不见如我成就解脱知见者以尊敬其他沙门婆罗门而近住

我宁可对我所悟之法尊敬此法而予近住

梵天沙巷婆提于心知世尊心之思惟犹如男子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顷没于梵天界现于世尊前

一〇

梵天沙巷婆提偏袒一肩合掌礼世尊如是白世尊曰

[P.140]一一

「世尊如是善逝如是世尊过去之应供正觉者世尊亦恭敬尊重亲近法而住未来之应供正觉者世尊亦恭敬尊重亲近法而住今之应供正觉者世尊亦恭敬尊重亲近法而住

一二

梵天沙巷婆提说此已又作此曰

过去正觉者     未来之诸佛
今之正觉者     灭众生忧恼
悉皆敬正法     而住今亦住
又未来亦住     此诸佛法然
故愿自己利     以望伟大者
忆念佛之教     不无敬正法

〔三〕第三 梵天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又有婆罗门女之子梵天于世尊处出家而无家

尊者梵天单独隐栖不放逸虔诚精进而住不久此良家之子当为由家于无家而出家于现法成就其无上梵行自知实证证入而住「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尊者梵天成阿罗汉

尊者梵天清晨著衣持钵于舍卫城乞食于舍卫城户户乞食近至母家

[P.141]

其时尊者梵天之母婆罗门女常以供牲供梵天

梵天沙巷婆提生如是思念「此尊者梵天之母婆罗门女常以供牲供梵天我当往警觉

梵天沙巷婆提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梵天界现身于尊者梵天之母家

梵天沙巷婆提立于空中对尊者梵天之母婆罗门女唱偈曰

婆罗门女者     汝常为供食
因此离梵天     婆罗门女者
此非梵天食     不知梵天道
而汝何牢骚     婆罗门女者
汝梵天比丘     已至无依著
以达胜天境     已无所有处
无养之比丘     今乞入汝家
相应于供养     积修达圣道
堪为人天供     除恶无秽污
乞食清威仪     彼亦无前后
寂静绝嗔烟     无闷亦无欲
于弱于强者     无用于暴力
令彼以得汝     第一之供养
无烦恼魔袭     心静无欲污
如调顺象行     戒行善圆满
心解脱比丘     令彼以得汝
[P.142]第一之供养     婆罗门女者
今汝超瀑流     以见牟尼佛
对彼信不动     相应于供养
以行是功德     未来得安乐

婆罗门女今     已超越瀑流
以见于圣者     以持不动信
相应于供养     以行是功德
未来得安乐

〔四〕第四 婆迦梵天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又有婆迦梵天生如是恶见「此是常此是恒常此是常住此是完全此是不变之法何以故此不衰不老不萎不灭不生故由此以上无有其他之出离

世尊知婆迦梵天心中之所念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祇园现身于梵天界

婆迦梵天见世尊从远而来见已以此白世尊曰

「友善来耶久违何以来此耶此是常此是恒常此是常住此是完全此是不变之法何以故此是不衰不老不萎不灭不生故由此以上无有其他之出离

如是言已世尊告此婆迦梵天曰「婆迦梵天乃被无明所困惑婆迦梵天乃被无明所困惑何以故以无常者言常以非恒常者言恒常以非常住者言常住以非[P.143]完全者言完全以变易之法言不变易之法以衰生者言不衰不老不萎不灭不生由此以上有其他之出离以言由此以上无有其他之出离故

〔婆迦〕我等七十二     依于功德业
为世统治者     超越生与老
以生此梵天     是为最后生
我乃通吠陀     是故诸众人
尊崇称赞我

〔世尊〕此生寿是短     婆迦思为长
我知梵天寿     百年或亿年

〔婆迦〕世尊以为我     是无边见者
云越老死悲     如何以语我
善行古禁戒     我愿欲知此

〔世尊〕汝苦于渴古     炎热于烦恼
予水于诸众     此乃汝古之
善行及禁戒     如是我记忆
如眠之醒觉     放救耶尼河
两岸囚众人     令脱捕虏者
此乃汝古之     善根及禁戒
如是我记忆     如眠之醒觉
于恒伽河流     怜愍诸众人
舟被狂龙打     此乃汝古之
善根及禁戒     如是我记忆
[P.144]如眠之醒觉     古我汝弟子
名呼为劫波     圣智汝认我
此乃汝古之     善根及禁戒
如是我记忆     如眠之觉醒

一〇

〔婆迦〕汝实知我寿     又亦知其他
佛陀如是在     若实如是在
汝光辉威力     照耀于梵界

〔五〕第五 他见

舍卫城因缘

其时有梵天生如是恶见「无有可来此之沙门婆罗门

世尊知彼梵天之所念犹如力士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祇园现身于梵天界

世尊趺坐于此梵天头上之虚空入于火定

尊者大目犍连生如是思惟「今世尊在何处耶

大目犍连依超人清净之天眼见世尊趺坐于梵天头上之虚空入于火定见已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祇园现身于梵天界

尊者大目犍连从东方低于世尊在梵天头上之虚空趺坐入于火定

[P.145]

尊者大迦叶生如是思惟「世尊今住何处耶」尊者大迦叶依超人清净之天眼见世尊趺坐于梵天头上之虚空入于火定见已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祇园现身于梵天界如是尊者大迦叶从南方低于世尊于梵天头上之虚空趺坐入于火定

尊者大劫宾那坐如是思惟「世尊今住何处耶」尊者大劫宾那〔乃至〕如是尊者大劫宾那从西方低于世尊于梵天头上之虚空趺坐入于火定

一〇

尊者阿那律〔乃至〕如是尊者阿那律从北方低于世尊于梵天头上之虚空趺坐入于火定

一一

尊者大目犍连以偈语梵天曰

友汝今亦犹     前之所持见
胜梵界之光     见其明光耶

一二

〔梵天〕友我于今日     尝不持是见
胜梵界之光     以见其明光
如何我今日     得云常住恒

一三

如是世尊为令梵天界之惊异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梵天界现身于祇园

一四

有梵天呼其他梵众天「友汝诣尊者大目犍连如是语尊者大目犍连『友目犍连世尊之弟子中其他有如目犍连迦叶劫宾那阿那律之大[P.146]神通大威力耶』」

一五

「友唯然」其梵众天答覆梵天而诣尊者大目犍连处

一六

诣已以此语大目犍连曰「友目犍连世尊之弟子中其他有如目犍连迦叶劫宾那阿那律之大神通大威力耶

一七

尊者大目犍连以偈语梵天众曰

三明达神通     巧妙知他心
漏尽阿罗汉     佛陀弟子中
其数有众多

一八

梵众天欢喜于尊者大目犍连之所说往诣彼大梵天诣已以此语梵天曰「友尊者大目犍连如是曰

三明达神通     巧妙知他心
漏尽阿罗汉     佛陀弟子中
其数有众多」

一九

彼梵众天如是云梵天欢喜于梵众天之所说

〔六〕第六 放逸

舍卫城因缘

世尊又往日住坐独坐

辟支梵天之须梵与辟支梵天之净居往诣世尊之处诣已各立于门边

辟支梵天须梵以此谓辟支梵天净居曰「友今不应侍奉世尊世尊在行日住之独坐彼处繁荣有梵天界梵天于此住于放逸住我等诣彼梵天诣已令惊惑彼梵天

[P.147]

「友唯然」辟支梵天净居回答辟支梵天须梵

辟支梵天须梵与辟支梵天净居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世尊前现身彼世界

彼梵天见彼等梵天从远而来见已以此谓彼等梵天曰「友卿等从何处来耶

「友我等从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之处来卿亦能往侍奉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实为善

彼言已其梵天不诺彼言即化为千度形以此谓辟支梵天须梵曰「友卿见我如是之神通威力否

一〇

「友我见卿如是神通威力

一一

「友我有如是之神通威力如何往侍奉其他沙门或婆罗门耶

一二

辟支梵天须梵化为二千度形以此谓其梵天曰「友卿见如是神通威力否

一三

「友我见卿如是神通威力

一四

「友彼世尊比卿与我具更大神通威力往侍奉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为善

一五

彼梵天以偈谓辟支梵天须梵曰

[P.148]我宫殿有三     百列金翅鸟
四百列白鸟     五百虎彫刻
梵天此宫殿     赫赫耀北方

一六

〔须梵〕如何汝宫殿     赫耀于北方
贤者常见色     诤乱与动乱
故不乐于色

一七

辟支梵天须梵与辟支梵天净居为惊惑此梵天于此没其身形

一八

如是其梵天于其他之时为侍奉世尊应供正等觉者而去

〔七〕第七 瞿迦利迦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又行日住之独坐

辟支梵天须梵与辟支梵天净居诣世尊处诣已各立门边

辟支梵天须梵对瞿迦利比丘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P.149]以量不可量     此谁知分別
以量不可量     我思无智者
唯有为混乱

〔八〕第八 低沙迦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行日住之独坐

辟支梵天须梵与辟支梵天净居诣世尊处诣已各立门边

辟支梵天净居对迦达摩达迦低沙迦比丘于世尊前唱此偈曰

以量不可量     此谁知分別
以量不可量     我思无智者
唯有为混乱

〔九〕第九 都头梵天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瞿迦利迦比丘生病而痛苦其病严重

辟支梵天都头于夜更以其胜光辉耀祇园诣瞿迦利迦比丘处

诣已立于空中以此语瞿迦利迦比丘曰「瞿迦利迦比丘以信乐舍利弗与目犍连舍利弗与目犍连是稳和者

「友汝谁耶

「我乃辟支梵天都头是

「友汝莫非依世尊记別为不还者耶此时何故还来此耶汝见犯过误

〔都头〕人之出生时     斧实生口中
愚人语于恶     其斧斩自己
以赞应责者     以责应赞者
依口重恶运     依恶不得乐
博奕为致富     失己犹不运
污心于善逝     不运更增大
企恶于口意     贬责圣人者
于百千垓年     三十六垓年
五秭年地狱     堕之受痛苦

〔一〇〕第十 瞿迦利迦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P.150]

瞿迦利迦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于一面坐

一面坐之瞿迦利迦比丘白世尊曰「世尊舍利弗与目犍连是恶欲者是受恶欲所支配者

言已世尊以此告瞿迦利迦比丘曰「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应信乐舍利弗与目犍连舍利弗与目犍连是稳和者

五~六

复次〔乃至〕

瞿迦利迦三度告世尊曰「世尊舍利弗与目犍连是恶欲者是受恶欲所支配者

世尊三度告瞿迦利迦曰「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应信乐舍利弗与目犍连舍利弗与目犍连是稳和者

瞿迦利迦比丘即从坐起礼敬世尊右绕而去

一〇

瞿迦利迦比丘去后不久全身生如芥子粒之疮芥子粒即渐成豆粒豆粒成如大豆大豆成如枣核大枣核而成如枣大枣而成如阿摩罗果大阿摩罗果而成如未熟之橡果大成如未熟之橡果大于此破裂流出脓血

[P.151]一一

瞿迦利迦比丘于此病而死死矣之瞿迦利迦比丘因对舍利弗与目犍连敌意而堕红莲地狱

一二

梵天沙巷婆提于黎明更以其胜光辉耀全园诣于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一三

立于一面之梵天沙巷婆提以此白世尊曰「世尊瞿迦利迦比丘死矣因对舍利弗与目犍连怀敌意死堕红莲地狱

一四

梵天沙巷婆提作此言已礼敬世尊右绕没形于此

一五

世尊于当夜过后呼诸比丘曰「诸比丘此夜梵天沙巷婆提于黎明以其胜光辉耀全祇园诣我处诣已礼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梵天沙巷婆提告我曰『世尊瞿迦利迦比丘死矣因对舍利弗与目犍连怀敌意死而堕入红莲地狱』诸比丘梵天沙巷婆提作此言已礼敬我右绕于此没其身形

一六

如是言已有比丘以此白世尊曰「世尊红莲地狱之寿量有几何耶

一七

「比丘红莲地狱之寿量甚长难数为几年几百年几千年几百千年

[P.152]一八

「世尊可譬喻说之耶

一九

世尊曰「比丘得如是说譬喻此拘萨罗国有二十加厘菜种子各过百年取一粒菜种子且以此方法于拘萨罗国取尽二十加厘菜种子亦不尽阿浮陀地狱之寿量诸比丘二十阿浮陀地狱为一尼罗浮陀地狱二十尼罗浮陀地狱为一阿婆婆地狱二十阿婆婆地狱为一阿咤咤地狱二十阿咤咤地狱为一阿诃诃地狱二十阿诃诃地狱为一水莲地狱二十水莲地狱为一青睡莲地狱二十青睡莲地狱为一青莲地狱二十青莲地狱为一白莲地狱二十白莲地狱为一红莲地狱比丘瞿迦利迦比丘对舍利弗与目犍连怀敌意堕此红莲地狱

二〇

世尊如是说已善逝又唱此偈曰

人之出生时     斧实生口中
乃至(同前经之偈)

[P.153]此嗢陀南

劝请及恭敬     梵婆迦梵天
他邪见放逸     与瞿迦利迦
乃至低沙迦     都头梵天及
他瞿迦利迦

第二 梵天品

〔一一〕常童子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叶毘尼河边

梵天常童子于黎明光辉照叶毘尼河边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立一面之梵天常童子于世尊处唱此偈曰

氏姓人中尊     殊胜刹帝利
明行具足者     人天中殊胜

梵天常童子言已请师嘉赏

梵天常童子知依师受嘉赏礼敬世尊右绕而去

〔一二〕第二 提婆达多

尔时世尊于提婆达多离去不久住王舍城灵鹫山

梵天沙巷婆提于黎明时辉耀全灵鹫山以诣世尊处诣而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P.154]

立一面之梵天沙巷婆提对提婆达多于世尊处唱此偈曰

芭萨竹及苇     生果实则萎
如驴生子死     恶人名誉杀

〔一三〕第三 暗陀迦频陀

尔时世尊住摩揭陀国之暗陀频陀

尔时世尊于夜暗中坐于露地天降雨

梵天沙巷婆提于黎明时辉耀全暗陀迦频陀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梵天沙巷婆提于世尊处唱此偈曰

住于离市里     游方犹离缚
若有心不乐     应护于诸根
正念住僧伽     家家行乞时
护根谨正念     住于离市里
无惧得解脱     回忆惧毒蛇
电光鸣天雷     于夜暗比丘
独坐离恐怖     我眼实当见
非是传所闻     在于一法教
以脱千人死     有当五百多
于百之十培     于其十培数
皆悉入预流     超畜生趣者
此外之诸人     对于得功德
我心难堪数     恐人云妄语

[P.155]〔一四〕第四 阿卢那越提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呼诸比丘「诸比丘

「唯然世尊」彼等诸比丘应答世尊

世尊如此宣说

「诸比丘昔有阿卢那远多王其王有阿卢那越提之都尸弃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住其阿卢那越提王都

诸比丘尸弃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有一对上足弟子名为阿毘浮參跋婆

诸比丘尸弃世尊呼阿毘浮比丘『来婆罗门至于食时到某梵天界

『唯然世尊』阿毘浮比丘奉答尸弃世尊

诸比丘尸弃世尊与阿毘浮比丘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于阿卢那越提王都现身于梵天界

一〇

诸比丘尸弃如来呼毘浮比丘『婆罗门向此梵天梵辅天梵众天说法语

一一

『唯然世尊』阿毘浮比丘奉答尸弃世尊向梵天梵辅天梵众天说法语教诫勉励令其欢喜

[P.156]一二

尔时诸比丘梵天与梵辅天及梵众天相说细语还复牢骚说愚痴『实希有未得曾有如何弟子于师前说法耶

一三

诸比丘尸弃世尊呼阿毘浮比丘曰『婆罗门梵天与梵辅天及梵众天牢骚说细语云愚痴「实希有得未曾有何以弟子于师前说法耶」婆罗门是故汝越更警醒于梵天与梵辅及梵众天

一四

『唯然世尊』诸比丘阿毘浮比丘奉答尸弃世尊以现身说法不现身说法现下半身说法现上半身说法

一五

于此诸比丘梵天与梵辅天及梵众天起希有得未曾有心『沙门之大神通大威力实是希有实是未曾有

一六

阿毘浮比丘以此白尸弃世尊曰『世尊知我于比丘僧伽中如立于梵天界依用音声令得闻于千世界

一七

『婆罗门汝应立梵天界令千世界闻汝音声之时

一八

诸比丘『唯然世尊』阿毘浮比丘奉答尸弃世尊立于梵天界以唱此

偈曰

精勤及勉励     从顺佛陀教
拂败恶魔军     如象破苇屋
[P.157]此法与戒律     住不放逸者
弃生死轮回     应尽苦边际

一九

诸比丘尸弃世尊与阿毘浮比丘警醒梵天与梵辅天及梵众天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梵天界现身于阿卢那越提

二〇

诸比丘时尸弃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闻阿毘浮比丘立于梵天唱此偈否

二一

『世尊我等闻阿毘浮比丘立于梵天界之所唱此偈

二二~二三

『诸比丘汝等闻阿毘浮比丘立梵天界唱如何偈耶』『世尊我等如是闻

精勤及勉励     从顺佛陀教
拂败恶魔军     如象破苇屋
此法与戒律     住不放逸者
弃生死轮回     应尽苦边际

二四

世尊我等闻如是偈

二五

『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闻阿毘浮比丘立梵天界唱善哉』」

二六

世尊宣说已彼等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一五〕第五 般涅槃

尔时世尊于俱尸那罗末罗族之惒跋单沙罗林沙罗双树间入涅槃时

[P.158]

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我今语汝等精勤不放逸诸行乃生灭之法」此是如来最后之言教

世尊入于第一禅由第一禅起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入虚空无边处定由虚空无边处定起入识无边处定由识无边处起入无所有处定由无所有处定起入非想非非想处定

由非想非非想定起入无所有处定由无所有处定起入识无边处定由识无边定起入虚空无边处定由虚空无边处定起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入第一禅

由第一禅起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入第四禅由第四禅之等无间世尊入于涅槃

世尊入涅槃耶于其入涅槃时梵天沙巷婆提即唱此偈曰

世间诸有情     迟早舍身此
世间无比者     如来得力者
正觉者大师     已入于涅槃

世尊入涅槃耶于其入涅槃时天帝释即唱此偈曰

诸行实无常     是为生灭性
生者必有灭     以寂灭为乐

世尊入涅槃耶于其入涅槃时尊者阿难唱此偈曰

其时我恐怖     我毛发竖立
一切胜相具     觉者入涅槃

[P.159]

世尊入涅槃耶于其入涅槃时尊者阿那律唱此偈曰

出息入息无     心确立于定
无欲污寂静     有眼者涅槃
无著心宽广     堪于死苦恼
如灯之消逝     是心之辞脱

此嗢陀南

梵天常童子     与提婆达多
暗陀迦频陀     阿卢那越提
依于般涅槃     说梵天五经

校注

增一阿含经卷一九一(大正藏二五九三a) 原文 alaya音译作阿赖耶有住家欲望等义今指五欲众生耽乐(alliyati)于五欲故注释称阿赖耶 brahmā sahampati 原本为世尊之弟子名 Sahaka初修禅定生于一劫寿之梵天名为梵天沙巷婆提 六师外道之事 指到达涅槃之圣道(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于以前之个己信仰远离摒弃 杂阿含经卷四四一一(大正藏二三二一c) 原文 mahattāṁ abhikaṅkhatā 注释为期望于大之状态 原文 saraṁ buddhānasāsanaṁ 注释为忆念佛陀之教 杂阿含经卷四一二(大正藏二二七b) 原文 nirupadhiko 注释作悉离于烦恼行与欲等之依 注释为到达于梵天以上之圣境 谓无有妻子 如依 vedagū 字义乃达于四吠陀之意今作依于圣道而达于苦边(注释)(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后者指过去事前者指未来事意谓于过去未来之诸蕴无欲(注释) 弱者(tasa)指凡夫强者(thāvaro)指漏尽者七有学虽未称作 tasa但亦非 thāvaro(注释) 原文 visenibhūto 注释作销除烦恼之魔军 杂阿含经卷四四一八(大正藏二三二四b) 七十二人者或系指梵天界之诸天数 读为 tasmā vatasila vattaṁ(禁戒与〔善〕行)(注释) 婆迦梵天前生住恒伽河岸为一出家众曾依神通解救五百商队之渴苦 在耶尼河岸村民受到群盗之劫掠依神通曾予解救 恒伽河上流之一家族与下流之一家族相交往并顺流泛舟游览千盖牙卡龙王兴怒此乃分水作二分以覆其舟婆迦以神通化加鲁它岛破龙王救助众人上述三则故事出自南传藏三二三三五页(婆迦梵梵天本生故事) 古昔名婆迦凯沙瓦释尊于其弟子称劫波认弟子其正智进荐凯沙瓦弟子于国王具此善根出自南传藏三一五四五页(凯沙瓦行者本生故事) 杂阿含经卷四四一九(大正藏二三二四c) 杂阿含经卷四四一七(大正藏二三二三c) paccekabrahmā 同于辟支佛独有梵位非如梵众天梵辅天之孤独梵天(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此宫殿在梵天座落处之北方故称辉耀北方(注释) 动乱(pavedhitaṁ)谓为寒暑等所扰 杂阿含经卷四四一六(大正藏二三二三b) 无可度量是漏尽者漏尽者如斯之戒行定等不可度量不能了知分別其不可量度之漏尽者瞿迦利迦计量此漏尽者只有混乱而已 杂阿含经卷四四一六(大正藏二三二三b) 同于前经 都头梵天原为瞿迦利迦比丘之师今见比丘贬毁舍利弗目犍连而得罪而未警告 稳和原文 pesalā 注释为 piya-sīla 二句作一句 垓(nirabbuda)是将零再加三十六之数 秭(abbuda)是将零附加五十六之数Jātaka III, P. 360 參阅《梵汉辞典》二〇七页 杂阿含经卷四八一二(大正藏二三五一b) 底本之 vassasatassa vassasahassa 读为 vassasatassa vassasatassa 杂阿含经卷四四一三(大正藏二三二二b) 五髻童子修静虑生梵界常以童子形游方故称常童子 杂阿含经卷三八三(大正藏二二七六b) 杂阿含经卷四四一四(大正藏二三二二c) 原文 jātu me diṭṭhaṁ 注释为 ekaṁsena mayā diṭṭhaṁ na itiha itithaṁ ti 并非如斯之言传而来 原语 ekasmiṁ brahmācariyasmiṁ 在注解中解释作 ekāya dhammadesanāya(作于一种教法) 原语 maccuhāyinaṁ 注释作 maraṇa pariccāgīnaṁ khīṇāsavānaṁ(脱死漏尽者) 此经偈只在增一阿含经卷三七二(大正藏二七〇八c) 杂阿含经卷四四二〇(大正藏二三二五b) 此末罗族之沙罗囿园之沙罗行树乃迎向东方而排列而向北方回转故称 Upavattana 沙罗双树者乃两棵沙罗树其根干枝叶皆如缝合而盘错在一起 得力者 balappatto = dasavidhañāṇa balappatto 证得十力之士 santiṁ ārabbha 解释为具有无余涅槃之义(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中缺相对应之注标今于此处加上之注标
[A1] 膝【CB】滕【南传】
[A2] 已【CB】己【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相应部经典(卷6)
关闭
相应部经典(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