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受相应

第一 有偈品

〔一〕第一 三昧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为三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受

(一)得安定有正知有正念之佛弟子亦知受亦知诸受之出生

(二)亦知此等诸受之所灭达于灭尽之道比丘由于诸受之灭尽则无饥欲入于圆寂

〔二〕第二 乐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为三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

[P.205]

(一)乐或苦与非苦非乐皆为内外所感受者

(二)知此是苦而以智触触可败坏虚假之法则见消失如是于此离欲

〔三〕第三 舍弃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何者为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

诸比丘由乐受可舍弃染欲随眠由苦受可舍弃嗔恚随眠由非苦非乐受可舍弃无明随眠

诸比丘由乐受比丘则舍弃染欲随眠由苦受则舍弃嗔恚随眠由非苦非乐受则舍弃无明随眠诸比丘如此比丘则舍染欲随眠正见之人彼由断渴爱毁灭缠结灭亡憍慢而尽苦际

(一)虽感受乐而不知受于不见出离者彼有染欲随眠

(二)虽感受苦而不知受于不见出离者彼有嗔恚随眠

(三)广智之佛虽说非苦非乐但乐于此而不断苦脱离

[P.206](四)比丘精进而不舍正知因此此贤智者则悉知一切受

(五)彼知悉诸受于现法无诸漏达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肉身灭坏后不再入生身之数

〔四〕第四 崄崖

※三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如说『大海有崄崖』之语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如是语说『大海有崄崖』为不存不在者

诸比丘此『崄崖』者喻属此身苦受之语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身所属之苦受至为忧搏胸哭泣之迷惑诸比丘此称之为『无闻之凡夫未曾立于崄崖未得脚踏实地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虽触身所属之苦受不至为忧搏胸哭泣而迷惑诸比丘此称之为『有闻之圣弟子曾立于崄崖得有足踏实地

(一)属身害命之苦受为此所触则栗力弱力尽而不耐所起之苦受者此谓之『彼未曾立于崄崖未得脚踏实地

[P.207](二)属身害命之苦受虽为此所触亦不栗能耐其所生起者此谓之『彼立于崄崖得脚踏实地』」

〔五〕第五 当见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是受以何者为三者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乐受者当见为苦苦受者当见为箭非苦非乐受者当见为无常

诸比丘比丘之乐受者当应见为苦苦受者当见为箭非苦非乐受者当常见为无常诸比丘此比丘由断除渴爱毁灭缠结灭除憍慢故称为尽苦际见人之乐为苦见苦为箭见非苦非乐之存在为无常此正见之比丘能知受达此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能知苦于见法无漏由肉身灭坏后不再于入生身之数

〔六〕第六 箭

※三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亦感于乐受亦感于苦受亦感于非苦非乐受

[P.208]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亦感于乐受亦感于苦受亦感于非苦非乐受

于此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与无闻之凡夫以何为特异点以何为特相以何者为差別点耶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为根本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苦受至为忧搏胸哭泣之迷惑彼感于二种之受乃属于身受与属心受是

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于其人又以第二箭相刺诸比丘如是此人感受于二支箭与此同理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苦受至为忧搏胸泣哭之迷惑彼感于二种之受乃属身受与心受是若触苦受彼则有嗔恚为苦受彼则怀嗔恚由苦受所生之嗔恚随眠而存止彼触于苦受而喜悦于欲乐何以故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将欲乐置外非不知于苦受之出离耶彼喜悦于欲乐如是存止于由乐受所生之欲染随眠彼不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与甘味患难之出离彼不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离如是存止由非苦非乐[P.209]受所生之无明随眠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若感苦受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诸比丘此称为无闻之凡夫由生由死由忧由悲由苦由恼由绝望所系缚余谓此由苦所系缚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触苦受不至为忧疲悲搏胸泣哭之迷惑彼唯一之感受乃属于身受而非属于心受

一〇

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更不再刺第二箭诸比丘如是此人唯只感受一箭与此同理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为苦受所触不忧不疲不悲不搏胸而哭泣不至迷惑彼唯一之感受属于身受非属于心受彼虽为苦受所触而无嗔恚不为苦受而怀嗔恚故彼不存止由苦受而生之嗔恚随眠彼虽为苦受所触不喜悦于欲乐何以故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将欲乐置外非知于由苦受之出离耶彼不喜悦于欲乐不如是存止由乐受而生之染欲随眠彼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离彼以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要彼不如是存止由非苦非乐而生之无明随眠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离此系缚[P.210]感于苦受则感于离此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离此系缚诸比丘此称为有闻之圣弟子由生由死由忧由悲由苦由恼由绝望而不被系缚余言由苦而不被系缚

一一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与无闻之凡夫以此为特异以此为特相以此为差別点

一二

(一)有智多闻之人皆无感于乐受苦受此乃贤者善者之于凡夫之大特异

(二)亦熟知于法亦观此世彼世得快乐之有闻圣者心不为诸法所骚乱由无快乐故不陷于嗔恚

(三)彼之随顺背逆皆消散灭尽而无存在彼达于生有之彼岸离尘而知无爱道能证知涅槃

〔七〕第七 疾病(一)

尔时世尊住毘舍离城大林之重阁讲堂中

世尊于日暮即从冥想起赴病者室之处而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P.211]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度时日此乃我为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比丘如何为正念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进正知有念以抑止此世之欲贪忧戚于诸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诸法观法而住精进于正知有念以抑止此世之欲贪忧戚诸比丘比丘如是而为正念

诸比丘比丘如何而为正知耶

诸比丘此有比丘于进于退皆以正知而为视前方视四周亦以正知而为四肢之屈伸亦以正知而为持僧伽梨衣衣亦以正知而为或食或饮或啮或味亦以正知而为乃至大小便利之事亦以正知而为行住坐卧语默亦以正知而为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乃为正知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为度时日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住于正念正知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乐受者彼则如是知『我起此乐受此乐受为由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何者为缘耶以此身为缘然而此身为无常所造作为由缘而起者缘无常而所造作依缘所起之此身依缘所起之乐受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身又于乐受住观无常住观消止住观离欲住观灭尽住观舍弃彼于身又于乐受观无常而住观消亡而住观离欲而[P.212]观灭尽而住观舍弃而住于身与乐受之染欲随眠皆所舍弃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苦受彼如是知『我起此苦受此苦受多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何为有常住耶』于身又于苦受观无常而住观消亡而住观离欲而住观灭尽而住观舍弃而住于身与苦受之嗔恚随眠悉皆所舍弃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非苦非乐受彼如是知『我起此非苦非乐受此非苦非乐受为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身又于非苦非乐观无常而住观消亡而住观离欲而住观灭尽而住观舍弃而住身与非苦非乐之无明随眠皆所舍弃

[P.213]

彼若感于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著知无喜悦若感于苦受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著知无喜悦

一〇

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此离系缚若感于苦受者则感于此离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者则感于离系缚

一一

彼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身所际限之受』感于命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命所际限之受』于身坏命尽时了知『于此处一切之所感受所喜悦者悉皆冷却

一二

诸比丘譬如缘于油又缘于灯心油灯则燃起因油与灯心之尽而无食油灯则消失同此诸比丘比丘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身所际限之受』感命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命所际限之受』身坏命尽时了知『于此处一切之所感受之所喜悦者悉皆冷却』」

〔八〕第八 疾病(二)

尔时世尊住毘舍城大林之重阁讲堂中

世尊于日暮即从冥想起赴病者室之处

「诸比丘比丘如何而为正念耶

[P.214]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于诸受于心于诸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而为正知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进于退皆以正知而为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以度时日此即我为汝等之教诫

诸比丘此比丘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乐受者彼则如是知『我起此乐受此乐受为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以何为缘以此触为缘然此触为无常为所造作为缘物而起者无常所造作缘物而起之缘此触所起之乐受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触又于乐受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彼于触又于乐受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则触与乐受之染欲随眠皆所舍弃

七~八

诸比丘此比丘之如是正念正知住不放逸精进专心若起苦受若起非苦非乐受则彼如是知『我起非苦非乐受此非苦非乐受为有缘而起无缘则不起以何为缘耶以此触为缘然此触为无常所造作缘物而起者无常所造作缘物而起之此触为缘所起之非苦非乐何为有常住耶』彼于触又于非苦非乐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彼于触又于非苦非乐观无常而住消亡离欲灭尽舍弃则触与非苦非乐受之无明随眠皆所舍弃

彼若感于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著知无喜悦若感于苦受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知其为无常知无恋著知无喜悦

一〇

彼若感于乐受则感于此离系缚若感于苦受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此离系缚

一一

彼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身所际限之受』感于命所际限之受了知『我感于命所际限之受』而身坏命尽时了知『此处一切之所感受所喜悦者皆应冷却

一二

诸比丘譬如缘油又缘灯心油灯则燃起因油与灯心之尽而无食油灯则消失同此诸比丘比丘感于身所际限之受了知『于此处之所感受所喜悦者皆应冷却』」

〔九〕第九 无常

※三

「诸比丘此等三种之受为无常有为缘起破坏消亡离欲灭尽之法

以何者为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

诸比丘此三种之受为无常有为缘起破坏消亡离欲灭尽之法

[P.215]〔一〇〕第十 以触为根本者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三受为缘触而生以触为根本以触为因缘以触为助缘

以何者为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

诸比丘触所感之乐而生乐受由所感之乐触灭尽则凡其所生之受即所感之乐缘触所生之乐受灭而又息

诸比丘缘触所感之苦所生之苦受由感其苦触之灭尽则凡其所生之受即所感之苦缘触所生之苦受灭而又息

诸比丘缘触所感之非苦非乐所生之非苦非乐受由所感之非苦非乐触之灭尽则凡其所生受即所感之非苦非乐缘触所生之非苦非乐受灭而又息

诸比丘譬如二木片由触击而生热现火焰由此等二木片之分离绝缘则凡其所生之热灭而又息

与此同理诸比丘此等之三受为缘触而生以触为根本以触为因缘以触为助缘由其所生之触为缘乃生种种之受由种种之触灭尽则种种之受亦灭

[P.216]受相应之第一有偈品(终)

其摄颂曰

三昧与乐受
舍弃及崄崖
应见并箭刺
疾病二无常
以及触根本
总成为十经

第二 独坐品

〔一一〕第一 独坐

※二

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向世尊曰「大德我独坐静思心起如是念『世尊说示三种受为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世尊说此三种受然而世尊又如是说如何感受亦为苦凡如何感受亦为苦者此世尊依何而说耶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余说三种之受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余说此三种受也然而余又说任何之感受亦皆是苦凡任何之感受皆是苦者比丘余乃依诸行无常而说比丘凡任何之感受皆是苦余依此说诸行是破坏之法[P.217]消亡之法离欲之法灭尽之法变坏之法

然而依此比丘余亦次第说诸行之灭尽逮达初禅言语灭逮达第二禅者寻伺灭逮达第三禅者喜灭逮达第四禅者入息出息灭逮达空无边处者色想灭逮达识无边处者空无边处想灭逮达无所有处者识无边处想灭逮达非想非非想处者无所有处想灭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灭漏尽之比丘贪欲灭嗔恚灭愚痴灭

依此比丘余乃次第说诸行之止息逮达初禅者言语止息逮达第二禅者寻伺止息逮达想受灭者想受止息漏尽之比丘贪欲止息嗔恚止息愚痴止息

比丘此等之六者是轻安逮达初禅者言语轻安逮达第二禅者寻伺轻安逮达第三禅者喜轻安逮达第四禅者入息出息轻安逮达想受灭者想与[P.218]受轻安漏尽之比丘是贪欲轻安嗔恚轻安愚痴轻安也

〔一二〕第二 虚空(一)

※三

「诸比丘譬如于虚空中吹东风吹西风吹北风吹南风吹含尘垢之风吹不含尘垢之风吹寒风吹暖风吹少量之风吹大量之风吹种种之风诸比丘如是于此身生种种之受生乐受生苦受生非苦非乐受

(一)犹如空中吹种种多样之风从东西与北南

(二)吹有尘无尘冷与热大量与少量及多样之风

(三)与此同理于此身生诸受乐苦等起与非苦非乐

(四)比丘若精进以舍正知者于是此贤智者悉知一切受

(五)彼悉知诸受于现法中无诸漏达最上智彼岸之法住者由内身破灭后不再入生身之数

[P.219]〔一三〕第三 虚空(二)

※三

「诸比丘譬如虚空中吹东风吹西风吹少量之风吹大量之风吹种种之风诸比丘如是于此身生种种之受生乐受生苦受生非苦非乐受

〔一四〕第四 客舍

※三

「诸比丘譬如有客舍于此处有种种人由东方来栖宿由西方来栖宿由北方来栖宿由南方来栖宿有刹利种人来栖宿婆罗门种人来栖宿毘舍种人来栖宿首陀人来栖宿者与此同理诸比丘于此身生种种受生乐受生苦受生非苦非乐受

亦生伴于欲乐之乐受亦生伴于欲乐之苦受亦生伴于欲乐之非苦非乐受亦生不伴于欲乐之乐受亦生不伴于欲乐之苦受亦生不伴于欲乐之非苦非乐受

〔一五〕第五 止息(一)

※二

尊者阿难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阿难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P.220]

「阿难此等之三者是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阿难此等称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此八支圣道是达受灭之道此即正见正思惟正定是凡以受为所缘所起之喜乐此为受之甘味凡受之无常而变坏之法此为受之患难凡对受抑制欲贪舍欲贪此为受之出离

阿难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灭尽逮达初禅者言语灭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灭漏尽之比丘则贪欲灭嗔恚灭愚痴灭

阿难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止息逮达初禅者言语止息逮达第二禅者寻伺止息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止息漏尽之比丘则贪欲止息嗔恚止息愚痴止息

阿难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轻安逮达初禅者言语轻安逮达第二禅者寻伺轻安逮达想受灭者想与受轻安漏尽之比丘则贪欲轻安嗔恚轻安[P.221]愚痴轻安

〔一六〕第六 止息(二)

※二

尊者阿难来诣世尊住处

世尊言于坐在一面之阿难曰「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灭何者为达受灭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为本以世尊为指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大德此所说之意义唯世尊明瞭愿从世尊聆闻诸比丘当奉持于此

「然则阿难且谛听当善思惟余将说此

「唯然大德」尊者阿难应诺世尊

五~八

世尊如是言「阿难此等之三者是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阿难此等者称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漏尽之比丘则贪欲轻安嗔恚轻安愚痴轻安

〔一七〕第七 八支(一)

※二

众多之比丘等来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方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1]何者为受何者是受之生起何者是受之灭尽何者是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甘味何者为患难何者为出离耶

[P.222]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者称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此八支圣道是达受灭之道此即正见正思惟正定是凡以受为缘所起之喜乐此为受之甘味凡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受之患难凡对受抑制欲贪舍欲贪此受之出离

然而诸比丘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灭尽

诸比丘依此余渐次说诸行之止息

诸比丘此等之六者是轻安逮达初禅者言语轻安逮达第二禅者寻伺轻安逮达第三禅者喜轻安逮达第四禅者入息出息轻安逮达想受灭者是想与受之轻安漏尽之比丘则贪欲轻安嗔恚轻安愚痴轻安

〔一八〕第八 八支(二)

※二

众多之比丘等来诣世尊住处

[P.223]

世尊问于坐在一面之此等比丘曰「诸比丘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指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善哉大德此所说之意义唯世尊明了愿从世尊聆闻比丘等当奉行于此

「然则诸比丘且谛听当善思惟我将说此

「唯唯大德」诸比丘应诺世尊

五~八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受

〔一九〕第九 般奢康伽

※二

建筑师般奢康伽来诣尊者优陀夷之处礼拜尊者优陀夷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建筑师般奢康迦问尊者优陀夷曰「大德优陀夷世尊说几种之受耶

「建筑师世尊曾说三种之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世尊曾说此等之受

如是言已建筑师般奢康伽向尊者优陀夷曰「大德优陀夷世尊未曾说三种之受世尊唯说二种之受即乐受与苦受是大德凡此非苦非乐所示者世尊说此有静寂微妙之乐

尊者二度告建筑师般奢康伽曰「建筑师世尊未曾说示二种之受世尊乃说三种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世尊说示此等三种之受」建筑师般奢康伽[P.224]二度白尊者优陀夷曰「大德优陀夷世尊未曾说三种之受唯说二种受即乐受与苦受是大德凡此非苦非乐受之所示者世尊说此是静寂微妙之乐

三度尊者优陀夷三度建筑师般奢康伽尊者优陀夷不能令建筑师般奢康伽领会而建筑师般奢康伽亦不能使尊者优陀夷领会

尊者阿难闻得尊者优陀夷与建筑师般奢康伽之问答

尊者阿难来诣世尊住处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便将尊者优陀夷与建筑师般奢康伽所有之一切问答皆白于世尊

「阿难建筑师般奢康伽不同意优陀夷比丘者亦有其理由优陀夷比丘亦有其理由而不同意于建筑师般奢康伽阿难以理亦可说二种之受余以理亦可说三种之受余以理亦可说五种之受余以理亦可说六种之受余以理亦可说十八种受余以理亦可说三十六种受余以理亦可说百八种之受阿难如是者余乃以理说[P.225]

一〇

阿难余如是以理说法不予肯定不予赞同不能随喜自他之善说善语者辈唯有期待使之生斗争起諠哗来诤论而互以口头为刃物相刺而住如是余以理由而说法然而阿难如是对余之以理由说法自认是他之善说善语者予赞同予随喜者辈唯只期待使能住于相和合相悦喜无相诤如乳水互以喜眼相见

一一

阿难于欲有此等之五种何者为五眼所识之色是快意可爱可乐形爱诱生欲染者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是快意形爱诱生欲染者阿难凡以此等五种之欲为所缘所起之喜乐称之谓欲乐

一二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因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逮达由离生喜乐之第一禅而住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P.226]一三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由寻伺之息灭逮达内部寂静心有单一性无寻无伺住于由定生喜乐之第二禅阿难此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一四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乐喜』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离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谈圣者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阿难此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一五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既由前乐之舍弃苦之舍弃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而逮达住于舍清净之第四禅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一六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P.227]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灭没嗔恚想不思惟种种想逮达住于『虚空无边』之空无边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一七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空无边处逮达住于识无边之识无边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一八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逮达住于无所有之无所有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一九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P.228]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二〇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处逮达住于想受灭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二一

阿难外道普行沙门之徒作如是言『沙门瞿昙说想受灭(定)而且以之施设于乐彼者为何又如何施设耶』应亦有如是说理诸比丘回答如是言之外道普行沙门应如是言『汝友等世尊并非唯对乐施设于乐受诸友无论于何处乐之所获处无论于何者是即如来于乐所施设』」

〔二〇〕第十 比丘

※三

「诸比丘余以理说二种之受余以理说三种之受余以理说五种六种十八种三十六种百八种之受如是诸比丘余乃以理说法

诸比丘如是余以理说法不予肯定不予赞同不随喜自他之善说善语者辈唯只期待令起斗争生諠哗生诤论互以口头之刃物相刺而住诸比丘[P.229]是余依理说法予以肯定赞同随喜自他之善说善语者辈唯只期待于相和合相悦喜不相争如乳水互以喜眼相见

五~一四

〔同一九经一一~二〇〕

一五

诸比丘外道普行沙门之徒作如是言『沙门瞿昙说想受灭(定)而且以之施设于乐彼者为何又如何施设耶』应亦有如是说理诸比丘回答如是言之外道普行沙门应作如是言『汝友等世尊并非唯对乐施设于乐受诸友无论于何处无论于何者乐之所获处是即如来于乐所施设』」

独坐品第二〔终〕

其摄颂

独座虚空二
客舍止息二
依八支说二
般奢康比丘

第三 百八理品

[P.230]〔二一〕第一 尸婆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园

普行沙门尸婆来诣世尊住处与世尊共相交谈亲睦慇懃之话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普行沙门尸婆白世尊言「尊瞿昙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语如是见者『凡此个人之所感者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皆由前世所作之因也』尊瞿昙对此作如何言之耶

「尸婆由胆汁生或有起此感受尸婆如由胆汁生于此处起此感受其应自知如由胆汁生于此处起此感受其亦为世之真实所认定于此尸婆某某沙门婆罗门之『凡个人所感受者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是皆由前世所为之因』作如是语如是见者皆过于自之所知是过于世所认知之真实然则余谓此等沙门婆罗门之所见是邪

尸婆由粘液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由风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由胆汁等三聚和合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由时候之变化生或有起此感受

尸婆由逢逆运生或有起此感受

一〇

尸婆于痉挛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P.231]一一

尸婆于业异熟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一二

如是说已普行沙门尸婆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昙妙哉尊瞿昙尊瞿昙譬如起覆發掩对迷者示之以道如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见形如是尊瞿昙以种种方便说法余当归依尊瞿昙亦归依法与比丘众尊瞿昙当自今日起以至终生请摄受余归依为信士

一三

胆汁粘液风三种之聚和时候逆运痉挛业异熟为第八

〔二二〕第二 百八

※二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明所谓百八理之法理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称为百八法理耶余以理当说二种之受余以理说三种之受余以理说五种受六种受十八种受三十六种受百八种受

诸比丘何者为二种之受身受与心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二种之受

[P.232]

诸比丘何者为三种之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三种之受

诸比丘何者为五受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诸比丘此等称为五受

诸比丘何者为六种之受眼触生之受意触生之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六种之受

诸比丘何者为十八种受六喜近伺六忧近伺六舍近伺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十八种受

诸比丘何者为三十六种受六种依在家之喜六种依出离之喜六种依在家之忧六种依出离之忧六种依在家之舍六种依出离之舍是诸比丘此等称之三十六种受

一〇

诸比丘何者为百八种受三十六种过去受三十六种未来受三十六种现在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百八种受诸比丘此称百八理之法理

〔二三〕第三 比丘

※二

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为受之甘味何为受之患难何为受之出离耶

[P.233]

「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比丘此等称为三种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爱为达受生起之道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此八支圣道始达受灭之道此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凡以受为缘所起之喜乐此为受之甘味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为受之患难凡对受抑制欲贪舍欲贪此则受之出离

〔二四〕第四 宿智

※二

「诸比丘余于正觉前尚未成正觉之菩萨时余生如是念『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诸比丘于余生如是念『此等三者为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此等称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爱为引受生起之道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凡对受之抑制欲贪舍欲贪此为受之出离

诸比丘『此等为受』于余所未曾闻之法眼现智现慧现明现光现是

诸丘比『此为受之生起』于余所未曾闻之法眼现智现慧现明现光现

诸比丘『此为达受生起之道』于余所未曾闻之

诸比丘『此为受之灭』于余所未曾闻之

[P.234]

诸比丘『此为达受灭之道』于余所未曾闻之

诸比丘『此为受之甘味』于余所未曾闻之

一〇

诸比丘『此为受之患难』于余所未曾闻之

一一

诸比丘『此为受之出离也』于余所未曾闻之法眼现智现慧现明现光现

〔二五〕第五 比丘

※二

众多比丘等来诣世尊住处

坐于一面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者为受之甘味何者为受之患难何者为受之出离耶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之为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爱为引受生起之道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此八支圣道乃达受灭尽之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凡以受为缘所起之喜乐乃此受之甘味凡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乃此受之患难凡抑制受之欲贪舍欲贪为此受之出离

〔二六〕第六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以何为三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不如实知此等三受之生起灭尽甘味患难出离者诸比丘余对此等之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中不承认为沙门于婆罗门中不承认为婆罗门犹且此等之尊者对沙门或婆罗门之道于现生不能住于自知实证逮得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如实知此等三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诸比丘余对此等之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中肯定为沙门于婆罗门中肯定为婆罗门犹且此等之尊者对沙门道或婆罗门之道于现生住于自知实证逮得

[P.235]〔二七〕第七 沙门婆罗门(二)

※二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受

诸比丘虽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1]

〔二八〕第八 沙门婆罗门(三)

※三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不知受不知受之生起不知受之灭尽不知达受灭尽之道诸比丘余对此等之沙门或婆罗门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知受知受之生起知受之灭尽知达受灭尽之道诸比丘余对此等之沙门或婆罗门

〔二九〕第九 清净之无食乐

※二

「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

诸比丘有有食乐之喜有无食乐之喜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有有食乐之乐有无食乐之乐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乐有有食乐之舍有无食乐之舍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有有食乐之解脱有无食乐之解脱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

诸比丘何者为有食乐之喜耶诸比丘为此等五种之欲是何者为五眼所识之色可快意形爱诱生欲念者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可快意形爱诱生欲念者诸比丘此等为五种欲也诸比丘凡以此等五种欲为缘所起之喜诸比丘此称为有食乐之喜

[P.236]

诸比丘何者为无食乐之喜耶诸比丘于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逮达住于由离生喜乐之初禅由寻伺之息灭于内部寂静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逮达住于由定生喜乐之第二禅诸比丘此称为无食乐之喜

诸比丘何者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耶诸比丘凡观察于贪欲解脱之心观察于嗔恚解脱之心观察于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喜诸比丘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

诸比丘何者为有食乐之乐诸比丘此乃此等五种之欲何者为五所识之色诸比丘凡以此等五种之欲为缘所起之喜乐诸比丘此称为有食乐之乐

诸比丘何者为无食乐之乐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逮达住于初禅由寻与伺之息灭内部寂静逮达住于第二禅离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诸圣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逮达住于第三禅诸比丘此称为无食乐之乐

诸比丘何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乐诸比丘凡观察于欲解脱之心嗔恚观察于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喜乐诸比丘此称为比[P.237]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

一〇

诸比丘何者为有食乐之舍诸比丘此为此等五种之欲何者为五乃眼所识之色诸比丘凡以此等五种欲为缘所起之舍诸比丘此称之为有食乐之舍

一一

诸比丘何者为无食乐之舍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其前之乐之舍弃由苦之舍弃由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诸比丘此称为无食乐之舍

一二

诸比丘何者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诸比丘凡观察于贪欲解脱之心观察于嗔恚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舍诸比丘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

一三~一五

诸比丘何者为有食乐之解脱与色相关连之解脱为有食乐之解脱与无色关连之解脱为无食乐之解脱诸比丘何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诸比丘凡观察于贪欲解脱之心观察于嗔恚解脱之心观察于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解脱诸比丘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

百八理品第三〔终〕

其摄颂曰

[P.238]尸婆与百八
比丘及宿智
沙门婆罗门
纯粹无食乐

受相应〔终〕


校注

注为 pātāla「十分足于堕落言此为无立足处 pātāla」于大海中常起之涡漩之类以言为险崖亦说不定这本来不存在而误认为存在杂阿含经一七卷一八经译为「深险」 杂阿含经一七卷一八经「长沦没溺无止息处 Kalam āgameti 时来待时之意当译余决心以「渡时」 paṭicca prati+i由于「甚么」以甚么为基础之意 vayānupassin 为以观消灭 參照七经二部以下各节參照前经之各节两经之不同于七经之六~八节有乐非苦非乐之三受言为缘身于八经言此等诸受为缘「触」 參照一二五【南传】~一二九经之四节 杂阿舍经一七卷二二经「又复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杂阿含经一七卷二二经「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云云 五两偈參照三经之六节四五偈杂阿含一七卷一六经有「正知不倾动」 本经及次之标题 santaka 于英译译为 Property(所有所有物)此两经中没有一句暗示此意义及之止息之意两经有六节因此余译为止息想是由语根 s'an 来的 以下五六两节同一一经五六两节七节稍为不同 參照一五经之四七之四节 [0282001-1] 以下三【南传】~六之四节同一五经之三~六节 同一一经之七节 以下三【南传】~八节同一六经之三~八节 中部五九经 Bahu-vedaniya-sutta 同「多受经」參照汉译南传大藏经二第十卷一四九【南传】~一五四页 以下各种受于二二经说明 此一节同一九经九节之后部 此一文于原典被抄入的和一九同样似是为本节之末文 四两节同一五经之三四两节但本经之四节有「渴爱达受生起之道」之一句此在一五经没有 參照一五经之三节二三经之三节 參照一五经之四节二三经之四节 參照一五二三二四经之三四节 以下參照相应部因经品一三经沙门婆罗门 [0299001-1] 以下參照二六经之三四节 有食乐(sa-āmisa)无食乐(nirāmisa)之语既出于一四经四节三节以下之喜是 pīti乐是 sukha舍是 upekhā解脱是 vimokkha 參照一九经一一节 參照一九经一二一三节 參照一九经一一节二九经四节 參照一九经一一节二九经四七节 參照一九经一五节
[A1] [-]【CB】未【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相应部经典(卷36)
关闭
相应部经典(卷3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