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相应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因缘篇

第一 因缘相应

第一 佛陀品

〔一〕第一 法说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答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是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当宣说」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如是宣说「诸比丘缘起者何耶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诸比丘此谓生起

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有行灭由行灭有识灭由识灭有名色灭由名[P.2]色灭有六处灭由六处灭有触灭由触灭有受灭由受灭有爱灭由爱灭有取灭由取灭有有灭由有灭有生灭由生灭有老死恼等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世尊说此已彼诸比丘而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

〔二〕第二 分別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宣说曰〕「诸比丘我为汝等分別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等诸比丘答曰「大德唯然

世尊以此宣说曰

「诸比丘何为缘起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如是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何为老死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以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P.3]破坏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老与死诸比丘以此谓之老死

诸比丘何为生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出生出产降生诞生诸蕴之显现诸处之获得诸比丘以此谓之生

诸比丘何为有诸比丘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丘以此谓之有

诸比丘何为取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丘以此谓之取

诸比丘何为爱诸比丘此等有六爱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诸比丘以此谓之爱

诸比丘何为受诸比丘此等有六受身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丘以此谓之受

一〇

诸比丘何为触诸比丘有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触

一一

诸比丘何为六处〔诸比丘此等有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诸比丘以此谓之六处

一二

诸比丘何为名色〔诸比丘〕受作意以此谓之名[P.4]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此谓之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谓之名色

一三

诸比丘何为识诸比丘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识

一四

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一五

诸比丘何为无明诸比丘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丘以此谓之无明

一六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三〕第三 道迹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以此宣说〕「诸比丘〔我〕为汝等邪道迹与正道迹〔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等诸比丘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以此宣说

「诸比丘所谓邪道迹者何耶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斯是全苦蕴之集诸比丘以此谓邪道迹

[P.5]

诸比丘所谓正道迹者何耶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斯是全苦蕴之灭诸比丘以此谓正道迹

〔四〕第四 毘婆尸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以此宣说〕「诸比丘毘婆尸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之前尚未成正觉为菩萨时于正念而思念『此世间实陷于苦再生然又不知出离此苦不知老死之〔出离〕何时能知此苦之〔出离〕老死之出离耶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何故有老死缘何有老死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生故有老死缘生故有老死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何故有生缘何有生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有故有生缘有而有生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而有有缘何而有有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取故而有有缘取而有有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取缘何而有取耶』诸比[P.6]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爱故而有取缘爱而有取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爱缘何而有爱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受故而有爱缘受而有爱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受缘何而有受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触故而有受缘触而有受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触缘何而有触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六处故有触缘六处而有触

一〇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六处缘何而有六处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名色故有六处缘名色而有六处

一一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名色缘何而有名色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识故有名色缘识而有名色

一二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识缘何而有识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行故有识缘行而有识

[P.7]一三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行缘何而有行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无明故有行缘无明而有行

一四

如是缘无明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一五

诸比丘『是集是集』于是毘婆尸菩萨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一六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老死何灭而老死灭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生故无老死生灭乃老死灭

一七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生何灭乃生灭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有故无生有灭乃生灭

一八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有何灭乃有灭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取故无有取灭乃有灭

一九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取何灭乃取灭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爱故无取爱灭乃取灭

[P.8]二〇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爱何灭乃爱灭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受故无爱受灭乃爱灭

二一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受何灭乃受灭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触故无受触灭乃受灭

二二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触何灭乃触灭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六处故无触六处灭乃触灭

二三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六处何灭乃六处灭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名色故无六处名色灭乃六处灭

二四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名色何灭乃名色灭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识故无名色识灭乃名色灭

二五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识何灭乃识灭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行故无识行灭乃识灭

[P.9]二六

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行何灭乃行灭耶』诸比丘尔时毘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无明故无行无明灭乃行灭

二七

如是此无明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全苦蕴灭

二八

诸比丘『是灭也是灭也』于是毘婆尸菩萨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七佛之昭说亦复如是

〔五〕第五 尸弃

诸比丘尸弃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六〕第六 毘舍浮

诸比丘毘舍浮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七〕第七 拘留孙

诸比丘拘留孙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八〕第八 拘那

诸比丘拘那含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九〕第九 迦叶

诸比丘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一〇〕第十 大释迦牟尼瞿昙

[P.10]

「诸比丘我于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正念以生是思念『此世间实陷于苦再生然又不知此苦之出离不知老死之〔出离〕何时能知此苦之出离老死之出离耶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思念『何有故有老死缘何而有老死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生故有老死缘生而有老死

四~一三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念『何有故有生有有六处名色缘何而有行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无明故有行缘无明乃有行

一四

如是缘此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一五

诸比丘『是集是集』我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一六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老死何灭乃老死灭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生故无老死生灭乃老死灭

一七~二六

诸比丘尔时我作如是思念『无何故无生无有[P.11]六处名色何灭乃行灭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无明故无行无明灭乃行灭

二七

如是此无明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二八

诸比丘『是灭也是灭』于是毘婆尸菩萨未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于此颂曰

法说及分別     道迹毘婆尸
尸弃毘舍浮     拘留孙那含
迦叶大释迦     牟尼尊瞿昙

第二 食品

〔一一〕第一 食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四食者何或麤或细之抟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此等四食[P.12]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

诸比丘此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爱乃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以受为生以受为起

诸比丘此受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受乃以触为因以触为集以触为生以触为起

诸比丘此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触乃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起

诸比丘此六处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六处乃以名色为因以名色为集以名色为生以名色为起

诸比丘此名色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名色乃以识为因以识为集以识为生以识为起

诸比丘此识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识乃以行为因以行为集以行为生以行为起

一〇

诸比丘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行乃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以无明为生以无明为起

一一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一二

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一二〕第二 破群那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尔时世尊曰

[P.13]

「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四食者何耶若麤若细之抟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如是说时尊者牟犁破群那以此白世尊曰「大德谁食识食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不正我〔未言众生或人〕『食』我若言『食』者则『大德谁食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何故有识食耶』此为正问然者其正答『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大德谁者是触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触』我若言『触』者则『大德谁触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未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触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

「大德谁者感之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感』我若言『感』者『大德谁者感之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受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

「大德谁者渴之耶

[P.14]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渴』我若言『渴』者『大德谁者是渴之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爱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受有爱缘爱有取』」

「大德谁者取著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取著』我若言『取著』者『大德谁者是取著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取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

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破群那六触处之无余离贪灭者乃触灭触灭乃受灭受灭乃爱灭爱灭乃取灭取灭乃有灭有灭乃生灭生灭乃老死苦忧恼之灭

如是此是全苦蕴之灭

〔一三〕第三 沙门婆罗门(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曰〕「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P.15]知老死之灭不知老死灭之道迹不知生不知有不知取六处名色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行灭之道迹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者即于沙门而非正沙门于婆罗门而非正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或对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非自知者为非住入实证者

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老死灭之道迹知生六处名色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行灭之道迹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自知者为住入实证者

〔一四〕第四 沙门婆罗门(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不知此等法不知此等法之集不知此等法之灭不知趣此等法之道迹〔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非正沙门于婆罗门非正婆罗门

不知如何法不知如何法之集不知如何法之灭不知如何法灭之道迹

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老死灭之道迹不知生六处名色不知此等之诸法不知此等诸法之集[P.16]知此等诸法之灭不知此等诸法灭之道迹

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非正沙门于婆罗门为非正婆罗门彼尊者等亦对沙门之义或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不能自知不能住入实证

诸比丘虽是何之沙门婆罗门知此等之法知此等法之集知此等法之灭知此等法灭之道迹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

知如何法知如何法之集知如何法之灭知如何趣法灭之道迹

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六处名色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知此等之诸法知此等诸法之集知此等诸法之灭知趣此等诸法灭之道迹

诸比丘唯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亦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在自知住入实证

〔一五〕第五 迦旃延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P.17]

尔时尊者迦旃延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迦旃延白世尊曰「大德所谓正见正见大德正见者何耶

「迦旃延此世间多依止于有与无之两〔极端〕

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集者则此世间为非无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灭者则此世间为非有者

迦旃延此世间多为方便所囚取著圣弟子计使取著于此心之依处不囚于『予是我』无著无住苦生则见生苦灭则见灭不惑不疑无缘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见

迦旃延说『一切为有』此乃一极端说『一切为无』此乃第二极端迦旃延如来离此等之两端而依中道说法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为全苦蕴之集

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

[P.18]〔一六〕第六 说法者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一比丘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所谓说法者说法者说法者是何耶

〔世尊曰〕「若比丘为厌离老死为离贪为灭而说法者彼得谓是说法比丘

若比丘为厌离老死为离贪为灭而行彼得谓是行法随顺法之比丘

若比丘有厌离老死离贪无取著解脱者彼得谓是达现法涅槃之比丘

若比丘为生〔厌离离贪灭〕若比丘为有若比丘为取若比丘为爱六处名色无明之厌离为离贪为灭而说法者彼得谓是说法比丘

若比丘为厌离无明为离贪为灭而行彼得谓是行法随顺法之比丘

若比丘有厌离无明离贪无取著解脱者得谓是现法涅槃之比丘

〔一七〕第七 阿支罗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P.19]

一时世尊清晨著衣持钵入王舍城行乞

阿支罗迦叶见世尊从远处来见已而走近世尊近而与世尊俱相致问及交谈可记忆之语而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阿支罗迦叶白世尊言「我等向尊者瞿昙以问琐事若蒙尊者瞿昙允诺请答所问

「迦叶今乃非问之时我等即将行入聚落

阿支罗迦叶再白世尊言「我等向尊者瞿昙以问琐事若尊者瞿昙允诺请答所问

「迦叶今乃非问之时我等将行入聚落

阿支罗迦叶三度如是曰非问之时我等将行入聚落

如是说时阿支罗迦叶向世尊如是言「非多我等唯欲向尊者瞿昙稍问而已

「迦叶汝欲问者即问之

「瞿昙苦是自作耶如何

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瞿昙苦是他作耶如何

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瞿昙苦是自作而他作耶

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P.20]一〇

「瞿昙苦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耶如何

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一一

「瞿昙苦是无耶如何

世尊曰「迦叶苦非无迦叶苦是有

一二

「然则尊者瞿昙不知苦不见苦耶

「迦叶我非不知苦非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迦叶我见苦

一三

「『瞿昙苦是自作耶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不然』『瞿昙苦是他作耶』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并不然』『瞿昙苦是自作而他作耶如何』之间沙门答云『迦叶并不然』『瞿昙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并不然』『瞿昙苦是无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苦非无苦是有』『然则尊者瞿昙乃不知苦不见苦耶』之问沙门答云『迦叶我非不知苦迦叶我非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迦叶我见苦』大德世尊请以苦示我大德世尊请以苦说示于我

一四

「迦叶如作者与受者是同一汝先以苦是自作者如是之所说者是堕于常见者

迦叶如作者与受者是相异于受重压者苦是他作者如是之所说者是堕于断见者

一五

迦叶如来说离此等两极端之法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则[P.21]为全苦蕴之集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由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

一六

如是说时阿支罗迦叶白世尊言「大德最殊胜大德最殊胜大德譬如能使倒者复起如暗中持来灯火有眼之士可以见物世尊为说种种法大德我归依世尊归依法与僧伽大德唯我欲于世尊之处出家得具足戒

一七

「迦叶曾为异学者愿于此法与律出家欲受具足戒者得经四月之別住试练后欲作比丘方可出家使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虽然我亦知人之有差別

一八

「大德若曾为异学者若愿于此法与律出家而欲受具足戒者须四月別住经四月別住之试练后欲作比丘者可使出家使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则我愿別住四年经四年別住之试练后出家为比丘使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一九

如是阿支罗迦叶于世尊之处得出家受具足戒

二〇

尊者迦叶受具足戒不久独退居不放逸精勤住于专注不久以正良[P.22]家之子出家而为无家对无上之究竟梵行于现法自知入住实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此再生

二一

如是尊者迦叶成为一阿罗汉

〔一八〕第八 玷牟留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游方者玷牟留来诣世尊处诣已与世尊俱相致问及交谈可记忆之语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游方者玷牟留白世尊言「瞿昙苦乐是自作耶如何

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瞿昙苦乐是他作耶如何

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瞿昙苦乐是自作而他作耶如何

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瞿昙苦乐乃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耶如何

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瞿昙苦乐是无耶如何

「玷牟留苦乐是非无玷牟留苦乐是有

「然则尊者瞿昙不知不见苦乐耶

「玷牟留我非不知不见苦乐玷牟留我知苦乐玷牟留我见苦乐

[P.23]一〇

「『瞿昙苦乐是自作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并不然』『瞿昙苦乐是自作他作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并不然』『瞿昙苦乐是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并不然』『瞿昙苦乐是无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苦乐是非无玷牟留苦乐是有』『然则大德瞿昙是不知苦乐不见苦乐耶』之问沙门云『玷牟留我非不知苦乐不见苦乐玷牟留我知见苦乐』尊者瞿昙请为我说示苦乐尊者瞿昙请为我说示苦乐

一一

「如『受与感者是同一』玷牟留如汝先所云『苦乐是自作』我不如是言

一二

如『受与感者是相异』玷牟留如受重压者『苦乐是他作』我不如是言

一三

玷牟留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中道说法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则为全苦蕴之集由无明无余离贪灭乃行灭由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一四

如是言时游方者玷牟留白世尊言「瞿昙是最殊胜我归依世尊归依法与比丘僧大德请摄受我今日以后终身归依为优婆塞

〔一九〕第九 愚与贤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曰「诸比丘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之愚夫生如是之身依此身与外[P.24]之名色如是依此二者有触六触处愚夫于此等之〔六〕若依其一经验所触之苦乐

诸比丘有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之贤者生如是之身依此身与外之名色依如是此二者有触六触处贤者对此等之〔六〕若依其一经验所触之苦乐

诸比丘然而贤者与愚者有如何之差別其差別差异如何耶

「大德对我等法乃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善哉大德请述此等语之意义诸比丘闻世尊之语已当受持奉行

「诸比丘再当谛听当善思念我则为说

彼诸比丘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曰「诸比丘唯愚夫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以生此身在愚夫不断无明不尽渴爱所以者何诸比丘愚夫不行梵行实乃不行苦之灭然而愚夫身坏命终后还再生身彼生身故则不得解脱生所以我说由苦不能解脱

诸比丘唯贤者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以生此身然而有贤者断彼无明尽其渴爱所以者何诸比丘贤者行梵行实乃行苦之灭然而贤者身坏〔命[P.25]终后〕不再生身彼不生身故则解脱生老死所以我说由苦而解脱也

诸比丘贤者与愚者有此之別有此差异有此差別此即梵行住者

〔二〇〕第十 缘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缘起及缘生之法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为说」

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曰

「诸比丘何为缘起耶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是相依性如来证于此知于此证于此知于此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別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

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诸比丘缘有而有生诸比丘缘取而有有诸比丘缘爱而有取诸比丘缘受而有爱诸比丘缘触而有受诸比丘缘六处而有触诸比丘缘名色而有六处诸比丘缘识而有名色诸比丘缘行而有识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相依性[P.26]如来证知此已证知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別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

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诸比丘于此有如不虚妄性不异如性相依性者诸比丘此谓之缘起

诸比丘何为缘生之法耶诸比丘老死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诸比丘生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诸比丘有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九~一六

诸比丘取为诸比丘爱为诸比丘受为诸比丘触是诸比丘六处是诸比丘名色是诸比丘识是诸比丘行是

一七

诸比丘无明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离贪之法灭法诸比丘此等谓之缘生法

一八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缘起及缘生之法以正慧如实善见故彼忆起宿世『我于过去世有耶我于过去世无耶何故于过去世有耶于过去如何有耶于过去世如何有耶如何而有耶

一九

〔彼圣弟子〕驰思未来『我于未来世有耶于未来世无耶何故于[P.27]未来世有耶如何于未来世有耶我于未来世何有如何而有之耶

二〇

〔又圣弟子〕于今之现世就已有惑『有我耶无我耶何故有我耶如何有我耶此众生来自何处耶彼将赴何处耶』不知其理

二一

所以者何诸比丘圣弟子如实对此缘起及此等缘生之法以正慧善见故

此颂曰

食与破群那     沙门婆罗门
迦旃延法说     支罗玷牟留
对愚之贤者     第十则为缘

第三 十力品

〔二一〕第一 十力(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世尊宣曰「诸比丘如来具足十力具足四无所畏示知牛王之事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济度众生

[P.28]〔所谓〕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受之集如是如是受之灭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想之集如是如是想之灭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行之集如是如是行之灭如是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

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

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二二〕第二 十力(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四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如来具足十力如是此是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如是由我善说于法明确开显说示断纽

诸比丘如是由我善说明确开显说示断纽之法使良家之子依信而出家具足修行精进又于身体皮肤与腱与骨残余血肉枯竭依人之勇猛人之精进人之精勤应达未达者则不舍离精进

[P.29]

诸比丘所以者何懈怠者住于苦被恶不善法所覆使大利衰微诸比丘精勤者住于乐远离恶不善法使大利满足

诸比丘依劣则无能达于第一者诸比丘依第一则能达第一诸比丘师现前即以此梵行为第一者诸比丘为使未达者能达未得者能得未实证者能实证实当应精勤

如是此我等之出家不为空有果有果报依此我等受用衣服饮食卧具病药资具此等虽为卑下之物然于我等为大果大利

一〇

诸比丘汝等即当如是学诸比丘唯依观于自利行不放逸具足诸比丘唯依观于他利行不放逸具足诸比丘唯依观于俱利行不放逸具足

〔二三〕第三 缘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依知见说漏之灭尽非不知不见而说

诸比丘如何知如何见为漏之灭尽耶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为漏之灭尽

[P.30]

诸比丘灭尽之时我说于灭之智为有缘而非无缘

诸比丘何为灭智之缘耶当谓『是解脱』诸比丘我说解脱是有缘而非无缘

诸比丘何为解脱之缘耶当谓『是离贪』诸比丘我说离贪是有缘而非无缘

诸比丘何为离贪之缘耶当谓『是厌离』诸比丘我说厌离是有缘而非无缘

诸比丘何为厌离之缘耶当谓『是如实知见』诸比丘我说如实知见是有缘而非无缘

诸比丘何为如实知见之缘耶当谓『是三摩地』诸比丘我说三摩地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〇

诸比丘何为三摩地之缘耶当谓『是乐』诸比丘我说乐是有缘而非无后

一一

诸比丘何为乐之缘耶当谓『是轻安』诸比丘我说轻安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二

诸比丘何为轻安之缘耶当谓『是喜』诸比丘我说喜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三

诸比丘何为喜之缘耶当谓『是悦』诸比丘我说悦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四

诸比丘何为悦之缘耶当谓『是信』诸比丘我说信是有缘而非无缘

[P.31]一五

诸比丘何为信之缘耶当谓『是苦』诸比丘我说苦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六

诸比丘何为苦之缘耶当谓『是生』诸比丘我说生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七

诸比丘何为生之缘耶当谓『是有』诸比丘我说有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八

诸比丘何为有之缘耶当谓『是取』诸比丘我说取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九

诸比丘何为取之缘耶当谓『是爱』诸比丘我说爱是有缘而非无缘

二〇~二五

诸比丘何为爱之缘耶当谓『是受当谓『是触』当谓『是六处当谓『是名当谓『是识当谓『是行』诸比丘我说行是有缘而非无缘

二六

诸比丘何为行之缘耶当谓『是无明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苦缘苦而有信缘信而有悦缘悦而有喜缘喜而有轻安缘轻安而有乐缘乐而有三摩地缘三摩地而有如实知见缘如实知见而有厌离缘厌离而有[P.32]离贪缘离贪而有解脱缘解脱于灭有智

二七

诸比丘譬如天降雨于山顶落大粒时其水转向低处充满山侧之洞穴充满山侧之洞穴更充满小池充满小池更充满大池充满大池更充满小河充满小河更充满大河充满大河继而充之于海大海

二八

诸比丘同于此者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苦缘苦而有信缘信而有悦缘悦而有喜缘喜而有轻安缘轻安而有乐缘乐而有三摩地缘三摩地而有如实知见缘如实知见而有厌离缘厌离而有离贪缘离贪而有解脱缘解脱而有灭智

〔二四〕第四 异学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尔时尊者舍利弗清晨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

尊者舍利弗生此思念「至王舍城乞食为时尚早我宁往诣异学游方者之园

[P.33]

尔时尊者舍利弗则行近异学游方者之园近彼等异学游方者与之相互致问交谈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向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彼等异学游方者作如是言曰

「友舍利弗有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友舍利弗又有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他作』友舍利弗又有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亦他作』友舍利弗又有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乃无因生也

舍利弗于此沙门瞿昙是如何说作如何语耶若我等答沙门瞿昙之所说应如何说示耶我等不可依无实而对沙门瞿昙有所毁谤我等将说示法随顺法任何说随顺说之同学将不往于难诘处

「友世尊云『苦乃由缘生依何而成耶依触而成』唯世尊作如是之所说对世尊无以无实而予谤毁我等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往于难诘处

然而业论者说示『苦是自作』沙门婆罗门亦云『缘触而有苦』业论者说示『苦是他作』沙门婆罗门亦云『缘触而有苦』又业论者说示『苦是自作他作』沙门婆罗门亦云『缘触而有苦』又业论者说示『苦[P.34]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沙门婆罗门亦云『缘触而有苦也

业论者说示『苦为自作』沙门婆罗门实者『不依触而得经验』彼不知此理又业论者说示『苦是他作』沙门婆罗门实者『不依触而得经验』彼不知此又业论者说示『苦是自作亦他作』沙门婆罗门实者『不依触而得经验』彼不知此理又业论者说示『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乃无因生』沙门婆罗门实者『不依触而得经验』彼不知此理

一〇

尊者阿难闻尊者舍利弗与彼等异学游方者之论议

一一

尔时尊者阿难至王舍城乞食由乞食还食后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悉将尊者舍利弗与彼等异学游方者之论议以告世尊

一二

「善哉善哉阿难如舍利弗之正当说示予说示阿难『苦是缘生』此乃我之所告缘何如是耶是依触如是乃我所说者无以无实谤我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往于难诘处

一三

然则阿难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亦云『缘触而有苦』[P.35]业论者沙门婆罗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为无因生』亦云『缘触而有苦』

一四

然则阿难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实者『不依于触而无苦之经验』彼不知于此处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非自作非他作乃无因生』实者『不依于触而不得经验』彼实不知于此处

一五

阿难尔时我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一六

阿难尔时我清晨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

一七

阿难当时我生是思念『行至王舍城乞食为时尚早我何不先诣异学游方者之园

一八

阿难尔时我来异学游方者之园至已与彼等异学游方者俱相致问交谈问候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阿难彼等异学游方者对坐于一面之我作如是言曰

一九

『友瞿昙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为自作」友瞿昙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为他作」友瞿昙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是自作他作」友瞿昙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乃无因生

二〇

于此尊者瞿昙作如何说作如何语耶若我等答尊者瞿昙之所说应如何说[P.36]示耶不可或有无实毁谤尊者瞿昙我等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往于难诘处

二一

阿难如是云耶我对彼等异学游方者作如是言『友我说「苦是由缘生缘何而成耶是缘触如是唯我之所说无以无实谤我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则不往于难诘处

二二

然则友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为自作」亦云「缘触而有苦」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亦云「缘触而有苦

二三

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为自作」「不依于触不得经验」彼实不知于此处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不依于触即不得经验」彼实不知于此处

二四

『大德是稀有大德是未曾有实于一句之中不能道尽一切之义大德若对此义予详说将更见甚深深远者

二五

然者阿难于此汝为显示之

二六

「大德若向我如是问『友阿难老死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我对如是问则如是说示『友老死乃以生为因以生为集以生为生以生为起也』大德我对如是为问则作如是说

[P.37]二七

大德若对我作如是问『友阿难生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大德我对如是问则如是说示『友生乃以有为因以有为集以有为生以有为起也』大德我对如是问则为如是说

二八

大德若对我作如是问『友阿难有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大德我对如是问则如是说示『友有乃以取为因以取为集以取为生以取为起』大德我对如是问则作如是说

二九~三一

大德若对我作如是问『友取之因是如何爱之因是如何受之因是如何』大德若对我如是问『友阿难触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大德我对如是问则作如是说示『友触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起』『友由六触处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触灭触灭乃受灭受灭乃爱灭爱灭乃取灭取灭乃有灭有灭乃生灭生灭乃老死恼灭如是乃全苦蕴之灭』大德我对如是问则作如是说

〔二五〕第五 浮弥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尊者浮弥于日暮自宴坐起来诣尊者舍利弗之处诣已与尊者舍利弗[P.38]俱相致问交谈问候及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浮弥向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

「友舍利弗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乐是自作』友舍利弗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乐是他作』友舍利弗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乐是自作而他作』友舍利弗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乐是非自作非他作乃无因生

舍利弗于此世尊作如何说作如何语耶若我等应答世尊之所说则应如何说示耶不应以无实诽谤世尊我等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往于难诘处

「友世尊说『苦乐是缘生』依何而生耶依触乃有苦乐如是世尊之所说因无以无实不可谤世尊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则不住于难诘处

然则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自作』亦云『缘触乃有苦乐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为非自作非他作为无因生』亦云『缘触乃有苦乐

[P.39]

彼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为自作』『不依触无有经验』彼实不知此处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不依触无经验』彼实不知此处

尊者阿难闻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浮弥之此论议

尔时尊者阿难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方之阿难将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浮弥之论议悉奉白世尊

一〇

「善哉善哉阿难说示如舍利弗者是正说示阿难是即『苦乐是缘生』是我所说『缘何如是是缘触也』如是乃我所说者无有无实谤我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往于难诘处

一一

然则阿难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自作』亦云『缘触有苦乐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亦云『缘触而有苦乐

一二

若然阿难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自作』『不依触无苦乐经验』彼实不知此处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非自作亦非他作是无因生』『不依触无苦乐经验』彼实不知此处

[P.40]一三

阿难于身以身思为因生内之苦乐阿难于语以语思为因生内之苦乐阿难于意以意思为因生内之苦乐

一四

阿难缘无明以自身行缘此生内之苦乐阿难缘无明以为他身行缘此生内之苦乐阿难正心为身行缘此生内之苦乐阿难非正心为身行缘此生内之苦乐

一五

阿难为自语行缘此而生内之苦乐阿难为他语行缘此而生内之苦乐

一六

阿难正心阿难非正心为语行缘此而生内之苦乐

一七

阿难为自意行缘此而生内苦乐阿难为他意行缘此而生内之苦乐

一八

阿难正心阿难非正心为意行缘此而生苦乐

一九

阿难于此等诸法不生无明阿难由无明之无余离贪无有其身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有其语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有其意缘此而生内之苦乐[P.41]此而生内之苦乐无其田(无生起之余地)无其事无其理无其论事

〔二六〕第六 优波摩那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尊者优波摩那来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优波摩那向世尊作是言曰

「大德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大德又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他作大德又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亦他作大德又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

大德于此世尊是作如何说如何语耶若我等答世尊之所说应如何说示耶不可无实谤世尊我等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将不往于难诘处

「优波摩那我说『苦是缘生』『依何而成耶依触而有苦』如是是我所说无有因无实谤我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则不往于难诘处

然则优波摩那彼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亦云『缘触有苦彼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亦云『缘触而有苦

[P.42]

然则优波摩那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不依触无得经验』彼实不知此处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不依触无得经验』彼实不知此处

〔二七〕第七 缘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为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何为老死耶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破坏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之老与此之死诸比丘此谓之老死

由生之集而有老死之生起由生灭而有老死灭唯此八支圣道是趣老死灭之道迹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丘生者何耶

诸比丘有者何耶

诸比丘取者何耶

[P.43]

诸比丘爱者何耶

诸比丘受者何耶

一〇

诸比丘触者何耶

一一

诸比丘六处者何耶

一二

诸比丘名色者何耶

一三

诸比丘识者何耶

一四

诸比丘行者何耶诸比丘有此等三行〔即〕身行语行心行诸比丘此等谓之行

由无明之集而有行之生起由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行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

一五

诸比丘圣弟子知如是之缘知如是之缘起知如是之缘灭知趣如是缘灭之道迹诸比丘此等圣弟子谓达见亦云达见谓达此正法谓见此正法谓具足学智谓具足学明谓入于法流谓圣明达慧亦谓建立不死之扉

〔二八〕第八 比丘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

知生

知有

知取

[P.44]

知爱

知受

知触

一〇

知六处

一一

知名色

一二

知识

一三

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

一四

诸比丘老死者何耶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破坏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之老与此之死诸比丘此谓之老死

一五

由生之集而有老死之生起由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老死灭之道迹正见正定

一六~二四

诸比丘生者何耶诸比丘有者何耶诸比丘取者何耶诸比丘爱者何耶六处名色识者何耶

二五

诸比丘行者何耶诸比丘有此等之三行身行语行心行是诸比丘此等谓之行

由无明之集而有行之生起由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行灭之道迹正见正定是

二六

诸比丘有比丘知如是之老死知如是老死之集知如是老死之灭知如是趣老死灭之道迹

二七~三六

知如是生六处名色知行之集[P.45]知行之灭知如是趣行灭之道迹

三七

诸比丘对此比丘谓之达见亦云达见达此正法见此正法具足学明入于法流圣明达慧建立不死之扉

〔二九〕第九 沙门婆罗门(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一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趣老死灭之道迹不知是生六处名色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趣行灭之道迹

一三

诸比丘不知此等之彼等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非正沙门于婆罗门非正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或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知非入实证而住者

一四~二四

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知生六处名色知行之[P.46]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

二五

诸比丘知此等之彼等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是正沙门于婆罗门是正婆罗门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法得自知入实证而住者

〔三〇〕第十 沙门婆罗门(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三

尔时〔世尊宣曰〕「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趣老死灭之道迹彼等实不知住于超脱老死之处

四~一二

不知生六处名色

一三

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趣行灭之道迹彼等实不知住于超越老死之处

一四

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者则知住于超越老死之处

一五~二三

知生六处名色

二四

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处

[P.47]此颂曰

二之十力缘     异学与浮弥
及优波摩那     缘与比丘二
沙门婆罗门

第四 伽拉罗刹利品

〔三一〕第一 生者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曰此乃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言

对法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舍利弗以此略说之事应依广说解明其义

如是说时尊者舍利弗默然

世尊再向尊者舍利弗说尊者舍利弗再默然

世尊三度向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言

对法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P.48]舍利弗以此所略说之事应依广说解明其义」尊者舍利弗三度默然

「舍利弗视此为不生者耶舍利弗视此为生者耶

「大德以正慧如实见之『此乃生者』以正慧如实见之『此乃生者』生者以行厌离离贪」「以正慧如实见之彼乃食生耶以正慧见之」「彼乃食生则行食生之厌离离贪」「因彼食灭生者乃灭法如实依正慧见之耶因彼之食灭生者乃灭法如实依正慧见则行灭法之厌离离贪大德是如是学

「大德究法者为何耶大德此生者以如实正慧见此乃生者依如实正慧见生者有厌离离贪无取著解脱依如实智慧见彼食乃生依如实智慧见之彼食乃生者则有食生之厌离离贪无取著解脱彼依如实正慧见之食之灭生者是灭法依如实正慧见彼食之灭生者乃灭法者则有灭法之厌离离贪[P.49]无取著解脱大德如是为法之追究者

大德如是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曰

对法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大德我以此所略说依如是广说以知是义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依如实正慧见之此为生者依如实正慧见此为生者生者则行厌离离贪

依如实正慧见彼食生依如实正慧见彼食生者则行食生厌离离贪

依如实正慧见由食之灭生者是灭法依如实正慧见依彼食灭生者乃灭法者则行灭法厌离离贪舍利弗是如是学

一〇

舍利弗究法者何耶舍利弗依如实智慧见之此乃生者依如实正慧见此乃生者生者则有厌离离贪无取著解脱

依如实正慧见之彼为食生依如实正慧见之彼为食生者则有食生之厌离离贪无取著解脱

如实依正慧见之依彼食之灭生者乃灭法依如实正慧见之依彼之食灭[P.50]生者乃灭法者则有灭法之厌离离贪无取著解脱

舍利弗如是乃究法者

一一

舍利弗如是为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言

法之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舍利弗以此略说依如是广说是义即可明

〔三二〕第二 伽拉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走近尊者舍利弗近已与尊者舍利弗俱相致问交谈问候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

「友舍利弗牟犁破群那比丘已舍戒还俗矣

「我想彼尊者乃于此法与律中是不得安慰

「然尊者舍利弗于此法与律中得安慰否

「友我于此法与律中是无惑

「友于当来之事又云何耶

「友我于当来之事是无疑者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则从座起来诣世尊座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P.51]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大德尊者舍利弗自说『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曰「来比丘汝以我语告舍利弗『友舍利弗师唤汝』」

「大德唯然」彼比丘奉答世尊诣尊者舍利弗之处诣已向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师唤汝

一〇

「友唯然」尊者舍利弗答彼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一一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汝自说『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此事真实耶

「大德勿以此等之句以此等之文谓非义

一二

「舍利弗良家之子应依如何法门以记智耶时而可如是记说耶

一三

「大德我亦不如是说大德此等之句不依此等之文说义

一四

「舍利弗若对汝作如是问『友舍利弗云何知云何见而称说「我自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耶」』舍利弗汝如是被问如何作答耶

一五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见自得智称说知生已尽[P.52]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生』大德如是问我应如是答

一六

『友生乃有因依其因灭于其因尽则知生已尽因之尽知生已尽而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更不有生

大德如是之问我则如是作答

一七

「舍利弗若再以如是问汝『友舍利弗生又由何因何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一八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生又以何为因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应如是作答『友生为有因为有集依有而生以有为本』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一九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有又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〇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有又以何为因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友有以取为因以取为集依取而生以取为本』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一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取以何为因

二二~二三

舍利弗若如是问汝『友爱又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P.53]二四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又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如作是答『友爱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依受而生以受为本也』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五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见时汝无乐著于受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六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如何知如何见时汝无乐著于受耶』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七

『友此等有三受三受者何耶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此等之三受是无常知是无常苦时而不乐著于受

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八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此法门亦略得作答『如何所受皆是苦

二九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如何自称得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有生耶』舍利弗对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三〇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如何自称得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来此生耶』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P.54]三一

『友我于内解脱依一切取灭住于正念住正念故诸漏不随增我不认我

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三二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此为略说此义之法门依沙门所云之诸漏于彼等诸漏我无惑我已尽无疑

三三

世尊说已即从座起入室

三四

尊者舍利弗于世尊离去未久向诸比丘曰

三五

「友我先前尚未经验时世尊起初问我时我是愚昧世尊初问于我予随喜耶我作是念

三六

『世尊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七

世尊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八

世尊若一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P.55]三九

世尊若二日二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二日二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〇

世尊若三日三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三日三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一

世尊若四日四夜以此义问我我亦四日四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二

世尊若五日五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五日五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三

世尊若六日六夜以此义问我我亦六日六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四

世尊若七日七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七日七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五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即从座起走近世尊近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四六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

「大德尊者舍利弗作如是之狮子吼『友我先尚未经验时世尊初问于我时我愚昧世尊初问于我予随喜耶我作如是念世尊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世尊若一夜[P.56]日一夜世尊若二日二夜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四七

「比丘是故舍利弗是善达法界彼善达法界故我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答我我又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夜亦此义答我我若一日一夜将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一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二日二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二日二夜以此义答我若我三日三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三日三夜以此义答我我若四日四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四日四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五日五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五日五夜以此义答我我若六日六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六日六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舍利弗舍利亦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答我

〔三三〕第三 智事(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说四十四智事汝等谛听善思念我当宣说

「大德唯然」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四十四智事为何耶

[P.57]

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灭智趣老死灭之道迹智

生智生集智生灭智趣生灭之道迹智

有智有集智有灭智趣有灭之道迹智

取智取集智取灭智趣取灭之道迹智

爱智爱集智爱灭智趣爱灭之道迹智

受智受集智受灭智趣受灭之道迹智

一〇

触智〔触集智〕

一一

六处智

一二

名色智

一三

识智

一四

行智行集智行灭智趣行灭之道迹智

诸比丘此等是谓四十四智事

一五

诸比丘老死者何耶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殁破坏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之老与此之死诸比丘此谓之老死

一六

生集之故有老死集生灭之故有老死灭此八支圣道乃趣老死灭之道迹正见正定

一七

诸比丘圣弟子知如是之老死知如是老死之集知如是老死之灭知如是[P.58]趣老死灭之道迹

一八

此乃彼之法智彼由此等见达于不时依没入法导向过去未来之道

一九

于过去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耶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知如是如是耶

二〇

于未来虽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耶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知如是如是耶此为彼之类智

二一

诸比丘圣弟子有此等清净纯净二智法智与类智是诸比丘对此圣弟子亦得谓之达于见达于见亦达于正法亦见此正法亦具足学智亦具足学明亦入于法流亦圣明达慧建立不死之扉

二二

诸比丘生为何耶各种众生之

二三

诸比丘有者何耶

二四

诸比丘取者何耶

二五

诸比丘爱者何耶

二六

诸比丘受者何耶

二七

诸比丘触者何耶

二八

诸比丘六处者何耶

二九

诸比丘名色者何耶

三〇

诸比丘识者何耶

三一

诸比丘行者何耶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语行心行是诸比丘此等谓诸行

三二

无明集故有行集无明集灭故行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行灭之道迹[P.59]正见正定是

三三

诸比丘圣弟子知如是行知如是行集知如是行灭知如是趣行灭之道迹此乃彼之法智彼由此等之所见所知达于不时依没入于法导于过去未来之道

三四

于过去虽是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知行知行集知行灭知趣行灭之道迹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如是如是知

三五

于未来虽是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如是如是知耶此乃彼之类智

三六

诸比丘圣弟子有此等之清净纯净二智法智与类智是诸比丘对此圣弟子谓之亦达于见亦达于见于达正法亦见正法亦学智具足亦学明具足亦入于法流亦圣明达慧建立不死之扉

〔三四〕第四 智事(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十七智事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当宣说

[P.60]诸比丘七十七智事者何耶

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过去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未来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有法住智处亦有尽法败坏法离贪法灭法之智

缘有而有生之智

缘取而有有之智

缘爱而有取之智

缘受而有爱之智

缘触而有受之智

缘六处而有触之智

一〇

缘名色而有六处之智

一一

缘识而有名色之智

一二

缘行而有识之智

一三

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过去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未来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法住智亦有尽法败坏法离贪法灭法之智

一四

诸比丘此等谓之七十七智事

〔三五〕第五 无明缘(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大德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属于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属于何人耶[P.61]此谓『老死与老死之所属者相异』谓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也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说法缘生而有老死

「大德生者何耶此生属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生者何耶又此生属何人耶』此谓『生与此生之所属为异』比丘谓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说法缘有而有生

「大德有者何耶此有属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有者何耶此有属何人耶』此谓『有与属此有之者为异』比丘谓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比丘有『命与身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

缘取而有有

缘爱而有取

缘受而有爱

缘触而有受

一〇

缘六处而有触

一一

缘名色而有六处

[P.62]一二

缘识而有名色

一三

缘行而有识

一四

「大德行者何耶又此等属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行者何耶又此等诸行属何人耶』此谓『行与属此等行者为异』比丘如作是言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也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无明而有行

比丘由无明之无余离贪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作以舍离

一五

如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属何人耶如命与身为同如命与身为异一切无取著为舍离此等则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一六

生者何耶此生属何人耶如命与身为同如命与身为异一切无取著舍离此等则悉皆断根如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一七

有者何耶

一八

取者何耶

一九

爱者何耶

[P.63]二〇

受者何耶

二一

触者何耶

二二

六处者何耶

二三

名色者何耶

二四

识者何耶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二五

行者何耶此等之行属何人耶行与属此之行者为异如命与身为同也如命与身为异也一切无取著舍离此等乃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

〔三六〕第六 无明缘(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属何人耶』作是言者诸比丘『老死与属此老死之行者相异』若作如是言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

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

诸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生而有老死

生者何耶

有者何耶

取者何耶

爱者何耶

受者何耶

触者何耶

[P.64]一〇

六处者何耶

一一

名色者何耶

一二

识者何耶

一三

诸比丘『行者何耶行又属何人耶』作如是言者诸比丘若作如是言『行与属此行之者为异』则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

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

诸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无明而有行

一四

诸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一五

生者何耶

一六

有者何耶

一七

取者何耶

一八

爱者何耶

一九

受者何耶

二〇

触者何耶

二一

六处者何耶

二二

名色者何耶

二三

识者何耶

二四

如『行者何耶又此等行属何人耶』如『行与属此等之行属者为异』如『命与身为同』一切无取著舍离此等乃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即不再生

〔三七〕第七 非汝之物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此身非汝等之物亦非属他人之物

[P.65]

「诸比丘应知此乃依先业所造者依先业所思考者依先业所感受者

诸比丘然则圣弟子闻缘起则善思念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因行灭有识灭如是乃全苦蕴之灭

〔三八〕第八 思(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而有识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而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然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无此识定之所缘无所缘故无识之住[P.66]无识住且不增长时于未来则无再生于未来无再生则灭未来之生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三九〕第九 思(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之住增长时则有名色之显现

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而有受生老死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住增长时有名色之显现

缘名色有六处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者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故无识之住无识住且不增长时无名色之显现因名色灭有六处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四〇〕第十 思(之三)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P.67]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思量企画思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著有系著故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于未来有生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诸比丘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著有系著时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有未来生

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则无住

无识之住且不增长时则无系著无系著故无往来无往来故无生死无生死故未来之生恼灭

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此颂曰

生者迦拉罗     二智无明缘
[P.68]非汝所有物     以及三种思

第五 家主品

〔四一〕第一 五畏罪(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给孤独家主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世尊言于坐在一面之给孤独家主曰

「家主圣弟子于五畏罪令静止具足四预流支依慧善见善知圣法彼若欲者则依彼自身明彼自身『我于地狱灭趣畜生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为不堕恶趣者决定入达菩提之终极

令静止于五畏罪者何耶

家主杀生者缘杀生于现法生畏罪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依如是之断绝杀生使彼畏罪静止

家主不与取者缘不与取亦于现法生畏罪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依如是之断绝不与取能使彼畏罪静止

[P.69]

家主邪欲行者缘于邪欲行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依如是之断绝邪欲行能使彼畏罪静止

家主妄语者缘于妄语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依如是之断绝妄语能使彼畏罪静止

家主饮酒者缘于饮酒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依如是因断绝饮酒能使彼畏罪静止

此等是五畏罪之静止

一〇

四预流支具足者何耶

一一

家主于是圣弟子对佛抱不坏之信——『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者是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一二

对法抱不坏之信——『法乃由世尊善说者〔其法〕乃有现果报有不时报所谓来见者为导引之所在者此乃由各各识者所不可不知之〔法〕

一三

对僧伽抱不坏之信——『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善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以智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亦即四双八辈[P.70]者是此之世尊弟子僧伽应予以供养尊重布施合掌此乃世间之无上福田

一四

是圣者所称赞之戒具足其戒为不坏不毁不截无秽导于自由识者所喜无污是转向定者

此等是具足四预流支

一五

依慧善见善知圣法者何耶

一六

家主于是圣弟子善思惟缘起彼有故此有彼无时故此无彼生故此生彼灭故此灭

一七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因无明无余离贪乃行灭因行灭乃识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以此慧而善见善知正法

一八

家主圣弟子静止于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预流支以慧而善见善知此等之圣法时若彼欲依彼自身明彼自身『于我地狱灭畜生趣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不堕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四二〕第二 五畏罪(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众多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世尊曰

[P.71]※三

「诸比丘圣弟子于五畏罪令静止具足四预流支以慧善见善知圣法时若彼欲者则依彼自身明彼自身『于地狱灭不堕于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三

静止于五畏罪者何耶

诸比丘杀生者

诸比丘不与取者

诸比丘邪欲行者

诸比丘妄语者

诸比丘饮酒者

此等之五畏罪令静止

四预流支具足者何耶

诸比丘于是圣弟子对佛对法对僧伽具足圣者所称赞之戒

具足此等四预流支是

以此慧善见善知圣法者何耶

诸比丘于是圣弟子善思惟缘起

以此慧善见善知圣法是

诸比丘圣弟子令静止于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预流支以慧善见善知圣法时若彼欲者依彼自身明彼自身『于地狱灭趣于畜生灭于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不堕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四三〕第三 苦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P.72]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苦之集与苦之灭汝等谛听

「诸比丘苦之集者何耶

依眼与色而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诸比丘此乃苦之集

依耳与声

依鼻与香

依舌与味

依身与触

依于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诸比丘此乃苦之集

一〇

诸比丘苦之灭者何耶

一一

依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此乃苦之灭

一二

依耳与声生耳识

一三

依鼻与香生鼻识

一四

依舌与味

一五

依身与触

一六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P.73]一七

诸比丘此乃苦之灭

〔四四〕第四 世间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其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世间之集与灭汝等谛听

诸比丘世间之集者何耶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生老死此乃世间之集

依耳与声

依鼻与香

依舌与味

依身与触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生而生老死苦忧此乃世间之集

一〇

诸比丘世间之灭者何耶

一一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此为世间之灭

一二

依耳与声

[P.74]一三

依鼻与香

一四

依舌与味

一五

依身与触

一六

依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一七

诸比丘此乃世间全苦蕴之灭

〔四五〕第五 那提迦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那提迦村之砖瓦家

尔时世尊独自宴坐而宣说此法门曰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依耳与声

依鼻与香

依舌与味

依身与触

依于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依眼与色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P.75]一〇

依耳与声

一一

依鼻与香

一二

依舌与味

一三

依身与触

一四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一五

尔时一比丘因漏闻世尊之语而起立

一六

世尊见此比丘因漏闻而起立

一七

见而谓于此比丘曰「比丘汝欲闻此法门耶

「唯然大德

一八

「比丘汝应受持此法门比丘汝应善知此法门比丘具足此法门之义是乃梵行之初

〔四六〕第六 异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问候交谈致意于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瞿昙如何是彼作而彼经验耶

「婆罗门彼作而彼经验者此乃一极端

[P.76]

「瞿昙又如何他作而他经验耶

「婆罗门他作而他经验者此乃第二之极端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于中而说法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依行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如是说已彼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瞿昙稀有哉尊瞿昙请受我从今日以后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四七〕第七 声闻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声闻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致问候

坐于一面之声闻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有』者此乃一极端

「瞿昙『一切为无』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无』者此乃第二极端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于中而说法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依行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P.77]

如是说已彼声闻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瞿昙稀有哉愿终生归依

〔四八〕第八 顺世派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顺世派之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坐于一面之顺世派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有』者此乃第一世间之领域

「瞿昙又『一切为无』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无』者此乃第二世间之领域

「瞿昙『一切为一』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一』者此乃第三世间之领域

「瞿昙又『一切为异』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异』者此乃第四世间之领域

「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中而说法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依行灭而有识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如是说已顺世派之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尊者瞿昙稀有哉从今愿终生归依

〔四九〕第九 圣弟子(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P.78]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生何时何生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处耶有何故有触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爱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有何故有老死耶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有无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识有识故有名色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之生起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无何故无何耶因何灭故何灭耶〔无何故无行耶无何故无识耶〕无何故无名色耶无何故无六处耶无何故无触耶无何故无受耶无何故无爱耶无何故无取耶无何故无有耶无何故无生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

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无无明故无行无行故无识无识故无名色无名色故无六处无触无受无爱无取无有无生无生故无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灭

[P.79]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如实知世间之集与灭诸比丘如是可谓圣弟子具足见皆立于不死之扉

〔五〇〕第十 圣弟子(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由何之生起何生耶有何故有行耶有何故有识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处耶有何故有触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爱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耶有何故有老死耶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有无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识有识故有名色有名色故有六处有六处故有触有触故有受有受故有爱有爱故有取有取故有有有有故有生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生起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无何故无何耶因何灭而何灭耶无何故无行耶无何故无识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彼无故此无此灭故彼灭[P.80]无明故无行无行故无识无识故无名色无名色故无六处无生故无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灭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此世间之集与灭诸比丘对此圣弟子可谓达见见此正法具足学智具足学明入于法流圣明达慧皆立于不死之扉

此颂曰

谓此五畏罪
苦世那提迦
以及异声闻
所谓圣弟子
依此为品名

第六 树品

〔五一〕第一 思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言彼等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曰「诸比丘比丘凡为真正灭苦应以如何之思量而思量之耶

[P.81]「大德于我等法以世尊为本以世尊为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大德善哉实欲世尊明所宣说之义诸比丘愿奉闻受持世尊之教

「诸比丘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当宣说

彼诸比丘向世尊奉答曰「大德唯然

世尊曰

「诸比丘如是比丘思量而思量『此种种多样之苦老死生于世间此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有何故有老死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彼更思惟而如是知『此种种多样之苦老死生于世间此苦乃以生为因以生为集以生为生以生为起有生故有老死无生故无老死

彼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于老死灭之道迹如是契法行者

诸比丘于此比丘所作悉是正苦之灭即是老死之灭

更思量而思量『又此有以何为因此取以何为因此爱以何为因六处又以何为因此名色此识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有何故有行无生故无行耶

一〇

彼更思量而如是知『行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以无明为生以无明为[P.82]有无明故有行无无明故无行也

一一

彼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如是为契法行者诸比丘于此比丘所作悉是正苦之灭即是行之灭

一二

诸比丘陷于无明之人若自为福行者则其识趣于福若自为非福行者则其识趣于非福若自为不动行者则其识趣于不动

一三

诸比丘比丘舍无明而生明彼离无明生明故彼无自为福行无自为非福行无自为不动行

一四

依不为不思惟无取著世间之任何物无取著故无畏怖无畏怖故自证般涅槃得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无应再生

一五

若感受乐受知其为无常知不可取著知非可喜乐若感受苦受知其为无常知不可取著知非可喜乐若感受不苦不乐受知其为无常知不可取著知非可喜乐

一六

若彼感受乐受则离脱而感受其受若彼感受苦受则离脱而感受其受若彼感受不苦不乐受则离脱而感受其受

[P.83]一七

彼感受身分齐之受知『我感受身分齐之受』彼感受命分齐之受知『我感受命分齐之受』身坏时知『此命已尽一切感受已无喜乐成为冰冷只遗残骸』

一八

诸比丘譬如有人由陶窑取出新熟之瓦器置于平地处降其热瓦片残于其处诸比丘同此比丘感受身分齐之受知『我感受身分齐之受』『感受命分齐之受』『我感受命分齐之受』身坏时知『由此处命尽感受一切已无喜乐成为冰冷仅遗残骸』

一九

诸比丘对之作如何思惟耶漏尽比丘亦为福行耶或为非福行或为不动行耶

「大德无此事

二〇

「又凡无行时由行之灭亦施设识耶

「大德无此事

二一

「又凡无识时由识之灭亦施设名色耶

「大德无此事

二二

「又凡无名色时由名色之灭亦施设六处耶

「大德无此事

二三

「又凡无六处时由六处之灭亦施设触耶

「大德无此事

[P.84]二四

「又凡无触时由触之灭亦施设受耶

「大德无此事

二五

「又凡无受时亦施设爱耶

「大德无此事

二六

「又凡无爱时由爱之灭亦施设取耶

「大德无此事

二七

「又凡无取时由取之灭亦施设有耶

「大德无此事

二八

「又凡无有时由有之灭亦施设生耶

「大德无此事

二九

「又凡无生时由生之灭亦施设老死耶

「大德无此事

三〇

「善哉善哉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此为非异者诸比丘信我信赖我可离惑离疑此为苦之终

〔五二〕第二 取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于所取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P.85]

诸比丘譬如大火聚将然烧十载薪或二十载薪三十载薪四十载薪其时有人适时投以乾草投以乾牛粪投以乾薪诸比丘依如是则彼大火聚将长时久燃

诸比丘同此于所取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则有取灭由取灭则有有灭由有灭则有生灭由生灭则有老死恼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譬如大火聚将燃烧十载薪或二十三十或四十载之薪其时有人适时不投以乾草不投以乾牛粪不投以乾薪诸比丘依如是则彼大火火聚前薪烧尽因未加他者而应熄灭

诸比丘同此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则有取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P.86]〔五三〕第三 结(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生老死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譬如油灯乃依油与炷而得燃彼时有人适时注油注意其炷诸比丘因如是油灯则得长久燃烧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

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而有取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譬如油灯乃依油与炷而得燃其时有人不适时注油不注意其炷诸比丘因如是彼油灯之余燃料烧尽因未另加他者而消灭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则有取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P.87]〔五四〕第四 结(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油与炷彼油灯依之得燃烧其时有人适时注以油注意其炷诸比丘因如是油灯得燃烧长久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譬如油与炷油灯依之得燃烧其时有人未适时注油未注意其炷诸比丘如是彼油灯之余燃料烧尽因未另加他者而熄灭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有取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也

〔五五〕第五 大树(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于所取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譬如有大树其根向下伸展使一切之地味水味上升诸比丘如是彼大树因此得长时久住诸比丘同此于所取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P.88]

诸比丘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爱灭由爱灭乃有取灭由取灭则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譬如大树彼时有人取来锹与笼彼截其树根由截根而更于周围掘挖穴于周围挖穴乃将小根须根亦予根除彼截其树为圆木更截圆木作木片木片作成粗朵粗朵置于日与风下乾燥乾燥后以火烧之火烧成灰成灰被大风筛吹或流入河之奔流诸比丘如是彼大树被截根者如多罗树之截株不能再生成为未来不生者

诸比丘同此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乃有取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五六〕第六 大树(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有大树其根向下伸展使一切之地味水味上升诸比丘如是彼大树因此得长时久住

诸比丘同此于所取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如是[P.89]乃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譬如有大树彼时有人取来锹与笼彼截其树根由截根更于周围挖穴将小根须根亦予根除流于河之奔流诸比丘如是彼大树被截根者如多罗树之截株不能再生成为未来不生者

诸比丘同此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乃有取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五七〕第七 幼树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譬如有幼树有人适时松缓其根适时与粪适时与水诸比丘如是彼幼树因此得增长茂盛增展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则爱增上缘爱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则有取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P.90]

诸比丘譬如有幼树彼时有人取来锹与笼彼截其树根由截根更于周围挖穴将小根须根亦予根除彼截其树成圆木圆木作成木片木片作成粗朵粗朵置于日与风下乾燥以火燃烧以火烧之成灰灰被风筛吹或流于河之奔流诸比丘如是彼幼树被截根者如多罗树之截株不能再生成为未来不生者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乃有取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五八〕第八 名色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有名色之显现缘名色有六处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譬如有大树其根向下伸展使一切之地味水味上升诸比丘如是彼大树因此得长时久住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有名色之显现

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无名色之显现由名色灭而有六处灭[P.91]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譬如有大树彼时有人取来锹与笼成未来不生者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无名色之显现由名色灭乃有六处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五九〕第九 识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有识之显现缘识而有名色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譬如有大树其根向下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味观者有识之显现缘识而有名色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无识之显现由识灭而有名色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譬如大树彼时有人取来锹与笼未来不生者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无识之显现由识灭而有名色灭

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P.92]〔六〇〕第十 因

〔尔时世尊〕住拘楼国之都色剑磨瑟昙

尔时尊者阿难诣世尊座前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阿难白世尊言「大德是稀有大德是未曾有大德此缘起所见甚深而且深远然我观见如明明白白者

「阿难勿作是言阿难勿作是言阿难此缘起所见甚深而且深远阿难因未证此法由于不知如是此如𦈐索之众生被肿物所覆之众生如文若草灯心草之有情不脱苦处恶趣无乐处之轮回

阿难于所取之法住于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阿难譬如大树其根向下伸展使一切之地味水味上升阿难如是彼大树因此得长时久住

阿难同此于所取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P.93]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阿难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爱灭由爱灭而有取灭由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阿难譬如有大树彼时有人取来锹与笼彼截其树根更于截根之周围挖穴挖穴将小根须根亦予根除彼将其树截成圆木圆木作成木片木片再作成粗朵粗朵以风日使乾燥风日乾燥后以火燃烧以火烧成灰在彼大风筛吹或流入河之奔流阿难如是彼大树为被截根者如多罗树之被截株者无再生成为未来不生者

一〇

阿难同此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是爱灭由爱灭而有取灭由取灭而有有灭由有灭而有生灭由生灭而有老死恼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此颂曰

思量取二结     所谓二大树
幼树于第七     名色以及识
因及此等十

[P.94]第七 大品

〔六一〕第一 无闻(之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此四大所造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身可见为增舍者

然则无闻之凡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诸比丘称此是心是意或是识者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所以者何诸比丘无闻之凡夫长夜著于有我所取著于『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乃我之自我

然则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以此四大所造之身为『我』较以心为我是尚可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可现住于一年住于二年住于三年住于四年住于五年住于十年住于二十年住于三十年住于四十年住于五[P.95]十年住于百年或住于更长年诸比丘然称此为心识者则日夜转变异生异灭

诸比丘譬如弥猴徘徊森林中纵放一枝又另捉一枝诸比丘同此称此是心识者亦日夜转变异生异灭

诸比丘是以多闻之圣弟子对缘起当善思惟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一〇

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由行灭而有识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一一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于色生厌意于受亦生厌意于想亦生厌意于行亦生厌意于识亦生厌意生厌意故厌离离贪故解脱于解脱得生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六二〕第二 无闻(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此四大所造之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可见为增然则无闻之凡[P.96]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诸比丘称此是心识者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所以者何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长夜著于『此是我所』取著于『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自我』然则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以此四大所造之身为我较以心为我尚可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现住于一年住于二年住于三年四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住于百年或住于更长年诸比丘然称此是心识者则日夜转变异生异灭

诸比丘是以多闻之圣弟子对缘起当善思惟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

诸比丘缘乐所受之触生乐受由其乐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乐所受之触所生之乐受灭而止息

一〇

诸比丘缘苦所受之触生苦受由其苦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苦所[P.97]受之触所生之苦受灭而止息

一一

诸比丘缘不苦不乐所受之触生不苦不乐受由其不苦不乐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不苦不乐所受之触所生不苦不乐灭而止息

一二

诸比丘譬如二木相磨和合生烟生火其二木离散者则由其所生之烟灭而止息

一三

诸比丘同此缘乐受之触生乐受由其乐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乐所受之触所生乐受灭而止息

一四

缘苦所受之触

一五

缘不苦不乐所受之触生不苦不乐受由其不苦不乐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不苦不乐所受之触所生不苦不乐受灭而止息

一六

诸比丘如是多闻之圣弟子于触生厌意于受生厌意于想于识生厌意生厌意故厌离离贪故解脱于解脱生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六三〕第三 子肉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P.98]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有此等之四食

四食者何耶麤或细之抟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诸比丘应知如何是抟食耶

诸比丘譬如有夫妇二人持少量之粮食行于旷野之道彼等夫妇爱念者唯有一子

诸比丘彼时夫妇二人来旷野时少量之粮食乏尽旷野尚余未竟之旅

诸比丘尔时彼夫妇二人作如是思念『我等少量之粮食尽而此旷野之旅尚余未竟我等宁杀此爱念之子作成乾肉片与多汁肉片食子之肉以完成此旷野之残旅勿令三人皆死

诸比丘彼时彼夫妇二人杀其爱念之子作成乾肉片与多汁肉片食子之肉完成此旷野之残旅彼等食子之肉搥胸曰『吾子于何处耶吾一子于何处耶

诸比丘汝等对其如何思惟耶彼等为嬉戏而食欤或为爱乐而食欤或为嗜[P.99]美而食欤或为肥满而食欤

「大德皆非然

一〇

「诸比丘彼等为行旷野而欲食子肉耶

「大德唯然

一一

「诸比丘同此我谓抟食不可不知诸比丘知抟食时于五妙欲知贪于五妙欲知贪时成其结为结所缚之圣弟子再还来此界

一二

诸比丘如何可知触食耶

一三

诸比丘譬如一无皮之牛欲依住于道路之端依道路之端之彼等生物啖其牛欲依住于树下依树下之彼等生物啖其牛欲依住于水中依水中之生物啖其牛依住于虚空依虚空之生物啖其牛诸比丘彼无皮之牛依住之处则为依止其处之生物所啖诸比丘同此我谓触食不可不知

一四

诸比丘知触食时知三受知三受时我谓圣弟子更不可为

一五

诸比丘如何应知意思食耶

一六

诸比丘譬如一炭火坑深超人身炭火充满无烟而炽燃尔时一人欲生不希死欲乐厌苦时有二力士各以手将彼捉住将投入炭火坑中诸比丘尔时彼人之心远矣将思愿远矣大望应远

[P.100]一七

所以者何诸比丘彼人作是念『我堕此炭火坑中因其入死至死为苦』诸比丘同此我谓意思食不可不知

一八

诸比丘知意思食时知三爱知三爱时我谓圣弟子更不为

一九

诸比丘如何应知识食耶

二〇

诸比丘捕犯罪之盗贼送至王前示曰『大王犯罪之盗贼带到』王宜科彼以所欲之刑罚王如是谓于彼等曰『且去汝等将此人以百矛相击』清晨则再加其百矛

二一

时至日中王如是云『喂彼人如何耶』『大王彼尚生存』王如是言彼等云曰『且去于日中对彼再以百矛相击』于是日中以百矛击彼

二二

届时王于暮时如是云『喂彼人如何耶』『大王彼尚生存』王如是言彼曰『且去汝等将彼人于暮时再以百矛相击』于是暮时对彼以百矛相击

二三

诸比丘对其作如何思惟耶彼人因一日被三百矛击打已经验苦忧耶

「大德以一矛相击即已经验苦忧矣何云经三百矛击打耶

二四

「诸比丘同此我谓不可不知识食

二五

诸比丘知识食时知名色知名色时我谓圣弟子更不可为

[P.101]〔六四〕第四 有贪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有四食

四食者何耶麤或细之抟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诸比丘若于抟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诸比丘若于触食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诸比丘若于识食有贪有喜有爱于其有识之住有增长有识住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之后有再生有未来之后有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我谓有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诸比丘譬如染工或画师以染料或漆或郁金或青或以茜善磨于板上[P.102]或壁面或衣服之小片作妇女之形像男子之形像

诸比丘同此若于抟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一〇

诸比丘若于触食

一一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一二

诸比丘若于识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则而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一三

诸比丘若于抟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与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P.103]一四

诸比丘若于触食

一五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一六

诸比丘若于识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无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一七

诸比丘譬如宫殿或楼阁西边有窗太阳上升时光由高入照何处耶

「大德照西壁

一八

「诸比丘若无西壁照何处耶

「大德照大地

一九

「诸比丘若无大地照何处耶

「大德照水

二〇

「诸比丘若无水照何处耶

「大德则不照任何处

二一

「诸比丘同此诸比丘若于抟食无贪无喜无爱者

二二

诸比丘若于触食

二三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二四

诸比丘若于识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识住无增长因无识住无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P.104]则无未来之生老死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六五〕第五 城邑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昔我尚未得正觉为菩萨时曾作此念『此世间实陷于苦恼生而奔向衰死而又将再生然却不知此老死苦之出离实则如何得知此老死苦之出离耶

诸比丘然则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老死耶缘何有老死耶

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生『有生故有老死缘生而有老死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生有有有取有爱有受有触有六处有名色耶缘何而有名色耶

诸比丘依正思惟于我而生慧悟得『有识故有名色缘识而有名色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识缘何有识耶

诸比丘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有名色故有识缘名色而有识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此识由此以还无超进名色于此限度生而亦老衰而至死将再生即缘此名色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P.105]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一〇

诸比丘『是集是集』我于尚未闻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一一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老死因何之灭而有老死之灭耶

一二

诸比丘尔时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生故无老死因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

一三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生无有无取无爱无受无触无六处无名色因何之灭而有名色之灭耶

一四

诸比丘尔时于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识故无名色因识之灭而有名色之灭

一五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识因何之灭而有识之灭耶

一六

诸比丘尔时于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名色故无识因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

一七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我依此道乃达菩提由名色之灭而有识灭由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由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由六处之灭而有触灭

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一八

诸比丘『是灭是灭』我于尚未闻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一九

诸比丘譬如有人徘徊阿兰若林發现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径彼则追随[P.106]其道随其道而行發见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其园林亦具足具足美丽有堤之莲池

二〇

诸比丘尔时彼人向王或王之大臣报曰『尊者当知我徘徊阿兰若林發见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径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發见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园林亦具足具足美丽有堤之莲池尊者宜于其城予修筑

二一

诸比丘尔时王或王之大臣修筑其城邑其城邑后来繁荣众人炽盛增上發展

诸比丘同此我發见过去正觉者通行之古道古径

二二

诸比丘过去诸佛所通行之古道古径者何耶即此八支圣道正见正定诸比丘此乃过去正等觉者通行之古道古径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则知老死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灭老死之道迹

二三~三一

追随其道随其道以行知生知有知取知爱知受知触知六处知名色知识

三二

追随其道随其道以行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

[P.107]三三

知此我以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比丘如是梵行繁荣增广示知众多人等予增大依人天而善说示

〔六六〕第六 触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拘楼园之都邑剑磨瑟昙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

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取内触耶

如是说已一比丘以此白世尊言「大德我取内触

「汝比丘如何取内触耶

尔时彼比丘自记说之然彼比丘不能满足世尊之心

如是说已尊者阿难白世尊言「世尊今正其时善逝今正其时愿世尊以说内触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应受持奉行

「若然阿难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说内触

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唯然大德

世尊曰「诸比丘于此有比丘执取内触『世间之种种诸苦生老死此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有何故有老死无何故无老死[P.108]彼对取内触如是知『此世间生老死种种之苦此苦乃以亿波提为因以亿波提为集以亿波提为生以亿波提为起有亿波提故有老死无亿波提时无老死彼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如是为契法行者

诸比丘如是比丘谓是真正行苦之灭老死之灭者

一〇

更执取取内触『又此亿波提乃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有何故有亿波提无何时无亿波提耶』彼知如是执取『亿波提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有爱故有亿波提无爱故无亿波提』彼知亿波提知亿波提之集知亿波提之灭知趣亿波提灭之道迹如是为契法行者

诸比丘如是比丘谓是真正行苦之灭亿波提之灭者

一一

更执取取内触『又此爱于何处而生于何处而住之耶』彼知如是执取『于此世间为如何爱快思之色于此生爱而生于此住爱而住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者何耶眼为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于此生爱而生于此住爱而住

一二

耳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P.109]一三

鼻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一四

舌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一五

身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一六

意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于此生爱而生于此住爱而住

一七

诸比丘任何过去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常视为乐视为视为无病视为安稳者爱增长矣

一八

爱增长者则亿波提增长亿波提增长者则苦增长我谓『使苦增长者则生老死无由解脱

一九

诸比丘任何未来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常视为乐视为我视为无病视为安稳彼等乃增长爱者

二〇

爱增长者则亿波提增长亿波提增长者则苦增长我谓『彼等生老死不得解脱则苦不得解脱

二一

诸比丘现在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可喜之物视为常视为乐视为我视为无病视为安隐者则增长爱

二二

增长爱者则增长亿波提增长亿波提者则增长苦增长其苦我谓『增长苦者则生老死恼不得解脱则苦不解脱

[P.110]二三

诸比丘譬如有饮水器皿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而以毒混入尔时有人为炎热所烧为炎热所苦疲劳困惫为渴而来对其人如是言曰『可爱者此饮水器皿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毒亦具足汝若欲饮自可饮饮之虽爱好具色但为此而至死或受至死之苦』彼不顾且不思虑饮彼饮水器皿之水而不舍彼为此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二四

诸比丘同此任何过去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二五

于未来

二六

现在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常视为乐视为我视为无病视为安稳者其爱增长

二七

我谓『爱增长者则苦增长由生老死不得解脱则不得解脱于苦

二八

诸比丘任何过去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乃使爱舍离者

爱舍离者亿波提舍离亿波提舍离者则苦舍离我谓『苦舍离者由生老死恼得解脱则解脱于苦

二九

诸比丘任何未来之沙门婆罗门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P.111]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则将舍离于爱

三〇

爱舍离者我谓『解脱于苦

三一

诸比丘任何现在之沙门婆罗门对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则舍离于爱

三二

爱舍离者则亿波提舍离亿波提舍离者则苦舍离我谓『苦舍离者则生老死恼得解脱则解脱于苦

三三

诸比丘譬如有饮水器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亦以毒混入尔时有人为炎热所烧为炎热所苦疲劳困惫为渴而来对此时有人曰『可爱者此饮水器皿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但混有其毒若汝欲者自可饮饮之虽爱好其色然因此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三四

诸比丘尔时彼人作是念『我此刻极渴得依饮料而克服或依生苏予克服或依含盐分之乳精予克服或以酸粥予克服然而我于此长夜不为我之利益因此而决不饮此苦物』彼思虑之再而不饮其饮水器皿物予舍弃彼即因[P.112]此而不至死不至近死之苦

三五

诸比丘同此任何过去之沙门婆罗门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则舍离于爱

三六

舍离于爱者则亿波提舍离亿波提舍离者则苦舍离我谓『苦舍离者则生老死恼得舍离解脱于苦

三七~三八

诸比丘任何未来之沙门婆罗门

三九

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舍离于爱

四〇

舍离于爱者则亿波提舍离亿波提舍离者则舍离于苦我谓『舍离于苦者即由生老死恼解脱解脱于苦』」

〔六七〕第七 芦束

一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𫄨罗住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野苑

尔时尊者摩诃拘𫄨罗暮时自宴坐起诣尊者舍利弗之处诣已与尊者舍利弗俱相致问交谈致候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摩诃拘𫄨罗向尊者舍利弗作斯言曰「友舍利弗老死为[P.113]自作耶老死为他作耶老死为自作他作耶或老死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如何

「友拘𫄨罗老死非自作老死非他作老死亦非自作他作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无因生是缘生而有老死

「友舍利弗生为自作耶生为他作耶生为自作他作耶或生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如何

「友拘𫄨罗生非自作生非他作生非自作他作生亦非自作非他作非无因生是缘有而有生

七~一八

「友舍利弗有为自作耶取为自作耶爱为自作耶受为自作耶触为自作耶六处为自作耶如何

一九

「名色为自作耶名色为他作耶名色为自作他作耶或名色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

二〇

「友拘𫄨罗名色非自作名色非他作名色非自作他作亦非自作他作亦非无因生是缘识而有名色

二一

「友舍利弗识为自作耶识为他作耶识为自作他作耶识为非自作非他作亦非无因生耶如何

二二

「友拘𫄨罗识非自作识非他作识非自作他作识非自作非他作亦非无因生是缘名色而有识

[P.114]二三

「如今我等如是知尊者舍利弗之所说『友拘𫄨罗名色非自作名色非他作名色亦非自作他作名色非自作非他作名色非自作非他作亦非无因生是缘识而有名色

二四

如今我等又如是知尊者舍利弗之所说『友拘𫄨罗识非自作识非他作识非自作他作识非自作非他作亦非无因生是缘名色而有识

二五

舍利弗应如何知此所说之义耶

二六

「友譬如两芦束相互依持则能直立同此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若此等之芦束中取其一而另一则仆倒取他而另他则仆倒同此缘名色之灭而有识灭缘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缘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缘六处之灭而有触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二七

「友舍利弗是希有舍利弗是未曾有此为尊者舍利弗之善说我等对尊者舍利弗之所说应以此等三十六事当予随喜

二八

「友若比丘依老死之厌离离贪灭而说法则适称为『法师比丘』友若比丘行老死厌离离贪则适称为『行法随顺法比丘』友[P.115]若比丘对老死厌离离贪不取著予解脱则适称为『达现法涅槃比丘

二九~三八

若比丘生之厌离若有之若取之若爱之若受之若触之若六处之若名色之若识之若行之

三九

若比丘依无明之厌离离贪说法适称之谓『法师比丘』友若比丘行无明之厌离离贪则适称之谓『行法随顺法比丘』友若比丘依无明之厌离离贪不取著予解脱则适称之谓『达现法涅槃比丘』」

〔六八〕第八 憍赏弥

一时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那罗陀尊者阿难住憍赏弥之瞿师罗园

尔时尊者殊胜向尊者茂师罗作如是言曰「友茂师罗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害谛思尊者茂师罗別有『缘生而有老死』之智否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缘生有老死也』」

[P.116]

「友茂师罗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尊者茂师罗別有『缘有而有生』之智耶

缘取而有有

缘爱而有取

缘受而有爱

缘触而有受

缘六处而有触

一〇

缘名色而而有六处

一一

缘识而有名色

一二

缘行而有识

一三

缘无明而有行

一四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缘无明而有行』」

一五

「友茂师罗除信除见审谛思尊者茂师罗別有『缘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之智耶

一六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缘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

一七

「友茂师罗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尊者茂师罗別有『缘有之灭而有生之灭』之智耶

一八~二四

「『缘取之灭而有有之灭』『缘爱之灭而有取之灭』『缘受之灭而有爱之灭』『缘触之灭而有受之灭』『缘六处之灭而有触[P.117]之灭』『缘名色之灭而有六处之灭』『缘识之灭而有名色之灭』『缘行之灭而有识之灭』『缘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

二五

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缘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

二六

「友茂师罗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尊者茂师罗別有『有灭即涅槃』之智耶

二七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有灭即涅槃』」

二八

「然则尊者茂师罗是阿罗汉是漏尽者

二九

如是言时尊者茂师罗默然

三〇

尔时尊者那罗陀对尊者殊胜言曰「友殊胜善哉我欲得此问可向我问我则答汝此问

三一

「尊者那罗陀汝得此问我向尊者那罗陀作此问尊者那罗陀请答我问

三二~五七

「友那罗陀除信我知于此我见于此『此有灭即涅槃』」

五八

「然则尊者那罗陀是阿罗汉是漏尽者

[P.118]五九

「友『有灭即涅槃』我依正慧如实善见然则我尚非阿罗汉漏尽者

六〇

譬如于旷野之路上有井然无绳无罐时有人为炎热所烧为炎热所苦疲劳困惫乾渴此来彼眺望其井虽知为水但身不能触而住

六一

同此『有之灭即涅槃也』如实以正慧善见然我尚非阿罗汉漏尽者

六二

如是言已尊者阿难向尊者殊胜作是言曰「友殊胜汝如是之说汝向尊者那罗陀作如何言之耶

六三

「友阿难我如是说我外于尊者那罗陀之德以外于善故无所说

〔六九〕第九 膨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诸比丘大海膨胀时使诸大河膨胀诸大河膨胀时使诸小河膨胀小河膨胀时使大湖膨胀大湖膨胀时亦使小湖膨胀

诸比丘同此无明膨胀使诸行膨胀诸行膨胀使识膨胀识膨胀时使名色膨胀名色膨胀时使六处膨胀六处膨胀时使触膨胀触膨胀时使受膨胀受膨胀时使爱膨胀爱膨胀时使取膨胀取膨胀时使有膨胀有膨胀时[P.119]使生膨胀生膨胀时使老死膨胀

诸比丘大海退潮时使大河退水大河退水时使小河退水小河退水时使大湖退水大湖退水时使小湖退水

诸比丘同此无明衰时使诸行衰诸行衰时使识衰识衰时使名色衰名色衰时使六处衰六处衰时使触衰触衰时使受衰受衰时使爱衰爱衰时使取衰取衰时使有衰有衰时使生衰生衰时使老死衰

〔七〇〕第十 须尸摩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尔时世尊深受恭敬尊重敬仰供养得衣服钵食床座医病之必要药物资具等

比丘僧伽亦颇受敬重恭敬供养尊重得衣服钵食床座医病必要之药物资具等

异学之游方者等未受敬重恭敬供养尊重未得衣服钵食床座医病之必要药物资具等

尔时游方者须尸摩与众多游方者之徒俱住王舍城

[P.120]

尔时游方者须尸摩之徒向游方者须尸摩作如是言曰「来须尸摩汝宜往沙门瞿昙之处修梵行汝完全学法后再告知我等我等完全学得其法后为在家者说示如是我等亦受敬重恭敬供养尊重获得衣服钵食床座医病之必要药物资具等

游方者须尸摩对己徒答「如是」则诣尊者阿难之处诣已与尊者阿难俱相致问交谈致问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游方者须尸摩向尊者阿难作如是言曰「友阿难我欲于此作法律之修习梵行

尔时尊者阿难陪伴游方者须尸摩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一〇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向世尊言曰「大德此游方者须尸摩如是云『友阿难我欲于此作法律之修习梵行』」

一一

「阿难然则汝应使须尸摩出家

一二

于是游方者须尸摩得在世尊之处出家得具足戒

一三

尔时又有众多比丘来至世尊之处白世尊言「我等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已达于完全智

一四

尊者须尸摩闻众多比丘于世尊之前告白已达完全智「生已尽梵行已立[P.121]应作已作更不再生矣

一五

尔时尊者须尸摩走近彼等诸比丘近已与彼等诸比丘俱相致问交谈问候记忆之语坐于一面

一六

坐于一面之须尸摩向彼等诸比丘作如是言曰「诸尊者来诣世尊处曾白云『我等已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已达于完全智此为真实耶」「友唯然

一七

「然则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享受种种之神通耶——一为多多为一显现变为隐没越墙越垒穿山无障碍恰如行空出入地下于水中不分水而行如走于地上趺坐于虚空恰如有翼之鸟有大神力大威力于日月以手触捉以此身行于梵界耶

一八

然则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耳界对人天之两音远音近音皆闻之耶

「友并无此事

一九

「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以心对他众生之心他人之心得予把握知之耶——有贪心知为有贪心离贪心知为离贪心有嗔心知为有嗔心离嗔[P.122]心知为离嗔心有痴心知为有痴心离痴心知为离痴心集注心知为集注心散乱心知为散乱心大心知为大心不大心知为不大心有上心知为有上心无上心知为无上心寂静心知为寂静心非寂静心知为非寂静心解脱心知为解脱心非解脱心知为非解脱心耶

「友并无此事

二〇

「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忆念种种宿住耶譬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彼处名如是如是姓如是如是如是之容色如是之食经验如是如是之苦乐得如是之寿彼殁于其处而生于此处于彼处名如是如是姓如是如是如是之容色如是之食经验如是之苦乐得如是之寿彼殁于其处生于此处』如是详细种种宿住悉忆念耶

「友并无此事

二一

「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眼见众生之殁[P.123]生时之劣知众生之如业行耶实汝等尊者对『此等众生身恶行具足语恶行具足意恶行具足骂圣者邪见执持邪见业故彼等身坏命终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又实汝等尊者对『此等众生身善行具足语善行具足意善行具足不骂圣者有正见执持正见业故彼等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如是以清净超人之天眼得见众生之殁生时之劣美丑得知众生如业之行耶

「友并无此事」

二二

「又汝等尊者为如是知如是见对超色无色之寂静解脱得于身触而住耶

「友并无此事

二三

「于今尊者未到达此记说与此等之法者耶

二四

「友并无此事

二五

「何以故

「友须尸摩我等为慧解脱者

二六

「我对尊者等此略说之义不能详知如尊者等之所说我对尊者等所略说之义欲详知为宜

[P.124]二七

「友须尸摩汝无论对其知或不知我等为慧解脱者

二八

尔时尊者须尸摩由座起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二九

坐于一面之尊者须尸摩将与彼等诸比丘之论议悉告世尊

三〇

「须尸摩法住智为前涅槃智为后

三一

「大德我对世尊略说之义不得详知大德如世尊之所说我对世尊略说之义欲详知为宜

三二

「须尸摩汝无论知或不知法住智为前涅槃智为后须尸摩汝云何思惟色为常耶或为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三

「又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大德是苦

「又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耶

「大德并无此事

三四

「受是常耶或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五

「想是常耶或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行是常耶或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识是常耶或无常耶

[P.125]「大德是无常

「又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大德是苦

「又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耶

「大德并无此事

三八

「须尸摩然任何过去未来现在近之色对一切之色不得以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必须以如实正慧对此作视

三九

任何过去未来现在对受

四〇

对任何之想

四一

任何过去未来现在麤细近之行一切诸行不得以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

四二

任何过去未来现在近之识对一切之识不得以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必须以如实正慧对此作视

四三

须尸摩多闻之圣弟子于色如是见而厌离于受于想于诸行于识亦厌离生厌离离贪予解脱于解脱生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须尸摩汝见『缘生而有老死』耶

「大德诚然

四四

「须尸摩汝见『缘有而有生』耶

「大德诚然

四五

「须尸摩汝见『缘取而有有』耶

「大德诚然

[P.126]四六

「须尸摩汝见『缘爱而有取』耶

「大德诚然

四七

「须尸摩汝见『缘受而有爱缘触而有受缘六处而有触缘名色而有六处缘识而有名色缘行而有识缘无明而有行』耶

「大德诚然

四八

「须尸摩汝见『缘生灭而有老死灭』耶

「大德诚然

四九

「须尸摩汝见『缘有灭而有生灭』耶

「大德诚然

五〇

「须尸摩汝见『缘取之灭而有有灭缘爱之灭而有取灭缘受之灭而有爱灭缘触之灭而有受灭缘六处之灭而有触灭缘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缘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缘行之灭而有识灭缘无明之灭而有行灭』耶

「大德诚然」

五一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享受种种之神通耶——一为多多为一显现变隐没超墙超垒穿山无障碍恰如行虚空出入地中恰如水中不分水而行恰如行于地上趺坐于虚空恰如有翼之鸟有大神力大威力以手触捉日月以此身行梵界耶

「大德并无此事

五二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耳界闻人天之两音[P.127]远音近音耶

「大德并无此事

五三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知以心把握他之众生他人等之心耶——对非解脱心知是非解脱心对解脱心知是解脱心耶

「大德并无此事

五四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忆念种种之宿住耶譬如一生如是详细忆念种种之宿住耶

「大德并无此事

五五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眼知众生之殁众生之如业行耶

「大德并无此事也

五六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对超色无色之寂静解脱以身触而住耶

「大德并无此事也

五七

「须尸摩今此未能到达此记说与此等之法者须尸摩我等实行于此

五八

尔时尊者须尸摩稽首世尊之足白世尊曰「大德罪克服于我我如是对善说之法如是法之盗人而出家愚而无知为不善者大德我世尊我对其罪知是罪愿予与领受而于未来无再犯

五九

「须尸摩汝为罪所克服汝于如是善说之法如为法之盗人而出家为愚而无智是不善者

[P.128]六〇

须尸摩譬如捕犯罪之盗贼送于王之前而示曰『大王犯罪之盗贼带来矣对彼应课以王所欲之刑罚』王对彼者如是曰『汝等将此者去以强绳坚缚后手剃为秃头鸣击小鼓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巡回曳领由南门出于城邑之南而刎其首』如是臣等将彼人以强绳坚缚后手剃为秃头鸣击小鼓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巡回曳领由南门出于城邑之南而刎其首

六一

须尸摩汝对其如何思惟耶彼人为此经验苦忧耶

「大德诚然

六二

「须尸摩彼人为此虽受苦但于如是善说之法为法之盗人出家者对此将受过苦之报与剧报乃至堕地狱

六三

「须尸摩汝见罪为罪如法悔过我等将摄受领纳须尸摩于圣律对见罪为罪如法悔过者增长功德于未来入于律仪

此颂曰

所谓二无闻
及子肉有贪
城邑触芦束
憍赏弥膨胀
第十须尸摩

[P.129]第八 沙门婆罗门品

〔七一〕第一 沙门婆罗门义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曰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不知老死不知老死集不知老死灭不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非是沙门于婆罗门非是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不能自知实证入而住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知老死知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沙门于婆罗门为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知实证入而住

〔七二~八〇〕第二~第十 不知(之一)

舍卫城

不知生

不知有

不知取

不知爱

不知受

不知触

不知六处

不知名色

不知识

[P.130]〔八一〕第十一 不知(之二)

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趣行灭之道迹自知实证入而住

此颂曰

所谓由十一     四谛之分別
沙门婆罗门     第八乃为因

本篇之颂曰

佛陀食十力     乃至迦拉罗
第五于家主     树品与大品
最后之第八     沙门婆罗门

第九 中略品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八二〕第一 师

世尊曰「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老死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则不能不求师又不能如实知老死之集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则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老死之灭是不见者为于老死灭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趣老死灭之道迹是不见者为于趣老死灭道迹如实智不能不求师

一切凡如是者中略之

[P.131]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生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有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取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爱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受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触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六处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名色是不见者

一〇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识是不见者

一一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行是不见者为于行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行之集是不见者为于行集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行之灭是不见者为于行之灭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趣行灭之道迹是不见者为于趣行灭之道迹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

凡对四谛亦应如是

〔八三〕第二 学

一~一一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老死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不能不学」对四谛亦复如是而中略之

〔八四〕第三 瑜伽

一~一一

不能不为瑜伽行

[P.132]〔八五〕第四 欲

一~一一

不能不为欲

〔八六〕第五 努力

一~一一

不能不为努力

〔八七〕第六 不退转

一~一一

不能不为不退转

〔八八〕第七 热诚

一~一一

不能不为热诚

〔八九〕第八 精进

一~一一

不能不为精进

〔九〇〕第十 不拔

一~一一

不能不为不拔

〔九一〕第十一 正念

一~一一

不能不为正念

〔九二〕第十二 正心

一~一一

不能不为正心

〔九三〕第十三 不放逸

一~一一

不能不为不放逸

此颂曰

师学及瑜伽     欲努不退转
[P.133]热诚与精进     不拔与正念
正心不放逸     十二中略经
另有十二经     分百三十二
称之为中略     就四谛而言

于此中略之要目终

此颂曰

师学及瑜伽     欲第五努力
不退转热诚     谓精进不拔
正念与正心     不放逸十二
如中略经终     其他有十二
百三十二经     所谓中略者
则对于四谛     中略纲目终

校注

參照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a)〔以下如次略出〕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a) 邪道迹(micchāpaṭipadā)不导涅槃之道迹(aniyyānika-paṭipadā)谓缘起法之顺观(SA. P19)对此之正道迹(sammapaṭipadā)谓缘起法之还观(SA. P19)(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有二个对应之注标与章节校注内容不符故今将此处修订为之注标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一a) 五【南传】~九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一b)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c)经最初有「一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之一文略而直入本文开始「二诸比丘云云」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一c)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二a) 十三十四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a)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c) 方便(upāya)于方便有爱见之二爱与见则由我我所等之相以囚于三界之法谓之方便(SA. II. P. 33) 「我之我云云」于原文 "attāmam eti" 应读为 "attā na me ti"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〇〇c) 法随顺法(dammanudamma)者谓含括大小之法 若云云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一a)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六a)及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大正一四七六八)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六b)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三c) 身者「自己之有识身」外之名色者「他外之有识身」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四b) 杂阿含四六(大正藏二七七六a)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a) 说随顺说(vādānunvada)原文虽有 vādānupata 此段之意是 vādānuvada「然无难结者耶 触云云即谓「缘触为经验」是无如此道理之意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三b) 佛陀品第一再出第二经「分別」者 见(diṭṭhi)见道之意(SA. II. P. 59)次之见(dassana)亦然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二九三〇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a-b) 原文「以知老死」重复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五b) 波罗延那〔经〕于原文有 parāyana 为 pārāyanapārāyanavagga 是含于经集(sutta-nipāta) 「于此」者「于此教」之意(SA. P. 60) 威仪(iriya)者谓「达善行住」之意(SA. II. P. 60) 此原文之 idanti 读为 idaṁ iti 不生者(bhūta)谓五蕴(SA. II. p. 61) 舍利弗云云 此重复可不要 中阿含卷第五智经(大正藏一四五一a) 于〔因〕尽云云重复可略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见」者以智眼见「知」者以慧知之「没入」者依慧而入(SA. II. P. 67) 法者谓四谛法或道智法(magga-ñāṇa-dhamma)四谛法或导智法不能导过未之道更要观察智(pacca-vekkhaṇa-ñāṇa)(SA. II. P. 67)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三五三六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〇〇a) 杂乱等皆与邪见同义语(SA. II. P. 69)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四a) 三八三九四〇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〇〇a-b) 系著(nati)为渴爱(SA. II. P. 72) 圣法(ariya ñāya)ñāya 谓八正道及缘起法 饮酒(Surā-maraya-majja-pamādaṭṭhayi)surā(窣罗)「酿酒以饮」(俱舍论一四)meraya(迷丽耶)谓酦酵酒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c) 顺世派(Lokāyatika)谓巧诡辩法之 Lokāyata诡辩法之师(Vltaṇḍasatta)(SA. II. P. 76) 世间之领域(lokāyata)是 loka+āyata(关于世间者)愚凡世间之领域认为大也深也所行有见(SA. II. P. 76) 四九五〇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b)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二c)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〇b)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〇a)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c) 五五五六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b)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a) 住味观者原文虽有 ādīnavānupassino 是 assādānupassino 之误 一【南传】~四 D. N. XV. 1(南传藏长部经典二)之始同 六一六二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一c【南传】~八二a)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二b) 肉片乾(vallūra)取坚肉部份乾之多液汁之肉片(soṇḍika)取骨或腱之部份为酒肉(SA. II. P. 104)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一〇二c)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〇b)增一阿含卷三十八(大正藏二七一八a) 老死云云 原文重复可不要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二a) 「取耶原文(sammasatha no)但注为(sammasatha nu) 亿波提(upadhi)注为五蕴(SA. II. P.119) 「我」于原文 Atthato但英译 "as good" 此应为之 attato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一a)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c)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六b) 完全智(aññā)是阿罗汉果(SA. II. P. 126) 「行耶原文 vasaṁ vattethāti应为 va saṁvattethāti 领受(saṁvarāyāti)原文误为 saṁparāyati 七一八一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b) 八三八四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一b)
[A1] [-]【CB】【南传】
[A2] [-]【CB】【南传】
[A3] 含【CB】舍【南传】(cf. N14n0006_p0239a02)
[A4] 含【CB】舍【南传】(cf. N14n0006_p0239a02)
[A5] 抟【CB】搏【南传】
[A6] 抟【CB】搏【南传】
[A7] 之【CB】[-]【南传】
[A8] 抟【CB】搏【南传】
[A9] 抟【CB】搏【南传】
[A10] 抟【CB】搏【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相应部经典(卷12)
关闭
相应部经典(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