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无为相应
第一品
〔一〕第一 身
一
二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无为。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向于身之念,诸比丘!此称为无为之道。
四
如是,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说达无为之道。
五
诸比丘!凡以利益所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作垂示慈悲者,余皆为汝等而作。
六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此是余为汝等之教诫。」
[P.360]〔二〕第二 止观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二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称此谓无为。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止与观,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三〕第三 有寻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有寻有伺三昧、无寻唯伺三昧、无寻无伺三昧,此称为达无为之道也。
〔四〕第四 空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五〕第五 念处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四念处。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六〕第六 正勤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四正勤。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七〕第七 如意足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四如意足。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P.361]〔八〕第八 根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五根。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九〕第九 力
※三
诸比丘!何者又为达无为之道耶?五力。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十〕第十 觉支
※三
诸比丘!何者又为达无为之道耶?七觉支。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
〔一一〕第十一 道
※三
诸比丘!何者又为达无为之道耶?八支圣道。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四
五
诸比丘!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利益之作垂示慈悲者,余皆为汝等而作。
六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日后有悔。此是余为汝等之教诫。」
其摄颂曰:
[P.362]第二品
〔一二〕第一 无为
一 止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二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无为。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止,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四
诸比丘!如是,余为汝等说无为,说达无为之道。
五
诸比丘!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以此余皆为汝等而作。
六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以此是余为汝等之教诫。」
二 观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观,此称谓达无为之道。
三 六种三昧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有寻有伺三昧,称此谓达无为之[P.363]道。
…………(一)
四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无寻唯伺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二)
五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无寻无伺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三)
六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空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四)
七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无相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五)
八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无愿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六)
九~一二 四念处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一)…[P.364]…于受观受而住(二)……于心观心而住(三)……于法观法而住(四)精勤于正知、正念,于世以制御贪欲忧恼者。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一三~一六 四正勤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未起诸恶不善之法,令之不起(一)……已起诸恶不善之法,令之舍弃(二)……未起诸善之法,令之[P.365]生起(三)……已起诸善之法,令之住立、不丧失、生长、扩大、增修、完成(四),以生起愿望努力精进,对初心有力以显勤苦。比丘等!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一七~二〇 四如意足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增修欲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一)……增修精进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二)……增修心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三)……增修思惟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四)。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二一~二五 五根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欲、依[P.366]灭尽,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信根(一)……增修精进根(二)……增修念根(三)……增修定根(四)……增修慧根(五)。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二六~三〇 五力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欲、依[P.367]灭尽,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信力(一)……增修精进力(二)……增修念力(三)……增修定力(四)……增修慧力(五)。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三一~三七 七觉支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尽,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念觉支(一)……增修择法觉支(二)……增修精进觉支(三)……增修喜觉支(四)……增修轻安觉支(五)……增修定觉支(六)……增修舍觉支(七)……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三八~四五 八正道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二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无为。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欲、依[P.368]灭尽,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正见(一)……增修正思惟(二)……增修正语(三)……增修正业(四)……增修正命(五)……增修正精进(六)……增修正念(七)……增修正定(八)……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四
诸比丘!如是,余为汝等说无为,说达无为之道。
五
诸比丘!凡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以此一切余为汝等而作。
六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诸比丘!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此为余为汝等之教诫。」
[P.369]〔一四〕第三 无漏(无流)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漏与达无漏之道……
〔一五〕第四 真谛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真谛与达真谛之道……
〔一六〕第五 彼岸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彼岸与达彼岸之道……
〔一七〕第六 巧妙(听细)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巧妙与达巧妙之道……
〔一八〕第七 极难见(难见)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极难见与达极难见之道……
〔一九〕第八 不老(无坏)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不老与达不老之道……
[P.370]〔二〇〕第九 坚牢(无争)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坚牢与达坚牢之道……
〔二一〕第十 照见(无失)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照见与达照见之道……
〔二二〕第十一 无譬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譬与达无譬之道……
〔二三〕第十二 无戏论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戏论与达无戏论之道……
〔二四〕第十三 寂静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寂静与达寂静之道……
〔二五〕第十四 甘露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甘露与达甘露之道……
〔二六〕第十五 极妙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极妙与达极妙之道……
〔二七〕第十六 安泰(止)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安泰与达安泰之道……
[P.371]〔二八〕第十七 安稳(安)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安稳与达安稳之道……
〔二九〕第十八 爱尽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爱尽与达爱尽之道……
〔三〇〕第十九 不思议(希有)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不思议与达不思议之道……
〔三一〕第二〇 稀有(未曾有)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稀有与达稀有之道……
〔三二〕第二一 无灾(无枉)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灾与达无灾之道……
〔三三〕第二二 无灾法(无灾)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灾法与达无灾法之道……
〔三四〕第二三 涅槃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涅槃与达涅槃之道……
〔三五〕第二四 无损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损与达无损之道……
〔三六〕第二五 离欲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离欲与达离欲之道……
[P.372]〔三七〕第二六 清净(净)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清净与达清净之道……
〔三八〕第二七 解脱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解脱与达解脱之道……
〔三九〕第二八 非住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非住与达非住之道……
〔四〇〕第二九 灯明(洲)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灯明与达灯明之道……
〔四一〕第三十 窟宅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窟宅与达窟宅之道……
〔四二〕第三一 庇护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庇护与达庇护之道……
〔四三〕第三二 归依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归依与达归依之道……
[P.373]〔四四〕第三三 到彼岸(能度)
一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到彼岸与达到彼岸之道,于此且谛听。
二
诸比丘!又何者为到彼岸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达到彼岸。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到彼岸之道耶?向于身之念。诸比丘!此称为达到彼岸之道。
四
诸比丘!如是,余为汝等说到彼岸,说达到彼岸之道。
五
诸比丘!凡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此一切余为汝等而作。
六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诸比丘!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者,此余为汝等之教诫。」
二~四五
〔与无为之详说同〕
其摄颂曰:
无为相应(终)
校注
暹罗本于此之前宣说:「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祗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其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次日」之文。 PTS 本有 vedayitaṁ 是 desitaṁ 之误由暹罗本改之。 本相应之原名为 Asaṅkhata-vagga,但来到第一品之末,出此「涅槃相应」之语此与原本之暹罗同。 以下括孤中,见于四谛论三卷,涅般之异名,相当近于原语意义,而示有稍稍不同,此等三十三之涅槃的异名,很多取于此论。同论有六十三种。 本品〔一二〕同第一之第一至四十五〔一四〕以下同。【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7 册 No. 6 相应部经典(第42卷-第47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