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41]第三 念处相应
第一 庵罗品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毘舍离国之庵罗园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
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三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观受……于心观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五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
六
世尊如是说已,彼诸比丘生喜悦,欢喜于世尊之所说。
一
尔时,世尊住毘舍离国之庵罗园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三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住,此是我为汝等之教诫。
四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正念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贪忧而住。
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正念。
五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正知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进退以正知而作,观察以正知而作,屈伸以正知而作,持僧伽梨、钵衣以正知而作,饮食尝味以正知而作,大小便以正知而作,行住坐卧眠醒语默以正知而作。
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正知。
六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住,此即我为汝等之教诫。」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之给孤独园。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P.143]三
「愿大德世尊为我略说示法要。我闻世尊之法,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于此有一类之愚人,若如是请我说法者,我则得做思惟。」
「大德世尊!愿为我略说法,我悟世尊所说之义,当为世尊所说之相续者。」
「比丘!然则汝于善法之初应当清净,何为善法之初耶?戒之悉皆清净,与见之正直。比丘!汝若于戒悉皆清净且得见正直者,比丘!汝则依戒立戒,三重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比丘!汝于内,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外,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内外,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内,于受……于外,于受……于内外,于受观受……乃至……于内,于心……于外,于心……于内外,于心观心……乃至……于内,于法……于法,于外,于法……于内外,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五
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者,比丘!汝则可期与日夜俱善法之增长,〔不期〕损灭。」
[P.144]六
时,彼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则从座起,礼敬世尊,右绕离去。
七
时,彼比丘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善男子以离家而出家之本义,于现法究竟无上之梵行,以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八
彼比丘成为阿罗汉之一。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憍萨罗园,萨罗婆罗门村。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三
「诸比丘!诸新參比丘,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诸比丘!汝等应劝导使修习四念处而住。以何为四耶?〔当说:〕
四
『友等!汝等于身观身而住,为如实知身,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受观受而住,为如实知受,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心观心而住,为如实知心,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法观法而住,为如实知法,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
[P.145]五
诸比丘!诸有学比丘,尚未获得心,以志求无上安稳而住者,于身观身而住,为徧知于身,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法观法而住,为徧知于法,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
六
诸比丘!诸漏尽之阿罗汉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重担而获得己利,尽有结之正知解脱者,尚且于身观身而住,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而离身之系。于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法观法而住,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以离法之系。
七
诸比丘!诸新參比丘之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亦宜劝导使修习此四念处而住。」
一~二
舍卫城……于此,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不善聚者即是五盖,是为正说。诸比丘!纯一之不善聚者,即为五盖。以何为五耶?
[P.146]四
欲贪盖、嗔盖、惛眠盖、掉悔盖、疑惑盖是。诸比丘!不善聚者,即此五盖,是为正说。诸比丘!纯一之不善聚者,即此五盖。
五
诸比丘!善聚者即是四念处,是为正说。诸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六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善聚者,即是四念处,是为正说。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处。」
※三
「诸比丘!于过去世有鹰,忽而袭捉鹑。
四
诸比丘!时,鹑被鹰所获,如是悲叹云:『我等若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则是不祥、福少。我今日若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者,则鹰虽战亦不得我。』『鹑!何为汝之自行处、父母境界耶?』『田耕之垄是。』
[P.147]五
诸比丘!时,鹰确信于自力,亦不让于自力,因以放鹑而言曰:『鹑!去!虽侭往彼处,亦难逃离于我。』
六
诸比丘!时,鹑飞往田耕之垄,挺立于大垄之上曰:『鹰来!鹰来!』
七
诸比丘!时,鹰确信于自力,不让于自力,忽而缩其两翼对鹑袭来。诸比丘!鹑知『鹰力壮向我袭来』乃退缩于彼垄块中。诸比丘!时,此鹰乃冲撞其胸。
八
诸比丘!如是,乃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诸比丘!是故勿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诸比丘!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则魔得机缘、得所缘。
九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耶?谓五妙欲是。以何为五耶?
一〇
眼所识之色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诸比丘!此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者。
一一
诸比丘!应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诸比丘!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者,则魔不得机缘、不得所缘。
[P.148]一二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耶?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一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诚热、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
※三
「诸比丘!于雪山王中有崄峻之处,为猿猴亦不能往,人亦不能往者。
四
诸比丘!于雪山王中有崄峻之处,为猿猴可往,而人不能往者。
五
诸比丘!于雪山王中有平等、可乐之处,猿猴、人均可往。诸比丘!于此猎师于猿猴之路,涂黐以捕捉猿猴。诸比丘!若诸猿猴不愚痴、不轻率者,见其黐则远避。又,猿猴之愚痴、轻率者,则来以手触其黐,其手即被捉;欲脱其手,而以第二手相触,其手亦被捉;为欲脱二手,而以足相触,其足即被捉;欲脱二手与足,而以第二足相触,其足即被捉;为欲脱二手足,而以口相触,其口即被捉。
[P.149]六
诸比丘!如是猿猴五处被捉,呻吟而卧、困穷苦恼,即随猎师之所欲。诸比丘!猎师得此、即将猿猴随所欲贯穿运置而去。
七
诸比丘!如是,乃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诸比丘!是故勿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诸比丘!若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则魔得机缘、得所缘。
八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耶?谓五妙欲是。以何为五耶?
九
眼所识之色是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是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诸比丘!此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
一〇
诸比丘!应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诸比丘!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者,则魔不得机缘、不得所缘。
一一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耶?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一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
一
※三
「诸比丘!譬如对王、王臣,有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备酸、苦、辛、甘、苛、不苛、咸、不咸、种种之羹。
[P.150]四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不知主人之食相,以『今日此食羹为善』,即著手多取于此,以显其色;以『今日之酸食羹为善』,即著手多取于酸,以显其酸色;并以『今日之苦……辛……甘……苛……不苛……咸……不咸食羹为善』,即著手多取于不咸,以显其不咸之色。
五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则不得庇护、不得俸给、不得奖赏。何以故?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乃不知主人之食相。
六
诸比丘!如是,于此有一类愚痴不聪明无能之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虽于身观身而住,然其心不得定,不能断随烦恼,彼不知其相。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虽于法观法而住,然其心不得定,不能断随烦恼,彼不知其相。
七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比丘,不得现法乐住,不得正知、正念。何以故?[P.151]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之比丘,不知自之心相。」
二
八
「诸比丘!譬如对王、王臣,有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备酸、苦、辛、苛、不苛、咸、不咸、种种之羹。
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知主人之食相,以『今日之此食羹为善』,即著手多取于此,以显其色;以『今日酸之食羹为善』,即著手多取于酸,以显其酸之色;以『今日之苦……辛……甘……苛……不苛……碱……不咸食羹为善』,即著手多取于不咸,以显其不咸之色。
九
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乃能得庇护、得俸给、得奖。何以故?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乃知主人之食相。
一〇
诸比丘!如是,于此有一类具智聪明善能之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其心得定,断随烦恼,彼知其相。[P.152]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其心得定,断随烦恼,彼知其相。
一一
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比丘,得现法乐住,得正念、正知。何以故?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比丘,知自之心相。」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毘舍离国竹林丛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毘舍离之附近,随亲友、相识、友好而入雨安居,我于此处竹林丛入雨安居。」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乃于毘舍离之附近,随亲友、相识、友好而入雨安居。世尊于竹林丛入雨安居。
三
时,世尊入雨安居后,忽起重病,转为将致死之剧痛。于此,世尊住于正念、正知而不沮丧。
四
时,世尊思念:「我若不告随从、不顾比丘众而入般涅槃者,则不相称。我宜[P.153]住精勤,降伏此病,以留住寿行。」时,世尊住于精勤,降伏彼病,以留住寿行。
五
时,世尊病愈。病愈未久,即出精舍,于精舍后清凉处,设座而坐。
六
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是庆幸事。大德!能忍耐,是庆幸事。大德!世尊足矣。大德!因见世尊病,我身惶惧,四面不明、诸法不辨。大德!但我有少分之安心,世尊未对比丘众作少分之宣称,当不为般涅槃。」
七
「阿难!比丘众对我何所须耶?阿难!我说无別内外之法。阿难!于如来法中无有『师』。阿难!若思『我统理比丘众』、『比丘众思念恃靠于我』,对于比丘众应有所宣称。阿难!然而如来不思『我统理比丘众』、『比丘众思念恃靠于我』。阿难!如来更何须对比丘众有所宣称耶?
八
阿难!我今已经年老衰,加久生之年龄已八十岁。阿难!譬如助行古车之皮纽,阿难!如来之身,亦似为皮纽所助而行。
[P.154]九
阿难!如来不作意一切相、灭一一之受,住于具足无相心三昧时,如来则得安稳。阿难!然而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阿难!云何比丘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耶?
一〇
阿难!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阿难!如是,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一一
阿难!于今或我灭度后,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佛法)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一
舍卫城……
二
时,具寿阿难于晨早时分,著下衣、持衣、钵,往一比丘尼寺。往已,设座而坐。
三
时,众多之比丘尼来至具寿阿难之处。至已,礼敬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尼,言于具寿阿难曰:
四
「大德阿难!此处众多之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知前后升降之广大。」
[P.155]「姊妹!如是。姊妹!如是。姊妹!诸比丘、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者,于彼则期于知前后升降之广大。」
五
时,具寿阿难说法教授彼诸比丘尼,劝导、赞励,使之庆喜,即从座起而离去。
时,具寿阿难行往舍卫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我晨早时分,著下衣、持衣、钵,往一比丘尼寺。至已,设座而坐。大德!时众比丘尼来至我处。至已,对我礼敬而坐于一面。大德!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尼,言于我曰:『大德阿难!此处众多之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知前后升降之广大。』大德!如是说之,我对彼诸比丘尼曰:『姊妹!如是。姊妹!如是。姊妹!诸比丘、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者,于彼则期知于前后升降之广大。』」
六
「阿难!如是、如是。阿难!诸比丘、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者,于彼则期知于前后升降之广大。以何为四念耶?
七
阿难!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P.156]于身观身而住,然或身之所缘、身之热烦、心之退缩,使念散乱于外。阿难!彼比丘应于净相以系心,彼以系心于净相,则生胜喜;有胜喜者,则生喜;有意喜者,则身轻安;身轻安者,则受乐;有乐者,则得心定。彼如是思择:『我系于心,成就其所系处;今摄而休息。』彼摄而休息,乃无寻求、无伺察。彼知:『我无寻、无伺,而于内有念乐。』
八~九
阿难!又于受……于心……
一〇
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以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然或法之所缘、身之热烦、心之退缩,使念散乱于外。阿难!彼比丘应于净相以系心,彼系心于净相,则生胜喜;有胜喜者,则生喜;有意喜者,则身轻安;有身轻安者,则受乐;有乐者,则得心定。彼如是思择:『我系于心,成就其所系处;今摄而休息。』彼摄而休息,则无寻求、无伺察。彼知:『我无寻、无伺,于内有念乐。』
一一
阿难!如是为修习系念。
一二
阿难!云何为修习无系念?
[P.157]一三
阿难!比丘于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不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一四
阿难!比丘对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不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受观受,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一五
阿难!比丘于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无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心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一六
阿难!比丘于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无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一七
阿难!如是为修习无系念。
一八
阿难!如是我说修习系念、修习无系念。阿难!希求、愍哀弟子之利益,应由师之哀愍而作者,我为汝等而作。阿难!此处有树下,有空闲处,阿难!当静虑,勿放逸,勿于后追悔。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一九
世尊如是说已,阿难喜悦,欢喜世尊之所说。
[P.158]此品之摄颂曰:
第二 那罗犍陀品
〔一一〕第一 大丈夫[-1]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舍利弗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
三
「大德!所云大丈夫,大丈夫者。大德!云何为大丈夫耶?」
「舍利弗!心解脱故,我称之为大丈夫;心未解脱者,则不称为大丈夫。
舍利弗!何为心解脱耶?
四
舍利弗!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心无所取,而由诸漏离贪解脱。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心无所取,而由诸漏离贪解脱。
五
舍利弗!如是而心解脱。舍利弗!心解脱故,我说为大丈夫;心未解脱者,我不说谓为大丈夫。」
一
尔时,世尊住那罗犍陀,卖衣者庵罗园。
二
时,具寿舍利弗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
三
「大德!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等觉,无有胜于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于世尊。」
「舍利弗!汝说广大最胜之言,肯定深信,作师子吼:『大德!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等觉,无有胜于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世尊。』
四
舍利弗!汝对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以心念审察一切世尊之心念,(而知)诸世尊之戒如是,诸世尊之法如是,诸世尊之慧如是,诸世尊之住如是,诸世尊之解脱为如是耶?」
「不也,大德!」
五
「舍利弗!汝对未来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以心念审察一切世尊之心念,(而知)诸世尊之戒如是,诸世尊之法如是,诸世尊之慧如是,诸世尊之住如是,诸世尊之解脱为如是耶?」
[P.160]「不也,大德!」
六
「舍利弗!汝对现在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以心念审察世尊之心念,(而知)世尊之戒如是,世尊之法如是,世尊之慧如是,世尊之住如是,世尊之解脱为如是耶?」
「不也,大德!」
七
「舍利弗!然则汝对过去、未来、现在之诸应供、正等觉者,无有心差別智,云何说广大最胜之言,肯定深信,作师子吼:『大德!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等觉,无有胜于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于世尊』耶?」
「大德!我对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诸应供、正等觉者,无有心之差別智,但知法之分齐。
八
大德!譬如有王者,于边土有都城,城壁牢固、壁楼牢固、唯有一门。于此具智聪明贤能之守门者,以遮不知之人,而知之人则得入。彼巡察其都城周匝之路,虽未见壁隙、壁孔,乃至如猫之匍出,彼思念:『麤大生类而出入此都城者,皆得由此门出入。』大德!如是,我知法之分齐。
九
大德!于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一切之世尊,为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P.161]弱、及断五盖,系心于善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觉支,以现等觉、无上正等觉。大德!于未来世将为应供、正等觉者、一切之世尊,为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灭五盖,系心于善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觉支,以现等觉、无上正等觉。」
一〇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数数以此法门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示,舍利弗!诸愚人于如来有疑惧、疑惑者,若闻此法门,则对如来断疑惧、疑惑。」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其时,具寿舍利弗住摩竭提之那罗聚落,因患重疾病而困苦。纯陀沙弥为具寿舍弗之侍者。
三
时,具寿舍利弗因其疾病而般涅槃。
四
时,纯陀沙弥持具寿舍利弗之衣钵,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阿难住处。至已,[P.162]礼敬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沙弥纯陀,白具寿阿难曰:
「大德!具寿舍利弗已涅槃矣,有其衣钵在此。」
五
「友纯陀!有此事由者,应去见世尊。友纯陀!诣世尊住处。诣已,以此事禀告世尊。」
「唯唯,大德!」
纯陀沙弥应诺具寿阿难。
六
时,具寿阿难与纯陀沙弥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依此纯陀沙弥言:『大德!具寿舍利弗已般涅槃,此有其衣钵。』大德!闻具寿舍利弗般涅槃,我身惶惧,四面不明,不辨诸法。」
七
「阿难!舍利弗是取戒蕴而般涅槃耶?取定蕴而般涅槃耶?取慧蕴而般涅槃耶?取解脱蕴而般涅槃耶?取解脱智见蕴而般涅槃耶?」
「大德!具寿舍利弗并非取戒蕴而般涅槃……〔定蕴……慧蕴……解脱蕴〕……并非取解脱智见蕴而般涅槃。大德!然则具寿舍利弗乃我之教诫者,彼为已渡者、教授者、教示者、劝导者、赞励者、庆喜者,说法不倦、摄取同梵行者,故我忆念具寿舍利弗之法威力、法受用、法摄受。」
[P.163]八
「阿难!我岂非豫说耶?『与一切所爱乐者,別离、离散、分离。』阿难!云何可得常耶?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无有是理。
九
阿难!譬如坚固之大树住立,先坏其大枝,阿难!如是坚固之大比丘众住,有舍利弗之般涅槃。阿难!云何可得常耶?所生、所成、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则无有是理。
一〇
阿难!然则应以自为洲、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阿难!云何比丘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耶?
一一
阿难!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阿难!如是之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一二
阿难!于今或我灭度后,当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佛法)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一
尔时,世尊住跋祇国,郁迦支罗之恒河边,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与目犍连般涅槃未久。
二
其时,比丘众围绕世尊,而坐于露地上。时,世尊默然观察比丘众已,告诸比丘曰:
[P.164]三
「诸比丘!自舍利弗、目犍连般涅槃,此众会似如空虚。诸比丘!少此二者,此众会如空虚。(然)不须顾虑舍利弗、目犍连所住之方。
四
诸比丘!过去世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亦有一双最上弟子;于我,则如舍利弗、目犍连者是。诸比丘!未来世之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亦有一双最上弟子;于我,则如舍利弗、目犍连。
五
诸比丘!(彼二者)于诸弟子是希有者,于诸弟子是未曾有者——行师之教说,遵守教诫,为四众所爱敬、喜悦、尊重、供养。诸比丘!(彼二者)于如来是希有者,于如来是未曾有者,然如是一双之弟子般涅槃,如来是无悲愁者。
诸比丘!云何得于常?所生、所灭、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乃无有是处。
六
诸比丘!譬如坚固之大树住立,先坏其大枝,诸比丘!如是坚固之大比丘众住,有舍利弗、目犍连之般涅槃。诸比丘!云何可得〔常住〕耶?所生、所成、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乃无有是理。
七
诸比丘!然则,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他为依处。
诸比丘!云何比丘当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耶?
八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如是,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P.165]九
诸比丘!于今或我灭度后,当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婆醯迦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婆醯迦,白世尊曰: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我闻世尊之法,将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婆醯迦!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何为善法之初耶?善清净之戒与正直之见是。
三
婆醯迦!汝若于戒善清净且得见正直者,婆醯迦!汝则依戒、立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婆醯迦!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婆醯迦!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婆醯迦!应期于夜来昼去,于汝善法之增长;不期于损坏。」
[P.166]五
时,具寿婆醯迦欢喜、随喜于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敬礼世尊,右绕而离去。
六
时,具寿婆醯迦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不久之后,善男子以由家出家之本义,于现法究尽无上之梵行,自证、现证、具足而住,了知;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七
具寿婆醯迦成为阿罗汉之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郁低迦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郁低迦白世尊曰: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我闻世尊之法,则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郁低迦!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善清净之戒与正直之见是。
三
郁低迦!汝若于戒善清净且得正直之见,郁低迦!汝则依戒、立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郁低迦!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郁低迦!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者,郁低迦!汝则得死界之彼岸。」
五
时,具寿郁低迦……乃至……成为一阿罗汉。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于四念处者,则此圣道导于出离;而修此者,是正至灭尽于苦。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P.167]四
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四念处者,则此圣道导于出离;而修此者,是正至灭尽于苦。」
一
尔时,世尊于郁毗罗尼连禅河边,阿踰波罗尼拘律之树下,初现等觉而住。
二
时,世尊独居安默,乃生如是心念:
「此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三
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四
时,娑婆主梵天以心知世尊之心念,犹如力士屈伸于腕,如是乃速没于梵天界,而现于世尊之面前。时,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问于世尊曰:
五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大德!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P.168]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大德!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大德!此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六
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说。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说已,更说:
一
尔时,世尊住孙巴国之私伽陀孙巴村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过去世有缘幢伎师,树立幡幢而言于弟子迷勒迦曰:『迷勒迦!汝升幢立于我头上之竿。』
诸比丘!彼弟子迷勒迦应诺缘幢伎师曰:『唯唯,吾师!』即升幢立于乃师头上之竿。
[P.169]三
诸比丘!时,缘幢伎师言于弟子迷勒迦曰:『迷勒迦!汝护我,我护汝,我等如是相互守持、相互护持,以示伎艺。迨得财利,且得安稳自幡幢而降。』
四
诸比丘!如是言已,弟子迷勒迦言于缘幢伎师曰:『吾师!此事不然。吾师!汝须护己,我当自护,我等如是自守、自护以示伎艺,迨得财利,且得安稳自幡幢而降,此乃正理。』」
五
世尊更说曰:「犹如弟子迷勒迦对乃师之所言,诸比丘!应以『自护』以修习念处,应以『护他』以修习念处。诸比丘!自护者则护他,护他者则自护。
六
诸比丘!云何自护则护他耶?依修习、多修。诸比丘!如是,自护则护他。
七
诸比丘!云何护他则自护耶?依于忍辱、无害、慈爱、哀愍。诸比丘!如是,护他则自护。
八
诸比丘!以『自护』则应修念处,『护他』则应修念处。诸比丘!自护则护他,护他则自护。」
一
一时,世尊住孙巴国私伽陀之孙巴村中。
[P.170]二
于此处,世尊告于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譬如国土〔中〕有第一美女,因国土〔中〕有第一美女,而大众则云集。彼国土〔中〕之第一美女,又最善舞、最善歌。诸比丘!国土之第一美女,因能歌舞,则云集更多之大众。时,士夫之乐命,不乐死,乐于乐,厌于苦者而来,有人言于彼曰:『士夫!汝持此装满油之,通过于大众与国土〔中〕第一美女之间,又〔另〕一士夫拔剑随汝之后,若油有少许之撒落,即断汝之头。』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耶?彼士夫对其油瓶不作意,以致放逸于外耶?」「不也,大德!」
四
「诸比丘!我说此喻,乃为使知其义趣。义趣者,诸比丘!『油满之瓶』,即身念之增上语是。
五
诸比丘!是故,应如是学:我等当修习、多修身念,作为乘、作为地,以随成,善积习造作。诸比丘!汝等当如是学。」
第二 那罗犍陀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第三 戒住品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与具寿跋陀罗住于巴速弗邑之鷄林精舍。
二
时,具寿跋陀罗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罗,言于具寿阿难言曰:
三
「友阿难!世尊所说善戒,世尊依何之义以说善戒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世尊所说善戒,世尊依何之义以说善戒耶?』」
「友!如是。」
四
「友跋陀罗!世尊所说善戒者,乃为修习四念处,世尊说为善戒。以何为四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P.172]友跋陀罗!世尊所说善戒者,乃为修习四念处,世尊说为善戒。」
一
因缘同上
二
……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罗,言于具寿阿难曰:
三
「友阿难!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难!又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久住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难!又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后;正法得久住耶?』」
「友!如是。」
四
「友!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友!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以何为四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友!又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
一~二
巴连弗邑之鷄林精舍
三
「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损灭耶?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不损灭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损灭耶?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不损灭耶?』」
「友!如是。」
四
「友!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有正法之损灭。友!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有正法之不损灭。何为四念处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因不修习、不多修此四念处,故有正法之损灭。友!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有正法之不损灭。」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P.174]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此为四念处。」
〔二五〕第五 婆罗门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时,有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相俱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白世尊曰:
三
「尊瞿昙!有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尊瞿昙!又有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耶?」
四
「婆罗门!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久能住。婆罗门!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以何为四念处耶?
五
婆罗门!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婆罗门!因不修习、不多修此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婆罗门!又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
六
如是说已,彼婆罗门白世尊曰:
「妙哉!尊瞿昙!〔譬如倒者之扶起,覆者之揭露,教迷者以道,如于暗中揭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色。如是,尊瞿昙以种种方便显示于法。我于此处,归依尊瞿昙、法与比丘众〕。尊瞿昙请容我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
尔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与具寿阿那律,住于沙祇国之乾达契林。
二
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于日暮时分,从宴默起,往具寿阿那律处。[P.175]到已,与具寿阿那律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阿那律曰:
三
「友阿那律!有学、有学之谓者,友!云何为有学耶?」
「友等!因修习四念处之一分,故为有学。以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友等!因修习此四念处之一分,故为有学。」
〔二七〕第七 悉皆(全分)
一
因缘同上
二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阿那律曰:
三
「友阿那律!无学、无学之谓者,友!云何为无学耶?」
「友等!因修习四念处之全分,故为无学。以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友等!修习此四念处之全分,故为无学。」
〔二八〕第八 世界
一
因缘同上
二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阿那律曰:
三
[P.176]「友等!修习、多修四念处,得大通智。以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等!于此,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友等!我修习、多修此四念处,得大通智。
五
友等!又我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胜于千世界。」
〔二九〕第九 尸利阿荼
一
尔时,具寿阿难住于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二
其时,尸利阿荼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
时,尸利阿荼告于一士夫曰:
「士夫!汝往阿难住处。到已,以我语,头面顶礼具寿阿难之足,言于大德:『尸利阿荼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彼言:『头面顶礼具寿阿难之足,哀愍之故,愿大德具寿阿难来尸利阿荼之家。』」
彼士夫应诺尸利阿荼居士曰:
「唯唯!大德!」
乃迳往具寿阿难住处。
四
到已,顶礼具寿阿难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士夫,白具寿阿难曰:
「大德!尸利阿荼居士患重疾病而困苦。彼言:『头面顶礼具寿阿难之足,哀愍故,愿大德具寿阿难,来尸利阿荼居士之家。』」
[P.177]具寿阿难默然允许。
五
时,具寿阿难著下衣、持衣钵,往尸利阿荼居士之家。到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具寿阿难言尸利阿荼曰:
六
「居士!汝能忍耶?苦受退而不进,知所减退,不知增进耶?」
「大德!我不能忍,激苦之受有进无退,知增进而不知减退。」
七
「居士!然则,汝应如是学:『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居士汝应如是学。」
八
「大德!我有世尊所说之四念处,我亦与此法俱。大德!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九
大德!又世尊所说之五下分结,于我,未见有少分未断者。」
一〇
「居士!汝是吉祥,居士!汝极吉祥。居士!汝〔自〕记于不还果。」
一
因缘同上
二
其时,摩那提那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六
时,摩那提那告一士夫曰:……乃至……「大德!我不能忍,不能足,激苦之受有进无退,知增进而不知灭退。」……
七
「大德!我虽蒙如是苦受,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八
大德!又世尊所说之五下分结,于我,不见有少分未断者。」
九
「居士!汝是吉祥,居士!汝极吉祥。居士!汝自记于不还果。」
第三戒(住)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念处相应中之第三戒住品(终)
〔三一〕第一 未闻
一~二
舍卫城因缘。
[P.179]三
「诸比丘!我思:『于身观身』,于我则未曾闻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我思:『应修习此身念处观……已能修习』,于我则未曾闻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四
『于受观受』……
五
『于心观心』……
六
『于法观法……应修习此法念处观……已能修习』,于我则未曾闻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修习、多修四念处者,则助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以何为四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四念处者,则助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三三〕第三 失[-1]
※三
「诸比丘!若有失于四念处者,乃正失于顺苦尽之圣道。
[P.180]四
诸比丘!若有得于四念处者,乃正得于顺苦尽之圣道。以何为四耶?
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若有失于此四念处者,乃正失于顺苦尽之圣道。
诸比丘!若有得于此四念处者,乃正得于顺苦尽之圣道。」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四念处者,则有助于由此岸到彼岸。以何为四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四念处者,则有助于由此岸到彼岸。
〔三五〕第五 正念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比丘应正知、正念而住,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四
诸比丘!云何比丘为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为正念。
[P.181]五
诸比丘!云何比丘为正知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彼受,有觉而生、有觉而住、有觉而灭;想,有觉而生、有觉而住、有觉而灭。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为正知。
六
诸比丘!比丘应正知、正念而住,此,我为汝等之教诫。」
〔三六〕第六 开悟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此为四念处。
四
诸比丘!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可期于有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若为有余依者,得不还果。」
〔三七〕第七 欲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念处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身而住者,断身之欲;苦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四
于受……断受之欲;若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P.182]五
于心……断心之欲;若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六
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法而住者,断法之欲;若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三八〕第八 徧知
※二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身而住者,则已徧知于身;若徧知身者,则已现证不死。
四
于受……已徧知于受;若徧知受者,则已现证不死。
五
于心……已徧知于心;若徧知心者,则已现证不死。
六
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法而住者,则已徧知于法;若徧知法者,则已现证不死。」
※二
「诸比丘!我说四念处之修习,且谛听。
诸比丘!云何修习四念处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P.183]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四
诸比丘!如是而修习四念处。」
〔四〇〕第十 分別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示念处与念处之修习、以及念处修习之顺道,且谛听。
三
诸比丘!以何为念处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此名为念处。
四
诸比丘!以何为念处之修习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观身之集法……观身之灭法……观身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观受之集法……观受之灭法……观受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观心之〔集法……观心之灭法……观心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观法之集法……观法之灭法……观法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此名为念处之修习。
五
诸比丘!以何为念处修习之顺道耶?
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丘!此名为念处修习之顺道。」
第四 未闻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第五 不死品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当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勿失不死。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四
诸比丘!当善系心于此四念处而住,勿失不死。」
〔四二〕第二 集起[-1]
※二
「诸比丘!我说四念处之集起与灭坏,且谛听。
三
诸比丘!以何为身之集起耶?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灭坏,而身灭坏。
四
……依触集起,而受集起;依触灭坏,而受灭坏。
五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灭坏,而心灭坏。
六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灭坏,而法灭坏。」
一
舍卫城……
二
于此,世尊诸告比丘曰:
「诸比丘!尔时,我于郁毘罗之尼连禅河边,阿踰波罗尼拘律树下初住现等觉。
三
诸比丘!我独居宴默,生如是之心念:『有此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比丘!于受观受……比丘!于心观心……比丘!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四
诸比丘!时,娑婆主梵天王心知我心之所念,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之速而没于梵天,现于我前。
五
诸比丘!时,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我合掌曰: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大德!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P.186]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大德!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大德!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六
诸比丘!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说,如是说已,更言曰:
见生之尽边,知一乘道有利益,依此道,于过去、于未来于现在、可渡瀑流。」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而住,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三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正念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正念。
四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而住,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二
「诸比丘!说善聚者,即四念处,是正说。诸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P.187]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四
诸比丘!说善聚者,即此四念处是,是正说。诸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处是。」
〔四六〕第六 波罗提木叉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要,我闻世尊之法,则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比丘!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
四
比丘!汝于此处,当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见于微少之罪,住于怖畏,受学处而学。比丘!汝当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见于微少之罪,怖畏而住,受学处而学,比丘!汝则依戒、立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五
比丘!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六
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比丘!夜来昼去,于汝当期善法之增长,不期于损灭。」
七
时,彼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从座而起,敬礼世尊,右绕而离去。
[P.188]八
时,彼比丘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不久后,善男子由正家而出家,究尽出家本义之无上梵行,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了知: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九
彼比丘成一阿罗汉。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要,我闻世尊之法,则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比丘!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
四
比丘!汝于此处,当断身恶行,修习身善行;语……断意〔恶行、修习意〕善行。比丘!汝断身恶行,修习身善行,……语……断意〔恶行、修习意〕善行者,比丘!则汝依于戒、立于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五
比丘!汝于此处,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六
比丘!汝依于戒、立于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比丘!夜来昼去,于汝当期善法之增长,不期损灭。」
七~八
时,彼比丘……了知: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九
彼比丘成一阿罗汉。
[P.189]〔四八〕第八 友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汝等应哀愍、应思念于听闻汝者,若有朋友、亲戚、血族者,诸比丘!汝等则劝导于彼等,当修习四念处,使修习而住。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四
诸比丘!汝等应哀愍,应思念于听闻汝者,若有朋友、亲戚、血族者,诸比丘!汝等则劝导于彼等,应修习此四念处,使修习而住。」
〔四九〕第九 受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有三种受。以何为三耶?乃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诸比丘!此为三种受。
三
诸比丘!为徧知于此三种受,应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五
诸比丘!为徧知此三种受,应修习此四念处。」
〔五〇〕第十 漏
※二
「诸比丘!有三种漏?以何为三漏耶?乃欲漏、有漏、无明漏是。诸比丘!此为三种漏。
[P.190]三
诸比丘!为断此三种漏,应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五
诸比丘!为断此三种漏,应修习此四念处。」
第五 不死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五一~六二〕第一~十二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四念处、〔多修四念处,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三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四念处、多修四念处,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四念处、多修四念处,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摄颂曰:
若广说恒河者,应以念处广说。
校注
杂阿含经二四.二〇(大正藏二.一七四b)。 「此一乘道」,ekāya no ayam 读为 ekāyano ayam。 杂阿含经二四.六【南传】,~七(大正藏二.一七一b)。 杂阿含经二四.三二(大正藏二.一七六a)。 杂阿含经二四.一七(大正藏二.一七三c)。 杂阿含经二四.七(大正藏二.一七一b)。 本生经一六八原典第二卷五九页。杂阿含经二四、一三(大正藏二.一七三c)。 杂阿含经二四.一六(大正藏二.一七三b)。 「运猿猴」,原本为 kaṭṭhakataṅgāre 应从暹罗本之 makkaṭaṁ uddharitvā。 杂阿含经二四.一二(大正藏二.一七二b)。 长部经典原典第二卷九八页。 杂阿含经二四.一一(大正藏二.一七二a)。 原本及暹罗本为 bhikkhuni(ni)vassako ti 今读为 bhikkhunll dasako ti。 [0342001-1] 杂阿含经二四.一〇(大正藏二.一七二a)。 长部经典自欢喜经原典第三卷九九【南传】,~一〇一页及一一六页。杂阿含经一八.九(大正藏二.一三〇c)相当长部经典之固处。 杂阿含经二四.三四(大正藏二.一七六b)。 杂阿含经二四.三五(大正藏二.一七七a)。 杂阿含经二四.二一(大正藏二.一七五a)。 杂阿含经二四.二二(大正藏二.一七四c)。 杂阿含经二四.三〇(大正藏二.一七六a)。 杂阿含经四四.一二(大正藏二.三二二a)、二四.三(同一七一a),別译杂阿含经五.一九(同上四一〇b)。 杂阿含经二四.一五(大正藏二.一七三b),有部药事七(同上二四.三二b)。 「缘幢伎师」,在竹竿上演典艺之艺人。「幢」若直译,为「旃陀罗族之竹竿」。用于艺之竿。原注缺。 杂阿含经二四.一九(大正藏二.一七四b)。 杂阿含经二四.二五(大正藏二.一七五b)。 杂阿含经二四.二九【南传】,~三一(大正藏二.一七五c)。 杂阿含经二四.二八(大正藏二.一七五b)。 杂阿含经二四.二(大正藏二.一七一a)。 杂阿含经二四.二三(大正藏二.一七五a)。 阿那律原本为 Anuruddha,由暹罗改为 Anuruddho。 杂阿含经三七.一六(大正藏二.二七〇c)。 「蒙」,原本 puṭṭho 是 phuṭṭho 之误。 「未闻品」,原本 anussuta 应改为 ananussuta 次经之见出者亦然。 杂阿含经二四.三〇(大正藏二.一七六a)。 [0373001-1] 同上经。 同上经。 「由此岸到彼岸」,原本 aparāparaṁ 由暹罗本改为 apārā pāraṁ。 杂阿含经二四.二(大正藏二.一七一a)。 杂阿含经二四.四(大正藏二.一七一a)。 [0380001-1] 杂阿含经二四.五(大正藏二.一七一a)。 上之第十八经(原典一六七页)。 上第三五经(參照原典一八〇页)。 上之第五经(原典一四五页),其经相当于汉译。 參照前经。杂阿含经二四.一一(大正藏二.一七二a)。 第四五道相应九一经原典第五卷三八页以下。 第四五道相应一三九经(原典第五卷四一页以下)。 第四五道相应一四九经原典第五卷四五页以下。但今之摄颂不同。 第四五道相应一六一经,原典第五卷五四页以下。 第四五道相应一七一经(原典第五卷五九页以下)。【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7 册 No. 6 相应部经典(第42卷-第47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