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11]第十 入出息相应
第一 一法品
一
舍卫城……园。
二
……说曰:
三
「诸比丘!修习于一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以何为一法耶?
入出息念是。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普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五
于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于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于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于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六
学『我觉徧身入息』,学『我觉徧身出息』,学『我止身行入息』,学『我止身行出息。』
[P.312]七
学『我觉喜入息』,学『我觉喜出息』,学『我觉乐入息』,学『我觉乐出息。』
八
学『我觉心行入息』,学『我觉心行出息』,学『我止心行入息』,学『我止心行出息』,学『我觉心入出息』,学『我觉心出息。』
九
学『我心喜欢之入息』,学『我心喜欢之出息』,学『我心得定之入息』,学『我心得定之出息』,学『我心解脱之入息』,学『我心解脱之出息。』
一〇
学『我观无常入息』,学『我观无常出息』,学『我观离贪入息』,学『我观离贪出息』,学『我观灭尽入息』,学『我观灭尽出息』,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如是之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入出息念俱[P.313]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入出息念俱行之舍觉支。
五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三〕第三 清净[-1]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五~一〇
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而入息』,学『我观定弃而出息。』
一一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四〕第四 果(一)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云何多修者,为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一〇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P.314]一二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二果中之随一果可期,于现法开悟,或为余依得不还果。」
〔五〕第五 果(二)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云何多修者,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一〇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二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一三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则命终时得开悟;若于命终时不得开悟,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得损害般涅槃……得无行般涅槃……得有行般涅槃……成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一四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一~二
舍卫城。
于此世尊……说曰:
「诸比丘!汝等应对入出息念修习。」
三
如是说示已,具寿阿梨瑟咤白世尊曰:
「大德,我修习入出息念。」
[P.315]「阿梨瑟咤!汝云何而修习入出息念耶?」
四
「大德,我于过去之诸欲,断欲欲;于未来之诸欲,离欲欲;于内外之诸法,善调伏对碍想,以正念而入息、以正念而出息。大德!我如是修习入出息念。」
五
「阿梨瑟咤!如是之入出息念者,我不说有。然而,阿梨瑟咤!有广大圆满之入出息念,且谛听,善作意,我当说。」具寿阿梨瑟咤应世尊曰——
「唯唯!大德!」
六
世尊说示曰:
「阿梨瑟咤!云何之入出息念,为广大圆满耶?
七~一三
阿梨瑟咤!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乃至……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四
阿梨瑟咤!如是之入出息念,为广大圆满。」
一~二
舍卫城。
三
其时,具寿大罽宾那于不远处,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
四
世尊见具寿大罽宾那于不远处,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见已,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见此比丘之身有倾动否?」
[P.316]五
「大德!我等见彼具寿于大众中端坐,独居而坐,不见彼具寿之身有倾动。」
六
「诸比丘!于定修习、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故彼比丘得定随乐欲、得无艰难、得无梗涩。
七
诸比丘!修习何定、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耶?
诸比丘!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
八
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则身无倾动、心无倾动耶?
九~一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六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身不倾不动、心不倾不动。」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定、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P.317]四~一〇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二
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多依此而住。诸比丘!我依此而住,于身、于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
一三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身、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者,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四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断诸在家之思念』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五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非违逆作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六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作非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七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作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P.318]一八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作非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九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非违逆与违逆俱遮遗遣,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〇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对由离所生喜与乐之初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一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寻伺止息故,为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具足由三摩地所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二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正受于乐,如诸圣者之所宣,具足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三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断乐断苦故,及先前已灭之忧与喜故,具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四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色想、灭有对想、于种种想不作意,具足「空为无边」,于空无边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P.319]二五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空无边处,具足「识为无边」,于识无边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六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识无边处,具足「为无所有」,于无所有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七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八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九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感受乐受时,了知『此为无常』、了知『不可耽著』、了知『于我无欢悦』。感受不苦不乐时,了知『此是无常』、了知『不可耽著』、了知『于我无欢悦。』
三〇
感受乐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感受苦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感受不苦不乐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身坏命终后,于此一切之所受、所欢悦,将为冷却。』
三一
诸比丘!譬如缘油、缘炷而油灯燃。油与炷尽时,则食无而消灭。诸比丘![P.320]如是比丘,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身坏命终后,此处一切之所受、所欢悦,将为冷却。』」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毘舍离大林重阁讲堂。
二
其时,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示不净论,赞叹不净〔观〕,并赞叹对不净〔观〕之修习。
三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欲行半月之宴默,除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希勿至吾处。」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未至世尊住处。
四
时,彼诸比丘!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P.321]〔观〕之修习」,乃以行种种相差別不净之修习而住。彼等以此身为羞、为惭、愧耻,求执刀者,一日十比丘执刀,一日二十比丘执刀,一日三十比丘执刀,以自害。
五
时,世尊过半月后,由宴默起,对具寿阿难曰:
「阿难!云何诸比丘众已减少耶?」
六
「大德!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之修习。大德!彼诸比丘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之修习。』对种种相差別不净之修习奉行而住。彼等以此身为羞、为惭、愧耻,求执刀者,一日十比丘……二十比丘……三十比丘执刀自害。大德世尊!愿对其他之方便说示,以使比丘众留住令开悟。」
七
「阿难!然则,将住于毘舍离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会齐聚于讲堂。」
「唯唯!大德!」
具寿阿难应诺世尊,将住于毘舍离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会于讲堂后,来至世尊之处,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大众已集会矣。」
八
时,世尊往至讲堂。至已,就所设座。就座之世尊对诸比丘曰:
九
「诸比丘!于此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一〇
诸比丘!譬如夏季之最后月起尘介,忽有大之非时云将此消灭。诸比丘!如[P.322]是,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为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之生,随忽消灭耶?
一二~一八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九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金毘罗之竹林。
二
于此,世尊对具寿金毘罗曰:
「金毘罗!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此大果、大功德耶?」
如是说已,具寿金毘罗则默然。
三
二度世尊……乃至……
四
三度世尊对金毘罗曰:
「金毘罗,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此大果、大功德耶?」三度具寿金毘罗仍默然。
[P.323]五
如是说已。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世尊!时矣,善逝!时矣。世尊请说示入出息念定,诸比丘对世尊所说将受持。」
「阿难!然则,谛听!善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具寿阿难应诺世尊。
六
世尊说示曰: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七~一三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四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五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则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则知为『长出息』;行短入息,则知为『短入息』;行短出息,则知为『短出息。』学『觉徧身入息』,学『觉徧身出息』,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阿难!我说入出息乃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学『觉喜出息』,学『觉乐入息』,学[P.324]『觉乐出息』,学『心行入息』,学『觉心行出息』,学『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阿难!此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八
阿难!我说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学『觉心出息』,学『心欢喜之入息』,学『心欢喜之出息』,学『心入定之入息』,学『心入定之出息』,学『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二〇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于入出息定之修习,不说示。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一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入息』,学『观无常出息』,学『观离贪入息』,学『观离贪出息』,学『观灭尽入息』,学『观灭尽出息』,学『观定弃入息』,[P.325]学『观定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二
阿难!譬如于四衢路有大土堆,由东方来之车舆,于其土堆践蹈,由西方……由北方……由南方来之车舆,于其堆践蹈。阿难!如是比丘、于身观身而住,则将恶、不善法践蹈,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而住,则将恶、不善法践蹈。」
入出息相应第一一法品(终)
此中摄颂曰:
第二品
一
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之一奢能伽罗林中。
二
于此处,世尊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欲行三月宴默,除持食者一人外,任何人希勿至吾处。」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食者一人外,无任何人至世尊之处。
[P.326]三
时,世尊过三月后由宴默起,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向汝等如是问:『友等!沙门瞿昙多依何而住,住雨安居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彼异学修行者应如是答:『友等!世尊多依入出息念定,住于雨安居。』
四
诸比丘!我于此处以正念入息,以正念出息。
五~一〇
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至……知『观定弃入息』,知『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谓:正说是圣住、是梵住、是如来住。应以入出息念定为正说,谓:是圣住、是梵住、是如来住。」
一二
诸比丘!比丘若有学而未得心希求安稳而住者,以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定,以资诸漏之灭尽。诸比丘!若比丘是阿罗汉,断尽有结灭尽诸漏(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弃重担,逮得到己利,证悟而解脱者,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定,可资现法乐住及正念、正知。
一三
诸比丘!言:正说圣住、梵住、如来住者,是正说入出息念定而谓圣住、梵住、如来住。
一
一时,具寿卢夷强耆住释氏国迦毘罗卫城,尼拘律树园。
二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具寿卢夷强耆住处。至已,敬礼具寿卢夷强耆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向具寿卢夷强耆曰:
三
「大德!有学之住即是此如来住耶?或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耶?」
「友摩诃男!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友摩诃男!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四
友摩诃男!有学之比丘,尚未得心,对无上安稳希求而住,为断五盖住。何为断五盖住耶?
断欲欲盖而住,断嗔恚盖而住,断惛眠盖而住,断掉悔盖而住,断疑惑盖而住。友摩诃男!有学之比丘,尚未得心,对无上安稳希求而住,为断此五盖而住。
五
友摩诃男!比丘成为阿罗汉,则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有结尽,正悟、解脱、已断五盖,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何为断五盖耶?
欲欲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嗔恚盖……惛眠[P.328]盖……掉悔盖……疑惑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
友摩诃男!比丘成为阿罗汉,则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有结尽,正悟、解脱、五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
六
友摩诃男!依此理可知,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七
友摩诃男!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之一奢能伽罗林中。
八~一九
……〔前经第二~一三节〕……
二〇
友摩诃男!依此理可知,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一~二
舍卫城……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P.329]三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四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
五
「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一二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三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至……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P.330]一四
阿难!我谓入出息为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五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觉乐……觉心行……学『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阿难!我谓入出息善作意,为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乃至……心欢喜……心入定……学『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八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观离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P.331]伏而住,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予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〇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
二一
「阿难!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二二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诸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阿难!比丘如是以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退之精进。
二四
阿难!比丘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觉[P.332]支,修习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习圆满。發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二五
阿难!比丘發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轻安。
二六
阿难!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修习,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阿难!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对定觉支修习,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九
阿难!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P.333]三〇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对念觉支修习,念觉支修习圆满。……(如初念处广说)……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修习圆满。
三二
阿难!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三
三三
「阿难!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明,则圆满解脱耶?
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于舍回向于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之修习。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也。」
〔一四〕第四 阿难(二)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阿难曰:
三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大德!在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P.334]「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四
阿难!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三
五
「阿难!云何于入出念定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六~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乃至……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五〕第五 比丘(一)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之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P.335]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
四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三
五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三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乃至……
三五
诸比丘!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六〕第六 比丘(二)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否?」
「大德!在我等于法乃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
四
诸比丘!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P.336]一
五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一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现前,正念入息、正念出息……乃至……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三
诸比丘!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行短入息……乃至……觉徧身……乃至……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四
诸比丘!吾谓入出息乃随一之身。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五
诸比丘!若比丘学『觉喜……觉乐……觉心行……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诸比丘!吾谓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随一之受。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受观[P.337]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诸比丘!若比丘学『觉心……心欢喜之……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八
诸比丘!吾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诸比丘!若比丘学『观无常……观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以慧观贪忧之断,善予观察。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〇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
二一
「诸比丘!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二二
诸比丘!比丘于身观身,住于系念时,比丘之念不忘失。诸比丘!比丘系念[P.338]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退之精进。
二四
诸比丘!比丘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觉支,修习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习圆满。發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二五
诸比丘!比丘發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轻安。
[P.339]二六
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修习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诸比丘!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修习定觉支,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修习舍觉支,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九
诸比丘!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三〇
诸比丘、比丘系念不忘失之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乃至……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修习舍觉支,舍觉支修习圆满。
三二
诸比丘!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P.340]三
三三
「诸比丘!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耶?
三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舍觉支。
三五
诸比丘!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七〕第七 结
※二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断结。」
〔一八〕第八 随眠
※二
「……资于随眠之永断……」
〔二〇〕第十 漏尽
※二
「……资于诸漏之尽……
三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断法耶?……资于随眠之永断耶?……资于行路之徧知耶?……资于诸漏之尽耶?
四~一〇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学『观[P.341]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资于断结……资于随眠之永断……资于行路之徧知……资于诸漏之尽。」
以上是四经。
第十 入出息相应第二品(终)
此中摄颂曰:
校注
杂阿含二九.七(大正藏二.二〇六a),別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四九七a)。 杂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〇六b)。 [0166001-1] 參照上第一经。 杂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〇六b)。 杂阿含二九.一〇(大正藏二.二〇六c)。 杂阿含二九.一八(大正藏二.二〇九a)。 杂阿含二九.一三(大正藏二.二〇七b)。 杂阿含二九.一七(大正藏二.二〇八c)。 杂阿含二九.一一(大正藏二.二〇七a)。 杂阿含二九.一二(大正藏二.二〇七b)。 杂阿含二九.一四(大正藏二.二〇八a)。 以下之文,原典六七以下(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二二一页)比较之。 「行路」,參照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一六〇页。 原文剩余一行,非属本文故省略之。 [0199001-1] 本文经名,參照注。【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8 册 No. 6 相应部经典(第48卷-第56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